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

合集下载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南林林业大学黄龄教授第一章1. 植物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的因素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局部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收到显著影响甚至死亡。

2.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所引起,有侵染性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细菌)病害、线虫病害、病毒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植物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其他生物如螨类、藻类引起的病害。

3.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子所致,无传染性。

4. 病害发生的三角关系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体、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的共同作用。

5. 症状概念: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特征。

由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症状不仅是树木本身的病变特征;而且包括病原物在树木病组织上产生的繁殖器官或其他组织,这些器官或组织成为病症。

种类: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粒状物第二章一、病害诊断概念:方法:1、根据症状2、根据病原物3、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其证明一种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最科学的病害诊断方法A.将病害植物组织上经常出现的微生物分离..出来,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将培养基进一步纯.化.得到纯菌种。

C.将纯菌种接种..到健康寄生物植物体内并给予适宜发病条件,使其发病。

观察是否表现为原病害相同症状。

D.从接种发病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4、病害治疗诊断第三章病原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其他(螨类、藻类)一、真菌特点:具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营养结构:菌丝体。

原生质团、单细胞、假菌丝、两型菌丝营养体的变态结构:(1)附着胞(2)附着枝(3)吸器(4)假根(5)菌环和菌网繁殖方法和策略: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准性繁殖(形成异核体,形成杂合二倍体,形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同宗配合:有些真菌单个菌株自身的雌雄器官结合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森林病理学2林学

森林病理学2林学

贵州石阡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瞿丽雯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22(21)18
【摘要】贵州石阡木偶戏是国家非遗文化传承,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价值,是研究黔东地方经济、语言、服饰、风俗民情的活化石。

为了更好地对石阡木偶戏给予保护与传承,本文对石阡木偶戏的起源、特点等做了介绍,对其文化价值做了分析,并围绕石阡木偶戏观众不断流失、传承断层严重、艺术水准不高、保护措施不足等问题和困境展开了研究,给出了解决方案与策略,本文对石阡木偶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页数】3页(P226-228)
【作者】瞿丽雯
【作者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的外在因素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仡佬毛龙为例
2.通神、祈福与逸乐:历史学视野中贵州石阡木偶戏的文化内涵
3.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的外在因素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仡佬毛龙为例4.管窥非遗视角下高州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5.管窥非遗视角下高州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 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

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 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m2,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

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2。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m2。

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森林病理学

森林病理学

1森林病虫害居高不下的原因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树种单一,面积大;天然次生林面积大,生态平衡失控,物种多样性丧失;人为传播和生物入侵;森林系统人为破坏严重;生物入侵日趋严重: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

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气候变暖一、枝干病害1枝干病害发生状况主要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受枝干病害严重威胁。

经济损失严重。

全球气候变化下,枝干病害损失加重,面积增加。

2发生特点1)病害种类不多,但病原种类多,复杂。

2)多伤口侵入。

锈病类特殊。

3)潜伏期长。

4)受生境立地和全球气候影响大。

5)损失严重,多是毁灭性的。

6)防治困难。

3主要类型:干锈病类、溃疡病类(包括水泡型、水渍型、腐烂型;枝枯型、干癌型)、从枝类类、枯萎类、肿瘤病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膏药病类二、非侵染性病害1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1 分布普遍,危害严重2没有病症,通常是全株性的。

初期表现多为黄化、花叶、枯斑、畸形、落花、落果等3田间分布往往成片,与一定的特殊环境相关联4发生的时间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2非侵染性病害的种类1大气污染2缺素3药害4温度不适5综合因子引起的林木病害三、根部病害1根部病害危害特点:1不易发觉2不易诊断:生物的/非生物,原生的/次生或腐生的3复合侵染4病原分离困难5大多有休眠体6大多根部病原是兼性寄生菌,有较广的寄主谱7根部病原大多直接侵入寄主植物,但部分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

