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索斯兄弟直接电影经典力作《灰色花园》赏析
浅析纪录片《灰色花园》
浅析纪录片《灰色花园》作者:伊苒溪曹若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4期摘要:阿尔伯特·梅索斯与弟弟大卫·梅索斯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大师,被誉为“美国直接电影之父”。
梅索斯兄弟電影中被摄对象一般选择社会中“边缘人”。
他们喜欢对热门话题进行拍摄,从而给观众感悟和思考。
梅索斯兄弟在1975年拍摄的《灰色花园》主要表现生活在又脏又乱的“灰色花园”中的一对母女。
导演通过对她们生活的展示,让观众从中领悟生活。
关键词:直接电影;纪录片;《灰色花园》阿尔伯特·梅索斯和大卫·梅索斯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大师,是美国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直接电影之父”。
俩人一般选择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或热点问题进行拍摄,代表电影有:《灰色花园》《推销员》《给我庇护》等。
1975年梅索斯兄弟选择了当时的热门话题——生活在“灰色花园”中的伊迪母女进行记录拍摄,记录了在1970年美国东汉普顿一个富人聚集的别墅区——“灰色花园”,伊迪丝母女脆弱封闭而贵族式的生活。
《灰色花园》历经七个月完成,期间梅索斯兄弟与伊迪丝母女同吃同住,把他们所看到的事情直接表现出来,呈现给观众。
阿尔伯特曾为自己电影的定位就是:“我们不喜欢自己的电影被称为真实电影或者是纪录片,而是直接电影。
意思是在我们与被摄者之间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我们不会要求被拍摄者做什么事情,也不会给出我们自己片面的解释。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没有对伊迪丝母女进行任何的干扰或引导。
虽然导演在影片中出现过,但不是导演主动参与,而是被伊迪丝母女强加的一种参与。
导演希望可以通过不干预的情况下拍摄的画面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更近距离的感受他们的生活,从而引发自己对生活的联想。
影片不仅表现出伊迪丝母女糟糕的生活环境,还表现出他们无聊的生活状态。
两个人一直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相互埋怨。
埃迪之前是一个模特、一个设计师,但在母亲的威逼下,不得不回到这个“灰色花园”与母亲为伴,使她没有了朋友、婚姻、事业。
纪录片《灰色花园》研究分析
纪录片《灰色花园》研究纪录片《灰色花园》是一部让人们心有余悸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让我们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人性和疯狂的本质。
使用真实的图像和材料,它深入探索了一个家庭成员与他们的母亲之间的不健康关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关于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影片的内容与主旨,以及对于该片的评价和影响。
一、纪录片的制作背景和过程《灰色花园》最初是由美国广播公司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 ABC) 在1975年的谋杀案中拍摄的电视纪录片。
这个谋杀案的受害者为布兰奇家的四个孙女,凶手是其中两个女儿。
在最初的纪录片中,对案件调查和审判过程的记录达三个半小时。
然而,《灰色花园》的制作人Leslie Midgen 将这部电视纪录片重新编辑为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并使之成为了一部标志性的电影。
电影从谋杀案的调查和审判出发,展现了一个极为不正常的家庭。
在此基础上,电影通过叙述家庭的历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力控制等方面,深入探索了这个家庭中的问题。
二、电影的内容和主旨《灰色花园》的主题是典型的“家庭问题”,它揭示了一个家庭成员在极端的虐待和压迫下的生存状况。
克劳迪娅(Blanche)和梅薇(Edith)两姐妹连续谋杀了克劳迪娅身上所有的孙女,而梅薇却一直以假冒的克劳迪娅的名义活着。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不仅仅因为谋杀的数字和残忍的手段,更因为家庭是一个应该是安全而美好的地方,却在该片中变成了充满暴力和病态的区域。
该纪录片以史诗式的风格描绘了这个家庭的历史,因此,其主旨并非只在于揭示一件谋杀案,更深层次的是探讨了家庭关系对于人类的影响。
其提示着当我们变得过于拥有权力造成病态关系时,我们是如何获得和保持一个健康和正常的人际关系的。
三、对于该片的评价和影响《灰色花园》在当时被很多人称赞为“电影的里程碑”,但在制作初期,它面临了广泛的批评和抗议。
这是因为该电影中,母亲Edith的形象被广泛批评。
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比较研究
㊀第28卷第5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9月㊀V o l.28㊀N o.5㊀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S e p.2018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比较研究彭㊀涛(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㊀要: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是纪录片发展史上两个重要流派,二者之间虽存有明显不同,但既有研究却未将其剖析透彻,使得不少学者和纪录片创作者常常在理解中陷入似是而非的困境.从现有对二者异同的讨论来看,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偏重对创作理念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实现手法和技巧的关注,因而不能将创作理念与具体作品统合起来.从 理念 与 实现 两个维度,对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展开对比分析,以更清晰地展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直接电影;真实电影;创作理念;制作技巧中图分类号:J90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5248(2018)05-0115-061㊀引言直接电影 (D i r e c tC i n e m a)与 真实电影 (C i n e m aV e r i t e)是纪录片发展史上两个重要流派,所提出的纪录片创作理念与美学主张,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延展了纪录片的思想内涵,还为当代纪录片创作奠定了 语法基础 .因此,无论是在作品创作,还是理论探讨中,对二者的准确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可是,要将二者及其关系梳理透彻,却并非易事.首先,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诞生于相同的技术语境,因而在表达特征方面有共通之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技术革新潮,使便携摄影机和同步录音机得到广泛应用,为纪录片创作者摆脱笨重设备的束缚,更自然㊁灵活㊁贴近地拍摄对象提供了可能.正如 真实电影 的代表人物让 鲁什(J e a nR o u c h)所言: 便携录音机和摄像机的问世,使我们关于使用实验性方法完成民族志电影的构想得以实现. [1]因此,以该技术革新为基础衍生出的两个流派在创作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纪录片形态有所反叛.这意味着,在诞生之初,二者的影像表达,尤其是在画面与同期声的处理技巧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次,两个流派都受到前苏联导演维尔托夫(D z i g aV e r t o v)的影响.维尔托夫在1923年提出 电影眼睛 的创作理念,主张以最简练㊁最生动的方式探索那些充满空间的混沌视觉现象,把电影语言的词组引向辨析的高度或深度,[2]并以此拍摄了«持摄像机的人»(T h e M a n W i t ht h e M o v i e C a m e r a),用瞬时片段拼接的方式描绘了前苏联人民的生活图景.该理念对两个流派的 真实观 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二者在对象刻画的方式上颇有相同之处,尽管他们对维尔托夫作品的理解并不相同.第三,两个流派的不少作品都或隐或现地带有对方的表现特征.比如, 直接电影 代表人物梅索斯兄弟(D a v i d M a y s l e s a n dA l b e r tM a y s l e s)的重要作品«灰色花园»(G r e y G a r d e n s)便带有不少 真实电影 的色彩,而让 鲁什作为 真实电影 代表人物,其早期作品又明显兼具 直接电影 的511收稿日期:2018-06-25作者简介:彭㊀涛(1982 ),男,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传媒史与影视艺术史研究.