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合集下载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三分之二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呈耐药,对一代、 二代和某些三代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可超过 40%。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 和阿米卡星非常敏感,与成人相似,但对环丙沙 星的耐药率很低,这与儿童中极少应用氟喹诺酮 类抗菌药有关。
▪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这对儿科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为 此,临床医师面临发热的患儿,首先应区 别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的发热。若属感 染性发热,还必须排除单纯性病毒感染。
▪ 因此,必须:
▪ ①认真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的程度,热程 与热型,全身一般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 史等;
▪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 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屎肠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见增长。
▪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 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 不少城市以超过50~60%。PISP对青霉素、 头孢菌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耐药率已增高。PISP、PRSP对三代、 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

儿童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儿童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丝菌首选青霉素。对上述细菌亦可选用 大环内酯类。对棒状杆菌首选罗红霉素 或万古霉素,必要时可选用环丙沙星。 对结核杆菌首选异烟肼,并加用利福平、 吡嗪酰胺。
• 4、G-杆菌感染:对流感杆菌首选氨苄
西林,亦可选用头孢曲松、头孢呋辛。 对肺炎克雷伯杆菌首选第二、三代头孢 菌素,亦可选用脲基青霉素类。对大肠 埃希菌、变形杆菌、粘质沙雷菌、普罗
•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
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生长 发育的四环素、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 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 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 要经肾排出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 内 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 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
种作用于杆菌的抗菌药物或用一种广谱抗 菌药物,待获得培养结果后或用药48~72 小时后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是否要调整抗菌 药物。 • 8、勿与其他抗菌药物或其他药物在输液 瓶或注射器中混合应用。
小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 下几点:
• 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
明显的耳聋、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 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 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择时,方 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 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的应进行血药浓
耐药的G-杆菌可选用环丙沙星。 • 5、 厌氧菌感染:对破伤风杆菌首选青 霉素,亦可选用红霉素、头孢唑啉、哌 拉西林。对脆弱类杆菌首选甲硝唑,亦 可选用克林霉素、哌拉西林、利福平。
对产黑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厌氧球 菌首选青霉素,亦可选用甲硝唑、克林 霉素、大环内酯类。对难辨梭菌首选万 古霉素,亦可选用甲硝唑。 • 6、 其他:对真菌感染首选氟康唑、酮
应的发生。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一 )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及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者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及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药代动力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 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 (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 (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小儿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分析

小儿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分析

3 1 抗 茵药物 的应 用 2 1 . 119张& J 处 方 中抗 菌 药物 使用 L
率为 8 . 1 , 中 B 内酰胺类应用最 广泛 , 39% 其 一 其次是 大环内酯
类, 该结果与 国内同类 调查结 果基 本相 符 。头孢 菌 素类药 物 因抗 菌谱 广 、 过敏反 应少 等 。 是小 儿临 床抗 感染 的主要 药 物 , 青霉素类 虽然耐药菌 株越 来越 多 , 仍 是d J 抗 感染 的首选 但 ,L 药物 , 青霉 素类加 酶复合 制剂 的面世 也 为临床用 药增 加 了选 择。随着新大环内酯类 抗菌 药 的应 用 深入 临床 , 胃肠道 副 其 作用少 、 过敏反应少 、 给药方便 ( 2次/ ) 得 到 了医师们 更 1~ d , 多的青睐。 自2 0 04年 9月卫生部 颁布《 抗菌药 物临床 使用 指 导原则》 以来 , 医疗 机构也逐步加强 了抗 菌药物 临床使用的 各
告 如 下
1 资 料与方 法
11 对 象 . 随机抽取我院 2 0 05年 1 0月 1日至 1 2月 3 1日门
诊 处 方 8 7 980张 , 年龄 为 1 以 下 的 d J 应 用 抗 菌 药 物 的 凡 6岁 ,L
处方均 为本次调研的资料。
12 调 查 内容 . 诊 断 、 物 品 种 、 型 、 次 剂 量 、 日剂 量 、 药 剂 每 每
维普资讯
广由医学 2 0 0 8年 3月第3 0卷第 3期
4 05
小 儿 抗 菌 药 物 的 应 用 与 分 析
易洁梅
( 广西 医科 大学第八 附属 医院、 广西贵港 市人 民医院 , 贵港市 5 7 0 ) 3 10
【 关键 词】 抗 菌药; 小儿 ; 处方 门诊 【 中图分类号 】 R98 1 7.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05- 0 (0 80- 0- 23 34 20 )3 45 2 4 0 0

