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评估实施细则

合集下载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终2003版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终2003版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终2003版新建铁路XX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XX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3月目录1 总则 (1)2 组织管理 (3)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2职责 (4)2.3工作程序 (6)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9)3.1准备阶段 (9)3.2测量阶段 (13)3.3评估阶段 (16)3.4报告编制 (18)4 沉降变形观测 (21)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1)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21)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2)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3)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5)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6)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7)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7)5.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2)5.3观测技术要求 (34)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8)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8)6.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2)6.3观测技术要求 (44)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7)7.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7)7.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7)7.3观测技术要求 (49)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51)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1)8.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51)8.3观测技术要求 (51)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52)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52)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53)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56)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56)9.5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56)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58)10.1数据传输流程 (58)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60)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63)附件 (7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70)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72)附件三:附表 (73)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3)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4)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75)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76)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单点沉降计) (77)附表6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78)附表7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79)附表8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0)附表9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1)附表10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2)附表11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83)附表12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84)附表13 沉降设计值表 (85)附表14 断链表 (86)1 总则1.0.1 为统一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江西段(以下简称杭长客专江西段)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2.1.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2)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4)5.1.1(一)一般规定 (5)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5)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7)5.1.5.(五)沉降观测频度 (9)5.1.6.(六)沉降评估 (10)6.2.(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3)6.2.1沉降评估所需资料 (1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我工班管段路基起止里程为DKXXX~DKXXX,全长XXX公里,共分为5段(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1工作内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XXX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及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而影响沉降变形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能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线下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统一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保证其质量,依据《客运专线铁路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等标准制定本实施细则。

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的变形观测可参照本细则实施。

一、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不同的地基条件及地面横坡,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2、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3、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4、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分析、评估(一)路基1、一般规定1)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2、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1)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1)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长度大于20m 的明洞,每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沉降评估条件及工作流程

沉降评估条件及工作流程
1、严格按照《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及 评估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日常数据的观测采集, 保证测量数据真实、成果满足要求、频次符合要求。 2、各工区按区段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 作报告》,于6月8日前将“报告”中第1条工程概 况、第二条的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和观测断 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提交到精测队,我们将 上报到评估单位评估小组;
累计沉降量(mm)
点位变化曲线图

2009.01.13
2009.01.26
2009.02.13
2009.2.26
2009.03.26
2009.04.13
2009.04.26
2009.05.13
观测时间
2009.05.26
桥梁最大沉降在水电十 局金山铺特大桥23#墩, DK443+868.46,累计 沉降量为13.8mm,观 测次数29次,累积观测 天数为209天(已架梁, 运梁车通过)。时间累计沉降量变化曲线图 如下:
五、评估程序
当桥涵路隧满足首次评估条件时,
施工单位应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并向建
设单位提交评估申请。
六、《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包括内容是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 质情况 其中“工程地质情况”由设计院提供。 2、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3)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 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16 14 12 10 8 6 4 2 0
累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mm)
涵洞最大沉降在水电
点位变化曲线图 30 25
累计沉降量

001 建筑物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001 建筑物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公司测量专业作业指导书建筑物沉降观测实施细则文件编号:版本号:D/0分发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建筑物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 目的为了规范建筑物沉降观测试验的各个环节,特制定本细则。

2. 适用范围建筑物沉降观测试验的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内业分析计算。

3. 引用文件《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 工作程序4.1 沉降观测目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有条件时还应计算基础倾斜和局部倾斜。

4.2 测点选择和布置:4.2.1 测点由设计院指定时应按设计院指定的观测点进行观测。

4.2.2 相关方未明确指定测点时,测点按下列原则选定布置:4.2.2.1 基准点至少有3个,点位选择在相对稳定且距离建筑物80m以外位置,基准点之间距离不得少于15m并成三角形分布。

4.2.2.2 观测点以6~9个为宜,不得少于4个,测点尽量布置在建筑物的交接处、分界处、转角处等具有明显变形代表性或特征性部位。

4.2.2.3 测点标志尽量选用建筑物已有的基础标志,如消防栓等,无法利用已有标志时必须埋设自制隐蔽式测点标志,自制标志为L型Φ14mm钢筋,埋设入地深度15cm,外露5cm,L型突出点朝上为立尺点,埋设高度比基坑回填线高出20~40cm即可。

