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一、钧瓷业发展概况禹州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

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苌庄窑的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生产规模庞大,特别是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

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构成与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唐钧”。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

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

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鸠山、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

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

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

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1952年至1954年,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一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

9月,禹县人民政府、神垕瓷窑一社把老艺人卢广东、卢广文从陕西请回禹县,成立钧瓷生产小组。

在禹县技术人员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评。

60年代,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三级联合研究恢复钧瓷。

映得芙蓉不是花——任凯歌:传承钧瓷技艺新辉煌

映得芙蓉不是花——任凯歌:传承钧瓷技艺新辉煌

中国陶瓷史上最灿烂的杰作,离不开河南禹州的钧瓷,它以不可替代的角色令世人瞩目。

千年的风雨路、千年的工匠情,都在钧瓷五彩的釉色里诉说,在乐曲一样的开片中见证。

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钧瓷界的新秀。

他的钟情与热爱、他的继承与发展、他的与时与创新、他的执着与奉献,都凝结在那上千件流光溢彩的钧瓷作品中。

他,就是河南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星航钧窑的艺术总监任凯歌。

一一捧泥土变成艺术,需要大地赋予的品性、需要艺术孕育的精魂、需要火焰铸造的坚定。

任凯歌,出生于钧瓷世家,他的上10代祖先任希业,在乾隆二十六年从山西榆次迁到禹州神垕镇时,就与钧瓷打起了交道,并在瓷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其先祖任志修还完成了首部钧瓷专著《陶瓷十五论》,他的爷爷任坚是解放后恢复钧瓷生产的第一任厂长,他的父亲任星航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所以任凯歌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和钧瓷文化艺术很浓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

耳濡目染使他对钧瓷产生了热爱,勤奋好学让他掌握了完成钧瓷制作的各个工序,而在继承中,创新又让他创作的钧瓷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深得艺术圈内行家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认识任凯歌虽然很早,早在10多年前就和他熟悉,但和他说话的机会却不多,更不了解他的钧瓷之路。

初识任凯歌,小伙子个子高高的,面清目秀,话语不多,慢条斯理,温文尔雅。

一副近视眼镜,更显得他的文静与文气。

而就在他爷爷任坚99岁诞辰的追思会上,他即兴讲了对爷爷怀念的一段话,让笔者对他刮目相看。

一向不怎么表达的他,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且语言流畅,语法通顺,语句映得芙蓉不是花——任凯歌:传承钧瓷技艺新辉煌禹州市委宣传部 李俊杰 (河南许昌)河南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 任凯歌一环扣一环,逻辑性极强。

因这次他的与前不同,我才关注了他,并很快了解了他的钧艺之路。

任凯歌是个勤奋好学,有着上进心并且执着追求梦想的青年人。

他大学毕业,1996年就在钧瓷研究所里参加工作。

并在其父任星航的指导下,很快就能娴熟地操作钧瓷的各个工序,因其工作业绩突出,1999年他就在父母创办的星航钧窑里担任了材料实验室的主任。

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下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简述

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下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简述

INDUSTRY·MARKET行业·市场文 马辰雨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下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简述钧瓷作为我国著名的瓷种,在北方地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其造型端庄大气、窑变精美绝伦、工艺繁杂细致、釉色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得钧瓷在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名声享誉全国。

禹州,雄踞河南腹地,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钧瓷的发源地。

历史上,禹州的窑口与汝窑、官窑相毗邻,各种瓷艺在此地交汇交流,使得钧窑在吸收其他瓷窑精华的同时能够进行自我的创作。

禹州的神垕镇被誉为“中国陶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禹州市拥有“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名城”“中国中原瓷都”等美誉。

一、禹州钧瓷的发展历程钧瓷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完善,构成窑系,落寞,复苏,重获生命力,巅峰的艰辛环节。

晚唐时期的匠人们,创新性地将金属元素引入到釉料之中,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唐花瓷,其对钧瓷的红、青、蓝、紫的诸多丰富交错的窑变釉,同时构成了钧瓷釉色青共同的大致风格,使钧瓷工艺达到历史巅峰。