㊀2018年第5期彭㊀涛: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风格.这进一步模糊了二者之间的边界,增加了辨析的难度.关于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异同的讨论,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相关成果斐然.不过,既有研究多偏向于以二者创作理念为核心展开讨论,虽深入,却难免沾染些许 形而上 的意味,使得它们的轮廓尽管在理论上越辨越明,却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反而引发了不少新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学者为求逻辑通达,有意或无意地将二者混作一谈,加剧了它们之间晦涩关系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大量纪录片创作者因无法在理解中摆脱似是而非的困境,遂将其束之高阁,既不讨论其价值,亦不借鉴其手法,使其逐渐淡出主流视野.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纪录片创作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于纪录片先行者应有的理解与尊重,都是一种遗憾.因此,有必要对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及其关系作一梳理,以彰显二者的内在价值.本文拟对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展开相对全面的对比研究,既重视对创作理念的分析,更突出对实现路径的拆解,以期能更清晰地展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更深入的理论探讨与更富内涵的创作实践作出贡献.2㊀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创作理念对比 真实电影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纪录片导演爱德加 莫兰(E d g a r M o r i n)于1960年提出,他在«一种新的真实电影»(P o u ru nn o u v e a uC i nGe m aV e r i t e)一文中表示,如此命名是为了向维尔托夫致敬.不过,莫兰在当时并未对此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留下了诸多疑惑.美国学者曼波(S t eGp h e n M a m b e r)认为,莫兰所谓 真实电影 ,指采用便携摄影机拍摄真实事件的电影类型.[3]就此而言,它与稍后出现的 直接电影 概念基本没有差别.艾伯特 梅索斯(A l b e r tM a y s l e s)认为,«电影手册»在1963年首次提出 直接电影 概念,用以描述技术革新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引发的变化,并将自己完成的«表演者»(S h o w m a n)列为此种电影类型的范例.[4]117-119由此可见,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概念在诞生之初,都比较强调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自在创作思想与内涵方面展示出来的独特性,因而颇有趋同之势.不过,随着相关作品日益增多,两个流派的风格日趋成熟,之间的分别也就越发明显.于是,共识逐渐形成,两派对将以怀斯曼(F r e d e r i c k W i s eGm a n)㊁梅索斯兄弟等人所坚持的创作理念以及运用此理念所完成的影片称为 直接电影 ,将以让 鲁什等人所坚持的创作理念以及相关影片称为 真实电影 .从二者的创作理念来看,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之间的分歧集中体现在对 如何呈现真实 这一命题所持有的不同态度.这实际又源于两派对维尔托夫观点的不同理解.直接电影 在维尔托夫那里发现了观察事实的角度和重建事实的方法.正如巴萨姆(R i c h a r d M B a r r s a m)所言: «持摄影机的人»不仅赋予了观众从各个角度去观看生活的方式,还提供了一个更深刻㊁超过传统观察现实所能允许的视野. [5]在此影响下, 直接电影 主张以旁观者立场和多种视角,充分观察对象,然后运用不同视角观察所得之素材整合出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换言之, 直接电影 对 如何呈现真实 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不干预,不控制, 如苍蝇作壁上观 . 真实电影 对维尔托夫观点以及作品的理解颇为独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超出了维尔托夫的本意.让 鲁什注意到«持摄影机的人»中瞬时片段对再现真实的重要意义,故将其形容为 最富意义的荣宠时刻(p r i v i l e g e d m o m e n t s) ,同时提出,纪录片创作者应被赋予煽动者的角色,以参与到影片内容中或者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让表象下的真实浮现出来.[6]简言之, 真实电影 提倡创作者主动介入.由此观之,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在 真实观 上似乎存在方向性的不同.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直接电影 以客观展现真实为目标,却永远也无法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因为,一个自然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割的,而一部影片,却只是当中部分时空的选择,这种人为的选择必然包含着主体的介入,它不可避免地隐蔽着一个或一套动机.如王竞所言,当一个事件被再现于银幕时,它已经由一个纯粹的客体变成了意向性的客体,所以, 直接电影 所强调的 不干预 是有其针对性的,旨在尽量避免因主观化产生的虚假.[7]611㊀彭㊀涛: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2018年第5期真实电影 强调 主动介入 ,却并非暗示创作者能够肆意掌控事件发展或人物命运.对此,让 鲁什认为,既然摄影机会不可避免地对所拍摄的对象造成影响,创作者又不可避免地会在制作中融入主观色彩,那么,摄影机就没有隐藏的必要,创作者也没有坚持作旁观者地位的必要.他主张让对象看到摄影机的存在,看到整个拍摄的过程,然后,记录下他们在真实环境中的即兴反应.在让 鲁什看来,对象在即兴反应中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态,都是他们最真实的面相,且不会因创作者的主观色彩而受到影响.[8]这表明, 真实电影 的 介入 事实上是相对于 直接电影 的 不介入 而言,其限度止于挑拨和煽动.质言之,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的差别在于,为了观察到对象最重要的时刻,他们选择的不同方式. 直接电影 主张等待,而 真实电影 则主张通过介入将其诱发出来.倘若通过等待或者介入,属于对象的精彩时刻已然出现,两个流派则可能会立刻放下争执,握手言和.所以,梅索斯兄弟在«灰色花园»中敢于以创作者身份走入镜头,并非意味着他们对 直接电影 理念的背叛,而是在他们看来这一举动不仅不会干预对象,反而有助于揭示其本质.[9]可见,尽管二者间看似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但却对 还原真实 有着共同的追求.[10]12这表明,单纯从创作理念角度展开分析,尚不足以将二者关系及各自内涵真正厘清.若要剖解得更彻底,还需将理念与实现方法统合起来,对其如何将理念运用到具体的创作当中,作一番分析.3㊀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实现方法对比所谓实现方法,主要强调的是作者在纪录片创作中所采用的手法与技巧.与抽象的理念相比,它们毫无遗漏地展示在纪录片作品中,因而更具体,更便于考察和分析.从现有 直接电影 与 真实电影 的经典作品来看,二者在实现方法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3.1㊀关注对象不同1960年,罗伯特 德鲁(R o b e r tD r e w)与理查德 李考克(R i c h a r dL e a c o c k)所组建的制作小组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带有 直接电影 风格的电视纪录片 «总统初选»(P r i m a r y).这部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为 直接电影 做出了示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 直接电影 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诚如李考克所言: 我们通过观察社会,捕捉事件真实的过程,从而促使人们反思普遍持有的认为事情理所应当的认知. [10]16在其之后, 直接电影 将富有争议的社会现实列为最核心的关注对象,至今未有明显的变化.在这一点上, 真实电影 与 直接电影 截然不同.