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下的传播艺术和传媒教育

合集下载

试析大众传媒的媒介素养教育与传媒责任

试析大众传媒的媒介素养教育与传媒责任

这 不 仅 体 现 为 受 众 媒 介素养 的 提 高 即

介 大 国 的 媒 体 制 造 出来 其 宣 传 的 是 西 方 国 家 的 文 化 西 方


加 大对 受 众媒介素养 的教 育 使其 能够正 确 有效 的利用 媒


国 家 的 价 值 观 为 了 防 止 文 化 侵 略 为 了 社 会 的 良性 发 展 我

探 析媒介 素 养 教 育 与传 媒责任 的 必 要 性


自上 世 纪 9 0 年 代 以 来

从另

方面 来说 作 为信 息主 要 来源 的媒体 提供 什 么


速 度席卷 全 国 不 但告 别 了 媒 介短 缺 的 时代 进 入 了信 息社 会

样 的 信 息 传 播 什 么 样 的 内容 是 受 众 采 取 何 种 行 为 方 式 的
, , ,
介和 信 息 更 体 现 为 信 息 主 要 来 源 的 媒 介 怎 样 履 行 好 传 媒 的

国 受众特别 是 看 着 媒介产 品 长 大 的青 少年更 加 需 要 媒介素
社 会 责任




我 国 大 众传 媒 正 以超 乎 想 象 的


可 以看 出

媒介 素 养 教 育 已 是
2 1 世 纪 教 育最 重 要 的 内

著 名 学 者 陈力丹 更 是 如 此 说



理 想 的 大众 传 播

随 着 科 技 的 进 步 和 发 展 媒 体 的 影 响 力越 来 越 大 在 传
, ,
需 要 理 想 的 传 播 接 受 者 充 分 开 发 利 用 它 来 完 善 自身 造 福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与应用一、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信息万花筒”单元蕴含的媒介素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信息万花筒”单元主要包括《健康看电视》《网络新世界》《正确认识广告》三课的内容,即从电视、网络和广告三个主要媒介入手建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FrankRaymondLeav i s )和他的学生桑普(DenysThompson)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下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即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响能力。

我国学者卜卫认为,媒介教育应该被定义为“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它包括四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群众传媒开展自己。

虽然国内外对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从学者们已有的研究中可以明确媒介素养教育应涉及四方面的内容:认识媒介、分析媒介、参与媒介和道德责任意识。

(一)认识媒介从教材内容上看,在第7课《健康看电视》的“神奇的‘宝盒'”、第8课《网络新世界》的“新世界很精彩”,以及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的“无处不在的广告”这三个板块里,都涉及了对电视、网络和广告的日常生活认识的内容。

在《健康看电视》中的“别让它抢走太多”板块中,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媒介经验不同于现实经验,认识到媒介经验不可能替代现实经验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看到电视媒介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从而选择“关掉电视,翻开生活”。

学生对媒介经验与现实经验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展开,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媒介经验与现实经验的不同,也是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应对的一个挑战。

因为媒介经验本质上是一种虚拟的现实经验。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媒介素养》教学大纲

《媒介素养》教学大纲

《媒介素养》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Medialiteracy 课程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课程编号:050320170 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四年级上学期先修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传播伦理与法规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系统介绍媒介素养基本原理与知识,将媒介素养知识与理论进行主体的内化目标2:系统介绍媒介素养的细分,分析各类媒介的属性与特征目标3:系统介绍媒介素养的管理,探讨法律与规制的客体钳制目标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

2.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上教师集体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分组讨论、课后巩固运用为辅的教学方式。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对不同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音视频媒介以及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品性与特征有所把握,并能准确把握其生态与模式;反思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法律与规制的客体钳制。

了解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前沿,具备运用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知识、理论和方法解释和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初步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4.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媒介素养知识和理论和方法,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反思。

