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森林病理学复习要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要点

森林病理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病原:引起森林植物发病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一个因素才是病原。

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

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

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病植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3、症状: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能够看到的植物非正常表现。

包括1)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2)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1、营养:1)缺氮:植株矮小,黄化2)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3)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4)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5)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6)缺锰:叶表面坏死小点7)缺镁:叶肉黄化,叶脉绿色2、温度:1)高温:破肚子病、果实灼伤、地表烫伤2)低温冻害(狭叶十大功劳)3)水分4)有毒物质5)盐害3、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

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

4、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

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

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

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

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

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

1)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

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

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

2)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

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1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1882年出版的《树病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林木病理学教科书,被认为是林木病理学诞生的标志。

2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机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作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病原诱因生产活动。

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的伤害。

3 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4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

5 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6 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 病植物的病理变化:生理病变是基础。

组织病变是过程,形态病变是结果。

8 病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

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最直接因素称为病原。

9 侵染性病原:植物侵染性病原中的寄生性微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食物、线虫。

非侵染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包括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宜、有毒物质10 寄生(parasitism):一方生活在另一方上,并获取其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病原物寄生在植物上。

寄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11 组织病变性质:促进性组织病变、抑制性组织病变、分解性组织病变、组织补偿反应12 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题型(包括昆虫学和病理学):名词解释20%;判断题10%;选择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 考试时间:2011年12月27日(10:00-12:00)考试地点:田103名词解释:1.病状和病征:①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②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2.损伤(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

3.(真菌)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

4.吸器:植物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间隙延伸穿过细胞壁,在寄主细胞内发育成吸器,吸收营养。

(形状不同)5.带毒现象:受到侵染而不表现症状的植株,称为带毒者。

(没找到,这是近似答案)P666.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通过寄主植物的维管束系统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

P927.寄生性: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8.侵染程序(病程):通过轻微伤口侵入。

潜育期较长。

菌体通过韧皮部组织先向下,再向上,增殖到一定浓度时表现症状。

9.初侵染和再侵染:①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下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②再侵染:初侵染完成后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进行的其他各次侵染(再侵染的来源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

再侵染的有无,因病原物的种类而异;发生的次数与潜育期的长短有关)。

10.病害流行: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11.隐症现象:有些植物在病毒侵染表现症状后,因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而出现症状消失的现象,称为隐症。

P6612.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不同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的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

P9213.子囊壳:子囊果球形或瓶状,顶端有固定的孔口,子囊为单层壁,称为子囊壳。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名词概念:林木病害;病理程序;病原,诱因;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感病植物,寄主;病害三角,病原四面体;症状,病状,病征;病原生物的种类;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病状类型,病征类型;植物病害的症状变化及稳定性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有哪些?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如何?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如何对非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名词:真菌,菌丝体,吸器,菌组织,子实体,真菌的有性生殖,准性生殖,生活史,子囊果,担子果,菌组织类型;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有性生殖的孢子类型;真菌繁殖在病害发生和扩展上的意义;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子囊果的类型;半知菌的产孢结构。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染色反应为阳性还是阴性?何谓喷菌现象?细菌的致病变种的概念;如何根据症状对细菌病害进行诊断?由植原体引起的典型病害有哪些?病毒的多分体现象与多分体病毒;何谓病毒的传播和移动,病毒的传播媒介有哪些?病毒的内含体;口针;线虫的生活史;外寄生,内寄生;植物线虫对寄主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寄生性植物;全寄生,半寄生;名词概念:毒素,活养寄生物,半活养寄生物,死养寄生物,寄生性,致病性,致病因素;毒素;病原物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抗病、避病和耐病;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有哪些?概念:侵染过程,病害(侵染)循环;接触期,侵入期,潜预期,发病期;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伏侵染;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初侵染,再侵染;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病害流行,病害预测;侵染过程的四个阶段;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害循环的三个问题;病害循环与病程、病菌的生活史的关系;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害预测的依据。