埋设完成后立尺点加涂防锈漆。

4.3 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4.3.1 安排组成沉降观测小组,该小组由项目负责人、现场检测工程师和测试工人组成。

4.3.2 由项目负责人或现场检测工程师前往现场踏勘,了解并记录下述现场及基本情况:建筑物周围场地平整情况,规划图房屋结构和数量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施工进度计划测点部位、数量、测站部位、观测期数等4.4 试验装置、设备、材料、工具的准备4.4.1 观测装置,必须带齐下述设备及其配件、耗材:水准仪、立尺、冲击钻、打磨机、测点标志、大锤、安全帽、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水准仪检定证书复印件、材料纸等。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二、一般规定1.为规范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2.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并加强沟通与配合,确保各环节工作顺利衔接。

3.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4.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5.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三、工作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3.《铁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接办法》(铁建设[2008]23号);4.《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2-2008);5.《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6.《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7.《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1-2008);8.《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10.《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11.《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1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1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16.《高速铁路工程静态验收技术规范》(TB10760-2013);17.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8.铁总(原铁道部)、路局有关规定。

沉降监测作业细则

沉降监测作业细则

沉降监测作业细则一.沉降监测的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监测点。

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水准基点应远离沉降区,设在建筑物外相对安全、牢固、但不超过50m的地区;3.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也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

当条件限制时,在变形区内可埋设深层金属管水准基准点。

4.水准基点的钢管(筋)标志应穿过地表覆盖层尽可能深埋;膨胀土地区应采用“体温表型”的爆扩桩,且避开树和陡坎20m,宜布在靠水边处;5.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比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沉降监测点。

6.沉降监测点应设立在沉降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宜布在建筑物四周或两侧,并与建筑物牢固联结;7.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并符合下列要求:●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建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个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8.施工工地应重点保护水准基点和沉降点;宜在水准基点和沉降点周围焊制细钢筋“保护笼”(注意留出立尺口);9.施工工地应随时注意水准基点和沉降点的状况,若发生碰撞、灌水、地震等应及时报告工程测量单位并进行固定处理和补测;二.沉降监测的等级划分和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沉降监测的等级划分和精度要求(表一)三. 沉降监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观测过程中,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应适当调整。

四. 每次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实施细则》补充规定

《实施细则》补充规定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补充规定一、测量工作签署规定与资料归档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现场沉降观测工作及观测数据质量的控制,明确各方职责,作如下规定:1、外业测量必须填写“沉降观测外业情况记录”(附件一),测量人员的观测者、前尺、后尺均进行签署后,旁站监理进行签署确认。

2、施工单位内业数据整理完成后,需要及时打印“电子水准测量手簿”、“高差闭合差统计表*.gco文件”;“平差计算文件*.ou1文件”,确认测量精度满足要求后由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手簿上签字后装订在一起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测量精度满足要求后进行签署确认。

3、“沉降观测外业情况记录”、“电子水准测量手簿”、“高差闭合差统计表*.gco文件”;“平差计算文件*.ou1文件”应装订在一起整理归档。

4、严格执行《细则》10.1.2第(3)条规定,每月将线下工程结构物观测成果输出文件的电子文档整理归档,并提交给评估单位;纸介质文件可在评估前集中打印整理归档。

二、观测技术要求1、必须严格执行《细则》规定,每个观测路线上联测的工作基点个数不得少有两个,严禁采用单基点闭合。

2、沉降观测中,对个别观测标设置高度比较高,造成仪器视线高度超过0.5m的限差规定情况,视线高度限差可调整为不大于0.3m。

3、对高填方路基长度较大,联测工作基点存在需要多次转点。

边坡立尺困难的情况。

可使测段间距大于200米,中间的工作基点不联测,但必须保证观测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考虑到如线路过长易引起误差超限造成返工的情况,建议一般长度不超过600m为宜。

4、隧道洞内沉降观测路线,贯通前洞口基准点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利用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合水准观测路线。

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米,但必须保证观测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三、关于测点转移1、《细则》6.1.5条规定梁体徐变观测标设在箱梁腹板处,以尽量准确反映徐变值。

