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污染水平研究

合集下载

大气细颗粒物 PM 2.5的研究进展

大气细颗粒物 PM 2.5的研究进展

大气细颗粒物 PM 2.5的研究进展姜娜【摘要】PM2.5 gradually became the primary air pollutants in many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China , and their research was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community hotspot.The sources of PM 2.5 ,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evant analysis methods ,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and its health effect and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were described.Finally, the research prospect of PM 2.5 was described.%PM2.5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

文章阐述了PM2.5的来源、化学成分及有关分析方法、监测技术、 PM2.5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其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3页(P134-135,168)【关键词】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作者】姜娜【作者单位】葫芦岛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辽宁葫芦岛 1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国内众多城市阴霾天气出现频率逐年增高。

在大气污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是一类常见的污染物。

大气颗粒物质(Particulate Matter,PM)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

粒径为0.01~100μm的大气颗粒物,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1-2]。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预防及治理措施探究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预防及治理措施探究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预防及治理措施探究1. 引言1.1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的危害性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颗粒物质,其直径一般小于10微米,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

这些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细颗粒物能够深入呼吸道,甚至进入到肺泡中,导致咳嗽、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

长期接触细颗粒物还可能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疾病。

大气颗粒物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颗粒物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影响光照和气温,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颗粒物还可能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二次颗粒物,加剧环境污染。

加强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格式要求等。

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输出的内容: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是当前全球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的来源、特点以及预防和治理措施,旨在为有效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国内外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治理案例,分析当前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的情况,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从而推动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人们对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问题的认识,促进环保政策的实施和技术的创新,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来源及特点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建筑施工、生活燃烧等多种活动。

工业生产是主要的颗粒污染物来源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燃煤和燃油燃烧释放的颗粒物是造成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的重要原因。

交通运输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尤其是摩托车、汽车等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预防及治理措施探究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预防及治理措施探究

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预防及治理措施探究大气环境中的颗粒污染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这些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一、预防措施1. 重视工业排放控制:对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管,加大对高排放企业的巡检力度,推动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减少颗粒物排放。

2. 加强交通尾气治理:出台交通管理措施,限制高污染车辆的行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机动车尾气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

3. 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加强对建筑工地的执法监管,推广使用防尘设施和湿法施工技术,减少建筑工地扬尘的产生,降低施工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

4.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推广高效节能设备,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燃煤燃油的使用,降低能源产业对大气环境的颗粒物污染。

二、治理措施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颗粒物排放,通过监测和验收机制督促企业履行排放限值。

2. 强化执法检查: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虚报等违法行为,对违法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3. 提高监测能力和科学研究:加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能力,及时掌握大气环境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规律,为治理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增加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众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共同参与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治理工作。

预防和治理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减少颗粒物的排放和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无组织pm10、pm2.5的排放标准

无组织pm10、pm2.5的排放标准

无组织排放PM10、PM2.5的排放标准是一个涉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重要议题。

在当前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排放标准来规范和控制大气中的PM10和PM2.5颗粒物的含量,以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无组织排放PM10、PM2.5的排放标准。

1. PM10和PM2.5的概念和影响PM10指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指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微小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PM10和PM2.5颗粒物可以携带有毒物质和重金属,一旦人体吸入,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对儿童和老年人健康更是造成严重威胁。

2. 无组织排放PM10、PM2.5的来源和特点无组织排放是指没有经过任何治理和控制措施,直接向大气排放颗粒物的行为。

这种排放方式通常出现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

无组织排放PM10、PM2.5的来源主要包括工厂的粉尘、机动车尾气、道路施工扬尘等。

由于无组织排放的特点是直接且不受限制的排放方式,因此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

3. 无组织排放PM10、PM2.5的排放标准为了控制无组织排放PM10、PM2.5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排放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排放限值和治理要求等内容。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PM10、PM2.5排放限值,要求污染源必须安装大气污染物治理设施,并定期进行监测和排放核实。