细菌感染与抗菌药物对小儿常见病的临床应用

细菌感染与抗菌药物对小儿常见病的临床应用

细菌感染与抗菌药物对小儿常见病的临床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细菌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我国儿童的健康,据统计感染性疾病占5岁以下儿童的80%,其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占很大比例,目前居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三位的死因是肺炎(30%)、新生儿疾病(30%)和腹泻(10%),其中不少死于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作为唯一病原的小儿化脑、肺炎和败血症在我国仍很常见,结核病也并不少见,百日咳、破伤风也未消灭,我国仍属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

今天抗菌药物的研究也日新月异,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笔者就抗菌药物的应用和小儿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用药情况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1小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小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循环时间较短,一般对药物的排泄较快。

但肝和肾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及某些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当常可致不良反应或中毒。

此外,小儿时期免疫防护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活动和吞噬能力不足,某些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全等。

所以小儿用药应特别慎重。

2抗菌药物的滥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是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的选用取决于临床判断、抗菌药的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知识,同时也取决于实验室试验的结果,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细菌?—内酰胺酶,血清特异性抗菌药物浓度、血清抑制和杀菌活性的测定等,其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感染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以帮助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据统计现在临床上滥用最严重的一类药物就是抗菌药,造成滥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的选用自始至终是经验性的。

对于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不能回答(1)是否是细菌感染;(2)是什么细菌感染;(3)这种细菌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如何,造成用药的盲目性。

其次,对几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寄于过高的期望,而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只看到对细菌性感染的特效,而忽视了抗菌药物的针对性和毒副作用,乱用抗菌药物可以掩盖患者的某些的感染症状和体征,引起误诊和漏诊,或因用药不当而产生耐药菌珠,导致感染不能彻底控制的严重后果。

新生儿科科医师抗菌药物指标

新生儿科科医师抗菌药物指标

新生儿科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标分配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配合医院对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管理,特对新生儿科医师给予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标分配,并与绩效挂钩。

新生儿科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标分配表
注:上饶市广信区人民医院给新生儿科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标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7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35DDDs;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80%。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儿童常用抗菌药物用法用量

儿童常用抗菌药物用法用量

药品给药剂量预防用药给药剂量头孢唑林一日50-100mg/kg,分2-3次1.一般术前0.5-1小时25mg/kg,手术超过3小时者术中加用一剂。

2、如果需要术后24小时用药预防感染,一次25mg/kg,每6-8小时1 次。

头孢呋辛详见说明书术前按体重50mg/kg(最大剂量1.5g),若手术时间过长,按30mg/kg,每8小时1次。

头孢替安小儿一日40-80mg/kg,严重感染可增至一日160mg/kg,分3-4次头孢唑肟6个月及以上儿童,一次50mg/kg,每6-8小时1次头孢曲松1、新生儿:一次20-50mg/kg,qd。

2、1个月-12岁或体重<50kg儿童,一次50mg/kg,重症感染或脑膜炎,剂量可增至一次80mg/kg。

3、12-18岁或体重≥50kg,1g qd;重症感染或脑膜炎2-4g qd。

头孢哌酮舒巴坦一日40-80mg/kg,分2-4次,严重感染160mg/kg,分2-4次头孢他啶婴幼儿常用剂量为一日30-100mg/kg,分2-3次静脉滴注头孢甲肟1、轻度感染:一日40-80mg/kg;2、中、重度感染:160mg/kg,分3-4次静脉滴注;3、脑脊膜炎:200mg/kg,分3-4次静脉滴注。

头孢地嗪6个月及以上儿童:一次50mg/kg,每6-8小时1次。

红霉素一日20-30mg/kg,分2次。

头孢西丁3月以上儿童每次20mg-40mg/kg,每8小时1次拉氧头孢小儿1天40-80mg/kg,分2~4次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7天,20mg/kg,q12h;2、7-21天,20mg/kg,q8h;3、21天-3个月,20mg/kg,q6h;4、3个月-18岁或体重<40kg,15mg/kg,q6h;5、体重≥40kg,一次250-500mg q6h。

