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和规律辨析(提纲)汇总

合集下载

逻辑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

逻辑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

逻辑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逻辑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逻辑规律是逻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对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

逻辑规律分为形式逻辑规律和实质逻辑规律两类。

1. 形式逻辑规律形式逻辑规律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规律性,它独立于任何特定的领域、内容或学科而具有客观普遍性。

形式逻辑规律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同一性原则、排中律和矛盾律。

同一性原则认为一切思维和判断都是以不变为本质的,也就是说,一切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同的。

排中律认为在同一时间、在同一范围内,任何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判断口吻,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两者兼有,也就是排他性原则。

矛盾律认为在同一时间、在同一范围内,相同事物的两个命题,其中一项必为真,一项必为假。

2. 实质逻辑规律实质逻辑规律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规律性,它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和相对性。

实质逻辑规律是具体内容和特定领域的理论规律,它是形式逻辑规律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和表现。

实质逻辑规律在不同的领域和具体内容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二、逻辑规律的基本特点1. 逻辑规律的客观性逻辑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感觉,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和认识的客观规律。

2. 逻辑规律的普遍性逻辑规律是普遍适用的,适用于一切思维和推理活动,不分时间和空间,不分种族和文化。

3. 逻辑规律的必然性逻辑规律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随意的。

逻辑规律的存在与否,不是随主体的意志和愿望而变化的。

4. 逻辑规律的相对性逻辑规律是相对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到实现的,不同的条件和前提决定了逻辑规律的具体形式。

5. 逻辑规律的可知性逻辑规律是可知的,它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实践反思得到认识,通过逻辑思维和推理得到把握。

三、逻辑规律的应用和意义1. 逻辑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依赖于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是科学思维和推理的基础。

科学研究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验证,遵循逻辑规律来推导结论。

2. 逻辑规律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逻辑规律来分析问题和决策选择,逻辑思维和推理是正确决策和有效行动的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提纲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发作用。

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2)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二部分,认识论: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二、真理的含义和特点(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三、人类的认识过程的特点(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的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A.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规律哲学的知识点总结

规律哲学的知识点总结

规律哲学的知识点总结1.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人类活动等各个领域中固定不变的客观关系的概括性表达。

规律存在于各种变化和运动中,它们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规律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永恒的东西,它们是一种理性的必要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2. 规律的种类规律可以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等几种。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

社会规律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思维规律是人们在认识和思考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3. 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规律的过程通常包括规律的发现、规律的阐明和规律的运用三个步骤。

规律的发现是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规律。

规律的阐明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规律的运用是通过对规律的掌握来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

4. 规律的本质规律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规律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它们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表现。

规律的本质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它们是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

5. 规律的表现规律表现为各种具体的规律性和规则性。

它们可以是一种定律、模式、规范、原则等等。

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是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

6. 规律的作用规律的作用是指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

规律的作用主要包括指导实践、指导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等几个方面。

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7. 规律的价值规律的价值是指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规律的价值主要包括指导生产、推动科学发展、指导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等几个方面。

规律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和财富,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所在。

8. 规律的探索规律的探索是人们认识规律的过程。

它包括对规律的发现、阐明和运用三个过程。

规律的探索是一种系统的认识运动,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了解和改造的方式。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他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一)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臬、朱震亨(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1、病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

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践的思维和和实践过程。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马哲 提纲

马哲 提纲

一、基本概念P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3、与时俱进P17。

P28、物质P30、运动与静止P32、实践P34、发展P4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4、度P46、扬弃P47、必然性与偶然性P49、规律P54、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P63、认识的非理性因素P69、真理P71、价值P79、价值观P82、人文精神P85、一切从实际出发P85-87。

P9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00-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05、国家P106、社会形态P109、阶级和阶级斗争P115、改革P121、科学技术P122、人的本质P128、人民群众P13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P14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价值规律P146、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资本和剩余价值P158、资本积累P170。

P183、垄断价格P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P188、资本输出P190、经济全球化P194、国家资本所有制P198、法人资本所有制P199、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213、无产阶级专政P22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P229-231、马克思主义政党P242。

P255、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P260、“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P267。

二、原著理解1、“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P222、“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P493、“……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P74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P945、“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P1296、“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物理(力学部分)概念与规律总结

物理(力学部分)概念与规律总结

物理(力学部分)概念与规律总结物理学习过关:记住知识是基础,理解物理知识是关键,应用物理知识是核物理学习成功:深刻理解+ 科学训练+ 合理的方法运用物理最基础知识: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解题中要关注:对象、条件、状态、过程。