监管部门也会对违反排放标准的单位进行处罚,以确保大气环境的清洁和健康。

4. 无组织排放PM10、PM2.5的治理和控制技术针对无组织排放PM10、PM2.5所采取的治理和控制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粉尘抑制剂的使用、喷淋雾化、风力扬尘控制、建筑扬尘的控制技术等。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摘要:随着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及全国大中城市大面积雾霾天气的爆发,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PM2.5逐渐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话题。

与TSP,PM10相比PM2.5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传播距离远,且有害元素和有机化合物极易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毒性增大,对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影响巨大。

因此加强PM2.5的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实现对PM2.5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然后重点探讨了PM2.5的监测技术,最后提出了控制PM2.5的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PM2.5;污染;监测;β射线法;机动车尾气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national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of large area of fog and haze of smog outbre ak, “arch-criminal” PM2.5 has become a topic of increasing concern to the people. With TSP, PM10 compared PM2.5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long retention period in the atmosphere,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long, and the harmful elements and organic compounds can easily enriched in the fine particles increased, toxicity, on air quality, atmospheric visibility, human health and energy balance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strengthening of PM2.5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alization of PM2.5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PM2.5 in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PM2.5,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pollution of PM2.5.Key words: PM2.5; pollution; monitoring; beta ray method; vehicle exhaust PM2.5概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pm10,pm2.5标准

pm10,pm2.5标准

pm10,pm2.5标准PM10和PM2.5是空气中颗粒物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估空气质量的关键参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PM10和PM2.5的定义、标准以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PM10和PM2.5的含义。

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PM2.5则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等源头,也包括自然来源如沙尘暴和火山喷发。

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各国都制定了PM10和PM2.5的标准。

以中国为例,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不同区域的PM10和PM2.5浓度限值。

例如,一级标准规定了PM10浓度不得超过50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不得超过35微克/立方米;而二级标准则要求更为严格,PM10和PM2.5浓度限值分别为40和25微克/立方米。

PM10和PM2.5的标准制定是基于对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的科学研究。

这些细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对肺部造成损害,并且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尤其是PM2.5,由于其更小的粒径,能够更深入地进入肺部,对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PM10和PM2.5也对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它们可以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从而对植被和水域造成污染;还能够吸附有害物质,进一步加剧其毒性。

因此,降低PM10和PM2.5的浓度不仅是保护人体健康,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对PM10和PM2.5浓度的控制,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提高排放标准等。

此外,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节能减排、选择低污染的交通工具等都是每个人可以做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PM10和PM2.5是评估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PM10和PM2.5的浓度,为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环境。

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各疾病别死亡的急性效应的研究

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各疾病别死亡的急性效应的研究

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各疾病别死亡的急性效应的研究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可以分为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物,其中较常见的有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这些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深远,与各种疾病别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各疾病别死亡的急性效应非常重要。

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

PM10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可以进入呼吸道并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心肺疾病和呼吸道感染。

细颗粒物PM2.5则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尺寸更小,能够穿透肺部,并进一步进入血液,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各疾病别的死亡率具有不同的急性影响。

首先,PM10和PM2.5都与心脏疾病相关。

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大气颗粒物可以增加心脏病发作和心脏病死亡的风险。

而短期暴露于高水平的大气颗粒物,则会导致心脏病的急性加重和死亡风险的增加。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与呼吸道疾病有关。

高水平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会引发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下降等。

对于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也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研究表明,与PM10相比,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

PM2.5颗粒物的直径更小,能更容易地穿透肺部,进入血液循环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此外,PM2.5颗粒物具有更强的毒性和致病性,更容易携带有害物质。

因此,与PM10相比,PM2.5的急性效应更加明显。

城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与减排措施研究

城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与减排措施研究

城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与减排措施研究近年来,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引发了广泛关注。

城市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施工、燃煤、秸秆焚烧等。

首先,工业排放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源头之一。

大量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各种污染物,其中包括固体颗粒物。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或机械磨损等方式产生的细小固体颗粒物会随着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交通尾气也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尾气排放中的颗粒物排放量逐年增加。

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烧产生的废气,在燃烧过程中,燃料中的有机物和氮、硫等元素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的直径较小,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此外,建筑施工和燃煤也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建筑施工过程中,包括机械挖掘、混凝土搅拌和石材切割等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会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

