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发展史
名窑钧瓷的历史
名窑钧瓷历史钧瓷是中国独有的国宝瓷器,发源于中国河南禹州神垕镇,是中国五大瓷器之一,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起源我过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造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
禹州地处中原文明的中心区域,经历了由史前陶器到低温釉陶器的发展过程。
至唐代,禹州所辖区域创烧出独特的花釉瓷产品,成为众多瓷器品种中的一支奇葩。
花釉瓷所施彩釉在呈色机理上与后来的钧瓷有诸多相同之处,因而被一些当代研究者认为是钧瓷出现的先导,又被成为“唐钧”。
花釉瓷为后来的钧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艺基础。
发展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宋徽宗时期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其余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间收藏,是以当今传世的宋代钧瓷文物不足百件。
故名“钧瓷”,并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
衰落宋“靖康之变”以后,宋首都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搓。
到金、元时代,因战乱和灾祸,钧瓷生产渐渐衰弱、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的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直到清朝晚年,钧瓷才开始慢慢复苏。
到光绪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经有10余家。
民国初年,又因战乱、灾荒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到冥国三十一年,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新生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批示,要发掘和恢复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神垕的钧瓷艺人开始探索,并初步恢复了钧窑的烧制。
经过不懈努力,钧瓷这个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
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钧瓷窑变之美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不可控的窑变釉色魅力而著称,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特点。
窑变的特殊性在于釉,钧瓷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是主要的显色成分,而纤维状的结晶和玻璃状的均质结晶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进而形成五彩缤纷的神奇釉色。
历史课件 钧窑
(一)地点 位于河南禹州市县城北门附近的八卦洞和钧台附近。
1965年发现。位于河南禹县八卦洞和钧台附近,1965年发现 ,1974—1975年发掘。
北大和河南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6期。提出在北 宋晚期 认为在北宋晚期:秦大树等:《发掘禹州钧窑群确证钧 瓷烧制期》《文物天地》2002年第3期
氧化铜(CuO)是黑色的
氧2 化亚铜(Cu O)是红色的 1026度2 时, 4CuO——2Cu O+O2
3、裹足支烧,底足挂釉,器表有细小开片。
“蚯蚓走泥纹”:器物采用支烧,底部受力不均,烧造过 程中胎体出现细小裂纹,釉流入纹内,形似蚯蚓在泥土中 爬行留下的痕迹。
“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
秦大树:《记一组早期均窑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文物》2002年11期)金山金墓钧瓷器“应是掠自中原地区,有 可能掠自宋宫廷。”
反对声不绝:如刘涛:《钧窑瓷器源流及其年代》(《文 物》2002年11期)认为在金代:
2013年发掘有金、元、明三个时期的窑炉。网上有报道。
钧台窑窑炉——Y1
匣钵
钧窑窑具 锯齿状支钉
4、器类主要是陈设用瓷,也有日常用瓷,造型端庄 规整。有六角盆、海棠盆、葵花式盆、莲花式盆、长颈尊 、出戟尊、鼓钉洗等。
传世钧窑 天青釉出戟尊
钧窑传世——花盆
钧窑传世——天蓝釉窑变玫瑰紫花盆
天青釉花口钵
天蓝釉椭圆形笔洗
天青窑变红斑碗
天青釉洗
天青釉长方形枕
5、在大小不等的圆形器物上,依大小次序刻上“—”, “=”,“~”,“+”的数字刻款。
月白釉三足炉
玫瑰紫碗
2、钧釉瓷在烧造过程 中会产生窑变。钧瓷的釉中 含有气泡,在烧制过程中气 泡搅动,突破釉面,造成钧 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状, 这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 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 更加丰富,烧成蓝、红交叉 变幻的色彩。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
钧窑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以钧窑出产的钧瓷则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宋钧瓷的历史传承】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则不同,它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
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
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钧瓷始于唐代。
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
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形成了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盛,莹润典雅,耐人寻味。
钧窑瓷器产地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它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晚期,其黄金时代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它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镇概况神垕镇的主要特色是钧瓷文化及千年古镇。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
