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4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部:语言变化产生的解释的需要。 从先秦到两汉语言不断发生变化,先秦时 代的著作的语言到两汉时,不少人已看不懂。 2、外部:统治者的提倡。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代很快灭亡。汉 代从西汉初的惠帝就提倡读书,因为他们发现 儒家经典是其巩固思想的有力武器。
3、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 到汉代,先秦的儒家经典有两个版本,因 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当时的知 识分子只能把典籍偷偷保存下来。他们保存的 方式有两种:或埋在地底下,或背诵下来口耳 相传。
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 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的 共同特征:补充大量史实证发原文、解释原文 出处、典故等。
(四)宋代
疑古创新,是注释的革新时代。
主要代表
朱熹。其注释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比 较通俗。第二,比较简明。另外其注释水平高。 在整个时代主张疑古创新,甚至全盘否定的时 代,他主张实事求是。他对汉人的好的注释加 以吸收,对汉人注释不正确的加以否定。因此, 他的著作获得很大的生命力,甚至成为明清科 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 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 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注释范围扩大,从经部扩展到经史子集四 部各个门类。
代表性注释著作
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 集解》、范宁《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 解》、韦昭《国语注》、裴骃《史记集解》 (古人对《史记》研究的第一部集大成的著 作)、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古人注和今人注的关系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古人 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古注, 也多依旧注推衍。 同时,古书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
学习古注的优势
第一,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 本,从语感各方面都更能体会。 第二,古人注重师承,这种治学风气使古 人对古书的解释常常是有所本的,其解释多数 更为可靠。 第三,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本于 这些古书而来。
(六)小结
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达 到体例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 扩展;清朝是从注释的范围和方法讲达到高峰。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清代
注释的鼎盛期。 从明末开始,如顾炎武(他主张经学致用)
等。
清代注释取得大的成就的原因
1、研究方法比较科学(向西方学习的归 纳、演绎的方法)。 2、古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古音和意义 的关联,使注释学家能利用古音研究的成果, 如:通假、连绵词等问题)。 3、政治形式。(清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 实行高压政策,知识分子只好把自己的精力放 到离现实较远的古书注释研究上)
第四,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因 此,要真正读懂古书、要知其所以然,就必须 依靠古注。 第五,目前还有许多古书没有今人注,只 能依靠古注。
怎样学习古注
1、要做到明体例、知术语两方面。 第一,要知道古书的注释有不同的类型 (如:章句、集解等),要分别掌握。 第二,术语代表了古人对某种语言现象的 认识,反映了古人对某种语言现象的解释过程。 2、在比较中学习古注 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古注学习原文,一方面 也要通过今天整理出的大型工具书,判断古文 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注释类型增多: (1)集解出现:集解由于是汇集众家之 说,必然是在注释工作开展一段时期后才会出 现,因此出现稍晚。 (2)义疏出现:它的特点是:既解释经 文本身,也解释前人对经文的注释。它的出现 也必然是在注释工作开展一段时期后。义疏的 出现还有其它因素,如:佛教的传入等。
(三)唐代
是古注的又一高峰。 这一时期古书注释书不断出现,数量相当
多。
突出的成就是义疏的发展。义疏这种体例,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已出现,但当时数量不大, 成就不高。 唐朝离汉代更久远,对汉代的注释本身已 不甚明白。义疏的出现成为时代的需要。于是 唐朝朝廷下诏令,命孔颖达等人对魏晋以来的 注疏进行系统整理,即所谓“五经正义”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由朝廷颁布诏令作的义疏就被叫做“正义”。 其它还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 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 疏》。
主要代表
毛亨《毛亨诂训传》、郑玄《毛诗笺》、 “三礼注”(《周礼注》、《仪礼注》、《礼 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何晏、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孔安国《伪 古文尚书》、王肃等。 其中,王逸、高诱注释的不是儒家经典。
成熟的、大规模的古书注释工作始于西 汉的原因
古书的注释
一、前言
古注——本节讲的古注,是指清代及清代 以前的人用文言为古书所做的注释,即古书旧 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 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 注释,并非是解放后才有的,但解放后的较 多)。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是今人注 的源头,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这一时期的义疏形成一个惯例,即疏不破 注,也叫例不破注,就是作义疏者不能改变前 人注释的说法,而要维护前人注释。因此,唐 代的义疏有一种保守的趋向,完全遵循前人的 说法,没有大的创新。
这一时期也有人对儒家经典之外的书进行 解释,还有史、子、集的注。如:司马贞《史 记索隐》(专门探讨《史记》中隐讳难懂的问 题)、张守节《史记正义》(此书对《史记》 中的历史地理名词探讨得较好)(此二书和裴 骃《史记集解》合在一起,叫“《史记》三家 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 注》、杨倞《荀子注》、李善《文选注》等。
3、积累一些古注的常识 包括:第一,人名、书名:古书注释的大 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体例、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古书注释术语的名称及其含义。 第四,有关词义的积累。 4、要运用现代语言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古 人的注释。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一)秦汉
先秦,有少数对他人著作的解释,但不是 专门的注释著作,只是少数人的个别论述。 (参《国语》) 西汉既然是大规模,就意味着完备(指从 注释方法和体例上而言)。 注释对象:先秦儒家经典。
代表
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刘文淇《左传旧疏考证》、刘宝楠《论 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梁玉绳《史记 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庄子 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 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 诒让《墨子闲诂》。
成就和局限
成就:广博精深。 局限:失之琐碎,理论欠缺。
到西汉初,埋在地下的书被挖出来,由于 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叫做“古 文经”。口耳相传的一派把他们所记诵的内容 用汉代当时的文字默写出来,叫做“今文经”。 这本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 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 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 展。
