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7081416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过程设计树叶振动——哗哗响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问题1:蝈蝈的鸣叫声,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蝈蝈是用两前翅摩擦振动发声。
问题2:青蛙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青蛙气囊的振动产生鸣叫声。
问题3:蝉鸣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蝉腹部的发声肌的收缩,引起发音膜振动发声。
学生思考题1:你知道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吗?学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
学生思考题2:你能想办法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教师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熟知声音的发声体的振动情况,以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振动吗?实验器材:水杯、水、纸片、鼓(桌面)、长条桌例:桌面的振动可以通过观察桌面纸屑的跳动或者桌面上水杯中水面的波动来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微小振动实验)有机的结合,深刻体会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声音的传播:教师提问:在声源发出声音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声音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过程?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探究活动2:真空可以传声吗?实验器材:真空罩、抽气机、电铃实验步骤:(1)把电铃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真空罩中,用抽气机将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2)去掉抽气机,逐渐打开阀门,逐渐放入空气,仔细思考、交流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利用演示实验推进课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new)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难点:1。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2.设计探究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三、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 1 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
2、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察看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中包含的道理。
教课要点 / 难点教课要点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2、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教课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察看、认真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师】阅读课本 , 达成以下填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喊声源 .新知介绍小组议论1.经过以下活动:用手指感觉发言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作声音,发问:发声的物体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气体 .2.经过认识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状况,发问:物体发声的方式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有的动物依赖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赖鸣膜发声.【师】在刚我们的活动议论中,学生们应当也感觉到了声音及声音的流传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概括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察看物体发声时物体所拥有的共同特点——振动 .讲堂训练1. 以下图的四幅图中,不可以产生声音的是(C)A. 吹着的哨子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封闭的收音机D. 敲击的水瓶琴2.以下图,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惹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伸B.使音叉振动赶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细小振动放大,便于察看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声的流传达成以下填空:1.能够流传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可以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流传 .小组议论达成以下实验:( 1)“土电话”实验(以以下图所示),( 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 29 页的想一想做做 .发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经过什么物质流传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跟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如何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流传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会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5、会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声音传播的现象。
学案导学【导学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即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具体理解为:(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如婉转的鸟鸣是靠其气管的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引起的振动;笛子和箫都是依靠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蝉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振动而发出声音;“泉水叮咚”主要是由于泉水的振动发声;气球破裂时发出的爆响主要是空气的振动发声;人发出声音靠的是声带的振动。
(2)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相同的声音,记录声音的方法有早期的机械唱片、现代的磁带和激光唱盘等。
【基础训练1】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 A )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 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 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导学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这些传播声音的媒介,我们称之为介质.没有介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
这些随发声物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从而使振动向外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止和减弱噪声的途径.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
学情分析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
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每次拨动都要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建议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速度,以及声音的特征。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速度,以及声音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速度,声音的特征。
2.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声波图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运用讲解法,详细解析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4.利用案例分析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锣、尺子、声源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3.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流程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雷声、音乐、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2.呈现(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1: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实验2:尺子振动产生声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详细)[1]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学生经过过观察、讨论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能用所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教学重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三、声速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340m/s150C时,V空【教学反思】一、教案中的“得意”之处1.整个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例如音乐声、海浪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入手,导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本节教案所有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
通过观察音叉的发声等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玻璃罩中的闹铃声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变弱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结论;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实例的思考(如雷电现象)、总结得出声速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动画中的发声物体及发声原因。
引入新课:第二章声现象
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蟋蟀:也是翅膀振动发出的“叫声”蝉:腹部的音膜和共鸣器发出声音的。
感到喉头在振动
学生活动一:
请两位同学用土
实验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先介绍水波,说明波是物质运动非常重要的一
)声音的传播可以绕过障碍物
播放动画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是如何绕过障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介绍一些介质
从珠中的数据可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相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7页至第30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图1活动一: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硬纸盒、铅笔、橡皮筋等。
【实验过程】(1)如图1所示,把橡皮筋绷在硬纸盒上,用两支铅笔插入垫起橡皮筋,使橡皮筋悬空。
图2(2)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发生的情况。
(3)如图2所示,边说话边轻按喉头,说出自己的感觉。
【实验现象】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喉头也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反思小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树叶__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__管内空气(或空气柱)__振动产生的。
【教师点拨】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风吹树叶哗哗的响声,是由树叶振动产生的;管乐器发声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新课导入】1.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声音”背后的奥秘?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几段音频,大家注意倾听并思考。
提问:生活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问题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航天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我们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1.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1)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位。
(2)敲击音叉,看是否能听到声音,手握住音叉,是否还有声音?思考:①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2.提问和猜想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进行实验提出问题:声音很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些物体发声时我们却几乎看不见它们在振动,那么这些物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利用音叉设计实验,让音叉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请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展示。
【实验设计与展示】证明音叉的振动方法一:用细线悬挂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方法二: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
【结论】发声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课外延伸(1)同学们了解这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吗?提示:青蛙:气囊振动;鸟:鸣膜振动;蝉:鼓膜振动;蟋蟀:翅膀摩擦。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
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
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
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
)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活动一—
:
事,天下事,事事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