早在唐代神垕就是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神垕,其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01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而早在1979年,神垕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近年又被许昌市确定为三大旅游品牌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许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结合神垕实际,禹州市提出了“以钧瓷文化为品牌,以神垕古镇为载体,以钧瓷产业为集群,以旅游开发为带动,努力把神垕打造成为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知名的旅游景区”,全面展现“千年古镇,钧瓷文化”的风采。
近年来,神垕镇以钧瓷为依托,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建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五个专业市场,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特色产业镇”等荣誉称号。
镇区区位神垕古称神垕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垕镇。
1961年先后称神垕镇,1968年改称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镇至今。
神垕镇素有“钧都”美誉,它作为自唐宋以来驰名世界、独步天下的钧瓷艺术发祥地。
神垕镇北与文殊镇相连;西与磨街乡毗邻;东与鸿畅镇接壤;南与郏县安良镇分界。
宋元钧窑系瓷器之工艺特点
宋元钧窑系瓷器之⼯艺特点钧窑瓷之⼯艺特点⼀、钧窑系发展的⼏个阶段钧窑系主要指位于禹州市北关的宋代钧官窑以及位于神垕镇⼀带的民窑钧瓷。
钧瓷⾃产⽣⾄今,历经千载,⼏经兴衰。
据益运居了解以及考古者对古钧窑的发掘考证及⽂献记载,钧窑系有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它有过兴起与发展,衰落与中断,再兴起与再发展的⼏个阶段,经历了从“民窑、到官窑,⼜由官窑、到民窑”的转变。
钧窑系上可追溯于唐代的⿊釉花瓷,兴盛于北宋徽宗期间。
在靖康之变时期,北⽅处于战乱状况,钧窑系的⽣产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代以后钧窑系的“民窑”才得到恢复。
第⼀期:宋代初期(960—1100年),钧瓷的⽣产⼤部分在神垕⼀带,釉⾊以天青、天蓝为主,有少量的⽉⽩⾊以及带紫红斑⾊的。
造型多以民间⽣活使⽤器⽫为主;如:鸡⼼碗、鸡⼼罐、鸡⼼盘、三⾜炉、折边盘、⼩罗汉碗等,多为满⾜釉,露胎处呈芝⿇酱⾊,做⼯⽐较规整,并且有⼀些产品有⽀钉烧痕,特别是有些产品与后来的“官窑”烧造的产品接近。
第⼆期:宋中后期间(1101—1126年),此时期为钧窑系瓷的⿍盛阶段;釉⾊以玫瑰紫、海棠红、天蓝、⽉⽩等为主、施釉多为⾥蓝外红,器型⼤部分以花盆、盆奁、⿎钉洗、蛛肚炉,出戟尊、花瓶等陈设瓷为主。
打破了⾃瓷产⽣以来,以单⾊釉装饰的界限,产⽣了“窑变”铜红釉,为以后的艺术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期:⾦元时期,釉⾊以天蓝、天青、⽉⽩为主,也有带红斑的,造型不太规整,质地粗糙,多以民间⽣活⽤品为主,施釉不到底。
正如《中国青瓷史略》所称:“到了元代是所谓粗制滥造时期,及⾄本⾝的制作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第四期:清末光绪年间,神垕民间艺⼈卢天福、卢天恩、卢天增三兄弟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钧瓷进⾏了恢复,使沉埋地下四百多年之久的钧瓷⼜萌新⽣。
民国《禹县志》“卢天福居禹西神垕镇,故瓷场皆⽇⽤瓷,孟粗器……天福思绍绝业,采料配釉,久之始成,以充古瓷,射重利。
”随后,有卢⽒⼆代艺⼈将钧瓷技艺传接下来,使濒于失传的钧瓷,重放光辉。
钧瓷简介
“五大名瓷”之首—钧瓷一概述钧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二、艺术特色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禹州钧瓷博物馆介绍
禹州钧瓷博物馆介绍
摘要:
一、禹州钧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二、禹州钧瓷博物馆的设立及其意义
三、禹州钧瓷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与特色
四、参观禹州钧瓷博物馆的体验与感受
正文:
禹州钧瓷,起源于唐代,鼎盛于宋代,是我国陶瓷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窑变工艺,每一件钧瓷都是火的艺术,独特的色彩和图形变化使其享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禹州钧瓷博物馆的设立,旨在传承和弘扬钧瓷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展示了从唐代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钧瓷作品,以及钧瓷制作的过程和技艺。
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睹钧瓷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古代钧瓷标本、现代钧瓷珍品、钧瓷制作工具等。
其中,宋代钧瓷标本尤为珍贵,它们见证了钧瓷的辉煌历史。
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当代书画作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多艺术享受。
参观禹州钧瓷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中国陶瓷的历史长河。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钧瓷的窑变之美,感受到钧瓷文化的厚重,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魅力。
这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收获满满。
总之,禹州钧瓷博物馆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钧瓷的独特魅力。
而对于陶瓷爱好者来说,这里更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圣地。
话说钧瓷
钧瓷浅谈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钧瓷起源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
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
