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医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气血津液
(三)防御作用
生理效应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 外邪入侵后,防止邪气深入并驱邪外 出
病理表现 • 易受外邪侵袭而易患病 • 患病后难愈
(四)固摄作用
生理效应
• 固摄血液 •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 • 固摄精液 • 固护腹腔脏器位置 病理表现
• 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而见出血症、 自汗、多尿、流涎、吐清涎、小便失 禁、遗精、早泄等
1、血能养气 血足则气旺 血虚则气虚
2、血能载气 血为气之载体
气随血脱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气旺则津足 气弱则津少 2、气能行津 气行则津行 气不行津 3、气能摄津 气旺则津固 气不摄津 4、津能载气
三、血和津液之间的关系
津血同源
血与津液都是又水谷精微所化 生,都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 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 源”。
二、血液的生成
(一)血液生成的途径
1、水谷精微化血
饮食物 水谷之精(营气+津液) 心 肺血
2、肾精化血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肾精化血,肝肾精血同源
三、血液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血行依靠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平 衡
脉道通利 血液的质、量(清浊、粘稠等) 寒温的影响 (二)涉及的相关脏腑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行; 肺主气,朝百脉而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脾统血、肝藏血;
营气与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生成来源, 但“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外卫而属阳, 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
合、正常的体温、“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 御 能力;反之,营卫不和,即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 或多汗,“昼不精而夜不寐”,以及抗御外邪能力 的 低下等。
第三章 中医气血津液神
津液
受纳 主液 主津
运 上输 化
肺
肃 降
水气 汗液
清者上升 气化
胃 小肠
脾
肾 膀胱 大肠 粪便 尿 液
浊者下降
津液代谢过程示意图
归纳: 归纳: 1.生成: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大小肠参 生成: 的主导下, 大小肠参 生成 与共同完成。 与共同完成。 2.输布:虽与五脏皆有关,但以肺脾肾和 输布: 肺脾肾和 输布 虽与五脏皆有关,但以肺脾肾 三焦为主 为主。 三焦为主。 3.排泄:由肺、肾、膀胱、大肠等脏腑共 排泄: 膀胱、大肠等脏腑共 排泄 同完成。 同完成。 结论: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 结论: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 腑综合调节的结果。 腑综合调节的结果。
(二)运动形式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 “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三 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 1.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1.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2.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血液的生成、运行 3.血液的生成、 血液的生成 4.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生成
气的推动 气能行津 生理上 病理上 气虚则水行无力 气滞则水行受阻 生理上 气能摄津 病理上 气的固摄 气虚不能摄水
津液流失
二 气和津液的关系 (二)津液对气的关系
津能生气 津液在肾阳蒸 生理上 腾下化为气 病理上 津亏则气少 生理上 津能载气 病理上 气的的载体 依附与气而运行 津脱则气散 津停则气阻 气随液脱 水停气滞 津充则气旺 气津两伤
气 血 津 液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习题集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一、选择题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肺气答案:C。
选择题中的问题都是关于精气血津液的基本知识点。
本题中询问的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哪一种,正确答案是营气。
2.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
肝 B。
心 C。
肺 D。
脾 E。
肾答案:A。
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正确答案是肝。
3.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
防御作用B。
温煦作用C。
气化作用D。
推动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B。
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正确答案是温煦作用。
4.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A。
汗 B。
尿 C。
呼气 D。
呕吐物 E。
粪答案:E。
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正确答案是粪。
5.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
心气 B。
肾气 C。
卫气 D。
宗气 E。
肺气答案:E。
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肺气。
6.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A。
气 B。
血 C。
津 D。
液 E。
精答案:B。
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血。
7.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A。
防御作用B。
固摄作用C。
温煦作用D。
推动作用E。
气化作用答案:D。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正确答案是推动作用。
8.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能生气答案:B。
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气能行血。
9.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
气化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C。
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正确答案是防御作用。
10.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A。
精 B。
血 C。
津 D。
液 E。
气答案:C。
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津。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分证论治
脾病及肾,大便滑脱不禁者加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脱肛者可加升麻以升提下陷。
分证论治
3、寒热错杂 ①辨证依据 主症: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薄,时夹少量粘冻; 兼次症: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缓。
分证论治
②治法: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③方药:乌梅丸。 乌梅: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 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而祛寒; 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
分证论治
2、缓解期 (1)脾气虚弱 ①辨证依据 主症: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粘液; 兼次证: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 舌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分证论治
