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逆城市化之殇
中国城镇化尚未成功 “逆城镇化”却悄然涌现
中国城镇化尚未成功“逆城镇化”却悄然涌现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未富先老”,现在更有人说中国尚未完成城镇化,却消失“逆城镇化”的现象。
这篇文章具有肯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约在5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进展中国家60%左右的水平。
中国城镇化进程始终为国家进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消失“逆城市化”异象。
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在国家政策中,中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一样,都只走完上半场,城镇化的下半场仍旧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气,下半场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均需提升。
在国家进展策略上,中国的城镇化率仍会提升,新型城镇化进展战略中设定的目标是到2023年,城镇化率要达60%左右,大约有1亿农夫将会转移到城镇。
不利社会及经济进展在中国城镇化尚处低水平的阶段,消失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对社会及经济进展确定不利的。
缘由何在?内地有不少舆论分析报告,笔者认为值得去探讨。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建设快速推动,1978年城镇化率17.9%,到2023年已首次突破50%,城乡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由于城乡之间户籍壁垒的存在,城镇化并未在根本上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以户籍基础测算的城市化率长期停滞,而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国不同户籍带来的利益不断变化,城市户籍相对农村户籍的优势有所弱化,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甚至消失了户籍“非转农”现象。
“非转农”是什么?目前中国城乡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非转农”落户就是把非农业户口转为农业户口,把户口落到相对应的农村。
“逆城市化”现象是指不情愿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迁回农村的社会现象。
消失“逆城市化”现象的一部分缘由是由于农夫身份获得的利益愈来愈多。
不过,并非全部“逆城市化”现象背后都是巨大的利益诱惑。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第一篇: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化发展鲜明的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化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逆城市化、原因、问题、对策一、什么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广义上来说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狭义上来说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化寺乡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逆城市化主要是指发生在上海,北京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据北京的一项最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过上周一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
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多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二、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一)、人口高度密集,房价过高中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拥往沿海发达城市,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
人口密度过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
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因为那里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绿色。
同时,随着中国房价的一路攀升,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购买一套住房,压力巨大。
但是,对于传统的家社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拥有了一个家就相当于拥有了后半生的保证和全部的幸福。
为什么说中国式的城镇化有可能毁掉中国
为什么说中国式的城镇化有可能毁掉中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建国后64年来在我国在城市农村二元结构改革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一件事:1958年的大跃进,为了赶英超美,中国的人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全国人民大炼钢铁,演出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以至于到了农活没人干,粮食顾不着收的境地。
其结果如何呢?不仅浪费了资源、能源、人力、财力,而且由于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灾难。
第二件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由于不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农村,使中国出现了巨大的失业人群,或者叫待业青年,也可以说是城市无法消化的弊病。
为了化解城市的压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演出了一出规模巨大的知青运动,形成了社会、家庭、个人的诸多疼痛,并由此而减轻了城市的负担,但却把困难留给了中国农村。
第三件事:下岗职工。
九十年代的下岗职工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的最大的经济改革产物,为了安排这些下岗职工,国家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农贸市场,尽管如此,面对声势浩大的下岗大军,最后只能通过承包农村土地,就职于乡镇企业而得以消化,解决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之痛。
这三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农村是中国政策失误的大熔炉,没有了农村这个大熔炉,一旦政策失误,我们将没有退路,处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状态,的确非常可怕。
现在,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城市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交通拥挤,效率降低,资金浪费。
中国13亿人,而西方发达国家最大的美国才不到3亿人,德国0.8亿人左右,法国0.6亿人左右,英国0.6亿人左右,加拿大0.33亿人左右,意大利0.59亿人左右,日本1.27亿人左右。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不管按照上面的那一个国家走,都是死路一条。
现在的一切已经证明这个结论。
我们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城镇化的目的也是提高效率,而当交通拥挤,效率低下之时,我们又花费巨额资金打着提高效率的目的而大肆投资,从而又造成了资源、能源、财力的巨大浪费,政策失误的代价很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与思考□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中印/文城市化是西方国家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薪型城镇化是我国通往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厂近年来,我国的城镇1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但同样也带了很多问题,在尚未步入成熟阶段的情况下W出现了“逆城市化”等相关现象。
从城镇化发M W tW络出发,结合当前现状探析产生原茵,才能提升认识和把握_好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 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 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 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 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一词来自于 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断推广成为国际上 通用的概念。
