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最新整理)
高中政治1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练习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础小测一、选择题1。
在中华文化史上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的是A.春秋百家争鸣B.秦的统一C.汉代儒学独尊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春秋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A符合题意;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
B不符合题意;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C不符合题意,不选;隋唐时期,古代文化进入了全盛时期,D不符合题意,不选。
2.1074年,沈括经过认真考察、分析,继承了中国古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说法,提出了形成雁荡山独具奇特地貌的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学史上,首创了“流水侵蚀”的概念。
可见A.“流水侵蚀”概念的提出源于沈括的智慧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答案】C【解析】沈括在900多年前首创“流水侵蚀”的概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C项正确。
文化源于实践,受社会实践的影响,A、D两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
3.《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
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
《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排除。
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4.《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
《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课时练习十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时练习(十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从殷周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各个历史阶段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理学产生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隋唐时期D.宋元明时期解析:选D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隋唐时期,古代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势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时期的辉煌,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2.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 )A.儒家学说至尊地位的确立B.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C.隋唐时期的全盛发展时代D.宋明理学的产生解析:选B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选B项。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汉代,儒家学说至尊地位确立;隋唐时期,古代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势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时期的辉煌,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尽管在海外定居几十年,闽籍华裔陈先生仍喜欢喝乌龙茶、习惯用筷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A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
④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与题意不符。
4.《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被文学界称为“小红楼梦”。
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
可见(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解析:选B 题意强调文学作品《浮生六记》中的文字记载了清朝与琉球国的分界线,证明了钓鱼岛在中国的领域内,这说明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B 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题
6. 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程。
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期,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2.有一首歌唱道:“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关于汉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④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③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小李同学的手机彩铃唱到:“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下列关于“方块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C.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D.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4.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C.民族性D.世界性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③史书典籍的传承④中华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A.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②③④9、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对中国文明的世界价值作出了深刻阐述:“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经中断或衰落,唯有中华文明傲立世界五千载而绵延不绝。
”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汇通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1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的。
( )A.汉字青铜器B.甲骨文青铜器C.汉字史书典籍D.甲骨文史书典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正确答案为C项。
2.在我国,传世的浩瀚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体例。
这些史书(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书写了中华文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故①②③入选;④错误,书写中华文化的是汉字。
3.有人这样说中国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如图)。
材料表明(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A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项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项说法错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项说法错误。
4.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其中有一部长篇史书,原无标题,整理者将其拟定为《系年》。
该竹简记述了自西周之初到战国前期的史事,与传世的《春秋》经传、《竹书纪年》《史记》等内容多可对照,且有众多新的史料。
这从某个侧面说明(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②我国历史上编纂的史书,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③《系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史书④中华民族自古重视保存历史资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重视保存历史资料,①④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③错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必备知识基础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诘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C.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3.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春秋大一统”4.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5.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而今之注虫鱼、命草木者,皆不足以语此也。
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7.《楹联丛话》记载,曲阜孔府大门前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偕天不老”的思想是( )A.孔子的“仁”B.孟子的“民贵君轻”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8.《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
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1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__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______。
3.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__________的意义。
4.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______地位。
5.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________时代。
6.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
7.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________________的冲击。
***巧妙记忆法:殷商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______与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文字是文化的________载体。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______时代的标志。
汉字是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____________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汉字不等于文字,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二者不可错位。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____________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____________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只有在____________的领导和____________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____________相适应、与____________相协调,既保持__________,又体现__________。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重大作用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犹太人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摆脱不了被驱逐的命运,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太人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一起了。
这说明()A、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B、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D、中华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这说明()A、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C、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D、坚持改革开放是创造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原因4、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5、我们从小就跟文字打交道,关于文字的叙述错误的是()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B.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见证D.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6、“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正是一民族文化的坚强自信和历史价值的最佳体现。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指民族文化的()A、开放性B、继承性C、包容性D广泛性7、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是我国“梆子腔”的鼻祖。
_高中政治课时练习1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5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仍被传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列对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的使用②史书典籍的传承③社会制度的更替④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汉字的使用和史书典籍的传承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①②符合题意;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③不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错误。
2.(2020·郑州高二检测)海峡两岸汉字节、巴黎汉字节、中国文字学高端论坛暨中国文字学会召开……近年来,这些以“汉字之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逐渐红火起来。
