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总结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合集下载

文言翻译十法

文言翻译十法

文言翻译十法“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原则上讲,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但是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直译乃重中之重,文言文阅卷讲究采点扣分,意译难以体现。

所以我们这里讲文言文翻译方法,主要是讲直译。

下面就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做简单例说。

1、留(原词保留)。

也有的同行用另一字表示曰“抄”。

“留”即保留法,也叫抄录法,意思是在翻译时,有些文字可以一字不改的照抄。

一般来说,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专有名词、官名、国号、年号、地名、爵名、谥号、庙号、书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度量衡单位等,可原文照录。

例一:《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划线部分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例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

(划线部分是官名或地名,照录不翻译)例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

(划线部分是年号名、时间名、地名、人名、官名等,照录不翻译)例四: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划线部分是象声词、人物名、器物名等,照录不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也有同行把这里的2和4合二为一的):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一: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 “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 "黎民” 换为“百姓”即可。

例二: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例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这里的“余”“舟”换成“我”“船”例四:“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这里的“以”“虽”“乎”换成“把”“即使”“呢”例五: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这里的“莫”“至”换成“暮”“到”例六:有一老父衣褐。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

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总结方法的文言文翻译

总结方法的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博学而审问,慎思而明辨,笃行而致知。

盖欲明其道,修其德,成其业,故于学问之道,必求其精,务求其深。

总结方法,乃学问之要,事业之基,故古人常以之自励,以之自省。

夫总结方法,首在于察其事之始末,究其理之深浅。

是以,学者必先审察其事,明其因由,辨其是非,而后可以总结其法。

夫事之始末,如行军之策,如治国之术,如养身之道,无不有其法可循。

然法有大小,有浅深,有粗略,有精密。

学者须识其大小,辨其浅深,去其粗略,取其精密,斯为得法。

其次,学者宜博采众长,以成己之学。

夫学问之道,如积薪之积,后人之学,必先集古人之成,而后可以自立。

故学者须博览群书,广纳众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斯为博采众长。

又次,学者宜究其理,以明其法。

夫理者,法之根本也。

法之成败,在于理之明否。

故学者宜深究其理,明其法,而后可以运用自如。

如医之治病,必先明其病理,而后可以用药;如工之制器,必先明其物理,而后可以制造。

夫总结方法,又有以下数端:一曰:归纳法。

此法者,取诸事之共同点,归纳而成一法。

如医学之方剂,皆由归纳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归纳,以成己之法。

二曰:演绎法。

此法者,由一法而推演及诸事。

如数学之公式,皆由演绎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演绎,以广己之法。

三曰:比较法。

此法者,比较诸事之异同,以求其法。

如历史之比较,地理之比较,皆由比较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比较,以辨己之法。

四曰:试验法。

此法者,以试验证明其法之可行。

如农学之试验,医学之试验,皆由试验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试验,以验己之法。

五曰:经验法。

此法者,由经验总结而成。

如渔者之经验,猎者之经验,皆由经验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经验,以实己之法。

总之,总结方法者,学问之途,事业之基。

学者宜熟习其法,博采众长,究其理,明其法,而后可以成就大业。

是以,古人有云:“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善教者,因材施教,各因其宜。

”学者宜谨记斯言,以求学问之真谛,成事业之宏图。

[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篇(1):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1.留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

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

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4、替换法。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③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宾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如: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浙江省卷)此句若要翻译正确,需先弄清楚“除”的含意,如不加认真思考,很容易误解成“废弃”之意。如作一番语法分析,则会发现此意不当:
如: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2007年诸暨市期末卷)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错译成“有奇特的景观”。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此句学生皆知其译意为“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有奇”为“多”之意。
又如: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
如:
“xx朝罢xx,xx迎曰: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此句中划线的部分在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何(听朝)罢晏也”),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为什么散朝这么晚?”)。
又如: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2005年上海卷)此句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可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的优美之景)而不能再建造(其它亭)了”。如果省去后半句括号内的补充译文,译成“只能记述而不能再建造了”,就会显得令人费解!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然后把上面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文言虚词,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

例如:“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四、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照录,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一、读文断句,理清脉络翻译文言文,首先应读通全文,断句合理。

此所谓“读文断句,理清脉络”。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为翻译打下基础。

二、逐字逐句,对照注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词,应对照注释,了解其含义。

此所谓“逐字逐句,对照注释”。

同时,注意句式、修辞手法,为翻译提供依据。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即逐字逐句翻译,保持原文的词义、句式。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采用意译,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所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注意修辞,准确表达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要注意修辞,准确表达原文意境。