金元时期由于宋朝常常受到辽、金、蒙的侵略,导致大量的能工巧匠逃离流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钧瓷的传播范围,使钧瓷不再局限于中原一带,而是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窑系。

明清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禹州钧瓷逐渐走向断烧,陷入到发展的低谷时期,禹州甚至是沦为生产日用品粗瓷的地步。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军阀或者大资本家中掀起了收藏古董的热潮,寥若星辰的禹州钧瓷也受到大量藏者的热捧,虽然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钧瓷实现复苏。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下,通过学者、艺术家以及专家学者的大力合作,钧瓷工艺再次获得生命。

二、禹州钧瓷当前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文化日渐趋同,导致地域特色文化缺失等问题的出现。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及社会需求的刺激下,禹州钧瓷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禹州经济增长支柱产业之一。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起源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特点形式特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

钧窑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以钧窑出产的钧瓷则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宋钧瓷的历史传承】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则不同,它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

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

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钧瓷始于唐代。

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

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形成了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盛,莹润典雅,耐人寻味。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钧窑瓷器葵花尊钧窑瓷器双龙献寿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

“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

她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

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现已发现窑址150多处。

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

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

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

到了唐代,制瓷业更加繁荣,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称之为“唐钧”。

到了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

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

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不计工本,精工制作。

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金元时期,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

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窑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其故乡河南禹州蓬勃发展,经过几代艺人、科技人员的不断继承和创新,钧窑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颠峰,走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禹州钧瓷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禹州钧瓷为例

摘要:禹州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与汝、官、哥、定瓷齐名。

烧制钧瓷是一种复杂且高难的技艺,其中不可控的窑变因素更是出神入化,因此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

在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如何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制瓷技艺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在禹州当地实践研究的结果为基础,为钧瓷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方面提出几点借鉴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钧瓷技艺;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与见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类社会文明载体。

随着国际化趋向和现代化历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遭到不断挑战,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依附于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正逐步湮灭乃至失传;具有珍贵历史意义价值的文献,或被遗弃,或被国外盗取;过度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钧瓷创烧于唐朝,拥有悠久的历史进程,文化底蕴十分丰富,钧瓷的烧制技艺是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其中意义重大。

禹州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其烧制钧瓷的历史多达1700多年,其中原产于禹州的钧瓷,创烧在唐朝繁盛于宋朝,是我国北宋以来的一类重要瓷器品种。

北宋期间设立了钧瓷“官窑”,钧窑因此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金元时期,钧窑瓷器在中国北方区域成为主要产品,形成了宏大的钧窑系,是我国六大钧窑体系之一。

近年来,钧窑的钧瓷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钧瓷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

一、钧瓷传承现状及对策(一)钧瓷商业化对艺人传承的影响1.商业化指的是权利人以自由、平等的交换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

钧陶瓷的出现影响钧瓷的发展。

由于时代的不断转变和不同需求,钧瓷也开始步入商业化。

但是钧瓷不同于其他瓷器,它更偏向于艺术是属于观赏性很强的瓷器,实用性较差。

所以禹州神垕镇大部分都以实用性较高的钧陶瓷为主,这种拥有钧瓷元素的陶瓷就既具有观赏性又拥有实用性。

但是这种钧陶瓷是没有灵魂的,所以钧陶瓷的出现对钧瓷和钧瓷艺人是有一定影响的。

禹州神垕——钧瓷之乡

禹州神垕——钧瓷之乡

欣赏钧瓷之美,易;梳理钧瓷的故乡神垕古镇的渊源流变,难。

一座因瓷而生由钧瓷而兴千年“活着”的古镇,历史上,它有百余处古窑址,它有明清七里长街的繁华。

当下,它的窑火千年不熄,有几十家成规模的民营作坊,佳作迭出,大师多多。

钧瓷,可在博鳌与各国政要相会,也能在普通百姓的博古架上,让一片片惊羡掠过。

神垕,千年窑火不灭。

从历史角度而言,它本身是个集民俗、文化传统和陶瓷工艺于一体的“大文物”,丰富而鲜活,纯粹又驳杂。

神垕千年发展史,由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促成。

陶瓷生产空间的演变,决定了古镇的发展演变。

哪儿有窑火熊熊,哪儿就是古镇的CBD。

跳出中国讲陶瓷,china,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跳出河南讲瓷业,神垕,作为“北方瓷都”,可与江西景德镇媲美。

