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官在有些时候会比贪官更可恨
清朝的贪污腐败官员贪污与贿赂的问题
清朝的贪污腐败官员贪污与贿赂的问题在清朝时期,贪污和贿赂问题一度严重侵蚀了政府的廉洁风气,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清朝官员个人品德的堕落,更是制度缺陷和道德风气的败坏所导致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的贪污与贿赂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清朝官员贪污的原因清朝官员贪污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 薪俸不公:清朝官员的薪俸水平存在不公现象,高级官员的薪水远高于基层官员。
这种差距使得一些官员感到不满,从而通过贪污来弥补经济上的差距。
2. 缺乏监督机制:清朝时期,官员的任免由上级任命,对下级官员的监督不力。
官员们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容易滋生贪污的行为。
3. 缺乏惩罚机制:清朝时期对贪污官员的惩罚相对宽松,没有建立起足够严厉和有效的惩罚体系。
这导致一些官员有了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进一步助长了贪污的蔓延。
二、清朝官员贿赂的问题除了贪污外,贿赂问题也是清朝的严重隐患。
清朝官员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接受贿赂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使法律不能公正执行,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贿赂问题的存在,除了与贪污存在相似的原因外,还与清朝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有密切关系。
官员们往往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被贿赂者也看中了官员权力的滥用,通过贿赂获得了不合理的利益。
三、解决清朝的贪污与贿赂问题为了解决清朝贪污与贿赂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可能会有所帮助:1. 完善薪俸制度:建立起公平合理的薪俸制度,避免官员之间薪酬的差距过大。
合理的薪酬水平可以增强官员的满意度,减少贪污行为的发生。
2. 强化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官员监督机制,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官员在执行公务中不得违背法律和廉洁原则。
3. 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官员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力度,提升官员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通过提高官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清朝政府和社会的廉洁奉公奠定基础。
清官有时比赃官更可恨
清官有时比赃官更可恨作者:李文军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19期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
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元时期,清官文学(包括公案小说、话本、杂剧等)开始大量涌现和流行;到了现代社会,电视剧中还有大量的清官戏来延续这种传统。
老百姓为他们的“青天大老爷”立庙塑身,四时享祀,香火千年不绝。
这既是因为清官自身所具有的可贵品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体恤民情等等,也从反面说明这样一个可悲的问题:那就是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滔滔者天下皆是”,老百姓处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境地,孤立无援,迫切希望有人能为民父母,为他们做主。
清官的事迹正是百姓这种心理需求的集中反映,悲观一点说,是一种画饼充饥式的心理补偿。
在普通民众心中,清官可谓是完人,是神的化身,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而不可能有哪怕是白璧微瑕的黑子。
然而,翻阅古人留下的笔墨,我们却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意识断裂”——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评价实在是不能令普通百姓满意,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晚清小说家刘鹗对这一问题有直接的阐述。
他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为了支持这个论断,他在书中塑造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个以清廉自居但同时又刚愎自用、滥施重刑、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并让他们办了许多冤假错案。
刘鹗认为,清官的毛病在于道德上有一种绝对的优越感,这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问心无愧,从而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甚至刚愎自用的境地。
对自己的行为盲目自信,做事所凭恃的只是道德上的居高临下,现实情况、世俗人情一概斥之为乡愿,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为什么说人人称颂的清官有时候比贪官更可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说人人称颂的清官有时候比贪官更可恨?导语:在普通民众心中,清官可谓是完人,是神的化身,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而不可能有哪怕是白璧微瑕的黑子。
然而,翻阅古人留下的笔墨,我们却能发...在普通民众心中,清官可谓是完人,是神的化身,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而不可能有哪怕是白璧微瑕的黑子。
然而,翻阅古人留下的笔墨,我们却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意识断裂”—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评价实在是不能令普通百姓满意,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民间的清官信仰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包拯、海瑞等着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