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

此所谓“注意修辞,准确表达”。

五、增删改移,灵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直译的语句。

此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适当增删改移。

但要注意,增删改移要有根据,不可随意改动原文。

此所谓“增删改移,灵活处理”。

六、关注语境,揣摩语气文言文中,语气、语境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翻译时,要关注语境,揣摩语气,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语气、情感。

此所谓“关注语境,揣摩语气”。

七、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规律。

这样,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此所谓“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八、反复推敲,力求完美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推敲,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漏译、误译等现象。

力求使译文达到完美。

此所谓“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灵活运用。

以下口诀可供参考:读文断句理脉络,逐字逐句对照注。

直译为主意译辅,注意修辞准确表。

增删改移灵活处,关注语境揣语气。

总结归纳成规律,反复推敲求完美。

牢记此口诀,定能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1. 使用标点符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等。

合理运用这些标点符号可以使翻译更准确、流畅。

2. 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文言文中的词句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单独抽离一个词或短语翻译往往会导致错误或误解。

因此,在翻译时要全面理解上下文,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

3. 注意动宾关系文言文中的动词与宾语常常需要根据宾语的名称或上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翻译。

要注意准确表达动作的主体和客体,避免产生歧义。

4. 避免拘泥于字面翻译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一味拘泥于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理解原文的背景、语境和用词习惯,进行意译或适当调整词序,使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5. 正确处理成语与俗语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成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

一些熟知的成语可以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但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则需要进行解释或注释,确保读者理解。

6. 注意文体特点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虚词使用频繁、动词时态的省略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文言文的风格特点,避免过度现代化。

7. 善于使用辅助工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古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理解生僻词汇、掌握正确的用词和短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8. 不盲目逐字逐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不应盲目逐字逐句地进行,而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整体理解和翻译。

有时候需要将一整句或一段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9.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有文学美感。

10. 不断学习和练习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古代文献、阅读优秀的翻译作品,并进行实际翻译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而意赅,辞藻华美,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鲜有能通其意者。

故解词翻译,乃学文言文之关键。

兹将文言文解词翻译之法,略述如下:一、字面解释法字面解释法,即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词语。

此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意思明确的实词。

如“日”字,本义为太阳,引申为时间、日子等。

在文言文中,“日”字多指时间,如“日暮途穷”,即指太阳落山,天色已晚。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因语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色”,在“面色如土”中,指脸色;在“色香味俱佳”中,指颜色。

因此,解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三、音韵分析法音韵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音韵特点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因音韵相近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如“马”与“吗”,“衣”与“夷”等。

通过音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四、词性分析法词性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词性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其词性往往与今文不同。

如“行”,在文言文中多为动词,如“行路”,“行礼”;而在今文中,多为名词,如“行列”,“行踪”。

因此,解词时需注意词性的变化。

五、修辞分析法修辞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解释。

文言文中,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六、成语典故法成语典故法,即根据成语中的典故来解释。

文言文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传说。

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

了解成语的典故,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

七、类推法类推法,即根据同类词语的含义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相近,可以通过类比来推断其含义。

如“青”与“碧”,“绿”与“翠”等。

通过类推,可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解词能力。

八、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即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对常见词语的整理,我们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提高解词的准确性。

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自古文以载道,文言文者,先秦两汉之遗风,六朝唐宋之韵致。

然今之人,多疏于古文,欲通其意,必先求译法。

兹将文言文翻译之技巧,略述如下,以俾学者有所遵循。

一、字义准确,文脉贯通文言文翻译,首在字义。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故译者须熟谙字义,明辨字词之异同,方能准确翻译。

同时,译文需保持文脉贯通,使读者如读原文,不失原意。

二、词性转换,活用成语文言文词汇丰富,词性多变。

译者需根据上下文,灵活转换词性,使译文通顺。

如“曰”字,可译为“说”、“曰”、“言”等。

此外,成语亦需活用,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三、句式调整,符合语法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

翻译时,需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句式,使译文流畅。

如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等,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式。

四、文化背景,深入理解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译者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原文,才能准确翻译。

如“三顾茅庐”一词,需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才能准确表达其含义。

五、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文言文修辞手法多样,如比喻、排比、对偶等。

译者需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巧妙运用,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原文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句,可译为“明月何时再照我?举杯邀月问苍穹。

”六、语气神态,传神达意文言文表达语气丰富,神态各异。

译者需把握原文语气神态,使之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如原文中“一笑倾国,再笑倾城。

