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环节动物门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无脊椎动物分类
无脊椎动物分类腔肠动物刺胞动物门(Cnidaria)又称刺细胞动物门,过去称为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刺胞动物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仅具二胚层,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扁形动物扁形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无脊椎动物,是一类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
生活于淡水、海洋等潮湿处,体前端有两个可感光的色素点(眼点)。
线形动物大部分为小形的蠕形动物,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具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
环节动物环节动物门(学名:Annelida)在动物进化上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约有13000种。
[1]体外有由表皮细胞分泌的角质膜,体壁有一外环肌层和一内纵肌层。
通常有几丁质的刚毛,按节排列。
软体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节肢动物两侧对称,异律分节,身体以及足分节,可分为头、胸、腹3部,或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每一体节上有一对附肢。
体外覆盖几丁质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
试题巩固1.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线形动物等。
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节肢动物:蜘蛛蝴蝶虾B.软体动物:蜗牛墨鱼变形虫C.棘皮动物:海星海百合海蟹D.线形动物:蛔虫蚯蚓钩虫【解析】A节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身体分节。
体壁坚硬,主要由几丁质组成,可提供保护,亦作为外骨骼之用。
A项均为节肢动物,当选。
B项,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背部皮层向下延伸成外套膜,覆盖身体的大部分。
蜗牛和墨鱼为软体动物,但变形虫为原生动物。
C项,棘皮动物的特点是辐射对称,具有独特的水管系统。
包括海星、蛇尾、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
第1章 环节动物门
多毛类生殖和发育 三、多毛类生殖和发育 1、无性生殖 断裂生殖: 1) 断裂生殖:常见 自发断裂: 自发断裂:在任一体节断裂 规则断裂: 规则断裂:在一定体节准确断裂 出芽生殖:在亲体上出现突起(芽体) 2) 出芽生殖:在亲体上出现突起(芽体) 2、有性生殖 、 ♀♂异体 无永久生殖腺,仅生殖前形成, 异体; ♀♂异体;无永久生殖腺,仅生殖前形成, 生殖细胞由体腔膜细胞分化形成。 生殖细胞由体腔膜细胞分化形成。
后部疣足舌叶加宽变扁,疣足背、腹须加长。 后部疣足舌叶加宽变扁,疣足背、腹须加长。)
群浮:当沙蚕性成熟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如温度、 群浮:当沙蚕性成熟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如温度、 月光等),大量的雄、雌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 ),大量的雄 月光等),大量的雄、雌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起 浮于海面排精放卵的生殖现象。 浮于海面排精放卵的生殖现象。 婚舞: 婚舞:起浮于水面的一个或多个雄个体围绕雌个体旋 转运动的生殖现象。 转运动的生殖现象。
4、肛节 、 身体的最后一节。 身体的最后一节。 肛门开口于此节的 后端,并具有1-2对 后端,并具有 对 细长的肛须, 细长的肛须,有触 觉的功能。 觉的功能。
二、分类及习见种 • 1(2)自由生活,捕食的多毛类,体节全身相 自由生活,捕食的多毛类, 自由生活 同 -----------------------------------------游走目 游走目 • 2(1)隐居于洞穴或管中生活的多毛类 --------隐居于洞穴或管中生活的多毛类 ------------------------------------------管栖类 管栖类
龙介属(p272) 龙介属
体长20- 体长 -30mm,管 , 盖周围有锯齿状突起。 盖周围有锯齿状突起。鳃 丝黄色、具红色斑纹。 丝黄色、具红色斑纹。石 灰虫管多附着在岩石和其 它硬物或珊瑚虫, 它硬物或珊瑚虫,是一类 极重要的污损生物。 极重要的污损生物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
结构
五 排泄系统
具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的特点: 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 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后肾管
肾口 肾孔
管细胞 纤毛漏斗 体腔管 肾口 隔膜
多 毛 类 的 各 种 肾 管
肾孔 肾口
肾管
肾孔
后肾管 原混合肾管 后肾管
六、神经系统
体腔的产生
体腔出现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 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 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 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
(二)消化系统 消化管: 口\口腔\咽\食管\砂
囊\胃\肠\肛门
消化腺:
咽腺\食道腺\胃腺\盲肠
图8-13 环毛蚓的解剖
1、咽;2、砂囊;3、肠;4、纳精囊 5、精巢囊;6、精巢;7、储精囊; 8、输精管;9、卵巢;10、心脏; 11、背血管;12、前列腺;13、副性腺; 14、血腺;15、盲肠