第1章媒介素养范畴(4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素养的概念、三大基石与三个模式、媒介素养在当代2.媒介素养阶段与层次理论3.怎样提高你的媒介素养4.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重点:媒介素养的概念;三个模式(知识、能力与理解);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提高当代媒介素养的核心工具难点: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与三大模式5.章媒介本体属性(6学时)知识要点:1.基本概念:媒介、媒体、传媒;媒介类别与媒介载具、媒介视域2.媒介的本体要素:媒介呈现、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产品、传媒产业、传媒的本体特征(媒介的偏向性、框架性、媒介效果及传媒铁律)3.传媒本体属性的甄别:基本属性(技术性与工具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重点:基本概念:媒介、媒体、传媒;媒介类别与媒介载具、媒介视域、媒介呈现、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产品、传媒产业、传媒的本体特征难点:传媒本体属性的甄别:基本属性(技术性与工具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第3章媒介功能与话语权(2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的功能:监视功能、联系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与经济功能2.传媒话语权与影响力重点:媒介的基本功能与传媒话语权、影响力难点:传媒影响力的本质3.章媒介语言与现实(2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语言:性质、符号特征、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与联系2.媒介语言符号与现实: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重点:媒介语言的性质与符号特征,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与联系、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难点:符号与符号学相关概念、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第5章受众认知与个体差异(4学时)知识要点:1.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与状态、受众认知2.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三重任务、角色参与性与解读模式、个体差异、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规律重点: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与状态、受众认知;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难点: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三重任务、角色参与性与解读模式3.章报刊媒介素养(2学时)知识要点:1.新闻纸与数字报:报纸与新闻纸、报媒与数字报2.期刊与数字化阅读:期刊与杂志;期刊的品性和品牌影响力;数字化阅读与电子期刊重点:报纸的品性与职能;报纸生态与盈利模式;“报媒”意识;报刊数字化;品牌化竞争与OA期刊难点:报纸的品性与职能;报纸生态与盈利模式;报刊的数字化3.章影视媒介素养(2学时)知识要点:1.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多维表达力、纪实性、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2.电影媒介特征与素养:电影的诞生与意义;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3.电视媒介特征与素养:电视的诞生与意义;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重点: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难点:影像纪实中的虚拟环境;影像谎言与假新闻;伪语境与影像的错误再现;虚构作品中的错误再现;传媒对符号的操控性;电影与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生态与商业模式第八讲互联网时代与素养(4学时)知识要点:1.聚变的互联网时代与力量:打破隔离贯穿一切(地点界域/破时间规制)、黏合碎片聚合融汇(聚合“创客”和“自组织”、汇聚“众包”与“众筹”、融汇“大数据”和“云计算”)、再构的互联网意义与时代变迁(“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扁平化”、“融媒介”与“全媒介”)2.互联网媒介的品性与功能:互联网意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思维、网络媒介特征与品性、互联网媒介的功能与商业模式3.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媒介特征:移动终端将社会生活互联网化之意义;典型移动终端的媒介品性与功能;移动终端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向重点:网络媒介带给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变化:打破隔离贯穿一切(地点界域/破时间规制)、黏合碎片聚合融汇(聚合“创客”和“自组织”、汇聚“众包”与“众筹”、融汇“大数据”和“云计算”)、再构的互联网意义与时代变迁(“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扁平化”、“融媒介”与“全媒介”);互联网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媒介特征难点:网络媒介带给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变化第9章媒介技术互动与报复(4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技术与主体的互动:媒介技术与人格主体、驾驭最新技术性能的媒介研究方法2.技术的报复效应:媒介技术与反作用、技术的“报复效应”3.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病毒、黑客与国家安全重点:传媒技术激活了人的主体性、主体媒介技能增长的自发性、媒介学习型技能增长的自觉性、墨菲法则的意义、技术的“报复效应”(网络狂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难点:技术的“报复效应”(网络狂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第10章媒介法规与政策管理(2学时)知识要点:1.传媒的法律与政策规制管理:意识形态化与法律法治;我国传媒政策与管理规制;媒介审判与法律审判2.传媒产品分级制度与媒介伦理:传媒产品的分级管理制度;良知底线与媒介伦理的文治重点:我国传媒政策与管理规制;媒介审判;媒介产品的分级制度难点:传媒的法律与政策规制;媒介产品分级制度:美国与香港经验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表注: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的教学方法,并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媒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素养也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媒介使用和交流活动中的各种能力和特质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媒介识别、媒介评价、媒介分析、媒介创造和媒介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而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则是针对现代化媒介所要求的一种新的素养,具有跨越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需要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和交流信息。

这种素养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真伪,正确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甄别并拒绝虚假信息,并在社交平台上进行高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早期的传统媒介时代,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和信息的获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和能力相对较低。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及社交媒体等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媒介环境下,人们需要更高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处理信息。

拥有媒介素养的人可以更加准确和有效地获取信息,这也能够提高其对于信息真伪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

