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
板书设计 营 造 地 表 形 态 的 力 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教学重点及 难点
重点:内外力的力量来源、表现形式、形成地貌;岩石圈循环及每
个环节的发生的条件。 难点:外力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地貌。
教学策略的 选择及设计
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 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掌握一定的知识;主要利 用比较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学生记忆。
地理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内容分 析 本课是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讲解地表形态的成因, 成因主要包括内力和外力两个部分;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的概括,学 习好本节能为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和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学习 打好基础。区分内外力的力量来源、表现形式、形成地貌等。 课程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及之前三章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 够结合图图片和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理解;学生对于运用 计算机模拟地理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营造地表形态的两种力量以及两种力量 的表现形式和塑造的地貌。能举例说出几个典型地貌及其主要成 因。 2、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条件,会画循环 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比较内力与外力的不同;能 通过讨论和做表格分析内力与外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地貌意识,关 心生活中的地貌。
通过图文结合和对 比的方法增强学生 对概念的把握,能 够牢牢掌握知识 点。
必修1第四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备人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复习课课时安排:2课时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能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会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会运用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会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基础强化案】Ⅰ.知识要点: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填写下表。
三、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1.全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带(如:、、造山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2.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和板块。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如图4.13.这些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之间的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目前的地表形态。
(1)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就会发生形成或。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互相、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①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因厚度,位置,便到之下,在它们之间形成。
如: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形成或。
如:台湾山脉、日本列岛等。
②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则形成。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在板块的内部地壳是比较的,在板块的边缘地壳却比较,多。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①带;②带。
如图4.2(5)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表4.3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陆块与陆块陆块与洋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图4.2图4.1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6)规律总结:①板块边界分为边界与边界,分析板块边界分布的特征发现,生长边界主要分布在中,如:在洋中部呈“S”形分布,在洋中呈“入”字形分布;而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或大陆内部。
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创设问题情境, 激趣导入
解剖知识点, 建构知识体系
总结、反馈 与巩固
教学过程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建 构
创设问题情境, 激趣导入
解剖知识点, 建构知识体系
总结、反馈 与巩固
教学过程
两种地质作用形式的比较
分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相互 关系
建 构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影响 例证
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 激趣导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 教学重点 态的影响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内、外力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2、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 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课标解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确定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课表标解 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确定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营 造 地 表 形 态 的 力 量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结果: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解剖知识点, 建构知识体系
总结、反馈 与巩固
教学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建 构
创设问题情境, 激趣导入
解剖知识点, 建构知识体系
总结、反馈 与巩固
教学过程
岩浆岩 冷
重 熔
却 凝 固
建 构
岩 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变质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59张)
流 ①冲刷坡面, ① 搬 运 侵 蚀 ①山前形成冲积
水 形成沟谷,例 后的产物 扇②河流中下游
作 如造成黄土高 ②流速降低, 形成冲积平原和 用 原千沟万壑的 泥沙逐渐沉 河口三角洲
地貌②瀑布、 积 峡谷是最强烈
的表现
风 风蚀沟谷、风 ①搬走地表 ①风沙堆积,形
力 蚀洼地 、戈壁、沙尘、碎屑 成沙丘、沙垄
冰碛丘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的成因分类
(1)岩浆岩:分侵入岩(花岗岩)和喷 出岩(玄武岩), 喷出岩多形成气孔
(2)沉积岩:分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有 层理构造、有化石 (3)变质岩:分大理岩、板岩,有片理结构
(化石) 变质作用
? ?