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元时期,清官文学开始大量涌现和流行;到了现代社会,电视剧中还有大量的清官戏来延续这种传统。
老百姓为他们的“青天大老爷”立庙塑身,四时享祀,香火千年不绝。
这既是因为清官自身所具有的可贵品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体恤民情等等,也从反面说明这样一个可悲的问题:那就是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滔滔者天下皆是”,老百姓处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境地,孤立无援,迫切希望有人能为民父母,为他们做主。
清官的事迹正是百姓这种心理需求的集中反映,悲观一点说,是一种画饼充饥式的心理补偿。
晚清小说家刘鹗对这一问题有直接的阐述。
他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官场最大的弊病是贪官多吗?不,古代清官更可恨,更猖狂
古代官场最大的弊病是贪官多吗?不,古代清官更可恨,更猖狂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贤明的帝王是大臣们最为期盼的,虽然百姓们也期盼有明君治理天下,但是与他们关系更大的还是官员,所以清官是每个朝代的老百姓最期盼最喜爱的,他们更崇拜清廉的地方父母官,这与他们的直接利益挂钩,因为清官普遍是勤政爱民、秉公执法、严于律己,他们不会剥削压榨百姓,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而贪官污吏是百姓们最憎恨的,他们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不顾百姓的死活,不为百姓做主,在这样的压榨迫害之下,百姓们产生了一种心理需求,他们迫切地希望能有清官,就比如“青天大老爷”,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清官的形象光辉伟岸,百姓们还会为其建庙塑身,供奉香火,而反观大奸臣,比如秦桧,则是被塑身,“裸跪千年”。
这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忠奸分明,清官可以享受光环,没有一丝黑点,而奸臣就会留下千古骂名。
但是翻看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似乎只有普通百姓会愚昧地崇拜清官,士大夫阶层对于清官的说法截然不同,在晚清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着:“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书中有两个典型对比,他塑造的玉贤和刚弼两人自认清官,但在他们的手下却是办了许多冤假错案,经常会屈打成招。
在刘鹗看来,清官是在自命清高,他们没有高明的智慧,却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在处理案件的时候,往往会固执己见,妄下定论,不惜滥用刑罚,造成无辜伤亡,这样的人一旦多了,对国家是无益的。
与包拯同处一个时代的欧阳修就曾公开批评包拯,认为包拯弹劾两位大臣,随后又接替了他们的职位,这是在为自己谋私利,但是包拯认为自己没有异心,可士大夫阶层却认为他的做法影响了朝堂风气,其实还真是,人性哪有没有一点私心的呢?所谓问心无愧,其实自己也知道,是很难做到的吧?而且包拯是问心无愧了,但他们这些官员就会被刚直不阿的包拯牵连,也会无意间制造很多冤假错案……不过我们后人对于包拯的节操还是没有怀疑的,值得称颂。
中国古代为什么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加可恨
中国古代为什么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加可恨《百家讲坛》2009年第10期,作者:李文军,原题:《为什么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恨》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
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元时期,清官文学(包括公案小说、话本、杂剧等)开始大量涌现和流行;到了现代社会,电视剧中还有大量的清官戏来延续这种传统。
老百姓为他们的“青天大老爷”立庙塑身,四时享祀,香火千年不绝。
这既是因为清官自身所具有的可贵品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体恤民情等等,也从反面说明这样一个可悲的问题:那就是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滔滔者天下皆是”,老百姓处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境地,孤立无援,迫切希望有人能为民父母,为他们做主。
清官的事迹正是百姓这种心理需求的集中反映,悲观一点说,是一种画饼充饥式的心理补偿。
在普通民众心中,清官可谓是完人,是神的化身,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而不可能有哪怕是白璧微瑕的黑子。
然而,翻阅古人留下的笔墨,我们却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意识断裂”—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评价实在是不能令普通百姓满意,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晚清小说家刘鹗对这一问题有直接的阐述。
他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为了支持这个论断,他在书中塑造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个以清廉自居但同时又刚愎自用、滥施重刑、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并让他们办了许多冤假错案。
刘鹗认为,清官的毛病在于道德上有一种绝对的优越感,这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问心无愧,从而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甚至刚愎自用的境地。
朱元璋痛恨贪官的原因之我见
朱元璋痛恨贪官的原因之我见要细数史上对贪污最深恶痛绝的皇帝,那么绝对是朱元璋。
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其次,朱元璋敢于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
第三,朱元璋发明“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
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
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
