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八字法例谈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抄、删、补、换、调、选、意、缩要翻译好文言文、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功底外,掌握好翻译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现将古文翻译方法归纳如下,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抄。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职称、器物等,可照抄下来,不翻译。

如:1、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德祜”为年号,“右丞相枢密使”为官名,照抄,不译。

2、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

“和氏璧”物名,不译。

3、“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督相”官名,“忠烈公”谥号,照抄。

4、“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卢陵”籍贯、“文天祥”人名,均照抄。

二、删。

将无法翻译或译出来之后、读起来反而不通顺的虚词,可以删掉。

如:“夫战,勇气也。

”“夫”为发语词,不译。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中的“以”字相当于“而”,译出来,反而不通顺,也可删去不译。

三、补。

(一)是在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成分,如:1、“公之视廉将军与秦王(威)。

”翻译时在秦王后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威”。

2、“(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主语全省略。

(二)是在翻译时,补出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如“不治将益深”这是一个假设句,可补上“如果”。

四、换。

(一)是换词,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如“岁征民间”中的“岁”应换成“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的“而翁”、“汝”应换成“你爹”、“你”;“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换成“擅长”“者”换成“的人”。

(二)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如:弊在赂秦,“弊”扩为“弊端”、“弊病”,“赂”扩为“贿赂”。

(三)将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换成现代词或结构:如1、“何以………?”换成“根据什么……?”、“凭什么……?”2、“何……为?”译成“……干什么呢?”3、“无乃……乎?”译成“恐怕……吧?”4、“独……哉”译成“难道……吗?”五、调。

八字法让文言文翻译有规律可循

八字法让文言文翻译有规律可循

“八字法”让文言文翻译有规律可循——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总的来说从三个方面去强化把握。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条原则,两点意识,三个要求”。

一条原则。

即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词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两点意识。

即语境意识和分点意识。

①语境意识。

主要是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

即从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子。

②分点意识。

主要指每一个知识点往往是1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即从微观上,把握句子的知识点。

句子的知识点又可以按照“字”——“词”——“句”的顺序去落实。

①“字”一般包括:120个实词、18个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②“词”一般包括:固定短语、古今异义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③“句”一般包括:固定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其中倒装句主要指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三个要求。

即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以上是文言文翻译必须从总体上把握的三个方面。

那么,如何把它们落实在具体句子的翻译上呢?我们可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八字法”。

即“留、删、分、换、调、合、套、补”八个字,其中“留、删、分、换”是针对字词的,“调、合、套、补”是针对句式的。

例析文言翻译八要诀

例析文言翻译八要诀

例析文言翻译八要诀一、例文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日:“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二、说明要诀1:怎样解释怎样译,解释不全等翻译。

例文中“钓”、“使”、“往”等词,在译文中可直接按其相应的解释,分别译为“垂钓”、“派遣”和“前去”。

依照这样的译法,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的单音节词,都可相应地对译为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但有的词其解释与翻译之间却有着一定的距离,故不能直接按其解释去译。

如“先”,应按动词解释为“先行”、“先做”,但由于它后面跟着宾语“焉(他)”,故结合文意当译为“请”,否则就情理不通达;再如“累”、“藏”和“涂”三个词,同样不能按其解释直接译成“拖累”、“收藏”和“道路”,而应在相应解释的基础上,再结合其具体的语境,分别译为“麻烦”、“供奉”和“污泥”较妥贴。

要诀2:一词多义慎选用,词分虚实细辨析对于那些兼有虚、实两种用法的多义词,翻译时应特别注意:首先应判断出它在句中是虚词,还是实词;其次应结合语境推断出其在句中的用法或含义。

如“顾”,既有虚词“难当”、“但”等意思,又有实词“回头看”、“拜见”、“顾惜”等义项,但结合例文中“持竿不顾”的具体语境和整篇文意,显然将它解释为实词“回头”较妥,因为这样就表现出了庄子对来人(权势)“不屑一顾”的超然神态。

要诀3:重点词义要明确,词类活用须在意。

在一个文句中,“重点词”当然是指那些具有表现力的词。

在一个文句中,如能够恰当地理解一两个重点词,则往往有可能把握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进而有可能较准确地推断出句中其他一些词的含义或用法,从而得以较准确、较顺利地翻译文句。

在这一推断过程中,应注意某个词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结合句意和语法分析)。

如对“王中笥而藏之宗庙之上”一句,当我们将“藏”译为“供奉”时,则该句的大部分内容就可译出来:“楚王……把他供奉在宗庙里”;然后再结合前文“神龟之死”的说法,就不难推断出“笥”的用法和含义:是名词用如动词,是“装在竹匣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所谓“言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翻译所提供的言语句。