2根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病原1 根部和根颈部受害,以皮层腐烂为主,如猝倒病、茎腐病、白绢病、根朽病和紫纹羽病2根部和根颈部形成肿瘤,如根癌病、根结线虫病3根部和干基部受害,造成木质部腐朽的各种根朽病,如密环菌引起的根朽病4病菌自根部侵入,在维管束中定植扩展,引起植株枯萎,如木麻黄青枯病病原:非生物病原生物病原:1)真菌。

如腐霉、疫霉是世界许多林木的知名性病原。

座坚菌(Rosellina spp.)是热带植物习居菌,引起根部腐烂,常在阔叶树根表形成白色的菌膜,称“白纹羽病”。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分子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 测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片 段,快速诊断病害。
基因组学研究
对病原菌基因组进行测序 和分析,揭示其基因结构、 功能及进化关系。
转录组学研究
分析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 件下的转录组变化,了解 其适应机制和致病机制。
THANKS
谢谢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防治病害,如菌根菌的应用。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防治 病害,如热处理、放射处理等

森林病害的生物防治
生防菌的应用
利用生防菌产生的抗菌物质抑制病原物的生 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有益微生物的利用
利用有益微生物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提 高抗病性。如菌根菌的应用。
详细描述
林木育种与改良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 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遗传改 良和良种选育等方法,可以提高林产 品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类对木材和 其他林产品的需求。同时,这些改良 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也可以提高林业生 产的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繁荣和发 展。
林木生长与发育
总结词
林木生长与发育是林学研究的核心问 题之一,涉及到树木的生长规律、发 育阶段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
森林病理学林学
目录
CONTENTS
• 森林病理学概述 • 林学基础 •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 • 森林健康与可持续经营 • 森林病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01
CHAPTER
森林病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森林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学科,主要探讨森林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等方面的规律。
特点
详细描述
林木育种与改良是林学领域中一个非 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它的主要任务是 通过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等方法,提 高林木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出适合不 同环境和需求的优良品种。这个领域 的研究对于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改善森 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森林病理学研究法

森林病理学研究法

文献收集提纲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收集提纲 例如一种真菌或细菌病害的文献收集可以参考一下提纲: 病名;寄主;历史;分布;经济上的重要性;症状; 病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活史、致病性、致病力; 侵染过程—侵入方式、病菌和寄主的关系、寄主的反应; 病害循环—病菌越冬、初侵染来源、病菌传染和传播等; 生态关系—土壤和气候条件对发病的关系、流行和预测; 寄主的抗病性;病害的控制
踏查路线间的距离一般为250-1000m,视工作精度 的不同而定。目测的内容有林分因子、病害种类、 分布情况、严重程度、蔓延面积、卫生状况等。 结果记入表1.1中。 详细调查时在踏查的基础上,按详细调查的目的 选择标准地。如果目的是要查明森林立地条件与 病害发生的关系,标准地就要考虑设在不同立地 条件的林分中。如果目的是要查明各林分因子与 发病程度不同的林分中设立,但一般都设在病害 发源地,以查明影响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三、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与重点调查的界线很难划分,但调查研 究一般不是对一种病害做全面的调查,而是针对 某一个问题。 特点 1.调查的面不一定要广,但要深入。除田间观察 外,更要注意访问和座谈。 2.由于各种调查研究的内容不同,很难有统一的 调查表格。 特点 3.需要设备不多,但实验规模大,各种对比处理 多。
第二节 发病程度
发病程度包括发病率和严重度,发病率是指发病田块、 植物或器官等发病的百分率,而严重度是指田块植物 或器官等的受害程度。 一、记载方法 1.记载方法很重要,记载注意事项: ①要简单明了而相对准确,只求精确而过于复杂是不 适用的,而且有时是不必要的。 ②要客观和具体,使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用该 方法记载得到的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③一种病害为害的方式可以是多方面的,要兼顾到各 种为害方式。 ④发病率固然不能代表损失的大小,但是能指出期间 的一定关系最好。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学绪论植物病害的类型(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二)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三)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传病害等。