何谓林木病害的综合治理,都有哪些措施;我国的植保方针;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植物检疫;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保护剂,治疗剂;化学防治的优缺点;生物防治(狭义)及其机制;林木栽培防病都有哪些措施;如何对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进行镜检?病原真菌在植物表面形成的小黑点可能是真菌的什么结构?下列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根癌病,黄栌白粉病,林木根朽病,毛白杨锈病;下列病害的病原及发展规律:泡桐炭疽病,柿角斑病,松枯梢病;下列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松材线虫枯萎病;泡桐丛枝病;杨树溃疡病。

林木病理学 - 复习提纲

林木病理学 - 复习提纲

林木病害
名词解释
土壤寄居菌

不能在无生
命的生物体
或人工培养
基上生长的
A
系生统物侵。染—
—病原物侵
入后,便扩
展到整个植
株或植株的
绝大部分,
这称为系统
A
侵 是染 研。 究林木
病害发生现
象,发病原
因和发病机
理,以及发
展规律和防
治方法的一
A
门 由学 生科 物和非
生物因素的
B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的真
菌所致。
A
植物病原菌细菌都是杆状,且革兰氏染色均
为阴性反应。
B
植物病原细菌与类菌原体都是原核生物。 A
耐病品种因其受害程度与感病品种一样严
重,故不属于抗病的范畴。
B
病原学
寄生性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象的中文名称
A
对土壤的适 应性强,在 土壤中可长 期存活,并 且能够在土 壤有机质上 繁殖的微生 物。(腐霉 属、丝核菌 属和一些引 起萎焉的镰 孢菌属) 从寄主植物 上夺取它自 身所需要的 所有生活物 质的寄生方 式 1996年国家 颁布的国内 林木病害检 疫对象,在 1984年颁布 的基础上增 加了几种, 取消了泡桐 丛枝病和枣 疯病2种。因 此,一共有 14种,即: 落叶松枯梢 病、板栗疫 病、毛竹枯 梢病、松疱 锈病、杨树 花叶病毒病 、松枯萎病 (松材线虫 枯萎病)、 国外松褐斑 病、松针红 斑病、松针 褐斑病、杉 木缩顶病、 桉树焦枯病 、肉桂枝枯 病、冠瘿病 (根癌病) 、猕猴桃溃 疡病。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

1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先年被害枝条、被侵害的冬芽、转主寄主、传毒昆虫。

2白粉病类症状特点: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

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白粉病病原: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中的真菌引起。

全部都是专性寄生菌,耐旱,转化性较强。

白粉菌的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同科内几个属的植物。

3煤污病类病原:子囊菌亚门中的煤炱菌科和小煤炱菌科。

特点:专性寄生菌,耐旱。

4锈病类病原:转主寄生的长循型锈菌。

锈病类病原产生5种孢子:性孢子,锈孢子,担孢子,夏孢子,冬孢子。

⏹性孢子器:蜜黄色-暗褐色点状或颗粒状⏹锈孢子器:黄白色各形。

⏹夏孢子器:黄色粉状⏹冬孢子堆:橘红色或锈褐色。

5潜伏侵染:病原物在侵入寄主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受到抑制,暂时不表现出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当抑制消失或被解除后,症状才开始表现出来。

6种实带菌方式:机械混杂型,表面附带型,种内潜伏型。

种实病害病原有:曲霉属,腐霉属,根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

7松材线虫枯萎病:病原:松材线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传播:在自然界,近距离传播主要由松墨天牛传播,并经常和蓝变菌同时出现。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调运带疫的苗木、松材、松木制品等。

8落叶松-杨锈病:症状:(1)落叶松上:针叶上出现短段褪绿斑。

其上有黑褐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

褪绿斑下表面产生疱斑,表皮破裂后露出黄粉堆,是病菌的锈孢子器。

(2)杨树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生出橘黄色的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为夏孢子堆。

秋初于叶正面出现红褐色至栗褐色疮痂状斑。

病原:担子菌亚门--松杨栅锈菌。

在落叶松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在杨树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

发病规律:早春,上一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由气孔进落叶松,7-10d后,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林技0901班1、林木病害:林木对外界的环境变动和其他生物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动或刺激超出其适应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使其细胞和组织机能失调,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2、林木病害发病原因(1)病原: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