有意思的是,让 鲁什作为 真实电影 的开创者,其主要身份却不是纪录片导演,而是人类学家.对他而言,拍摄纪录片是开展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摄像机是调查和检测人类行为及彼此关系的重要工具.[11]正如他在«夏日纪事»(C h r o n i q u e d'u nE té)片头表达的那样: 这部电影没有剧本也没有演员,由男人和女人为我们展示一瞬间的事情,这是新的体验:真实电影. [12]显而易见, 真实电影 关注的是人本身,是表象之下人的本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 直接电影 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同样会重点关注某些人物,但其关注焦点却和 真实电影 有所不同. 直接电影 将人物视作社会现实中的一个部分或事件发展的一个环节,因而通常把人物与时代背景㊁社会环境㊁家庭境况以及人物的选择等要素融成一个整体来呈现. 真实电影 则倾向于将人物视作孤立个体,甚至是脱离了其原生环境的个体加以展示.3.2㊀观察对象的方式不同作为 直接电影 的长期实践者,梅索斯兄弟曾宣告他们的制作方法:(1)远离观点;(2)爱你的被摄对象;(3)记录事件㊁场景㊁过程;避免采访㊁解说㊁主持;(4)与天才一起工作;(5)非搬演㊁不控制;(6)在现实和真理之间存在关联,对二者都保持忠诚.[13]当中除第4条外,全部都与观察对象的方法有关.以他们的观点为基础,结合作品表现,可以大致归纳出 直接电影 观察对象方式的特点:3.2.1㊀控制与对象间的距离直接电影 认为,只有当摄影机完全处于被拍摄者的视野之外㊁意识之外时,创作者才可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客观㊁中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观察者.艾伯特 梅索斯曾给出接近被摄对象的理想方式: 我的母亲和父亲结婚前经常在波士顿肯尼迪餐厅午餐.母亲那时不知道,父亲总会提前5至711㊀2018年第5期彭㊀涛: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10分钟到达街对面的商店,然后站在玻璃后面满怀爱意地欣赏母亲等待的样子. [13]所以,在影片中, 直接电影 的镜头视角总是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对其产生影响.3.2.2㊀拒绝旁白直接电影 流派认为,一旦在纪录片中加入旁白,便无法避免在刻画对象时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想法,因而必然对真实有所扭曲.正如怀斯曼所言, 纪录片不应把事件简单化,如果加了旁白,就好象在向观众作解释,但是,你拍摄的事情或者人物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只用一个解释便展示其整体 .[14]480因此,他们往往立场鲜明地拒绝旁白,提倡大量使用同期声.3.2.3㊀相对完整地记录事件㊁场景和过程直接电影 关注社会现实,却又拒绝观点表达,在其看来,理想状态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相对完整的展示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因此, 直接电影 倾向于使用全景㊁中景,以及长镜头,以展示更多的背景㊁环境㊁细节及各要素间的联系.对此,朱羽君曾引入 场 的概念加以说明.他表示: 一个事件中各行为的相互关系㊁形象㊁声音㊁环境㊁氛围㊁心态等共同构成了一个 场信息结构 ,全面的展示可供观众更好观察事件,体验的时空. [4]23黎小锋认为, 直接电影 不仅重视叙事性的有效信息,也重视即景性的冗余信息,如此才真正能给观众呈现一个自成段落㊁气韵连贯的 信息之场 .[14]4813.2.4㊀手持摄影机,等待事件发生不干预,不控制,如苍蝇作壁上观 ,是 直接电影 的核心理念,它强调创作者在拍摄中不能以任何性质的行为干涉对象或事件的发展.因此, 直接电影 的创作者通常都处于紧张状态,手持摄影机,跟随对象,以准备记录下随时可能出现的重要时刻.换言之, 直接电影 的创作者不仅需要长时间跟拍对象,而且用片比会很低.怀斯曼的用片比就常常低于1/30.[15]与其他类型纪录片相较,这是 直接电影 最特别之处.拍摄周期越长,观众能从中观看到的时间流逝便越明显突出,在沧海桑田的事实变化中受到的冲击也越强烈,所感所悟也越深刻透彻.张以庆的«幼儿园»因展示了众多小孩在幼儿园生活中的精彩片段,而享誉海内外.该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影片对 直接电影 手法的运用.在制作中,张以庆用14个月时间拍摄了超过5000分钟素材,然后从中挑选了65分钟素材汇成最终的成片.可见,对于 直接电影 而言, 等待 仅是表象, 不干预 的实质是向观众展示时间的力量.与 直接电影 的 不干预 恰好相反, 真实电影 认为既然干预无处不在,那么,摄像机能够记录下的真实惟有对象在被介入时的瞬间反应而已.至于, 介入 到底如何实现,其限度又在何处?让 鲁什在«夏日纪事»中用三种方式作出了回答:(1)随机采访.影片第一部分,让 鲁什安排女演员拿着话筒,在大街上和公寓楼中向随机选择的对象提出问题: 你幸福吗 ,然后记录下每一位对象的所有表现.这一做法曾让众多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倍感困惑,引发不少争议.在让 鲁什看来,随机采访的主要目标不是获取对象所给出的具体答案,而是记录对象在面对突然出现的摄像机和问题时做出的反应.对此,麦克道格(D a v i d M c D o u g a l)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他表示, 让 鲁什努力挖掘内在的东西而不是仅限于观察外表,因为,文化体现在所有人类的行为中,无论这些行为是对于社会惯例作出的反应,还是对于特别刺激的反应 .[4]55所以,在 真实电影 中,创作者具体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并不是首要的,其关键是通过这种方式的介入,在观众与对象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让对象的特质与社会化烙印能透过画面加以展示,并被观众捕捉㊁理解.(2)话题讨论.影片第二段,让 鲁什邀请了部分曾被采访的对象就某些社会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然后,完整记录了此次话题讨论的过程.如果说在随机采访中,介入指代突然出现的摄像机和问题,那么,在话题讨论中,介入则是话题讨论本身.在特定环境中,随着讨论的深入,每一个讨论参与者都会逐渐地展示出自己本真的一面,比如有些人善谈,有些人善辩,有些人腼腆,有些人则躲躲闪闪.这些不同人的不同表现,在让 鲁什看来,都是值得镜头捕捉的瞬间,它们集中展示了特定对象在当前时刻的全部.这正是让 鲁什所谓通过 真实电影 实现的 分享人类学 的核心所在.(3)生活记录.影片最后一段,让 鲁什组织811㊀彭㊀涛: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2018年第5期了部分被采访对象到法国南部游玩,然后,通过跟拍的方式记录了过程中的精彩片段.该方式的特点是创作者通过对环境㊁事件等环节的安排,让对象在熟悉与陌生的对抗中逐渐展示个人特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形式与 直接电影 在表现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但 直接电影 更强调对现场的充分还原和对过程的完整呈现,而 真实电影 则更强调对象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展现出来的个性言语与行为.所以,二者虽然形似,神却相差甚远.后来,该形式的价值被电视综艺节目进一步挖掘,演化出 电视真人秀 这一形态.综合三种方式来看,让 鲁什所谓的 介入 ,仅仅是指将对象放置于一个特殊环境中,以让其本真的一面充分展示,除此之外的干预都不在他认为可行的范围内.对此,他表示,当人们正在接受拍摄时,其反应往往比平时更加真切,因为被拍摄的事实给了他们当众表现的冲动和豁达.[16]3.3㊀刻画对象的方式不同关于对象的刻画,两个流派几乎都认同维尔托夫在构建真实过程中赋予瞬时片段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在瞬时片段的具体运用上,二者的差别却颇为明显.在 直接电影 看来, 真实 是复杂㊁含混,充满隐喻的,[17]要将之还原,非全面展示对象不可.因此,他们倾向于视一个瞬时片段为观察对象的一个侧面,当片段足够多时,将它们照原始逻辑组接,对象的若干侧面便由此相互叠加,其本质自现.简言之, 直接电影 尝试通过若干片段的拼凑,以刻画出一个明确对象的完整形象.«疯狂英语»作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代表作,可谓运用 直接电影 拼凑手法的典型.张元在该片中拍摄了李阳数十次演讲,抽取其中相合又不相同的片段,塑造了 疯狂英语 的完整形象,让大众对李阳及 疯狂英语 有了更理性的认知.真实电影 则倾向于视一个瞬时片段为相对独立的素材,以展示一个特定对象在特定时刻的独特表现,然后,将若干对象的片段作平行结构处理,突出不同对象间的对立与统一,引导观众反思自我生活的内涵.就像在«夏日纪事»第一部分,让 鲁什通过随机采访对巴黎街头的行人进行了并列式的集中呈现,既向观众展示了当时巴黎普通民众的言行细节,也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促使观众反思生活的价值.综上所述,两个流派虽然在理念层面边界模糊,却在对象选择㊁观察方式和刻画方式方面差异明显.