万古霉素1、儿童、婴儿每天40mg/kg,分2-4次静滴;2、新生儿每次给药量10-15mg/kg,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每12小时给药一次,出生一周至一月新生儿每8小时给药一次,每次静滴在60分钟以上利奈唑胺1、<7天新生儿,一次10mg/kg,q12h或q8h;2、>7天新生儿,一次10mg/kg,q8h;3、1-12岁,一次10mg/kg(最大剂量600mg),q8h;4、12岁以上儿童,一次600mg,q12h。

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关于印发《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通知各科室: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的要求,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等,制定我院《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2018年月日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印发至各科室,请遵照执行!促进儿童、老年患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遏制细菌耐药。

附录1:《儿童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附录2:《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附录3:《孕产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018年月日附录1儿童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儿童用抗菌药物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参照卫生部目录并结合实际制定并适时更新。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成立总院特殊人群使用抗菌药物监督小组,业务院长负责,成员由药事管理科、呼吸内科、院感科、微生物检验人员等组成,控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遏制耐药菌增长率。

三、依据抗菌药物指南制定儿童疾病推荐使用抗菌药物的列表,促进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指南的应用。

四、新生儿患者感染应避免应用毒性大、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糖肽类、酰胺醇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呋喃类等,减量应用ß内酰胺类药物,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新生儿及儿童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及儿童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及儿童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及儿童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些重要的组织、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一旦患有感染性疾病,家长在辅助其使用抗菌药时,应该注意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等。

一定要用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禁用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喹诺酮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的儿童;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可导致新生儿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应避免使用。

新生儿感染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林可霉素应用于肝病报道较少,但肝病 时其去除降低,故也宜减量慎用。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1313/56
2、由肝脏去除或代谢应防止
应用抗菌药品
• 这类药品主要经肝或有相当量药品经肝去 除或代谢,肝功效减退时药品去除或代谢 物形成降低,造成毒性反应发生,所以该 类药品在肝病时应防止应用。
• 氨苄西林酯化物:肝病时酯水解后毒性 产物可在体内积聚,造成毒性发生。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1616/56
异烟肼应用
• 异烟肼:该药参加药品肝代谢酶系统存 在着遗传变异,正常人中存在着异烟肼 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两种情况,慢乙酰 化者消除半衰期可为快乙酰化者 2 倍。肝功减退者应用该药后,含有肝 毒性代谢产物乙酰肼排泄减慢,尤对慢 乙酰化者更为显著,可造成肝毒性。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77/56
肝脏损害部位不一样对药 品代谢影响
• 肝脏病变累及肝小叶,则影响显著,多 见于病毒性肝炎,也可见于酒精性肝炎 患者。
• 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早期,病变主要累 及门脉区,对药品肝内代谢影响不显著, 直至终末期肝实质受损时才表现为肝脏 代谢药品功效减退。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2727/56
对药品代谢影响
• 药品经肾小管分泌或肝代谢后大多数 极性升高,成为易溶代谢物自肾排泄。 肾功效减退时,这类代谢产物可在体 内积聚,生物转化结果常使药品抗菌 活性消失或降低,而毒性则可升高。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2020/56

儿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儿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规范收集相应标本作病原培养、鉴定及药敏测定是明确致病原最基本的途径。根据标本阳性结果可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的抗菌药,以获满意疗效。必要时作涂片、染色检查,常能即时获得有价值的病原诊断结果,应予提倡。病原培养结果在数天后才能获得,因此应及时与细菌实验室保持联系,例如血培养每日常规观察培养管二次,一旦见培养液上清液混浊,可在无菌操作下取少量作涂片染色,见革兰阳性或阴性菌,或球菌或杆菌,对针对病原调整用药方案非常有帮助。
临床上联合用药可获良效的方案通常有:①金葡菌严重感染的联合用药常选用头孢唑林或氯唑西林加万古霉素或利福平,利福平加万古霉素。MRSA严重感染的用药方案中应含万古霉素。②肠球菌严重感染可选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③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选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④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选用哌拉西林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加氨基糖苷类,或选用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联合。⑤结核病选用异烟肼、链霉素与利福平联合,或异烟肼、利福平与吡嗪酰胺联合。⑥深部真菌严重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
3.1独特的抗菌特点
可从药物的抗菌谱确定各品种独特的抗菌特点。例如,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和肠球菌具强大的抗菌活性,作用优于其他所有品种。国内至今未出现耐万古霉素或耐去甲万古霉素的MRSA和MRSE,故临床上治疗严重的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包括MRSA、MRSE所致的各种感染,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理所当然列为首选药。又如,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氨基糖苷类中以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突出,其次为庆大霉素。因此,通常将头孢他啶或/和妥布霉素作为绿脓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方案;而对耐头孢他啶、耐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感染,又得分别选用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和异帕米星、阿米卡星等耐氨基糖苷钝化霉的品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一、目的建立一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合耐药性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临床治疗的全过程。

