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1课《新闻两则》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学习这篇课文需要从中汲取关于新闻这种应用文体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的是新闻的结构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学习新闻,还要注意学习新闻语言的准确精练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一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2.背景资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3.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文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课文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2.文章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内容提要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及时准确导语:①至②——概述事件主体:③至⑩——渡江战况3.对话文本(1)如何把握这篇新闻的各种要素?例:“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谋篇布局(即结构安排)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篇新闻,主体三个层次的衔接,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3)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①区别词义,“冲破”与“突破”:“冲破敌阵”,侧重于面,范围大;“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侧重于点,范围小②说明程度,“较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准确表明了与前述两路军的比较结果,与防线“巩固”相呼应“很”,(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很”准确地揭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③解释交代“不含”,“西起九江(不含)”,注明“不含”,使语言表达的意义明确④语言的精练、铿锵“至发电时止”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现已占领”如果说成“现在已经占领”,语言表达就拖沓、松散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用军事术语更果断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⑤这篇新闻富有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4)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①依时叙事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大而不乱,多而不杂②详略得当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④去粗取精渡江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文章主题这则新闻,由南阳解放说到一年多以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告知广大军民,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上的主动权,蒋介石全军败局已定,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2.文章结构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第一层;背景:第二、三层;主体:第四、五层3.对话文本用划分层次的方法,把握全文内容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动态分析,还不是新闻事实)(1)把握新闻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在结构上,为新闻报道提供了背景资料。

【教案2】第1课《新闻两则》

【教案2】第1课《新闻两则》

第一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教师板书文题)二、背景资料简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思考能力;(2)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评判能力和判断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闻信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闻信息,避免盲目追求热点新闻;(2)培养学生辨别新闻真实性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提问导入新闻报道的概念,例如:“你们了解什么是新闻?你们常看新闻吗?你们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概括出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2.讲解(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新闻标题、导语、正文、附图、附录等。

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和展示。

(2)教师通过图表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图表形式,包括表格、统计图表、照片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些图表的基本信息。

3.分析(30分钟)(1)教师将两则新闻(可选用当天的热点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阅读并理解新闻的内容。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对话的方式,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进行汇报。

4.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思考方式,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

5.动手实践(2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关注几条新闻,选择一条新闻进行分析和评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力求客观真实,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手段与学情分析1.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点评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及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方法: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设计
一、交流互动:
1、小组成员间交流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二、考考你:
1、给加点字注音:
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高屋建瓴()、荻港()、击溃()、歼灭()、星宿()、阌乡()、杜聿明()、
2、对于“新闻”,你了解多少?
(1)、新闻的要素:
(2)、①新闻结构的几个部分:
②怎样才能快速找到一则新闻的这几个部分?
三、准备向你的老师和同学报道两则新闻的内容,看看谁会成为未来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候选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四、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而今,战争的烟火仍没有停息,有多少人无家可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请你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学习新闻的写法,报道你身边的一件或感人、或新鲜、或离奇······的一则新闻。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

2017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1课新闻两则word教案

2017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1课新闻两则word教案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体会准确精练的新闻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为一个现代人,新闻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会阅读新闻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先导,整体感知1.简介新闻(消息)的知识:标题、导语、主体。

2.出示一则新闻材料,教师示范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出示的新闻材料: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新华网快讯: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

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

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国民党创始人的陵寝地,其意义和感情非同一般。

刚刚到达南京的连战主席,已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

连战也将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

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

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标题: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导语: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4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4

《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锐不可当”“百万”“横渡”“占领”“切断”“歼灭”“泄气”“阻遏”“绥靖”“鄂豫”“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等词语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通过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概括事情主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和播报新闻消息的能力。

5.布置学生课外采编新闻消息。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新闻消息这一新的文体,初步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提取事件主要信息法。

2.把握新闻消息的特点,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关系与作用。

【教学设想】1.教法选择:知识传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2.教学策略选择:以听读为主,以知识为先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阅读及采写、播报新闻的能力。

3.教具准备:报纸。

4.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口语训练:倾听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2.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消息的内容、结构、特点,学会播报新闻。

4.练习听新闻、看新闻。

【教学设想】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篇新闻消息,在课堂上播报,其他同学倾听,导入新课。

(说话训练、综合性学习)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第一次“先教后学,当堂训练”。

导学: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选择一篇长短适宜(200~300字左右)的新闻消息说给小组第二个同学听,然后第二个同学口头转述给下一个同学听,以此类推。

请每一组最后听到新闻的同学复述给全班听,看跟原来的新闻有没有出入。

(体验在倾听的过程中,往往会使得信息发生误差、缺漏)先学:课本第八页知识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时间为2分钟。

1.在听新闻通知等内容时,怎么样才能不会遗漏主要信息?(注意力集中,抓住与时间、地点、事情、人物有关的信息)2.播报和传达新闻、通知要注意哪些问题?(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全面完整)后教:请学困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教育。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等级森严。