而燃煤是一种主要的能源,很多地区的供暖和发电都依赖于燃煤。

燃烧过程中,煤中的硫和氮等元素会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等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含量较高,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针对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严重现状,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减排措施。

首先,对于工业排放,加强了企业的环保监管和控制,强化了尾气和废气处理设备的安装和使用。

通过排放限值和强制性减排政策,降低了工业废气中颗粒物的排放量。

其次,对于交通尾气的治理,主要采取了两方面措施。

一方面,推进车用燃油质量升级,提高尾气净化装置的效率。

另一方面,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燃油车的数量,从源头上降低了颗粒物的排放量。

此外,一些城市还采取了交通限行和交通管理措施,限制车辆通行,减少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其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这些细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PM2.5、PM10的研究现状和控制措施的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现状1. 监测和数据分析:我国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监测网,对PM2.5和PM10进行了系统的监测。

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可对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染来源和成分分析:通过对PM2.5和PM10的来源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研究表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是污染源的重要贡献者。

此外,大气中的硝酸盐、硫酸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也是构成PM2.5和PM10的重要成分。

3. 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研究: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对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

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差异明显,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4. 健康效应研究:PM2.5和PM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和PM10可导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在研究中,需要关注人群的易感性、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参数,以准确评估健康风险。

二、控制措施1. 政策和法规: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和法规,对大气污染进行了严格限制。

比如,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等。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

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研项目,研发了一系列治理技术和装备。

比如,燃料改造、高效过滤器等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以及空气净化器、防雾霾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其中,细颗粒物(PM)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

在PM中,PM2.5和PM10是最具关注度的两个指标。

本文将就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的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研究现状方面,我国对于PM2.5、PM10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通过重点城市、地区的监测,对PM2.5、PM10的排放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颗粒物来源和化学成分的研究,揭示了PM2.5、PM10的形成机理和组成特点。

研究表明,固定污染源(如工业排放)和移动污染源(如汽车尾气)是PM2.5、PM10的主要来源。

此外,大量证据显示,PM2.5、PM10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等。

然而,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的浓度仍然偏高,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密集地区和车辆拥堵地区。

因此,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针对PM2.5、PM10的控制,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

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罚款和整改。

其次,推行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煤改气”、“煤改电”,减少燃煤和燃油的使用,降低固定污染源的排放。

同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强化对车辆尾气的治理。

此外,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开展煤烟治理、尾气处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排放标准和治理效果。

在控制措施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要建立更加精准的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污染源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

同时,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测,实现实时监测和联网监测。

此外,还需要继续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PM2.5、PM10来源和组成特征的研究。

通过建立完善的模型和机制,更好地揭示PM2.5、PM10的来源与演化过程,提供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

大气中烟尘颗粒物的种类与来源解析研究

大气中烟尘颗粒物的种类与来源解析研究

大气中烟尘颗粒物的种类与来源解析研究大气中烟尘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通常包括燃烧排放物、工业废气、汽车尾气、自然灰尘等。

这些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中烟尘颗粒物的种类和来源,并为大家提供有关该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大气烟尘颗粒物种类和来源。

烟尘颗粒物主要可以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PM10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各种尘埃、灰尘、煤尘和花粉等。

PM2.5则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燃烧排放、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

其中,燃烧排放是大气中烟尘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燃烧物质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物。

例如,工业设施和发电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PM10和PM2.5颗粒物。

此外,家庭生活中的燃烧,如燃煤取暖和烧烤,也会释放大量的烟尘颗粒物到空气中。

工业废气也是大气中烟尘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颗粒物来自于排放烟气和废气处理过程中释放的固体颗粒物。

这些废气中的颗粒物往往包含金属元素、有机物和灰尘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此外,机动车尾气中的烟尘颗粒物也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料燃烧和机动车的摩擦磨损。

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而车轮与道路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颗粒物。

因此,交通拥堵和高密度的机动车流量地区往往是大气中烟尘颗粒物浓度较高的地方。

烟尘颗粒物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还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细颗粒物(PM2.5)能够进入人体的呼吸道,甚至进入血液循环。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会增加人们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针对大气中烟尘颗粒物的来源和影响,许多研究已经展开。