而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概念的 一词,其含义与城市化有相同之处,但 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化。
首先,在新中 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仅仅有城市与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小城镇,其在国家建设 和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 色,这是不同于西方单一地二元结构构 成,所以完全套用“城市化”概念并不 能很好指导中国实际的建设。
其次,从 马克思主义角度,城市的本质是社会制 度下的人造环境,而城市化一方面是资 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 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 物质景观的后果。
不可否认,城市在人 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片 面追求城市化最终会陷入另一种“异化”中。
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取 代“城市化”的“城镇化”应运而生。
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从人口集 聚、非农业产业扩大、城镇空间、城镇 观念意识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而新 型城镇化的提出,也有别于传统的城镇 化。
最根本地从观念意识上发生转变,是以往城市优先发展向以人为核心的理 念的转变,并在原有内涵和方式上实现 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浅析_逆城市化_的几种错误认识
@"3$%&=AB$%-5:C= DA)E!F
人口逆城市化使得大城市中心区人口 压力有所缓和,大大改善了大城市的环境, 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 同时它促进了城乡 交融, 其最终效果是在更深的层次上缩小了 城乡时空的界限和差别, 使得城市与乡村仅 仅作为不同的 地 理 单 元 和 不 同 的 分 工 而 存 在, 从而彻底消除了城乡差别。但逆城市化 也因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由于人口逆城 市化使一些大城市人口减少, 一些新兴的工 业、 产业、 经济活动 中 心 以 及 资 本 和 劳 动 力 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 从 而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有所下降。 如日本 的东京市区中心, 白天人口流量 5" 年代初, 达 166 万, 而夜间则只有 14 万, 白天是夜 间的 1! 倍, 这导致中心城市 “ 空洞”化。再 如英国的伦 敦 ,这 一 原 世 界 人 口 最 多 的 城 市, 就是在这人口 “ 逆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失 去 其原有的 “ 风采” , 即在逆城市化时期, 随着 人财物流的大量转移, 中心城区的衰落和破 败将随之加剧, 市区 的 环 境 卫 生 、 安全等社 会问题蔓延到郊区, 最终导致城市规模不断 扩 大 。 所 以 城 市 中 心 区 人 口 的“ 聚 ”与 “ 散” , 都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甚至决定着城市的前途。
中国大城市化的陷阱
中国大城市化的陷阱郑永年01 脆弱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3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8%达到现在的56%左右。
如果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城市化的70%水平来计算,中国离高度城市化水平也只有14个百分点了。
也就是说,中国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西方100多年的历程。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既强劲又脆弱,城市扩张很快,但质量低下,不仅过程充满了风险,城市现状也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也正因为这样,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人对国家的城市化现状产生了诸多忧虑和焦虑。
中共十八大前后,城市化曾经被界定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其中一大来源,有关部门曾就城市化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
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人们对城市化本身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抱有巨大的期望。
不过,城市化已经逐渐在政府的议程中消失了,城市化的动力似乎已经不再。
为什么?02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为何不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看看原来城市化的思路和城市化方式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简单地说,今天的政策调整是对原来政策的一种反应。
如果原来的政策不能为继了,那么就要进行政策调整。
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检验原来的城市化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主导原来城市化的主要是GDP主义,即单纯的经济增长。
投资、贸易和消费长期以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城市化不仅创造了巨大的投资空间,而且也带动了消费和贸易两个领域。
在GDP主义的指导下,在各级官员那里,城市化就变成了简单的盖房子和造城市。
城市化的动力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有关,因为房地产是地方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因此,各级官员大力推动城市化,很快导致了产能过剩,甚至在不少地方出现了“鬼城”现象。
房地产领域的产能过剩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最严重的。
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安全等因素经常被忽视,导致城市越建越大,也越来越不安全,不断暴露出城市的无比脆弱性来,包括天津的大爆炸、深圳的山体滑坡、雨季洪水泛滥、危楼等等,更不用说是导致民怨沸腾的雾霾现象了。
“逆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8页word
“逆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和“农村”是其中关键并且典型的二分概念,各空间层面“城市-农村”关系的长、短期变化过程一直与人类活动有逻辑关系,同时这也是实证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13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3.73%。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城市化一般规律是,一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标志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始,超过20%以后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至50%左右成为城市化国家,达到70%时将趋于稳定。
按照这个标准,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国家行列,但是相对程度还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关系经过发展,城市对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功能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地域空间的扩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这一方面反映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功能辐射和扩散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均匀,在城市化发展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剧了人口不均衡分布,致使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随之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城市人口居住成本高城市住房具有典型刚性需求特点,随着城市化进度推进,原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加上城市本土人口对住房的自然增加和外来人口城市住房的新增需求,使得住房的供需矛盾愈发紧张,房价不断攀升。
尤其是2006年以来,房价的涨幅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使得城市住房贵、住房难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加剧贫富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