那么,怎样正确翻译言呢?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留。

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照原抄录。

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其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和地名,翻译时都可直接录用。

2、删。

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

3、补。

就是增补:(1)变单音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正确翻译应是:(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4、换。

就是替换。

在今天,古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又如: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5、调。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

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八字翻译法”在考试中非常实用

“八字翻译法”在考试中非常实用

“八字翻译法”在考试中非常实用要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明确翻译得好的标准。

大家不会忘记,对于怎样才能翻译得好,语文教材的编者曾借严复关于外文翻译的标准把它表述为“信、达、雅”三个字。

“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有文采。

其次要懂得翻译的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应该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求“字字有着落”,所谓意译,就是要求在不能直译的时候,讲出字词的大意即可。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是对翻译的要求,也是翻译的原则,这是大家不应该忘记的。

明确了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之后,还应该掌握翻译的方法。

对于翻译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留、删、变、换、调、补、凝、扩”等八个字。

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姚鼐《登泰山记》)一句,句中“乾隆”等下画横线的词语,由于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均予保留,不用翻译。

这样,这句就可以译为:“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了泰安。

”删,就是去掉没有实际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

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记》)一句,“夫”字是发语词,为的是引起议论,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去掉。

这句应这样翻译:“祸患常常由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而聪明勇敢的人多是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挠。

”除了“夫”字外,还有“盖”、“若夫”等引起议论的句首虚词,以及其他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翻译时也都可以去掉。

变,就是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一句中的粗体字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可以依次把它们翻译为“老师”、“传授”、“道理”、“教授”(“受”通“授”),“解决”、“疑惑”等双音词。

八个字教会你如何翻译文言文

八个字教会你如何翻译文言文
“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姗无利爪牙”的形式。
6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情况,须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例如“顾”:
相如顾(回头)召赵御史(《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巨相顾(看),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大行不顾(考虑)细谨(《 鸿门宴》)
眷顾(思念)楚国,系心怀王 (《屈原列传》 )
奏将鼓之(《曹哙论战》)“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4 .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5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滴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
2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
(成名)喜置(之于)榻上,(子)半夜复苏(《促织》)
3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战,勇气也议。(《曹哙论战》) “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这些方法,要学以致用哦!
八个字教会你如何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很多的同学在考文言文时,一般采用的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全文意思的方法,这样不仅严重浪费时间,而且还没有任何效果。就好比如有些比较长或者比较复杂的文言文,你把前面的句子好不容易翻译出来后,等看到了后面的,发现前面的已经被自己给忘了。这种事不是偶然,在考试中式经常出现的。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克服这种文言文的翻译障碍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又快又好的翻译文言文呢?
三顾(拜访)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新课标下文言文的“八字”教学法

新课标下文言文的“八字”教学法

新课标下文言文的“八字”教学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具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新课标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由过去“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串讲或教学”转变为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整体教学”。

要达到这一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实非易事。

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从而有效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尝试总结出“八字”教学法,即“激趣、诵读、自学,冶情”(其顺序不能颠倒),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激趣绘声绘色,感染学生。

纵观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学生普遍认为,古文难学,枯燥乏味。

想要改变学生这一观点,老师就得生动地描绘出古诗文的艺术美,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分享,将学生逐步引入古典文学的殿堂。

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当学生受到感染,就会开始领略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

当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的海洋里,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时,就会对文言文发生浓厚兴趣而爱不释手,文言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诵读加强诵读,打牢基础。

新课标继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反复阅读对提高学生文言语感颇有益处。

可以说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随着诵读篇目的数量增加,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文言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

只有学生大量地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才能打牢基础,并学好文言文,在着力我建议文言文教学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传统方法,丢弃不得。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了。

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

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六、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

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

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

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高考文言文 “8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高考文言文 “8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高考文言文“8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还包括相应的知识背景,乃至文化背景。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有:1.代入检验法把释义放到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如译得通顺,初步说明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

当然,有时译得通顺,还是不能断定解释是对是错,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

[考例]1.(2013·江苏卷)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解析:代入原文,文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应为“制度、惯例”。

2.结构分析法根据古汉语结构多对称的特点(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考例]2.(2013·山东卷)皆竞秀.献状秀:开花解析:从结构对称的角度看,“竞秀献状”为并列式短语,“状”为名词,“秀”也应该是名词,不能解释为“开花”;此处“秀”指山峰之秀美。

3.语法判断法词语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的常常是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的大多是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的大多是副词。