跳出神垕讲古镇,不妨从古镇西南10余公里的下白峪讲起,那儿,是古镇第一炉窑火燃起的地方,是古镇的前世。

从下白峪到刘家门神垕古镇西南角大刘山下,坐落着大名鼎鼎的下白峪窑址。

大刘山北坡有白峪河,发源于伏牛山陡峭的山间,冲出山口后平缓地自东向西流淌,遇到一道低矮山梁,形成一个河曲转而北流,在河曲部形成一片较大的河滩地。

下白峪窑禹州神垕——钧瓷之乡址,坐落在白峪河北岸河滩地上,窑址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00米,位于现在的于沟行政村区域内,黑色标牌上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垕钧窑址”的字样,立牌日期是2006年5月。

窑址四周是一大片荒地,长满杂草野树。

荒地一侧山坡下,还是杂草野树,其间有些碎石瓦砾。

一位村民说:“坡上坡下全是文物工作队的发掘现场,发掘完东西都运走了,地面回填了。

”“下白峪窑址,是神垕古镇最早的具有考古学依据的窑址,学术界也称它神垕窑遗址。

新中国成立初期,禹州本地考古部门做过调查。

2001年,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带队,对它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

”神垕镇旅游办主任艾林波说。

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遗物,发现一座窑炉和一处窑前作坊。

这里地层关系简单,叠压关系清楚,充分说明自中唐到晚唐很长一个时期内,下白峪窑场都在稳定持续地进行陶瓷生产。

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汇报

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汇报

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汇报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近年来,禹州钧瓷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总结这些成绩并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特向各位进行汇报。

本次汇报将从禹州的钧瓷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成果与问题、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禹州钧瓷历史沿革禹州作为中国钧瓷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唐代,禹州就已经开始生产和流传钧瓷,而明代成就了钧瓷的巅峰。

然而,在清代末年,由于战乱等原因,禹州的钧瓷工艺逐渐衰落。

直到20世纪80年代,禹州人开始重视保护并振兴钧瓷传统工艺,才重新让禹州钧瓷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禹州钧瓷如今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禹州钧瓷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理,成为人们追逐的艺术品。

目前,禹州的钧瓷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开采、工艺制作、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禹州钧瓷产业园区的建设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禹州钧瓷产业的成果与问题禹州钧瓷产业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

一方面,禹州的钧瓷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还远销到国外市场。

另一方面,禹州的钧瓷工艺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屡获殊荣。

然而,与此同时,禹州钧瓷产业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对原料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的稀缺和环境的恶化;其次,钧瓷加工技艺传承面临困难,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习周期长,人才培养的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后,产品设计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四、未来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推动禹州钧瓷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发展规划:一、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合理开展矿产开采,确保资源持续可利用;二、加大对钧瓷工艺传承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钧瓷工艺师傅,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加强设计创新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禹州钧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禹州钧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人们的努力。

溯源传统开创未来

溯源传统开创未来

溯源传统开创未来【内容摘要】钧瓷是中华艺术长廊中的美丽瑰宝,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现代钧瓷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如烧造工艺落后、釉料配制单一,特别是在造型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艺术大师韩美林对钧瓷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解决方案,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引领着新时期钧瓷的研发和创新,带领钧瓷走出了新的发展走向,设计了一大批新颖的造型。

韩美林对钧瓷艺术基于溯源传统、开创未来,传承着中国钧瓷的精髓,为钧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揭开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钧瓷艺术韩美林发展影响河南禹州陶瓷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制作工艺。

如今,钧瓷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

钧瓷经过历史的淘洗,依然充满魅力,其烧制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大家韩美林就对钧瓷有所关注,自接触钧瓷以来,他数次来到禹州指导钧瓷的研发和创新,与钧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钧瓷,特别是在造型方面的创新,韩美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挖掘优秀文化的同时,大胆融入新鲜元素,把其对画画、雕刻等艺术方面的感悟融入到钧瓷中;把做人的道理、对社会的评价和对事物的理解融入进去,成为他在钧瓷方面特立独行的新的特征和典范。