三、内容(一)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1.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2根据病原种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按临床适应证选用抗菌药物。

1.3治疗方案制订的原则: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1.3.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1.3.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1.3.3给药途径1.3.3.1能口服的不采用注射途径。

1.3.3.2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1.3.3.3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眼科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1.3.4给药次数: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1.3.4.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除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1.3.4.2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1.3.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一、引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明确指征: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时,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新生儿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合理剂量: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避免使用过量或过少的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合理疗程: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疗程。

避免疗程过短导致病情复发或疗程过长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密切观察: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出现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避免滥用,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增加肾毒性,应避免同时使用。

3.注意药物过敏: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

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询问患儿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陆权2013年11月要点提示➢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紧迫性与现实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内涵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是必须正视的一个群体☐由于儿童不适合众多药物上市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使相当部分药物说明书中缺乏儿童的使用信息,儿科存在大量的超说明书使用☐美国儿科广泛使用的药物中70% 因缺乏证据未获得FDA 批准用于儿童;欧洲截至2007 年仍有50% 用于儿童的药物未进行过儿童临床研究☐全球36%~92%的住院患儿使用过未经批准用于儿童的药物,新生儿和ICU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发生率分别高达80%~97%和70%~92%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吸收☐出生时胃PH6-8,生后数小时内降为2,1周内PH上升,至3yPH达成人水平☐新生儿胃容积小、胃肠蠕动慢、胃排空时间较成人长☐新生儿主动转运能力低,致某些药物血浓度低☐胃肠功能不稳定,口服吸收差,常胃肠道外给药➢皮下脂肪少,皮下注射易发生感染,故很少使用➢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静脉滴注给药成为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途径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血峰浓度低(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分布至细胞外液后,其排泄相对缓慢,致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脑屏障不完善,通透性相对高,有利又有弊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游离脂肪酸高构成另一与白蛋白结合的竞争因素,故新生儿血浆游离药物多,药物的游离部分易进入组织☐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强于胆红素,致使较多游离胆红素进人血液循环,并可沉积在脑组织引起核黄疸,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头孢曲松在新生儿黄疸时慎用/不宜使用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代谢☐酶系统不足或缺乏新生儿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含量仅为成人的近30%,各种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约为成人的50%,其他药酶如乙醇脱氢酶(ADH)、血浆酯酶、N-乙酰转移酶和葡糖醛酰转移酶等在新生儿期间酶的活性均偏低下☐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

202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全文)

202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全文)

202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啻申应用的基本原则{全文)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1-2(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

3.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清除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真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高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面清除率为准)调整给药剂量。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肘,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面清除率为准)调整给药剂量,并进行肾功能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肾脏损害。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1-3)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真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来完全阎明,根据现苟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再以下几种情况。

(-)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如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醋化物等属此类。

(二)药物主要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肘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酶葬在不包括醋化物)、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属于此类。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排泄】 如青霉素G半衰期在出生后0~6d长达3.2h,≥14d则为1.4h;
氯霉素在新生儿半衰期长达250h,而成人仅为1.5h。 所以<1W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应q12h给药,1W后改为q8h。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懒性,必须使其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持续 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才能达到最高的细菌清除率 一般半衰期均仅1~2h,就必须q6h~q8h使用,但头孢曲松半衰期6~9h 、qd即可 2、病理情况的影响:如缺氧和低血压可使肾血流量减少,注意减少剂量 ,延长间隔时间。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目录
1
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2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3
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4
新生儿败血症抗菌药物治疗
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
6总结Βιβλιοθήκη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 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 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
✓ 吸收 ✓ 分布 ✓ 代谢 ✓ 排泄
[血药浓度监测] 新生儿的药理学复杂 新生儿药物毒性反应高:为24%,儿童和成人为6%~17%。 新生儿需要监测的药物: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 较接近,且毒性较大。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新生儿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给药方法:多种教科书均将早产儿不同孕龄或不同出生体重分开列出各种抗 菌药物的用量和间隔时间,全部采用静脉给药。
【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孕29W早产时,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 36%,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 1、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活性较低,可致氯霉素的“灰婴综合征”。 2、酶诱导剂的应用,几天以后某些药物用常用剂量,药效可能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和小儿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还不成熟,因此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也有相应的改变,应该根据其药学代谢动力学特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全球新生儿感染发病率为0.7%,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病死率仍高达20%左右。