消化管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自第2体节始具环生刚毛,刚毛简单,略 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 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 带或环带。 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 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 雄性生殖孔。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 处有背孔,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 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反射弧 体表感觉乳突 感官 口腔感觉器 光感受器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本文源自:海洋资料网:/html/hykx/2012/0523/350.html海洋生物的分类除了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外,在海洋生态学上还可按照生物不同的生态环境、生态习性、生活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类群。
按照分类系统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路线,常见的或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海洋生物门类大致如下:1. 原生生物界1) 硅藻门,常见种类如硅藻、圆筛藻、角毛藻等等。
硅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成分,在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甲藻门,常见种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夜光藻、角藻等等。
甲藻也是重要的海洋浮游生物,有些种类在大发生时将形成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
3) 肉足鞭毛虫门,本门动物与纤毛虫门在以前称为原生动物门,常见种类如各种有孔虫、放射虫、夜光虫等。
原生动物是海洋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虽然个体很小,但数量非常大,素有“海洋中的小巨人”之称,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另外,由于原生动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年代久远,其种类、分布、化石还是研究地质演化、寻找石油矿藏等重要指示生物。
世界已知的原生动物约65,000种。
2. 植物界常见的海洋植物主要是大型藻类和红树。
大型藻类包括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
大型藻类不但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些种类可以食用,或者提取活性物质用于生物制药,或者做工业原料,或者兼而用之。
例如石花菜除了可食用,还是琼脂的原料。
很多大型藻类已可人工养殖。
海洋中的高等植物种类远少于陆地。
常见的高等海洋植物有各种红树、海草等。
红树形成的红树林对于维护海岸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有重要作用。
1) 红藻门,常见种类如紫菜、石花菜、龙须菜、麒麟菜、红毛菜、珊瑚藻、海膜、江蓠、红皮藻、凹顶藻等等。
2) 褐藻门,常见种类如马尾藻、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等。
3) 绿藻门,常见种类如浒苔、石莼、刚毛藻等。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中肠:
胃(10-14节): 胃前部有一圈胃腺,分泌消化 酶使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 大部分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肓肠笫26节伸出一对指状突起, 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 从肛门排出体外。
前肠:口腔、咽、 食道、素囊、砂 囊。
中肠: 包括胃、 小肠。 后肠: 包括直 肠、肛门。
1)来源
次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笫一次 笫二次 笫三次 囊胚腔 原肠腔 体腔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 囊发展而来的 。
1)次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 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 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 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 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 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 层围成的腔即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图8-19 正蚓的腹神经索与皮肤和肌肉 形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
• 感觉器官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多毛类发达, 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 陆生寡毛类和半寄生类感觉器官一般不发 达,主要由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七、 皮肤呼吸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 吸器官,皮肤直接交换气体。
在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种类呼 吸器官为鳃
环毛蚓
(一) 外部形态
身体圆而细长,40~47cm,120~160体节。 每节有刚毛一圈,雌雄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糟 口前叶:前端笫一节,为肌肉质的 突起,有摄食、掘土和感觉 功能。 环带(生殖带)