[考例]3.(2015·湖南卷)古人常有是训.矣训:斥责解析:“训”前为代词“是”,“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成名词“训诫”。

4.课内迁移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例句。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推断词义。

[考例]4.(2014·重庆卷)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间:间或解析:“间”修饰“作侦探”,但解释为“间或”不合语境;联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一句中的“间”字,可推断此处宜解释为“暗中,偷偷地”。

5.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地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地词义有或近或远地关系.汉字中地形声字占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地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地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地“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地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地“元”都表示人头.b5E2R。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地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地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地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地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地.p1Ean。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地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地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地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地意思.“履”字,已知学过地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地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地本义.此句中地“履”应是在本义地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地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地有“做人质”“做抵押品”地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地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地正误:、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所考查地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地,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地句子去理解:项中地“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地“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项中地“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地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地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项中地“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地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地意思,故项解释是不正确地.DXDiT。

文言文翻译_八字法-文言文学习方法快速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_八字法-文言文学习方法快速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

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留。

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

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其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和地名,翻译时都可直接录用。

2、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

3、补。

就是增补:(1)变单音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正确翻译应是:(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4、换。

就是替换。

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又如: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5、调。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

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八句诀妙译文言文

八句诀妙译文言文

文言翻译莫畏难, 通篇理解是关键。

重点词语务落实, 瞻前顾后不可偏。

疑难句式须辨明, 省略部分要补全。

字字落实乃前提, 无中生有应避免。

翻译句子:1.“信、达、雅”不能丢。

2.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紧扣原文成句。

3.在“留、换、变、删、调、补”中自如行走。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2要4不“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

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

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

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

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高考文言翻译八字诀

高考文言翻译八字诀

高考文言翻译八字诀不管是平时的测试,还是高考,文言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才能翻译准确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句子作个全面的分析,分清句中的实词、虚词,了解句式上的特点或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实词、虚词、句式、修辞的不同情况,使用正确的翻译方法。

一般说来,文言翻译主要有“留、对、换、拆、删、补、调、贯”八种方法,其中“留、对、换、拆、删”是针对词汇的,“补、调、贯”是针对句式和修辞的。

具体解说如下:(一)留,就是保留。

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启听淮北取籴。

”(1999年高考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句中画线的词语都不需要翻译。

(二)对,就是对译。

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的词,所以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

比如“势”,在“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中,可对译的双音节词为“局势”;在“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中,可对译为“优势”;在“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中,可对译为“趋势”。

(三)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例如:“盗惧(害怕)吾闻(知道)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2001年上海题)。

再如:“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中“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公父母春秋高”中“春秋”一词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变化,所以用“年纪”来替换它,“高”也相应换成“大”。

此外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固定结构等,也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适应的说法。

(四)拆,就是拆解。

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解释。

八字文言文翻译

八字文言文翻译

八字,古之术数,乃以四柱纳五行,以预测人生之吉凶祸福。

其法简明,用字精炼,故曰“八字”。

然八字之文,文言繁复,非精通古文者难以解读。

今试以八字文言文,译为现代汉语,以供读者领悟。

原文: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

译文: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

解释:甲子年:甲为木,子为水,木生于水,乃水生木之象。

甲子年,木得水养,生机勃勃,故为吉祥之象。

乙丑月:乙为木,丑为土,木克土,土得木而缓,乙丑月,木势虽强,土势亦旺,故为平和之象。

丙寅日:丙为火,寅为木,火生于木,火得木而旺,丙寅日,火势旺盛,为炎炎夏日之象。

丁卯时:丁为火,卯为木,火生于木,火得木而旺,丁卯时,火势旺盛,为日落黄昏之时。

原文:壬寅年,癸卯月,甲辰日,乙巳时。

译文:壬寅年,癸卯月,甲辰日,乙巳时。

解释:壬寅年:壬为水,寅为木,水生于木,水得木而旺,壬寅年,水势旺盛,为江河湖泊之象。

癸卯月:癸为水,卯为木,水生于木,水得木而旺,癸卯月,水势旺盛,为春雨绵绵之时。

甲辰日:甲为木,辰为土,木克土,土得木而缓,甲辰日,木势虽强,土势亦旺,故为平和之象。

乙巳时:乙为木,巳为火,木生火,火得木而旺,乙巳时,火势旺盛,为夏日炎炎之时。

原文:庚申年,辛酉月,壬戌日,癸亥时。

译文:庚申年,辛酉月,壬戌日,癸亥时。

解释:庚申年:庚为金,申为金,金生于金,金得金而旺,庚申年,金势旺盛,为秋高气爽之象。

辛酉月:辛为金,酉为金,金生于金,金得金而旺,辛酉月,金势旺盛,为秋风扫落叶之时。

壬戌日:壬为水,戌为土,水生于土,水得土而缓,壬戌日,水势虽强,土势亦旺,故为平和之象。

癸亥时:癸为水,亥为水,水生于水,水得水而旺,癸亥时,水势旺盛,为江河湖泊之象。

八字文言文虽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通过对八字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领悟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感悟。

