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一节系统概述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第4章-生物群落

农业生态学-第4章-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合理的空间与时间结构是高产
高效生态系统的基础。
一、群落的垂直结构 (upright-structure)
生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分化和成层现象。
成层现象,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
的主要表征。即:不同生活型的物 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或地面以 下不同深度)分层排列的现象。
地上分层 的环境因
素,主要是光照、温 度和湿度条件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群居在一起,在生物 和生物之间就发生了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 互关系包括生存空间,各种生物对光能的利用, 对土壤水分和矿质养料的利用,代谢产物的彼 此影响以及彼此间附生、寄生和共生的关系等 等。同时,群居在一起的生物受环境影响,又 作为一个整体影响于一定范围的环境。一个生 物群落具有下列9个基本特征:
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量度,它在计算林木蓄 积量时非常有用。单株乔木的体积,由胸高断 面积乘树高而求得。即: M(林地蓄积量)=∑G(为树木断面积总和) ×H(林样均高度)×f(树干体积与等高同底 的圆柱体体积之比)
(7)重量(weight)
指群落中生物有机部分重量的量度,是衡量种 群或群落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可分为 鲜重和干重来表示。
第四章 生物群落 Biocenose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 第三节 群落的演替

概念与术语
本 章 提 要
生物群落 (Biotic Community) 生态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群落结构 (Community Structure) 生物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 顶极群落 (Climax Community)

《农业生态学》word版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自然环境(2)人工环境(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型、生态位(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1)种群结构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2)种群的动态(图示)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5)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演替的发展趋势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协同进化(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概述( 1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 )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 )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温度、水分( 3 )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 )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 )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 3 )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 )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 )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举例)( 2 )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 )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5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 )作物套作(提问)( 2 )轮作、轮养(图示、提问)( 3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 )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 )次级生产的作用( 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5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 )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 )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6 .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1 )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 )水循环过程:文字加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3 .碳循环( 1 )碳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 )碳循环过程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氮循环( 1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 )氮循环过程(图示、提问)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5 .磷循环( 1 )磷的贮存库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 )磷循环过程(图示、提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6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 )养分循环特点( 2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 )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7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资源( 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 )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3 .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的社会效益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 )农业经济效益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 )农业的生态效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 )自然信息流(提问)( 2 )人工信息流( 3 )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 )信息的量度(提问)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 )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 )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 )高斯( Coase )理论 : 产权的确定3 .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 )资源定价( 2 )资源分类( 3 )资源定价的方法( 4 )资产评价实例4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 )基本特点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 )人工直接调控( 4 )社会间接调控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2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1)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 )发展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 )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SARD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5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1)关键技术体系(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3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 )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 )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 )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4 )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4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1)特点(2)技术体系(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5 .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体制(2)政策法规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第四章--能量流动

农业生态学第四章--能量流动

A 贮存量 R1 体增热 R2 维持能
F 固体排泄物
U 液体排泄物
G 气体排泄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节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二、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食物构成。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4. 提高经济价值。
第三节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第一节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三、能量流动的基本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When energy is converted from one form into another, energy is neither gained nor lost. Q=ΔE+W Q 吸热 ΔE 内能(潜能) W 做功 用于生态系统:绿色植物同化的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的化学潜能+植 物呼吸消耗的热能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hapter 4 Energy Flow in Agroecosystem
第一节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The Basic Law of Energy Flow
第二节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Energy Flow on the level of primary production
efficiencies)
第一节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四、能量流动的特征 1.能流是单向流动 2.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3. 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食物链(food chain)和食物网 (food web)
第二节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一、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1. 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考试大纲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院第一章绪论院内容: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定义、产生、学科分化与发展背景,农业生态学与科学发展,农业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与中国农业发展。

彰武系统的概念,基本性质与研究的基本途径;生态系统的定义、基本组分、特点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基本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基本研究方法。

200092重点:有关定义、农业生态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组分的构成。

同济大学四平路难点: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人物及贡献,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36 26038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生物结构共济内容: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基本概念,最小因子律、耐性定律、生态型和生活型的定义、区别、类型。

生态位的概念及应用,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正门对面生物种群与群落的概念,生物种群的结构征(种群大小、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年龄与性比结构、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指数式增长、种群阻滞式增长);种群变动与调节(种群波动、r、k对策生物及种群调节),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种群和阿利氏原则,隔离与领域性;生物间的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及高斯原则,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上的作用。