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
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①朱元璋之所以会对贪官如此严厉,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他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母在看见他这个家伙闪着红光(传说)呱呱坠地时,绝没有那种因生命诞生而产生的喜悦,相反却是愁啊。
朱五四作为一个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父亲,一个生命就是意味着一张吃饭的嘴!这时恰逢腐败的元王朝,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
服了吧。
如此下去,元王朝渐渐不堪重负,如一只满负荷的骆驼,只是等待那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1344年,说稻草,稻草就到。
放下去的,不是别人,正是老天。
老天用两个灾祸做成草,把元朝压死在他自己挖的墓穴里,然后让朱元璋去填土。
最后在墓志铭上写: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44年,元朝得到了两个消息: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
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
.皇帝(元顺帝)要下诏赈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赈灾物品拨到各路(元代地方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
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中就剩谷壳了。
李鸿章是贪官,但清官比贪官还坏
李鸿章是贪官,但清官比贪官还坏雪珥:说到李鸿章个人的品德,他肯定是个贪官,这是我个人在看完史料后的一个个人感受。
英国有家福公司,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焦作煤矿就是福公司最早在中国开发的。
我从罗斯查尔德家族的档案馆里找到一封李鸿章在1899年左右写给他们掌门人的信,是英文件,底下有他签名,但没有中文件。
所有的关于李鸿章的现代出版的资料都没有这个文件,这种信写完就就被烧掉了。
其中有两点信息,一是他干预了福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的人选。
他说罗莎利先生——一个意大利人——是不错的,希望他能继续留任。
第二个,他说请帮我再买四千英镑的股份。
第一,你一个中国的总理级的人物,为什么直接给老外的大老板写信干预一个总经理的人选?你是什么身份?第二个,他再买四千英镑的股份,他之前买了多少?四千英镑给谁买的,这些当然找不到证据了。
但是确实有这封信,这封信是板上钉钉的史料。
这个事加上很多边缘的英文史料,都证明了李鸿章在他们福公司有贪腐。
在中国政府禁止外资参与能源矿山企业禁令之下,李鸿章是帮他们获得了山西和河南面积多达两千平方英里的开矿权。
我查了当时的英国报纸,里面有欢呼,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别国在中国所获得的最大的一个煤矿,涵盖了山西和河南两省。
他是怎么做的?因为不让外资进入,他们就利用山西和河南两个省的巡抚,这都是他们的关系户。
两省巡抚出面成立了内资公司,这个内资公司用权力和关系分别获得了这两个省的开矿权。
然后这个内资公司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签订一个借款协议,引进外资,这只是一个外资贷款,不是开矿。
然后拿什么抵押呢?就拿这个开矿权做抵押,借款期限五十年。
为了保证这笔外资的安全,所以外方要派人进来。
两个省都是借款两千万两,那是巨款,实际上只到位过几万两,其实就是一个壳。
帮英国人运作的呢,就是咱们非常熟悉的《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刘鹗是福公司的中国首席代表,为什么刘鹗能写出那么好的反腐败的小说,就因为他懂啊。
翁同龢的日记里面有大量的记载,刘鹗那家伙又到北京来了,拿了四万两银票、一批古玩字画来。
古代官员制度:为什么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恨?
古代官员制度:为什么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恨?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
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元时期,清官文学(包括公案小说、话本、杂剧等)开始大量涌现和流行;到了现代社会,电视剧中还有大量的清官戏来延续这种传统。
老百姓为他们的“青天大老爷”立庙塑身,四时享祀,香火千年不绝。
这既是因为清官自身所具有的可贵品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体恤民情等等,也从反面说明这样一个可悲的问题:那就是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滔滔者天下皆是”,老百姓处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境地,孤立无援,迫切希望有人能为民父母,为他们做主。
清官的事迹正是百姓这种心理需求的集中反映,悲观一点说,是一种画饼充饥式的心理补偿。
在普通民众心中,清官可谓是完人,是神的化身,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而不可能有哪怕是白璧微瑕的黑子。
然而,翻阅古人留下的笔墨,我们却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意识断裂”—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评价实在是不能令普通百姓满意,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晚清小说家刘鹗对这一问题有直接的阐述。
他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为了支持这个论断,他在书中塑造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个以清廉自居但同时又刚愎自用、滥施重刑、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并让他们办了许多冤假错案。
刘鹗认为,清官的毛病在于道德上有一种绝对的优越感,这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问心无愧,从而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甚至刚愎自用的境地。
对自己的行为盲目自信,做事所凭恃的只是道德上的居高临下,现实情况、世俗人情一概斥之为乡愿,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老残游记》:清官比贪官更可恶,有才比无才更可恨!