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
明清时期,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低温釉艺术陶瓷,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
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
现代钧瓷起源于1994年,成熟于1998年,以液化气梭式窑烧制,是当代钧瓷的主流。
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传统钧瓷的生产工艺,大胆改进燃料、釉方、施釉烧成等工艺造就成的清新亮丽、意境丰富的现代钧瓷。
它以感官的强烈撞击,让人们留恋传统钧瓷的沉稳凝重、含蓄隐约,并为传统钧瓷提供了广阔的升值空间。
钧瓷形式特点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
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
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
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
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禹州市钧瓷行业概览
禹州市钧陶瓷行业发展概览禹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成熟的彩陶生产。
禹境颍河两岸密集分布着龙池、下毋、连楼、冀寨、瓦店、董庄、吴湾、王山、崔庄、阎寨等包含有河南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十多处遗址,每处遗址的陶器遗存都比较丰富,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罐形鼎、大圈足盘、大口深腹罐、瓮、斝、钵、绳纹高足鼎、附加堆纹缸、澄滤器、敞口盆等。
这些陶器造型雅致美观,工艺精细考究,不少器皿为当时贵族使用,且不少器型为祭祀用品,其生产、制造的整体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禹州人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
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早期青瓷残器。
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两件完整的青瓷罐。
随着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到了唐代,禹州的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
禹境已发现唐代古窑址16处,其中苌庄乡13处,神垕镇2处,城区1处。
苌庄唐代瓷窑群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比河南省内已发现的同期瓷窑址都要大,为河南已发现最大的唐代瓷窑群。
尤其是13处窑址中11处都发现了唐花釉瓷。
据调查,苌庄瓷窑群13处古瓷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磨河、龙潭河两岸和两河中间的丘陵地带。
磨河两岸自南向北依次有上磨河、苌庄村、柏村、下王沟、玩花台窑址,中间丘陵地带自南向北有李沟、后庄、上王沟窑址,龙潭河两岸自南向北有孙河、西尹湾、缸瓷窑、上仙庙、老观岩窑址。
神垕下白峪唐代花瓷遗址是禹境发现最早且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窑址。
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址出土大量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
发掘报告认为:花釉瓷器是中晚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制瓷工艺,也是下白峪窑址最重要的特点,而且自始至终持续生产。
创烧时间大体在唐天宝年间,下限应在晚唐时期较早的阶段,最晚也不会晚到五代时期。
禹州钧瓷发展史
物流管理14-01班 赵冀煜
关于钧瓷的美誉
入窑一色,出窑万
钧瓷的发展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 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 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 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 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 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 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发展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 的制瓷业中心之一。。其中 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 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 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 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 期。
钧瓷的发展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一直到建国以 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的发展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 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 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 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 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 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 据。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 产量达40万件。
钧瓷的发展
90年代,禹州市委、市 政府在宋钧官窑遗址保 护区内成立禹州市钧瓷 研究所和禹州钧官窑址 博物馆。组织最优秀的 钧瓷科技人才,聘请海 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该 所高级顾问,开展钧瓷 科研、生产、弘扬、保 护工作。
钧瓷种类及其特点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 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 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 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