336260 37群落的基本特征、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边缘效应的概念与特点;自然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过程、原因,顶极群落理论,次生演替的特点。

农业群落的人工演替,结构趋同和协同进化。

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及类型,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价值,分子生态学的技术及在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保护利用措施。

112室重点:生态因子、自然环境的概念,耐性定律及其应用,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这一时期自文艺复兴之后,各学科的发展都为生态学的发 展准备了条件。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不断开展,各分支学科已逐 步出现。“生态学”概念提出。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林德曼(R.L.Lindeman)研究了物质、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定量关 系。 •E.P.Odum出版了《生态学基础》,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住宅
生态食品
生态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z 生态住宅、生态建筑、生态花园、生态家园 z 生态食品、生态化妆品、生态保健品 z 生态衣服、生态装饰品、生态电器(绿色冰箱) z 生态交通——环保汽车 z 生态旅游、生态服务 z 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 z 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教材
相关读物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教材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相关读物
/nystx/
第第一一章章 绪绪论论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中国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
1
什么是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
生物
环境
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还包括人类自身 环境: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社会经济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课件(第四章)

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课件(第四章)
2015/10/14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5
二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质循环
(一)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
燃烧 呼吸
吸收
收获
产品
饲料 等 呼吸 氨化 饲料 垫土 残体排 泄物
种子 幼苗
植物库
遗留、种子 生物固氮
动物库
吸收
土壤库
挥发 呼吸
2015/10/14
流失 淋溶
肥料 灌溉
M.J.Frisse, 1976年
2015/10/14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
Hale Waihona Puke (二)物质循环的库与循环类型
1.储存库
气 体 型 循 环 沉 积 型 循 环 容积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的环境库
2.交换库
容积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一般为生物成分
(三)周转率和周转期
1.周转率 R=Fi/S=Fo/S 2.周转期 T=1/R
Volatilization
Plant residues
Runoff and erosion Plant uptake Denitrification
Biological fixation by legume plants
Organic nitrogen Ammonium (NH+ 4) Nitrate (NO3) Leaching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国家精品课程
13
碳的生物循环
假说
约100年前,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提出 了大气中CO2丰度的变化会影响地表温度的假说。据 他估计,CO2浓度加倍会使全球增温约9摄氏度。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Hensen运用数学模式研究了1880~1980 这100年间温度与大气中CO2浓度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自学指导内容体系: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

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

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物因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生态学现象及内涵。

农业生态学课件-生物群落

农业生态学课件-生物群落
第四章 生物群落 Biocenose
第一節 群落的概念與基本特徵 第二節 群落的結構 第三節 群落的演替
●概念與術語

生物群落 (Biotic Community) 生態優勢種 (Dominant Species)
章 物種多樣性 (Species Diversity)
提 要
群落結構 (Community Structure) 生物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 頂極群落 (Climax Community)
群落在結構上的特徵 可從群落的垂直結 構、水準結構、時間結構及其與之相關
的環境梯度和邊緣效應等方面進行分析.
生物群落合理的空間與時間結構是高產
高效生態系統的基礎。
一、群落的垂直結構 (upright-structure)
生物在垂直分佈上的分化和成層現象。
成層現象,是生物群落垂直結構
的主要表徵。即:不同生活型的物 種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或地面以 下不同深度)分層排列的現象。
• 喬木上有各種鳥類、昆蟲、哺乳動物; • 灌木層有野兔、牛、馬等; • 草本層中有蜘蛛、蝸牛、青蛙和蛇; • 地被層有無脊椎動物和腐生性菌類和黴菌類; • 地下層植物根系周圍生活著各類微生物和穴居。
水生群落也存在成層現象,主要決定於 光在水中的穿透、水溫和溶氧狀態。
二、群落的水準結構
Level-structure of community
投影蓋度 指生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積。
它標誌了生物所佔有的水準空間面積和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生物同化面積的大小
基部蓋度 投影蓋度
(4)頻度(frequency)
指群落中某種生物出現的樣方的百分率,用公 式表示為:
某一物種出現的樣方數目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农业大学

农业生态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农业大学

农业生态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生态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参考答案:内在与外在原因;发展原则与途径;生物的时空量度;生物的分布格局2.草原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一样均属于应用生态学。