而其中尤以细菌性感染为主,所以做好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相当重要。

新生儿并非成人的缩影,与较大的小儿也不同,新生儿早产儿各器官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并且每日都在改变,所以用药宜按天数的变化而变化。

给药次数大多1周内每隔12小时用药1次,大于1周每隔8小时用药1次。

对危重的新生儿比较可靠的给药方法是静脉注射。

另外,新生儿在低温、缺氧、休克等病理状况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能力也有改变,也要考虑减量,延长给药间隔。

1.新生儿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
(1)体内酶系统不成熟、影响某些药物(如氯霉素)代谢灭活,致血浓度异常增高。

(2)肾脏发育不全,许多经肾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排泄减少,毒性反应发生增多。

(3)细胞外液容量较大,药物消除相对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

(4)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较成人为弱,游离药物浓度较高,且易进入组织。

如磺胺类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血中游离胆红素增高并沉积于脑组织,引起核黄疸。

2. 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1)严格按适应证选药,避免滥用或盲目使用,绝不用于病毒性或无感染性疾病。

尽可能地在用药前做好病原学的检查。

(2)按照抗菌药物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及不良反应选药。

(3)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免疫等情况多采用杀菌剂。

剂量1周内宜偏小。

(4)联合用药须有明确指征,多为两联,三联以上必要时使用。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效拮抗和增加不良反应。

(5)新上市药品多不具备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一般不选用。

(6)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不用肌内注射,多为静脉滴注,如口服要注意有无呕吐。

(7)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上不用于预防。

3. 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

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表1)。

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
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应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应避免应用。

表1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泄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二)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

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2.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耳、肾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

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来源:抗菌药物治疗学
各品种项下相关内容
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不推荐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不推荐在儿童患者中应用。

2. 替考拉宁:小儿慎用。

3. 林可霉素类:哺乳期患者使用林可霉素类期间应暂停哺乳。

林可霉素类不推荐用于新生儿。

4. 氯霉素:早产儿、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可发生“灰婴综合征”,应避免使用氯霉素。

婴幼儿患者
必须应用本药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5.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脑性核黄疸,因此禁用于新生儿及2月龄以下婴儿。

6. 乙胺丁醇:不推荐13岁以下儿童患者应用。

来源:抗菌药物治疗学
7. 苯唑西林: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应慎用。

8. 氯唑西林: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应慎用。

9. 头孢拉定:儿童慎用。

10. 头孢米诺:新生儿、早产儿用药安全性尚未确立;满月后的小儿可参照体重用药。

11. 头孢唑肟:6个月以下小儿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12. 头孢丙烯:儿童慎用。

13. 头孢噻肟:婴幼儿不宜做肌内注射。

14. 头孢曲松: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2kg者)的用药安全尚未确定。

有黄疸的新生儿或有黄疸严重倾向的新生儿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本品。

15. 头孢哌酮:治疗婴儿感染也获得较好疗效,但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研究尚缺乏资料,应用本品时,应权衡利弊,谨慎考虑。

16. 头孢克肟:6个月以下小儿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17. 头孢匹罗:儿童禁用。

18. 氨曲南:婴幼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应慎用。

19.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可推荐用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mg/dl)的儿科患者。

20.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早产儿、新生儿不宜使用。

21. 厄他培南:对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尚不明确,不推荐18岁以下的患者使用。

22. 克拉霉素:6个月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确定。

23. 奥硝唑:儿童慎用,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用。

24. 左奥硝唑:建议3岁以下体重低下6kg的儿童慎用。

25. 磷霉素:5岁以下儿童应减量及慎用。

26. 夫西地酸:早产儿、黄疸、酸中毒及严重病弱的新生儿使用时需留意有无核黄疸症状。

27. 利奈唑胺:不推荐本品用于儿童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8. 小檗碱:可引起严重溶血性贫血,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儿童禁用。

来源:中国国家处方集
自己整理
2011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