《老残游记》:清官比贪官更可恶,有才比无才更可恨!来稿/景风“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刘鹗清人刘鹗写的《老残游记》一部书,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刘鹗,字铁云,号老残,笔名“洪都百炼生”,他小时候即非常聪明,天资过人,不过不喜欢科场文字,却对杂书颇感兴趣。
少年时期也放荡不羁,之后又行医、经商、做官治理黄河,社会阅历极其丰富。
《老残游记》即是他以自己的见闻和经历为题材所写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讲述了摇串铃的江湖郎中老残两个月的短暂游历,给我们展示了晚清时期的社会众生相。
刘鹗是“太谷学派”的重要人物。
太谷学派创立于嘉庆道光年间,创始人名叫周太谷,所以就叫太谷学派。
周太谷小的时候就天资聪明,喜欢读书,结交朋友,但一直未能悟出世间的大道。
直到他游历庐山的时候,看到周敦颐写的“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伊尹之志”便是治国之道,“颜渊之学”便是修身之道。
因此,一回到扬州,他就开始传授自己所悟之道,传扬“圣功”,一时之间,很多人都来求取此道。
所以,周太谷开创了太谷学派,他们认为宇宙和生命的根源都是大赤、深黑这两种汽。
而且他们并不主张无神论,他们也会主张解决生死的事情。
但是与佛家道家不同,他们认为解决生死的问题不能靠出世的方法,而应该通过儒家的“三立”——立德立言立功。
只要一个人活在世上,做出了自己对社会的功德,或者说能够在学术、文章以及一些实用的技术工艺方面给社会创造了贡献,那么这个人死后就会归于太虚,久存于人心。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就主张要立德立功立言,实现教化天下的重任。
在小说中,作者首先刻画了“老残”这个人物,老残原名铁英,号补残,因为仰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所以就取了这个“残”字作为自己的号。
老残的父亲本是个三四品的大官,可是不够圆通,性格也比较木讷,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为自己整点外快,因此到死也没有给老残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_初一议论文350字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_初一议论文350字清官与贪官的战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清官是指廉洁正直、爱民如子的官员,贪官则是指腐败贪婪、不顾人民利益的官员。
清官与贪官之间的战争,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清官与贪官的战争呢?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清官与贪官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而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清官代表了正义和公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贪官则代表了腐败和私欲,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就是对正义与邪恶、公正与腐败的对抗。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
由于权力的波动和人性的复杂性,清官与贪官的角色并非固定不变的。
有些官员在上任之初可能是清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诱惑和挑战,也可能腐化成为贪官。
而一些贪官也有可能在受到批评和制约后,认清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回归到清官的行列。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必须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聚焦于个别的清官和贪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崇尚廉洁、反对腐败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设立监督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加强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家庭应注重家教,引导孩子热爱社会、遵守法律。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清官与贪官的战争取得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成果。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是一场没有结束时间的战争。
我们不能指望靠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认为社会一旦出现贪官,就是整个社会腐败。
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社会进步的方向,关注清官与贪官的对抗进程,为清官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声援,同时也不能对贪官失去信心。
只有在这样一个平衡的态度下,清官与贪官的战争才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是一场艰难而复杂的战争,需要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思考。