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大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同时,对于原创信息的发布和媒介创造也需要较高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传播的一份子,因此拥有媒介素养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发挥媒体传播的力量。

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也日益猖獗。

很多媒体内容存在着虚假信息和不当内容,这些信息可能会误导人们,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只有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辨别出合适和可靠的信息,使自己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为了培养更多拥有媒介素养的人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教育机构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引导。

媒体素养与教育传媒实践

媒体素养与教育传媒实践

媒体素养与教育传媒实践现代社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随着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媒体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传媒实践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媒体素养的含义、媒体素养的培养途径以及教育传媒实践的重要性等角度展开探讨。

一、媒体素养的含义与重要性媒体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媒体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素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判断信息真伪、传播自己观点的重要手段。

媒体素养涵盖了对媒体形式、媒体语言和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培养媒体素养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媒体素养可以提高个体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拓宽个体的视野,增强个体的信息获取能力,有助于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媒体素养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表达和传递自己的观点,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

二、培养媒体素养的途径1. 多元的媒体接触培养媒体素养的第一步是多元的媒体接触。

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如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能够帮助个体了解不同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拓宽视野。

多元的媒体接触还可以让个体逐渐培养对媒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有针对性的媒体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媒体教育,培养孩子的媒体素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教授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家庭可以与孩子共同观看电视节目、电影,一起讨论媒体中的信息,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和应对媒体。

3. 主动参与媒体实践媒体实践是培养媒体素养的重要途径。

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了解媒体的内部运作和制作过程,提升对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个体可以参与校园媒体、社区媒体等的编辑、采访和报道工作,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媒体技术和语言。

三、教育传媒实践的重要性教育传媒实践是一种通过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课堂讲解和书本知识,相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教育传媒实践通过运用媒体的力量,能够更加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类媒介信息时,所具备的选择、理解、评价、创造和传播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则旨在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性、自主地处理媒介信息,从而有效应对媒介化社会的挑战。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通过反思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以期为未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重点分析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构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

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内容单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实践应用不足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反思,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共同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媒介素养,指的是公众在面对各类媒介信息时,所应具备的选择、理解、评价、创造和传播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不断加强,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还关注其实践应用,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纳入课程体系,尝试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同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媒介素养的专业人才。

专业解析-传媒教育(教育学)

专业解析-传媒教育(教育学)

传媒教育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传媒教育专业属于自设专业,是建立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新专业。

主张正确地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倡导批判的意识和批判的自主性,这在当前媒介泛滥、信息充斥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在分领域的高等教育谱系中,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也成为重要的事业和研究领域。

2、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③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④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注: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3、研究方向:01媒介素养教育02比较传媒教育03传媒高等教育(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二、培养目标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传媒教育方面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传媒教育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实践工作。

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三、与此专业相近的自设专业(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远程教育,科学教育学,学校咨询,中外教育关系)四、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教育政策学,德育学,领导教育学,教育文化与社会,美育学,民族教育学,教育伦理学,基础教育学,农村教育学,女性教育学,言语与听觉科学)五、招收此自设专业的院校招收此自设专业的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六、此专业开设年份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七、就业前景:教育类的研究生最普遍的就业方向自然在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教学、教务、行政岗位上,也可以进入各种私人或民营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中从事教育咨询、辅导培训和教务教管之类的工作,有些报刊杂志和出版社的教育版面也很需要一些精通教育学原理的优秀人才。

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考取研究生的竞争自然会增大。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培养人们对媒体的正确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表达和责任感的教育。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以及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许多人对媒体的使用和理解仍然存在着误区和盲点。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对媒体的正确认知。

过去,媒体主要是由专业的记者和传媒机构来生产和分发的。

然而,如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发声者,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和视频平台等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此,人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和评估信息质量的能力,以免陷入虚假信息的误导。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教会人们如何判断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加明智地接受和利用媒体信息。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培养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塑造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力量。

在媒体信息充斥的环境中,人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来辨别媒体的立场和倾向,进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辨别缺乏证据支持的论断、识别信息操作和洗脑手段的能力,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媒体信息。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媒体创作者和信息传播者。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告诉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媒体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生动地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和技术进行创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媒体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最后,媒介素养教育还强调媒体使用的责任感。

媒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错误的或恶意的媒体信息可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媒介素养教育教会人们如何使用媒体以促进和谐、公正和包容的社会关系。

