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翰林学院马克思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它包括矛盾、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范畴。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质量转化为另一种质量,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惟独通过实践才干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是劳动的凝结物,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部份。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剩余价值过度扩大和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的。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整理(四、五、六、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整理(四、五、六、七章)第四章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认识。
3.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书155页第五章1、垄断产生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 各章重点 复习必备
绪论两大重点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十二大重点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启示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启示五、为什么说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六、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七、对立统一规律内容及其运用八、质量互变规律内容及其运用九、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及其运用十、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十一、怎样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十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章九大重点问题一、怎样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三、认识的本质(即本章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五、真理的客观性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七、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八、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即无条件性和条件性)九、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联系现实,比如信仰问题)第三章五大重点问题一、物质生产方式的作用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及其运用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及其运用五、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四章四大重点问题一、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二、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3、价值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扩大的、一般等价物和货币形式。
三、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1、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统一。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在于投入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意义在于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 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 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
PS:红色字体为老师要求看的遍数,老实说这次考得会挺难的大家提前看一下哈
绪论
一、
1(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
2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 (三)。
2(四)。
四、
4(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
第一章
第一节
3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第二节
3 二、三、
第三节
1 二、
第二章
第一节
1 二、三、
第二节
3 二、三、
第三节
1二、三
第三章
第一节
4二、
2 三、
第二节
4一、(重点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
1二、三、四、五、
第四章
第一节
3 一、二、
第二节
1 一、三、
第五章
第一节
1三
第二节
1二、
第六章
第一节
1一、
第二节
1一、
第七章
第二节
1一、三、
这个是我们《马基》老师上课时唯一叫抄在书上的题,大家可以满炒一下哈~ 马克思主义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性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体现为它的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华。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和基本观点、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重点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2.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冲突是阶级斗争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形态。
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阶级斗争的本质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3.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关键性批判。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即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形成资本家掠夺劳动者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方式,并规划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路径和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强调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无产阶级对其他阶级进行专政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巩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和意义1.科学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革命的,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支撑。
2.现实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探索的结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经过多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丰富发展而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下面,我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的过程。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4. 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关注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问题。
它包括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6.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群众实现自由、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是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7.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国家权力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党的领导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9.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要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核心内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核心内容梳理马克思主义是一部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核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进行梳理,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性,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作用。
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点,强调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经济基础和剩余价值的来源。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和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2.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前提和保障。
3.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强调矛盾和变化的统一性。
2.实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强调实证和验证的重要性。
3.激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是指导革命前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的指导方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二、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
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它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研究和解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将觉醒并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革命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这一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理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
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经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
下面我将对这些原理进行详细归纳。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物质生活决定人的意识,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发展的认识。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法的方法,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它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指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惟独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干实现社会主义。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原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惟独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泯灭剥削制度,才干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它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路径。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惟独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干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忠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第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1)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②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南中医翰林学院马克思大题目整理
问答题哲学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分位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
③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材料分析题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人的精神是第一性的,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上帝、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有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贝克莱、费希特、尼采、孟轲、王守仁、王阳明“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明);“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法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朱熹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客观唯心)理在气先——朱熹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图钉整理)说明:1.此文档系2012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豆豆版复习重点;2.编辑时间仓促,可能存在解析以偏概全等不和谐现象,纯属正常;3.祝同学们考出理想成绩这个颜色选择这个颜色大题补充: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标志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尼采,笛卡儿的名言(自己百个度)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多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多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材料分析+各自中国古代代表人物)(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人的精神是第一性的,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上帝、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有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明);“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法)“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1770-1831)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4、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联系起来。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意义:(1)理论意义:①用批判、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指导意义: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和体现普遍性;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对立的。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相对性主要指真理的条件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第二,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任何客观真理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9、观念上层建筑内容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商品的本质商品是为了市场交换而产生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①使用价值:物质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自然属性;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12、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1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积极: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④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2)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
社会设施。
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化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1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内容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15、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6、资本的划分(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①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
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性投入生产,并且一次全部收回其价值,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燃料等,而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比如机器、厂房、设备等。
②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
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③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7、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第一,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二,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强;第三,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接成一个整体。
18、如何提高利润率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P′=m/c=m/(c+v),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提高剩余价值、降低资本有机构成c/v19、货币资本与资本的总公式G-W-Gˊ,Gˊ>G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资本总公式商品流通公式:W-G-WG资本家付的资本,W商品,G’增值的资本20、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的发现21、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作者;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