我们应该明确这是一场对正义与邪恶、公正与腐败的对抗,这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在正确的态度和行动下,我们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_初一议论文350字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_初一议论文350字清官与贪官的战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清官代表了廉洁公正的品质,以勤政为宗旨,为民众谋利益;而贪官则代表了贪婪自私的品质,以权力为目的,漠视民众利益。
清官与贪官之间的战争,既是道德与腐败的较量,更是正义与邪恶的抗争。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清官究竟能否战胜贪官呢?清官具有一颗为民众谋利益的赤子之心。
清官在担任职务时,恪守为民众服务的原则,在关键时刻能够毫不犹豫地站在民众一边。
他们秉持公正廉洁的原则,坚决打击腐败现象,为创造一个清廉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而贪官则追逐权力和金钱的滋味,他们常常心存私利,不择手段地捞取不义之财。
清官正是因为身上这份无私的赤子之心,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与支持。
民众对他们抱有极高的期望与信任,并肯定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清官具有坚定的意志与坚持原则的能力。
在面对贪官的压力和诱惑时,清官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底线。
他们不会因为金钱和权力的诱惑而动摇,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腐败与利益输送。
相比之下,贪官常常会在权力面前低头,忍受着贪婪的诱惑。
他们不仅自己迷失了道义,也滋生了腐败的土壤,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清官之所以能够战胜贪官,在于他们的坚定意志与对原则的坚持。
清官能够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打击腐败现象。
在这场战争中,清官并不是一个孤军奋战,而是紧密依靠民众的力量。
他们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广泛征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民众的声音,共同制定反腐败的政策与措施。
而贪官往往会剥夺群众参与的机会,采取封闭、高压的措施。
时间已经证明,在没有民众参与的情况下,反腐败的战争是无法持久的。
只有与民众心连心,共同抗击腐败,清官才能真正战胜贪官。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是一场道德与腐败的较量,也是正义与邪恶的抗争。
在这场战争中,清官能够战胜贪官,靠的是他们无私为民的赤子之心、坚定的意志与对原则的坚持,以及与民众共同抗击腐败的力量。
我们应当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支持清官打击贪官,共同创造一个清廉正义的社会。
清官有时更可恨
清官有时更可恨曾读过一位政治家的传记,他一向以刚正不阿著称,可是批评他、憎恨他的人也不少。
他曾经说过:在讨好人与做好事之间,我选择把事做好。
他一生清廉,品格无瑕,但也不断地与反对他的环境对抗。
帮他做事的人,也有许多拂袖而去。
他的行事与判断未必有错,然而,但凡人都有尊严。
严酷个性往往会得罪人。
品格无瑕,行事未必无错。
读《老残游记》时,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人性冲突,当属江湖医师老残行脚到曹州的那一段。
曹州的父母官,是一位著名的清官。
他号称自己的管辖区域路不拾遗,然而,这善良风俗却是建立在严酷的法律之上。
只要有人轻微犯法,就会遭到重罚。
老残听说,一年来,站笼里站到死的有两千人——犯人被关在笼子里头,坐不得也躺不得,一直站到死。
如果有人生命力坚强,好多天还没站死,还可能被板子打死。
百姓并没有感谢他,在私下都叫他活阎王,活人碰到他就死定了。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这么说的:贪官可恨,人人都知道;清官可恨,很多人却不知道。
那些贪官知道自己有问题,并不敢公然做坏事;而清官认为,我又没拿钱,没什么瑕疵可以攻击,有什么不敢做的呢?他们刚愎自用,以致小那么杀人,大那么误国。
品格与个性确是两回事。
《老残游记》说的便是自以为品格无瑕疵的人,这种人如果个性有问题,制造的灾难,恐怕会比品格有污点的人更多更大。
多人不会走路有一次,我参加玄奘之旅,到甘肃、宁夏一带走玄奘取经最难的那条路线,132公里的戈壁滩,我们徒步走了4天。
人有时候需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不这样出去旅行,就不会知道走路也是一件挺难的事。
我去非洲后发现,人因为能直立行走,创造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比方人会唱歌,可以在发声交换呼吸,可以有旋律,动物那么不行。
动物通常只能发一个单音,因为它四肢向下,心脏不支持,只能嚎叫。
人类的心脏和大脑因为直立行走,得到了解放。
有次我去爬山,王石说得慢慢走,要学会走路。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走路还需要学吗?他说,会走路的人感觉不到累,因为心脏和呼吸有一个节奏。
论清廉与贪腐之间的心力”较量
论清廉与贪腐之间的心力”较量作者:刘庚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9期刘庚(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摘要:“心力”结构的形成是“心力”较量的结果。
“心力”较量是每个“具体的人”必然发生的心理现象,它贯穿于认知、体验和意向各个过程中。
“具体的人”在特定社会情境的影响下,其认知、体验和意向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心力”较量的结果使“具体的人”在行为上趋向于清廉或趋向于贪腐。
因此,反腐倡廉举措的效力在于它能否深刻有力地影响“具体的人”的认知、体验和意向,在于它能否有效地弱化负性“心力”结构和有效地强化正性“心力”结构。
关键词:反腐倡廉;心力较量;心力结构;机制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8-0216-02反腐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其重要标志有二:一是大案要案情节重,二是“前腐后继”现象多。