有学者通过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分析,以了解不同来源烟尘颗粒物的组成和特性。

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测定方法的比较

TSP= TSP-总悬浮颗粒物含量,μg/ ; -采样后滤膜的质量,g; -采样前滤膜的质量,g; t -累计采样时间,min; -采样器平均抽气时间, /min; K-常数,大流量采样器K=1× ,中流 量采样器K=1× 。
• 该方法适用于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 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 浮颗粒物的测定;不适用于总悬浮颗粒物 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 时本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 。 • 当两台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安放位臵相距 不大于4m、不少于2m时同样采样测定总悬 浮颗粒物含量,相对偏差不大于15%。
LD-3激光粉尘仪该仪器适用于 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 浓度的快速测定、工矿企业生 产现场等劳动卫生方面粉尘浓 度的检测,以及环境保护领域
可吸入尘浓度的监测,还可用
于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的评价。
近年来有千台以上LD-3型仪器
在全国各地使用,得到用户好
评。
2000年日本颁布了大气中PM2.5的质量浓度的 测定方法手册,采用小流量采样的方法,基本内容 如下。 用小流量采样器以16.67L/min的流量连续采样 23-23h,大气粒子以冲击式切割器分级。PM2.5被捕 集在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上,通过在恒温、恒 湿条件下称取滤膜捕集前后的质量差除以采样时的 大气体积求得PM2.5的质量浓度。 该方法的测量下限是2μg/ ,捕集试样时由于滤 膜的压力损失增大等需要将流量控制在所需范围内, 因此定量上限与流量控制有关,但必须达到 200μg/ 。
• ①滤膜准备 每张滤膜均不得有针孔或任何缺陷, 将滤膜放在恒温恒箱中平衡24h。在上述平衡条件 下称量滤膜,大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1mg, 中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0.1mg。记录滤膜质 量 。称量好的滤膜平展地放在滤膜保存盒中, 采样前不得将滤膜弯曲或折叠。 • ②安放滤膜及采样 将已编号并称重的滤膜绒面向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正对,拧 紧,使不漏气。安放好采样头顶盖,设臵采样器 采样时间,启动采样。 • 取滤膜时,如发现滤膜损坏,或滤膜上的边缘轮 廓不清晰、滤膜安装歪斜(说明漏气),本次采 样作废,需重新采样。 • ③尘膜的平衡机称重 将尘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 衡24h,称量并记录下滤膜重量。滤膜增重:大流 量滤膜不小于100mg,中流量滤膜不小于10mg.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浓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是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

首先,就粒径分布而言,颗粒物的粒径可以分为不同的尺寸范围。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可将颗粒物分为超细颗粒物(<0.1 μm)、微细颗粒物(0.1-2.5 μm)和粗颗粒物(2.5-10 μm)三个尺寸区间。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不同。

超细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血液和淋巴系统,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微细颗粒物则更容易进入肺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粗颗粒物相对较大,一般会被鼻腔或上呼吸道截留,对人体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浓度特征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浓度通常指的是单位体积内颗粒物的质量或数量。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排放源的位置和性质、大气扩散条件和传输距离等。

特别是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厂和燃煤等活动的增加,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较高。

此外,不同季节和时间段也会对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产生影响。

例如,冬季燃煤取暖和秋季传统农作物秸秆焚烧往往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明显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科研人员经过一系列实验和观测,提取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随着颗粒物尺寸的减小,浓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大部分颗粒物都是来源于污染物的气溶胶,气溶胶粒子的大小受到液滴蒸发和二次形成的影响,因此表现出不同尺寸分布。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浓度特征受到地理和气象因素的共同影响。

城市周围的工业区和交通路口通常会出现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的情况。

此外,高温、高湿度和不利于空气对流的天气条件都会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升高。

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主要由固体和液体组成。

它们可以来自自然来源,如风尘、火山灰等,也可以来自人为活动,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

这些悬浮颗粒物在空气中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直接影响其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根据粒径的不同,悬浮颗粒物可以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等不同级别。