性成熟时在笫14-15-16节由表皮形成的腺肿状 突起。 环带上无刚毛和节间沟。
底栖动物图谱
底栖动物图谱——寂静的环科羽摇蚊幼虫(Ch.gr.plumosus)—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摇蚊属形态特征:摇蚊幼虫的身体一般为圆柱形,长2-30mm,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甲质化,一般有两对眼点。
触角一对,一般为5节,也有4节或6节的。
在触角第一节(基节)的表面,有1个或数个环状感觉器——环器,其数目和位置是分类的特征。
下唇齿板上齿的数目、大小、颜色是分类特征。
胸部三节,在第一胸节腹面有1对前原足,前原足上的爪勾与毛的有无、数目、长短及形状均为重要特征。
腹部通常由9节组成,在最后一节上有1对后原足。
粗腹摇蚊(Petopi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摇蚊属形态特征:摇蚊幼虫的身体一般为圆柱形,长2-30mm,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甲质化,一般有两对眼点。
触角一对,一般为5节,也有4节或6节的。
在触角第一节(基节)的表面,有1个或数个环状感觉器——环器,其数目和位置是分类的特征。
下唇齿板上齿的数目、大小、颜色是分类特征。
胸部三节,在第一胸节腹面有1对前原足,前原足上的爪勾与毛的有无、数目、长短及形状均为重要特征。
腹部通常由9节组成,在最后一节上有1对后原足。
球形无齿蚌(globosula)—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蚌科-无齿蚌属形态特征:贝壳呈卵圆形、椭圆形或蚶形。
壳较薄,壳面平滑,铰合部无任何铰合齿。
小蜉(Ephemer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蜉蝣目-小蜉科-小蜉属形态特征:稚虫体长一般不超过10-15mm,但也有达20-30mm者。
有些种类在水草中游泳,并能附生在水草上;有些种类在水草淤泥上爬行生活;有些种类具扁化的身体,栖息在清澈的急流中,藏在石头低下生活。
是鱼类的天然饵类。
四节蜉(Baetis)—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蜉蝣目-四节蜉科-四节蜉属形态特征:稚虫体长一般不超过10-15mm,但也有达20-30mm者。
有些种类在水草中游泳,并能附生在水草上;有些种类在水草淤泥上爬行生活;有些种类具扁化的身体,栖息在清澈的急流中,藏在石头低下生活。
第四章6环节动物门
5. 后肾管排泄系统
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 系统为后肾管,来源 于外胚层。实际上是 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 数目不定,每体节1对 或多对,如环毛蚓的 每个体节有很多的肾 管,见图。
肾口---开口于前一节的体腔内,具 有许多纤毛。
肾孔(排泄孔)---开口于本节的腹 面,直通体。
功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也 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
生殖:
精子先成熟,雌雄交配。 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 卵成熟,环带分泌物质形成蛋白质环,成熟卵产在环内。 随身体收缩,蛋白质环向前移动,至纳精囊孔处,精子逸
出,与卵受精。 环带继续前移,从前端脱离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茧。 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2-3周后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3、蛭纲(Hirudinea)
淡水、潮湿土壤中,半寄生生活。 特征:前后有吸盘,身体扁平,体腔退化,无疣足和刚
毛,雌雄同体,有生殖带。如蚂蝗(蛭)。
扁蛭(Glossiphonia)
鳃蛭
蛭纲(Hirudinea)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蚯蚓—地龙,有退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 和利尿的功效。还能清除垃圾,净化环境。
欧洲医蛭—为病人排出局部淤血好和毒血,有辅 助纤维外科的功效
中肠: 胃(10-14节):血管多而富有腺体。胃前部有一圈胃腺,
功能同咽头腺,能分泌消化酶使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从第15 节起扩大为肠,属中肠部分的是
小肠,肠壁多皱褶,背面有一凹糟,即盲道。 在笫26节处伸出一对指状突起,为肓肠,是重要的
消化腺,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大部分营养 物质可在小肠内消化吸收。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 外。 黄色细胞:中肠外脏壁体腔膜特化为黄色细胞,能贮存 脂肪和糖原,具有贮存和排泄的作用。
第四篇底栖动物第一章环节动物
21
第四篇 底栖动物
22
第四篇 底栖动物
23
1. 生殖现象: (1)生殖态:多数典型的海洋多毛类特有的生殖现象,它们于
生殖前形态上多发生变异,是由无性或非生殖个体向有性 或生殖个体转变的过程。
(2)异沙蚕体:具有生殖态的虫体。 (3)群浮:当沙蚕性成熟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月光
等),大量的雄、雌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起浮于海面排 精放卵的生殖现象。
第四篇 底栖动物
43
沙蚕科Nereidae
身体长,具很多体节。头部有明显的口 前叶和围口节,口前叶具2对眼,2个口 前触手和两个大型的分成2节的触柱,围 口节具4对围口触手。吻端具1对大颚, 且常有几丁质小齿或软乳突。疣足桨状, 前2对为单叶型,余均为双叶型。刚毛多 为复型刚毛。
第四篇 底栖动物
44
第四篇 底栖动物
41
浮游沙蚕科Tomopteridae
典型浮游多毛类。身体透明,18-20个体 节。口前叶有一对长触角。疣足宽大, 没有刚毛。我国仅一属:浮蚕属。
第四篇 底栖动物
42
太平洋浮沙蚕Tomopteris pacifica
长约12mm,宽 2mm。头部半月形, 头部背面有1对细 小的眼点。第一触 手短,第二触手甚 长。疣足宽大成鳍 状。我国沿海常见, 世界性种。
流,摄取食物,借 以适应管栖生活。
第四篇 底栖动物
17
疣足上刚毛
内刚毛:足刺
简单型(不分节):
毛状,刺状,钩状,
外 刚
片状,桶状,梯形, 梳形
毛 复型(分节):
等齿,异齿(基节),
端节形态多变
重要分类依据
第四篇 底栖动物
18