分类:非生物病原:环境中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生物病原: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因此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2)寄主:受侵染的植物对寄生生物而言。

(3)环境因素:林木所接触到的温度、湿度、气候、大气等一切外界因素。

(4)人为因素3、症状类型:变色、坏死或腐烂、枯萎、畸形、具有典型病症(霉粉、蕈(xùn)菌、菌核、菌索)4、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特征:有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病程)。

植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失调,而后出现组织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病害的基本特征与损伤概念的区别:损伤是外界对植物突然间造成的伤害。

如砍伤、啃伤、风折等。

5、症状:林木生病后外部形态所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

它有两部分组成,即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病状:林木生病后自身外部形态上产生的病变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6、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温度不适、恶劣气候、大气与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的不适宜)(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肥料元素供应不适;大气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林业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林木病理学重点修订版2012年4月20日

林木病理学重点修订版2012年4月20日

花叶病类
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
斑点 (spot):叶片、果实或种子局部坏死。如松苗叶枯病、松针锈病和杨黑斑病等。
腐烂 (rot):组织受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组织解
体。 如板栗疫
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
溃疡 (canker):果实或枝干皮层受害后,形成凹陷病斑,周围常开裂,并有愈伤组织产生。
3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 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 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梨桧锈病为例: 性孢子和锈孢子:4-6 月,梨树叶片; 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 冬孢子:第二年 3 -4 月在桧柏上产生; 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柄
菌落(Colony):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 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
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
2. 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的变态类型。
吸器 (haustorium):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附着胞 (appressorium):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
亡。
C 温度不适宜 :高温引起日灼伤 低温引起霜害或冻害
D 毒物 :工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第 2 节 林木病原真菌
一、 真菌的特征:1 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 2 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3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作者:————————————————————————————————日期: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南林林业大学黄龄教授第一章1. 植物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的因素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局部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收到显著影响甚至死亡。

2.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所引起,有侵染性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细菌)病害、线虫病害、病毒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植物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其他生物如螨类、藻类引起的病害。

3.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子所致,无传染性。

4. 病害发生的三角关系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体、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的共同作用。

5. 症状概念: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特征。

由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症状不仅是树木本身的病变特征;而且包括病原物在树木病组织上产生的繁殖器官或其他组织,这些器官或组织成为病症。

种类: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粒状物第二章一、病害诊断概念:方法:1、根据症状2、根据病原物3、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其证明一种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最科学的病害诊断方法A.将病害植物组织上经常出现的微生物分离..出来,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将培养基进一步纯化..得到纯菌种。

C.将纯菌种接种..到健康寄生物植物体内并给予适宜发病条件,使其发病。

观察是否表现为原病害相同症状。

D.从接种发病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4、病害治疗诊断第三章病原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其他(螨类、藻类)一、真菌特点:具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林木病理学整理

林木病理学整理

林木病理学整理名词解释: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征的总称。

菌物: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抱子的生物。

繁殖体:真菌产生抱子的结构(子实体)及其形成的抱子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原核生物: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细菌的生物学概念: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仁和核膜;属于原核生物。

多数细菌是异养的。

懿:在人工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以接种点为中心的圆形或其它形状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全寄生:无叶绿素,无根,从寄主吸收全部营养物质。

半寄生:有叶绿素,但无真正的根,须从寄主吸取水分和矿物质。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机构及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具有致病能力的非细胞生物非侵染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到植物表现症状的过程。

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寄生性:病原物依附寄主生存的能力,即指病原物吸取寄主营养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即病原物引起寄主发病和对寄主进行破坏的能力。

也称致病力或毒力。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名词解释林木病害:因病原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植物等)侵染或异常环境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林木生长抑制、林产品变质或减产的一种自然现象,严重时可流行成灾,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

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运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表现特征、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防治的理论和技术。

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其它生物的侵袭或者遭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反常变化,使植株的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局部或整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