特别说明:物理公式中的“矢量公式”中“+”与“-”是合成或分解符号,而不是数学中的加减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Ⅰ。

力的种类: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G = mg(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弹簧的弹力:F= kx (弹性范围内)滑动摩擦力:F滑= μF N静摩擦力:0 ≤f静≤f m万有引力:F引= Gm1m2/r2(质点)库仑力:F引= kq1q2/r2(真空中、点电荷)电场力:F电=q E(任意电场)=qU/d(匀强意电场)安培力:F = BIL(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B⊥I左手定则)洛仑兹力:f = Bq v(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B⊥v左手定则)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另外:初中物理中学到浮力F浮= ρgV排压力F = PS = ρghsⅡ。

运动分类: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 0、v0 ≠ 0;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F、v在同一直线上;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但F合= 恒力;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⑦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⑧类平抛运动;⑨带电粒在电场国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

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找规律知识点总结文字

找规律知识点总结文字

找规律知识点总结文字找规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序列的特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和进行数学推理时,找规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字序列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出下一个数字或者预测序列的变化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找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找规律的基本概念找规律是指通过观察一组数字或者一组对象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规则。

在数学中,找规律的对象通常是数字序列,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其他数字的特点。

找规律是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2. 找规律的方法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数字序列,以找出其中的规律。

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递增/递减法:观察数字序列中的数字是否按照一定的规律递增或者递减,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

递增/递减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找规律方法,通过观察数字序列中的数字之间的差值,可以推断出其中的规律。

- 公式法:有些数字序列可以通过一定的公式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字序列中的数字的变化趋势,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据此找出表示其的公式。

- 图形法:有些数字序列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我们可以将数字序列中的数字用点或者其他符号绘制成图形,从而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 常见的找规律的方法还包括综合法、分解法、相除法等。

3. 找规律的应用找规律是数学解题中的一个常用方法,它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代数中,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数列中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而推断出数列中的其他数。

在初等数学中,我们也需要通过找规律的方法推断出不定方程的解。

此外,找规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找规律的学习策略在学习找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多练习:找规律是一种需要经验的技能,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找规律能力。

必修一重点概念、规律大归纳

必修一重点概念、规律大归纳

必修1
本册重点概念、规律大归纳
定义 速度 描述 运动 的物 理量 加速 度 分类
定义 公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 量 Δx 平均速度: v = ,方向与位移方 Δt 向相同 瞬时速度:当 Δt→0 时, v →v,方 向为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 速度的变化 Δv 跟发生这个变化所 用时间 Δt 的比值,是矢量.方向与 速度变化 Δv 的方向一致 vt-v0 a= (速度的变化率) t
本册重点概念、规律大归纳
主题 知识点
内容
描述 被选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 运动 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 的物 理量 参考系 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 就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来研 究物体的运动 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 位移 有向线段,是矢量
工具
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 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 质点 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 为质点的依据
工具
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 产生,同时消失
必修1
本册重点概念、规律大归纳
超重 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 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 超重 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 力与 和失 没有改变;②超重和失重现象 运动 重 理解 与物体的速一切由重力产 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必修1 本册重点概念、规律大归纳
工具
相互作用 概念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的.大小:地球表面G=mg,方向:竖 重力 直向下,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 的等效作用点 相互 作用 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 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弹力

掌握规律知识点总结

掌握规律知识点总结

掌握规律知识点总结一、规律的概念和特点1.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固有规则和性质。

规律在时间、空间和范围上都具有普遍性,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

2. 规律的特点(1)普遍性:即规律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事物。

(2)必然性:即规律发生的是确定而不是偶然的。

(3)相对独立性:即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独立的。

(4)相对稳定性:即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

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1. 规律的认识(1)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2)归纳和演绎:通过归纳和演绎,总结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 规律的掌握(1)掌握规律的方法:分析、综合、比较、总结是掌握规律的方法。

(2)规律的评估和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规律,对未来的事物发展和变化进行评估和预测。

三、数学中的规律1. 数列的规律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它包含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数列等不同类型的规律。

(1)等差数列的规律:等差数列是相邻两项之间的差是相等的数列,其中通项公式为an=a1+(n-1)d。

(2)等比数列的规律:等比数列是相邻两项之间的比是相等的数列,其中通项公式为an=a1*r^(n-1)。

(3)递推数列的规律:递推数列是通过前几项来确定后一项的规律。

2. 图形的规律图形的规律是指按照某种规则排列的图形的变化。

例如,几何图形的角度、边长、面积等具有一定的规律。

3. 几何图形的规律几何图形的规律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描述。

例如,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正方形对角线的关系等。

四、社会现象中的规律1. 社会科学中的规律社会科学中的规律是指社会现象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