②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③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补中益气; 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 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引下陷之清气上行。
辨证论治
4、虚证久痢,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不禁,宜用温养之法,兼 以收涩固摄,慎用攻伐之品。 5、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 伤正气。
辨证论治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 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 初期多属实证; 久病之后,多属虚证。 治疗始终宜以照顾胃气为本。
概述
《证治汇补· 痢疾》曰:“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 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 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 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
概述
对休息痢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与积热未清,调理失宜,过服寒凉, 元气下陷,肾虚不固有关。 强调痢疾与脾肾的关系,如: 《医宗必读· 痢疾》:“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 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象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鼻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肺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心-主神明(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 生命活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血热扰心,可见神昏、谵语;或心神失常,可见精神委顿、痴呆等。-在志为喜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但喜乐过度可伤心,而见心-神涣散,神 狂乱等病症。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 输布到全身。若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血行障碍,则胸闷、心悸、唇舌-青紫。-主治节一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 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在体合皮-在华为毛-肺的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润泽,抵御外邪能力强;若肺气虚皮毛失于温-养和滋 ,则憔悴枯槁,且卫外功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而发病;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由于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外邪侵犯皮毛,常易影响及肺的功能,而见发 热、恶寒、鼻塞、咳喘等肺卫不宣之证。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藏象,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中医认为人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 有机整体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3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用。(3方面-若肺气失宣,则呼吸不利、胸闷、咳漱、鼻塞、无汗等。若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喘息、咳嗽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第二节六腑-胃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
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
《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学派的构成要素有A:著作与著述B:学说与创新或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学术观点C:学说创始人与宗师D:师承与亲炙、私淑、遥承答案:ABCD2.学说是酝酿和形成学派的基础,学派则是学说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A:错B:对答案:B3.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称为A:学说B:学派C:流派D:医家学说答案:C4.没有同一学术主旨及其传承与发展的史实支撑,也可认定其为“学派”式的师承方式A:对B:错答案:B5.在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影响,对医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A:对B:错答案:A6.学术上自成体系的观点或理论称为:A:医家学说B:学派C:学说D:流派答案:C7.《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形成较为完备学术理论体系,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错B:对答案:B8.载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著录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著作是A:《汉书 ·艺文志》B:《黄帝外经》C:《扁鹊内经》D:《黄帝内经》答案:A9.学术争鸣,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A:错B:对答案:B10.从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去解读,可以更深切地认知和体会到,创新精神在学术争鸣中激荡,学术理论在传承授受中完善。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维护旧论,分经审证C:汇节分章,节解名释D:错简重订,倡纲重法E:脉证合参,辨别病性答案:A2.下列哪一项不是孙思邈肝脏分证的内容A:肝虚寒B:肝实热C:肝阳虚D:肝劳筋急E:肝胆俱虚答案:D3.下列哪首方为刘河间地黄饮子所本?A:犀角地黄汤B:内补散C:前胡建中汤D:生地黄煎E:孔圣枕中丹答案:B4.继《中藏经》之后,对脏腑辨证有发展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景岳C:孙思邈D:张元素E:钱乙答案:C5.孙思邈治疗虚损的常用法则有A:以泻为补B:补剂兼泻C:虚则补母D:寒热互济E:劳则补子答案:ABDE6.下列哪些方是孙思邈所化裁扩展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类方?A:羊肉杜仲汤B:羊肉桂心汤C:羊肉汤D:羊肉当归汤E:羊肉生地黄汤答案:ABCDE7.孙思邈本人所撰的著作有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备急千金要方》D:《银海精微》E:《孙真人海上方》答案:BC8.孙思邈在养生方面,反对恣情纵欲,主张戒绝情欲。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六腑
六腑的传化过程
七冲门: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变成糟粕排出体外,要通过的七 道关隘 唇为飞门:飞通扉 齿为户门:户把守 会厌为吸门:食管与气管会接处 胃为贲门:贲通奔,胃脘上口,连食管 太仓下口为幽门:幽为屈曲幽隐之意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阑有栅栏之意 下极为魄门:魄通“粕”,又称“谷通” 唐·孙思邈指出“谷道宜常撮”
与脏腑经脉的联系
四、女子胞与心
心
藏
神
主司生理、心理活动→排经、排卵
主
血脉
与脏腑经脉的联系
五、女子胞与经脉
冲为血海,主月事;任主胞胎,妊养胎儿
若冲任失调——月经错乱,甚至不孕 冲任二脉的功能受肾中精气化生的“天癸”的调节, 故有“肾为冲任之本”之说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
二、部位之三焦
涵义::将人之躯干上、中、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 体,超出六腑的概念。又称之为“孤腑” “孤腑” ——因其为脏腑中最大,与五脏 没有匹配关系,也没有经脉络属
上焦——膈之上,包括心、肺 部位三焦 中焦——膈下脐上,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女子胞、大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1. 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气疏泄,注入肠
中,以促消化
2.贮藏疏泄失常:厌食、腹胀、腹泻
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肝疏泄正常——胆汁分泌贮藏排泄正常——脾胃功能正常
病理方面
胁下胀痛饱满,脾胃消化功能 胆汁分泌排泄异常—— 异常,食欲不振,腹胀 肝失疏泄 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外溢——黄疸