韩美林在钧瓷造型方面的创新方法,使钧瓷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不仅有浓厚的历史积淀的艺术承载物,更是具有个人鲜明特色和性格的载体。

他在改造钧瓷造型方面提出的新思路和新的尝试,使得钧瓷界为之一震,使钧瓷焕发了新的活力。

可以说,韩美林表现了一个艺术大家在思想上的锐意进取,在行动上的兢兢业业,成为一种行业、一个时代的新坐标。

一、倾注热情,源于性情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色彩艳丽,造型多样,于千变万化中彰显变化的奥秘。

钧瓷在发展的几千年中生命不息,每个时段都会伴随着大量钧瓷艺人的辛勤创作与奉献,其因此被称为是“活着”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美丽瑰宝。

在艺术家眼里,钧瓷像可爱的姑娘,羞怯、纯洁……这美丽使众多钧瓷艺人愿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其中,将热情抛洒出来。

钧瓷简介

钧瓷简介

“五大名瓷”之首—钧瓷一概述钧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二、艺术特色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中国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国钧瓷是中国古代传统瓷器中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钧瓷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现状。

本文将分析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

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传统的钧瓷工艺和技术逐渐失传。

一些工匠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钧瓷的传统工艺了解不足,导致传统技艺无人继承。

此外,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制品和劣质产品,使得真正的中国钧瓷在市场中难以得以重视和推广。

其次,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受到资金和支持的不足。

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实际上,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执行不力等问题。

许多钧瓷作坊和博物馆面临经济困难,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钧瓷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社会对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开展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钧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应加大对钧瓷技艺传承的支持力度,鼓励年轻人学习和发扬传统的钧瓷工艺,培养更多的后继者。

同时,可以设立奖学金和专项资金来支持钧瓷匠人的创作和传承工作。

另外,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还应增加对钧瓷文化遗产的资金和支持,加大对钧瓷作坊和博物馆的经济援助,保障其正常运营和保护工作。

同时,应对仿制品和假冒伪劣产品采取更加严厉的打击措施,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真正的中国钧瓷文化。

此外,也可以加强与各国文化机构和组织的合作,推动中国钧瓷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相信中国钧瓷仍然会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

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

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许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27•【字号】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已经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4月30日通过,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5月30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许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6月27日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2024年4月30日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24年5月30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加强钧瓷文化保护,推动钧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钧瓷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钧瓷,是指始于唐、盛于宋,以宋代烧制技艺为基础,以禹州行政区域内的陶瓷黏土为主要原料,以铜、铁等为主要呈色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窑变瓷器。

本条例所称钧瓷文化,是指与钧瓷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表现形式的总称。

第四条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应当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许昌市、禹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

钧窑

钧窑

禹州,一个自强不息、正在崛起的城市,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用最传统也最珍贵的艺术品——钧瓷,让世界了解自己。
钧瓷文化 魅力绽放
在禹州,与王运玺一样,很多人一提起钧瓷就如数家珍。禹州市委、市政府甚至要求各级干部要学习研究钧瓷文化,营造弘扬传播钧瓷文化的浓厚氛围。
一股自上而下的热爱钧瓷的情感转化成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2007年4月底,禹州市在总结近几年钧瓷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钧瓷发展委员会,其做法得到了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认可,并专门作出了“钧瓷作为国宝级传统产业,大有发展的必要,只有发展,才能生存,而要发展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要与市场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的批示。
从最初的钧瓷文化周到如今的第四届钧瓷文化节,钧瓷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钧瓷艺术的光大和复兴。
传世和钧台窑遗址出土的“官钧”瓷器,明显可分两类。一类胎薄,工艺较精致,一类胎体较厚(仅限花器),工艺较粗率。两类的区别如下:
精致型与粗放型 “官钧”瓷器的主要区别是:
1.精致型胎体普遍较薄,造型匀称;粗放型胎体普遍较厚,造型笨拙。
2.精致型支钉痕细小而疏朗;粗放型支钉痕大而密集。
“有一次我坐火车时,同车上的一个小伙子聊天,我跟他说起禹州时,他并不了解,但我跟他一说钧瓷,他马上说知道知道。临走时,我送了他一件随身带的钧瓷,我想让他和更多的人了解钧瓷,了解禹州。”禹州市陶瓷局局长吴松木的亲身经历,代表了很多禹州人的心情。
成立于2002年的陶瓷局是一个特殊的行政管理部门,禹州当地笑称陶瓷局为“天下第一局”。在地方政府部门里,禹州是最早设立陶瓷行业行政管理机构的县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禹州发展壮大钧陶瓷产业、让世界了解禹州的迫切愿望。
为了擦亮名片,禹州市大力实施钧瓷“精品工程”,相继成功申报了钧瓷原产地保护,制定了《河南省钧瓷质量地方标准》,出台了《河南省钧瓷艺术标准》,成立了禹州市陶瓷工业管理局和河南省钧瓷产品评定委员会,并连续举办了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中国钧窑学术研讨会等大型活动,成功申报了“中国陶瓷文化之乡”,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了钧瓷文化的魅力。

