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散文阅读试题(一)

合集下载

【步步高】(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和主旨题 题组训练(含解析)

【步步高】(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和主旨题 题组训练(含解析)

概括内容要点和主旨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

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

那塔顶上长着一棵硕壮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

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

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

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

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节选自易允武《塔上的树》)1.第二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砖石斑驳,②塔角翘檐破损残缺,③风铃失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

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

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别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

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光、透气的调节作用。

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

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

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展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亦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观,其间更隐含着“临水成村,辟乾冲于洞里;固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的寓意。

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

(节选自程越华《梦里梦外的婺源》)2.作者为何说“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试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散文阅读专题一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散文阅读专题一

第二节散文阅读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

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有: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梁实秋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一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步步高】(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散文阅读 赏析散文形象题 题组训练(含解析)

【步步高】(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散文阅读 赏析散文形象题 题组训练(含解析)

赏析散文形象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胡家胜我又一次打量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

金色的阳光泻入,清新的空气水样地弥漫。

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

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地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

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

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

父亲气得嘴唇发抖。

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

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

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

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棵“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轮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

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

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

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我是极爱那张木犁的。

当初,装修这套房子时,我将这张犁挂在雪白的墙上。

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

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埂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

父亲开心地笑了。

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

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

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

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

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散文阅读 考点针对练(一)散文结构题 新人教版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散文阅读 考点针对练(一)散文结构题 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考点针对练(一) 散文结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桃花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2009·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散文阅读试题(一)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散文阅读试题(一)

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黄文山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

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

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

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

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

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

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

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

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

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

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

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

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

”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

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

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

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

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

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

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

步步高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测试卷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含答案)

步步高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测试卷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含答案)

散文部分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着凉/着想攒射/人头攒动咬文嚼字/朵颐大嚼B.鹬蚌/鬻爵古刹/铩羽而归自怨自艾/方兴未艾C.树阴/荫凉吐血/血雨腥风车载斗量/载歌载舞D.躯壳/脱壳一幢/横冲直撞直截了当/安步当车答案 D解析A项zháo/zhuó,cuán,jiáo。

B项yù,chà/shā,yì/ài。

C项yīn/yìn,xiě/xuè,zài。

D 项qiào,zhuànɡ,dà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胁从一柱香计日程功树倒猢狲散B.寒碜显像管焕然冰释时世造英雄C.文身增值税指手画脚蚍蜉撼大树D.熟稔顶梁柱世外桃园针尖对麦芒答案 C解析A项柱—炷。

B项焕—涣,世—势。

D项园—源。

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B.喜爱纷纷扬扬浮动犹如C.钟爱纷纷扬扬飘动好像D.喜爱洋洋洒洒飘动犹如答案 B解析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只用于人。

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梅”是物,此处应选“喜爱”。

洋洋洒洒:①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②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据描写对象,此处应选“纷纷扬扬”。

“浮动”可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飘动”多用于具体事物。

此处选“浮动”更好。

“犹如”与“好像”比,书面色彩更浓些,更符合该段的语言特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1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1

专题检测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假设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好意义上的聪慧。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日,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须要的呢?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间隔就越远。

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

假设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宁静,来安放一张书桌。

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家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乱的心灵。

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彷徨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

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远眺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尔登记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沉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

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

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

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或许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据,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

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记,书窗的退化乃至消逝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步步高】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配套课件】散文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 专题三 题型一

【步步高】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配套课件】散文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 专题三 题型一

词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考的是语感。词语的丰富性, 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品味出来。 如 2010 年浙江卷《静流》考查父亲“喝令”弟弟收下 退休工资卡, “喝令”一词表面上是父亲的强硬,但结 合孙儿自闭症,他拿出退休工资卡弟弟不要,则其中 又含有父亲疼爱弟弟的心理。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定得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概, 轻易是不肯写信的。你写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 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 又厚又重——放心,里面第一页必是抄自尺牍大全,“自违雅教, 时切遐思,比维起居清泰为颂为祷”这么一套,正文自第二页开 始,末尾于顿首之后,必定还要标明“鹄候回音”四个大字,外 加三个密圈,此外必不可少的是另附恭楷履历硬卡片一张。这种 信也有用处,至少可以令我们知道此人依然健在,此种信不可不 复,复时以“……俟有机缘,定当驰告”这么一套为最得体。 ……
1.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①隔个好久(从老远)来了一封信。 ①朵云遥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位待遇改变。 ②阶级升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类题,要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从原文 “你写 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 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可以推测,这里“朵 云遥颁”的意思就是突然来了一封信。“师生关系,原属雇佣 性质,焉能不受阶级升黜的影响 ”,根据上文可知,谈的是师 生之间关系和地位的变化。
(2009·江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 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 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 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 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 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 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 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节选自张炜《木车的激情》)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一)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2012·大连24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徐百柯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

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

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

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

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

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

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

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

难怪人们说,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步步高】广东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部分 散文阅读 考点提升练一课件 粤教