(四)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五)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六)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七)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分: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症状类型主要有11种1、白粉病类2、锈病类3、煤污病类4、发霉5、斑点病类6、炭疽病类7、溃疡病类8、腐朽病类9、变色10、畸形、肿瘤、丛枝、萎缩等11、萎靡四、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降低产量: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马铃薯几乎绝收。

1950年我国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120亿斤。

1996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中国辽宁流行,绝收25万亩,损失2.5 亿Kg。

全世界农作物因病害减产:粮食10%、蔬菜40%。

2.降低品质: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

3.产生有毒物质,使人畜中毒: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

小麦赤霉病的小麦生产面粉,人产生呕吐、腹泻。

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由于一种病害发生在一地区不能栽植,在辽宁省由于红麻炭疽病而40年未能种植。

广东省由于木瓜病毒病至今不能栽植。

5.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白菜软腐病。

水果产后病害。

五、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第一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1林木病害定义病原生物或不良的气象等非生物因素使林木在生理、组织或形态上发生的病理变化。

可导致生长不良,产量、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枯死和生态条件的恶化。

《林木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害的症状与识别
总结词
掌握林木病害的症状和识别方法是诊断和防治林木病害的关 键。
详细描述
林木病害的症状是指林木发病后表现出的异常特征和现象, 包括病斑、变色、萎蔫、坏死等。识别林木病害症状需要了 解不同病害的特征和规律,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出病害的 类型和严重程度。
林木病害的病原与传播
总结词
创新防治技术
林木病理学应积极探索和创新防治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病害防 治方法,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林木病理学应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如植物生理学、 生态学、植物保护学等,共同推动林木病理学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林木病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林木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林木病理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和机遇。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高,林木病理学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 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林木病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
林木病理学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究病原菌与寄主植物 互作的分子机制,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了解林木病害的病原和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详细描述
林木病害的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等微生物和线虫等。这些病原可以在土壤、病残体、种子等处越 冬,通过风雨、昆虫、鸟类等途径传播。了解病原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 扩散和蔓延。
02
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
《林木病理学》PPT课件
• 林木病理学概述 • 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 • 林木病害的案例分析 • 林木病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

1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先年被害枝条、被侵害的冬芽、转主寄主、传毒昆虫。

2白粉病类症状特点: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

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白粉病病原: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中的真菌引起。

全部都是专性寄生菌,耐旱,转化性较强。

白粉菌的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同科内几个属的植物。

3煤污病类病原:子囊菌亚门中的煤炱菌科和小煤炱菌科。

特点:专性寄生菌,耐旱。

4锈病类病原:转主寄生的长循型锈菌。

锈病类病原产生5种孢子:性孢子,锈孢子,担孢子,夏孢子,冬孢子。

⏹性孢子器:蜜黄色-暗褐色点状或颗粒状⏹锈孢子器:黄白色各形。

⏹夏孢子器:黄色粉状⏹冬孢子堆:橘红色或锈褐色。

5潜伏侵染:病原物在侵入寄主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受到抑制,暂时不表现出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当抑制消失或被解除后,症状才开始表现出来。

6种实带菌方式:机械混杂型,表面附带型,种内潜伏型。

种实病害病原有:曲霉属,腐霉属,根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

7松材线虫枯萎病:病原:松材线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传播:在自然界,近距离传播主要由松墨天牛传播,并经常和蓝变菌同时出现。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调运带疫的苗木、松材、松木制品等。

8落叶松-杨锈病:症状:(1)落叶松上:针叶上出现短段褪绿斑。

其上有黑褐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

褪绿斑下表面产生疱斑,表皮破裂后露出黄粉堆,是病菌的锈孢子器。

(2)杨树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生出橘黄色的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为夏孢子堆。

秋初于叶正面出现红褐色至栗褐色疮痂状斑。

病原:担子菌亚门--松杨栅锈菌。

在落叶松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在杨树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