论述:种实霉烂危害:繁殖材料、林产品,降低出芽率(缺株、断行)、携带(机械混杂、表面附着、种内潜伏—核桃黑斑病,苹果花叶病)或传播病害(猝倒病)、降低产量、质量和价值(黄曲霉素),板栗干腐病、油茶炭疽病症状:1.具霉味、褐色湿腐;2.种壳或果实外皮: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3.内部:成糊状,有的保持原形,只有胚乳部分有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纹,也有形状和颜色不变的。

病原:多为卵菌门、接合菌门和无性型菌物(青霉、曲霉、交链孢、匍枝根霉、镰刀菌),少数为细菌细菌:种子表面有油状或白蜡状菌落,可经种皮伤口侵入种子内部,糊化而失活。

青霉菌类:霉层中心蓝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是白色菌丝。

分生孢子梗扫帚状分枝,产孢细胞瓶状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交链孢菌:霉层毛绒状,褐色中显绿色(产黑色素),边缘白色。

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

烂芽或不萌发镰刀菌:种皮上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红色或蓝色,小水珠。

大(多细胞,镰刀型)、小(单细胞,椭圆至卵圆形)两种分生孢子。

不影响萌发发展规律1.侵染途径:枝叶上发生,蔓延至幼果(不影响树木健康,疏果);花器(柱头,桃褐腐病、榆花叶病)、伤口(昆虫、机械)或自然孔口侵入2.病菌基本为腐生菌,普遍存在,与种子接触很多,以孢子或菌丝附在种实表面;3.种皮受伤,种子活力低、含水量高,或贮藏温(25-27℃)湿度高、通风不良,种子携带或仓库病原菌数量过多等可使病害迅速蔓延;防治措施:1.生长期药剂防治病虫害;及时采收,避免机械、冻害损伤等;2.检疫、理化消毒;沙藏催芽时,注意消毒(5%高锰酸钾);3.低温(0-4℃)干燥贮藏(含水量10-15%),剔除坏、病和虫害种;仓库消毒,保持通风。

病理学(考试必备资料)

病理学(考试必备资料)

1. 林木病害:林木是活的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动或其他生物的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当环境的变动或某种刺激超出其适应能力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内容:1.病理变化是个过程,与损伤有区别;2.一个是生态方面,即林木本身的正常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威胁;另个一是经济方面,即人们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2. 在这个生态体系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称为病原。

其他各种相关因素则视作环境因素(包含非生物性的和生物性的)或诱因。

引起林木病害的病原分为两大类: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是指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主要的生物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以及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3. 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有传染性的,因此称做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一系列因素。

凡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林木病害都是没有传染性的,故叫做非传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也称生理病害。

(只有病状)4. 各种植物对于不良因素的抗逆性或感受性各不相同,易于遭受侵袭的称为感病植物,对于寄生生物来说则称为寄主。

病害三大因素:寄主植物、病原和环境条件三者。

5. 林木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称之为病症。

由营养体、繁殖体和产物构成。

气味也属于。

二者合称为病害的症状。

症状特点:1.病状先于病症出现,少数是病状,病症同时出现。

2.A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外部症状表现较少或不表现。

B 隐症现象:有些病害的症状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6.病害诊断特点:1特异性:一定的病害与一定的病原物相联系,每种病害的症状都是特有的,可以根据症状判断病害;2阶段性:病害的症状随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初期、中期、末期往往不同,各有特点;3差异性:同一种病原物在同一寄主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表现的症状可能不完全相同。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复习资料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复习资料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病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

P42、病症——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

(或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

)P53、病程——病原物到达植物体表后,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到组织内部,建立起寄主关系,并经过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和寄主植物一系列生理、解剖上的反应,最终表现出病状。

这一整个过程如以植物受病后的活动为出发点,称之为发病过程,简称病程。

P434、菌核——组织形态及子座相似,但其外层菌丝交织得更为紧密,并呈褐色或黑色,内部较疏松的特殊结构。

(或:由菌丝交织而成的一个坚硬的营养结构,具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休眠作用,休眠后经过萌发,再产生孢子的子实体。

)P145、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

P126、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及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称为子实体。

P167、转主寄生现象——一种锈菌当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必须转换寄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P228、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

有时用毒性一词表示。

P379、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活,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生物体或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生物。

P36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便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这称为系统侵染。