通过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可以在媒体使用中遵守道德规范,以正确、平衡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塑造公众意见和引导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简介

媒介素养教育简介
媒介素养教育简介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应用
价值
目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案例分 析
• 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与展 望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定义与内涵
定义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通过培养个体对 媒介信息的识别、评估、批判和创造 能力,以提高其媒介素养和应对媒介 信息的能力的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 系统地传授媒介素养知
识。
实践活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 动,如新闻采访、制作 节目等,提高实际操作
能力。
专题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 讲座,深入剖析媒介现
象和问题。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学习,共同探讨媒介问 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03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理念转变困难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更注重知识 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媒介素养的
培养。
教育资源不足
一些学校和地区可能缺乏足够的师 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难以有效开展 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效果评估困难
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尚未 统一,难以对教育成果进行科学、 客观的评估。
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媒介使 用技能,还注重培养个体的媒介批判 思维、媒介道德伦理以及媒介法律法 规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提高个体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个体能够更好地 识别、评估和批判媒介信息,从而避 免被误导或欺骗,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和媒介负责具体实施:
利用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系统地讲解和讨 论媒介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技巧(穿插在各种 课程中);媒介应侧重于对大学生开展媒介 技术教育,即大学与媒介合作,使媒介对大 学生开放,让大学生自己参与电视广播节目、 广告、网页制作以及报纸编辑等。
最后强调:
提倡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反媒介,而是通过教 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 功能,认清媒介对社会的功能与影响,判断 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与媒介形成良性互动 的关系。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的普 及、网络的兴起,以及数字多煤体技术的广 泛应用,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 益凸显,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在发达国家进一 步规范化,而且开始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散 ,成为一种颇具信息时代特征的世界性现象 。
(三)欧美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
媒介素养教育的三种范式:
(5)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 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 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批判力。让其明 白媒介的商业取向,社会操控功能, 媒介符号(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对性 别、族群、阶层的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成见):指的是人 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 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随着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化霸权理论的兴 起,学界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范式—破 译范式。破译范式认为,大众媒介有其特殊
的生产、制作和流通规则,媒介内容是通过 符号建构出来的,并不是客观事实本身;大众 媒介具有创造“媒介环境”的功能,这种“
煤介环境”是虚拟而不是现实的,是被媒介
选择过、解释过的现实,“媒介环境”有别
(2)分析范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 国文化研究的发韧时期,文化研究学派的开 拓者们一反“利维斯主义”的精英立场,“ 文化”不再被视为拥有特权、高不可及的“ 经典”,而被视为“整体的生活方式”。正 如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威廉斯所指出的:“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 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 活几乎成为同义的。既然文化意味着整个生 活方式,大众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 分,那么,一味地排斥大众文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素养与传媒教育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素养与传媒教育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素养与传媒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正逐渐进入一个新媒体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与信息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因此,媒体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媒体素养是指个人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而传媒教育则扮演着培养媒体素养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素养及传媒教育的关系。

首先,新媒体时代给了每个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然而,由于信息的海量性和因特网的开放性,我们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泛滥。

因此,媒体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素养包含多个方面。

首先,个人需要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

这包括了解各类信息源,了解信息获取的渠道以及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其次,个人需要有信息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这意味着要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并具备分析信息质量和有效性的能力。

此外,媒体素养还需要包括信息创造和传播的能力,即个人应具备创造有价值的媒体内容和有效地传播这些内容的能力。

为了培养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素养,传媒教育必不可少。

传媒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媒体素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对于传媒教育而言,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学习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媒体生态、媒介语言、传播规律等,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媒体的运作机制。

同时,实践也是传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参与媒体创作和传播活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传媒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体批判思维。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困扰,学生需要具备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质疑信息源、核实信息真实性,并能够区分信息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传媒教育应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中的权力关系、利益冲突等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思辨能力。

对于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的认识

对于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的认识

对于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传媒行业也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涉及到信息传递、文化创新、社会引导等多方面的学科,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的重要性。

一、传媒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获取信息和获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

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体产品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最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

这在本质上也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新媒体的兴起,从而给传媒行业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另外,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传媒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好的商业效益。

二、传媒教育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传媒教育成为了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媒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来从事传媒行业,也在于培养更多具有媒介素养的公民,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在传媒教育中,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

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学校还应该开展专业实践课程,确保学生在专业技能及知识上有所提升。