可见,对实现方法的剖析实是理解两个流派及其理念的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不是创作理念决定了实现方法,而是从实现方法中抽象出了理念.因此,站在辨析角度,对实现方法的重视还应在理念之上.结㊀论直接电影 和 真实电影 几乎同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又差不多同时于70㊁80年代日渐式微.它们的衰落并非没有缘由. 直接电影 过于强调 不干预 ,因而无法克服画面缺乏重点㊁叙事琐碎等问题,致使作品观赏度较低;其力图展示社会现实但展示方式往往隐晦,观众若不全情投入很难抓住要点,这成为 直接电影 始终无法调和的矛盾. 真实电影 重视 介入 ,强调对人物内在本质的挖掘,可是如何把握 介入 的度却一直是个难题,不是因介入不够无法诱发对象展示精彩瞬间,便是因介入过多而丧失本真,沦为娱乐化的文化产品.加之时代变迁,新制作技术的不断涌现与网络媒体的根本性革新,让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纯粹的 直接电影 和 真实电影 作品再难寻觅,其理念也逐渐局限于纪录片研究领域,而不再被今天的纪录片创作者提及.不过多少有些悖谬的是,尽管今天的纪录片创作者不再提及二者,但他们在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却几乎都可以在两个流派的作品中找到原型.这表明,两个流派提出的纪录片制作方法有其实践价值,尽管其与创作理念之间的联系却已被割断,以致有志于纪录片创作的后来者失去了可供参考的思路,而不可避免地在迷茫中摸索,以寻求想法与表达的统一.从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入手,对 直接电影 和 真实电影 展开对比分析,不是为重新焕发二者的荣光,而是为更好理解两个流派在纪录片表达方面所作出的基础性贡献.即使后来者不再进行纯粹的 直接电影 或 真实电影 创作,但亦需了解,在表现事件或人物的变化时可借用 直接电影 的手法,在刻画人物内心时可借用 真实电影911㊀2018年第5期彭㊀涛: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的手法.在现有纪录片的知识谱系中,类似 直接电影 和 真实电影 之间关系的困惑并不鲜见,比如尤里斯 伊文思(J o r i s I v e n)的诗意纪录片㊁阿仑 雷乃(A l a i nR e n a i s)的意识流纪录片㊁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M i c h e l a n g e l o A n t o n i o n i)的现代主义纪录片等.在讨论中,想要通过理念对比的方式是很难将其一一辨明的.因此,就对 直接电影 和 真实电影 的分析效果来看,将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相结合,应是可行之路.参考文献:[1]让 鲁什.摄像机和人,影视人类学原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85-86.[2]维尔托夫.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3]S t e p h e nM a m b e r.C i n e m aV e r i t e i nA m e r i c a:S t u d i e s i n u n c o n t r o l l e dD o c u m e n t a r y[M].C a m b r i d g e,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a n dL o n d o n,E n g l a n d:T h eM I TP r e s s,1974:1-5.[4]黎小锋.作为一种他作方法的 直接影响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5]里查德 巴萨姆.纪录与真实 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M].王亚维,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6:121.[6]韩君倩.«夏日记事»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56.[7]王㊀竞.直接电影:认识与分析[J].电影艺术,1991(6):36-43.[8]邵露虹.从人类学纪录片到 真实电影 试析让 鲁什电影的发展与流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2.[9]张同道,李劲颖.直接电影是纪录片最好的方式 阿尔伯特 梅索斯访谈[J].电影艺术,2008(3):127-131.[10]文胜伟.直接电影与中国新纪录运动的纪录精神[D].重庆:重庆大学,2009.[11]韩健文.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的异同[J].电影艺术,1991(6):32-35.[12]陈㊀刚,王晓喆. 你幸福吗? 与真实电影纪录片[J].现代传播,2013(12):83-86.[13]刘㊀洁.«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法 张以庆访谈录[E B/O L].[2018-05-20].h t t p://j i s h i.c n t v.c n/p r o g r a m/ g o n g z u o f a n g/z h a n g y i q i n g/20111129/100730.s h t m l.[14]弗雷德里克 怀斯曼.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5]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73.[16]张千山. 直接电影 大师 弗雷德里克 怀斯曼[J].电影评介,2009(20):22.[17]大卫 麦克道格.跨越观察法的电影[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35-136.[责任编辑㊀加晓昕]C r e a t i o n I d e a a n dR e a l i z a t i o n M e t h o dP E N G T a o(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J o u r n a l i s mS c h o o l o fC h e n g d uU n i v e r s i t y,C h e n g d uS i c h u a n610106,c h i n a)㊀A b s t r a c t:"Direct cinema"and the"real movie"are two important genre,documentary history between the two entitie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but the former researches do not provide a thorough analysis,which often makes many scholars and documentary creator hard to understand.From the existing discussions on the differences,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concept,and to a certain extent,ignore the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 and skills.Therefore they cannot integrate the creative ideas and specific work.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idea"and"implement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direct cinema"and the"real movie"can clearly show the differences.㊀K e y w o r d s:direct film;real movies;creation philosophy;production techniques021。
花园中流逝的岁月和影像——百老汇音乐剧《灰色花园》舞美评析
,
,
一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音乐剧导演 的作品还 有