循环过程
岩浆--岩石--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 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
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和 U型谷。
冰斗
角峰
"U"型谷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
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 的景观。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伟厄火山大爆发
返
内力作用中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 运动方 岩层变化 地表形态 举例 相互关系 运动 向
水 平 运 动
平行于地 球表面
岩层发生 绵长的断 水平位移、裂带或巨 弯曲变形 大的褶皱
山脉
喜马拉
雅山脉、
东非大
裂谷、 大西洋
同时存在、
相互作用、
课件1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④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 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 (大多为石灰岩)进行 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 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溶岩地貌。在我国 主要分布在西南云贵高 原地区。
冰川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角锋、冰斗、U形谷、峡湾
海浪侵蚀地貌 ①海蚀柱
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②海蚀陡崖
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③海蚀拱桥
海浪侵蚀地貌 ④海蚀洞
侵蚀地貌
沉积(堆积)地貌
沉积(堆积)地貌的特点:分选性
随着逐渐远离源头、搬运外力的逐渐减弱,堆积物 颗粒会逐渐减小。
上游沉积物颗粒大
下游沉积物颗粒小
沉积(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①戈壁滩
沉积(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 ②沙漠、沙丘
沉积(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③黄土高原
沉积(堆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①河流上游出山口——冲积扇
沉积(堆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②河流中游——河漫滩平原
沉积(堆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②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平原
沉积(堆积)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 :①冰渍湖
沉积(堆积)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 :②冰渍丘陵
沉积(堆积)地貌
三、主要的岩石类型
岩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项目 类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形成
侵入岩 喷出岩
岩浆喷发 冷却凝固
外力堆积、固结成岩
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特点
气孔小 坚硬
气孔大 脆弱
层理结 构、有
化石
片理结 构
代表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砂岩、砾岩、 石灰岩
高二地理第四章第一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板块构造原理及其影响 1. 地球的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与地貌
⑫ 侵蚀作用
流 水 侵 蚀 与 溶 蚀
风力侵蚀
波 浪 侵 蚀 冰川侵蚀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 作用下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优缺点: ① 风景优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②石灰石是生产 水泥的重要原料。
缺点: 裂隙、溶洞多,①地表干旱,不利于作物
的生长 ,②易崩塌,影响工程建设。
6.该地区的地貌有 ( C )
①新月形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风力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A.①③ B.①④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④冰川作用 C.②③
A)
D.②④
8 .地壳运动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褶皱可形 成 ( B)
(2)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过程分别是: 风化 ① 冷却凝固 ② ③ ⑤ ⑦ ⑨
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重熔再生 变质 变质
、 、④ 重熔再生 、 风化 ⑥ 、 ⑧ 重熔再生 、 ⑩________________。 风化
1.图6中能正确反映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的是( D )
读图,完成2—3题。
相互关系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同时
起作用,作用的结果也交织在一起。
1.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 运动
作用方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水平 运动
挤压——褶皱山 有挤压和张裂 两种运动形式 张裂——裂谷、海洋 引起高低起伏和 海陆变迁。 喷出地表时形成熔 岩流地貌或火山 不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势起 伏变化 海陆变
迁
二者 关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地表形态又称 地形或地貌,是指 地球陆地表面的起 伏状态量 (共7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沧海桑田的变化……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
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
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吃惊地发现这 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问题探究一: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塑造
活动1 演示水平运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地 势 陡 峭 的 华 山
急流跌宕的九寨沟瀑布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共79张PPT)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
其中,发生在地壳深处,进行地很慢无法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 是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也只有 喷出地表 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 此,在内力作用中, 最主要的方式是 地壳运动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自然力和人为力。
自然力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风蚀、水侵蚀和冰川作用等自然过程。
而人为力则是指人类通过开采、建筑、矿山开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自然力通过地壳运动,如板块运动、地震等,来改变地表的形态。
风蚀是指风力将地表物质吹走或磨蚀地表,从而形成风化地表。
水侵蚀是指水流将地表物质冲刷或侵蚀地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形。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的作用力使地表物质被移动或磨蚀地表,从而形成冰川地形。
人为力主要通过开采、建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开采活动包括矿山开采和采石场开采等,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
建筑活动,如建造建筑物和修筑道路,会改变地表的平整程度和地貌特征。
土地开发主要是指对土地进行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发,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从而影响地表形态。
综上所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既包括自然力,如地壳运动、风蚀、水侵蚀和冰川作用等自然过程,也包括人为力,如开采、建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
这些力量的作用使得地
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第四章_第一讲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C.变质作用 D.地壳运动 返回
