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典例精析】例: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②方:________③欲:________④还:_____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1)离开;正;想要;回去(2)mò;磨盘;mó;磨刀;hái;还有;huán;归还(3)正确(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

②李白被老夫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解析】(1)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3)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

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含义。

(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1、滥竽充数——《韩非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1: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粮食仓库。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道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2也。

立。

5破它。

“拿你的存在的。

3宋国笑。

注释1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4、邑人:谓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姓名。

7、与:给。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报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12、资:借。

13、遂:终于。

14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6、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2、迢迢(tiáo):遥远。

3、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4、皎皎:明亮。

河汉:即银河。

5、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6、擢(zhuó):伸出,拔出,抽出。

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7、札(zhá)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8、弄:摆弄 9、杼(zhù):织机的梭子10、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11、零:落。

12、几许:多少。

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13、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2、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乐府诗集》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古诗
一、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
泣:小声哭。
何:何必。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二.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译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荆:指楚国。

②谏:劝阻。

③舍人:侍从。

④三旦:三天早晨。

⑤委身:曲身。

⑥傍:同“旁”。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⑧患:忧患、灾祸。

1.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2分)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2分)蝉←__________←__________←人4.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2分)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弈(yì)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í)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 以为有鸿(hóng)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 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者也”:判断句式,一般译为“……的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弈(yì)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weí)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hóng) 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语文六年级下册 14课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理解文章大意。 3.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弈(yì)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í)/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hóng)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yǐ)。为是/其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文《吕氏春秋·本味》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资料: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孟浩然《示孟郊》中这样写道:“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志.在流水________ 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文中的________与________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________。

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

(3)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A.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流水高山心自知(4)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注】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⑥亦云:也这样说。

亦,也。

云,说。

⑦暮:晚上。

⑧亡:丢失。

⑨家:指这家人。

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常考十篇短篇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常考十篇短篇文言文

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小学古文阅读27篇+中学文言文4篇小学古文阅读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1.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九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九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九)少年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齐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

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

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

”齐君说:“怎么看得出?”追赶的人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

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智犬破案去⑴杭州百里许⑵,有一古刹⑶,香火颇⑷旺。

一夕,有盗⑸逾⑹墙而入。

犬吠,僧觉⑺ 。

盗劈僧首,立仆(17)。

遂⑻越⑼货而亡⑽ 。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

乃诣⑾官府讼,其犬亦从⑿ 。

途经一酒肆(13),见五六徒狂饮。

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俄而(21)犬跃入肆,啮(14)一徒不置(15)。

僧疑(18)为盗,缚而送官。

吏审之,果然。

盖(16)犬有智也。

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

一天晚上,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

狗大叫,僧人醒了,发现了那个小偷。

于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倒在地上,死了。

小偷抢劫财物逃走了。

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尸体,非常惊讶。

于是便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去了。

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

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觉得很奇怪。

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

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

官吏审问后,确实是这样。

14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14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14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14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一、《孔乃夫传》孔乃夫,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士,被誉为“一代文豪”。

传说中,孔乃夫才华过人,曾因言辞过于激烈而受到放逐。

在课堂上我们读了他的一篇文章,名为《论语义》。

这篇文章表达了孔乃夫对于言语的看法,他认为言语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更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情。

文章中使用了很多比喻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言语的力量。

此外,孔乃夫在文章中也提到了“骂”这个话题。

他认为,不可以轻易地对他人进行辱骂,因为这样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也不符合言语的庄严与敬重。

可见,孔乃夫在文学方面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思想深刻,留给后人的思考与启发很多。

二、《大书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大书解》的故事。

《大书解》是一种解字方法,古代学者们主要通过分析字形、构构、字音等方法来对汉字进行解释。

在《大书解》的故事中,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出门遇到一位农民。

两人在街头争辩起大书解的原理和方法。

农民认为《大书解》是迷信,没有实际用处,而学者则坚信其重要性。

最终,学者在一个“博闻群书”牌匾下,用《大书解》中的方法给农民解释了“博闻群书”四个字的含义。

农民惊叹不已,不仅表示了对学者的佩服之情,也让大家看到了《大书解》的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学到了《大书解》的解字方法,更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

三、总结在这次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两篇优美的文言文课文——孔乃夫传和大书解故事。

通过零散的脑海中的故事点点滴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同时,文言文的学习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古代人的思想、文化、风俗,我们不仅历史得到了扩展,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更容易地理解并解读古代文献和作品,更好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言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翻译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迢迢牵牛星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长歌行汉·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采薇(节选)先秦·佚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2、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3、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4、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六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六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六)农妇与鹜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