出于成本考虑,低收入家庭只能选择在远离市区的郊区购房或干脆租房居住,居住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是造成很多上班族不得不早出晚归,将资金和时间花费在上下班的路上,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生活成本。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迅速推进。
然而,中国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规模扩大过快。
过快的 urbanization rate 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这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公共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社会问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空气质量下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快扩张。
其次,人口流动与城市问题紧密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一方面加剧了城市人口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挑战。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时,农村的人口减少会导致农田的撂荒,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外流。
再次,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日益突出。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社会犯罪、堕落和社会安全问题的增加。
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手段,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如推动低碳城市、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
只有实现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才能保证城市的长期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快扩张、人口流动、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逆城市化”的局限性及其性质界定精品文档7页
“逆城市化”的局限性及其性质界定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提出与发展(一)城市化的提出和发展所谓的城市化,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口、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的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它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范围的扩张,也可以是某一个区域自身拥有某种优势资源而不断的发展壮大的过程。
在产业革命之后,城市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产业革命是机器化大生产代替手工工厂,是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的一个过程。
城市是产业革命的主要爆发地,由于工业化对生产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出现了城市周围的生产要素迅速的向城市集聚的现象。
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城市化使得社会目光过于集中在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城乡迅速分化并且不断走向对立的时期。
城市化虽然有利于现代文明,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过多等城市病现象。
(二)“逆城市化”的提出和发展“逆城市化”现象大致出现于“二战”后,西方部分国家大城市人口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大城市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不断的向城市郊区、中小城市、乡村转移。
“逆城市化”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它是用来说明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城市的发展逐渐放缓,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不断的向中小城市、乡村集聚。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了著名的“S”曲线理论,该理论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市化高于30%,但低于70%)、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率高于70%),诺瑟姆的“S”曲线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必然会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被认为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我国大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引入“逆城市化”,并在这时期开始对“逆城市化”进行了研究。
直到2003年左右,我国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在我国引起了更加广泛的研究。
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和产生原因
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大规模而又频繁的逆城市化现象的发生是人口众多的新中国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之下所选择的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因而当代中国的逆城市化既有其发生的历史基础,又有其出现的现实根源。
新中国成立初,在被迫采取“一边倒”国际政策的前提下,中国走上了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最重要特征即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
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重工业发展战略使中国工业脱离了劳动力剩余和资金短缺的基本国情,向着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从“一五”至“五五”期间,轻工业在国家建设投资比重中始终未超过7%,而重工业除“一五”期间为36.1%以外,其他时间都一直在45%以上,“二五”期间甚至高达54%。
[14]另据测算,每百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所容纳的劳动力,轻工业为257人,而重工业为94人,约为轻工业的1/3.[15]因此,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必然产生“资本排斥劳动”的内在机制,造成资本形成要素中短缺的资金对过剩的劳动力的排斥,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工业发展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在大力推进重工业发展的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还有意识地限制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萎缩。
据统计,1952年,全国每万人口中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网点95.7个,1978年下降到13个。
在全部职工中,从事第三产业人员的比重也从1952年的60.2%下降到1978年的36.7%。
[16]这便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就业岗位的增加。
城市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滞后是导致建国后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建国30年的时间里长期滞后的农业经济也难以承担过多的城市人口。
为发展重工业,中国在农业方面的投资长期不足,除1963—1965年农业基建投资在国家的基建投资中达到17%以外,其余时间都在10%左右。
中国逆城市化现象相关研究
3.城市化的道路不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经济基础作用于上层建筑的自然结果, 而中国的城市化是政策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4.逆城市化发展原因不同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自发的现象而中国 的逆城市化现象是在国家城市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的大背景下 发生的。
如何科学引导“逆城市化”?