例如,社会身份的转移、社会阶层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2. 生态学中的规律生态学中的规律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固有规则。

例如,食物链、能量流动、物种多样性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五、科学实验中的规律1. 科学实验的基本规律(1)科学实验的目的:科学实验是为了验证规律和发现新的规律。

逻辑规律知识点总结归纳

逻辑规律知识点总结归纳

逻辑规律知识点总结归纳逻辑规律是指在逻辑推理、思维和论证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了解逻辑规律有助于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

本文将对逻辑规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逻辑规律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是指在思维和论证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人们进行推理和论证所必须遵守的规则。

逻辑规律包括了推理规律、命题规律和论证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1. 推理规律推理规律是指在进行推理和演绎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包括了假言推理、析取推理、假言析取推理、假言构成推理等基本推理规律。

- 假言推理是指当一个条件命题为真时,其结果命题也为真。

- 析取推理是指当一个析取命题为真时,至少一个析取项为真。

- 假言析取推理是指当一个条件析取命题为真时,我们可以得到其中一个条件为真的结论。

- 假言构成推理是指当两个命题构成了一个假言命题时,其结果命题与被构成的原假言命题等价。

2. 命题规律命题规律是指命题在逻辑上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命题规律包括了命题的合取、析取、否定和蕴含等方面的知识。

- 合取命题是指由多个简单命题联结而成的命题,只有当所有的简单命题都为真时,合取命题才为真。

- 析取命题是指由多个简单命题联结而成的命题,只要其中至少一个简单命题为真,析取命题就为真。

- 否定是指一个命题的否定等于其真值相反。

- 蕴含是指当一个条件命题为真时,其结果命题也为真。

3. 论证规律论证规律是指在进行论证和论证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包括了全称三段论、假言三段论、嵌入三段论等基本论证规律。

- 全称三段论是指由全称命题推出一个特殊命题的规则。

- 假言三段论是指由假言命题推出一个结果命题的规则。

- 嵌入三段论是指由多个命题构成的多段论中的一种论证规律。

二、逻辑规律的应用逻辑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学术领域,在社会生活、法律、商业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逻辑规律的应用。

1. 学术领域在学术研究中,逻辑规律的运用尤为重要。

八年级规律探究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规律探究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规律探究数学知识点随着学习年级的升高,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逐渐浮现,例如规律探究。

规律探究是数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模式发现、样本分析等方式探寻数学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本文将深入探讨八年级规律探究数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一、基本概念规律,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者模式进行的变化。

规律探究,即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某种规律或共性,以便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结论。

数学中的规律探究就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式和方法,总结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的共性规律,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解题和创新。

二、数列数列是数学中比较常见的数学概念,它是一个有限或无限个数的有序排列。

在八年级的数学中,数列中的数可以按一定规则进行变换,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数列。

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等。

三、图形在八年级的数学中,图形是规律探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变形等特征,可以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四、函数函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一种将一个数域映射到另一个数域的规则,通常表示为y=f(x)。

在八年级数学中,函数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规律探究中。

可以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来实现对数学规律的探究和解析。

例如,函数y=kx+b中,k表示斜率,b表示y轴截距,可以通过观察k和b的值的变化,推导出函数图像的特征和性质。

五、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八年级数学中,可以将规律探究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例如,通过类比法构造数学模型,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规律探究是八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好规律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数学素养和发展数学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规律探究不是一种唯一的方法,应该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思路和方法。