禹州市钧瓷行业概览

禹州市钧瓷行业概览

禹州市钧陶瓷行业发展概览禹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成熟的彩陶生产。

禹境颍河两岸密集分布着龙池、下毋、连楼、冀寨、瓦店、董庄、吴湾、王山、崔庄、阎寨等包含有河南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十多处遗址,每处遗址的陶器遗存都比较丰富,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罐形鼎、大圈足盘、大口深腹罐、瓮、斝、钵、绳纹高足鼎、附加堆纹缸、澄滤器、敞口盆等。

这些陶器造型雅致美观,工艺精细考究,不少器皿为当时贵族使用,且不少器型为祭祀用品,其生产、制造的整体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禹州人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

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早期青瓷残器。

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两件完整的青瓷罐。

随着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到了唐代,禹州的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

禹境已发现唐代古窑址16处,其中苌庄乡13处,神垕镇2处,城区1处。

苌庄唐代瓷窑群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比河南省内已发现的同期瓷窑址都要大,为河南已发现最大的唐代瓷窑群。

尤其是13处窑址中11处都发现了唐花釉瓷。

据调查,苌庄瓷窑群13处古瓷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磨河、龙潭河两岸和两河中间的丘陵地带。

磨河两岸自南向北依次有上磨河、苌庄村、柏村、下王沟、玩花台窑址,中间丘陵地带自南向北有李沟、后庄、上王沟窑址,龙潭河两岸自南向北有孙河、西尹湾、缸瓷窑、上仙庙、老观岩窑址。

神垕下白峪唐代花瓷遗址是禹境发现最早且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窑址。

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址出土大量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

发掘报告认为:花釉瓷器是中晚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制瓷工艺,也是下白峪窑址最重要的特点,而且自始至终持续生产。

创烧时间大体在唐天宝年间,下限应在晚唐时期较早的阶段,最晚也不会晚到五代时期。

禹州钧瓷发展史

禹州钧瓷发展史
禹州钧瓷发展史
物流管理14-01班 赵冀煜
关于钧瓷的美誉
入窑一色,出窑万
钧瓷的发展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 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 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 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 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 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 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发展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 的制瓷业中心之一。。其中 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 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 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 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 期。
钧瓷的发展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一直到建国以 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的发展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 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 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 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 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 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 据。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 产量达40万件。
钧瓷的发展
90年代,禹州市委、市 政府在宋钧官窑遗址保 护区内成立禹州市钧瓷 研究所和禹州钧官窑址 博物馆。组织最优秀的 钧瓷科技人才,聘请海 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该 所高级顾问,开展钧瓷 科研、生产、弘扬、保 护工作。
钧瓷种类及其特点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 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 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 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
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
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 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 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 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 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古钧窑鉴别
钧瓷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 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钧瓷是我国宋代名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窑”。

钧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名称的由来,与古代钧台之名有关。

禹州早在四千年前,曾是大禹的封地,大禹的儿子夏启在钧台宴会天下诸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钧台也因此而为世代所传。

