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7.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

新经济政策
历史叙述
1.原因
(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和 政治危机 。
(2)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_关__于__以__实__物__税__
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以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措施是农业集体化。
5. 下 图 反 映 的 是 20 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苏 联 工 业 增 长 状 况 。 其 中 1932 ~ 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D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体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2~1937年苏联工业增长尤为迅速,这是 由于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D项正确, C项错误;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 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调动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重点精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分别是如何 体现的? (1)“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 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想象的。 (2)“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因为这些措 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 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 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 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主要内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 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 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 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 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 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 制形式。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 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工业:大中小企 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 易和商品买卖
部分恢复 私有制
肯定市场 和商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品货币关 系 实物配给制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 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四)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
复。列宁对此感到很
欣慰,他说:“在战 争结束的时候,俄国
依据以上材料 思考:新经济 政策的影响
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他居然能
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粮食作物产量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亿普特)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 治形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1921 路。1923 192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1918年,国内被推翻 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 “失去的天堂”,帝国主义 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企图 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 摇篮中。1918年下半年,苏 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基地, 近一半的工厂停产,红军战 士和城市居民得不到最低限 度的食品,四分之三的领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
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各俄 外族罗 高斯 加联 索人邦 联邦
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 俄罗斯联邦
11乌9922克95年年兰加加入入的的有有 1白94哈俄0乌年罗萨兹斯加克别入克的有
上,成立了苏维埃爱塔沙土吉尼库社克亚曼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吉拉立尔脱陶吉维宛斯亚
摩尔多瓦
2、目的: ①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项目 农业 工业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 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实物配给制,生活 分配制度 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大国崛起》
三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 “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 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 的威胁。

历史 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资料

历史 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资料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 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 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料二: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 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
2、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4、评价(P94历史纵横&P95学思之 窗)
(1)积极:战争条件下的正确政策;为粉碎 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保 障。
(2)局限: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 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道路。
4、影进了经济迅速 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巩固知识
1、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 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
A、从俄国的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 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
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3、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
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 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背景
和南___高__加__索__联__邦__组成的“苏联”成立 (2)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__大__林__的领导地位逐步
确立,_新___经__济__政__策____被逐渐取消
(1)采取优先发展__重__工__业___的方针
形 工业 (2)实行单一的___公__有__制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
5
本目[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都以“余粮收集制”为例,说 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和局限:在当时的战争条件 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 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交换,实行平均分配,不 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损害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 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允许私人开办_小__企__业__;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
工业 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租__让__的
内容
方式让_外__国__资__本__家___经营
商业 恢复_货__币___流__通__和__商__品__交__换____
分配 废除__实__物__分__配____的迅速恢
交换 ④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思维点拨]3.结合课后[学习延伸]的资料,谈谈如何评价斯 大林模式?
14
提示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探索 和创新,功、过兼具。
(1)积极方面:①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化。②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背景
极度缺乏

执行 时期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 苏 维 埃 政 权 在 1918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项目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新经济政策
内战结束、社会 政治和经济危机严重
主要 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国家垄断贸易
平均主义
粮食税 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 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废除实物分配制
特点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王斯德 思考: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 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唯物史观)
2.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史料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 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 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 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4)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 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 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素养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 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大国崛起》解说词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历史解释)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
【史论阐释】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 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资料,多角 度地认识、解释历史事物,进一步提高学生 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数据资料掌握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归 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 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和表达能力。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 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 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 停止不前。 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 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课堂练习
1、(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2、(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 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 二.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 • 难点: • 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及其评价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 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 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 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 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二、新经济政策…………② •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 “战时共产主义 ____________”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 机。 •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 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 3.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 • (1)农业:以________ 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 (2)工业 国有化。 • 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______
①『思考』
农民强烈反
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 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 拒绝。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
么现象?
[ 答案 ] 提示:苏维埃政 权严格实行的“战时共产主
义 ” 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点拨』 “战时共产 •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主义”政策的特征 国有化。 (1)“ 余 粮 收 集 制 ” “ 普 • (3)商业:取消__________ 。 自由贸易 遍义务劳动制”具有“战 •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时 ” 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 • 4.特点:兼有“战时”和 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想象 共产主义 “__________ ”两种特色。 的。 (2)“ 工业国有化 ”“ 取 • 5.评价 消自由贸易 ” 具有 “ 共产主 •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 义 ” 特征,因为这些措施全 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 •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值规律。 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思考』
哈默是中国人
民的老朋友,也是列宁时期克
里姆林官的座上客,被称为
“红色资本家”。他是第一个 取得苏俄矿山开采权的外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7.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精选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7.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精选学习文档

1、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

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体制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它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经真正认识到( )A. 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和巩固工农联盟。

B.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 新经济政策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能巩固政权D. 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3、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 限制农民的自由流动B. 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 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D. 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4、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相同点是( )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 将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D.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领域5、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