1.改革现有土地制度
国内外逆城市化现象差异
1.逆城市化出现的范围不同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而中国的逆 城市化现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出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 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2.现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同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时,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70%左右。但现中国的城市化率仅50%左右, 存在很大差距。
3.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布局调整
近年来,各地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低污染低耗能的新兴产业和劳 动密集型产业,在郊区新建工厂或开发园区,带动一部分城市人 口迁往农村,形成城市人口外流。
4.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病”严重
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开始厌倦城市拥挤、恶劣的生活环境,开始 迁往乡村生活,享受乡村舒适的生活环境。
逃离“北上广”现象的产生 江西省出现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特殊现象 珠三角地区要求户口非转农人数逐渐增多 浙江省“农转非”人数从 04 年57.7万人降到09 年18.9 万人 。。。。。。
何谓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首次提 出的,用以描述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城 市内部环境恶化,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和 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 至减少。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市功 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摘要:城市化从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无疑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
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从而引发经济因素在城市的高度集中。
这就使得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过渡饱和,城市病纷繁杂乱,城市体系趋于极不稳定的凌乱状态,其脚步自动会放慢。
当城市的发展背离最初人们对他的需求和设想时,“逆城市化”便成了必不可挡的趋势。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离心化中心化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发达的资讯,活跃的文化,较多的创业发展机会,便捷的生活,完善的社会保障等。
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性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城乡生活质量的差异正在缩小,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减弱,倒是农村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更加的选择。
并且,城市“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的压力,让城市的向心力消减,城市社会人口重心开始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甚至是农村流动。
让城市化的拐点提前到来。
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布莱恩贝利在其著作《比较城市化》中就阐述道“工业化大都市聚集的原因是各类专业人士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是十分频繁的,而聚集将降低他们的交通和沟通成本。
但距离的减少意味着密度的增加,交通堵塞,昂贵的房租以及个人隐私的丧失等问题的出现。
”①事实上,最近科技的发展都立足于降低居住密度以及聚居成本。
现代交通以及信息工具的发展使得每一代人可以居住的更远并能获得遥远地方的信息。
分散化以及总密度的降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空间过程。
因而,所谓“逆城市化”,是对人口主要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这种分散过程的概括。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专著《明天的田园城市》中提出,这一过程首先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证实,并在其他市场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以验证。
中国三十年城市化得与失
中国三十年城市化得与失2010-04-09 11:21:17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新中国的城市化无不系于六十年的跌宕历史。
那些在关键节点上曾经改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纲领性文件,抑或一时的主流陈述,以期能勾勒出人口大国身份转变的艰辛历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有明显政府主导的特征(CFP/图)开发浦东之后,珠海向上海学习(CFP/图)【城悟】数字不容宽慰城市呼唤新生作者: 章雨辰本届世博会举办地——上海,无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前沿。
1979年打开国门后,短短30年间,它就重新成为远东明珠,跻身国际大都市之列。
上海国际地位的改变得益于中国经济迅猛崛起。
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3亿农民进城,这造就上海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新城市。
毕竟60年前,中国只有86个城市,今天却惊人地达到了660个城市。
两周前,联合国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在中国。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2025年将达到59%。
专家预计,2040年的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人。