沉降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适用范围 (1)二、工作依据 (1)第二章组织管理 (2)一、职责 (2)二、工作程序 (2)第三章通用要求 (3)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臵要求 (4)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5)第四章专业要求 (7)一、路基工程 (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7)(二)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11)(三)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2)(四)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2)二、涵洞工程 (13)(一)一般规定 (13)(二)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13)(三)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3)(四)观测资料要求 (14)(五)观测频次 (14)(六)沉降评估 (15)(七)其他 (16)三、隧道工程 (16)(一)一般规定 (16)(二)沉降观测的内容 (16)(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臵 (17)(四)观测精度 (17)(五)沉降观测频度 (17)(六)沉降评估 (17)四、测量与观测资料的整理 (18)(一) 一般要求: (18)(二)提交资料 (19)五、评估报告的汇编 (19)附件:附表 (21)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21)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22)附表3 路基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 (23)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24)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25)附表6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26)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27)附表8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28)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29)附表10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0)附表11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31)附表12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32)附表13 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3)附表14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34)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兰渝铁路LYS-12标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风险管理实施细则一、概述沉降观测和精密测量是建筑、土壤和基础设施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复杂的工程环境和不可控因素的存在,这些工作通常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因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必须进行风险管理。

本文旨在制定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风险管理的实施细则。

二、风险评估在进行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之前,必须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程环境、工作过程、设备选择、人员培训等方面。

评估结果应编制成风险评估报告,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和批准。

三、防范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防护: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2. 工作环境:对工作现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置,保证工作的进行不受外界干扰和危险因素影响。

3. 人员培训:对从事沉降观测和精密测量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风险意识。

4. 安全措施:建立和执行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5. 预案制定:针对常见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项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

四、监督与检查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对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监督与检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运行状况、工作环境合规性、人员培训情况等。

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记录相关问题和处理过程。

五、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定期风险评估和持续改进的措施,不断提高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所有相关人员应参与到风险管理中,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和认识。

六、风险管理记录建立风险管理记录,记录沉降观测与精密测量的相关风险管理工作。

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风险评估报告、防范措施的实施情况、监督与检查结果等。

这些记录应妥善保存,并定期进行回顾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七、责任追究与奖惩制度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与奖惩制度,对于风险管理不力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或单位,应进行相应的追究和处罚;对于积极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成绩的个人或单位,应予以奖励和表彰,以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沉降评估实施方案

沉降评估实施方案

改建铁路湘桂线永州至柳州段(含柳州枢纽)扩能改造工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二年二月成都改建铁路湘桂线永州至柳州段(含柳州枢纽)扩能改造工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编制:审核: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二年二月成都目录1 总则 (1)2 参建各方单位职责 (2)2.1 建设单位职责 (2)2.2 设计单位职责 (2)2.3 咨询单位职责 (2)2.4 施工单位职责 (3)2.5 监理单位职责 (3)2.6 评估单位职责 (3)3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与内容 (5)4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22)4.1 准备阶段 (22)4.2 测量阶段 (22)4.3 评估阶段 (24)5 沉降变形测量 (26)5.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6)5.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26)5.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7)5.4 测量工作技术要求 (29)6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3)6.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3)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4)6.3观测技术要求 (36)7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8)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8)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8)7.3观测技术要求 (38)8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9)8.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9)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1)8.3观测技术要求 (42)9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5)9.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5)9.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7)9.3观测技术要求 (47)10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48)10.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48)10.2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50)10.3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50)10.4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51)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52)附表2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53)附表3 工作基点台账表 (54)附表4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外业情况记录表 (55)附表5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56)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57)附表7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58)附表8 沉降设计值表 (60)附表9 断链表 (61)1 总则1.0.1 为加强湘桂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管理,统一及规范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一、引言沉降变形是土地基础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对沉降变形进行控制与评估是土地基础工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沉降变形的控制与评估标准。

二、沉降变形控制标准1. 总体要求(1)建筑物沉降限值:根据建筑物类型和工程等级确定不同的沉降限值,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沉降速率限制:控制建筑物的沉降速率,避免过快的沉降导致建筑物结构的破坏。

2. 控制措施(1)地基加固:采用适当的地基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变形。

(2)合理施工:合理控制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避免因施工不当导致的沉降变形。

三、沉降变形评估标准1. 沉降监测(1)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建筑物类型,合理设置沉降监测点,覆盖整个工程范围。