但在太空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观看录像学生回答:想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合作探究(1)探究声音的产生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他们动手的能力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声音产生和传播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了解影响声速的因素,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让学生初步了解转换法、理想实验法等物理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学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准备音叉、小鼓、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玻璃罩、电铃、泡沫塑料、抽气机、烧杯、橡皮筋、铅笔、白纸、碎纸屑、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情境导入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趣,体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声音的产生1.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图2-1-1):(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图2-1-12.提问和猜想【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进行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体验,我们猜测声音很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有些物体发声时我们却几乎看不见它们在振动,那么这些物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分别让音叉、小鼓、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请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展示.【实验设计与展示】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如图2-1-2所示.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如图2-1-3所示.(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如图2-1-4所示.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猜想.活动一:探究新知图2-1-2 图2-1-3 图2-1-4(其他方法略)【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同学们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答:发声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在振动,所以可得出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演示提问】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握住发声的音叉(图2-1-5),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图2-1-5答:手握音叉前音叉振动发声;手握音叉后音叉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说明物体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教师强调:①振动不能写出“震动”;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例如敲鼓时,敲击一下鼓面,鼓面可以振动比较长的时间,这段时间鼓都是在发声的.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研究和实验中应用广泛.这里重点渗透的就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体现了对物理方法的重视,符合新课标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2课时)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8,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一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答:能听到声音,此时尺子上下振动.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如图甲所示;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乙所示.甲乙1.图甲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甲中的球不跳动.2.图乙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乙中的球跳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橡皮筋上下振动.2.听到了什么?答:听到了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3.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五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七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八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声速【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记住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3.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难点】利用回声原理计算距离.知识点一声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以下问题: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2.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合作探究】演示一声速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如图所示,观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利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了固体、气体可以传声.2.总共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最先听到哪种物质传来的声音?答:可以听到两次声音;最先听到铁轨(固体)传来的声音.3.由以上现象推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答:不是一样快.演示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下列小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液、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是怎样的?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教师点拨】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跟进训练】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知识点二回声【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完成以下问题:1.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2.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可以听到回声.【合作探究】演示三回声如图所示,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观察并分析以下问题.1.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听到回声.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声音的反射.3.听到回声的条件?答: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教师点拨】1.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量发生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测量海洋的深度.(2)利用声音的反射增强原声.【跟进训练】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 s 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510 m.这种方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31,完成以下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合作探究】演示四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如图所示是人耳听声音的示意图.1.在以上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会怎样?答:人都会失去听觉.2.如果传导阻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是什么方式?答:是骨传导方式.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人耳能够分辩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畅所欲言,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等二、新课讲授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你的地盘你做主,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它们发出声音。
【过渡语】有些物体的振动能观察到如张紧橡皮筋的振动,但有些振动观察不到,你能想办法说明振动的存在吗?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并展示。
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发声体现象结论如音叉发声的音叉弹开乒乓球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队鼓发声的鼓使碎纸屑跳动发声的鼓鼓面在振动橡皮筋桌子人直尺其他【结论】你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
【教师演示】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思想,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探究活动,注意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反思,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
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纠正错误的认识,“振动停止了,声音消失了”纠正“振”字的写法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声音的记录探究二:声音的传播强调:①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②振动不能写出“震动” 4、【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5、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
【设置情境】 视频播放: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中交谈的资料片断,设问: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过渡】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青蛙:气囊振动 鸟:鸣膜振动 蝉:鼓膜振动蟋蟀:翅膀摩擦(设计意图: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思考,宇航员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通话,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
(设计意图:神舟十号飞船6月11日成功发射升空,说明我国在太空技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腾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理想。
)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1.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1、真空不能传声【提出问题】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把真空铃实验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实验推理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学生探究】(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
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学生探究】(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举出实例】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2.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3. 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
仍然能听到声音。
液体传声举例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或脚步声吓跑,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等,证明水能传播声音。
进行敲桌听声声音固体传声举例如医生用听诊器探知病情;地震埋在废墟里时,为节省体力,不要大声喊叫,而是敲击墙体或钢管;俗话说“隔墙有耳”等。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探究三:声速【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3、【播放视频】声音的传播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5、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运用:2009年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
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播放视频】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周传播。
总结知识要点识记知识要点讨论交流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到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即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和信息。
阅读声速表,回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并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指导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小结: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课下试试看。
验证一下你的回答。
2. 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能过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并补充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损失少)【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声源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
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讨论交流1.听到两次响声,因为声在铁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在同样传播距离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短,所以先听到。
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播的敲打声。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且损失小。
学生自学课本中回声的内容,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回答。
学生板演:从发出原声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离障碍物S的计算公式为总结回声的作用vttvS212==探究四:回声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3、回声的作用课外拓展: 科学世界 【知识拓展】1.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 ,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 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 ,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