(三)肛节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睜游植將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鼎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抱子:乂称游泳砲子。
动抱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抱子:乂称静抱子。
砲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抱子称为似亲抱子。
厚壁抱子:乂称厚膜抱子或后垣泡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抱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抱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Annelida)进化地位: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身体出现原始分节,出现扁平状的疣足(parapodia)和刚毛(seta);普遍具有发达的真体腔(coelom),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闭管式循环系统,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
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
一种看法认为:环节动物是介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动物类群。
本门动物约9000种,常见有沙蚕、蚯蚓、水蛭等。
生物学特征身体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循环系统;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相同;同时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一些内部器官(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也依体节重复排列;腹部神经系统为链状,每体节有一神经节;雌雄同体或异体,间接发育的种类都有担轮幼虫期。
分布范围:海洋、淡水、土壤(甚至陆地);生活方式:自由游泳一般头部明显,有眼、触手等感觉器官,穴居头部、感觉器官均不发达。
爬行、寄生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同律分节、疣足;2、发达的真体腔;3、闭管式循环系统;4、后肾排泄系统;5、链状神经系统;6、生殖系统同律分节分节(metamerism)指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segment),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分节是特化的开始。
分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态上的体现,即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septum)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二是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环节动物的分节现象为同律分节(homonomous metamerism)。
即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名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
而节肢动物的分节为异律分节。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1. 原生生物界1) 硅藻门,常见种类如硅藻、圆筛藻、角毛藻等等。
硅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成分,在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甲藻门,常见种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夜光藻、角藻等等。
甲藻也是重要的海洋浮游生物,有些种类在大发生时将形成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
3) 肉足鞭毛虫门,本门动物与纤毛虫门在以前称为原生动物门,常见种类如各种有孔虫、放射虫、夜光虫等。
原生动物是海洋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虽然个体很小,但数量非常大,素有“海洋中的小巨人”之称,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另外,由于原生动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年代久远,其种类、分布、化石还是研究地质演化、寻找石油矿藏等重要指示生物。
世界已知的原生动物约65,000种。
2. 植物界常见的海洋植物主要是大型藻类和红树。
大型藻类包括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
大型藻类不但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些种类可以食用,或者提取活性物质用于生物制药,或者做工业原料,或者兼而用之。
例如石花菜除了可食用,还是琼脂的原料。
很多大型藻类已可人工养殖。
海洋中的高等植物种类远少于陆地。
常见的高等海洋植物有各种红树、海草等。
红树形成的红树林对于维护海岸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有重要作用。
1) 红藻门,常见种类如紫菜、石花菜、龙须菜、麒麟菜、红毛菜、珊瑚藻、海膜、江蓠、红皮藻、凹顶藻等等。
2) 褐藻门,常见种类如马尾藻、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等。
3) 绿藻门,常见种类如浒苔、石莼、刚毛藻等。
4) 被子植物门,常见种类如红树、秋茄、海桑、水芫花、玉蕊、木榄、海莲、角果木、海恾果等红树植物以及大米草、互花米草等各种海草。
世界已知的红树植物约80多种,海草约50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种类的海草在从其它国家引进用于防护堤岸时,由于在被引进地区没有天敌等生态控制机制而爆发性繁殖生长,对当地海岸的原有植被造成极大破坏,有的种类甚至从海岸侵入内陆几十公里,侵入农田,给当地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水生环节动物