发病规律:早春,上一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由气孔进落叶松,7-10d后,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

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ot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

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O。

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 (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1934年苏联的C. H .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萌生时期(1917 ~ 1953 )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

创建时期(1954 ~ 1978 )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2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3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

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因病原生物能够在植物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者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病害,在植物间不会传染)。

4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5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6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7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8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阶段的结构。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菌丝: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支或五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菌丝体: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9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10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的一个垫状营养结构。

作用:1在子座上常可形成子实体2渡过不良环境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称“假子座”11菌索:由菌丝集结而成的绳索状结构,是强大的侵入机构、营养运输不良条件下休眠结构也称根状菌索。

12子囊果:子囊通过集生而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特征:营养体是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常形成各种变态,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多数棍棒形或圆筒形,内含八个子囊孢子,23分生孢子梗束,有书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28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13寄生性的专化: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14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树木病理学林木病理学

树木病理学林木病理学

1.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头年被害枝条、被病菌污染的冬芽、昆虫等媒介、转主寄主。

2.叶果病害的流行条件:一般纯林比混交林发病重。

郁闭度大的比小的重。

多雨高湿度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萌发、侵入。

林木生长衰弱也常诱发和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①营造混交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结合营林措施,改善林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②消除病落叶,减少侵染来源③药剂防治,在病菌孢子飞散侵染期间喷洒杀菌剂或释放杀菌烟剂④植物检疫⑤选育抗病品种。

3.松针褐斑病的判别:①针叶:症状在老叶上;感病针叶上有三段斑;针叶会在未成熟前脱落②单株松树树体:感病部位在基部,由树冠下部向上部发展,不危害嫩梢和枝干③主要在春夏季有典型症状,5-6月为发病盛期。

4.松针褐斑病与红斑病比较,相同点:①树冠下部开始感病②黑色的子实体突破表皮③分生孢子在形状和大小上类似。

不同点:①红斑病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成褐色,随病斑扩大而渐成为红至红褐色,病斑上常流脂。

褐斑病病叶上最初产生退色的小斑点,草黄或淡褐色,后为褐色,并稍扩大,有时汇合成褐色的段斑②红斑病多发生于叶端,针叶基部呈绿色。

褐斑病在病叶上常表现出三段斑③红斑病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的。

褐斑病的则为有色的④分生孢子最佳发育温度,红斑病<褐斑病⑤潜育期,红斑病>褐斑病。

5.桃缩叶病的防治:①在早春桃树萌芽前喷洒3-5°的石硫合剂或6%的多硫化钡,可有效地抑制其发生②在花瓣露红时,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万单位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施③落叶后,3%的硫酸铜喷雾一次,可减少流行与发生。

6.油茶叶肿病发病规律:①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②早春发病,发病时间段,1年1次,无再侵染,山区发病推迟至4月,季节性强③危害的程度与品种有关,一般大叶大果油茶发病重,小叶小果油茶发病轻④孢子萌发、侵入、发病的3个条件:a.水分,湿度,达80%以上;b.温度在12-18℃;c.叶龄,嫩叶易受侵染⑤通风不良、阳光不足处易发病⑥树冠中下部发病较严重。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名词解释林木病害:因病原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植物等)侵染或异常环境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林木生长抑制、林产品变质或减产的一种自然现象,严重时可流行成灾,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

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运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表现特征、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防治的理论和技术。

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其它生物的侵袭或者遭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反常变化,使植株的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局部或整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

论述:种实霉烂危害:繁殖材料、林产品,降低出芽率(缺株、断行)、携带(机械混杂、表面附着、种内潜伏—核桃黑斑病,苹果花叶病)或传播病害(猝倒病)、降低产量、质量和价值(黄曲霉素),板栗干腐病、油茶炭疽病症状:1.具霉味、褐色湿腐;2.种壳或果实外皮: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3.内部:成糊状,有的保持原形,只有胚乳部分有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纹,也有形状和颜色不变的。