宋徽宗时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烧造御用瓷器,此窑即被称之为钧台窑,简称钧窑,钧窑之瓷即谓钧瓷。

钧瓷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

据文献记载,唐宋以来,曾出现“遍地窑烟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据考古调查发掘,禹州古窑遗址星罗棋布。

在它14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一百四十处窑场在增光添彩。

特别是在民窑集中的禹州西部山区的神垕一带,更是“七里长街,烟火柱天万”,至今当地尚流传着“进入西南山,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的谚语,足见当时盛产钧瓷的壮观景象。

但到了公元1120年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宋室由汴梁南迁临安,钧瓷艺人也弃窑逃生,在战乱中,民间为了生活,不少地方仍借钧瓷盛名和依靠逃生的钧瓷艺人,恢复钧窑生产,但质量却远赶不上宋钧。

金代钧瓷釉面虽然润泽,但造型制作不规整。

元代钧瓷器更是胎粗釉差,釉面气孔棕眼很多,与宋钧之窑变有明显差异。

到了明万历三年,因钧瓷忌“圣讳”被勒令停产,钧州改为禹州,钧瓷也只能转入深山老林于民间烧制。

清代康、雍、乾三朝,虽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高峰,钧瓷也被几个瓷区仿制生产,但由于仿钧不似钧,只是彩花釉,所以钧瓷艺术在这个时期并无建树。

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相比,钧瓷的特色显然更为突出,其在烧制过程之中发生的神奇无比的窑变现象,令其与所有其他的瓷器区别开来,让这一隶属于青瓷系列的瓷器,嬗变为名副其实的彩瓷。

窑变导致的千变万化而又出人意料的釉面色彩、纹理、图案,成就了钧瓷独一无二的美质,这种特有的美堪称举世无双。

窑变的神奇之处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在烧制过程中瓷器釉面上显现的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上看,皆具有不可控制、不可预测、不可限定的特征,一旦瓷器入窑,人们便只能听天由命,静候烧成的结果。

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图1丰富多彩的钧瓷图2 唐双系罐 河南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本文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入手,对河南禹州钧瓷的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比照研究,把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制作工艺、时代特征、发展方向等同其它瓷种进行对比,进而对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

对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丰富和地方造型艺术设计及审美的提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钧瓷 造型语言 窑变 肌理 色彩一、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渊源与时代特征在我国上百座较为知名的古镇中,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国宝钧瓷?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牵动四代皇帝,受四次皇封?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基本原生态地保存着千百年的街巷、建筑,并一直保持瓷都的地位?是神垕。

神垕镇历史悠久。

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

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

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

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

神垕是钧瓷的主产地,因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而名闻中原。

神垕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神垕陶瓷生产与商贸经济的发展,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

河南禹州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产生于唐朝末年,而到了宋朝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它产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据考证因夏朝的时候夏朝国王启在禹州建立钧台举行开国大典而得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精神指向也渐渐明确,再加上造型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禹州钧瓷成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禹州钧瓷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的釉料配方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青瓷釉色的局面,把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一层一层的挂釉,使钧瓷的釉层结构更加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丰富多彩的钧瓷图2 唐双系罐 河南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本文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入手,对河南禹州钧瓷的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比照研究,把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制作工艺、时代特征、发展方向等同其它瓷种进行对比,进而对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

对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丰富和地方造型艺术设计及审美的提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钧瓷 造型语言 窑变 肌理 色彩一、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渊源与时代特征在我国上百座较为知名的古镇中,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国宝钧瓷?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牵动四代皇帝,受四次皇封?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基本原生态地保存着千百年的街巷、建筑,并一直保持瓷都的地位?是神垕。

神垕镇历史悠久。

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

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

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

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

神垕是钧瓷的主产地,因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而名闻中原。

神垕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神垕陶瓷生产与商贸经济的发展,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

河南禹州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产生于唐朝末年,而到了宋朝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它产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据考证因夏朝的时候夏朝国王启在禹州建立钧台举行开国大典而得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精神指向也渐渐明确,再加上造型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禹州钧瓷成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禹州钧瓷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的釉料配方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青瓷釉色的局面,把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一层一层的挂釉,使钧瓷的釉层结构更加复杂。