齿吻沙蚕科 Nephtyidae 体长且扁,具许 多断面为横长方形的体节。躯干部背中 线稍隆起,腹中线具一种纵沟。口前叶 小,多边形或卵原型,具 1-2 对小触手。 项器有或无。吻粗壮肌肉质,具一对几 丁质的侧颚(需解剖可见)或具端乳突 和纵排表面乳突。疣足双叶型,皆由前、 中、后三叶组成; 发达的背、腹叶间常 具间须(鳃)。刚毛简单型:前刚叶多 具梯形毛状刚毛,后刚叶具细齿长毛状 刚毛或具膝状刚毛核叉状刚毛。 齿吻沙蚕是泥沙滩习见种。潮间带分布 的种常具银灰色的光泽(曾译名为银蚕 科);深水种多绿色或红色。 齿吻沙蚕 Nephthys caeac:又称银蚕。 海栖种个体大头部前端圆形,无眼点, 有触手4个。围口节具疣足,疣足发达, 背腹肢距离较远。刚毛为单刚毛,肛须 只一根,栖息于泥沙或碎石底下。分布 于青岛、大连沿海。在太湖普遍存在, 个体为1—20mm。据当地老农了解,在 夏秋沿湖塘田中曾见有大型个体。
沙蚕属Nereis:口前叶为典 型的沙蚕型;吻的口环及颚环上 均有圆锥形齿。前两对疣足为单 叶型,以后为双叶型。背刚毛为 等齿刺状,在体中部或体后部为 等齿镰刀形刚毛代替。腹刚毛为 等齿、异齿刺状刚毛和异齿镰刀 形钢毛如游沙蚕:生活时或呈绿 褐、金褐、红褐、浅褐或呈淡黄 色带点紫,具闪烁的珠光。我国 潮间带习见的种类有旗须沙蚕N. vexillosa、多齿沙蚕N.multignatha 等,它们常栖于潮间带中下区牡 蛎及石莼海藻丛中。
吻沙蚕科Glyceridae 口前叶圆锥形多环轮,前端具 4个小触手(头触角),无触角和触须。翻吻大而 长,为圆柱状或圆棒状,末端具4个大颚,颚基部 具副颚。体不分区,每个体节具2 ─ 3个环轮。疣 足双叶型或单叶型。鳃有或无。若有则简单或分枝, 能伸缩者位于疣足各处,不能伸缩者多位于疣足背 缘。要对虫体前后疣足进行观察(尤以体中部重 要);若部分疣足上无鳃或鳃长短不一,则判定为 鳃能伸缩。背刚毛简单毛状、腹刚毛复型。吻沙蚕 以强有力的吻穴居于泥沙中,吻外翻出几乎可达体 长的二分之一。据报道,山东省南部沿海挂网捕获 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数量相当可观。每年4月份, 即墨,海阳沿海一带,有时一天可捕几万斤。有人 认为这是解决虾饵料的一种途径。 吻沙蚕属Glycera:体长,前、后端尖、横断面扁圆 形,至少3个环轮,通常5─7个环轮,前端具4 个小触手。吻很长,表面具多种密集的吻器,前端 具4个大颚,副颚具侧翅。除围口节和次一体节疣 足单叶型外,皆具双叶型疣足。背刚毛简单型毛状 或刺状,腹刚毛复型刺状。如长吻沙蚕G.chirori (图1-7),为日本及我国黄海潮间带、潮下带 (17─53m)、东海(舟山普陀山)、福建平潭、厦门 和北部湾底质软泥中分布较广的常见种。喜群集, 渔民捕虾的挂网中可大量捕到。
底栖动物
贝壳呈圆盘状,一般右旋,螺旋部在一 个平面上旋转,只有少数种螺旋部略升 高。触角细长。一般齿舌上的中央齿有 两个齿尖,侧齿有3个齿尖,缘齿有更 多的小齿尖。 本科种类皆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生。
1.旋螺属 2.扁螺属
第二节、水生昆虫
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水生昆虫包括两类: 成虫和幼虫均在水中 幼虫在水中
(五)椎实螺科Lymnaeidae
贝壳较薄,稍透明,一般右旋,螺旋部 一般低矮。 壳口大,无厣。 触角扁平,略呈三角形,眼位于触角基 部内侧。下外套叶不存在。 齿舌上的中央齿狭小,末端具小齿。 本科有些种类分布广,很习见。
1.椎实螺属 2.萝卜螺属 3.土蜗属
椎实螺科
(八)扁卷螺科Planorbidae
1.无齿蚌属
贝壳呈卵圆形、椭圆形。 壳较薄,壳表面平滑。 铰合部无任何铰合齿。
无齿蚌
2.帆蚌属
壳大或巨大型, 壳顶偏前,后背缘常扩张成翼状。
帆蚌
3.冠蚌属
壳大形或巨大型。较薄。 壳顶偏前方,有时发展成翼状。
冠蚌
4.矛蚌属
贝壳外形窄长,壳长为壳高的3—5倍。 前端圆钝,后端细尖。
2. 沼螺属
为本科中中等大小的种类。 壳卵锥形,壳质厚而坚,螺塔高锥形, 螺层略凸,具螺旋纹及螺棱。 具脐缝,壳口为卵圆形,口缘厚,厣石 灰质。如纹沼螺、中华沼螺。
3. 豆螺属
为本科中中等大小的 种类。壳为长卵形或 宽圆锥形,贝壳光滑, 壳口光滑呈椭圆形或 近方形,口缘不甚厚。 无脐或脐缝。厣石灰 质,如赤豆螺月
红娘华 水斧虫 田鳖 负子虫 松藻虫 划蝽 小划蝽 水黾
龙虱与幼虫 蜻蜓幼虫 豆娘幼虫 蜉蝣 摇蚊幼虫
蜻蜓幼虫
水黾
红娘华
龙虱与幼虫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底栖动物英文名称:zoobenthos定义1: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定义2: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定义4: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基本信息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
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
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
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底栖动物-环节动物门
同律分节和真体腔的形成
三、运动器官
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而成的刚毛囊中的一个细 胞分泌的。 疣足:是多毛类动物的附肢,为各体节两侧成对 的扁平片状体壁突起,各分背肢和腹肢,背肢 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撑作用的足刺,背肢有 1 束刚毛,腹肢有 2 束刚毛。疣足有游泳和行走 的功能,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可行气体交换。
躯干部
位于围口节之后,肛节之前的所有体节,皆为躯干 部,有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之分。 疣足(Parapkdium) 、刚毛(seta, chaeta)
疣足
游泳器官,为每个体节两侧肉质扁平状突起物,有运动 和呼吸功能。背、腹须均有呼吸和触觉的功能。 由于多毛类对不同生活的适应,疣足也发生不同的变化, 变化最多的是背须
多毛纲的生殖
多毛纲生殖系统
多毛纲生殖现象
群浮
当沙蚕性成熟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月 光等),大量的雄、雌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 起浮于海面排精放卵的生殖现象
婚舞
为起浮于水面的一个或多个雄个体围绕个体旋 转运动地生殖现象
沙蚕发育
三、分 类
