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掌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宽泛应用的过程。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获取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合适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供应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宽泛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立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连续、友善地发展。
它不但要考虑数学自己的特点,更应依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重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责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讲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取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想能力、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取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表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要的数学;--不同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同样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能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办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供应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所有重要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立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饶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考据、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样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拟与记忆,着手实践、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目标整理版 - 小学阶段
识 技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 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 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 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 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 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
欲。
学活动。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
情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试克服困难。
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感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态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
问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
题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解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决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
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 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
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 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 的等想、证明、综合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对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范。
该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个方面。
数学知识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技能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计算、证明、推理等能力;数学思想是指学生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观念;数学方法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函数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内容;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图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四、评价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介绍转一、总目标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两基变四基)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能变四能)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学习习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思想这一层面是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第一,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
第二,要鼓励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问题。
这句话是史宁中教授的,我觉得很形象。
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二、核心概念与内容主线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其中,新增加的核心概念: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名称或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基本保持原有内涵的核心概念: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核心概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体现在某一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数与代数领域,空间观念主要体现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二层,体现在不同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包括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第三层,超越课程内容,整个小学数学课程都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完整word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小学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目标 (8)二、学段目标 (8)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0)第一学段(1~3年级) (10)一、数与代数 (10)二、图形与几何 (11)三、统计与概率 (12)四、综合与实践 (12)第二学段(4~6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4)三、统计与概率 (15)四、综合与实践 (16)第三学段(7~9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39)四、综合与实践 (41)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6)一、教学建议 (16)二、评价建议 (22)三、教材编写建议 (59)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32)附录 (35)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5)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7)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 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 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 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 在的联系。同时,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这 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 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 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强 。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 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 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 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 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 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
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现行 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 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 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 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 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 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 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 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 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
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
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
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
精选ppt
14
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
精选ppt
10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 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 =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 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了解方程的作用”。
精选ppt
2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
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
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
能性是相同的。
精选ppt
11
(2)图形与几何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整体上看,降低要求)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 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 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 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 放入第二学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 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 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 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 的大小。 4、再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 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 和合数。 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 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 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 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 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 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 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 实例,并进行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新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附录1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附录2内容标准中的案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内容整理版 - 小学阶段
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 见例6)。
数的 运算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
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
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 的过程。
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测量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
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 度单位(参见例12)。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4)
。
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
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 数的运算
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 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简便运算。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 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 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
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
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
数。
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 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 际问题。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 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6、例2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主讲内容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四、几点建议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蓝皮本)•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12个省,问卷3768份)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12次修改研讨会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段,则主要是从数学上细致刻画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也就是“几何”,过去提的“空间与图形”的名称没有体现这一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关于设计思路
●关于课程目标
●关于课程内容
●关于课程实施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
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总体框架结构 前言
数学观
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四个领域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2001 版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 程实施建议。 前言部分有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 计思路两部分。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 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 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 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 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 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 价两能”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前言 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
4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