”一句,可译为“一笑倾国色,再笑倾城姿。

”七、逐字逐句,逐句成章文言文翻译,需逐字逐句,逐句成章。

不可急于求成,忽视细节。

在翻译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确保译文准确无误。

八、参考注释,汲取精华文言文注释详实,蕴含着前人智慧。

译者可参考注释,汲取精华,丰富译文内容。

同时,注释中的解释也可作为翻译的依据。

九、校对修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进行校对修改。

检查译文是否准确、通顺,是否存在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反复修改,力求译文精益求精。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总结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近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古诗文分值都在30分以上,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不少同学在文言文翻译上总会丢分,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同学不知道文言文翻译也是有技巧的。

文言文翻译口诀: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那么具体到文章里,应该如何应用呢?下面小七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怎样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呢?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学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研究”,“”可对译为“温”;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文言文五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五种翻译方法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韵味悠长。

然而,于今之人,读古文者往往因其晦涩难懂而却步。

为使古文之美得以传承,翻译古文便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五种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供参考。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将古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清晰,语义明确的情况。

例如:原文:《论语·为政》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调整词汇和语法结构,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的情况。

例如:原文:《庄子·逍遥游》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译文:蜩和学鸠嘲笑它说:“我猛地飞起,撞击榆树和檀树,有时飞不到,就落在地上罢了。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注释说明。

此法适用于古文词汇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情况。

例如:原文:《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乃大怒,曰:‘彼可取而代也!’”译文:项羽非常生气,说:“那个人可以取代他!”四、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使译文更加完整、连贯。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简洁,但语义不够完整的情况。

例如: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他们的车辙混乱,旗帜飘扬,所以追赶他们。

五、删减法删减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的一些重复、冗余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删减,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繁复,但语义重复的情况。

例如:原文:《孟子·告子下》云:“是亦不可以已乎?”译文:这也不能停止吗?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一、如何理解文言句子二、翻译要求:信、达、雅三、翻译原则:直译与意译四、翻译方法——“留”“删”“补”“调”“换”“贯”等一、如何理解文言句子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句子的翻译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等,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如《过秦论》当中写到“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句中的“云”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而“景”则是通“影”。

在翻译的时候只有了解并掌握了这些字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意。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推敲分析义项等方法进行理解。

比如《劝学》当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句中的“焉”字多用做句末语气词,但在本句中将其作为语气词来翻译则翻译不通,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结合全句来理解。

根据句意,句中缺少了表示目的的状语,而“焉”字可以作为兼词来使用,相当于“于此”。

当掌握了这个意思之后,这个句子就能够翻译通顺了。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当中的“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这两个句子在句式上是相对的,“引”“眄”“眄”“审”几个字都是动词,分别是“拿起”“斜视”“倚靠”“知道”理解了这几个词的意思之后想要理解这个句子就容易了。

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可做好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分析句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其中“之”放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主谓关系;“有”是动词,作谓语;“得”是宾语,动词作名词,引申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翻译工作中,对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为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之一,即将文言文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翻译方式。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译为“这是一个简陋的房间,只有我的品德能沁人心脾”。

这种方法保留了文言文原文的严谨和雅致,但有时会导致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晦涩难懂。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意境。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译为“如何能低下头颅谄媚权贵,使我无法展露快乐笑容”。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使翻译更加通顺流畅。

三、释译法释译法是将文言文原文中不易理解或有歧义的部分推敲至原意,并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例如:“飒飒寒风浃浃,携裘与食”释译为“呼啸的寒风刺骨,携带着毛皮和食物”。

这种方法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能更好地解释和阐释文言文的含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

例如:“明日隔帘翠幕低,祗云带里放舟归”增译为“第二天逢帘翠幕低垂,只见小船在云带中放归”。

这种方法能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信息,使文言文的翻译更加全面和清晰。

五、借译法借译法是将文言文中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借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翩翩吊儿郎当,于嗟足声”。

借译为“轻轻飘飘地荡漾,唉声叹气”。

这种方法通过借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使用。

综上所述,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增译法和借译法。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准确贴切。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

文言文,古人之言,载道载史,传情传意。

然时代变迁,语言亦变,今人读之,多有隔阂。

故而,翻译文言文成为一门艺术,亦是一门学问。

以下六法,可助学者在翻译文言文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直接翻译文言文,力求字字落实,不增不减。

此法适用于文意清晰、词句明确之文言文。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此法虽简明,但易失原文之韵味。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文意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此法适用于文意含蓄、词句繁复之文言文。