而且,培养传媒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从而健康地推动社会发展。

三、传媒发展与传媒教育的关系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传媒行业发展需要更多具备媒介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传媒教育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源泉。

传媒教育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对传媒行业的不断了解和研究来更好地开发教育资源和课程设置。

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投入。

政府应该注重传媒教育经费保障,在传媒教育领域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和教育质量,从而为传媒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之,传媒行业的发展和传媒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相当密切。

具备媒介素养的良好人才将促进传媒行业健康发展,而传媒教育的优化和提高也将从根本上培养更多具有媒介素养和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崭新的动力。

传媒学专业新闻传播与媒介素养

传媒学专业新闻传播与媒介素养

传媒学专业新闻传播与媒介素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和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媒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介现象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传播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渠道,信息的传播相对较为缓慢和有限。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种快速而广泛的新闻传播带来了诸多好处。

一方面,它使人们能够更及时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动态,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对社会的认知。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也促进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一些社会事件中,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和公众的关注,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

然而,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虚假新闻、谣言、信息过载等现象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可能误导公众,导致错误的决策和判断;谣言则可能引发恐慌和社会动荡;信息过载则让人们难以筛选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增加了认知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备的选择、理解、评估、质疑和创造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真伪,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对于传媒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新闻传播的理论和技能是基础,而培养媒介素养则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技能。

同时,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一则新闻报道时,不仅要关注其内容,还要思考其来源是否可靠、报道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存在偏见等。

试论传媒人的媒介素养

试论传媒人的媒介素养

试论传媒人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

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全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防止消极影响,同时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传媒人是传媒的内行,至少是行内者,一般对传媒有较多的认识。

然而人们对传媒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又使大众传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传媒人对传媒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例如,以往对新闻传媒的宣传作用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而对其信息沟通作用、意见交流作用、舆论监督作用、实现民主政治作用等,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或把它们与宣传作用对立起来,而不是统一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终目标之下,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从“三个代表”及“三贴近”的要求来看,显然有失偏颇。

随着全球化和新科技的发展,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和政府管理的转型,大众传媒的环境、结构、组织和运作方式,各种传媒的功能、地位、作用和工作方式,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传媒人要适应这些变化,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需要很好的媒介素养。

其中职业精神是传媒人媒介素养的集中表现。

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媒介传播的把关上。

要把好思想政治关,舆论导向关,还要从媒介专业要求的角度,把好业务质量关。

比如新闻报道,既要政治思想、舆论导向正确,又要有新闻性。

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不能作为新闻,更不能放在头条新闻的位置,否则或没有社会效果,降低传媒的吸引力,或误导受众,贻害社会,损毁传媒的声誉。

新闻媒体对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有效的宣传工具,都具有议题设置功能,赋予地位、树立形象功能。

这使许多组织(包括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方法影响、利用媒体。

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益于社会的利用,有的则仅仅有利于个人或小团体,而牺牲传媒资源,牺牲受众的时间、精力和经济付出,甚至牺牲传媒的社会责任和声誉。

传媒人要有勇气和公心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精神,顶住各种压力和诱惑,严格把关,防止传媒功能贬值,或成为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器。

媒介素养教育八大理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八大理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八大理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摘要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媒介和社会如何干预受众使用媒介的研究,在信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将传播效果研究推向了全球化的主题,从受众角度,治大众传播之恶、从大众传播之善,使这一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

关键词媒介素质教育传播学青少年Abstract The medium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ories frombeing subjected to how to use the medium and how to interfere to be subjectedto many researches that use medium atbelieving an information society with flourishing height, push the dissemination result research to the topics of the globalization, from be subjected to many angles, cure bad masscommunications,it makes the social meanings of this academic research be far larger than theories meaning well from the mass communications.Key words medium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disseminationlearn Teenager一、着眼于未成年人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课题研究和试点运行,2021年,教育部将媒介素养课题列为新闻传播类的重点招标课题。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下的传播艺术和传媒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下的传播艺术和传媒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下的传播艺术和传媒教育
周辉
【期刊名称】《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3)004
【摘要】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闻与传播教育的繁荣.作为传媒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容、授课的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科学精神是其重要的任务.文章试从启发兴趣的视角探讨传播艺术和教育艺术在传媒教学中的借鉴与融合.【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周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传媒教育思考r——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肖燕雄教授 [J], 艾娟;传馨
2.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教育革新与发展——专访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珮教授 [J], 东方绪
3.民族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J], 甘甜
4.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传媒教育新发展——访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尚恒志教授 [J], 传馨
5.网络舆情引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探析 [J], 王欣;萧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媒教育的媒体素养培养