规律,性质,原则等概念解析

规律,性质,原则等概念解析

规律,性质,原则等概念解析规律,性质,原则等概念,概括解析要素 ::= 存在-是什么存在,存在的联系运动-什么运动及联系,条件-存在联系运动的特点时空点,运动及方式-存在如何联系运动的. 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演绎出不同的概念.最基本运动及方式 ::= 任意时空下,其运动及方式规律 ::= 条件性和动态性. 在...条件性,存在做什么运动及如何运动.性质::= 条件性,静态性,条件(在时空方面的)持久性. 在...条件性,存在做什么运动及如何运动. 该条件比较常见,或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对应的运动及其方式、现象也比较常见和持久. 也就是常说的'常态',或'习以为常'. 性质本质上和'规律'并无差别,相对而言,其静态性,主要是由于其'条件'的时空性程度较长属性 ::= 本质同性质. 只是针对不同对象使用特定的术语. 比如,对'人',说该人有什么'特点';对一朵'花', 说其有什么'性质';对于'文化',说其有什么'属性'特点 ::= 存在具有的'规律,或性质,或属性'. 特点不一定独有,一个人有某特点,也可能被另一个人所拥有-实际上就是特定条件会表现什么运动及如何运动.本质 ::= 同'规律,性质,属性,特点',但'本质'为某存在独有,具有唯一性,是一存在区分另一存在的标准. 也是这个世界多样性的内在根据.原则 ::= principle.方向性的,大概的,框架性的,整体性的. 不涵盖'细节'规定 ::= rule,规则. 具体的规定. 一般是人为的,具有主观性,目的性,为人的意图服务. 像'规则制度,法律,法规,条款,宪法,...',都是'规定'的外延.原则 vs. 规定 ::= 前者是大致方向,后者具体性规定. 应该早睡早起-术语原则,而具体的要素条件,比如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在哪里睡,睡在什么上...,则是细节, 是规定.规律-原则-规则 ::= 原则一般多用于'人',规律则包括任何存在. 原则一般是基于规律并做适当调整,因为人也是存在的一种,具有其他存在的某些共性,因此抽象自其他存在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应用于人. 因此,规律,原则有可能符合'事实',但'规则'具有主观性,不一定符合实际,有可能只是满足私欲的工具.理 ::= 同'规律,原则'. 在物的层面,就是'规律,或道理';在人的领域,就是'伦理,道理,习俗,人情人理,...'范畴::= 同'规定',用在某领域,用来规定一些基本术语或公理公式等. 比如,哲学上的'物质,联系,矛盾,三大定律,10大范畴,...'如此等等都是范畴. 实际上,就是人规定的术语。

九年级物理的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归纳

九年级物理的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归纳

九年级物理的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归纳九年级物理的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归纳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及吸热还是放热。

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

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平衡原理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

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

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

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7、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平(水平调节、横粱平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提纲 第四单元 唯物辩证法 新人教必修4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提纲 第四单元 唯物辩证法 新人教必修4

第四单元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框架:考点30、唯物辩证法1、基本观点(总特征):联系观和发展观2、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即对立统一规律)3、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二、联系观:考点31、联系的含义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考点3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周围的”强调其条件性。

2、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臆造联系,切忌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如植树造林、修建公路铁路等。

3、联系是多样的。

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3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1、两者相互区别:①内涵不同。

整体是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

②地位和作用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③功能不同。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

初中物理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

初中物理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

初中物理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

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

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平衡原理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

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

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

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7、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平水平调节、横粱平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