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
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 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 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 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 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古钧窑鉴别
钧瓷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 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图1丰富多彩的钧瓷图2 唐双系罐 河南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本文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入手,对河南禹州钧瓷的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比照研究,把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制作工艺、时代特征、发展方向等同其它瓷种进行对比,进而对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
对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丰富和地方造型艺术设计及审美的提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钧瓷 造型语言 窑变 肌理 色彩一、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渊源与时代特征在我国上百座较为知名的古镇中,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国宝钧瓷?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牵动四代皇帝,受四次皇封?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基本原生态地保存着千百年的街巷、建筑,并一直保持瓷都的地位?是神垕。
神垕镇历史悠久。
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
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
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
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
神垕是钧瓷的主产地,因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而名闻中原。
神垕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神垕陶瓷生产与商贸经济的发展,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
河南禹州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产生于唐朝末年,而到了宋朝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它产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据考证因夏朝的时候夏朝国王启在禹州建立钧台举行开国大典而得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精神指向也渐渐明确,再加上造型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禹州钧瓷成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禹州钧瓷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的釉料配方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青瓷釉色的局面,把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一层一层的挂釉,使钧瓷的釉层结构更加复杂。
钧台·钧窑·钧瓷
神州大观钧台钧窑钧瓷文/赫连玉芳 刘土岭 钧台,又名“夏台”,位于禹州市古钧台街北口。
《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帝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
《春秋昭公四年》载:“夏启有钧台之享。
”钧台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面阔7.4米,高4.4米。
台下有一洞,深6.15米,南面正中有一宽2.46米、高2.87米的拱券门洞,直通台后,门洞上方刻有“古钧台”三字,两侧有砖刻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为光绪年间重修时的遗物。
据传清时有位县官,信而好古,常在傍晚登台观赏西山(今禹州神土后山)晚霞,将诗句铭刻于门洞两侧。
今仅存台,台上原有楼阁建筑,在民国时损毁。
钧窑,又名钧台窑,因位于禹州城北门的钧台附近而得名。
建国以来,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在禹州境内发现了96处窑址,其中宋代钧台窑的烧造规模和产品质量皆为诸窑之冠。
钧台窑址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3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堆积层一般在1米左右,最厚处达2米以上,地下埋藏相当丰富,可见当时瓷业之盛。
经过发掘,发现有窑基、作坊、堆积层等遗迹,还发现有大量瓷片窑具、瓷土、釉药、彩料和砖石、瓦当等建筑材料。
其种类有钧瓷、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白地黑花民用瓷等。
就传世器物而言,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钧窑又分官窑和民窑两大区,民窑是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需要而进行大量生产,官窑则为进贡宫廷满足统治者欲望而制造。
北宋时期,钧瓷因釉色奇特异于它瓷而被宋徽宗赵佶看中,朝廷派人召集民窑优秀工匠在禹州八卦洞附近设官窑烧制贡瓷,进行大规模生产。
因禹州境内有著名古迹钧台,以古迹名曰“钧窑”,所烧之瓷始称“钧瓷”。
钧瓷之名最早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曰:“内库所藏紫、汝、官、哥、钧、定”等瓷。