熟视之,乃鹜也。

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

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

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从前安徽南部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捡柴时,隐隐约约(不经意间)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呻吟声),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

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

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伤口痊愈,(野鸭)临去之时,频频向农妇点头,好像是在感谢。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到集市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

到了第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原来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

闵子骞闵子骞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

子骞为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

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

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

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

”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

”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义士赵良赵良者,燕人也。

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

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八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八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八)何梅谷化妻何梅谷,鄱阳人也。

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

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

进退狼狈。

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

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 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顿悟,遂止。

何梅谷是鄱阳人。

他的妻子将要老死了,喜欢念经,从早到晚,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

何梅谷凭儒学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

一天,他三番五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

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上百遍,怎么能不对你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唐临为官唐临为万泉丞。

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

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

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

”令惧其逸,不许。

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归乡。

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

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

临由是知名。

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

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

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时候。

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劳作怎么让让他们生活,请把他们放出来。

” 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

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于是县令请假回家。

唐临把囚犯全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

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

唐临就从此出名了。

徐有功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

武后特出之。

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

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

一、概述在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

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囊括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这些课文和古诗文言文的学习,以便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必背课文学生需要背诵的必背课文包括《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进益八法》等。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表达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些课文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情感、品格和修养。

三、古诗文言文古诗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生需要背诵的古诗文言文包括《静夜思》、《黄鹤楼》、《木兰诗》等。

这些古诗文言文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背诵和理解这些古诗文言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魂魄。

四、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的重要性1.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的背诵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准确、流畅、优美。

2. 文学素养的培养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他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3. 传统文化的传承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他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如何背诵和理解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1. 逐段理解学生在背诵必背课文和古诗文言文时,应该逐段理解,明确每一段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他们可以通过拆分和分析每一段的语言结构、表达手法、修辞方法等,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外延。

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和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和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和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和文言文包括以下几篇:
1. 《采薇》(节选):这是《诗经》中的一篇,描述了士兵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

2.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 《春夜喜雨》: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描绘春雨的诗,表达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绘草原景色的诗,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送别之情。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6. 《江南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7. 《蜂》:这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描绘蜜蜂采蜜的诗,表达了对蜜蜂勤劳和奉献精神的赞美。

8. 《登鹳雀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描绘山水的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9. 《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描绘江上雪景的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孤寂之感。

10.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描绘马匹的诗,表达了对马儿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以上是六年级下册的部分古诗和文言文篇目,如需更详细的内容可以查询教科书或者相关的教辅资料。

《学弈》《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六年级下册

《学弈》《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六年级下册

《学弈》《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六年级下册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典籍,为“四书”之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课文主题:《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解:①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②通国:全国。

③鸿鹄(hú):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④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这里读zhuó。

⑤之:第1个“之”是“的”意思,第2个“之”指弈秋的话,第3个“之”指弈秋的教导,第4个“之”指天鹅,第5、6个“之”指前一个人,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⑥弗若:不如。

⑦为:因为。

⑧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这里读yú。

⑨然:这样。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完整)六年级下课外文言文20篇

(完整)六年级下课外文言文20篇

一、画鬼最易(已经用了)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 曰:“犬马最难。

” 齐王曰:“孰最易者?”客曰:“鬼魅①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②罄于前③,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注释】①鬼魅:鬼怪。

②旦暮:早晚。

③罄于前:出现在眼前。

【练习】1.解释加点字词:①客有为齐王画.者()②孰.最难者()③人所知.也()④不可类.之()⑤故.难()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画,孰最难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两虎相斗(已经用)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庄子: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勇士。

②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③须:等待。

【练习】1.解释加点字词:①止.之()②方且..食牛()()③从.伤而刺之()④以为然...()()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想到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比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被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即书诗四句写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15《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

当涂:当权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4、孰若孤孰:谁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二、翻译下列各句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5、蒙辞以军中多务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4、少顷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坐”同“座”8、妇抚儿乳抚:抚摸。

乳:喂奶9、众妙毕备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

稍稍:渐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

绝:尽、消失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答案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夸父逐日赛跑2、河、渭不足黄河3、弃其杖自己的、他的。

4、化为邓林成为二、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

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以:认为。

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为:认为。

汝:你。

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1、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

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3、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4、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5、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止有剩骨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

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

耳:罢了。

二、译句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