如何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制度、教育引导、监督约束、批评惩戒等,均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
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手段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指向“具体的人”,并影响且改变其“心力”结构的时候,才能具有威力,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说这些手段是管用的、有效的。
人们既要重视通过未来的实践去验证这些手段的实效性,更要重视通过智力活动去预见它可能具有的效力或作用。
这种预见的依据,是它对“具体的人”的“心力”影响力的判断。
“心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心理能量。
它既是一个人先前反映活动的结果,又是一个人未来反映活动的准备。
当人的心理活动指向于社会情境的时候,“心力”就有了正性与负性之分。
当人的心理活动以不同的程度卷入社会情境的时候,“心力”便有了大小强弱之别。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反腐倡廉的斗争中,在清廉与贪腐的路口上,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的“角色”行为,都离不开其心力的支持和制约。
然而,支持和制约角色行为的“心力”是正性还是负性,是强大还是弱小,却是由“心力”较量决定的。
为什么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恨
为什么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恨
李文军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中国百姓对青天大老爷的执着期盼、衷心传颂、坚定信仰,使得这种清
官迷信现象逐渐演变成独特的社会文化:古代中国,清官文学经久不衰;当代中国,清官影视层出不穷;民间中国,清官祭祀香火不绝,包拯、海瑞等清官们几乎永垂不朽!
【总页数】1页(P63-63)
【作者】李文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看《老残游记》中"揭清官之可恨"的创新性
2.不可制造“清官尤可恨”的氛围
3.贪官内斗,有多可恨?
4.“清官”和“贪官” 任仁发《二马图》的寓意
5.贪官为
清官奋力跑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官不等于好官
清官不等于好官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经研发过一套断案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世事繁杂,海大人不是福尔摩斯,遇到断不了的案子,干脆一律倾向弱者,自以为心安理得。
海瑞绝不是这套原则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后,有很多官员都曾这么干过,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清官”。
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当知县时,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个小民状告大姓侵占自己的祖坟。
古人重风水,朱熹就是风水高手,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朱熹决定亲自去查验。
到坟头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
大姓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小民申辩道:“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
”朱熹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列着小民祖先的名字。
朱熹一看大怒,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必然是大姓贪图小民祖坟风水好,恶意侵占。
于是判了大姓一个强占田土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
朱熹断了此案,好不得意,觉得“此等锄强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却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来小民知道朱熹一向专门打击富豪大户,憎恶他们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后来告状,朱熹果然中计。
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坐镇开封府时,有人犯法,按律应处脊杖。
这人贿赂了一个小吏,想让其帮忙免去这顿皮肉之苦。
小吏拿了钱,与他约定:开堂时只管大声喊冤,其他的事交给我。
开堂问罪,那人果真呼号喊冤,分辩不已。
小吏故作不耐烦,恶声呵斥:“不就是脊杖吗,受就受了,�唆什么?”包拯见小吏如此越权跋扈,大怒,将其杖责,却把犯法的从轻发落了。
小吏虽挨了打,却得了钱,犯法者出了钱,免了一顿打,大家双赢,输的是包拯。
朱熹和包拯都是清官,却遭遇了同样的悲剧――被人利用。
清官问题评议
清官问题评议1“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学术界曾就清官和清官思想的本质、作用、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意义等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大体说来,当时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清官是被压抑、被侮辱、被冤屈人们的救星,勇于向邪恶势力斗争,值得学习和提倡;另一种意见认为清官与贪官没有本质区别;第三种意见认为清官是应该肯定的,但又有阶级的局限性。