2.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探入敦煌附近180千米 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 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返回
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第(2) 题,雅丹地貌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 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 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是变质岩。故形 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 答案:(1)B (2)B
积
8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 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 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来
总的趋势:使地表趋于平坦
返回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考点一线串]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 普遍(例:花岗岩 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的球状风化)
注意比较风化与侵蚀两种作用的差异。风化是岩石
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 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字,但它与风并无关 系。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这 些“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
水易渗漏
侵蚀作 用
冰川 侵蚀 海浪 侵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风化碎屑
侵蚀作用
_水__、__冰___川__、__空__气___在_运__动__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 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形成_侵__蚀__地__貌_
沟壑纵横(黄土高原) ——流水侵蚀
河流峡谷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洞
钟乳石
石柱
石笋
峰林 喀斯特地貌 ——流水溶蚀 ——石灰岩广布地区
岩浆岩
③ ②
沉积岩
①②
岩浆 ④ ③
④
② 变质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
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岩浆岩
重熔再生
岩浆
冷却凝固
3 侵蚀、搬运和堆积 喷出岩
固结成岩 4
2
2
地壳 运动
2
沉积岩 变质作用 5
变质岩
侵入岩
岩浆 活动
1
重熔再生 6 岩浆
岩浆岩:(火成岩)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典型岩石:
1. 花岗岩(侵入型)
• 岩性坚硬致密 • 建筑装饰材料 • 黄山、华山、衡山等都
是花岗岩分布区
2. 玄武岩(喷出型)
• 气孔构造明显 • 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
花玄岗武岩板材
沉积岩 ——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层),可能含有化石
地球历史的书页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风蚀城堡
搬运作用
_风__、__流___水__、__冰__川___将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从一个地方移动 到另一个地方。为_堆__积__地___貌__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
黄河三角洲
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平面上呈扇形; 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 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风积地貌
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等高线示意
缓坡为迎风坡 风力堆积具有分选性
伴随着明显的化学风化)。
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减弱、密度变小或体积膨胀,促使岩石分解。 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作用广泛而强烈,是自然界主要风化作用之一。
化学风化之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 也称根劈作用
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 有机酸。生物风化不仅在于引起 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 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 机质的物质——土壤。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7.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
成因是 ( B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1.(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沙漠地区尤为明显)
球状风化是热力风化的形式之一
岩石出露地表时,由于棱角突出, 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 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 球形。(石蛋地貌)
冻融作用(冰楔/冰劈作用) 冻融风化:在温度接近冰点的山区,容易产生冻融风化作用,山体岩石的细孔会因为吸收邻近的液态 水而不断增大,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体积膨胀产生压力,这样的压力引致岩石弱化,最后分裂, 形成了大量的碎石。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典例剖析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① B.裂谷—② C.沙丘—③ D.戈壁—④ (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①②为风化、侵蚀作用,③为搬运作用, ④为沉积作用;溶洞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A对应正确;沙丘是风 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戈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裂谷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第(2)题,沙尘暴发生时的外力作用是风力搬运作用,属于图中的③。 【答案】(1)A (2)C
题号
易
中
1、2
3、4
7
5、6
7
一、选择题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
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中国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 8 844.43 m。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 A.内力作用均进行的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图4.5
海水堆积地貌
答案:(1)海蚀柱、海蚀崖等。 (2)形成冰斗、角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欧洲、北美洲、南极洲等地。 (3)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 形成沙滩。 (4)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2.读教材图4.8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据图回答: (1)岩石分为哪几类? (2)结合转化过程,哪类岩石可能含有化石?为什么? (3)岩石圈物质循环有外力作用参与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
二.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三.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 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
三. 外力作用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 坏,称为侵蚀作用。
三. 外力作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自巴西 · 亚马逊平原中国 · 西藏
中国 · 四川
中国 · 喜马拉雅山
美国 · 华盛顿帕劳瑟丘陵
一. 地表形态和地质作用
地表形态: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也称地形、地貌 内力作用 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外力作用
二. 内力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变质岩
•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 如大理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