放在 起》《 唱歌手》 假 《 此剧的导演是Mi c h a e l Gr e i f 他的作品有获得美国戏剧桌 和外 围批评圈的提名奖的《 色花园》《 不 会来 的舞蹈》《 灰 永 亮 光》《 都市》 大家都知道的《 屋 出租》 和 吉 大 此 剧 的舞 台设 计是 A ll e n M o y e r 作 品 有 获得 过2 0 0 6 年 H e n r y H e w e s 设 计奖 和 外 围批 评 圈 的提名奖 的百 老 汇 音乐 剧 在我 没 灰色 小狗 《 花 园》《 笑了》《 生命中》《 完没 了 的老 婆》 二 个生 气的男人》 《 计后果》 和 不 十 《 此剧 的服装设计是著名的W 珊i 硼 I v e y L o n g 她获得过五 芝加哥》《 》《 作人》《 色花 园》 次托尼 奖 曾设计过《 发胶 制 和 灰 大 《 幕》此剧也 获得 了托尼奖的服装设计奖 灯光设计是P e t e r K a c z o r o w s k i 这位 出生 在水牛城 的灯光 设计师曾获得过很多奖项 他三 次获得托尼 奖的提名 因此剧 的设计又 获得 了托尼 奖的提名奖 因为《 作人 》 出色设计而 制 的 获得托尼 奖 他为百 老汇设计超过 三 十部作 品 其 中《 幕》 大 他 年轻 毙者》《 伤的房子》《 司》《 乐人》 悲 《 死 了吗? 》《 自 公 音 等都是他的作品 灰 改 《 色花 园》 编 自上 世纪7 0 年代 部优秀的同名纪录片 在百 老汇 很多音乐剧是 改编 自电影 比如《 色》《 乐 满人 紫 欢 间》(4 2 街》《 胶 星 梦》 发 等等 但把 部纪录片搬上 音乐剧舞 台是不常见的 和 些音乐剧操作方式 样的是此剧首演先是 在外百 老汇 出色的剧本配上 经典 优美的音乐旋律及 动人 的 歌词使之在外百老汇大放异彩 因此在外百 老汇演出了两个月 左右便转到百老汇 上演 各媒体争相报道 取得 了很好的票房 和 口 碑 这是导演Mi c h a e l Gr e i f ~ 《 屋 出租》 后第二 部踏上 吉 之 百老汇舞台的音乐剧 在从外百老汇到百老汇期间剧中的 些 歌曲和故事情节又 有所调整和改进 此剧 中有着出色表现 的是
纪录片研究第五讲 电视和“直接电影”
纪录片中保存下来
概述
60年代初 以《生活》杂志社摄影记者罗伯特·德鲁为首领
组成了“直接电影”的核心团体:“德鲁小组 ” 主要成员囊括了直接电影的几乎全部干将(李 考克、彭尼贝克、梅索斯兄弟和怀斯曼等)
概述
德鲁小组的突破性成就出现在拍摄于 1960年威斯康星州的民主党总统初选的 时候
更实用的表现主义技巧被引进 “直接电影”的长镜头、简单同期声和最低限度剪辑
法被构图精致的影像和立体声所替代 将写实主义的电影运动与表现主义实用性结合成为一
种新的电影制作观念
概述
《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 由参加过《狂欢音乐节》剪辑工作的马丁·斯科
西斯(Martin Scorsese)在1978年拍摄 制作者不再假装不在现场 他们直接与画面内的被摄者交谈
而这是比漂亮的形式更重要的特质
概述
直接电影最低限度地运用声音 没有声源的音乐被认为是虚构的技巧而受到排
斥 传统纪录片解说评论的“上帝之声(Voice of
God)”更受到直接电影制作者的痛恨
概述
他们认为不得不使用的解说必须是不带倾向性 的信息
并以不带感情的声调说出 而弗里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
概述
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对纪录电影真实 性的重新定位
与法国的“真实电影”一道,“直接电 影”派的新美学首先反对格里尔逊传统 的预先准备且详尽的剧本,认为对真实 的先入之见会抹煞自发性和暧昧性
概述
“直接电影”认为真实是被观察到的 不用依据脚本加以排演 电影制作者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
捕捉到它 不管它如何的纷繁复杂又晦涩多意
南开14秋学期《纪录片创作》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4秋学期《纪录片创作》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于1989年开始,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多的重要纪录片电影节之一,其是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发起的。
A. 小津安二郎
B. 小川绅介
C. 黑泽明
D. 沟口健二
?
正确答案:B
2. 卡普拉的()是二战期间放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纪录片,代表正义与邪恶的两大集团对抗的故事,宏大的战争场面,跌宕起伏的情节,配上激昂的解说、明快的音乐和恰当的音效,饱满地阐释了格里尔逊模式的大众教育功能与艺术魅力。
A. 《我们为何而战》
B. 《普通法西斯》
C. 《倾听不列颠》
D. 《提摩西的日记》
?
正确答案:A
3. ()是60年代初美国纪录电影制作中一次独具风格的运动,提倡摄影机做成“墙壁上的苍蝇”。
A. 直接电影
B. 新浪潮电影
C. 西方新纪录片
D. 真理电影
?
正确答案:A
4. 埃罗尔·莫里斯的代表作()主要是运用现实的材料,加上复原性的想象以及逻辑的推理,来完成纪录片的再现。
A. 《细细的蓝线》
B. 《时间简史》
C. 《又快,又好,又失控》
D. 《死亡先生》
E. 《战争迷雾》
?
正确答案:A
5. “影像书写的历史是一种相对直观、不易被涂改的历史,常常使得再生动的文字叙述都难以企及的。
”这句话主要体现出纪录片何种的功能与价值()。
值得一看和学习的40部经典的记录片
值得一看和学习的40部经典的记录片值得一看和学习的40部经典的记录片(2011-10-10 08:04:51)分类:读书标签:杂谈40部经典的记录片1.《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 美国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
2.《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Berlin,Die Sinfonie der GroBstadt 1927 德国瓦尔特?鲁特曼用一台摄影机和烂熟于胸的蒙太奇手法,奏响了一曲自然流露却宏大森严的视觉交响。
为后来的纪录片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3.《雨》The Rain 1928 荷兰尤里斯?伊文思经典之作,影片表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这座美丽城市在雨中的风貌,充满了深蕴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
4.《拖网渔船》Drifters 1929 英国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的教父"的约翰?格里尔逊之作,他的作品只有一部,影响却到现在仍无法估量。
5.《带摄影机的人》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 苏联维尔托夫,是“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他倡导影像绝非对生活的机械还原,而是对生活的重新注解。
全片没有事件的波动,只是零散地将生活琐事作一看似无意图的重筛取。
如鲜花般盛开的蒙太奇手法,在今天看来,仍相当前卫。
6.《无粮的土地》Unpromised Land 1933 西班牙作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艾尔这一次目光对准西班牙一个最穷困的名叫犹尔德的地方,在动物片和旅游片的客观样式下隐藏着作者对社会严厉的控诉,并对西班牙内战的即将爆发作出了大胆的预示。
7.《德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 1934 德国里芬斯塔尔虽然已经被公认为是纳粹党最有力量的宣传机器,但今天看来又是对法西斯罪恶最有力的控诉。
8.《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1934-1979 苏联。
爱森斯坦于1934年开始拍摄,却直到他死后的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影片对自己开创的蒙太奇理论进行了技巧上的大胆实践,在构图上刻意追求形式感和隐喻性。
25部震撼时尚界的电影[1]
二十五部撼动时尚界的电影【摘要】时尚让电影更加的完美,而有些电影也震撼了时尚界。
今天给大家推荐女人必看的25部与时尚有关的电影。
【正文】《欲望都市2》(Sex and the City 2,2010)电影记载了时尚的璀璨足迹,时尚传承着电影文化中的一点一滴。
并不是只有《Sex and the City》才够in够时尚,尽管这部片子集合了世界上大部分位于潮流前段的时尚元素,名牌的出场率高到你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名牌走秀的感觉。
其实还有很多部影片对时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塑造了很多风靡一时的经典形象,下面挑几部仔细评点。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该片是一部集歌曲、舞蹈、服装、舞台等各方面都到极高水准的音乐剧,情节源自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述一位美丽的波多黎各犹太教女孩与纽约西区的天主教男孩双双坠入爱河,但这份爱却被严格的种族法令所禁止。
片中女主角的服装新颖独特,籍此,本片获得了第34届奥斯卡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奖。
白昼美人(Belle de Jour, 1967)Luis Buuel编导的一部艺术杰作,Catherine Denueve成功地演出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女人,影片以超现实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对这类双重人格者的精神和肉体生活作了大胆而有价值的探讨。
当然,这也离不开YSL的功劳。
影片中Deneuve的所有戏服均出自Y ves Saint Laurent之手,出落得优雅大方又酷劲十足:开场树林片段的军装款金扣红色外套、各类风姿绰约的shift dress(松身直筒连身裙)、接客途中的PVC亮胶黑风衣、在古堡扮僵尸的黑色透视长衫裙,没有什么YSL标记,却都如影随形地完美呈现Parisian Chic。
也不得不叫人感叹,即使是扮**也像公主。