()参考答案:错3.《尔雅》的意思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该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对4.生态学巩固时期的学派有()参考答案: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5.谁最早在意大利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参考答案:G.Azzi6.按照环境要素分,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参考答案:大气污染;土壤污染7.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参考答案:其余选项都是8.农业生态学的性质有()参考答案:应用性;层次性;综合性9.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有()参考答案:农业区划与生态功能区划分;农业生态系统的诊断与评价;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与优化;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研发10.应用生态学包括()参考答案:化学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第二章测试1.为了研究的方便,常把群落按物种分为()参考答案: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2.在决定整个群落特性和功能上,群落中所有的生物体都是同等重要的。

()参考答案:错3.群落的物种构成包括()参考答案:亚优势种;伴生种;优势种;偶见种4.群落中的优势种一般不以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而主要依靠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对5.群落的结构包括()参考答案:其余选项都是6.可能偶然地由人带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的是()参考答案:偶见种7.我国农田群落的主要垂直结构形式有()参考答案:1-2型;1-1型;2-2型;2-1型8.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有()参考答案:轮作;套种;复种;轮养9.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参考答案:空间特征;邻接效应;遗传特征;数量特征10.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参考答案:对11.种群增长模型有()参考答案:壶形;钟形;金字塔形12.集群的生态学意义在于()参考答案:共同防御天敌;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枣树的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枣树的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2)组织学生开展枣树栽培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枣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提高枣树产量和品质做出贡献。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枣树的繁殖技术;
一、枣树的繁殖技术
枣树的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有性繁殖:通过种子繁殖,选取成熟、健康的枣果,取出种子,洗净后立即播种。为提高发芽率,可在播种前进行催芽处理。
(3)分株:将生长旺盛的枣树根蘖苗挖出,分割成若干株,每株保留2-3个枝条,重新栽植。
二、枣树的栽培管理方法
1.栽植: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按照行距3-4米、株距2-3米的规格进行栽植。
2.浇水:栽植后要及时浇透水,以后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3.施肥:枣树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肥料供应。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速效氮、磷、钾肥为主。
4.整形修剪:通过修剪,培养合理的树形和枝条分布,提高树体光照和通风条件。
(1)幼树期:以培养树形为主,采用短截、疏枝等方法,促使树体生长旺盛。
(2)结果期:以调整树势、促进结果为主,采用疏枝、回缩、摘心等方法,保持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平衡。
5.疏花疏果:根据树势和结果量,适当疏除部分花果,以保证果实品质。
1.导入:通过展示枣树实物或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
(1)枣树的生物学特性;
(2)枣树的生长发育规律;
(3)枣树的繁殖技术;
(4)枣树的栽培管理措施;
(5)枣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3.实践操作:
(1)组织学生观察枣树实物,了解其形态特征;
(2)指导学生进行枣树繁殖技术的实际操作;
(3)组织学生进行枣树栽培管理的模拟练习;
3.掌握枣树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枣树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态学》第四章 能量流动

《农业生态学》第四章 能量流动

5.20 5.00 4.80 4.60 4.40 4.20 4.00 3.80
近十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年变化
年份
2000-2003年连续4年粮食总产量下滑,严重威胁我国粮食 的数量安全,已亮出红牌!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近年粮食 产量有所回升,但面对13亿人口,粮食安全始终是首要问题。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人)
• 农业产量只有气候生产潜力30-60%; • 化肥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约30-40%; • 病虫害造成谷物、棉花、果蔬减产10%、
20%、25%。
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扬州) 主题:现代作物生理学进展和粮食丰产机理
光合作用研究与作物C4化改造
赵明 作物栽培与生理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1、光合多部位多技术改造

水稻高光效材 料
气孔调节
光能转化
水稻高光效种 质创新与选育
近缘种间杂交 (O.SativaX O.Rufipogon):
C4转基因技术
2、高光效野生资源的利用
种差异性:大(光合速率、叶面积、比叶面积) 高光合种:O. Longitaminata、O.rufipogon
F1代杂种光合速率高
(2) 草原生产力低
• 占国土41.7%,90%草原在退化。
• 主要原因:牧场超载和毁草开荒。

中国
美国
• 草原面积
4亿公顷 4亿公顷
• 各国产肉量 10%
70%
• 总产
1/20
1
• 中国草原单产为世界平均30%。
• 我国每年花大量的粮食去转化成猪肉。
(3)森林
• 2011森林覆盖率:20.36% • 2006~2010年,中国完成造林3.7亿亩,义务