PM10主要由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组成,而PM2.5则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细颗粒物更容易被人体吸入并附着在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因此,了解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其健康风险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次,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在空气质量评估和大气污染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研究发现,不同粒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分布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PM2.5的浓度高于PM10,这意味着在大气中,更小的颗粒物更容易积累和累积。

因此,在进行大气质量评估和制定污染防治措施时,需要考虑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分布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污染控制效果。

进一步研究显示,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

通过对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采样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元素和有机物组成信息。

这对于了解悬浮颗粒物的污染来源、化学特性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表明,细颗粒物中富含的硫化物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可以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通过研究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有助于科学监测和控制大气污染。

总之,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粒径分布直接关系到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为空气质量评估和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了依据。

此外,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也为了解悬浮颗粒物的污染来源和化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气扬尘颗粒物粒径分布特性研究

大气扬尘颗粒物粒径分布特性研究

大气扬尘颗粒物粒径分布特性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气扬尘颗粒物的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气扬尘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包括灰尘、烟尘、悬浮微粒等。

这些颗粒物不仅破坏了空气质量,还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了解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性,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是指颗粒物在空气中的直径大小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范围较广,从纳米级别到微米级别都有。

根据粒径的不同,大气扬尘颗粒物可以分为PM10、PM2.5和PM0.1等不同级别。

其中PM10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0.1是指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

由于粒径不同,这些颗粒物的运移、沉降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在城市中,源自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等活动的大气扬尘颗粒物严重污染空气。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集中在PM2.5级别以下,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吸入和沉积能力更强。

PM2.5颗粒物可以悬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进入人体后容易附着在呼吸道黏膜上,并进一步进入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PM10和PM2.5级别的颗粒物还经常被检测到超标,这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性,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观测。

他们通过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样本,使用仪器设备对样本进行测试和分析。

研究表明,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空气中,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不仅与排放源的不同有关,还与气象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地理位置,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工业活动的较少和车辆尾气排放的减少,大气扬尘颗粒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粗颗粒物范围内。

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研究

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研究

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颗粒物成为了大城市环境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它们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进行研究,将对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是研究大气颗粒物中的不同化学组成的方法。

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包括碳黑、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

其中,碳黑是由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来自于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工业生产以及生物质燃烧等。

硫酸盐和硝酸盐则与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如燃煤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

铵盐则是由氨和硫酸、硝酸等气体反应生成的。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是确定大气颗粒物中不同组分的来源与贡献量的方法。

来源解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的特定化学物质,对其来源进行判别。

其中,主要的来源有交通排放、工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

交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中碳黑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空气中的PM2.5。

工业排放则主要贡献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来源。

而生物质燃烧是产生有机碳颗粒物的一种重要途径。

对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研究不仅可以定量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还可以帮助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例如,在交通拥堵较为严重的城市,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

通过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碳黑的组分,可以判断交通排放在空气污染中的贡献,并相应地制定减排政策。

此外,通过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来源,可以确定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染程度,并督促企业加强粉尘治理和减少排放。

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研究还有助于深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规律。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中不同组分的来源解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踪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和空气污染来源地。

这对于跨区域和跨国界的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组分,才能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并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和减排策略研究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和减排策略研究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和减排策略研究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气环境中的细颗粒物,如PM2.5、PM10等。

这些细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细颗粒物的来源和减排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颗粒物的来源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燃煤、油品的燃烧和沙尘等。

其中,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是细颗粒物最主要的源头。

工业生产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相继从生产车间、烟囱排放进入大气中,进而与其他气体和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颗粒物;同时,交通运输中的排放物也是大气污染重要来源之一。

燃煤、油品的燃烧在细颗粒物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煤炭和油品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而催化生成形态不同的细颗粒物。

沙尘是另一种产生细颗粒物的因素。

沙尘主要来源于自然因素,如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在沙尘天气中,大量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空气污染。

二、减排策略研究随着人们对细颗粒物污染的关注,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减排措施。

下面将着重介绍减排策略在交通运输、工业和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1.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细颗粒物的一个主要来源。