8、传播介质声音除真空外的一切固、液、气体. 光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9、常见的1晶体有一定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10、常见的1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2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常见的导热体金属不良导热体空气水木头棉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和规律辨析(提纲)常州第二中学刘鹏所谓“双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就是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双基”,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才谈得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不难看出,虽然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每年的试卷中总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试卷中多数试题是针对大多数考生设计的,其内容仍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及外延的判断和应用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以2003年我省高考物理试卷为例,属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考查的试题,就有15题,共90分,占满分的60%.如果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得好,把这90分拿到手,就已大大超过了省平均分.许多考生解题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与考生忽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会在解题时难以下手,使应得的分白白丢失.如果说,我们要求学生高考时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那么,就要先从打好基础做起,抓好物理基本知识和规律的复习.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的“内涵”(例如内容、条件、结论等),做到“理科文学”,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该记该背的,还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其次,要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外延”,例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条件不满足,即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了功,系统的机械能将如何变化?等等.有一些情况我的感受特别深,一是有些试题看似综合性问题,而学生出错的原因实质是概念问题.二是老师以为很简单的一些概念问题,学生就是搞不清,要反复讲练.下面,就高中物理复习中常遇到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想按照高中物理知识的五大板块来讲述.一些共同性的概念和规律:1.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观点来理解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或反比的说法).2.图线切线的斜率.3.变加速运动中,合力为零时,速度最大或最小.一、力学●物体是否一定能大小不变地传力?例1:两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1和m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B )A .112m F m m + B .212m F m m + C .F D .21m F m 拓展:如图,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水平拉力F =10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 的过程中,则 ( D )A .只有当拉力F <12N 时,两物体才没有相对滑动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力、加速度、速度间的关系——拓展至与机械能的关系例2: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伸长时恰好到达O 点.将质量为m(视为质点)的物体P 与弹簧连接,并将弹簧压缩到A 由静止释放物体后,物体将沿水平面运动并能到达B 点.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不能忽略,则关于物体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 .从A 到O 速度不断增大,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B .从A 到O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C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D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拓展1:(1991年)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 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矢量的合成或分解 1.认真画平行四边形AB例3: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 、OB 、O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 端、B 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 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 C )A .必定是OAB .必定是OBC .必定是OCD .可能是OB ,也可能是OA2.最小值问题例4: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从这里起在下游80m 处河流变成瀑布.假设河水流速为5m/s ,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3.速度的分解——孰合孰分?例5: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 通过定滑轮用细线与玩具汽车B 相连,汽车向右以速度v 作匀速运动,当细线OA 、O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时,物体A 移动的速度为 ( D )A .v sin αcos βB .v cos αcos βC .v cos α/cos βD .v cos β/cos α●同向运动的物体,距离最大(或最小)或恰好追上时,速度相等(但不一定为零). 例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为L 的长木板C ,在C 上左端和距左端s处各放有小物块A 和B ,A 、B 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 、B 与长木板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 、B 、C 的质量均为m ,开始时,B 、C 静止,A 以某一初速度v 0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B 与板C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1)物体A 运动过程中,物块B 和木板C间的摩擦力. (2)要使物块A 、B 相碰,物块A 的初速度v 0应满足的条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其推论的应用——注意条件例7:已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5s 末的速度为10m/s ,则该物体 ( BD )A .加速度一定为2m/s 2B .前5s 内位移可能为25mC .前10s 内位移一定为100mD .前10s 内位移不一定为100m●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注意公式2rGMm F =①和r mv F 2=②中r 的含义.例8:今年10月15日9时,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升空,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沿椭圆轨道Ⅰ运行,如图.(1)当飞船进入第5圈后,在轨道Ⅰ上A 点加速,加速后进入半径为r 2的圆形轨道Ⅱ.已知飞船近地点B 距地心距离为r 1,飞船在该点速率为v 1,求:轨道Ⅱ处重力加速度大小.(2)飞船绕地球运行14圈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开始返回.当返回舱竖直向下接近距离地球表面高度h 时,返回舱速度约为9m/s ,为实现软着落(着地时速度不超过3m/s ),飞船向下喷出气体减速,该宇航员安全抗荷能力(对座位压力)为其体重的4倍,则飞船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竖直向下喷气?(g =10m/s 2)●惯性、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例9:如图(俯视图)所示,以速度v 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 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从A 运动到B ,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 A )A .减速行驶,向南转弯B .减速行驶,向北转弯C .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 .加速行驶,向北转弯例10:卫星轨道速度的大小及变轨问题.●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或功例11: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B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可以是不同种性质的力C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一定为零D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一定为零●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对表达式的理解 3.外延例12:对于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达为Δp 1=-Δp 2.对此表达式,沈飞同学的理解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时,一个物体增加了多少动量,另一个物体就减少了多少动量.你同意沈飞同学的说法吗?说说B你的判断和理由(可以举例说明).例13:总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行驶.现同时向前后水平抛出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相等,则小车的速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外延——重力(若涉及弹性势能,还包括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例14: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小车静止在悬空固定的水平轨道上,小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在小车底部O点拴一根的金属球,把小球拉到与悬点O在同一高度、细绳与轨道平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位置时,突然撤去右边的挡板P,取g=10m/s2,求:(1)挡板P在撤去以前对小车的冲量;(2)小球释放后上升的最高点距悬点O的竖直高度;(3)撤去右边的挡板P后,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关系1.合外力的功=动能的变化2.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的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变化的负值3.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的功=机械能的变化4.合外力的冲量=动量的变化5.合外力=动量的变化率例1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C )A.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物体动能的增量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重力所做的功例16:一粒钢珠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泥潭中.若把在空中下落的过程称为过程Ⅰ,进入泥潭直到停住的过程称为过程Ⅱ,则(AC)A.过程Ⅰ中钢珠动量的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B.过程Ⅱ中阻力的冲量的大小等于过程Ⅰ中重力冲量的大小C.过程Ⅱ中钢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过程Ⅰ与过程Ⅱ中钢珠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之和D.过程Ⅱ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过程Ⅰ中钢珠所增加的动能例17: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的动能,则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J, 撤去F时物体具有J的动能.若该物体在撤去F后受摩擦力作用,当它的动能减少100J时,机械能损失了40J,则物体再从最高点返回到斜面底端时具有J的动能.例18:如图所示,分别用两个恒力F1和F2先后两次将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着同一个粗糙的固定斜面由底端推到顶端,第一次力F1的方向沿斜面向上,第二次F2的方向沿水平向右,两次所用时间相同.在这两个过程中(BD)和F2所做功相同A.FB.物体的机械能变化相同C.F1和F2对物体的冲量大小相同D.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例19: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的动能,则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J, 撤去F时物体具有J的动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