本来,这场讨论如果健康地发展下去,对于我们在理论上划清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会有益的。
但后来却被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伙利用了去,搞了一场政治大迫害,把肯定和赞扬清官的同志当作封、资、修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残酷打击。
政治迫害可以使人三缄其口,但解决不了任何学术理论问题。
“四人帮”垮台后,我们党为受害的同志在政治上平了反,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政治上的平反与理论上是否正确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近三年来报刊上又发表了许多重新讨论清官的文章。
有的文章,对清官和清官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看法。
但有些意见,却很值得进一步商榷。
例如,有的同志认为清官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理论的组成部分。
有的同志提出为清官昭雪。
在文艺上,清官戏得到了相当多的赞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新创作的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一批“现代清官”的形象,把执行党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干部誉为清官。
有的报刊在其评论员文章中号召办案人员当包公、当海瑞。
许多文章还谈到了清官的现实意义。
凡此种种,我们难以苟同。
清官能不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概念呢?清官产生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清官思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怎样估计这种思想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现在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一、清官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概念在历史上人们确曾用过“清官”一词来称赞某些封建官吏,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清官戏和公案小说。
问题是我们今天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能不能继续沿用“清官”这个概念?我们认为不能。
人们肯定清官的最强有力的理由之一是清廉不贪。
水至清则无鱼,看清政治才知:清官太“狠”也会成害群之马
水至清则无鱼,看清政治才知:清官太“狠”也会成害群之马近千年来秦桧一直被当作是宋朝的老鼠屎以至于近千年被人们唾骂,甚至人们还做了他跪着的肖像以向世人赎罪。
大部分人都觉得中国的各个朝代上之所以会日渐没落逃不开兴亡败落的命运就是因为有这些奸佞小人的存在。
但是今天小编却要颠覆大家的认知,水至清则无鱼有的时候清官比贪官更会加速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灭亡。
拿清朝刘鹗说的话来证明小编的观点,他说有的时候清官总认为自己是清廉的,所以固执己见自认清高,他总觉全天下只有他一个好人这种想法反而会害了人,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观点。
康熙皇帝也赞成这个观点,认为水至清则无鱼,清官太“狠”也会成害群之马。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但他其实被同时期的欧阳修弹劾过很多次,因为包拯曾经撸下两位官员而这两位官员被他弹劾下台之后包拯就代替了他们的位置,所以欧阳修就向皇帝弹劾他,说包拯有私心也不是什么清官只是为了代替别人的位置而已。
小编说这个故事并不是说想讽刺包拯的为人,包拯的为人我们在各种小说传记或者电影电视剧中我们都有了解,他确实是一个忠厚仁义,平易近人的清官,但是有的时候清官就会犯他这种错误。
包拯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但是其余的清官则不会。
在士大夫的阶层里其实最让人讨厌的就是清官,这里指的并不是说像包拯那样的清官,而是一些自认为清高的官员,他们不会接受贿赂,只会用自己心中所衡量的天平去判案。
如此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其实他们一直被士大夫阶层所瞧不起,就像刚才小编所说的包拯弹劾过两位官员后来又顶替了他们的位置,包拯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但有些自认为清高的官员就不会这样做。
他们难免有自己的私心,觉得别人做什么都不如他做得好不如他直接去替替别人,这样的做法总是会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
这就会间接的造成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丧失民心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前景呢。
在士大夫阶层里因为这些清官他们这种自认清高的想法害了不少的人并且大多都不宽厚待人往往是眼高于手尖酸刻薄,所以受到别人的排挤。
最新精品作文:清官的破坏力_1000字作文-最新作文
最新精品作文:清官的破坏力_1000字作文清官是王朝覆灭前的一点希望,是公理难伸百姓的最后期待,是历史阴霾天空的一抹亮色。
除此之外,清官真的很清,以至于无,清官的大多数道德功绩,迅速被封建消极制度抹杀掉了。
拂袖而去,撒手人寰,清官更多留下的是一个决绝的姿态。
在情感上,清官越多越好;在现实中,清官越多越遭。
对于后世,贪官还有惩戒性可说,而贪官就没什么示范性可言。
清官的清,需要更多贪官的浊来衬托。
清官主要不是解决问题的,而是让问题最大程度地暴露,最终激化矛盾。