病原:多为卵菌门、接合菌门和无性型菌物(青霉、曲霉、交链孢、匍枝根霉、镰刀菌),少数为细菌细菌:种子表面有油状或白蜡状菌落,可经种皮伤口侵入种子内部,糊化而失活。

青霉菌类:霉层中心蓝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是白色菌丝。

分生孢子梗扫帚状分枝,产孢细胞瓶状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交链孢菌:霉层毛绒状,褐色中显绿色(产黑色素),边缘白色。

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

烂芽或不萌发镰刀菌:种皮上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红色或蓝色,小水珠。

大(多细胞,镰刀型)、小(单细胞,椭圆至卵圆形)两种分生孢子。

不影响萌发发展规律1.侵染途径:枝叶上发生,蔓延至幼果(不影响树木健康,疏果);花器(柱头,桃褐腐病、榆花叶病)、伤口(昆虫、机械)或自然孔口侵入2.病菌基本为腐生菌,普遍存在,与种子接触很多,以孢子或菌丝附在种实表面;3.种皮受伤,种子活力低、含水量高,或贮藏温(25-27℃)湿度高、通风不良,种子携带或仓库病原菌数量过多等可使病害迅速蔓延;防治措施:1.生长期药剂防治病虫害;及时采收,避免机械、冻害损伤等;2.检疫、理化消毒;沙藏催芽时,注意消毒(5%高锰酸钾);3.低温(0-4℃)干燥贮藏(含水量10-15%),剔除坏、病和虫害种;仓库消毒,保持通风。

森林病理学

森林病理学

二、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因)
(一)病因:直接导致病害发生的原因,也称病原。
病原
非生物病原
(指环境因素)
生物病原
营养 水分 光照 温度 土壤、空气与水中的有毒物质
真菌
细菌 病毒 线虫 寄生性种子植物
四、植物病害的症状
• 症状(symptom):感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 来的不正常的形态特征。
• 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 病状:感病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反应。 • 病症: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特
扩大至0.2-0.5mm,斑中央有乳白色胶粘状 分生孢子堆。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的斑片。 严重时,叶大部变黑枯死。
病原:
半知菌亚门的盘二孢属(Marssonia) 真菌。我国有3种, 主要是杨生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 (Ell. ex Ev.) Magn.
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面,后突破外露;
征。
六、 侵染循环
• 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是指病害从前一生 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 的过程。又称为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侵染循环的组成
1、初侵染 2、再侵染 3、传播 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第1章 林木种实病害及其防治
三、 种实病害发生特点
病原:
由半知菌的松穴褥盘孢菌
Dothistroma septosporum
引起。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 黑色,埋生于表皮下,初似分 生孢子器状,成熟后顶端形成 一开口,突破表皮成为分生孢 子盘。分生孢子盘单生或几个 并生在一个子座上,子座淡黄 色或黄褐色。分生孢子盘由纵 向排列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梗密 集而成。分生孢子线形,无色, 略有弯曲,成熟的分生孢子有 1~5个隔膜,一般为3个隔膜。

森林病理学——精选推荐

森林病理学——精选推荐

森林病理学四、云杉球果锈病(⼀)、病原:分类地位:担⼦菌亚门、冬孢纲、锈菌⽬(1)杉李盖痂锈菌(Thekopsora aleolata (Fr.) Magn.)(2)⿅蹄草⾦锈菌(Chrysomyxa pyrolae (DC.) Koetr.)(3)畸形⾦锈菌(Chrysomyxa deformans(Diet.) Jacz五、森林病害的特征1、重⼤森林病害严重发⽣2、⽣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病害频繁发⽣3、全球环境变化导致天然林⽣态系统病害流⾏4、已⼊侵的有害⽣物将完成对我国⽣态适宜区的⼊侵并形成稳定的⽣态格局,境外有害⽣物⼊侵风险依然存在。