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 1946)在本片中,Lauren Bacall双重造型转变的自然而又到位。
发卡别住的波浪长发,斜戴礼帽,宽肩夹克,将荧幕中女警的冷艳淋漓发挥,也是后来诸多影片中“黑**人”(famme fatale)的典范;而在片中赌场的那幕剧中,她身穿礼服却又优雅无比。
浅析纪录片《灰色花园》
浅析纪录片《灰色花园》伊苒溪 曹若瑜河北传媒学院摘要:阿尔伯特·梅索斯与弟弟大卫·梅索斯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大师,被誉为“美国直接电影之父”。
梅索斯兄弟电影中被摄对象一般选择社会中“边缘人”。
他们喜欢对热门话题进行拍摄,从而给观众感悟和思考。
梅索斯兄弟在1975年拍摄的《灰色花园》主要表现生活在又脏又乱的“灰色花园”中的一对母女。
导演通过对她们生活的展示,让观众从中领悟生活。
关键词:直接电影;纪录片;《灰色花园》阿尔伯特·梅索斯和大卫·梅索斯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大师,是美国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直接电影之父”。
俩人一般选择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或热点问题进行拍摄,代表电影有:《灰色花园》《推销员》《给我庇护》等。
1975年梅索斯兄弟选择了当时的热门话题——生活在“灰色花园”中的伊迪母女进行记录拍摄,记录了在1970年美国东汉普顿一个富人聚集的别墅区——“灰色花园”,伊迪丝母女脆弱封闭而贵族式的生活。
《灰色花园》历经七个月完成,期间梅索斯兄弟与伊迪丝母女同吃同住,把他们所看到的事情直接表现出来,呈现给观众。
阿尔伯特曾为自己电影的定位就是:“我们不喜欢自己的电影被称为真实电影或者是纪录片,而是直接电影。
意思是在我们与被摄者之间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我们不会要求被拍摄者做什么事情,也不会给出我们自己片面的解释。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没有对伊迪丝母女进行任何的干扰或引导。
虽然导演在影片中出现过,但不是导演主动参与,而是被伊迪丝母女强加的一种参与。
导演希望可以通过不干预的情况下拍摄的画面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更近距离的感受他们的生活,从而引发自己对生活的联想。
影片不仅表现出伊迪丝母女糟糕的生活环境,还表现出他们无聊的生活状态。
两个人一直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相互埋怨。
埃迪之前是一个模特、一个设计师,但在母亲的威逼下,不得不回到这个“灰色花园”与母亲为伴,使她没有了朋友、婚姻、事业。
从《灰色花园》看纪录片的矛盾构成
第2卷第21期文化纵横从《灰色花园》看纪录片的矛盾构成邱曼庆(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部分纪录片故事性的缺乏导致了内容的乏味,真实再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故事性的泛滥有失去真实性的风险,保持趣味与真实是纪录片的两大难题。
梅索斯兄弟作为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其依然能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制作出具有故事性并贴近真实的纪录片,《灰色花园》。
在前期选择矛盾人物及事件,并在后期巧妙安排这些矛盾,矛盾产生戏剧,但这种意义上的矛盾并不影响影片接近真实的基础,反而是被埋藏的真实的显现。
关键词:纪录片;矛盾;灰色花园;故事性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19)21-0174-01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核心的区别在于直接电影捕捉真实,真实电影主动挖掘真实。
直到笔者观看了《灰色花园》后发现了它们的殊途同归之处,直接电影可以将矛盾分化到影片的方方面面,通过人物冲突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及与观众的矛盾让被摄对象自己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并辅以直接电影自然、不打扰的方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
《灰色花园》讲述了曾经辉煌美丽的一对母女如今住在乡村的一个破败的花园里,她们的身形己经走样,56岁的女儿仍然想摆脱母亲和这个地方去纽约,虽然影片画面色彩鲜艳,女儿伊迪活泼搞怪,但始终掩盖不了她对现状的失望,全篇以母女间的矛盾贯穿。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主人公与观众的矛盾以及剪辑对矛盾的安排。
一、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间的矛盾是水平横向的比较。
纪录片《灰色花园》有三条矛盾线,伊迪母女之间的矛盾是影片矛盾的外显,是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矛盾。
在开始部分,伊迪说道:“直到她死或者我死我才能离开这里。
”母亲却说:“你不能得到自由亲爱的,你是被资助的。
”这段对话表明了母女间的矛盾。
母亲在杂乱的环境里感到舒适,即使她容颜不再,每天仅仅是坐在房间里,而伊迪不得不照顾她的母亲,这是第二十五年,她已经56岁,没有丈夫,没有事业,虽然她己经习惯了这种凑合的生活,但56岁的她仍然想去纽约追求自由,在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她依然强调:“当然我非常喜欢动物,可是那些浣熊和猫已经让我有些厌倦了。
“墙上的苍蝇”还是“强调在场”
“墙上的苍蝇”还是“强调在场”作者:刘士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纪录片《儿子/兒子》以黄品萱开车前往台北监狱探望杀害儿子的凶手李丛安并与之签订领养协议为叙事线索,展现了主人公的无私与博爱。
本文将以该片为例,以如何在客观叙事和主观情感的表现中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使得纪录片“既能叫好又能叫座还能适度地传递创作者的情感”为论点对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表现手法;情感传递纪录片《儿子/兒子》不同于“画面加解说加音乐”和直接电影“墙上的苍蝇”般的“冷静如铁”的表现手法,其字幕来源于采访者和黄品萱的对话,采访者并不避讳镜头的存在,出现在影片中,同时影片通过剪辑和镜头剪接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强调自己的“在场”。
关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却是一种新的觉悟。
诚然,纪录片对现实的镜照并不是简单的、等同的,充满着创作主体的主观表达,但如何在客观叙事和主观情感的表现中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使得纪录片“既能叫好又能叫座还能适度地传递创作者的情感”,本文将以纪录片《儿子/兒子》为例对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进行探讨。
一、相伴而生:“冷静如铁”与“强调在场”纪录片,作为一种呈现有关于现实的文本,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如下几种:解说式、直接式、真实式、自我反射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直接电影”强调“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在影片《推销员》中,梅索斯兄弟采用手持摄像机的方式跟拍“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美国波士顿与佛罗里达推销圣经的情形。
在该片中,无解说、背景音,仅仅通过销售员保罗和住户两人对话引领观众去了解剧情内容,但梅索斯兄弟并非不加选择的进行自然纪录,例如影片中,保罗在一间破旧的小旅馆里接到妻子的电话描述其自己的现状时,妻子愉快的声音、“皇帝般的生活”的词语与保罗艰难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纪录片《灰色花园》研究
纪录片《灰色花园》研究《灰色花园》是一部以真实案例为素材拍摄的纪录片,该片围绕着1975年底发生在美国底特律市的一桩残忍杀人案展开,通过对受害者、嫌疑人、探员以及证人的采访和现场勘查,深入探讨了整个案件的始末,展现了美国刑侦故事的深厚历史和精密科技。
在该片中,导演夏洛特·泽尔菲在交错剪辑、镜头运用上有着精妙的手法,将该案的时间线衔接的十分自然,使得观众在没有过多心理铺垫的情况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
同时,镜头运用上也十分亮眼,比如直接接受采访的当事人和目击证人在镜头前难以自制的情绪流露,让人们可以看到案件真正发生时人们的焦虑和害怕,从而更好地体验到案件带来的恐惧和危险。
然而,该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为观众生动地勾勒出美国刑侦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分析。