从钧台窑址发掘的大量官瓷片来看,钧瓷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复杂,釉色玉润晶莹。
钧瓷的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红、碧兰、米黄诸色,造型有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和长方形等各类盆,还有出戟尊、敞口尊、碗、盘、炉、钵、鼓钉洗及高足碗等,其特点为胎质坚固细腻,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光亮莹润。
禹州钧瓷历史小作文
禹州钧瓷历史小作文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个叫做禹州的地方,这里蕴藏着一段如彩瓷般绚丽多彩的历史——钧瓷的历史。
钧瓷,那可是瓷器中的瑰宝,就像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精灵,带着岁月的痕迹和神秘的魅力。
说起钧瓷的起源,那得追溯到唐朝。
当时的钧瓷啊,还只是初露头角,像是个羞涩的小姑娘,模样虽然质朴,但已经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
到了宋朝,钧瓷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宋朝,那可是个文化艺术极度繁荣的时期,钧瓷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禹州的窑厂里,炉火熊熊燃烧,工匠们汗流浃背地忙碌着。
他们用粗糙而有力的双手,精心塑造着每一件钧瓷。
那泥土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点点地变成了精美的瓷器胚胎。
钧瓷的烧制过程那可真是讲究得很呐!先要选取上好的泥土,这泥土可不是随便哪里挖来就行的,得是禹州当地特有的那种,富含各种矿物质,才有资格成为钧瓷的“原材料”。
然后就是揉泥,这就像是给泥土做按摩,得把它揉得均匀细腻,没有一丝气泡和杂质。
接下来就是塑形啦,工匠们凭借着心中的想象和多年的经验,把一块泥巴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瓶瓶罐罐,有碗碗碟碟,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塑形完成后,就到了关键的烧制环节。
把做好的胚胎放进窑里,用高温烧制。
这火候的掌握可太重要了,差一点都不行。
温度太高,瓷器可能会烧变形;温度太低,又烧不出钧瓷那独特的色彩和质地。
在烧制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神奇的窑变。
本来普普通通的釉料,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和纹路。
有时候会出现如梦如幻的紫红色,有时候是深邃神秘的蓝色,还有时候是犹如彩霞般的绚丽多彩。
每一件钧瓷的窑变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
我曾经有幸亲眼见到过钧瓷的制作过程。
那是在一个小小的窑厂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工匠师傅们专注地工作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钧瓷的热爱和敬畏。
我看到一位老师傅,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双手却依然灵活有力。
禹州神后古镇钧瓷简介
禹州神后古镇钧瓷简介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有一个地方可真是让人心动,那就是禹州神后古镇。
这儿可不是一般的古镇,嘿,它可是个盛产钧瓷的地方。
说到钧瓷,咱们就不得不提这瓷器的历史,简直是美得让人窒息,谁见了都会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古镇的街道弯弯曲曲,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在阳光下闪着光,走在上面,脚下的感觉就像是在走进一幅画里。
两旁的老房子,那墙面上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无数的故事,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细细品味。
走着走着,忽然闻到了那股独特的陶土味,哎呀,这可是钧瓷制作时的标志性香味。
小摊上,师傅们正埋头苦干,手中的泥土在他们的指尖翻飞,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瓷器。
那些陶瓷,颜色丰富得像是调色盘,蓝的、红的、黄的,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那种独特的天蓝色,简直就是让人一见倾心,仿佛能把人心都融化了。
你瞧,师傅们的手艺可真不是盖的,十指灵活得就像在跳舞,一下子就把土变成了艺术品,太厉害了!得给大家讲讲钧瓷的魅力。
钧瓷可不是随随便便的瓷器,它在历史上可是有着无比光辉的地位。
早在宋朝,那可是皇宫里的珍品,只有贵族才能用得上。
如今,它不仅是收藏家的心头好,还是送礼的绝佳选择。
你想啊,朋友生日送一件钧瓷,保准让他羡慕得直流口水。
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泥土的气息和工匠的心血,简直就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古镇里转悠,还能碰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可都是土生土长的禹州人,个个都热情得像阳光一样。
他们常常会和你聊起镇里的趣事,听他们说,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他们的笑声、故事,就像是一首首动人的乐曲,萦绕在耳边,让人不禁想跟着一起笑。
小镇的生活节奏很慢,慢到你能听见时光的脚步声,慢到让人觉得,心里的一切烦恼都可以暂时抛开,轻轻松松享受生活。
神后古镇还有美食啊!光说瓷器可不够,还有那些香喷喷的地方小吃。
想想就让人嘴巴发痒,饺子、包子、还有那热乎乎的豆腐脑,哎哟,简直是一绝!走在街头,忍不住被那些小摊的香味吸引过去,吃一口,那个味道啊,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完全停不下来。
孔家钧窑简介
孔家钧窑简介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5年第9期孔家钧窑是“中国钧瓷名窑”,1987 年成立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2002 年被河南省省政府首批认定为“河南名牌”,2006年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作品《伟人尊》、《国泰鼎》、《丰尊》、《小口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伟人尊》、挂盘《国色天香》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美术》教科书;作品《四海升平》代表中国文化精品被联合国总部收藏;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十佳民营文化企业”“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基地”,2012 年8 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获批河南省钧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连续十届主持创作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