人们之所以重视学习和研究汉字,是因为汉字( )①具有集形、音、义三者为一体的特点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③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是记录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工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
我们重视汉字是因为它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
形、音、义三者是汉字的特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①。
汉字不是记录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工具,④错误。
【补偿训练】1.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全盘继承,保持本色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解析】选A。
修史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A符合题意;B、D涉及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与题意不符;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C错误。
2.(2020·景德镇高二检测)下列史实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A.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实现了中国化B.中国科技在15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前列C.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都有本民族的英雄史诗D.孔子的“大同”“小康”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解析】选D。
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课 第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1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
A项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项体现了传统文化;D项强调了外来文化。
故选A。
2.《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
此事一报道,随即引发教育界的激烈争论。
下列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看法正确的有(A)①在数字时代,强迫儿童用他们以后几乎用不到的字体写字是浪费时间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键盘,而不是书法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该做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④书法是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该做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解析]③④是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正确看法;①本身明显认识错误;②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3.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C)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④入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
③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
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社会不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
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选D项。
先秦儒学重视人事和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B项错误;就哲学而言,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
高中政治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名师精编作业设计(新人教必修三)
3.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作业设计(新人教必修三)一、选择题1. 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A.秦朝 B.汉代C.隋唐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解析: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是在汉代,B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答案:B2. 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解析:本题是课本基础知识,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动时期,不是形成时期,故①错误。
答案:D3.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A.源远流长B.包容广纳C.异彩纷呈D.丰富多彩解析:黄河、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但始终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些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答案选A项。
B、C、D三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
答案:A4.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解析:A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5. 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是我国“梆子戏的鼻祖”。
高考历史复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2.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
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3.[2023·威海市一模]子夏(孔子的弟子)曾指出:“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子夏将“工匠”和“君子”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A.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B.私营手工业在当时已经出现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政治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A.勤劳勇敢的精神B.耕读情怀C.艰苦奋斗的精神D.家国情怀5.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6.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
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7.[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预测]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主张以唱游方式启蒙幼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来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
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必修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2、,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 汉代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 文字的发明
B 史书典籍的出现
C 民族精神的形成
D 科技的创造发明
4、“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这说明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A 源远流长
B 博大精深
C 异彩纷呈
D 民族凝聚力
5、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A 殷周时期的“敬德保民”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D 宋元明时期产生的理学
二、非选择题
6、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那么,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主要是什么?
7、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
过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但是只有中华文化长期延续
而从未中断过。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什么是包容性?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什么意义?。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提升训练选择性必修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提升训练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是完成了本土化的第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巨大融合和改造能力。
”下列文物能为他的观点提供支撑的是( )A.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B.云冈石窟露天大佛C.十六国墓葬出土的玻璃水注D.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是完成了本土化的第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巨大融合和改造能力”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而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即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A、C两项均是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没有体现中外交流,排除。
2.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该特点集中体现于( )A.孔孟之道B.两汉经学C.魏晋玄学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符合题干材料“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故选D项。
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
据此,下列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阴阳”“始终”“善恶”,可知《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C项正确。
4.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立有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载了大秦景教传入并流行于中国的情景。
该文物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①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②大秦曾经遣使来唐学习访问③唐代中国文化的多元色彩④长安成为佛教传播的中转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称基督教为景教。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篇巩固提升1.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通过托钵化缘来获得的。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拱式。
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拥有土地即可依赖土地获得地租收入,以此维持佛教出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选B项。
2.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
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项错误;《送子天王图》的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项正确。
3.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朝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宋朝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项错误;佛教衰落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佛教也有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故D项错误。
高中政治(第11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A卷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我们可以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雏形期、形成期、定型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
其中的雏形期是指A.春秋战国时期B.秦的统一时期C.唐朝全盛时代D.宋元明延续期2.《汉字英雄》综艺节目在河南卫视的热播,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
该节目使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
由此可见,该节目有利于①保护中华文化的载体,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②制定汉字的使用规范,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③维护中华文化的瑰宝,实现汉字与信息化的融合④助推中华文明的传承,彰显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3.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中原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汉字和姓氏以及启迪中华民族的元典文化均起源并繁盛于此。
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这告诉我们,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②坚持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③是对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④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史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4.“二十四史”共3000多卷,约4000万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材料表明①我国积累的史料其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保存历史资料③“二十四史”为书写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④“二十四史”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之一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5.《竹书纪年》由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
