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课件
合集下载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0217021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4.png)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 《史记·
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 周本纪》
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纣王)自燔于火而死
《尚书· 甲子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
武成》 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 殷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 统治。
概念阐释
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 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 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 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重点探究
材料
出处
内容
通·礼乐》后,民人大喜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 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提示 公元前1046年,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 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 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
2.商和西周的经济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 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 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 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 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区。
2.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制度
利弊影响
使传统文化形成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6a5442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3.png)
生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产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力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根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答案:D
[第三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
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
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 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 逐渐分离”,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选C项。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d425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5.png)
考古学家
新石器时代 晚期
黄河流域
农业发展
先民们
农耕技术相互影响 协同发展公元前 Nhomakorabea1 世纪
前16世纪
定居生活
春秋战国 时期
黄河流域
聚落定居生 活
早期社会的形成和演变
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据考古数据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黄河流域的文字发明 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文字形式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顶峰,如司母戊鼎等。 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这是先秦早期社会形成和演变的重要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观 点
远古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例如,距 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之一。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主张“仁爱”、“忠诚”、 “孝顺”等价值观。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有三重: 大德、大行、大智。”这表明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 任。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经典《道德经》中 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表明道家思想认为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分追求名利。
02 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
仰韶文化的出现
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在黄河流 域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石器 时代晚期,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 点。
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
先秦时期,各地域文化在黄河流域 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 格局,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 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2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2张)](https://img.taocdn.com/s3/m/0448c1fd55270722182ef73d.png)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垂 政 直管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 治 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
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表
农耕经济逐渐取代采集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生产
现 经 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探究六 西周宗法制 王位该由谁来继承?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册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
子:故大先儿王子—之—法二,夫人立所天生子,,二儿不子使—诸—大侯夫疑人焉所;生, 三儿大子儿—子—:二立我夫诸是人侯长所子生,,,不年四使纪儿大最子长—夫,—疑你大焉们夫都人;应所该生听。我的。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阶段特 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 ~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是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奠基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定型时期。
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 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 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 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A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谐理念“,是对以君于臣中朝国廷,尊对卑于贵贱之
达到贵贱有序,世界,序都,具下及有黎现庶实车意舆义衣。服宫室
达到上下“和同”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https://img.taocdn.com/s3/m/5560ae1df18583d049645966.png)
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表现、影响及内在联系。
2、(2012· 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
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壮
3、(2012年广东文基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 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4、(2013年广东文基13)“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 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8、(2013· 盐城调研)据《荀子· 王制》记载,“论百工, 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 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 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9、(2013· 韶关二调)《礼记· 内则》曰:“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 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长
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32a9e5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f.png)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主题聚焦 强化关键能力 增分策略 凸显学以致用
内容索引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地位 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
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点睛 命题依据课标,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 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答案:D
2.(2024·贵州联考)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 分布及影响范围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C )
A.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十分广 泛,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另外,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集中在 中原地区,几大文化遗址交错分布、互相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一体性,因此,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故选 C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遗址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 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是图片反映的部分信息,但不能反映这些 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排除B项;我国进入早期国 家阶段是在夏朝,与题干中“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D项。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主题聚焦 强化关键能力 增分策略 凸显学以致用
内容索引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地位 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
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点睛 命题依据课标,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 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答案:D
2.(2024·贵州联考)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 分布及影响范围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C )
A.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十分广 泛,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另外,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集中在 中原地区,几大文化遗址交错分布、互相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一体性,因此,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故选 C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遗址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 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是图片反映的部分信息,但不能反映这些 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排除B项;我国进入早期国 家阶段是在夏朝,与题干中“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D项。
先秦时期 ppt课件
![先秦时期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25929e55270722192ef7af.png)
(2)贵族政的治特征明显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特点
史实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
色彩,王权和神权密 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
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
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 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 政治 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
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 文化 展的基础。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夏商周时期
一、夏商周三代政治:
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 “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
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 (一)多角度认识西周政治制度: 1、核心内容: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战国以前冶铁业发 展
古代手工业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 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 治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 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 究新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 新课标全国卷在此处命题 更是不吝笔墨。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特点
史实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
色彩,王权和神权密 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
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
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 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 政治 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
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 文化 展的基础。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夏商周时期
一、夏商周三代政治:
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 “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
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 (一)多角度认识西周政治制度: 1、核心内容: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战国以前冶铁业发 展
古代手工业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 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 治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 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 究新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 新课标全国卷在此处命题 更是不吝笔墨。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052ce3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7.png)
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 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 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 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 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 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览 阶段特征
总特 征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
核心 要点聚焦
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 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ba4d5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f.png)
文化 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西周 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 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 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③法治:《九刑》。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 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 1.思想: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 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精品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2c4a16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9.png)
D 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化和祭祀礼仪
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期国家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人类进入文 明社会的重 要标志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2.文明的起源
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 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 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 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中华文明起源和 早期发展的特征: 多元 一体
二、远古的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龙是由下面动物的身体组成的:
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 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
华夏族由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
虎掌、鹰爪、金鱼尾
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三、远古的传说
2.尧舜禹的禅让
大 禹
尧
舜 原则:贤德
治 水
帝
帝
像
像 禅让
像
禅让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
原始社 会农业、 畜牧业
发展
人口增长 并集中
早期城 市形成
社会 分化
从事生 产劳动
从事 管理
管理和 统治
发动 战争
早期 国家 形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 时间 距今约5500——5000年 流域 西辽河流域 概况 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
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
课堂检测
1.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0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化和祭祀礼仪
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期国家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人类进入文 明社会的重 要标志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2.文明的起源
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 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 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 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中华文明起源和 早期发展的特征: 多元 一体
二、远古的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龙是由下面动物的身体组成的:
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 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
华夏族由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
虎掌、鹰爪、金鱼尾
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三、远古的传说
2.尧舜禹的禅让
大 禹
尧
舜 原则:贤德
治 水
帝
帝
像
像 禅让
像
禅让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
原始社 会农业、 畜牧业
发展
人口增长 并集中
早期城 市形成
社会 分化
从事生 产劳动
从事 管理
管理和 统治
发动 战争
早期 国家 形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 时间 距今约5500——5000年 流域 西辽河流域 概况 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
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
课堂检测
1.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0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c00c6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8.png)
(一)“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 五帝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伏羲、女娲) 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推举和考察 ,由舜继承其位。
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 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
三、远古的传说
(三)尧舜禹的禅让:
大 禹
尧
舜 原则:贤德
治 水
帝
帝
像
像 禅让
像
禅让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
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度,稳定局势,派禹
得到人民的爱戴。
治水,解除水患。
实质: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治水有功,得到 民众爱戴,被尊 称为“大禹”。
课堂小结
早期国家
和文明的
——《中外历史纲要(④上确)立教王师位教世学袭用制书》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任务三】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 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 渚古城遗址和龙山文化中的山西襄 汾陶寺墓地遗址都说明当时已出现 了私有制,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并出现了大型公共建筑,有专家甚 至认为已进入国家初始状态,标志 着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
材料1: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材料2:古城背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由人 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水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3: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 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20万千 克碳化稻谷。
三皇 五帝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伏羲、女娲) 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推举和考察 ,由舜继承其位。
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 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
三、远古的传说
(三)尧舜禹的禅让:
大 禹
尧
舜 原则:贤德
治 水
帝
帝
像
像 禅让
像
禅让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
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度,稳定局势,派禹
得到人民的爱戴。
治水,解除水患。
实质: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治水有功,得到 民众爱戴,被尊 称为“大禹”。
课堂小结
早期国家
和文明的
——《中外历史纲要(④上确)立教王师位教世学袭用制书》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任务三】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 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 渚古城遗址和龙山文化中的山西襄 汾陶寺墓地遗址都说明当时已出现 了私有制,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并出现了大型公共建筑,有专家甚 至认为已进入国家初始状态,标志 着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
材料1: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材料2:古城背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由人 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水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3: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 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20万千 克碳化稻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整合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整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56af3f581b6bd97f19eaf6.png)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 基——先秦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命题/素养培优
01知识网络建构
02通史思想命题
[通史整合]
政治
经济
思想
春社建主崩诸频溃成走秋会社要溃侯繁、,向战从会表争;封国统,宗国奴的现霸奴建家一法时隶转为、隶制由集制期社型:兼制度分权遭是会时分并走逐裂的破中向期封战向步逐趋坏国封,制争崩形步势;铁广解分向(改封确权础如器,,封崩变建立的初建的推制溃、地,确税立为使动与;小主立亩在专用了宗新农土奠)及其制和井法的经地定经基主牛田制赋济私了营础义耕制逐税的有经方之中的的步制形制济式上央推瓦走度成度基的的集,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 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 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 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 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 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 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 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 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 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 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 基——先秦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命题/素养培优
01知识网络建构
02通史思想命题
[通史整合]
政治
经济
思想
春社建主崩诸频溃成走秋会社要溃侯繁、,向战从会表争;封国统,宗国奴的现霸奴建家一法时隶转为、隶制由集制期社型:兼制度分权遭是会时分并走逐裂的破中向期封战向步逐趋坏国封,制争崩形步势;铁广解分向(改封确权础如器,,封崩变建立的初建的推制溃、地,确税立为使动与;小主立亩在专用了宗新农土奠)及其制和井法的经地定经基主牛田制赋济私了营础义耕制逐税的有经方之中的的步制形制济式上央推瓦走度成度基的的集,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 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 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 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 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 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 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 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 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 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 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https://img.taocdn.com/s3/m/027bdc15a76e58fafab0038b.png)
6)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 策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史记· 商君列传》 • 商鞅变法的影响:
• 经济上: •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 济得到发展。 • 1、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产生,井田制开 始瓦解。 • 原因: • ①生产力的进步和战争促使井田制瓦解 • ②各国的新税制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 ③各国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
• (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解体(血缘政治向单一的行 政区域发展,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 • 表现: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争霸,(庄王问鼎)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
• 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
变法。 • 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
周天子通过分封制确立了统治者
内部的等级制,可面临的一个问 题是:各诸侯或卿大夫死后,他们 受封的土地、财产、权力、地位 由谁来继承,这个问题处理不好, 将引起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危及
统治的稳定,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 的?