传媒教育的媒体素养培养

传媒教育的媒体素养培养媒体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媒体的理解、运用和评价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参与社会的重要工具。

因此,传媒教育在培养学生媒体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媒教育的媒体素养培养,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培养方法和建议。

一、了解多样的媒体形式和工具传媒教育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了解多样的媒体形式和工具。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媒体形式和工具不断发展和创新,学生需要了解不仅仅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还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形式。

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和操作这些媒体工具,以及如何准确地获取和评价其中的信息。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解读能力传媒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解读能力。

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学生需要学会辨别真假、主观性和客观性。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多个来源的信息、与他人讨论和辩论、分析和评估不同观点的优缺点等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解读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和创新性传媒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学生应该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的想法,以及创造自己的媒体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意性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创作自己的博客、视频、播客等。

四、培养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媒体行业,合作和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传媒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

五、重视媒体伦理和道德传媒教育还应该重视媒体伦理和道德。

学生需要了解媒体伦理和道德原则,并应用于自己的媒体使用和创作中。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伦理和道德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六、提供实践机会和体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传媒教育应该提供实践机会和体验。

学生可以参观媒体机构、参与模拟媒体项目,或者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亲身体验媒体工作的过程和挑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205222作者简介:周 辉(1975-),女,湖北蒲圻人,武汉科技学院助教,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第3卷第4期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3N o .42004年12月 JOU RNAL O F AN HU IVOCA T I O NAL TECHN I CAL COLL EGED ec .2004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下的传播艺术和传媒教育周 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闻与传播教育的繁荣。

作为传媒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容、授课的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科学精神是其重要的任务。

文章试从启发兴趣的视角探讨传播艺术和教育艺术在传媒教学中的借鉴与融合。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传播艺术;传媒教育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536(2004)0320050203Abstract :M o tivated by the rap id developm en t of j ou rnalis m ,the educati on of j ou rnalis m and comm un icati on becom e m o re p ro sp erou s now adays.R esearch of choo sing p rop er con ten ts and p attern s of teach ing ,fo stering studen ts’scien tific sp irits and con structing good research environm en t are the m aj o r task s of tho se researchers w o rk ing in th is field .In th is p ap er ,comm un icating arts and m edia educati on arts in m edia teach ing are discu ssed in detail from a view po in t of develop ing the in terest of studen ts.Key words :m edia attainab le educati on ;comm un icati on art ;m edia educati on1 传播观念的变革对传媒教育的影响1.1 人本思想的确立媒介传播思想从1996年以来有了明显的转变,那就是纯宣传功能的弱化和对包含社会服务功能在内的媒介多元化功能的关注,以及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枪弹论”观念的逐渐消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为受众服务”观念的确立。

在这一观念变革之下,媒介开始同时关注上情和下情,并且为缺少话语权的群体——平民百姓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和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空间。

与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相适应,1998年以来,关于高等教育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着。

讨论的最大成果是“以人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形成共识。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教育以学生为本”?研究的角度是多元的,比如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育设施等等。

1.2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

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媒介教育(M edia Educati on )概念,到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形成,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即:抗拒大众的保护主义、大众文化主义、超越保护主义。

在抗拒大众的保护主义观念下,媒介教育讲授少量内容,以精英文化为主,保护学生免受媒介内容的污染。

在教育民主化的趋势下,学者开始试图将大众媒体传播的大众文化纳入教育课程,“大众文化主义”观念引发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转折,在此观念下,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拒绝媒介,而是辨别区分媒介的内容,能分析什么是优秀的通俗文化作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向超越保护主义发展,并提出“现有的认识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传授或学生的发现,而是双方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共识之处”。

媒介教育的目的不是粗暴地以教育者的体验和判断代替受教者,而是与他们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无论是大众传播的“受众中心”论,还是教育的“学生中心”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互动”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对传统的传播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

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它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方法。

它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享有更多的支配权,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提纲的安排和调整,学习。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教育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正如它的教育内容一样,都有诸多新的尝试。

2 启发兴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求知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追求。