正如电影中出现的心理学家所言:“我们不能不去研究那些最可怕的人,因为那是我们了解人性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本案中的被告人戴维·伯克(David Burk)是一个典型的序列杀手,他犯下了多起类似的罪行,而导演将伯克所表现出的内心世界和观众的交互做的十分巧妙,让观众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兴趣,进而了解到如何利用心理学的工具找出罪犯的真相。
在该片中,心理学分析和探讨被贯穿始终,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心理学分析的方法在该案中被广泛地使用,例如典型的三角方法,在电影中体现为警方还未公之于众的细节之部分。
心理学分析的方法服务于探员的现场勘查工作,并最终为警方破案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
此外,该片还体现出了对于兽性罪犯的历程性研究,在这种犯案行为中,一个人不断地重复犯同样的罪行可能会不断逼近极端行为的边缘,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再次产生类似的罪行。
而伯克也是这类犯罪的典型代表,这种犯案行为和罪犯心理的研究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也成为了今天探讨心理学的重要的点之一。
最后,通过本片的观看,我们可以为了解美国刑侦故事的发展情况贡献一份薄薄之力,为大众对于心理研究的理解提供一些支持,并增强人们对于犯罪的防范意识。
梅索斯兄弟名词解释
梅索斯兄弟是指艾尔伯特与他的弟弟大卫·梅索斯,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电影哲学和制作方法对后来的电影人具有重大影响。
大卫·梅索斯出生于1931年1月10日,逝世于1987年1月3日,是美国著名纪录电影导演、摄影师。
其代表作品有《给我庇护》《灰色花园中的比尔母女》《灰色花园》《推销员拜访杜鲁门卡波特》等。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梅索斯兄弟推崇“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主张拍摄者要像墙上的苍蝇一样,默默观察事件的发生,切忌去影响事件,让片中人物维持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这一理念,对后来的电影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先锋纪录片”的四个问题
第26卷第5期2019年10月未来传播Future CommunicationVol.26No.5October2019关于“先锋纪录片”的四个问题聂欣如摘要:文章针对《当代电影》2018年第11期"纪录片研究”栏目中发表的四篇关于“先锋纪录片”的文章观点提出质疑,指出四文触及到了纪录片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纪录片是不是纯艺术的作品?纪录片是不是需要社会意义?以及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之中是否能够推导出“虚构”的可能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纪录片这一事物。
关键词:纪录片;先锋;实验;影像艺术作者简介:聂欣如,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240)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9)05-0089-07《当代电影》2018年第11期发表了四篇关于“先锋纪录片”的文章,拜读之后谨受教了,但也有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问题涉及到了纪录片的根本,因此写成文章就教于四篇文章的作者。
下面提出的问题尽管只有四个,但彼此间有所关联,因为一篇文章中需要被问及的问题也许不止一个,但是只对其中最为主要的疑问展开讨论,其他的方面或在对其他文章的提问与讨论中呈现,四篇文章主题的相关提供了这一便利。
一、纪录片是纯艺术作品吗文章《先锋纪录片:创造一个新世界》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传统的纪录片时过境迁鲜有人关注,而另外一些先锋化的纪录片却能够长时间受到关注?并由此推导出纪录片发展的方向问题,认为整个纪录片的历史和创作都需要改写:“面对海量的以直接电影为代表的常态纪录片,体量极小的先锋或实验纪录片却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今流行的有关纪录片历史和创作的许多书籍都值得商榷。
”①文章提出这一问题的依据是英国的一家杂志《视与听》通过调查全世界340名影评人和制片人得出的结论,②但是作者所列举的理由并不足以服人。
它如此腐朽 《灰色花园》
它如此腐朽《灰色花园》
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埃伦·霍弗德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在1970年代中期的东汉普顿,一场风暴正在暗中酝酿。
风暴的起因是这个富人聚集区的大部分居住者都不想让灰色花园的住户——伊迪丝·贝尔和小埃迪·贝尔继续居住于此。
她们是曾经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亲戚,有着显赫的家族历史,然而现在,她们有二十多个房间的宅邸却被野猫、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埃伦·霍弗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花园中流逝的岁月和影像——百老汇音乐剧《灰色花园》 [J], 边文彤
2.花园中流逝的岁月和影像——百老汇音乐剧《灰色花园》舞美评析 [J], 边文彤
3.灰色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以锦绣花园别墅设计为例 [J], 耿忠平;厉群;倪雅芝
4.“灰色花园”:庇护所还是囚笼? [J], 王乐怡
5.锦绣谷——化腐朽为神奇的景观花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节____纪录片的流派和风格
4、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他认为,在摄 影棚里拍摄出来的虚构故事片是对电影这一现 代媒体的误用,这一点与维尔托夫的主张如出 一辙。 5、强调 “正确比美重要”,但又非常重视并 善用摄影造型艺术和蒙太奇手段,力求形式完 美,以致有人批评他们 “对于构图、蒙太奇和 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于主题的兴趣”。 6、创造性地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和 形式的有机部分。有的作品不惜让解说词占据 主导地位,致使画面显得无足轻重。 画面加解说的方式也成了典型的格里尔逊的方 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约翰· 格里尔逊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纪录 电影”这一词的,它是源自法文 (documentaire)的英文词汇documentary,这 个词最早出现在他为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 《太阳报》撰写的评论罗伯特· 弗拉哈迪的第二 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他在文中写道: 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 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1927年,他回到英国,用当局提供的第一笔拨 款拍摄的纪录片《漂网渔船》,这部具有“交 响乐式的”蒙太奇影片是格里尔逊亲自导演的 唯一作品。 影片大获成功,博得当局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成为英国"创造性电影" 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三十年代,约翰· 格里尔逊组织进行了英国纪录 电影运动,这也是一次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 动。 格里尔逊组织能力和艺术才华横溢,30多名志 同道合的青年团结在他的周围,以学习、研究 带动创作。 他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尔 逊学派”,电影史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 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主要作品有: 《工业的英国》、《格兰东号拖船》《锡兰之 歌》、《夜邮》、《房屋问题》、《颜 色盒》、 《虹的舞蹈》、《丰富的粮食》《我们生活在 两个世界》《吸烟的危害》、《北海》等。
花园中流逝的岁月和影像——百老汇音乐剧《灰色花园》