实际上,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运动,集大成者就是上海。
可对上海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沉重的责任。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上海都是最具活力的中国城市,但它依然感染上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
这些“疾病”遏制了它的生命力,以至于人们对它提出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产生了质疑:“城市本身是否美好呢”?这是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上海尚且如此,遑论中国其它城市。
可怕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病的恶化也在加速。
今天,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这意味着各个城市必须调整传统增长模式,果断运用工业文明的一切先进技术提高城市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停止对环境的破坏。
从而使自身焕发生命活力,重获新生。
正因如此,上海对本届世博会寄予厚望:一方面因为世博会巨大的带动效应,另一个方面则因为世博会是人类先进文明重要的交流平台,而上海、长三角乃至中国的城市群或都将由此受益。
我国城市化无序发展检讨
滚动新闻:东方网>>中国频道>>滚动新闻>>正文保护视力色:我国城市化无序发展检讨:强拆乱象无法遏止2010年10月26日 13:20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金微邓亚君杨越唐璐赵菲菲萨苏江工韩新选稿:黄骏《国际先驱导报》2010第38期封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至少是从部分地方官员的思维上——已然“跑偏”。
当“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的论调从地方官员的口中说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至少是从部分地方官员的思维上——已然“跑偏”。
但另一个数字却也预告着城市化的步伐似乎已“时不我待”:到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这说明城市化“成效显著”?还是会成为中国城市难以承受之重?城市化本身没有错。
可是,当贫困县的“新城”建设最终成为了“烂尾楼”,当强拆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当拥堵的交通让城市人愁眉不展,当良田在轰隆隆的城市化浪潮中成片消失……没错,此时此刻,是时候停下脚步,回头来检视一下中国城市化该怎么走了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伴随着国家财政税收等政策的调整,由政府而非市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成为了与国外有别的“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面对民间对强制拆迁的挞伐之声,中国地方官员终于说话了,不过是以匿名的方式。
10月12日,一个署名“慧昌”的江西宜黄官员投书媒体,为强拆辩护。
而自从他抛出“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的论调后,其文章和博客就吸引了上万名网友的关注和评论。
一个月前,宜黄刚刚发生了被强拆户自焚并造成一死两伤的悲剧,其中当地官员对拆迁户钟家姐妹的围追堵截和对死者的抢尸大战还未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这位化名官员的“直抒胸臆”,显然为人们了解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提供了一个窗口。
“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因此,是不是可以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该官员在文中的反问,令65岁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陡感悲凉。
“一个强盗逻辑。
”他说,“把过去对反动派的打压用到对自己的人民身上,这对吗?”换言之,只有强拆才能推进城市化步伐?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霞辉谈及此事时坦言,现有的中国城市化之路即将迈进“死胡同”。
3·26中国城市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2
城乡两大失败3,直接导致计划生育一胎制的推行。
我们总在说我们人口如何之多,这个不可否。
但是仅仅从人口线以东地区算人口密度350人/平方公里来算,也挤不进世界前二十,事实上以前人口负载过重主要原因是生产力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90年代之前,生产力低,城市多为低层建筑,农村燃料是靠砍树烧火,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恶化。
而现在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太阳能、核能、水电的利用的推进农村基本已经没人再利用柴来做饭,乡村自然环境正在迅速好转,而城市化推进,农村耕地反而在逐渐被人大量抛弃,即使在耕作发达的东部情况也是如此。
然而在大量抛荒和浪费粮食的今天有饥荒吗?没有,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本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既然我们人口可以承载更多,而且人口密度也不离谱那为什么我们直观感觉人口非常多?原因就是畸形城市化。
实际上每个人对人口多少直接印象来自身边感触,畸形城市化,使得全中国人口集中于一二三四线城市,所有城市人口全线暴涨,农村人口急剧萎缩,而城市基础却不可能马上承载如此多的人口,于是人们就会感觉人口过多。
更可悲的是,身居高位身处城市的高官们和社会主流感觉到的只是城市人口的暴涨,直接印象就是人口太多,要马上计划生育,而且要来个急刹车,只生一胎。
每年数百农村荒废,成千上万农村空心化的惨状却没人关心,实际上农村如此抗拒一胎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这里,生一胎农村必死无疑,所以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县,村,基本都已经死透。
4,阻碍城市化的发展,拖累工业化,遏制内需形成。
乍一听你会觉得我傻了,且听我慢慢说城市时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如果将大中城市看做主干,那么小城镇就是枝叶,中国要发展需要枝干也不能缺少枝叶。
中国发展需要广大农村地区绝对不能任其荒废,只有小城镇化可以解决农村地区衰败这个问题。
仅仅从东部来看,乍一看我们的基础设施确实很完善,但是稍微往村里一走就会发现,乡村道路往往破败不堪,原因就是城市投入太多,农村投入太少,广大东部农村甚至连个路灯都没有。
中国畸形的城市化历程必须改变.