从启发兴趣的角度来说,教育和媒介传播有着对话的共同基础。

在西方的新闻学理论中,“受众的兴趣”具有决定新闻传播价值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从徐宝璜开始就把启发受众的“共同兴趣”作为传播产生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闻传播尚且如此,经由媒介传播的的其他内容如娱乐信息、知识信息、服务信息、广告信息等,就更要“受众兴趣”了。

既然媒介传播和媒介教育在“启发兴趣”一点上有如此惊人的相同,那么在传媒教学中融合二者启发兴趣的手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传播艺术”无疑具有实践意义。

3 启发兴趣要掌握传播艺术3.1 感知代替抽象治学严谨的教师授课都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开始到条理分明的基本理论。

但是对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甚至不愿意听讲。

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讲授方式不符合认识的规律。

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到宏观,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

教师教学和节目主持有相同的道理,主持人要想让节目抓住观众,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节目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看他对观众心理了解多少,能否找准观众对所谈论问题关注的焦点,找准了与观众兴趣对接的切入点,传播效果就好。

学生在接受系统的传媒教育前,对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已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所以对教育者来说,重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学生能感知的现象切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抽象的理论,是启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3.2 多元素运用激发兴趣注入式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摧残,教师把课本里的东西好像嚼饭一样给小孩子吃,那饭已经是一点滋味也没有了,还要让他照样地嚼上几口,并且吐出来看看效果,学生当然会觉得苦恼。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工具(analytical too ls),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某些段落和章节。

要实现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理解、分析、批评和判断能力,要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融入其他元素,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可感知性,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媒介传播中获得启发,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以往的节目画面就是“播音员+单调的背景”,传播方式以宣读为主,现在的节目画面中明显增加了多种元素,如大屏幕、变换的背景、滚动字幕,双屏显示等,节目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多元素运用激发兴趣应被视为传媒教学中启发兴趣的又一有效途径。

3.3 感召力和激情教学刺激思考学生打开专业课本会发现,书可以看懂,其实并非真正理解吃透和能运用其中的大道理,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

传媒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

即使是浅显易懂的问题,也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告诉他。

教育者要尝试重塑教者与受教15第3期 周 辉: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下的传播艺术和传媒教育者互动的双边关系。

王志、崔永元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主持艺术,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甘于藏在幕后,把舞台留给嘉宾和观众;不炫耀自己的学识;看似平淡的提问,却能激发和引出精彩的话题。

同样,教师所做的事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教师要有感召力,能唤起学生的激情,从具体实例开始,多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刺激学生思考,领悟原理,并视受教育者的实际领会程度,加以引导和提高。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作为绝对重点,对学生的提问往往停留在“走过场”,如果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一般就由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没有气氛,学生没有情绪,学习的兴趣也被淹没。

人只有在情绪非常活跃的情况下才会擦出思想的火花,因此,要提倡教师用感召力教学,用激情教学,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和激发学生思考、评价和理解教学内容。

3.4 把握课堂情绪观众的参与程度取决于传播者的传播艺术,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但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听课的情绪有高潮,也会有低潮,这时,就需要教师借鉴优秀的主持艺术,洞察学生心理,捕捉对象的情绪变化,适宜地转变和引导话题,比如讲一个小故事,演示一个小事例,既调节情绪、缓解疲劳,又可以引发学生联想,保持学生活跃的情绪。

教师的这些课堂组织能力、调节能力、设疑能力都建立在敏感的观察力之上,是“教育以学生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3.5 语言:兴趣的粘合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运用语言来表述是其工作的重要方式。

语言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表述技巧,包括语音和语调会影响对象的接收效果是不争的事实。

前文提到的所有启发学生兴趣的途径都不能缺少语言在其中的粘合作用。

教师语言的出其不意、轻松诙谐、朴实又蕴涵色彩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的同时吸取各种语言艺术中的营养,也是媒介教育理论下教育者要重视的又一技能。

参考文献:[1] M ED I A L IT ERA CY-the O n tari o M in istry ofEducati on R esou rce Gu ide fo r T eachers,O n tari oM in istry of Educati on[M].To ron to:Canada,1989.[2] 高慧燃.主持艺术和教学实践[J].现代传播,2004.[3]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4] 戚 鸣.新闻教学效果谈[J].当代传播,2003.6.[5] 田中初.媒介素养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当代青年研究,2003.6.(责任编辑:李庆华)(上接第49页)崇高的品质和情操,除去私欲,不畏权势,公正廉洁,不徇私情,时刻检点自已的言行,自觉维护法官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