1(2)自由生活,捕食的多毛类,体节全身相同 ----------------------------------------游走目Errantia 2(1)隐居于洞穴或管中生活的多毛类 ------------------------------------------------管栖类Sedentaria
项器
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 毛窝,有嗅觉功能
围口节(Peristomium)
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 环节。围口节腹面具口, 两侧多具围口触手。在 沙蚕科,触须一般恒定 在3─4对。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 (二)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颤蚓科寡毛类和一
些摇蚊幼虫可作为水质有机物污染的指示生物。颤蚓科寡毛类在 100ind×m-2以下时为无污染;100¾ 999ind×m-2时为轻微污染; 1000¾ 5000ind×m-2时为中度污染;而在5000ind×m-2以上时则为
8
功能群 食物颗粒
撕食者 CPOM,>1mm
功能亚群
咀嚼者和钻食者
主要食物 新鲜维管束植物
死亡维管束植物
主
毛翅目[石蛾科(Phryganeidae)长
[丝翅亚目
要
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Filipalpia)], 毛翅目[
分 类
鳞翅目(Lepidoptera) 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 双翅目[摇蚊科、水蝇科
•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能通过 500m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mm孔径筛 网
• 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能通过 42mm孔径筛网
精选课件ppt
5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鳞 石蛾科
阶
(Ephydridae)]
(Lepidostomatidae)],
元
双翅目[大蚊科
(Tipulidae)、摇蚊科]
精选课件ppt
9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收集者
FPOM-UPOM,<1mm
过滤收集者
直接收集者
主要食物 悬浮藻类和有机碎屑
环节动物门
8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主要内容●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分类,经济意义与系统发展8.1 主要特征●1、身体开始分节(metamerism)●2、具真体腔(coelom)●3、具有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4、出现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6、具有链索状神经系统●7、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8.2 成体8.2.1 体型与分节●身体蠕虫状(细长柱状、线形),两侧对称●身体分节●体节:指躯体由许多彼此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所构成,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相同●异律分节:一些种类的动物,身体各体节发生分化,不同体节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机能●异律分节的意义: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对以后进化到头部,胸部和腹部等提供了可能性;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8.2.2 体壁表皮层:角质膜,上皮细胞,腺细胞肌肉层:环肌,纵肌,壁体腔膜肠壁:脏体腔膜,肌肉层,肠上皮细胞8.2.3 次生体腔●次生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和体腔膜,体腔完全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包围。
●次生体腔的意义:1.肠壁有肌肉,使之可以盘转,蠕动自如,消化能力大大加强;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为循环、排泄等内部器官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动物体的结构更趋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8.2.4 疣足和刚毛●疣足:由体壁向外突出的扁片状物,加强游泳和爬行的功能●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而成的刚毛囊中的一个细胞分泌,是运动胞器8.2.5 消化系统——觅食和营养●摄食●沙蚕类:以口前纤毛、围口触手、或具齿并能外翻的咽摄取食物。
有机碎屑、浮游生物或底栖小动物。
●蚯蚓类:吞食泥土中的有机质和植物叶片●蛭类:暂时性外寄生,宿主的体液和血液消化管:前肠:口\口腔\咽\食道\素囊\砂囊中肠:胃\肠后肠:直肠,肛门消化腺:咽腺\食道腺\胃腺\盲肠蛭类消化系统:多素囊,水蛭素8.2.6 排泄系统●按体节成对排列的后肾管,来自外胚层肾口:漏斗状,具纤毛,开口于前一体节体腔内后肾管:位于体腔内肾孔:开口于每一体节的腹面外侧代谢废物主要是尿素8.2.7 运动多毛类:每体节具一对疣足,游泳和爬行寡毛类:疣足退化,仅保留刚毛,如蚯蚓。
《底栖动物》PPT课件
h
2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
• 按起源划分: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从祖先物种 出现以来一直生活在水环境中,包括常见的水生环节 动物、底栖甲壳类、双壳类等;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由陆地生 活的祖先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 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以及软体动物中的肺螺 类(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第七章 底栖动物
一、基本概念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 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h
