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
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
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物质的分离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磁性等。
2. 物体的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 风与空气学习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风的分布和性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宇宙与地球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5. 植物和动物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知识讲解和示范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展示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实验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5. 检测与评价通过小测验、练习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提炼,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验记录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 引言:物质的变化;2. 物质的三态变化;3. 物质的化学变化;4. 物质的物理变化;5. 实验与探究;6. 综合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教材准备: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3.课件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呈现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 铁钉生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铁钉生锈》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2课时,主题为“铁钉生锈”。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探究铁生锈的原因,了解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并学习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然而,他们在实验设计和观察现象的持续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彼此提高。
三、教学目标:1.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4.在方案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长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铁钉生锈。
你们有没有见过铁钉生锈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学生:老师,我在家里的花园里见过铁钉生锈。
教师:很好!那么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呢?有谁能告诉大家?学生:是因为铁钉和水接触后氧化了。
教师:非常好!铁钉与水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铁锈。
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
请你们比较一下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
实验观察教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书桌上的铁钉和一碗水。
将铁钉放入碗中,然后观察、描述铁钉的变化。
注意观察铁钉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不仅是表面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学校六班级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难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猜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峻。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推想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试验感受地震产生的缘由。
验证推想的正确性,培育同学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力量和合作探究的力量。
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讨论成果。
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亲密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育同学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力量。
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同学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预备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创造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命技巧资料,演习教具。
教学过程: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1.叙述: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2.让同学争论,相互沟通,再全班沟通。
3.让同学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4.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同学小组争论,自由发言。
二:熟悉地震的形成1.试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试验。
留意安全a.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渐渐向中间挤压,观看现象,假如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肯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b.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试验,直到木片折断,观看有什么现象发生?2.问:试验说明白什么?3.争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争论结果记录下来。
4.看P49的小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
三:发生地震时怎样做1.同学相互争论、沟通2.假如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3.进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命。
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消失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苏教版学校六班级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13篇)篇1:苏教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通过四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一些浅显的实际问题,但学生间发展不大平衡,部分学生学习热情欠佳,“三动”能力较弱。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知识,重点复习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巩固观察、操作实验的成果,认真做好评价本学期自拟的要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学习小组时注重优差搭配,特别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内容六年级共两册,重点在第二册。
四、目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与身边常见事物相关的简单科学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科学创新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欣赏自然,积极参与资源环境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
本次复习具体分为“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四大板块。
通过二份试卷体现,便于学生整体有序把握科学知识。
以下是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学困生:通过科学的复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等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优生学: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与身边常见事物相关的简单科学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 消失的恐龙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消失的恐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化石的奥秘》中的一节课,名为《消失的恐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举办“恐龙展”,让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并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
2.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学生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他们对恐龙可能会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展示恐龙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然后提出问题:“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现在还存在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想象,描述恐龙的特征和生活。
Step 2:呈现任务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将要举办一个“恐龙展”,需要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恐龙种类,并准备展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问题,例如:“你们的恐龙是什么种类?它们生活在哪个时期?有什么特征?”Step 3:信息搜集与整理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可靠的资源,例如科学书籍、博物馆网站等。
学生可以查找恐龙的图片、文字介绍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一:物质的减少与增加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生减少与增加。
2. 掌握物质变化过程中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3. 提高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定义。
2.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观察并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减少与增加。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纸张、铅笔、酸、锌片。
2. 图片或实物:一根燃烧的蜡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学生对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定义: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平时对物质减少和物质增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了解。
探究:2. 展示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思考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物质减少或增加了吗?为什么?3. 进行实验: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船的形状,放上一个小石头,然后倒入一些酸,观察石头的变化。
请同学们描述实验过程中物质的减少与增加情况,并思考物质的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归纳总结:4. 同学们就物质减少和物质增加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例如“物质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减少后的物质去了哪里?物质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增加进来的?”等。
拓展应用:5. 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物质变化中的减少与增加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如食物煮沸时水的减少、铁锈的产生等。
巩固练习:6. 给学生提供几个小问题,检查并巩固学生关于物质的减少与增加的理解。
例如:烧纸是否减少了?水沸腾时是否增加了?等。
辅助作业:7. 布置作业:请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并回答几个相关练习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标题: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太阳能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能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太阳能的利用方式;3. 培养对太阳能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小组活动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太阳能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能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展示太阳能各种应用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受太阳能的实际存在。
2. 讲解太阳能的定义和特点,如: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它永远不会耗尽;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而可再生的能源等。
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15分钟)1. 按照课本的顺序,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主要利用方式,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扇等。
2. 对每种利用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原理和作用。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知识扩展(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太阳能的利用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2. 学生可以借助课外资料或网络进行查找,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
六、夯实知识(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太阳能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2. 学生自主反思:你们觉得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第二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掌握水的循环过程和利用方式;3. 培养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及相关保护行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播放视频所需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太阳能知识,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合集四篇)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合集四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案: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课题:物质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
2. 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实物。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水、冰块、水壶、玻璃杯、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形态和状态,并提出问题:“物质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和状态?”引导学生回答。
Step 2:学习新知(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或实物,向学生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并讲解每种状态的特点和条件。
2.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如冰块、水壶中的水等,让学生描述物质的状态和变化过程。
Step 3: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冰块放在玻璃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描述冰块的状态变化,并解释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物质会发生状态变化?并让学生总结物质的三态变化的条件。