P4511、局部侵染——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都只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称为局部侵染。

P4512、担子果——有些担子菌的次生菌可以组织成复杂的特殊结构。

P2113、子座——一个致密的营养组织,很像一个垫子,上面或其内部形成子实体或直接产生孢子。

(或:是一个垫状或壳状的营养体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产生子实体。

)P1414、寄生性——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P3615、子囊果——子囊通常集生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林木病理复习指南

林木病理复习指南

《林木病理学》复习指南一、名词解释(24分)如:症状:林木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病状、子实体、根状菌索、子座、侵染循环、寄生种子植物、生物防治、林木病害综合治理、单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等二、填空题(10分)如:1、真菌有性孢子有: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真菌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粉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3、最新制定的国内林木病害的检疫对象有:松树疱锈病、松材线虫病、杨树病毒花叶病、猕猴桃溃疡病、冠瘿病、草坪草褐斑病、落叶松枯梢病4、病原物侵染寄主的致病机制:机械穿透、营养物质掠夺和化学致病作用等。

5、侵染循环包括3个环节是: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传播、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6、菌丝变异:吸器、附着孢、假根;7、菌丝体的变异:子座、菌核、菌索、菌膜8、真菌门下分为5个亚门,分别为:鞭毛菌亚门、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9、苗木猝倒病病状主要有:种芽腐烂、茎叶腐烂、猝倒型、立枯型;10、锈菌生活史三大现象:转主寄生现象、单主寄生现象、多型现象三、选择题(6题共6分)如:1、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半纤维素;C:几丁质;D:果胶质2、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A:昆虫;B:人为活动;C:风力;D:线虫3、对四环素敏感的病原为:A:病毒;B:植原体;C:细菌;D、真菌4、下列哪种病害是检疫性病害?A:松瘤锈病;B:松疱锈病;C:松针褐斑病;D:松针锈病5、在发病季节,影响病菌侵入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湿度;C:风;D:光照6、造成植物徒长和倒伏、贪青迟熟,抗病性下降,是由于()过量A、N,B、P,C、K,D、Mg7、()是细胞体内细胞质浓缩的产物,抗逆性极强,是食品和实验室培养基的主要消毒目的A、荚膜,B、芽孢,C、原生质体,D、细胞膜四、判断改错题:(10分)如:1、有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病害就一定会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南林林业大学黄龄教授第一章1. 植物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的因素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局部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收到显著影响甚至死亡。

2.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所引起,有侵染性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细菌)病害、线虫病害、病毒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植物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其他生物如螨类、藻类引起的病害。

3.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子所致,无传染性。

4. 病害发生的三角关系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体、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的共同作用。

5. 症状概念: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特征。

由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症状不仅是树木本身的病变特征;而且包括病原物在树木病组织上产生的繁殖器官或其他组织,这些器官或组织成为病症。

种类: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粒状物第二章一、病害诊断概念:方法:1、根据症状2、根据病原物3、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其证明一种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最科学的病害诊断方法A.将病害植物组织上经常出现的微生物分离..出来,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将培养基进一步纯.化.得到纯菌种。

C.将纯菌种接种..到健康寄生物植物体内并给予适宜发病条件,使其发病。

观察是否表现为原病害相同症状。

D.从接种发病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4、病害治疗诊断第三章病原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其他(螨类、藻类)一、真菌特点:具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营养结构:菌丝体。

原生质团、单细胞、假菌丝、两型菌丝营养体的变态结构:(1)附着胞(2)附着枝(3)吸器(4)假根(5)菌环和菌网繁殖方法和策略: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准性繁殖(形成异核体,形成杂合二倍体,形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同宗配合:有些真菌单个菌株自身的雌雄器官结合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异宗配合:孢子类型: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真菌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萌发、生长。

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多型现象:许多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如锈菌可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5种类型孢子。

同住寄生(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能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寄主植物上生活。