农业生态学-4

农业生态学-4

一、名词解释(每个2 分)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4.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6.生境: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生长所形成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7.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是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9.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10.周转率:单位时间内所周转的量。

11.趋同适应: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1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13.生态平衡: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8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cology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3.课程目的41)学习、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农业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及为农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52)了解和掌握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调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结构的建立及管理,农业生态建设及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63)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指导农业生产,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5,学时为405.建议先修课程《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廖允成,林文雄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陈阜.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3)沈亨理.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

(2)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8.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10 %,形式有:考勤、课程作业(2)考试成绩占90 %,形式有:实验实习成绩、笔试成绩9.课外自学要求(1)按时通过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

(2)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相关参考书目,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 了解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与任务。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要求1.了解光、热、水、土等的生态作用及划分生态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 (二)类型:
• 1.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路线和周期不同,可分为:
§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地质大循环:物质和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 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以死体、残体、排泄 物等形式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的循环。 • • • • • 大气圈 水 圈 土壤圈 岩石圈 生物圈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1-3 周转期与周转率
• 三、周转率与周转期--衡量物质流动效率的 指标
• • • 输入(FI)
1.流通率(flow rate):单位时间 内出入库的物质流量
输出(FO)


2.周转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流通率(FI或FO) 与库存(S)的比例。 R=F/S • 3.周转期:周转率的倒数,表示该库的全部物质全 部更换一次平均需要的时间。 T=S/F
• 四、循环效率:循环物质占总输入物质的比例 EC=FC/FI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2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 • • • • 一、碳循环 二、氮循环 三、磷循环 四、水循环 五、硫循环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2-1
•一、碳循环 •(一)概况
碳循环
•1.C Cycle是所有养分循环中最简单的一种,但对生命 的意义却是十分重要的。C是有机物的基本成分,占干重 的49%。 •2.C的来源是CO2 • 0.14%为CO2 • 无机态占大部分 • 地壳沉积物中 •地球上总碳量为 • 261015吨 化石64%:煤、石油、碳 • 有机态 有机残体占42%:土壤和 返回 • 占0.15% 水中 主目录 • 生物体成分占4% 主菜单
• (2)沉积型(Sedimentary types) • 其贮存库在地壳里。经风化作用从陆岩石缓慢释放的某些
化合物或元素被植物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运 转,然后动植物有机体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将元素返回环境, 除一部分保持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 积物状态随流水进入海洋,经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 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 是是缓慢的,倾向于不完全的循环,并且容易被局部干扰所破 坏。如P、S、Ca、I、K、Na等循环。
§4-2-2
氮循环
•②水体富养化: •A.定义:当水体中的总磷>20mg/m3 ,无机N>400mg/m3 时,可以 认为该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eutrophic water)。 •B.来源:土壤中的N、P营养元素及生产、生活中的污水 •C.后果:水体中营养过分丰富,水生藻类繁茂,它们死亡后,在 水体中腐烂分解,产生大量CH4、H2S、CO2、NH4 等,使水质变坏。 同时有机质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O2少于4mg/升时,会造成鱼 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死亡。 • 大多数江河湖沼中N和P是光合自养生物的主要限制因子,一旦 增加这些养分,初级生产大大提高。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好的,为此 有时还有意识地在鱼塘中施肥。但必须避免然圈
§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具有全球性 质,是闭合性循环。 • (几百年、几千年、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如: ①大气中的CO2通过生物圈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约 好400年循环一次。 • ②O2通过生物代谢,约2000年循环一次。 • ③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的水, 通过生物圈的吸收、排泄、蒸腾,每当200万年 才循环一次。 • ④至于由岩石土壤圈风化出的矿物元素循环一次 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要经过几亿年。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2-1
碳循环