【步步高】广东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部分 散文阅读 考点提升练一课件 粤教

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走在风中,单薄而破敝的冬
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冽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
里去!到了夜晚,寒风摇撼着茅屋,门面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
佛要被寒风席卷而去。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
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
1
2
3
4
5
6
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 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 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 处躲。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冷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 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
(节选自《老家的树——怀乡散记之一》)
1
2
3
4
5
6
1.文章①~③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内__容__:___黄__淮__平__原___冬__天__的__风__雪___和__严__寒__。________________ _作__用__:__照__应___文__章__标__题___,__并__引__出__冬__天___风__雪__中__的___松__柏__,__渲__染___ _环__境__的___恶__劣__,__为___突__出__松___柏__在__风__雪___中__傲__然___挺__立__的___形__象__作___
活乃至生命。
1
2
3
4
5
6
4.“这群生意盎然的小家伙是从哪儿来的呀?如何就选择这儿
做了它们的家?它们欢快的歌声是为了这难得的雪花?抑或
雪霁后的丽日朝阳?”这一组连续问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①__连__续__发__问__体___现__了__作__者__在__城__市__里__听__到__小___麻__雀__的__歌__声__ _后__的__惊__讶__、__兴__奋__和__激__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__一__连__串__的__发__问__是__歌__者__的__歌___声__在__作__者__心__灵__上__荡__起__的__思__维___ _涟__漪__,__为__下__文__展__开__联__想__写__童___年__记__忆__,__进__而__突__显__主__旨__埋__下___ _伏__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散文阅读 表达技巧赏析题题组训练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散文阅读 表达技巧赏析题题组训练

表达技巧赏析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荡里莲花曹艳春①当马家荡千亩莲塘倏然跃入眼帘时,那一刻洋溢于心底的喜悦,只化作低低的倾诉:原来你在这里!②莲塘的上面,天,蔚蓝的,像刚出水的芙蓉,清新怡人。

偶尔一两只小鸟,在这蔚蓝的天空下,扑腾着翅膀,随风而去。

我站立的地方,是一弯碧水萦绕的莲塘,莲塘很宽,水面上布满了荷叶,举目望去,绿浪一层一层地直向对岸压去,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画面,此时就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

③莲叶似少女打着皱褶的裙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又似一柄柄张开的绿伞,在艳阳下欢快地舞蹈。

莲叶上的晨露,似顽皮的孩子在打着滚儿。

点缀在这万顷碧涛之上的朵朵白莲花,便是这大片风景画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了。

这洁白如玉、大如团扇的莲花纤尘不染,大汤匙般的花瓣错落有致。

被花瓣层层包围的莲心羞答答不肯露面,流苏般的黄色花蕊众星捧月般将她呵护,这嫩黄的莲蓬等到花瓣凋零时,便会披上深绿色的外衣脱颖而出,吟唱属于她的主题曲,等待前来收获的主人。

凑上前去,莲花的香气让我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尽消。

这清新中带着淡淡药香的气味,不张扬,不媚惑,令人遐想,使人沉静。

④最妙的要数那些即将盛开的莲花了,一枝枝从绿伞之中挺身而出,像一支支花剑直指长空,对着这神秘的大地凝望。

这些花苞如娇面含春的少女,呈现一派羞色。

微风过处,到处是芳香弥漫。

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

无数洁白粉红的花儿朵儿,在水面上漫卷开来,像晚霞,像云彩,像少女那一抹不经意飘起的红晕。

⑤掐一茎莲叶,茎儿竟丝丝缕缕牵扯着不愿分开。

不由得联想起莲藕,不也是人们常说的藕断丝连么?莲真的恍若一位美丽多情的绝世佳人,是那么的重情重意。

轻嗅,莲叶和花茎都有着淡淡的香味,还有淡淡的甘甜。

莲茎笔直,中有通孔。

兴起,挑一枝硕大的莲叶扣在头顶,顿觉一片清凉,绿意弥漫眼底心间。

⑥我在莲的身旁驻足流连,轻轻地靠近一朵刚探出头的花蕾,柔柔地告诉她:在你最美丽的时候,我来看你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黄文山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

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

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

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

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

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

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

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

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

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

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

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

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

”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

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

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

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

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

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

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

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

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

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

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

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

雪的品格真让人崇敬。

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的新伙伴。

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

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

车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

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

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

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

是板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

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

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

这便是凤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好的赠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关东三月的山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文中没有过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不经意的景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D.文章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文章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文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解析A项,“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错,因为下文中详细地写到“柞树的树叶”。

D项,“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问”错,因为全文只有倒数第1自然段用了反问的修辞,且只有一次。

答案AD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写出了雄浑、峭拔、冷峻的北地山景,其中的“拔地千盘深黑”写出了关东山脉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山脉高耸峭拔的特点,“六月阴崖残雪在”写出了关东山脉冷峻的特点。

3.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有以下用意:①因为冰冻积雪是三月关东的特有景致,写雪能突出关东三月寒冷的特点;②是为了反衬出关东山脉和山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认为“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和“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

文章的主旨是:通过重点描写关东三月独具特色的景物,以及景物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告诉人们,等待是一种美丽,且等待也需要坚忍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唐朝的韭菜李汉荣“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

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

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

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

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

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

杜老啊。

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

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

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解析A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C项,对唐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D项,原因是理解不了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故D错。

答案BE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

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