胆的生理功能
•形似腑,功似脏 •无五行配属,无表里配合(胆除外) •储藏精气,不贮藏浊物
第三章中医护理原则
第三节 扶正祛邪 一、含义
1、扶正:适用于虚证。益气、养血等。 2、祛邪:适用于实证。发汗、攻下等。 二、扶正与祛邪关系 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扶正与 祛邪并用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第四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 二、因地制宜 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的差异, 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 三、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 适宜的护理方法。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1 一、预防为主 2 二、施护求本 3 三、扶正祛邪 4 四、三因制宜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第一节 预防为主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 病的发生与发展。早在《黄帝内经》中提 出“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一、未病先防 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环境 重视情志调护—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1、热因热用:用热性方法治疗或护理假热证; 2、寒因寒用:用寒性方法治疗或护理假寒证; 3、塞因塞用:用补益方法治疗或护理具有闭塞 不通的虚证的方法; 4、通因通用:用通利方法治疗或护理具有通泻 症状的实证的方法。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病案: 伍某,女,30岁,初起恶寒
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 西医按感冒治疗,症状不减,改 服中药辛温解表剂,恶寒已止, 但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 饮。得病9日后,来院就诊,患 者壮热,烦躁不宁,口渴欲冷饮, 面色潮红,头汗淋漓,曾持续冷 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晕头痛, 小便黄赤,舌苔黄而燥,脉洪大 而数。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蒋东伶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2、熟悉未病先防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标本缓急”、“ 扶正祛邪”的内涵。
4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经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维系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第一节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空管腔性脏器而属腑,但生理功能却又“藏而不泻”类似五脏,故为奇恒之腑。
在脏腑中,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心、脉、血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主导作用。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行流畅,则面色红润光泽,舌淡红,脉象和缓有力。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神志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即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②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心的气血不足。
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喜为心的神志。
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情舒畅,气血和调,有益于健康。
在异常情况下,暴怒或喜怒无度,则扰心神,使心气涣散,甚或内伤五脏,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2)心在液为汗:汗是津液被阳气蒸化以后,从汗孔排泄出来的液体。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上海中医药大学-19级中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19级中医学专业-中医摸底考试卷-中医诊断学(一)姓名:一、单选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哪项不是望神时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 [单选题] *A.两目B.面色C.舌象(正确答案)D.神情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诊断学-望诊-望神的知识点。
(2)望神是重点观察的内容有两目(A错),精神(D错),反应,面色(B错),肌肉,呼吸,动作;望舌象为舌诊的内容,不属于望神的内容(C对)。
2.病人神智痴呆、表情淡漠、哭笑无常,多属于:() [单选题] *A.狂证B.癫证(正确答案)C.痫证D.厥证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诊断学-望诊-望神的知识点。
(2)癫证因痰气凝结,阻闭心神,病人表现出神智痴呆、表情淡漠、哭笑无常等症状(B对)。
狂病表现为狂妄躁动,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行不休,力逾常人。
多因暴怒化火,炼津为痰,痰火扰神所致(A错)。
痫证表现为表现为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与先天禀赋因素有关,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C错)。
故本题选B。
3.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乏力,动作迟缓,谓之:() [单选题] *A.得神B.失神C.神气不足(正确答案)D.神态异常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诊断学-望诊-望神的知识点。
(2)得神的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A错)。
失神即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B错)。
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C对)。
神乱即精神错乱或神志异常,其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神情淡漠或痴呆以及猝然昏倒等症,常见于癫病、狂病、痫病、脏躁等病人(D错)。
中医专业本科教材
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教材是面向中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理论第一章:中医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等,让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章:中医诊断本章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如望、闻、问、切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第三章: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本章主要介绍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如寒热、虚实等,让学生掌握中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原理。
第四章:中医治疗原则本章主要介绍中医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帮助学生明确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第二部分:中医诊断学第五章:望诊本章主要介绍中医的望诊方法,如望舌、望面、望舌苔等,帮助学生掌握中医望诊的技巧和要领。
第六章:闻诊本章主要介绍中医的闻诊方法,如闻气味、闻声音等,让学生了解中医闻诊的内容和要点。
第七章:问诊本章主要介绍中医的问诊方法,如全面细致地询问病史、症状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问诊的技能。
第八章:切诊本章主要介绍中医的切诊方法,如脉诊、腹诊等,让学生了解中医切诊的内容和要领。
第三部分:中医治疗学第九章:中药学本章主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药性、功效等,帮助学生了解中草药对疾病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第十章:针灸学本章主要介绍针灸学的基本概念、针位、操作技巧等,让学生了解针灸对疾病的作用和操作流程。
第十一章:推拿学本章主要介绍推拿学的基本概念、手法、操作技巧等,帮助学生了解推拿对疾病的作用和操作流程。