清官的影响力有多大,在他周围积聚的风暴就有多强,对社会的破坏力就有多猛。
清官比贪官更可怕。
贪官就个体而言,杀伤力是有限的,而一个清官足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破坏力。
贪官惧于民愤,会设法收敛,而清官以圣贤自居,受到王朝上下的膜拜,只会觉得自己清廉得还不够彻底,于是做事少顾及现实,最终变得无所不用其极。
固执、狂热、激动是清官的典型特征。
清官是封建制度的极度狂热分子,清官的愤愤不平恰恰是对官员制度爱得深沉。
对所爱的事物,人是缺少免疫力的,面对病入骨髓的封建制,清官毫无例外地感染病毒,并迅速异化。
清官都是精神自虐狂,是身体力行的苦行僧。
传统的清官廉洁职守,不但自己生活拮据,家人也跟着受累。
清官一命呜呼,就剩下家徒四壁,青灯残瓦,连埋葬的钱款都要百姓积攒,身前家人吃苦不敢诉,死后家人受苦无法诉。
清官还要让下属跟自己一起折腾。
海瑞做地方官时,三月不知肉味,并且骑驴上班,搞得下属要么骑老驴病驴上班,要么另谋生路。
清官都是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容不得一丝缺憾。
明代提倡低薪廉洁,宣扬官员的济事情怀,这海瑞坚决支持。
海瑞到十分富裕的江南任应天府的巡抚,为政的两年时间,他免了当地税收的三分之二,民间不准使用奢侈品,不得举办丰盛的宴席,导致地主不敢放租,农民不敢借钱,大户人家纷纷逃跑,官员不断要求下放,百姓叫苦不迭。
江南经济几乎崩溃,无计可施的海瑞大骂“满天下都是妇人”,愤而辞职。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_初一议论文350字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_初一议论文350字
清官与贪官是社会中永恒的对立,他们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
清官是指廉洁公正,为民众服务的官员,而贪官则是指腐败贪婪,只为个人利益谋取私利的官员。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一方面,清官与贪官的战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贪官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往往会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贪官占有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而普通民众却因此失去了许多机会和权益。
相反,清官始终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为民众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由于贪官的存在,清官的力量相对较弱,无法完全实现社会的公平。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贪官腐败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影响到了国家的发展。
大量的腐败行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严重损害了社会的规范和秩序。
相反,清官通过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官通过廉洁奉公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励了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并非一边倒。
贪官通过各种手段来掩盖自己的腐败行为,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权益。
清官在打击贪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阻力。
贪官的利益网络庞大,涉及到许多利益集团,并且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对抗清官。
而清官作为个体,往往无法与贪官的利益争夺抗衡。
清官与贪官的战争需要社会的全力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什么清官在有些时候会比贪官更可恨
导语: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包拯、海瑞等著名清
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
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元时期,清官文学(包括公案小说、话本、杂剧等)开始大量涌现和流行;到了现代社会,电视剧中还有大量的清官戏来延续这种传统。
老百姓为他们的“青天大老爷”立庙塑身,四时享祀,香火千年不绝。
这既是因为清官自身所具有的可贵品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体恤民情等等,也从反面说明这样一个可悲的问题:那就是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滔滔者天下皆是”,老百姓处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境地,孤立无援,迫切希望有人能为民父母,为他们做主。
清官的事迹正是百姓这种心理需求的集中反映,悲观一点说,是一种画饼充饥式的心理补偿。
在普通民众心中,清官可谓是完人,是神的化身,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而不可能有哪怕是白璧微瑕的黑子。
然而,翻阅古人留下的笔墨,我们却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意识断裂”—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评价实在是不能令普通百姓满意,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晚清小说家刘鹗对这一问题有直接的阐述。
他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