2、宗法制—权力财产的分配与继承方式
(1)概念: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一种制度 (2)内容: ①以血缘关系确立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与继承制度②嫡长子继承制③大宗小宗制④世卿 世禄制 (3)特点: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 统治区域。但后期随着王 影响 权衰落,造成春秋战国割 据混战的局面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 权和垄断地位, 也有利于 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维护了分封制
3、礼乐制—与等级关系相适应的生活准则和 行为规范 • ⑴礼乐制度:是周朝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 政治和生活准则;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4e6c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d.png)
材料 四处遗址出土的玉器对比表
遗址 属地 质地
查海遗址 辽宁阜新 闪石类
兴隆洼遗址 内蒙古敖汉
闪石类
裴李岗遗址 河南新郑 绿松石
贾湖遗址 河南舞阳 绿松石
块、匕形
棒形饰、方形坠饰、
块、匕形器、
器形 器、玉斧、
珠
三角形坠饰、圆形穿
斧、锛
管状珠
孔饰等
遗址 时间
查海遗址 公元前5612— 5530年
兴隆洼遗址 裴李岗遗址
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文化 遗存
元谋人和北 京人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长江流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黑陶)
红山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良渚 文化( 玉器 、 祭坛 和神庙)
分布具有多 特点
元特征
各地文明相互渗透,走向多元一体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透析教材
(2)概括人类遗址在分布特征方面有哪些变化。 提示 变化: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朝着多元一体、相互交融、中原 核心的方向发展。
透析教材
2.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 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分析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提示 图片展示了城市、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等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据。
维度
阐释
多元性
(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 “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深化拓展
维度 一体性
本土性 久远性
《中华文明起源》课件
![《中华文明起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9041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2.png)
《中华文明起源》PPT课 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本课程 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概述
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是全球最古老、 最有连续性的文明之一, 起源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 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影响深远
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和文 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哲学、科技、军 事和文学艺术方面。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出现,创作水平空前。
3
当代文艺
中国当代文艺不断发展,文学、影视、音乐等均有世界级的代表,代表着新时代 的中华文明。
汉朝
刘邦打败了项羽,继而开创汉朝,富国强兵, 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文化建设。
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
唐代寺庙
寺庙受到政府的支持,建筑和艺术发展到了空前 的高度。
唐诗
唐代诗歌开拓了新风貌,尤以杜甫、李白、王维 等诗人为代表。
中华文独具元代风格的山水画。
2
明代文学
3
春秋战国
距今2500-2200年,中国先秦时期文化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诸子百家、音 乐舞蹈、兵器冶炼等。
华夏族的发展
甲骨文
商代中晚期的重要史料和文字材料,对古代中华 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里长城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象征和标志,被誉为世 界七大奇迹之一。
诸侯国时期的历史
1 动荡不安
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 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涉 及数以千计的历史人物、 事件和思想奠基。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新石器时代
距今7000-4000年,满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分布在我国境内。
2
夏、商、周时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本课程 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概述
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是全球最古老、 最有连续性的文明之一, 起源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 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影响深远
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和文 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哲学、科技、军 事和文学艺术方面。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出现,创作水平空前。
3
当代文艺
中国当代文艺不断发展,文学、影视、音乐等均有世界级的代表,代表着新时代 的中华文明。
汉朝
刘邦打败了项羽,继而开创汉朝,富国强兵, 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文化建设。
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
唐代寺庙
寺庙受到政府的支持,建筑和艺术发展到了空前 的高度。
唐诗
唐代诗歌开拓了新风貌,尤以杜甫、李白、王维 等诗人为代表。
中华文独具元代风格的山水画。
2
明代文学
3
春秋战国
距今2500-2200年,中国先秦时期文化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诸子百家、音 乐舞蹈、兵器冶炼等。
华夏族的发展
甲骨文
商代中晚期的重要史料和文字材料,对古代中华 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里长城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象征和标志,被誉为世 界七大奇迹之一。
诸侯国时期的历史
1 动荡不安
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 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涉 及数以千计的历史人物、 事件和思想奠基。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新石器时代
距今7000-4000年,满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分布在我国境内。
2
夏、商、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