第十二章:中医养生本章主要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让学生了解中医养生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结语中医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价值。
本教材希望能够为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出具有扎实中医学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应用
1、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3、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4、在营养、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5、在老年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6、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7、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8、在宇宙航行研究中的应用 9、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0、在龋齿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
▲ ● ● ● ● ● ● ● ●
清洁动物 [clean (CL) animal]
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 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 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和寄生虫,如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 清洁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兔等动物。犬和猴没有清洁级。
悉生动物(已知菌动物)
[gnotobiotic(GN) animal]
在无菌动物体内人为植入一种或
数种微生物的动物。而依据植入菌种
数目的不同,又分单菌、双菌、多菌
动物。
三、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见教材43-48页)
四、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比较
表 3-10 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特点比较 ━━━━━━━━━━━━━━━━━━━━━━━━━━━━━━━━━━━ 评价项目 无菌动物 SPF 动物 清洁动物 普通动物 ────────────────────────────────── 传染病 无 无 较少 有或可能有 寄生虫 无 少 较少 有或可能有 实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应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好 较好 较差 长期实验 可能好 可能好 可能好 困难 自然死亡率 很低 低 较低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约 100% 约 90% 约 80% 约 40% 实验的准确设计 可能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实验结果讨论价值 很高 高 较高 低 ━━━━━━━━━━━━━━━━━━━━━━━━━━━━━━━━━━━
二、无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学改变 1、消化系统 肓肠肥大,肝脏变小 2、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变小,白细胞少 3、免疫系统 胸腺、淋巴结功能不活跃,脾 脏小,无二级滤泡。 4、泌尿系统 肾脏较小
(二)生理学改变 1、免疫功能 发育不良,血清丙种球蛋白阴性 2、消化功能 肠蠕动缓慢 3、代谢 周期变长 4、生殖 影响不大 5、抗辐射能力较强 6、生长率 因动物而异 7、寿命 大小鼠比普通级长寿
表 3-2 动物等级 无 菌 动 物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病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毒 豚鼠 ● 地鼠 ● 兔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兔出血症病毒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 ) 兔出血症病毒 1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 ● 呼肠弧病毒Ⅲ型 Reovirus type Ⅲ ● 轮状病毒 Rota virus 无任何可查到的病毒 ● 注:● 必检项目,要求阴性。 ▲必须检测项目,可以免疫。1)不能免疫,要求阴性。
重点 掌握
概念: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 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实验动物中心
竭诚欢迎大家 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 二 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1、1895-1896年Nuttall通过无菌剖宫术获 得世界上第一个无菌级动物豚鼠; 2、1915年德国的Scotter发明了隔离器; 1957年美国Lobund研究室研制了塑料薄膜 隔离器; 3、制备和维持无菌动物:通过无菌剖宫产 术将所获得的仔幼饲养在严格的无菌隔离 器内
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其来源是普通
动物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子在无菌隔离器中人工哺
育或由其他无菌动物代乳饲育而成。
“无菌”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仅仅指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未能查 出微生物。
无菌动物种类及育成时间
种 类 小 鼠 大鼠 豚 鼠 兔 狗 猫 山羊、绵羊 猪 马 猴 鸡 鹌 鹑 培育者及育成时间 Pleasants,1959 Reyniers1946;Gustafsson,1948 Miyakawa1958; Tanami,1959; Wostmann1959; Luckey,1963 Glimsedt,1946 Bleby,1969 Smith,1961,1966 Whitenair,1960 Drummond等,1973 Reyniers,1942 Reyniers,1943 Woodard等,1965;Miles,1966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animal] 通常被称为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 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
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
生虫。如绿脓杆菌等。
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兔、犬和猴等。
无菌动物 [germ free (GF) animal]
四、无菌级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获得 1.预产期(Timed Pregnancies)的判断 2.剖腹产术 3.哺乳 (二)无菌动物的质量监测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对实验动物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 意义 二、制定微生物学质量标准的原则 三、取样原则、样本数、检查频度和 检查方法
普通级动物(一级)
清洁级动物(二级)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三级)
无菌动物(四级)
悉生动物
单菌
双菌
多菌
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 (CV ) animal]
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
动物;要求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
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及人兽共患寄生虫。
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被取消。
第 三 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控制
重点 掌握
概念: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 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实验动物中心
第 一 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与寄生虫学控制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重要性
动物及实验损失
实验动物 传染病的危害
威胁人类健康
影响实验结果
二、依据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程度 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