因此,在减轻交通运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方面,各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措施,如加强排放标准、提高燃油质量、开展公共交通建设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其中,排放标准是控制交通运输污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我国排放标准已经由国家Ⅰ至Ⅴ阶段完全推行,即从2016年7月1日起实施的“国Ⅴ标准”,进一步提高了燃油和车辆的排放限值。

同时,我国也在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性能和制造水平;此外,还在城市规划中将公共交通纳入重要考虑因素。

2.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细颗粒物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为了减少工业生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各国政府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技术手段。

清洁生产是指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和排放要求实现最小。

大气颗粒物的实训报告

大气颗粒物的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气颗粒物的定义、分类及来源;2. 掌握大气颗粒物监测方法及仪器;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其粒径大小从几纳米到几十微米不等。

大气颗粒物主要分为两类:PM10和PM2.5。

PM10是指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指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来源广泛,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生物质燃烧等。

本实验采用重量法测定大气颗粒物的浓度。

实验原理为:在一定时间内,大气颗粒物通过采样器被收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通过称重法计算滤膜上颗粒物的质量,从而得到大气颗粒物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滤膜、天平、干燥器、剪刀、镊子等;2. 试剂:无水乙醇、丙酮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选择实验地点,开启大气颗粒物采样器,连续采样一定时间(如24小时);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滤膜放入干燥器中,待滤膜干燥后,用剪刀剪去边缘多余部分;3. 称重:用天平称量干燥后的滤膜质量,记录数据;4. 测定:将滤膜放入无水乙醇中浸泡,去除滤膜上的可溶性物质,然后放入丙酮中浸泡,去除滤膜上的有机物质;5. 再次称重:用天平称量处理后的滤膜质量,记录数据;6. 计算大气颗粒物浓度:根据滤膜前后质量差及采样时间,计算大气颗粒物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采集到大气颗粒物样品10份,其中PM10浓度范围为20~50mg/m³,PM2.5浓度范围为10~30mg/m³。

2. 分析:根据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PM10年均浓度限值为75mg/m³,PM2.5年均浓度限值为35mg/m³。

本次实验结果均在标准限值范围内,说明该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较好。

六、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大气颗粒物的采样、处理、测定及计算,掌握了大气颗粒物监测方法及仪器操作;2. 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作默契,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大气颗粒物的高效减排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的高效减排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的高效减排控制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进程和工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排放成为了大气环境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人们健康的保护,各国纷纷开始关注和研究大气颗粒物的高效减排控制技术。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危害大气颗粒物源自于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等多个方面。

这些颗粒物不仅对空气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据研究,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中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二、大气颗粒物的控制方法为了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需要采用一系列高效减排控制技术。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源头减排、颗粒物捕集与除尘、电除尘等。

首先,源头减排是大气颗粒物减排的基础控制手段。

通过优化工业生产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此外,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监管,推广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也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

其次,颗粒物捕集与除尘技术是实现大气颗粒物减排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静电除尘、过滤捕集等方法。

静电除尘是利用电场作用将颗粒物捕集并去除;过滤捕集则是通过过滤器将颗粒物截留。

这些技术均能有效去除大气中的颗粒物,同时也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最后,电除尘技术则是一种适用于燃煤电厂等煤烟气净化的技术。

它通过利用电场力将带电颗粒物分离捕集,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

电除尘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煤烟气的净化领域。

三、目前研究与应用情况在国内外,大气颗粒物的高效减排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源头减排方面,许多企业采用了清洁生产技术,如改进设备、优化生产工艺等来降低颗粒物排放。

在颗粒物捕集与除尘方面,高效的过滤器和静电除尘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污染源的治理中。

此外,电除尘技术也在燃煤电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污染物转化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污染物转化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污染物转化研究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和污染物转化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气颗粒物,也被称为颗粒物 PM2.5 或 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或10微米的微小颗粒物。

它们由多种来源产生,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污染物转化以及研究方法。

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但不限于)风尘、火山喷发、海洋泡沫、植物花粉等。

人为源则涉及多个行业和活动: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化石燃料燃烧等。

1. 工业排放工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排放了大量的颗粒物。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也会释放一些固体颗粒物。

2. 交通尾气交通尾气也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和摩托车尾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等。