孔家钧窑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孔相卿担任艺术总监。
2013 年11 月8 日,由孔家钧窑承办的第八届“中国钧瓷文化节”在中国钧瓷文化园隆重开幕,并成为第一次由文化企业承办的钧瓷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国钧瓷文化园位于禹州市区旁,坐北朝南,由孔家钧窑始建于2011 年,主体为天成阁,以中国皇家建筑规制组成,共分九层:一层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设计,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厅,中厅为“钧坛”、东厅“窑系”、南厅“作坊”、西厅“重器”、北厅“孔家”,集中展示了钧瓷发展史及孔家钧窑的钧瓷史成就和贡献;二层为天成阁迎宾大厅;三层、四层为多功能厅及高端接待室;五层、六层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创作工作室;七、八层为“藏经阁”,珍藏着丰富的钧瓷文献;九层为书画交流厅;地下层为文化园钧瓷藏宝库。
中国钧瓷文化园,集钧瓷传承、美器展示、科研烧制、互动体验、学术交流、专题和个性钧陶瓷艺术展、钧瓷特色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打造钧瓷文化第一园。
清末禹州钧瓷市场研究(一)
清末禹州钧瓷市场研究(一)郑辉【摘要】清代末年,甲午战争中失利的清政府,欲振兴实业,进行一系列工商改良举措,西学东渐之风盛行.复烧不久的禹州钧瓷,基于“清末新政”的实施,无论是产销模式或工艺技术,亦走上近代化之路.对于素有“钧都”之称的禹州地区,此段迎来近代化转折重要的历史轨辙,当今学界鲜有涉猎研究.笔者竭力搜集珍贵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爬梳归纳,并结合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针对清末禹州钧瓷市场发展样态加以梳理钩沉,分析其中良益与罅隙,弥补部分此段历史的研究空白,不致此珍贵历史余绪毁弃湮没.【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年(卷),期】2015(022)003【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钧瓷;禹州;清末;市场【作者】郑辉【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3钧瓷创烧于河南禹州,其烧制钧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并延续至今,禹州神垕亦素有“钧都”之称。
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几经断烧与复苏。
清朝末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成为禹州钧瓷复兴的重要时期,且展开钧瓷历史上“传统与现代”相对接的历史性转折。
自“宋室南渡”之后,全国制瓷业已出现逐渐由北向南过渡的趋势。
至明清时期,全国瓷业中心已彻底南移,尤以景德镇跃居成为全国“瓷都”为甚。
而禹州钧瓷因战乱、灾荒等因素已走向式微。
《禹州志》(道光本)则谓:“州西六十里,乱石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器……古钧窑多在方山、涌水、蓝山之滨,而治北扒村亦有遗址。
”可见当时神垕主要生产“土产”粗瓷器[1]。
清代末年,对于禹州钧瓷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禹州钧瓷得以复烧,此后方有钧瓷市场的复苏;其次复烧之后的禹州钧瓷,其践行俨然不同于过往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期。
1840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以是,外货充斥。
国人欲振兴实业,创办近代企业,西学之风盛行。
自清末钧瓷发轫,即面临着史无前例诸多变革之举,其不仅包含钧瓷技艺上的改良,“也包括钧瓷营销模式的现代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业、产业发展。
钧瓷史略
钧瓷史略(创烧时期)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
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
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
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
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
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
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
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垕镇1处。
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
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窑具、瓷器残片等遗物。
器物有碗、罐、壶、盆等。
釉色有黑、黄、褐、白四种。
器物造型丰满、平底。
在装饰艺主上,有白釉饰绿色彩斑,有黑、褐釉饰蓝斑或白斑。
磨河西岸的窑址内涵丰富,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黄釉阔腹平底钵,有平底淘澄器。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的黑釉蓝斑残片。
1984年5月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心家冯先铭等鉴一,确认系唐代烧制。
1977年冬,在神垕钧窑集中产区下白峪村的赵家发现1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
该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区内有很多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
窑炉上部已坍塌,只有半个窑底,是在平地上深挖的土质窑。
靠近窑炉旁泥池内的泥料为浅黄色,主要有拍鼓及各种罐、盘、碗、钵等,胎骨较厚。
碗、钵、罐均为平底。
釉色以黑、褐居多,也有少数黄色釉。
由于受窑温的影响,彩斑多不规则,有的稳定,有的从器物口部流淌到足部。
斑块有月白色、灰白色、蓝色,潇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
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耐人寻味。