菌物的范畴与真菌的关系:菌物包括真菌界的所有生物。

几种真菌举例:1、根肿菌。

病害特点:常引起组织增生,使根茎膨大或形成肿瘤,并不外表往往看不到病症,职能从病组织切片中观察到病原菌。

2、卵菌。

引起的症状类型主要为根部、茎部、和果实等的腐烂,叶斑以及膨胀、徒长和畸形等,受害部位常出现棉絮状、霜霉状物等。

3、接合菌主要造成植物花蕊、果实、块根和块茎等器官的腐烂,也可以引起幼苗烂根,病部常产生霉状物,初白色,后转为灰色,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

4、子囊菌多以气雾型阶段危害植物。

主要引起叶斑、炭疽、疮痂、粉霉、萎焉、溃疡、枝枯、腐烂等病害,病部常产生霉状、总状物、菌核和根状菌索等。

优势也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

白粉病、煤污病:5、担子菌(锈菌生活史,引起的病害特点,症状特点)营养体有单核的出生菌丝和次生的双核菌丝,有隔。

专性寄生,产生锈褐色症状,产生各种类型孢子,有转主寄生现象。

多型现象:典型锈菌在生活史中可一次产生5种类型孢子,性孢子,担孢子,夏孢子,冬孢子、锈孢子。

锈病:二、病毒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能够自我复制的严格化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结构:主要由核算和保护性蛋白衣壳组成,又称分子寄生物。

引起植物病害症状:植物感染病毒后A.叶绿体复制破坏、或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引起花叶、碎锦、黄化、红化等症状B.植株矮化,丛簇、畸形等C.形成枯斑、坏死等。

三、原核生物结构: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大小为0.5~0.8X1~5um,少数呈球状,大多有鞭毛。

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称为周鞭,细菌鞭毛的有无,着生位置和数目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致病特点:A.斑点:引起各种花木的叶斑病,病斑周围往往有晕圈B.腐烂:由细菌分泌果胶酶引起,果胶酶破坏细胞的中胶层而使细胞分离C.枯萎:细菌侵入周围维管束系统,破坏输导组织,使之枯萎D.肿瘤:细菌侵入后产生细胞质分裂素,使细胞不断分裂产生肿瘤。

四、线虫两端呈尖细的线形,多为乳白色或无色透明,需用显微镜观察,体长0.3~1mm,个别种类达4mm,宽30~50um,多雌雄同型,即雌成虫和雄成虫皆为线形,部分雌雄异型,雌成虫为柠檬形或梨形(根结线虫)病害症状:A. 植物地上部分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瘦或种疫等B. 根部受害症状,有的生长点被破坏而停止生长或卷曲,根上形成肿瘤或过度分枝,根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等C. 多肉的地下根或茎受害后,组织先坏死,以后由于其他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

D. 根部受害后,地上部的生长受到影响,表现为蜘蛛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症状,严重时整株枯萎。

五、寄生性种子植物叶绿素等缺乏或根系、叶片退化,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以获取营养物质的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生植物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寄生植物营养物质的争夺,还能将病毒从病株传到健康株上。

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计生关系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的依赖关系,如樟寄生,桑寄生等。

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营养的寄生方式,如菟丝子,列当,无根藤等。

第四章一、寄生性与致病性间关系:一般死体营养生物多具有较强致病性,而活体营养生物对寄主破坏的毒害要缓和。

二、根据寄主划分病原物:专性寄生物、专性腐生物、兼性寄生物、兼性腐生物三、致病机制:A. 胞外酶 B. 生长调节物质 C. 毒素 D. 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四、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或抑制病原物侵染的能力,是植物与病原物长期斗争和共同进化中逐步发展起来并保存下来的为保持物种生存和繁衍所必须的特性。

免疫、抗病、高抗、耐病、感病、趋病主动抗性:病原物侵入后,植物由于受侵染的刺激而产生的抗病特性。

被动抗性:病原物侵入前,植物就已经具备了抗病特性。

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在遗传学上有无特意的相互作用,分为垂直抗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生品种对病原物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这种抗性成为消肿转化抗性,这种抗性往往由个别主效基因控制。

水平抗性:怎么利用垂直、水平抗病性:五、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生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也就是植物遭受病原物秦安后的发病过程。

四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闲置,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保持其晟敏,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作潜伏侵染。