•(2)燃料:以CO2形式返回大气→土壤有机质数量不足→ •土壤微生物C源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 →地力衰退。 • 燃料 •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耕地少,大量砍伐森林 • 耕地 • 沙漠化(Negro) •毁林的结果 • 地力下降、广种薄收 •因此必须提供辅助能源为生活能源,同时大力控制人口 数量解决粮食,耕地问题。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2)生物小循环: • 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命系统中被相 继利用,然后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态进入环境,再次 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 特点: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范围小、时间短、速度 快,是开放式的循环。 • 2.根据循环主要是与大气圈,还是与岩石土壤或水圈 联系划分(根据物质在五大自然库的库存量的主次、 大小和固定的时间长短)
碳循环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2-1
碳循环
•2.大气与海洋间的交换 •(1)特点:①这是一自然过程,生物不能控制。②海 洋溶解的CO2是大气库中CO2的50倍,因而海洋对大气中 的[CO2]具有缓冲机制。 •(2)过程: •3.沉积循环: •(1)特点:①这是一自然过程——这种途径C素经化 石、石灰岩或油页岩等固态过程,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离 开了气相循环,离开了生物圈,进入了地质大循环。② 这是自然界最大一个库。 返回 主目录 •(2)过程
• (二)N循环基本过程
• 1.固氮作用是气态循环的重要机制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2-2
氮循环
(1)生物固N:每年175 106吨 • ①固N生物:根瘤菌 蓝绿藻 • 农业上利用根瘤菌较多,占全部生物固N的 40%左右,因此农田中靠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作 物轮作来维持土壤的持续肥力是非常重要的,稻 田的蓝绿藻对增产亦有明显的作用。 • 固N作用 • ②N2 NH4+ 食物链 (2)工业固N:45.9106 吨(1977年)→100106 吨(1997年) (3 ) 大 气 固 N : 通 过 闪 电 和 宇 宙 射 线 固 N , 7.6106吨。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 1.物流也和能流一样,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 2.有机体和生态系统为了生存与发展,除了不断输入 能量外,还须不断输入物质,因此物质既是生命活动 的物质基础,又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起着双重作用。 • 3.能量和物质是同时沿着食物链流动和传递的。但能 量流动是单方向的,是一个不断耗散的过程;而物质 流动则是循环的。 •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和 水分,由叶片吸收CO2,以太阳能为动力合成有机物 质,然后沿着食物链移动。在每次物质转移中都有物 质丢失,但丢失的部分都将回到环境,被植物重新吸 收.利用。因此物质是可以循环的,并且是周而复始地 被利用。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 • • • • • • • • • 2.库(pool) 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 存的场所,称为库。 生态系统的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 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有植物库(农作物、蔬菜、果树、 林木、牧草等),动物库(畜、禽,虫等)土壤库、大气 库和水体库。 库存(S)---库在某一时刻所贮存的某一化学元素的数量。 物质循环的库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两大类: 贮存库:(Reservoir pool)容积大,活动缓慢 一般为环境库。 交换库:(Exchange pool)容积小,与外界进行 物质交换比较活跃,一般为生物成分。 返回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气体型(Gaseous types): • 其贮存库在大气中。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
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在很短时间内又可被 植物重新利用。如C、N、O等由于有巨大的大气储存库。对于干 扰可相当快地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从全球意义上看,这类循 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第四章
• • • • §4-1 §4-2 §4-4 §4-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基本概念和原理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物质循环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1 基本概念和原理
•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chemical cycles) • 二、物质循环的库(pool)、流(Flow) • 三、周年率与周转期 • 四、循环效率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 • (一)概念:
• 各种化学元素,包括原生质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 质,在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周 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 动和循环,这些不同的循环途径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4-2-1
碳循环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流的问题
•1.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 (1)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 (2)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输出等控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控制 •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残体的去向 •(1)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物形式返回土壤)
主菜单 退出
§4-2-1
碳循环
•4.人类活动的干预 • 在空气中,[CO2]≈0.04%,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 (1850年)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采化石燃料,从 而将几百万年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C通过燃烧又释放到 大气中。据统计每年燃烧矿石释放到大气中的CO2约50 -60亿吨,虽然大部分被海洋吸收而缓冲,但仍有1/4 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CO2]逐年上升。过去一百年, 280mol.mol-1→ 355 mol.mol-1 。 • 由于CO2对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CO2的增 加将产生“温室效应”。虽然[CO2]↑有利于光合作用 增强,但也导致全球近地表温度升高,这对全球的气候, 大气环境。降雨……等将产生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的影响。
退出
§4-2-1
•(二)C Cycle基本过程
碳循环
• •C Cycle是从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CO2开始的。 •1.大气库与生物组分之间的循环 •(1)特点:①这是一生物过程 • ②属于气相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