5、伴随城市⽣态环境⾮⾃然化的过程,城市森林病害发⽣普遍且机理更加复杂。

六、林⽊病害的概念林⽊由于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侵袭,使林⽊正常的⽣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理上、内部组织结构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并导致林⽊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甚⾄死亡,使林业⽣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称为林⽊病害。

⼗、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symptom):感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形态特征。

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感病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反应。

病症: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

病状类型:变⾊、坏死、萎蔫、腐烂、畸形病症的类型:1、霉状物2.粉状物3.⼩⿊点4.菌核、菌索5.菌脓:⼗⼀、侵染循环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是指病害从前⼀⽣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称为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侵染性病害的发⽣过程:在⼀个地区⾸先要有初侵染来源,病原⽣物必须经过⼀定的传播途径,寄主植物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产⽣⼦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以⼀定的⽅式越夏和越冬,渡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季发病。

各种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不同的。

侵染循环的组成:1、初侵染;2、再侵染;3、传播;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1)初侵染的概念: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代植株开始⽣长以后引起第⼀次(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云杉球果锈病(一)、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1)杉李盖痂锈菌(Thekopsora aleolata (Fr.) Magn.)(2)鹿蹄草金锈菌(Chrysomyxa pyrolae (DC.) Koetr.)(3)畸形金锈菌(Chrysomyxa deformans(Diet.) Jacz五、森林病害的特征1、重大森林病害严重发生2、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病害频繁发生3、全球环境变化导致天然林生态系统病害流行4、已入侵的有害生物将完成对我国生态适宜区的入侵并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境外有害生物入侵风险依然存在。

5、伴随城市生态环境非自然化的过程,城市森林病害发生普遍且机理更加复杂。

六、林木病害的概念林木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侵袭,使林木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内部组织结构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并导致林木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死亡,使林业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称为林木病害。

十、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symptom):感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形态特征。

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感病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反应。

病症: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病症的类型:1、霉状物2.粉状物3.小黑点4.菌核、菌索5.菌脓:十一、侵染循环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又称为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初侵染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寄主植物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夏和越冬,渡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季发病。

各种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不同的。

侵染循环的组成:1、初侵染;2、再侵染;3、传播;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一)、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1)初侵染的概念: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第一次(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初次侵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的侵染。

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

如黑穗病类可以采用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

2)再次侵染的概念: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3)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1、休眠孢子2、休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3、无性孢子4、病原细菌或细菌团5、病毒、类病毒、植原体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a、感病的植株;b、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c、土壤;d、病株残体;e、肥料。

十二、病原物的传播方式:1、人为传播;2、自然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十三、植物病害控制策略与防治方法(一)植物病害控制策略:二战以前:自然防治阶段,天灾,提倡“修德减灾”。

二战——60年代末:化学防治阶段,方针“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

70年代开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现代: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森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三)植物病害防治方法:1、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

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是其强制性和预防性。

2、林业技术防治(1)育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2)造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适地适树、造混交林(3)林分抚育中的防病措施:生态治理的思路:区划、培育和经营有机结合,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3、选育抗病品种4、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迄今所利用的主要是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亦称拮抗微生物或生防菌。

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

有益微生物还能诱导或增强植物杭病性,通过改变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抑制病害发生。

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不利作用主要有抗菌作用、溶菌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及交互保护作用等。

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有两类基本措施:1、是大量引进外源拮抗菌;2、是调节环境条件,使已有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增长并表现拮抗活性。

5、物理防治6、化学防治十四、叶部病害的防治防治原则:一般不防治,只有大面积严重发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时才防治。

叶部病害的防治主要在幼苗, 幼林, 果树, 经济林木以及行道树和公园树木上进行。

叶部病害的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2. 喷药保护 3. 林业技术措施4. 选育抗病育种十五、白粉病类。