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时,病原就开始活动,打破潜伏侵染而表现症状。

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传播,越冬后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在植物新的生长季节周次引起植物发病的过程,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侵染。

再次侵染:收到初次侵染后的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或体外产生大量繁殖体并传播到正常健康植株上,进行重复侵染的过程,引起病害在生长季节的蔓延。

六、病害流行的三要素1. 病原因素:大量的,毒性强的、强致病性的,很快传播到寄主体上,对环境有广泛适应力。

2. 植物因素: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的存在,栽培管理不善,环境恶化使抗病性虾酱。

3. 环境因素:削弱寄主抗病性,鲤鱼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

寄主主导型病害:引起新寄主、寄主植物抗病降低或大面积栽培了同一种植物。

病原主导型病害:病原物传入和积累,如松材线虫病,松树和气候条件满足,当病原传入即引起大流行,所以要警惕新病原侵入如何利用这两个特点进行病害防治?病原主导:警惕新的病原传入。

寄主主导:提高植物抗病性,不大面积栽种同一种植物。

第五章一、病害防治方法植物检疫、营林技术、选育抗病树种、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优先考虑符合生态学原则。

二、植物检疫定义:也称法规防治,只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专门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认为的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发展所采用的一系列措施。

基本属性:强制性、预防性。

方法:适用范围:1.局部地区发生的。

2.危险性大的。

3.可随种子、苗木人为传播的。

三、生物防治定义:是以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杀死或抑制病原生长发育,竞争、捕食、抗生、寄生、交叉保护。

适用范围:各论一、根部病害1.苗木猝倒病/苗木立枯病针叶树为主症状:种芽腐烂型,茎叶腐烂型,幼苗猝倒型,苗木立枯型病原:非侵染性:圃地积水、覆土过后土壤板结、地表温度过高、灼烧根茎侵染性:镰刀菌、腐霉菌、丝粒菌、土壤习居菌以厚垣孢子、菌核、卵孢子渡过不良使其。

土壤带菌是该病病原菌主要来源。

防治:圃地(排水);避免板结;合理施肥,有机肥腐熟;及时播种;化学防治2.苗木茎腐病阔叶树苗银杏、香榧、鸡爪槭、杜仲发病条件:土壤习居菌,以菌丝体、菌核在土壤中生存。

温度:夏季炎热土温高,茎部受高温损伤,造成病原侵入途径。

湿度:湿度大利于孢子萌发。

苗木过密,生长差,造成大量苗受害。

土壤:土壤及苗木未消毒,有机肥也未消毒,是土壤及苗木中病菌在适宜条件下繁殖。

防治:1.使用有机肥。

2.夏季降低苗木土表温度,防治灼伤苗木茎基部。

3.根结线虫病症状:A.危害根部,再幼根上产生许多小根结,形似绿豆大小,近圆形,上生有细根毛。

B.切开根结,内有乳白色线虫。

C.地上部分长势衰弱,叶小发黄,提前枯萎或落叶。

严重全株死亡。

防治:加强检疫;轮作;药剂处理或土壤消毒。

二、林木枝干病害发病特点:1.不及叶部病害多,但危害大,受病后一般枝枯,主干受病导致全株枯死。

2.病原多,几乎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全部病原,如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生物病原,也有高温底纹等非生物病原。

3.病原菌一般在病斑内。

转主寄主内,土壤中越冬,伤口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通过风雨气候传播,昆虫介体,潜育期长。

松枯梢病病原:无性型菌,球壳孢属症状:新发嫩枝被侵染后萎焉弯曲,针叶褪色变黄,进而发展成枯梢,发生在顶端造成丛枝或多头。

侵入枝干可导致溃病,病部开裂,凹陷,溢脂。

症状:8-9月病部肿胀,出现淡橙黄色病斑,病斑竹秆锈病病原:皮下硬层锈菌,无转主寄生症状:病株上只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病菌以菌丝体和冬孢子堆在组织内越冬,夏孢子堆是主要侵染源,借风传播,伤口侵入,地势低,发病重病害发生规律:杆下部或基部,严重时上部,病部有橙黄色垫状物—冬孢子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