《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心,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
C.①③B.③④
D.②④
9.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③
C.①②③B.①②
D.①②③④
10.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答案】A
4.【解析】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能说优越,故③片面。④项材料未涉及。答案选A。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识,②的说法错误;⑤是文字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除了汉字外还有史书典籍,④说法错误。①③是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答案】C
6.【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见证于汉字和史学典籍,C正确,A、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
2013年4月19日,“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拟在5年之内,整理出版国学和海外汉学两大系列的经论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1000种,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汉学图书中的经典与准经典作品。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典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毕摩的彝文典籍,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①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
②有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高中政治 第六课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承汉字文明2019年1月10日上午,英才教程杯“中国好字帖”第三届汉字书写大赛启动会在北京举行。
长江传媒作为参与方,力争将该赛事打造成全国书法教育领域有影响的品牌活动,创新性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
汉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通过大赛的助推和拉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写字、爱上书法,在汉字之美中启蒙成长③。
大赛倡导的“学传统文化、写规范汉字、赏书法之美”主旨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④。
【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2018年12月11日,“水墨聚焦·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摩洛哥举行开幕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此次艺术展上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加强与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等机构的合作,保护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甲骨文旨在( )①佐证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②展示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③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④续写人类文化的历史轨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产生时间早,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佐证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故①符合题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作为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展示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故②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③错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诗篇,而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开始,并不能续写人类文化的历史轨迹,故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应为A。
答案:A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汉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
答案:(1)汉字是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书面交流工具,统一的汉字,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不同民族间传播。
(2)汉字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象形文字本身及其演变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传统习俗、传统思想等。
高中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素养演练新人教版必修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A )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
A项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项体现了传统文化;D项强调了外来文化。
故选A。
2.《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
此事一报道,随即引发教育界的激烈争论。
下列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看法正确的有( A )①在数字时代,强迫儿童用他们以后几乎用不到的字体写字是浪费时间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键盘,而不是书法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该做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④书法是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该做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解析] ③④是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正确看法;①本身明显认识错误;②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3.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 C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④入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
③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
A.秦代 B.汉代
C.隋唐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B.具有划时代意义
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
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2013年10月,“2013·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这说明(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汉字至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 ③汉字的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⑤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
A.①⑤B.②④
C.①③D.③⑤
6.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
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可见(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7.中国据现存史料记载,中国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黄岩岛,在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
下列关于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保存史书典籍的唯一目的在于论证我国疆域的广阔
2013年4月19日,“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正式启动。
该工程拟在5年之内,整理出版国学和海外汉学
两大系列的经论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1000种,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汉学图书中的经典与准经典作品。
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典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9.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1.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③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④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经》)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德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工作完成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1)结合所学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保护好彝族的历史文化典籍对于文化的传承有什么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1)题,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然后审读材料找出其中相关信息,再理论统帅材料具体分析说明。
第(2)题,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保护传统文化对展示文化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分析说明。
14.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
其标志《祥和》,选取代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如意作为主体元素,通过对泰山自然风貌的解读,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融合山东宽厚质朴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提炼创作而成。
(1)《祥和》的创作思维对我们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有何启示?
(2)《祥和》的创作思维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解析】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答案】 B
2.【解析】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故答案选C。
【答案】 C
3.【解析】 “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
③混淆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观点错误。
④材料体现不出。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 A
4.【解析】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能说优越,故③片面。
④项材料未涉及。
答案选A。
【答案】 A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识,②的说法错误;⑤是文字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除了汉字外还有史书典籍,④说法错误。
①③是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答案】 C
6.【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见证于汉字和史学典籍,C正确,A、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 观点错误。
【答案】 C
7.【解析】 汉字和史学典籍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A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C错误;史书典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存史书典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故D错误。
【答案】 B
8.【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
【答案】 B
9.【解析】 ③④是对文字的认识。
【答案】 B
10.【解析】 ①④分别从内外原因方面正确指出了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故答案选C。
②是中华文化重振的条件,③是对中华文化的解释,均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C
11.【解析】 ①②③④都正确地指出了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
故选D。
【答案】 D
12.【解析】 ④的意思是指统治者要采取愚民政策以维护其统治,这显然是错误的,排除④,故选A。
【答案】 A
13.【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毕摩的彝文典籍,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①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
②有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4.【答案】 (1)①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①其标志《祥和》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其标志《祥和》融合山东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创作而成,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