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领悟到八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

文言文八字翻译

文言文八字翻译

原文:子贡问曰:“夫子之学,礼乎?”子曰:“然。

礼也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也。

夫礼,人之所生也,非所以制人也。

故礼,所以行其正也,非所以害其正也。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夫礼,所以节也,非所以止也。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子贡问道:“先生的学问,主要是关于礼的吗?”孔子回答说:“是的。

礼啊,是用来巩固国家,稳定社稷的。

礼,是人生而具有的,不是用来束缚人的。

所以,礼是用来推行正道,而不是用来阻碍正道的。

礼的应用,和谐是最为重要的。

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遵循礼,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

知道和谐的重要性,但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礼的作用,在于节制,而不是用来停止。

礼的应用,和谐是最为重要的。

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遵循礼,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

知道和谐的重要性,但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阐释:孔子在此段对话中,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并非束缚人的工具,而是人生而具有的,是用来推行正道的。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这是古代圣王治国之道的美德。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是遵循礼,也可能会遇到行不通的情况。

因此,孔子指出,知道和谐的重要性,但如果不以礼来节制,同样是不行的。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礼的深刻理解,即礼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自觉。

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而不是为了限制。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之用,和为贵”的观念相契合,强调了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的具体形式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内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礼的和谐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学习和传承礼的智慧,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八字原则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八字原则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八字原则2016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

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别担心,今天给大家传授文言文翻译技巧,助你除却文言文失分之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

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

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文言文翻译八字诀

文言文翻译八字诀

文言文翻译八字诀文言语句的翻译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分值由原来的5分增加到10分,难度也在逐步加大。

它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

尽管如此,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的,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换、拆、调、留、增、删、还、贯”八字诀。

一、留即保留原句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号、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译出,原样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二、换就是对换、对译。

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或名称说法已改变的词用现代词替换,对译出来。

【例】公父母春秋高。

译文:您你父母的年纪大。

【例】卒以为将。

译文:终于任命他为将军。

三、拆文言文有时连用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有这样一个双音节词,这就需要将这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那个双音节词的词义去解释。

【例】我奉王命,义无屈。

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

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四、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加的内容。

(1)补出省略成分【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士气振奋,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内容。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译文:孔子登上东山就(认为)鲁国小了。

五、删即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翻译时不必译出,只要不影响全句意思,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都可以不译。

【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译文:祸患常常是从细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谋有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东西困扰迷惑。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怎样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呢?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学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八字法例谈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中学朱泽松
在历届的中考中,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对于接触文言文不多的初中生而言,它却是一个难点。

那么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笔者认为应该掌握如下八个字:
一、留。

对于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专用名词,可一律照录,不必翻译。

例如:
“太守
.....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此句中“太守”是官职,“庐陵”
..谓谁?庐陵欧阳修
是地名,“欧阳修”是人名,照录不译。

“元丰
..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此句中“元丰”是宋神宗年号,照录不译。

二、删。

删去不必翻译的词。

例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此句中“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中“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三、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充省略的成分。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此句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鼓”和“气”,即:“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问所从来,具答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翻译时应补出主语,即:“(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四、换。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的词。

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此句中“叟”应换成“老头”,“汝”应换成“你”。

“是岁.元和四年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此句中“岁”应换成“年”。

五、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例如:
“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句翻译时语序应调整为:“吾与谁归?”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翻译时语序应调整为:“有何陋之?”
六、选。

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译的情况,因此在翻译时应选择恰当的词义。

例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此句中“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有以下几种:(1)回头看;(2)注意、照管;(3)拜访、探望;(4)考虑;(5)但,只是;(6)反而,却。

在这里应选择(3)最恰当。

七、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用法。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句中“得无……乎”应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此犹.文轩之与
..敝舆也.。

”(《公输》)此句中“犹……之与……也”应译为“好象……同……相比”。

八、辨。

在翻译时,能准确辨别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的情况。

例如:
“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此句中“布衣”代指平民,不能译作布衣服。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此句中“交通”一词应译作交错相通,而非现在的交通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