使釉层在光的作用下变得丰富多彩,好像从水中捞出宝石一般颜色浓重凝练。

再加上人们在图3 鼓钉洗 欣赏的过程中对釉层里光线的自动调节作用,釉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灿若星云,这无疑使钧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加强。

河南禹州钧瓷无论从造型还是从釉色变化;无论是肌理图案还是开片纹路都是其它瓷种无可比拟的,它不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和变化,历经沧桑,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是她得以延续至今,今天,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重新以崭新的姿态走到人们面前,禹州钧瓷发展到今天无论是钧瓷造型设计,还是烧成工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品种釉色,钧瓷生产都日臻完美。

河南禹州钧瓷造型粗犷豪放、图画意趣天成、色彩古朴典雅,是北方文化的代表,同我国南方的瓷器相比,在审美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恢弘美、简约美、景幻美、个性美和委婉美。

整体来说,河南禹州钧瓷唐代的主要特征是黑底、花釉和彩斑;造型丰润庄重,以日常生活用品中为主要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审美需要过度,禹州唐代钧瓷以“厚润庄重”的审美风仪称雄于世,为河南禹州以后的钧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河南禹州钧瓷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气息,河南禹州钧瓷不乖巧、不造作、自然天成、不哗众取宠。

但是仔细品味钧瓷那“白看百变的诡秘釉色”,其色淡而不俗、浓而不艳。

它的器物造型庄重典雅,投射出自然天成的风韵,因此宋代钧瓷常常被钧瓷美学家推崇为“典雅”的代表。

元代是河南禹州钧瓷进一步发展壮大历史的时期,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河南禹州元代钧瓷器物以大件产品为主,钧瓷器型笨重。

其具体特点有以下特征:釉质较粗,不够细腻,工艺粗糙,釉厚而不匀,釉厚的“垂若蜡泪”,景象刻板不够自然,与宋代禹州钧瓷相比不如宋代美妙自如。

明代钧瓷因战争和灾难,传世很少,从仅存的传世明钧来看,当以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为盛,此后因政局动荡,渐渐败落,至嘉靖年间,虽经世宗(朱厚熜)的大力扶持,终不得其果。

这一时期钧瓷造型追求秀巧,釉色推崇艳丽,质感向往玉润,工艺趋于规整,故后人多评价明朝的风格为“艳丽”。

清代河南禹州钧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釉色的突破,在南北方文化的撞击中。

北方粗犷豪放的造型进一步得到了补充和完善、朴素典雅的釉色透射出飘逸之神韵。

河南禹州钧瓷生产经50年的恢复期,60年代的启蒙期,70年代的发展期,80年代已经达到了成熟期,1983年10月,神垕钧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汇报展出新,标志着新中国钧瓷走向完美和成熟。

二、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之“形”的特征图4钧瓷的釉变 “形为本、釉为魂”是对河南禹州钧瓷艺术的高度概括,钧瓷造型端庄大方、整体浑厚,着重大的体面塑造和“颈、身、足”部分的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异型品以单体面自然变化或多体面有机组合,求大体兼细节,整体统一。

根据钧瓷造型的时代特点的不同,可把钧瓷分为传统钧瓷和现代钧瓷。

传统钧瓷造型以满足高贵的皇族生活需求为价值取向,造型简洁大方,追求品位和格调,以端庄、浑厚造型之本;古朴、文雅为艺术特色。

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曲直对比恰当和谐,又多以对称型居多,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向;文饰简练,雕塑别致,以丰富的窑变釉色追求细节的体验和肌理的视觉满足。

人物类种类繁多,是钧瓷艺人根据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者给钧瓷有关的故事人物等来进行构思创作,这类题材以神仙造型居多;动物类以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创作对象,根据不同的动物特点,进行夸张和变形,以虎、猪、狗、兔子、羊、牛、驼、鸡、猴等造型居多,其它类钧瓷是陶艺家、美术学院的教授和艺术学院的学生来神垕镇实践时,根据他们的观念和认识而创作的充满时代气息和个性风格的作品。

