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评史(名句集锦、名词解释、简单)
1.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
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圣人立象以尽意。
6.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7. 诐辞知其所蔽,淫词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词知其所穷。
8.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9.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0.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
11.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12.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13.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14. 吟咏性情,以风其上。
15.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16.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17.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
事,思来者。
”
18.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巧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常期,未若文
章之无穷.
19.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
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20.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21.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22.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23.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24.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25.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26.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27.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
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28.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
29.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
30.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31.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32.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
33. 观其时文,雅好而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34. 炜烨之奇意,出于纵横之诡俗。
35.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36.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37.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38. 写气图貌,随物以婉转
39.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40.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
”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41.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42. .杜甫《戏为六绝句》
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其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4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4.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45.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磈磊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名词解释
踵事增华:时间一切事物都是演变发展的,发展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华丽,文学也不例外。
文章体制由简到繁,语言形式由质朴趋向华丽,这是文学本身发展规律。
以意逆志: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的“怨愤”。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的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文质彬彬:孔子原意质指质朴,文指风采。
文质彬彬指文艺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
“文质彬彬”表现、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绘事后素:“绘事后秦”之喻中仁为质素,礼为风采。
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申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
表现了孔子肯定质的作用,先质后文。
简答
《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1.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
2.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3剖情析采
(1)创作论:《神思》——《总术》二十篇。
(2)批评论:《时序》——《程器》四篇。
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唐:强调文道并重,文从字顺,务去陈言。
宋:古文家文道观与唐基本相同。
道学家文道观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
曹丕“文气”内涵:
“文气”指一是个性气质;二是气分清浊;三是不可变性。
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
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
李渔《闲情偶寄》:
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原则,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
李渔主张结构谨严,情节紧凑,组织得天衣无缝,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至今仍具艺术实践意义。
关
于语言,他认为要赋予它舞台艺术的特征,是写给观众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案头之作,他提出了曲文应当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应当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文贵洁净,声务铿锵等一系列独特见地。
谈到题材,李渔认为贵在创新,以脱窠臼为第一使命,既然剧本名为传奇,就是因为其事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绝不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
论述
兴观群怨: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
“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兴”、“观”、“群”、“怨”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
而且将“兴”置于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感发作用。
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孟子“知言养气”:
本来论述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文学批评家引申发挥,遂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养气”是指一种道德修养,孟子所言“浩然之气”,是指人们经过道德的修养所达到的博大而崇高的精神状况,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知言养气”合起来理解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而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具备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