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材自学稿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作探究
2.形成原因
社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会
——物质基础
核心素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大 变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 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主要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 获取精神自由
庄周梦蝶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本册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 化和科技发展进 程及其重要内容
原理:一定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的反映,同 时又影响和作用于 一定社会的政治和 经济。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读单
主流思想是什么?
第 1 课“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 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 想,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乐》(已佚 失),即五经
2. 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
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
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
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
“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
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
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
“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
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
综上,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士”可以成为一个脱离生产的阶层或群体而大量的存在。
众多新旧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发声”,才有可能“百家争鸣”。
如有人认为孔子、老子、庄子代表没落贵族,孟子、荀子、商鞅、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手工业者)等。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各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总结发言,巩固所学: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3.教师强调重点: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的短文。
2.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总结,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儒家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2.设计自我评价表,让学生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成长,如“你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继续保持!”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年龄特点,本节课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进而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结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平台。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主要派别: 儒,道,法,墨. 三.内容: (一)救世与治国. (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意义: (一)解放了思想: 1.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2.由蒙昧到科学. 3.由血缘到能力. (二)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重要阶段. (三)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1.儒家: 伦理道德. 2.道家: 哲学,养生学. 3.法家: 政治(官僚). 4.墨家: 政治(平民). 5.兵家: 军事. 6.阴阳家: 风水学. (四)形成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精神.
五.概况: (一)儒家: 孔子(人道主义),孟子(理想主义),荀子(现实主义). 1.孔子: 鲁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1)哲学思想: A仁: 关爱,宽容,克制. B人性论: 性相近. (2)政治思想: A以德治民. B恢复周礼. (3)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4)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2.孟子: 邹国. (1)哲学思想: 性本善. (2)政治思想: A仁政: 勿夺农时,宽刑,薄赋. 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C为统治阶级辩护.
(三)法家: 韩非子,韩国.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2.以法治国. 3.专制主义. 4.中央集权. (四)墨家: 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1.兼爱. 2.非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背景: (一)政治: 1.奴隶制到封建制. 2.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3.有限君主统治到君主专制. 4.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5.周王室到诸侯士大夫. (二)经济: 1.井田制崩溃. 2.封建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 (三)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 (四)教育: 1.私学出现. 2.教育机构出现.
3.荀子: 赵国. (1)哲学思想: A人性论: 性本恶. B朴素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 人定胜天. (2)政治思想: A仁义,王道. B君舟民水. (二)道家: 1.老子:楚国,道家学派创始人. (1)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之源. B万物运动,对立,依存和转化. (2)政治思想: A无为而治. B小国寡民. 2.庄子: 宋国. (1)万物相对论. (2)精神自由论. (3)人不胜天. (4)蔑视权贵.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其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尚需引导和培养。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3.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的简介,引发学生对这些学派观点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重点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2.详细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重要贡献,如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站在不同学派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认同其积极价值,如仁爱、忠诚、诚信等。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4.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 .主要流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3、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3.荀子:⑴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⑵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即君舟民水)
⑶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墨家学派
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小生产者)
法家学派
韩非子、商鞅(战国)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理论、严刑酷法、重农抑商
教学难点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材料阅读法
教法
讲授法,材料讲述法。
教
学
过
程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2.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络人才;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板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2 .主要流派
墨家
法家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说出“百家争鸣”含义和,列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飞原因,背诵其历史作用。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
仁政
仁义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4、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 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5、庄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 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 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 见解。
协调人际关系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 “为政以德”
礼
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中庸
②创办私学,发展教育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 培养大批人才。
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
《诗》《书》《礼》《易》《春秋》《乐》
2、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 驳、彼此吸收融合。
二、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社 会 革 大 变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三、“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课资料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册教科书的背景知识:人类活动粗略地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所以人类历史可粗略地分为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
必修1是政治史,必修2是经济史,必修3是文化史。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
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
必修1、必修2已经涉及到文化史。
必修1中的各种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等)、第6课罗马法和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必修2中的各种经济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专卖制度等)、“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和三次工业革命等,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史范畴。
所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只是相对的划分。
从必修3目录看,教科书的文化史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教育等七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是映像。
本单元的背景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最高成就,如向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先秦散文”一处也有换为“诗经、楚辞”之说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有“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之说。
以上“七学”中,至少有“四学”与儒家的演变有关,故儒学(儒学者,儒家学说之简称。
亦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即是讲儒学之演变。
先秦诸子之学中,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其中较早的一家,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自学单: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学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2.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重难点梳理落实重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作用;儒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如何理解“百家”和“争鸣”通过阅读课本P4第一、二、三、四自然段,试分析其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试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阶层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探讨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1.自由阅读本子目内容,小组内讨论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落实二道家、法家和墨家1.阅读课本P6第一、二、三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落实三1.阅读P6第四自然段,补充下列知识点。
法家集大成者:生活年代:主张:2.阅读P6历史纵横,补充下列知识点:墨家创始人:生活年代:主张:历史思想探讨四、基础测评测评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C.私人讲学兴起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D.社会大变革3.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C.兼爱、非攻、节用、尙简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4.孟子实行“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5.关于孟子、荀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之间到底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C.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没有冲突D.都是战国时期的产物测评二简答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导入: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挣钱。
”挣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理解: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百家争鸣”的主题、方式和主要流派代表3、多角度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及这种局面产生的历史影响是什么?总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和转型。