花园中流逝的岁月和影像——百老汇音乐剧《灰色花园》边文彤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 在美国时看过一部耶鲁戏剧学院老师的作品--百老汇音乐剧<灰色花园>.此剧从2006年11月2日到2007年7月29日演出了八个月,受到业内和大众的一致高度评价,女演员更是因此剧的出色表演夺得当年托尼表演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奖.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边文彤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花园中流逝的岁月和影像——百老汇音乐剧《灰色花园》舞美评析 [J], 边文彤
2.对百老汇音乐剧整合奥秘的初步探寻——卿菁博士论文《百老汇整合音乐剧》序[J], 居其宏
3.外国当代艺术性花园展与展览花园以法国肖蒙花园节与加拿大梅蒂斯花园节为例[J], 王晞月;吴丹子;王向荣
4.百老汇著名音乐剧年底进京——《吉屋出租:》百老汇音乐剧引来莫文蔚 [J], 伦
兵
5.一部有着话剧心脏的音乐剧观音乐剧《空中花园谋杀案》 [J], 福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建构
论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建构作者:邵雯艳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3年第3期邵雯艳(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一切文艺都关乎“人”,纪录片需要塑造相对独立完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个性形态,以真实可感的具象去唤起受众的审美感应和情感体验,产生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一定价值体系支配下的人的外显的行为方式和存在方式总是和内隐的心理结构相适应论文就被拍摄者的“表演”、拍摄者的体验和心理物象化的具体手法等方面展开,探索纪录片人物形象构建的方法,寻找纪录片从单纯物质复现向更深入及更本质的艺术表现升华的可能。
关键词:纪录片;人物:形象建构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 2013 )04-0126-04浮光掠影之上作人物心理的精致雕刻,这是纪录片面临的难题。
在归结了“题材资源的局限性”、“创作周期的局限性”、“拍摄方式的局限性”和“纪录片作为一个片种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纪录片难以突破的障碍后,单万里先生认为:“纪录片偏重于表现人物的表面,故事片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从宣传效果看,纪录片更多作用于观众的表面,故事片更多作用于观众的内心”又提出:“并非所有电影都能既作用于观众的表面又作用于观众的内心,只有优秀的电影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只有作用于观众的内心才能影响观众的行为,才能发挥电影的宣传作用。
”因为纪录片在心理刻画上的艰难而退却,无疑排挤了纪录片进身优秀作品的行列,实在令人泄气。
反其道而思考,如果不能在表面纪实的基础上作更深层次的内心真实的探讨和有效表达,感染受众的内心,发挥其审美或其他社会功用,那纪录片将永远止步于技术记录和文献保存的低级状态,无法贡献足以与剧情片抗衡的独特美学价值。
毫无疑问,纪录片必须以真实为基础,而纪录片并不等同于真实本身首先,拍摄的视角、景别、光线、构图,摄影(像)机的推拉摇移以及拍摄速度等,无不体现着纪录者对现实所做出的选择。
纪录片中的人与物并非其生活本身的样貌,而是经过纪录者积极选择、整合之后对真实的诠释其次,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并不仅仅是摄影(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索斯兄弟直接电影经典力作《灰色花园》赏析
广电102
范雪慧1008811072 由梅索斯兄弟导演拍摄的《灰色花园》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是
梅索斯兄弟直接电影的典型代表之一。
梅索斯兄弟在为当时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传记式纪录片寻找素材时,遇到了居住在灰色花园的伊迪母女。
她们充满传奇和荒诞的人生迅速吸引了梅索斯兄弟的创作灵感,随后放弃了关于第一夫人的影片,转而投入《灰色花园》的拍摄。
阿尔伯特·梅索斯曾说过:“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选择你真心想要拍摄的纪录片选题,你自信能够完满讲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
”很显然,他践行了对纪录片的内心坚持,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选择了自认为更好地题材。
灰色花园(Grey Gardens)以七个月的时间贴身记录了杰奎琳肯尼迪一对远亲母女纠葛的关系,导演拍摄两人喂猫、喂浣熊、吃饭、回忆往事和彼此埋怨。
观众对她们的实际背景所知不多,却可以透过影片内容,极生动地见识到这两人的性格及互动,所谓真实电影的长处与局限,在本片中皆表露无遗。
影片的主角伊迪母女是两位性格行为古怪的女士,两人长年隐居于纽约东汉普顿的住所“灰色花园”,过着脆弱而贵族式的生活。
在大伊迪年轻时候,灰色花园是一派繁华的景象,她作为曾经的歌唱家也风光一时。
而小伊迪在纽约曾是是一名时装模特,最后为了照顾母亲等复杂原因,回到灰色花园。
梅索斯兄弟的纪录片理念一直都是以直接电影为中心展开的。
阿尔伯特·梅索斯认为:直接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法是纪录电影最好的方式,是最能够接近对象、接近真实的方式。
观众会感觉事件发生时,他们就在现场,与事件的联系如此紧密。
这种纪录电影能够很好地传达个人经验和感受,人们没有理由不采用这种独特并且有力的纪录方式,而使用采访、音乐、快速剪辑的手法。
这种直接电影的拍摄理念在《灰色空间》的摄制过程中似乎有一些不同。
影片中,小伊迪经常有很有表现力的表演片段,曾被质疑是对直接电影的一种破坏,被认为是不够客观的。
并且,梅索斯兄弟在拍摄过程中也出现在了镜头面前,与观众见面,成为了电影角色,也被认为是某种程度的“非直接”。
然而,梅索斯兄弟认为,在影片拍摄一开始就让观众看到一些电影制作者的形象,这很重要。
因为拍摄者会成为场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并非他们的出现要影响什么,而是这两位女士不仅是关系密切,也和两位导演有了某种联系——两个陌生人。
这两个陌生人是谁?至少让观众看到。
如果他们不出现,观众就会感觉紧张,总是会想是谁在拍摄影片,就无法安心观看。
出于这点,所以梅索斯兄弟出现在了影片中。
而小伊迪在片中的表演片段,则是她真实性格的一个侧面。
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两位伊迪女士对自己个性和想法的表现欲望。
这两位女士都有过艺术生涯,可能这也促使她们能更好地展现真实的自己。
影片中的她们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每个人都有被认知的需要,通过《灰色花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离奇隐蔽的故事,而且也了解到纪录片的另一个功能——挖掘人性和记录人性,可能看过《灰色花园》的某位观众,会比与主角比较亲近的亲人朋友更加了解她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是纪录片的力量,让人在短短几小时内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个复杂性格的人。
观众不仅为她们兴奋,为她们
惊异,也为她们伤感,为她们唏嘘。
两位女士在这部纪录片中充分地体现了表演和生活的完美结合。
大伊迪,怀揣唱歌的梦想,但婚姻却压迫了她的兴趣,她在灰色花园重温着往日的辉煌快乐,找到了自我,选择了一种麻醉自己的后半生生活。
在大伊迪的心目中,灰色花园一直都是丰富多彩的所在。
小伊迪,想当演员和舞蹈家,也因家庭愿望与理想发生冲突而把青春搁浅在几十年的单身生活中。
从此,陷入了自我陶醉的不成长状态,极度自恋和自卑的结合体。
从两母女的回忆录中,观众可以看到关于梦想、事业、婚姻与感情的种种主题,结合当时的经济大萧条背景,更突显了一种大环境对人们主流意识的深远影响。
“让伊迪找个靠谱的男人嫁了……”父亲比尔说道。
在当时,对一个女孩儿来说,结婚也许是转移经济危机的最好方法。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肆虐下,多少女孩都希望嫁到好丈夫以摆脱失业的困境。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社会里的婚姻价值观也许能透过小伊迪的遭遇表现出来,或者还能通过母亲的婚姻生活反映出当时婚姻里头的一些价值精神和取向。
灰色花园是母亲最爱的地方,至于这种情况能否反映出女性对于婚姻与自由理想的权衡和态度,大概也可看到一些端倪。
除此之外,梅索斯兄弟最让人佩服的另一点,是他们在《灰色花园》的录制过程中,完全没有做任何赘述,只是两位伊迪女士的两位新朋友,给了伊迪母女拥有了一次讲述的机会。
他们是忠实的记录诗人,把最能体现两位性格和关系的内容留下来,其他的让观众自己来探讨。
每个人都需要敞开心怀,与尽量多的人分享感受。
在拍摄公映之后,她们可以和上百万的人分享感受,这是她们所期望的。
其实,从心理层面上,每个人都想写自传,实际上我觉得这两位女士是很好的自传作者。
这部电影有一个半小时,观众会获得很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