Step 4: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物质的状态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并解释原因。
2. 让学生通过描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判断物质的状态变化。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Step 6: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并进行小结。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物质的三态变化的小作文,描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三态变化。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质的状态变化,并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在小组中选择两个人,观察他们的眼睛、鼻子、嘴巴和眉毛,看看他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2)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预设:通过观察对比,我们会发现,就某一外貌特征而言,人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三、拓展活动:猜猜描述的是哪位同学的特点?(根据眼睑、额头发际线、耳垂、下颌骨等特征猜测)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全册PPT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觉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言语表达。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打算:教师打算: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枯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学生打算: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
教学活动建议:1.单元教学的导入。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紧接着问:同学生,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着学生实验验证。
第—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言语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渐渐地变成了有肯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着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了解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认真观察枯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言语表达。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部教案(共20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0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内容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以下单元:1. 单元一: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 单元二:恒温和恒温动物;3. 单元三:生物多样性;4. 单元四:科学与人类生活;5. 单元五:环境问题与保护;6. 单元六:物质与能量。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进行呈现和巩固,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究、观察记录等。
三、教学方法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使他们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2. 探究与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3. 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加强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具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四、教学评价1. 教师的评价:通过实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2. 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总结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研究自觉性和自我反思能力;3. 小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相互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 制作汽水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制作汽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3课时,主题为"制作汽水"。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学习到汽水中气泡的成分是二氧化碳,以及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了解到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制作的快乐。
通过阅读资料,学生还将了解到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改善。
二、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汽水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了解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
2. 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
3.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所需的原料以及制作的步骤。
教学难点是制作汽水的原理。
学生需要理解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
他们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他们对实际操作和实验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老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个单元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制作汽水。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喝过汽水吗?你们知道汽水是怎么制作的吗?2. 学生回答问题。
Step 2: 实验操作1. 老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实验,来看看制作汽水的过程。
请大家拿出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瓶子和气球。
2. 老师示范:首先,我将一定量的小苏打倒入瓶子中。
接下来,我再倒入适量的白醋,并立即将气球套在瓶口上。
3. 老师:请你们跟着我的步骤进行操作,然后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4. 学生:老师,气球膨胀了,上面还有很多小气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是关于物质的变化的内容第1课是以蜡烛的变化为主题。
通过学习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即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热量,而蜡烛燃烧后的物质与原始蜡烛有所不同,形成了新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 实践探究: 学生通过制作和燃烧蜡烛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和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形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实践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3.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通过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2. 运用所学知识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但对于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判断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导入1. 老师可以展示一支已点燃的蜡烛,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引导他们观察已经点燃的蜡烛,并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和变化。
实践探究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制作蜡烛的材料,包括蜡片、容器和蜡烛芯。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探索宇宙苏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探索宇宙苏教版探索宇宙——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宇宙,了解宇宙的组成部分,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宇宙的概念和组成,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体验)向学生展示一张有关宇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引导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宇宙的概念和组成。
让学生了解宇宙包括太阳、行星、恒星、星系等,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3. 地球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的存在,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的保护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4. 观察和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准仪,借助水准仪,学生可以观察地球是平的,并了解地球的形状。
5. 学习交流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交流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6. 拓展练习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宇宙中的最大行星是什么?b) 除了地球,宇宙中还有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吗?c) 宇宙中最亮的恒星是什么?d) 为什么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e) 你认为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宇宙的认识有了哪些改变?b) 你觉得宇宙是什么样子的?c) 你对地球的位置和作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d) 你对地球的保护有什么新的认识?8. 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KE XUE ——————————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五龙中心学校2 012 年8 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1、水滴里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三、教学过程: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小结: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1)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功能。
(2)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1)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2)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3)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
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是否在运动?4、巩固学习(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2)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教学反思:2、做酸奶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2、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4、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三、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
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
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1)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2)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2)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5、巩固学习(1)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教学反思:3、馒头发霉了一、教学目标: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1)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2)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3)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2)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1)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2)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1)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2)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3)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教学反思: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教学目标: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3、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4、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洋葱、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2)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1)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2)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2)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3、简单的科学模型。
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
4、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3、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1、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
说明人们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
有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4、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三、布置预习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性同伴介绍。
教学反思: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学习新课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教学反思:3、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3、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4、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三、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
2、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四、教学过程:一、学习新课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
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1)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3)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教学反思:4、火山和地震一、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4、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了解火山。
(1)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2)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