(二)魏晋南北朝
3、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 到汉代,先秦的儒家经典有两个版本,因 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当时的知 识分子只能把典籍偷偷保存下来。他们保存的 方式有两种:或埋在地底下,或背诵下来口耳 相传。
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 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的 共同特征:补充大量史实证发原文、解释原文 出处、典故等。
(四)宋代
疑古创新,是注释的革新时代。
主要代表
朱熹。其注释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比 较通俗。第二,比较简明。另外其注释水平高。 在整个时代主张疑古创新,甚至全盘否定的时 代,他主张实事求是。他对汉人的好的注释加 以吸收,对汉人注释不正确的加以否定。因此, 他的著作获得很大的生命力,甚至成为明清科 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 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 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注释范围扩大,从经部扩展到经史子集四 部各个门类。
代表性注释著作
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 集解》、范宁《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 解》、韦昭《国语注》、裴骃《史记集解》 (古人对《史记》研究的第一部集大成的著 作)、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古人注和今人注的关系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古人 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古注, 也多依旧注推衍。 同时,古书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
学习古注的优势
第一,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 本,从语感各方面都更能体会。 第二,古人注重师承,这种治学风气使古 人对古书的解释常常是有所本的,其解释多数 更为可靠。 第三,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本于 这些古书而来。
(六)小结
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达 到体例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 扩展;清朝是从注释的范围和方法讲达到高峰。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清代
注释的鼎盛期。 从明末开始,如顾炎武(他主张经学致用)
等。
清代注释取得大的成就的原因
1、研究方法比较科学(向西方学习的归 纳、演绎的方法)。 2、古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古音和意义 的关联,使注释学家能利用古音研究的成果, 如:通假、连绵词等问题)。 3、政治形式。(清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 实行高压政策,知识分子只好把自己的精力放 到离现实较远的古书注释研究上)
第四,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因 此,要真正读懂古书、要知其所以然,就必须 依靠古注。 第五,目前还有许多古书没有今人注,只 能依靠古注。
怎样学习古注
1、要做到明体例、知术语两方面。 第一,要知道古书的注释有不同的类型 (如:章句、集解等),要分别掌握。 第二,术语代表了古人对某种语言现象的 认识,反映了古人对某种语言现象的解释过程。 2、在比较中学习古注 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古注学习原文,一方面 也要通过今天整理出的大型工具书,判断古文 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注释类型增多: (1)集解出现:集解由于是汇集众家之 说,必然是在注释工作开展一段时期后才会出 现,因此出现稍晚。 (2)义疏出现:它的特点是:既解释经 文本身,也解释前人对经文的注释。它的出现 也必然是在注释工作开展一段时期后。义疏的 出现还有其它因素,如:佛教的传入等。
(三)唐代
是古注的又一高峰。 这一时期古书注释书不断出现,数量相当
多。
突出的成就是义疏的发展。义疏这种体例,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已出现,但当时数量不大, 成就不高。 唐朝离汉代更久远,对汉代的注释本身已 不甚明白。义疏的出现成为时代的需要。于是 唐朝朝廷下诏令,命孔颖达等人对魏晋以来的 注疏进行系统整理,即所谓“五经正义”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由朝廷颁布诏令作的义疏就被叫做“正义”。 其它还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 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 疏》。
主要代表
毛亨《毛亨诂训传》、郑玄《毛诗笺》、 “三礼注”(《周礼注》、《仪礼注》、《礼 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何晏、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孔安国《伪 古文尚书》、王肃等。 其中,王逸、高诱注释的不是儒家经典。
成熟的、大规模的古书注释工作始于西 汉的原因
古书的注释
一、前言
古注——本节讲的古注,是指清代及清代 以前的人用文言为古书所做的注释,即古书旧 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 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 注释,并非是解放后才有的,但解放后的较 多)。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是今人注 的源头,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这一时期的义疏形成一个惯例,即疏不破 注,也叫例不破注,就是作义疏者不能改变前 人注释的说法,而要维护前人注释。因此,唐 代的义疏有一种保守的趋向,完全遵循前人的 说法,没有大的创新。
这一时期也有人对儒家经典之外的书进行 解释,还有史、子、集的注。如:司马贞《史 记索隐》(专门探讨《史记》中隐讳难懂的问 题)、张守节《史记正义》(此书对《史记》 中的历史地理名词探讨得较好)(此二书和裴 骃《史记集解》合在一起,叫“《史记》三家 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 注》、杨倞《荀子注》、李善《文选注》等。
3、积累一些古注的常识 包括:第一,人名、书名:古书注释的大 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体例、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古书注释术语的名称及其含义。 第四,有关词义的积累。 4、要运用现代语言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古 人的注释。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一)秦汉
先秦,有少数对他人著作的解释,但不是 专门的注释著作,只是少数人的个别论述。 (参《国语》) 西汉既然是大规模,就意味着完备(指从 注释方法和体例上而言)。 注释对象:先秦儒家经典。
代表
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刘文淇《左传旧疏考证》、刘宝楠《论 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梁玉绳《史记 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庄子 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 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 诒让《墨子闲诂》。
成就和局限
成就:广博精深。 局限:失之琐碎,理论欠缺。
到西汉初,埋在地下的书被挖出来,由于 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叫做“古 文经”。口耳相传的一派把他们所记诵的内容 用汉代当时的文字默写出来,叫做“今文经”。 这本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 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 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 展。
(二)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