初侵源:子囊孢子。

传播:气流。

再侵染:以分生孢子反复多次再侵染。

越冬场所、方式:一般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

十六、锈病类A、锈菌都为专性寄生菌,因此,常和寄主植物保持相对稳定性,病菌侵染后一般不会引起很快死亡,只产生褪绿、淡黄色或褐色斑点。

B、在病斑上常产生明显的病症。

十七、毛白杨锈病马格栅锈菌(Melampsora magnusiana)十八、落叶松-杨锈病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

十九、松针锈病担子菌亚门风毛菊鞘锈菌(Coleosporium saussurea)二十、叶斑病类1、松落针病多种散斑壳(Lophodermium spp.),子囊孢子线形,单胞,无色。

2、松针褐斑病(国内检疫对象)病原:松针褐斑病是松针座盘孢菌(无性型)侵染引起的。

我国未发现有性型:子囊菌的松针座腔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的形态着生于针叶表皮下,黑色,开裂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柱形,细长弯曲,多细胞,橄榄青至淡褐色。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树上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冬。

借雨水进行孢子的放散和传播,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20多天。

3、松针红斑病(国内检疫对象)由半知菌的松穴褥盘孢菌Dothistroma septosporum引起。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黑色。

分生孢子线形,无色,略有弯曲,成熟的分生孢子有1~5个隔膜,一般为3个隔膜。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由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为60天左右。

4、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病原菌为日本落叶松球腔菌(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Ito et al.)。

5、杨树黑斑病症状:病斑出现在叶的正面,初为小圆形,后扩大至0.2-0.5mm,斑中央有乳白色胶粘状分生孢子堆。

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的斑片。

严重时,叶大部变黑枯死。

病原:半知菌亚门的盘二孢属(Marssonia) 真菌。

我国有3种,主要是杨生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 (Ell. ex Ev.) Magn.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面,后突破外露;分生孢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上面细胞大且钝圆,下面细胞小但略尖。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或1年生枝梢的病斑内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借风雨传播,由表皮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潜育期3-5天,可反复多次侵染。

6、杨树灰斑病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嫩枝梢上。

根据发病部位和发病条件可归为4种类型:灰斑型、黑斑型、枯梢型、肿茎溃疡型。

灰斑型:病叶初生水渍状斑,很快变褐色,最后变灰白色,周边为褐色。

在灰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久之连片呈黑绿色,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黑斑型:多发生在雨后或高湿度的条件下,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并迅速发展成大块状坏死黑斑,在黑斑上产生黑绿色霉层,病叶干后扭缩、变得易碎裂。

枯梢型:病菌侵染嫩枝梢后,病部组织很快变黑枯死,俗称“黑脖子”。

其上部分叶片变黑死亡,常由病部弯曲下垂或由此折断。

邻近叶柄的休眠芽生出几条小梢,小梢长成小枝,结果成为多叉无主梢的病苗。

肿茎溃疡型:肿茎溃疡型病害多发生在大龄苗的茎、干部,刮风时易从病部折断。

病部不断地产生新的愈伤组织,逐渐肿大,表面纵向开裂,露出木质部,木质部初为红色。

个别的肿大成畸形,从裂缝中流出红色汁液。

病皮上长出的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囊腔。

上述几种症状类型有时会同时发生,有时部分发生;不同树种在不同的发病时期表现也有差异。

如加杨病叶上多数只有褐色多边形的病斑,而没有灰色表皮。

病原:本病由子囊菌门的东北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 Miura)引起。

无性型为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分生孢子盘生在叶的表皮下。

分生孢子由4个细胞构成,两端细胞无色,透明、稍尖,中间两胞大,色深,上数第3个细胞最大且自此稍弯。

侵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和子囊座在病部越冬,第二年5-6月在子囊座内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以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孢子借风雨传播,由表皮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潜育期5-10 天,发病后2天即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7、杨叶枯病病原菌为半知菌门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

8、杨树斑枯病由壳针孢(Septoria)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