具体原因:第一,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
第三,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课件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 仁 ”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克己复礼 ”,使每 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材料二 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 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 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 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儒家
墨家
法家
代表 人物
老子 (春秋) 庄子(战国)
孔子(春秋) 孟子、
荀子 (战国)
商鞅、 墨子(战国) 韩非子(战国)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 影响 (1)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 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误区警示]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 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 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2)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 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 代“民主”思想意识。
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 章)
道家——无为辩证的智者
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 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 相同)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 去追求精神自由;
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 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 历史发展趋势。
"“节俭”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 学”。墨子门下 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 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 汤蹈火,在所不辞。
历史规律: 文化:百家争鸣 一定时期的 思想文化是 一定时期社 会经济、政 治发展的反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 映。
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
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 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 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 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守 株 待 兔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 家
小生产者的愿望 ——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
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四、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应因时而变(厚今薄古) ②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 ③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3)教育思想和文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整理文 化典籍(《六经》) (4)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5)中庸思想: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凡事掌握
好分寸、恰倒好处。
6)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2、孟子的主张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 论录为《孟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秦朝 西汉武帝
蔚然大宗
隋唐
遭到打击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新发展
维新变法时 期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新文化运动前 期 全盘否定
改造利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5分钟)
要求:阅读教材并强化识记以下内容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道家、法家、墨家、名 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 、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不同 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 种问题,他们著书立说,广 稷下百家争鸣 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必修三)
•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 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满足 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
三、孟子——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亚圣”)
生平 思想主张
孟子
孟子,名轲, 战国中期邹国 人,著《孟 子》。
战国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五、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生平
思想主张
①哲学:
A:世界本原是“道”,
老子,名聃,传 顺应自然。
说姓李名耳,春 秋晚期楚国人,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著有《老子 (《道德经》)
》
②政治:“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六、庄子—— 道家学派代表
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 “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 的道德规范。
•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
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 孟子的“性本善”。
• 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
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 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 张弃恶扬善。
生平
思想主张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
荀 战 国 家
子 国 人 思
, 末 , 想
名 期 是 的
况赵集儒,③和人出点②在“”“在伦王。君君理道舟民观” 民关上,水系,“”上主以的,张德观提“服性
大 成 者 , 著 恶论”。
有 《 荀 子 》 。④哲学思想:“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学思之窗】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文字素材2(人教版必修3)
历史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就出现群星璀璨的“诸子百家”和错综复杂的“百家争鸣”局面。
“诸子”是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百家”是个泛称,言诸子之多。
“百家争鸣”,则是指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诘难、互相论辩的生动学术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自然科学水平比以前发达,天文、历法、数学有了新突破,医学、地学、工艺学等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就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斗争交织在一起,使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动。
这些矛盾包括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的矛盾,农民阶级和没落奴隶主的矛盾,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手工业者与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的矛盾等等。
他们都要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言人,推销自己的主张。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士人的解放,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培养出一大批士人,齐稷下学宫是齐威王、宣王时期东方各国文士聚集活动的场所。
先后来学宫的著名学者就有邹衍、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荀卿也曾游学于稷下学宫。
这里盛况空前,学士可达数百千人。
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魏信陵君无忌因礼贤下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食客成分复杂,其中有部分为文士。
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激荡的社会变革,空前的经济繁荣,辉煌的科技发展成就,再加之“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礼贤下士为一时之尚,从而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必修三)
墨子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四十五分。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孟子、荀子、韩非子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
墨子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四十五分。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四十五分。
现实主义代表。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四十五分。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
民也。”
立君为民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本恶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大自然及其规律是客观的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四十五分。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
治经济的反映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四十五分。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来社会
的发展,影响深远。
可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做一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材自学稿
主备人:审核人:时间:
班级:姓名:日期:编号:B301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写出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通过学习学生能写出诸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说明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学检测】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合作探究】
2、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
3、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4、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
了。
(3)“百家争鸣”是,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
(2)主张。
(3)主张。
(4)主张。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
(2)提出“”的民本思想;
(3)主张“”。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和“”,“”。
(2)提出“”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2)的集大成者。
【新知探究】
1.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
①发展学术②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3.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4.孔子认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因而在政治上主张
A.“有教无类” B.“为政以德”
C.“节用而爱人” D.“克己复礼”
5.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提倡
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B.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
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知者加速】
1.“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仁”的学说B.主张以“法”治国
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亚圣”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4.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道家思想最受欢迎B.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D.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
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5年9月28日为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祭孔仪式。
除山东曲阜外,还有我国上海、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肃武威、香港、台北及韩国汉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韮菜芭、美国旧金山、德国科隆等地都举行了祭祀活动。
中央电视台从当日上午8点开始首次对“2005全球联合祭孔”进行现场直播,直播以曲阜为主会场,中间插播其他地区祭孔的场面,祭孔成为了全球一大盛事。
一年一度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也同时进行,本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国际儒联、中国孔子基金会等主办。
材料二:新华社济南10月16日专电(记者董学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一说为什么全球会有这么多的国家与地区联合祭孔?
(2)材料一中说到本届国际孔子文化节主办方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一个重要组织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参与主办?
(3)据材料二,你认为国际“孔子教育奖”的设立将会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历史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
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授门徒;这些在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的《五经》。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