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

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A. 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B. 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C.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 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6、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参考课件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参考课件1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进一步激发兴趣:
1、与前面我们说学习的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 相比,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快了多少年? 2、奇迹如何产生,如我们从一个出生在农村的苏俄公 民马卡洛夫一生的成长经历入手共同解开这个谜底。
第二环节:探究新课——回首峥嵘、重点突破 18分钟
进一步补充 当时的史料, 并引出讨论问
能力基础
高中学生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均有所发展,能够探究有一 定难度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本课 “斯大林模式”利弊等难点问题的能力基础。
应对策略
为方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本课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我将以根据真实史实改变的虚构人物马卡洛夫在不同时期的 经历作为突破重难点问题的引子,再选取一些苏联时期的笑 话和视频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 02 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
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课的内容。 在第七单元中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讲 好本课,对本单元学习极为重要。
与本册其它内容的联系
与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 整》相呼应,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世界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条道路两种模式的 不同发展经历,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 确认识。同时它也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 探索有密切关联,其成败得失对我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法还包括: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还包括:自我分析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回首追忆、激发兴趣 2分钟 播放《大国崛起》纪录片节选部分
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 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 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 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 强国。 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 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 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19张)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19张)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
㈢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 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 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 经济体制。
政治集权 经济集中 思想集控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以公有制为主导, 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 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谁不为苏联解体 而惋惜,谁就没 有良心;谁想恢 复过去的苏联, 谁就没有头脑”。
其实俄罗斯人惋惜的不是前苏联的集体农庄, 不是计划经济的衰落,……
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 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 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 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积极作用2: 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材料三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
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 军事工业基地。
积极作用3: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础。
【典型例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 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 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 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38张)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38张)
•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缓慢。
•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饥饿和死亡
1920年苏俄发生的 示威游行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抗争与动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 继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 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结合课本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农业 工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背景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自主学习)
战时共产主义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Βιβλιοθήκη 化流通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
余粮征集制是以征集所有的余粮,建立强制性的国 家垄断为前提的。当时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
• 材料2:工人和士兵得不到维持生命最起码的食品供应,彼得格 勒的工人、士兵每天只能得到1/4磅面包。饥饿笼罩着全国。
--吴恩远《苏联史论》
看材料1、2,概括苏俄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1)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威胁; 2)物资匮乏;
——列宁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我们要把流血战线上获得的经验运用到不流 血的战线上来 。
——列宁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39张)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39张)

D 3.对斯大林模式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B.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 工业化模式 C.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D.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有利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阿 芙 乐 尔 号 巡 洋 舰
99年前,“一声炮响”,开创了一个新世界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2、内容 3、作用与评价 (1)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损害农民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不利于生 产的发展
练一练
C 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是
A.调动了工农群众的积极性
B.战胜了德国组织的进攻
C.集中了全国力量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D.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途径
B 2.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探索过程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战时共产
引发经济和
主义政策
政治危机
新经济 政策
①战时政策 ①粮食税②部分私有 ①提高人民生产
引发危机 ③自由贸易④废除实 积极性②经济恢
②兵变
物配给制
复③政治稳定
斯大林 模式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 见教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③单一公有制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 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 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 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

2.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重难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本课首先要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然后要明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最后要深刻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它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根源。

二、图示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它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企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二、四”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俄)1921~1928年推行的经济政策,它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政策。

它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1)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_1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堂目标达成(1)基础目标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时空与事件)。

2、掌握战时共产主义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2)能力目标从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结果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3)情感目标认识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评价“斯大林模式”五、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导学案导学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导学案六、教学过程【先学环节】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3、斯大林模式(1928-1991)的主要表现:设计意图:先学环节主要是为学生预习准备。

一是利用时间轴使学生构建本课时空观。

二立足考纲和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熟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后教环节】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材料一: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_6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和考纲考点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学以致用〈五〉、教学过程课前要求阅读教材,结合配套练习第一部分进行预习检测。

导入新课师: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然后老师多媒体展示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本课学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板书)1、创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使学生感受苏俄建国初期面临的形势。

列宁名片(多媒体显示)姓名:列宁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职务:苏俄最高领袖2、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板书)※阅读材料请回答: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政治形势?(多媒体显示资料)材料:《列宁在1918》: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战胜敌人!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请学生阅读上面材料后回答,然后师生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物资严重匮乏,经济形势严峻;外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粮食税的征收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
2.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3.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

……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

”这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
4.在1978年7月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国务院财贸小组的姚依林在发言中引用了列宁讲的“在狼群中要学会狼叫”。

这反映出当时姚依林主张
A.开启对外开放的大门
B.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1929年,斯大林认为集体农庄使“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对立将加速消除”。

到1951年,斯大林进一步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基础,已经被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

”这反映了
A.苏联的经济体制充满活力
B.集体农庄完全适合苏联的国情
C.农、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D.农业集体化运动得到快速发展
6.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内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地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国防力量十分薄弱。

……但很快苏联就从一个“扶木犁穷国”发展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强国,其得益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D.斯大林模式的推行
7.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
A.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维埃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
D.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8.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

表中苏联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A.二战爆发阻碍了世界贸易发展
B.斯大林模式更加重视国内市场
C.西方大国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
D.苏联传统的农业国制约对外贸易
9.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支援集体农庄建设措施》的决议。

决议一方面重申坚持自愿原则,另一方面又规定了主要产粮区要在1930年秋最迟在1931年春,完成全盘集体化;二类产粮区在1931年秋最迟在1932年完成。

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行政强制倾向明显
C.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始终坚持自愿原则
10.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11.
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1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1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5.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16.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你从上述图片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有研究者选用了上述图片进行研究,请你帮助他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3)请利用上述图片对你拟定的课题进行简单的论证。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1)图一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图二反映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工业增长很快,农业、轻工业增长慢。

图三反映了苏联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关于斯大林模式(体制),对斯大林模式(体制)的评价等。

[中心问题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围绕这一问题可以有很多名称,言之有理皆可]
(3)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苏联成为一个工业大国;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

消极方面:强调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片面发展,发展不均衡;对农业实施“全盘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指令性计划削弱了企业自主权;体制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

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