中国畸形的城市化历程必须改变对中国人来说,1998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那年两项改革永久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
其一是住房体系被全面市场化,这非常重要,因为在此之前,老百姓即使有房住,也不是自己的财产,更不能买卖,也就是说,老百姓既无财产、又无股权,是真正的无产者,衣食住行都靠单位,而不能自由支配。
但住房市场化改革后,房子可以私人拥有并能自由买卖,不少老百姓从此成了有产者,拥有自己的财产是件很幸运的事。
这是质的变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都跟工作单位捆绑在一起时,你一家老少生存的方方面面就都掌握在“单位领导”手里,这样你就不得不顺从、甚至屈服于“领导”。
1998年后老百姓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房子,即使“领导”不高兴,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住房会被“领导”剥夺走,因为房子产权是你的。
这就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也是私有财产的意义。
其二是住房按揭贷款的推出。
1998年底跟住房市场化改革配套推出的按揭贷款,是1950年以后中国老百姓第一次能用到的金融借贷产品。
按揭贷款这一金融产品,缩小了中低收入群体跟富有群体间的生活差距,让中低收入的人也能有机会像高收入者一样,较早买到房子、汽车等,或者买多套房投资。
试想,如果没有按揭贷款,市场化后的房地产就只是高收入阶层的市场,不仅中低收入家庭年老之前买不到房,就连其子女,再有出息也没法在恋爱市场上与富有家庭子女竞争。
因此,按揭贷款以及许多其他金融产品,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空间,拉平他们跟富有阶层的机会差距,这就是为什么任何限制住房按揭贷款、增加按揭贷款难度的举措,等于要拉大中低收入阶层跟富有阶层的差距,使他们在机会上空间更小。
一旦房产是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也可以做抵押按揭贷款了,房子不仅仅是老百姓家庭的财富,而且还可以随时转变成资本,使这笔财富不再是死的,而是能生钱的资本,就像房产证可以做多种短期或长期抵押,也可以在谈生意、做投资时以房产证做信用保证,改变你的创业、投资和生活空间!1998年的两项改革已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提升了人们的权利和财产意识,也强化了个人的自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
城市住宅 2012.06
“逆城市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来的。
它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之后,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往郊区或者农村流动。
中美“逆城市化”各不同
美国“逆城市化”的时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为他们很有能力,有钱,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他们搬出去之后,附近的一些基础设施就建起来了。
第二步,中产阶级搬出去,因为富人搬出去之后,相关配套设施也慢慢出来了。
更多配套设施出来了后,一些工厂也搬出去了,到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
这小城镇交通不拥挤,环境优雅,治安良好,工厂、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依附于大城市的小城镇,这就是一个富裕社会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
而中国的“逆城市化”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举个例子,根据2010年8月15号新华网的报道,浙江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的57.7万人降到2009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
还有一个数据,杭州、义乌、桐乡等地有200多名公务员把户口迁到农村了,我们平常说的是“农转非”,现在这个词叫“非转农”。
为什么会出现“非转农”?其实就是土地的利益。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争夺补偿分红。
在中国“城市化”快的地区,农民即使什么都不干,靠租土地一年坐收几十万。
这种现象太有意思了,难道这代表说我们的“逆城市化”是我们富裕的开始吗?