这些作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手法,“利用当代的审美观念加之充满豪情的艺术风格而创造出来的打破传统观念的作品”,著名的有韩美林、周国祯等人的作品。

钧瓷造型的设计不仅仅是外形审美的直接体现,它同时对钧瓷的成型和釉色的窑变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钧瓷是造型美与釉色美的巧妙融合。

传统类钧瓷多以圆形为基本造型,大多遵守“甲、由、申”的造型法则,和人体比例关系相一致,呈现出和谐的黄金比。

钧瓷造型讲究左右对称关系着重大的体面塑造和“颈、身、足”部分的上下呼应,体现出古老传统的东方审美否则;异型产多追求自然变化体面变化或多体面有机组合,追求整体的独特性并兼顾细节的完整和统一,体现出对称、均衡、动静结合的形式美感。

三、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之“色彩”特征河南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它是靠自然窑变呈色的,呈色对所需的各种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烧成难度大,品相俱佳的作品非常难得。

窑变是钧瓷的精华,钧瓷窑变釉色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往往青中寓红,红中带紫,紫中见绿,绿中泛白,相互交融,绚丽生辉。

经釉汁流动;山水秀丽、花草飘香、鸟兽灵动、人物逼真......,将世上万事万物尽情呈现。

河南禹州钧瓷属北方青瓷窑系,在中国的所有瓷器中,钧瓷是唯一的流动釉,钧釉色泽浑厚呈半乳浊状。

釉质细腻质密、玉润含蓄、窑变纹路丰富,瓷器釉画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与整体简洁的造型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肃穆宏大、含蓄内敛、端庄典雅的千古不磨的艺术魅力。

钧瓷釉色、色斑、纹路的偶然无意组合,构成了一幅幅最为抽象含蓄的意向画,有无、是非、虚实相映成趣,因情得景,由景生情,使人欣赏作品时情景交融,浮想联翩,把人带入了朦胧抽象的表象艺术的氛围之中,体现出含蓄的意蕴之美的崇高境界。

河南禹州钧瓷无论造型风格还是釉色变化,钧瓷都呈现着一种“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

它不乖巧、不矫饰、不哗众取宠,在看似“平淡”的肌理、纹路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人文底蕴,百看百变、浓而不艳、淡而不俗。

但是细品那变化诡秘的釉色,投射出朴实天成的风韵,它那庄重大方的造型,极具典雅之魅力,因此现代钧瓷美学家常把宋代钧瓷奉为“典雅”的典范,四、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之“肌理”特征河南禹州钧瓷艺术“把中国古老的哲理融入其中,讲究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把缺陷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审美对象。

如蚯蚓走泥纹、袈裟衣、孔雀衣、火狐衣等”,这和南方瓷竭力避免这种现象,尽量把审美过程单纯化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钧瓷肌理要素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素:钧瓷釉面纹路和钧瓷釉面肌理画。

河南禹州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窑变釉色、纹路、色斑等穿插组合、融汇交映往往会构成一副副栩栩如生的意境“画面”,如有名的:“暮霭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烟雨江南”等,“手法”大胆洒脱,意在笔先,或洋洋洒洒、挥毫泼墨;或寥寥几笔,惜墨如金。

仁见仁智见智,画面体现的意境正是传统文人画所追求的境界,体现出表象意蕴之美。

结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了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是经济持久发展的基石,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工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本课题基于钧瓷造型理论,结合艺术的现代审美理论和方法对传统钧瓷造型语言和钧瓷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尤其是分析了钧瓷的造型语言、钧瓷的色彩形成规律,探讨了钧瓷的色彩肌理、窑变釉色的成因及其规律,规范了钧瓷造型、色彩、肌理的分类、总结出了影响钧瓷的造型、色彩、肌理的材料要素、工艺要素和审美要素。

通过对传统钧瓷文化产业产品从不同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此提升和增强传统手工艺钧瓷文化产业的内力,为钧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1.陈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2.陈万里.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第2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3.傅振伦.中国古陶瓷论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4.曹建文.国宝春秋(陶瓷篇)[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5.朱顺龙.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6.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的瓷器(修订版)[M).北京:轻工业部出版社,1983.7. 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8. 李争鸣.追根求源话均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