1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包括: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 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 门、节肢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中的很多物种。是水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生物指数(Biotic index)方法,是根据耐污能力给不同 的种类打分,然后通过一定方式计算出污染指数,常见的 如Trent生物指数(Trent biotic index)和Chandler生物记 分法(Chandler biotic score)。
• 生物多样性指数。
h
36
h
35
2、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
底栖动物寿命较长,迁移能力有限,且包括敏感种 和耐污种,故能够长期监测有机污染物慢性排放。
• Wright(1955)认为,颤蚓科物种的密度<100 ind m-2时 为无污染;在100-999 ind m-2时,为轻微污染;1000-5000 ind m-2时,为中度污染;而在>5000 ind m-2时,为严重污 染。
1 g干重≈0.5 gC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12)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三星梭子蟹
锈斑蟳
三疣梭子蟹
拟穴青蟹
对虾 大闸蟹
口虾蛄
鲎
锦绣龙虾
可供观赏的虾
甲壳动物端足类
鼓 虾
附着在红树 上的藤壶
寄居蟹
长腕和尚蟹
寄居蟹
弧
边
招
潮
屠士招潮蟹
蟹
装死的弧边 招潮蟹
(13)苔藓动物门
特征:
群体营固着生活,个体
称为个员,有发达的触 手冠,个员之间的消化 腔是不相通的,只用骨 骼互相联络。
生物监测(包括全球气候变 化和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三)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
(1)海绵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3)栉板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纽形动物门 (6)线虫动物门 (7)棘头虫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9)星虫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12)节肢动物门 (13)苔藓动物门 (14)内肛动物门 (15)腕足动物门 (16)帚虫动物门 (17)棘皮动物门 (18)半索动物门 (19)尾索动物门 (20)脊索动物门
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能通过0.042mm的筛网;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在0.042-0.5mm筛网之间;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不能通过0.5mm的筛网。 巨型底栖动物 (megazoobenthos),即通过水底摄影照片
可清晰辨别类群的大型底栖动物 (深海或大洋)。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篱凤螺 Strombus luhuanus
(Linnaeus, 1758)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大笋螺 赤蛙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吻沙蚕科
长吻沙蚕属Glycera
疣足皆为双肢型,背
刚毛简单型、腹刚毛 为复型。吻端有4个大 颚。吻的基部两侧无 “V”字形黑色几丁质 颚片。口前叶长,多 于3环轮。
沙蚕科Nereidae
身体长,具很多体节。头部有明显的口前叶 和围口节,口前叶具2对眼,2个口前触手和 两个大型的分成2节的触柱,围口节具4对围 口触手。吻端具1对大颚,且常有几丁质小齿 或软乳突。疣足桨状,前2对为单叶型,余均 为双叶型。刚毛多为复型刚毛。
磷沙蚕科
海稚虫科
丝鳃蚕科
海蛹科
沙烛科
垫龙介科
缨鳃蚕科
樱鳃蚕
龙介虫科Serpulidae
具石灰质栖管,围口节上无刚毛,口前叶上有
一对半月形的羽状鳃,背鳃丝有1-2条,末端
膨大形成管盖。围口节向前伸长,形成膜状领。
体分胸区和腹区,胸区至少5个刚节具胸膜, 腹区体节多。
龙介沙蚕属Serpula
疣足
疣足
疣足背须的变化 叶片状-游泳功能; 栉状-呼吸功能;
鳞片状-保护身体;
翼状或扇状-激起水
流,摄取食物,借
以适应管栖生活。
刚毛
位于疣足内部和 外部的几丁质刺 毛,是由刚毛囊 分泌的,具辅助 运动、捕食甚至 建管的功能。
刚毛类型
内刚毛 外刚毛
简单型
毛状,刺状,钩状,片状,桶状,梯形,梳形 等齿复刚毛 异齿复刚毛
(二)、多毛类经济意义
1. 饵料和食用
a.饵料: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一大类群,成体或幼体,
经济鱼类、虾类、蟹类和贝类等主要饵料。
b.钓饵:大连,山东,浙江沿海,潮间带, 双齿围沙蚕 c.作为人类的副食品:我国福建、广西、广东沿海及日 本、东南亚一带居民喜食沙蚕,特别是具生殖腺的 沙蚕,是脍炙人口的海鲜美味。
多毛纲动物身体一般可 分为:
Hale Waihona Puke 头部 躯干部 尾部
头部
口前叶(Prostomium) 围口节(Peristomium) 咽和吻
头部
口前叶
口前叶(Prostomium) 是口前的一 个体节。具附肢,包括触手和触角。 触手位于口前叶的背部或前缘,主 司感觉; 触角的位置从腹到背、从前端到头 后,具有感觉和摄食两种功能。 沙蚕头部的口前叶卵圆形、梯形或 多边形,具四个眼,前端有口前触 手(Prostomial tencucles)和两个 卵形分节的口前触角(Prostomial papls),眼后具两个横裂隙称项器 (Orgaum nuchale)。
2. 监测水域污染的指示动物
如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能耐受较高浓度的硫化氢。 3. 有害方面:
以石灰质栖管的龙介虫(污损多毛类)多附于贝类、
珊瑚、海藻叶片、船只码头等硬物上,危害很大;
凿贝而居的才女虫能腐蚀贝壳,对养殖业不利;
疣吻沙蚕、多齿围沙蚕啮食稻根,危害农作物。
第二节 寡毛纲Oligochaeta
游走目Errantia
自由生活,同律分节,每个体节有一对疣
足,并具肾管和鳃。口前叶明显,吻能翻
出口外,其前端有1-2对发达的大颚,捕食
性的多毛类。
游走目
浮游沙蚕科Tomopteridae