钧瓷的来历
钧瓷的来历钧瓷是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2003年,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被国家批准为钧瓷原产地,受到保护。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
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唐钧”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宋“ 靖康之变”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北宋初年禹州以盛产钧瓷闻名于世,徽宗皇帝赵佶曾在这里设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故窑以古迹取名,窑名“钧窑”,瓷名“钧瓷”,这就是“钧窑和钧瓷”得名的真正起因。
故有人赞日:“禹州夏时古钧台,钧瓷名声袭此来,宋时扬名中内外,推陈继往出新材。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钧瓷是我国宋代名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窑”。
钧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名称的由来,与古代钧台之名有关。
禹州早在四千年前,曾是大禹的封地,大禹的儿子夏启在钧台宴会天下诸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钧台也因此而为世代所传。
宋徽宗时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烧造御用瓷器,此窑即被称之为钧台窑,简称钧窑,钧窑之瓷即谓钧瓷。
钧瓷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
据文献记载,唐宋以来,曾出现“遍地窑烟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据考古调查发掘,禹州古窑遗址星罗棋布。
在它14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一百四十处窑场在增光添彩。
特别是在民窑集中的禹州西部山区的神垕一带,更是“七里长街,烟火柱天万”,至今当地尚流传着“进入西南山,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的谚语,足见当时盛产钧瓷的壮观景象。
但到了公元1120年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宋室由汴梁南迁临安,钧瓷艺人也弃窑逃生,在战乱中,民间为了生活,不少地方仍借钧瓷盛名和依靠逃生的钧瓷艺人,恢复钧窑生产,但质量却远赶不上宋钧。
金代钧瓷釉面虽然润泽,但造型制作不规整。
元代钧瓷器更是胎粗釉差,釉面气孔棕眼很多,与宋钧之窑变有明显差异。
到了明万历三年,因钧瓷忌“圣讳”被勒令停产,钧州改为禹州,钧瓷也只能转入深山老林于民间烧制。
清代康、雍、乾三朝,虽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高峰,钧瓷也被几个瓷区仿制生产,但由于仿钧不似钧,只是彩花釉,所以钧瓷艺术在这个时期并无建树。
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相比,钧瓷的特色显然更为突出,其在烧制过程之中发生的神奇无比的窑变现象,令其与所有其他的瓷器区别开来,让这一隶属于青瓷系列的瓷器,嬗变为名副其实的彩瓷。
窑变导致的千变万化而又出人意料的釉面色彩、纹理、图案,成就了钧瓷独一无二的美质,这种特有的美堪称举世无双。
窑变的神奇之处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在烧制过程中瓷器釉面上显现的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上看,皆具有不可控制、不可预测、不可限定的特征,一旦瓷器入窑,人们便只能听天由命,静候烧成的结果。
钧窑的由来
钧窑的由来钧瓷主要以其与众不同的釉——俗称“钧釉”而闻名于世。
这是一种不透明的乳浊釉,按釉色可分为天青、天蓝、月白或天青、天蓝、月白釉上施以紫红色斑,另有玫瑰紫、葡萄紫、海棠红等铜红窑变釉。
特别是钧窑创烧的铜红窑变釉,变化万千,绚烂至极,成为钧窑瓷器扬名海内外的最主要因素。
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
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
因为在当时的官窑,追求完美,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
窑工在烧造钧瓷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偶然出现的红色窑变釉的原因,逐渐能够获取纯净的以氧化铜为釉质呈色的窑变钧瓷,从而创烧出纯色的玫瑰紫、海棠红等名贵窑变钧瓷,构成一代名瓷的一个完整体系。
另外,从不同时期钧瓷施加的褐色护胎釉看,五代、宋初的早期钧瓷施加较厚的褐色护胎釉,到北宋中晚期施加薄薄的一层褐色护胎釉,及至到了元代,窑工已经完全意识到,很厚的钧瓷釉质足可以遮盖住胎体些许的旋痕及略微的凹凸痕迹,加之“元代钧窑瓷制作较粗,造型笨重,底足修整不精细”的制瓷风格,因此不再施加褐色护胎釉,成为宋代钧瓷与元代钧瓷的一条分水岭。
钧窑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奇珍瑰宝。
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
其厚釉、分相釉等生产工艺对南北方的许多窑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多数钧釉瓷器施有凝厚而雅致的天青色乳浊状釉,明清时期则成为文人雅士们追逐、收藏的艺术品。
人们以往在论及钧窑时,必称其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都认为其是宋代用于贡御的“官窑”瓷器,近代研究者则将其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被赋予了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开始对宋元时期的制瓷手工业进行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综合研究,钧窑瓷器又以其广泛的生产地域和巨大的产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该
所高级顾问,开展钧瓷 科研、生产、弘扬、保 护工作。
钧瓷的发展
1997年6月,“中国钧窑 珍品展”在日本举行,同 年,由禹州市钧瓷研究所 烧制的特大钧瓷珍品“豫 象送宝”作为河南省人民
政府迎香港回归的贺礼被
安放在香港会展中心。
钧瓷的发展
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博 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分别被指定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 政要。
禹州钧瓷发展史
物流管理14-01班
赵冀煜
关于钧瓷的美誉