中国的“逆城市化”其实是基于严重的分配失衡,它是由利益或者是土地诱惑所催生出的,并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
土地现在越来越值钱了,透过土地可以拿到很多高额的回报。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另一个注脚,就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需要不断地征用土地,所以你有农村户口,就有够享受土地增值的红利。
城市化≠开发房地产
所以我们今天是在整个大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思考这个问题的,其实现在有两个制度是亟待突破的,一个是我们之前说的户籍制度,其实户籍制度的要解决的
不是户籍本身,而是户籍背后庞大的利益集群。
另一个就是刚才说的土地制度,因为土地能生钱,而且越来越值钱,土地就是财富,在这个情况之下,拆迁、征地过程中就出现越来越多的跟土地相关的案件。
最近有一些学者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一旦搞土地
■ 公司治理与金融专家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郎咸平
2012.06 城市住宅
| 43
私有化,你晓得什么结果吗?土地迅速增值,它的涨幅不是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千。
现在东部沿海的问题只是当下中国“逆城市化”的一个潮流,还有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潮流,就是很多白领已经害怕了城里的高房价、高成本、交通堵塞、高污染、能源不足这些问题。
之前媒体炒作一个概念叫“逃离北上广”,就是白领要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进入二线城市,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
之所以说要逃离北上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城市化”有很多病,而且有很多的误读。
其中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工业化”。
这非常糟糕。
你晓得什么叫“工业化”吗?“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让更多的人聚居在城市,这样就要开发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好了之后呢,转而要消耗工业用品。
那我问你,“城市化”完了以后呢?不用更多房地产的话,那像钢筋水泥这样的工业产品谁消费?这个后果太可怕了,所以这个趋势一定要打破。
其实中国这个思维是延续了美国的旧思维。
美国
工业革命的时候,确实是工业革命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但是你晓得中国的情况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根据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经济80%的增长来源于钢筋水泥,20%来源于劳动力的投入,到最后我们发现,城市没有任何技术进步。
更可怕的是,只要“城市化”一停止,什么都停摆了。
这种“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思维非常可怕,是错误的思维。
美国是如何应付这个问题的呢?美国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慢慢地把工业转移出去,变成服务业了,所以美国的服务业是工业的3倍。
中国不可能在10年之内搞一个像美国一样庞大的服务业群体出来。
中国距逆城市化阶段还很远
最近媒体,包括各大机构在争吵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何时见顶?这个话题跟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是直接相关的。
中国社科院最近出了个报告《宏观经济蓝皮书》,它说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
他们总是非常乐观的,我总觉得非常地可疑。
未来城市发展很简单,就是工业化必须转向服务业。
怎么转向?政府必须要有一套好的规划,而不是到处盖高楼大厦
44
|
城市住宅 2012.06
我们看看发达国家,它们都是按照人口的自然流动的规律来发展城市的,我这里有个数据,巴黎只占2%的国土面积,却产生28%的国内生产总值;德国汉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每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德国东北部落后地区的2倍和100倍,但是这两个地区的福利是一样的。
就是说,你住在汉堡也好,住在东北部也好,福利是一样的,整个配套也是一样的。
像美国那样子土地肥沃而广阔的国家,一共有51个州,但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5个州,80%的美国人居住密度区的面积从1900年的占国土面积的25%,降到如今的17%。
日本的东京呢,居住人口占全国的41%,国内生产总值占18%。
韩国首尔呢,人口占全国25%,国内生产总值占24%。
那么中国呢,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过占4.4%。
我们和这些国家相比差得太多了。
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未
结束。
但“城市化”当然是人进来才有“城市化”,对不对?问题是这些人进入城市后做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讲,城市就是一个暂时打工、暂时居住的大工寮,我们有几个城市在谈到城市化的时候,让农民工进城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的就业配套?
那我请问你,你城市的特色是什么?未来城市发展很简单,就是工业化必须转向服务业。
怎么转向?政府必须要有一套好的规划,而不是到处盖高楼大厦,搞招商引资,这不是我们关切的话题。
要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不是搞硬件建设,不是搞工业化,而是要把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治安问题解决了,交通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我们各级政府应该干的事。
所以,中国也还根本就没到“逆城市化”的阶段。
其实邓小平是非常睿智的,他当初说沿海地区城市优先发
中国社科院最近出了个报告《宏观经济蓝皮书》,它说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
但郎咸平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未结束。
展,这个发展确实造成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不能否认。
而且他提出的这个策略和欧美国家是一样的,就是说大城市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目前中国就是大城市发展的阶段,因为只有它的配套是最好的。
配套不是说光盖高楼大厦,用工业化拉动城市发展,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譬如我刚刚讲的治安、环境、垃圾,还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