典型浮游多毛类。身体透明,18-20个体节。口 前叶有一对长触角。疣足宽大,没有刚毛。我国 仅一属:浮蚕属。
多毛类多行有性生殖,且多为雌雄异体。现以沙蚕 为例说明多毛类的繁殖和发育特征。
断裂生殖
自发断裂(spontaneous fragmentation)
如 钙珊虫Dodecaceria 本能地断裂成单个体节或 短的片段,然后再生为一新个体,有的还可重复产 生一系列的子个体; 斯氏缨鳃虫Sabella spallanzanii常在一定的体节 准确地断裂。
担轮幼虫
1. 陆生、淡水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无幼虫 期; 2. 海产种类:担轮幼虫
担轮幼虫
环节动物门分纲检索表
1(10)无吸盘。 2(5)体分节不清楚,或成体没有体节。海产。 3(4)有刚毛…………………………………… 螠纲Echiuroidea 4(3)没有刚毛,体延长,有触手……………星虫纲Sipunculida 5(2)体分节清楚。 6(7)没有刚毛或疣足。海产…………原环虫纲Archiannelida 7(6)有刚毛或疣足。 8(9)具疣足,头部通常具触柱和触手。多海 产…………………………………………………多毛纲Polychaeta 9(8)无疣足,头部无触柱和触手。淡水,陆地 产………………………………………………寡毛纲Oligochaeta 10(1)体两端有吸盘………………………………蛭纲Hirudinea
体长20-30mm,管盖周 围有锯齿状突起。鳃丝黄
色、具红色斑纹。石灰虫
管多附着在岩石和其它硬 物或珊瑚虫,是一类极重 要的污损生物。
小头虫科
四、多毛纲生态分布和意义
(一)分布 多毛类动物种类多,分布于所有海洋生境 中,对纬度、深度和底质都表现出明显的特异 性。有的种类则生活于河口及淡水水域。从海 水,咸淡水(半盐水)至淡水(远离河口的广 州或南京)都有分布。
口触手2-4对,吻上有纵列的乳状突起。眼
1-2对。
叶须虫属Phyllodoce
体扁平细长,具许多体节。口前触手4根。 围口节有4对围口触手及1对退化的疣足。 疣足单叶型。
裂虫科
裂虫属Syllis
触手、背须均呈念 珠状。疣足具复型 镰刀型、伪复型或 简单型刚毛。生活 在浅海,常和水螅、 双壳类以及海鞘等 生活在一起。
排泄系统
后肾管 大多数环节动物是用每个体节的一对后肾管作 为其排泄器官
后肾管结构
神经系统
索式
脑、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感官发达(多毛类):眼、项器(化感器)、 平衡囊、纤毛感觉器、触觉细胞。
五、生殖与发育
雌雄异体或同体。海产间接发育的环节动物如 沙蚕,有担轮幼虫阶段,担轮幼虫进一步发育, 由生长带区在尾节之前不断地增生形成体节。
分节方式
同律分节:即除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 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相同的一种分节方式。 异律分节:是指身体前后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差异 比较大的一种分节方式。 异律分节生理分工更为显著,不同部分的体节群有不 同的功能,身体的分化更为复杂,各部分的分工更加 精细,这对有机体更高级分化为头、胸、腹等部分提 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也是发展成为节肢动物的一个重 要前提,故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平洋浮沙蚕Tomopteris pacifica
长约12mm,宽2mm。 头部半月形,头部背 面有1对细小的眼点。 第一触手短,第二触 手甚长。疣足宽大成 鳍状。我国沿海常见, 世界性种。
仙虫科
鳞沙蚕科
叶须虫科Phyllodocidae
游泳型多毛类代表。体细长,背腹扁平。
背、腹须宽阔叶片状。口前触手4-5根,围
躯干部
位于围口节之后,肛节之前的所有体节,皆为躯干 部,有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之分。 疣足(Parapkdium) 、刚毛(seta, chaeta)
疣足
游泳器官,为每个体节两侧肉质扁平状突起物,有运动 和呼吸功能。背、腹须均有呼吸和触觉的功能。 由于多毛类对不同生活的适应,疣足也发生不同的变化, 变化最多的是背须
四、循环系统
1. 闭管式循环 比开管式循环能更迅速有效地完成营养物质及代谢 产物的输送。 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中。 循环系统的内腔实际上是初生体腔被排斥后所遗留 下来的痕迹。 蛭类中真体腔被中胚层组织(葡萄状组织)所填充, 体腔相应缩小,血管也消失,变为无肌肉壁的血窦。
规则断裂(orderly fragmentation)。
断裂生殖
出芽生殖
由亲体上出现的突起(芽体)形成新的个 体。在多毛类中虽不多见,但变化却很大。 如多育钻孔裂虫Trypanosyllis prolifera,几乎所有的体节都能产生头 部,而且新头的链出现在连续的体节上。
再生
多毛类具有较强的再生(regenaration)能 力,其触手、触角、触须、鳞片和其它软弱 部分失去后会很快再生。 体长的多毛类被捕食者造成损害是常见的危 险。如Lin虫Chaetopterus variopedatus和 胶管虫Myxicola仅留一个体节就可再生完整 的虫体。如:樱鳃虫的变形再生。
多毛纲的生殖
多毛纲生殖系统
多毛纲生殖现象
群浮
当沙蚕性成熟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月 光等),大量的雄、雌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 起浮于海面排精放卵的生殖现象
婚舞
为起浮于水面的一个或多个雄个体围绕个体旋 转运动地生殖现象
沙蚕发育
三、分 类
1(2)自由生活,捕食的多毛类,体节全身相同 ----------------------------------------游走目Errantia 2(1)隐居于洞穴或管中生活的多毛类 ------------------------------------------------管栖类Sedentaria
项器
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 毛窝,有嗅觉功能
围口节(Peristomium)
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 环节。围口节腹面具口, 两侧多具围口触手。在 沙蚕科,触须一般恒定 在3─4对。
吻
吻由消化道的口腔和富肌肉的咽外翻形成。 吻由颚环(maxillary ring)口环(oral ring)两部分组成, 为了分类上的方便,将吻可分为八个区。 吻具有几丁质的颚片和各种形状的小齿以咀嚼磨碎食物。 吻是否平滑,是否具软乳突和许多小的黑色或黄色齿(颚 齿),以及齿的排列和形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分类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