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于世。 “黄金有价钧无价”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的发展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
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
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
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 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 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 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 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 釉。
轻院与钧瓷
原标题:郑州轻工业学院将在禹州办学 本报许昌讯1月22日,禹州市政府与郑州轻工业 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禹州陶瓷产 业基地,推进钧瓷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承。
根据协议,郑州轻工业学院将建设禹州校区科
教园区与陶瓷研究院,设置省级以上科研机构 或平台,围绕禹州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钧瓷的发展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
的制瓷业中心之一。。其中
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
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
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 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 期。
钧瓷的发展
为 国 礼 , 达 到 了 一 个 新 的 高 度 。 革 开 放 以 来 得 到 了 快 速 发 展 , 被 做 产 渐 衰 。 一 直 到 建 国 以 来 特 别 是 改 元 末 明 初 , 因 战 乱 和 灾 荒 , 钧 窑 生
发展规划,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
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禹州市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轻院与钧瓷
同时,郑州轻工业学院将在校本部设置陶瓷学 院,举办陶瓷专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陶瓷产 业提供人才支持。目前,禹州有千余家陶瓷企 业,有众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
艺术大师。
钧瓷的发展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 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 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 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
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
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 据。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 产量达40万件。
钧瓷的发展
90年代,禹州市委、市 政府在宋钧官窑遗址保 护区内成立禹州市钧瓷 研究所和禹州钧官窑址 博物馆。组织最优秀的 钧瓷科技人才,聘请海
钧瓷种类及其特点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 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
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
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 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 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 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
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
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 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古钧窑鉴别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 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 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 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 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 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 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 坯。
古钧瓷鉴别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 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 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 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
钧瓷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
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钧瓷的发展
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
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
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 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