这些颗粒物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3.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农作物的种植、施肥和农药使用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硫化物,这些物质会转化为颗粒物,并被风吹散到空气中。

二. 污染物转化研究污染物转化是指大气颗粒物的形成和转变过程。

在大气中,一些气态污染物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固态颗粒物。

1. 硝酸铵形成氮氧化物和氨气在大气中会合成硝酸铵。

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交通尾气,而氨气则来自于农业活动和畜禽养殖。

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应,形成固态颗粒物。

2. 硫酸铵形成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来自于工业和燃煤发电厂的排放。

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与氨气反应形成硫酸铵。

硫酸铵是一种常见的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很大影响。

三.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转化,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市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污染水平研究
作者:朱易, 胡衡生, 张新英, 黄劢, 罗洪亮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刊名:
环境污染与防治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年,卷(期):2004,26(3)
被引用次数:17次
1.Zheng Mei;Fang Ming;Wang Fu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lvent extractable organic compounds in PM
2.5 aerosols in Hong Kong 2000
2.William J P;Roger L T Historie PM2.5/PM10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vised particulate matter standard 1999
3.Rawerler L E;Moyers J L Atomic absorption procedures for analysis of metals in ato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1996
4.Dnany H;Oscar B;Gerard H PM10 and PM2.5 concentr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results from the CESAR study[外文期刊] 2001(15)
5.WEI Feng;Chapman R S;Teng E Ambient concentrations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PM10 and PM2.5 in four Chinese cities[外文期刊] 1999(23)
1.何宗健.袁胜林.肖美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
2.5)污染水平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
2.王荟.王格慧.高士祥.王连生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春季污染的特征[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2003,23(1)
3.孙俊玲.刘大锰.扬雪.SUN Jun-ling.LIU Da-meng.YANG Xue北京市海淀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期刊论文]-资源与产业2009,11(1)
4.杨秀贞.李天航.YANG Xiu-zhen.LI Tian-hang大气中微粒物(PM2.5)污染状况研究——以临沂市为例[期刊论文]-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
5.高竹.郭新彪.GAO Zhu.GUO Xin-biao大气PM10与PM2.5的健康效应比较[期刊论文]-中国卫生工程学2006,5(1)
1.傅敏宁.郑有飞.徐星生.牛鲁燕PM
2.5监测及评价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4)
2.杨春雪.阚海东.陈仁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8)
3.焦宝玉.陈建文.但德忠我国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环境保护科学 2011(6)
4.何宗健.袁胜林.肖美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污染水平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3)
5.姚青.蔡子颖.张长春.穆怀斌天津城区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期刊论文]-生态环境学报2010(9)
6.董海燕.古金霞.陈魁.白志鹏.姜伟.蒙海涛一次连续在线观测分析天津市细颗粒物污染特征[期刊论文]-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6)
7.龙连芳.王新明.冯宝志.张艳利.杨海峰广州市区公交车站PM2.5与CO暴露水平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8.杨兴堂.施捷.沈先标上海市宝山区空气中PM10和PM2.5污染状况分析[期刊论文]-上海预防医学 2009(6)
9.温新欣.崔兆杰.张桂芹济南市PM2.5来源的解析[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10.周学华.王哲.郝明途.杨凌霄.王文兴济南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08(4)
11.周学华.王哲.郝明途.杨凌霄.王文兴济南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08(4)
12.张晶.胡春玲.任庆城市扬尘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环境保护科学 2008(2)
13.尚伟.黄超.王菲超细颗粒物PM25控制技术综述[期刊论文]-环境科技 2008(z2)
14.高军凯.黄超.田莉提高电除尘器除尘效率措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10)
15.郝明途.侯万国.周学华.王哲济南市PM10和PM2.5污染水平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3)
16.但德忠.沈璐.祝艳涛环境样品分析[期刊论文]-分析试验室 2006(6)
17.郝明途.林天佳.刘焱我国PM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2)
18.郝明途.林天佳.刘焱我国PM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2)
19.兰天天津地区大气颗粒物中的HCHs和DDTs污染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0.郝明途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jwryfz20040300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