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教案第二课时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18b234f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9.png)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第一则新闻。
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新闻的知识什么是新闻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经过Why——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标题-1-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
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https://img.taocdn.com/s3/m/e0de0699804d2b160a4ec0b8.png)
1新闻两则毛泽东【中心发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择的作品都是以战争为题材。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新闻两则》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首先,两则新闻将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以及我人民解放军在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时,所展现出来的领导人的高屋建瓴的智慧和军队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其次,两则新闻,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二、授课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内容,以及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本课授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教法)教学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同时,运用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数:2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它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539fbc51e79b896802264f.png)
列两题:势可当()川”读一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⑶新闻的(真实、示例,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我胜的原“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词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6a819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3.png)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区域泄气业己摧枯拉朽B.占领阵地扩展冲破敌阵C.督战协定突破风平浪净D.巩固鉴订拒绝横渡长江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冲在最前面)B.他决心从基础科学研究转向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以改变中国种业“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
(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C.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D.这个球队是临时拼凑的,根本不堪一击....。
(形容力量十分薄弱)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切断封锁占领)长江。
4.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仿照例句,用“从……中,我听出……”的句式写两句话。
例一:从“百万大军”中,我听出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例二: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我听出了汤恩伯的骄傲自负和毛泽东对敌人的嘲讽。
(1)从“”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00b76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79.png)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要素、结构、语言特点)(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新闻,理清两则新闻的内容、结构。
2.了解导语的作用、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了解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二)难点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师述):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2.了解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体会新闻的特点。
(师述):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何时、何地、如何横渡长江的?【方法指导】:1.圈画法、概括法;2.找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
【自学时间】:4分钟【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情的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事情的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师述):新闻的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be2bd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1.png)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人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鄂() 豫() 绥靖() 阻遏()
3、自主、合作探究这篇新闻的结构及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
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d87991cc22bcd126ff0c55.png)
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
3.体会两则新闻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式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
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
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激情燃烧的硝烟岁月。
方式二:(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两则新闻。
推进新课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朗读新闻,知内容1.新闻,是电视、网络的重头戏,相信同学们没少接触。
如果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把握这则新闻的重音、语调、情感、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①全文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在把握好重音、语调、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并用横线画出导语。
明确:新闻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文章题目就概括了这一事实。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研读新闻,赏细节1.同学们看过“军事访谈”栏目吗?如果你是主持人,面对观众和军事专家,就这则新闻的内容,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小组合作探究,每组选出设计最棒的,全班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c27d026bd97f192279e9e0.png)
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新闻的六要素。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文体介绍三、背景资料简介:1、《人》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的新闻报道2、《中国人民解放军》简介四、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一)新闻知识的介绍1、定义:又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要素(六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3、结构(五大):引题①标题正题副题②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补充:“电头”:表明新闻发布的单位、时间、地点、人物。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
注: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④背景可有可无,根据需要而定⑤结语4、特征:(三大)及时、准确、真实(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5、语言:准确、鲜明、简洁6、基本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二)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14dd9d168884868762d6f7.png)
【关键字】教案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主备人:●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难点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方法指导:合作探究●●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束缚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学习内容《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束缚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束缚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束缚南阳》由南阳的束缚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束缚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课前背诵: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自主探究1、背景简介: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束缚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束缚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901939a2161479171128dc.png)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整体感知: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30ed36da38376bae1fae4f.png)
新闻两则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
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四、课时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六、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某某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d3570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5.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5篇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内容预览: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c6a12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3.png)
新闻的六要素:⼈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忧考⼩编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新闻两则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新闻两则教案⼀教学⽬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
3.把握课⽂中的⼈物、事件,认识中国⾰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
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课时⼈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讲解关于新闻的⼀般知识(1)新闻⼜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播最常⽤的⼀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的重⼤事件或新⽓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物事件发⽣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
(4)新闻的表达⽅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分析课⽂学习阅读消息1 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战役结束,⼈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苦⼼经营后,于4⽉20⽇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4⽉21⽇⽑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 ⾃读课⽂,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4 学⽣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
从作战兵⼒、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总领全⽂。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渡过兵⼒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中议论的句⼦并说说其作⽤从敌我两⽅⾯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概。
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57b5c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0.png)
小练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提升
6分钟
指导修改
展示小练笔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与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编制日期:
使用日期:
审核签字:
教学目标
1、用六要素分析新闻内容。
2、学会用新闻相关知识给新闻拟写标题,概括新闻内容。
3、实践写作:写校园新闻
重、难点
目标2、3
评价方式
横渡长江
教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2分钟
提问作者及新闻文体知识
倾听、回答、识记
迅速入题
解读任务
2分钟
同上
倾听
明确学习内容
分析内容
20分钟
出示思考题:
指出本新闻的标题、导语、主题、背景。
用六要素分析新闻内容。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新闻的特点。
教师点拨。
思考并展示预习成果
巩固文体相关知识
学以致用一
5分钟
出示新闻,拟写标题。
完成练习并展示答案和思路
反馈,提升。
学以致用二
10分钟
布置小练笔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部编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部编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fb9fde68bd63186bcebbca5.png)
《新闻两则》名师教案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见学习目标详解):二、合作探究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三、问题探究: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见学习目标详解)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四、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过
程
(三)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
真实性: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四)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
A.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3)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C.总结: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3)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4)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时代背景: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对号入座
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朗读音频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授课时间月日 第周 星期第节
教学课题
新闻两则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过程和方法: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背景资料】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
(五)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板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8月29日 第周 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
B.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