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要让学生对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学法指导】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简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资料链接】(时代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学习过程】一、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六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2、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1)你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句话从哪几方面概括了本文内容?(2)文中的两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两句话又是从哪几方面概括本文内容?(3)语前面括号里的内容起什么作用?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提问:我们说导语是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这篇新闻中的导语是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的?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6). 品味语言:用“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中原我军解放某某
地点:某某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某某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某某基本解放。
课外作
业布置
必作
学习新闻的写法,报道你身边的一件或感人、或新鲜、或离奇······的一则新闻。
选作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小组展示
六、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某某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三、自学尝试、小组合作: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针对学习目标及导学案,小组合作展开自学。
四、点拨引领
通过报纸上的新闻,更好的了解新闻的结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某某(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点拨引领
通过报纸上的新闻,更好的了解新闻的结构
五、小组展示
六、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某某--某某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某某--某某(不含)35万甚微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导语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语言重复。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某某(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百万大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百万大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百万大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教学难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一)积累词语: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屋建瓴.()瑰.宝()荻.港()锐不可当.()歼.灭()溃.退()要塞.()殷.()绥.靖()阻遏.()鄂.()豫.()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走近作者:1.作者:毛泽东。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写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三)走进文本: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狭义:指消息。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新闻两则集体备课

新闻两则集体备课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四.说教学程序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体会准确精练的新闻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为一个现代人,新闻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会阅读新闻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先导,整体感知1.简介新闻(消息)的知识:标题、导语、主体。

2.出示一则新闻材料,教师示范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出示的新闻材料: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新华网快讯: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

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

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国民党创始人的陵寝地,其意义和感情非同一般。

刚刚到达南京的连战主席,已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

连战也将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

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

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标题: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导语: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

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主体: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

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国民党创始人的陵寝地,其意义和感情非同一般。

刚刚到达南京的连战主席,已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

连战也将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

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

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3.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全班交流。

4.齐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指名回答。

(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明确: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5.速读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桌合作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记叙的六要素。

全班交流,指名补充。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陆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一则新闻1.齐读第一则新闻,简单复习新闻有关部门知识。

明确: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具体说说这则新闻是按什么顺序报道的,为什么?明确:按时间顺序报道。

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西、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3.讨论这则新闻在详略安排上的特点。

明确:因为中、西路军所遇敌情较弱,详写东路军,文势形成一个高潮。

二、品味新闻语言1.教师导学: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这两则新闻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齐读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

全班交流。

例如:西起九江(不含);至发电时止;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3.自读第二则新闻,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同桌先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例如:当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已全部为我解放。

三、小结全课1.学生小结。

阅读这两则新闻后,概括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布置作业1.积累:课外搜集有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的资料;反映战争内容的古诗文。

2.写作:就现代战争的话题(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谈谈你的认识。

【资料宝藏】1.关于新闻和消息1.新闻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中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就是最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陆定一)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新闻特征:(1)真实——新闻的生命。

真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事实真实,即确有其人,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事实的信息。

二是指反映之真,也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不应该比事实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还事实本来面貌。

事实不真,便是谣言;传播不真,便是失实。

(2)新鲜——新闻的价值。

其一,事实要新。

既然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事实的传媒表现,那么所谓的新,理所当然首先就是新闻的内容,即事实要新,既包括事实的新近发生、新近变动,也包括事实发展过程中的新进展、新结果。

其二,传播要快。

所谓传播要快,就是指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与传播的时间之间的差距越小越好,这也叫新闻的时效性。

快是新闻要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闻要新的必要条件。

无论在何时何地,新闻传播者在原则上都应该坚持一条——新闻传播速度越快、越迅速越好。

特别是在当前具备先进的传播设备情况下,理应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快的优势。

(3)重要——新闻的意义。

什么是重要?重要就是那些影响到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新事件、新情况,这一类新闻当然会首先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闻又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

硬新闻:凡是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诸如生产、经济、政治、军事等新闻,称为硬新闻。

与人们物质生活关系不那么密切,主要是供人们娱乐、消遣,诸如一些娱乐性、社会性新闻,称之为软性新闻。

(4)公开——新闻的目的。

新闻的公开,就是说新闻应该被社会所分享,是指新闻在诞生伊始就注定必须是公开的。

新闻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其目的就是为全社会服务,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窗口和采取行动的参谋,成为人们之间相互了解、互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新闻的公开性,必然要求报道与传播的公开性,即新闻传播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传播面,让新闻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得以流通,以实现新闻的自身价值与目的。

4.消息的定义:消息通常又被人们称为新闻。

报纸最常用的新闻载体就是消息。

在长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消息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大量使用的基本体裁,这种体裁简明扼要。

消息一般配有醒目的标题,配有“电头”或“本报讯”,在结构上往往头重脚轻,经常使用“倒金字塔”形式。

消息写作以叙述为主,但不排除必要的描写和议论。

5.新闻写作基本要求:(1)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事实构成新闻的主要内容,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的方法和要求。

事实指的是新闻事实和背景事实,“说话”指的是隐含在事实中的意见、观念,即指导性、导向性。

新闻的作用和威力全在事实中。

受众喜爱新闻,是因为新闻事实中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信息和值得信服的道理及思想观点。

(2)新闻要出新求快。

新闻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章体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对现实的反映必须迅速,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向受众传播最新的信息。

(3)新闻要篇章简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