如《庄子·逍遥游》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意译为:“大鹏鸟一旦乘风而起,便扶摇直上九万里。

”此法虽能传达原文之意,但可能失去原文的修辞效果。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一些生僻字词、地名、人名等进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此法适用于古文注释较为匮乏的文言文。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力拔山兮气盖世。

”注释为:“力能拔山,气盖一时。

”此法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但注释过多可能影响译文的流畅性。

四、比较法比较法,即通过对比原文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找出差异,从而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原文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差异较大的文言文。

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比较现代汉语表达,可译为:“雎鸠叫声关关,栖息在河中的沙洲上。

”此法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综合法综合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结合直译、意译、注释、比较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较为复杂的情况。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可综合直译、意译和注释,译为:“当年我出征时,杨柳依依;如今我归来,雨雪纷飞。

”此法能兼顾原文韵味和现代汉语表达,使译文更加生动。

六、情境法情境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根据原文的背景、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如:
“xx朝罢xx,xx迎曰: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划线句若翻译成“难道不饥饿疲倦吗?”,显然语气显得生硬,不合樊姬关心楚庄王时说话的口吻。其实,此句采用“得无”的固定结构,有“恐怕(莫非)……”之意,就可译为“恐怕您饥饿疲倦了吧?”此固定结构,也可在《促织》中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一句得到印证。
如:
“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005年浙江卷)此句中“盖”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臆”译为表推测的“大盖”之意。
又如:
“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2006年浙江卷)此句中“同类之相咬”的“之”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必译。
3、添补法。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惟其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
“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②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4、替换法。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如:
如: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2002年全国卷)划线句中“竟死”二字,如仅凭臆测,易错译为“竟然因此而死”。据下文语境可知,李广是死于“自刭”,而不应是因“以射为戏”而死的。由此,“竟”可推断为“终”,“竟死”则为“一直至死”之意。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此句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翻译时就不需译出。
又如: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2001年全国卷)此句中,“骑劫”是一位燕将的姓名(据原文中“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的一句推断为人名),不能错译为“骑兵劫持”之意,否则,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如:
“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全国卷)此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时应调整过来,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又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此句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把前置的宾语调整过来(即“其谓可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6、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
①联想课文推断。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全国卷Ⅱ)此句中的“妻子”在古文中的意思为“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妻子”而已。因而,在翻译时须用“妻子和儿女”加以替换。
5、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2、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至于其他技巧也不再赘述。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光凭技巧亦不足取,仍需在平时脚踏实地地训练,否则纸上谈兵,空无所获。
如: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2007年诸暨市期末卷)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错译成“有奇特的景观”。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此句学生皆知其译意为“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有奇”为“多”之意。
又如: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浙江省卷)此句若要翻译正确,需先弄清楚“除”的含意,如不加认真思考,很容易误解成“废弃”之意。如作一番语法分析,则会发现此意不当:
“甚”,意为“很”(副词),作句子状语;“芜”,意为“荒芜”(动词),作句子谓语。由此,可推断“庭除”为主语,而主语须由名词担当,则“除”应为名词。据“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可推知“除”为名词时有“台阶”之意。故划线句可译为:
如:
“xx朝罢xx,xx迎曰: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此句中划线的部分在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何(听朝)罢晏也”),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为什么散朝这么晚?”)。
又如: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2005年上海卷)此句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可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的优美之景)而不能再建造(其它亭)了”。如果省去后半句括号内的补充译文,译成“只能记述而不能再建造了”,就会显得令人费解!
⑤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
如:
“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得以印证。
3 , . s
, , ,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1、保留法。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如:
⑥词类活用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译意。
如: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此译句中“廷”和“面”属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在译句时必须体现,可分别译为“当廷”和“当面”。
又如:
“奇之,立许字以女。”(2005年山东卷)此句中“奇”是意动用法,须译成“认为……非凡(与众不同)”。
又如:
“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省卷)划线句看似简单,,如不作语境探究,则易误译为:
“距离远的三年调一次,距离近的一两年调两次。”而据上文语境(朝廷轻率地任命官员,又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换),“远者”“近者”则应译为“时间长的”“时间短的”,而非“距离远的”“距离近的”之意。③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宾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如:
“庭院的台阶很荒芜,堂房廊屋很残破。”
又如: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2002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
④巧借修辞释义。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
如: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此句中的“金城”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为“坚固的城墙”,不能直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又如:
“xx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全国卷Ⅰ)划线句中“口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饮食”,故整个句子可译为:
“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