(2)监测频率:根据工程进展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不同的监测频率,及时掌握沉降变形情况。

2. 评估方法(1)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地基和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

(2)实测数据分析:根据实测数据,结合沉降监测点的分布情况,对沉降变形进行分析和评估。

3. 评估指标(1)沉降量:通过监测点的沉降数据,计算沉降量,评估沉降情况。

(2)沉降速率: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计算沉降速率,评估沉降变形的发展情况。

(3)沉降均匀性:通过监测点的沉降数据,评估沉降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沉降过大的情况。

四、结论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是土地基础工程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合理的控制措施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沉降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与评估标准,并严格执行,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

目录一、编制原则和依据 (1)1.1编制原则 (1)1.2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组织管理 (3)3.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3.2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职责 (3)3.3沉降观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5)四、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5)4.1准备阶段 (5)4.2测量阶段 (7)4.3评估阶段 (7)4.4成果报告形式 (8)五、沉降变形测量 (8)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9)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3)5.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5)六、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6.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7)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2)6.3观测技术要求 (26)七、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8)7.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8)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2)7.3观测技术要求 (35)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7)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7)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8)8.2.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 (38)8.3观测技术要求 (39)九、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39)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39)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41)9.3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43)9.4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44)十、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44)10.1数据传输流程 (44)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48)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5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58)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58)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59)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60)1规范双曲线法 (60)2修正双曲线法 (61)3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 (62)4指数曲线法 (64)5遗传算法双曲线 (64)6V ERHULST算法 (66)7A SAOKA算法 (69)8灰色系统GM(1,1)算法 (71)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73)附件四:附表 (78)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8)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9)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80)附表4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81)附表5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82)附表6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83)附表7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84)附表8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85)附表9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86)附表10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7)附表11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8)附表12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9)附表13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90)附表14沉降设计值表 (91)附表15断链表 (92)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专甘肃段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一、编制原则和依据1.1 编制原则⑴为统一XX铁路客运专线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

沉降评估实施方案

沉降评估实施方案

沉降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沉降是指土地或建筑物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压实或地基不稳定等原因而产生的下沉现象。

沉降评估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稳定性,对土地沉降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本文档旨在制定沉降评估实施方案,以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评估范围1. 建筑物沉降评估:对建筑物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房屋、桥梁、隧道等建筑物。

2. 土地沉降评估:对土地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城市、农田、工业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

三、评估方法1. 采集数据:通过现场勘察、地质勘探、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分析。

3. 模拟计算:利用地质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沉降情况的模拟计算,预测可能的沉降情况。

4. 监测评估:建立沉降监测点,对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5. 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评估标准1. 地质条件:评估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土壤类型、地质构造等因素。

2. 建筑物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沉降的敏感度不同,评估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用途进行细化评估。

3. 监测指标:评估应确定合理的监测指标,包括沉降速率、沉降幅度、变形情况等指标。

4. 风险等级:对评估结果进行分级,确定不同风险等级下的应对措施和管理措施。

五、实施步骤1. 制定评估计划:根据评估范围和方法,制定详细的评估计划,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方法、监测点设置等。

2. 数据采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察和数据采集工作,获取必要的地质和监测数据。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评估所需的基础数据和分析结果。

4. 模拟计算:利用地质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沉降情况的模拟计算,预测可能的沉降情况。

5. 监测评估:根据评估计划,建立沉降监测点,对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沉降评估条件及工作流程

沉降评估条件及工作流程

3、各单位根据工程完成情况编制区段沉降评
估申请时间表,于6月15日前上报到精测队。 4、水电1局先导段立即编制先导段沉降评估 时间进度表,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工作报告》,提交评估申请。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累计沉降量(mm)
点位变化曲线图

2009.01.13
2009.01.26
2009.02.13
2009.2.26
2009.03.26
2009.04.13
2009.04.26
2009.05.13
观测时间
2009.05.26
桥梁最大沉降在水电十 局金山铺特大桥23#墩, DK443+868.46,累计 沉降量为13.8mm,观 测次数29次,累积观测 天数为209天(已架梁, 运梁车通过)。时间累计沉降量变化曲线图 如下:
沉降观测评估讲座

主讲:周建伟
沉降观测评估条件及工作流程
对沉降观测的评估是铺板前最重要 的工程环节,桥涵路隧完工后能不能铺 设轨道板、能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首 先必须等待沉降评估的完成。下面就沉 降观测的评估条件和工作流程做一简单 介绍:
一、路基工程沉降评估条件
• 1、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 观测数据就可以申请评估,申请后,评估单位将对 提交的数据进行首次评估,间隔三个月后,再进行 第二次评估,两次预测最终沉降量差值不应大于 8mm。 • 这里面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路基填筑完 成”,何为路基填筑完成呢?严格讲应包括级配碎 石的施工完成,那么现在,我们三标的级配碎石施 工是非常靠后的,根据工期的安排,沉降观测的时 间就很难达到进行评估的条件;第二个条件是沉降 观测时间必须满足不少于6个月;第三是观测的数 据量,必须达到6个月的观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南线沉降评估实施细则(初稿)柳南铁路公司二〇一〇年七月十日目录1 总则 (1)2 组织管理 (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2 单位职责 (4)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7)3.1 准备阶段 (7)3.2 测量阶段 (10)3.3 评估阶段 (13)3.4 成果报告形式 (15)4 沉降变形测量 (19)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9)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9)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1)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3)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4)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7)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8)5.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8)5.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0)5.3 观测技术要求 (34)6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7)6.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7)6.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8)6.3 观测技术要求 (48)7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49)7.1 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49)7.2 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53)8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55)6.1 数据传输流程 (55)6.2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58)6.3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61)1 总则1.0.1为统一柳南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有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细则适用于柳南铁路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1.0.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1.0.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0.6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柳南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柳南铁路公司2008年5月9日)(11)柳南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2)铁道部有关规定。

2 组织管理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柳南铁路公司成立线下工程沉降测量与评估领导小组,柳南铁路公司、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评估方等各方成立工作小组;2.1.2 人员要求1 柳南铁路公司测量评估领导小组:由柳南铁路公司领导任组长,公司及各项目部人员组成;2 柳南铁路公司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柳南铁路公司工程部部长任组长,公司及各项目部技术人员组成;3设计单位:由项目部总体任组长,路基、测量设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4 施工单位:局级项目部负责管理,由项目部总工任组长,各处级项目部总工任副组长;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5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副总监任组长,监理项目部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分别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6评估单位:由评估单位领导任组长,技术专家任总评估师,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如下:2.2 单位职责2.2.1 柳南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2.2.2 各方职责如下:1建设单位(1)总指挥部负责全线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各指挥部负责各自管段内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的组织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3)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2施工单位(1)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总指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监理单位(1)监理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全部监理,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2)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件1)。

(3)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

其中:1)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

2)平行观测方法要求: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3)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4)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5)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4 设计单位(1)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并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指导。

(2)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资料。

(3)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

(4)根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对观测沉降与设计计算沉降出入较大的测点核对后进行修正,并将计算结果提交指挥部。

(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6)参与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指导工作。

(7)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

5 评估单位(1)制订《柳南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2)负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工作与数据管理的培训与指导;(3)结合观测网复测情况对观测数据进行修正;(4)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评估,进行动态评估;(5)抽检施工单位测量方法是否满足要求和测量数据是否真实可靠;(6)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7)完成评估报告。

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3.0.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

3.0.2 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3.1 准备阶段3.1.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准备阶段图3.1.1 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3.1.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①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2)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

②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主要包括以下资料。

(1)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2)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3)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

③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2)观测设备埋设要求;(3)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4)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④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员、设备情况;(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3)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4)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5)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⑤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监理单位主要核查:(1)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细则》要求;(3)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4)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

评估单位主要核查:(1)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细则》要求;(2)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细则》要求;(3)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⑥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桥墩台观测点隧道观测点涵洞观测点过渡段观测点基准网观测线路基准点基准点编号结构物中心里程工作基点工作基点编号工作基点419工作基点499工作基点507工作基点515工作基点523工作基点531工作基点539工作基点547图3.1.2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3.1.2所示。

(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⑦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1)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⑧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1)核查观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

(2)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要求。

3.2 测量阶段3.2.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3.2.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①施工单位观测(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

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在当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在次日进行重测;(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5)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6)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要求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按时提供观测文件;②监理单位平行观测(1)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