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最重要知识讲解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文原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文原文第一课: 王子与贫儿昔日有个王子,自小被父母宠爱,生活富足幸福。
然而,他始终感到空虚和孤独。
一天,王子遇到了一个贫穷的孩子,他瞧不起孩子的贫困和肮脏,心生厌恶。
此时,贫儿却递给他一块玻璃球,他被玻璃球的美丽和纯洁所吸引,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感动。
从此,王子不再以财富和地位为傲,而是珍惜友谊和真挚感情。
第二课: 一只破鞋的诞生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个贫穷的老人。
为了能踏实过日子,他靠修理鞋子为生。
一天,他收到了修理一双破鞋的任务,却发现难以修好。
老人经过许多努力,终于将那双破鞋修好了。
但心地善良的老人并没有向主人索取报酬,只希望将一份善意传递下去。
第三课: 世界上有两个我小明是一个乖巧懂事的男孩,他发现自己内心有两个自我:一个善良、阳光,一个邪恶、黑暗。
善良的自我努力做好事,而邪恶的自我却总是阻挠,造成矛盾和纷争。
最后,小明意识到只有合理管理和调和这两个自我,才能获得内心的和谐和幸福。
第四课: 那片星空那片海青海湖边的贫穷小村庄上,生活艰辛的小红一直梦想有一双舞鞋,能在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她不断努力研究,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并成功实现了自己的舞蹈梦想。
第五课: 相信奇迹吗小云是一个患有严重四肢残疾的女孩,但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乐观。
她通过刻苦研究和努力奋斗,获得了高考的机会,进入了理想的学校。
小云的坚持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奇迹的力量。
第六课: 古人云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古人云的故事。
古人云是一个智慧的老人,他通过观察自然和思考人生的道理,总结了许多有深意的话语。
这些话语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七课: 追梦的孩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
尽管面临困难和阻碍,小男孩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音乐,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是《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词、散文和书法、绘画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庭中美妙月色作生动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写作特色:
1.紧扣文眼“闲”字。
文章紧扣一个“闲”字,写与友人赏月,描述细节无不突出“闲”字。
结尾的“闲人”更是点睛之笔。
2.写景抒情,理寓其中。
生动形象的写景,巧妙而恰当地揭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鄙弃世俗,在清寂中追求心灵宁静的闲适境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毛泽东。
2. 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
二、字词积累。
1. 溃退(kuì tuì):(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泄气(xiè qì):泄劲。
3. 督战(dūzhàn):监督作战。
4. 要塞(yào sài):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三、内容理解。
四、消息的结构。
2. 导语:通常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具体展开事实的叙述。
4.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部分。
5.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五、语言特点。
1. 准确:用词准确,数据精确。
2. 简洁:语言简洁明了,不拖沓。
3. 生动:适当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增强感染力。
初二第一课语文
初二第一课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电子知识点一、消息的定义: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短篇新闻文体。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
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狭义新闻.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大、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二、消息的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消息只需报道事实,没有必要把事件的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很深很透。
三、消息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1、从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2、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3、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4、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我国新闻界较为通行的分法是按写作特点分成四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评述消息1、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
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2、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3、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4、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
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四、消息的结构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教案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知识点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新闻①新闻又称消息,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②一篇新闻的完整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必不可少。
③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④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议论。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一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xiè气:泄劲。
督dū战:监督作战。
要塞sài:构筑永久性工事进行长期坚守的国防战略要地。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二、主题概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文章结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渡过长江。
主体: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敌军——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
四、鉴赏品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生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生字词
一、生字。
1. 溃(kuì)退。
- 解析:“溃”在这里指(军队)被打垮。
如“敌军狼狈溃退”,表示敌军失败后散乱地后退。
2. 泄(xiè)气。
- 解析:本意为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在这里表示失去信心和干劲。
例如“你可不能泄气,要坚持到底”。
3. 督(dū)战。
- 解析:监督作战。
“督”有察看、监管的意思,如“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在“督战”这个词里强调对作战情况的监督。
4. 要塞(sài)
- 解析:险要的关隘。
“塞”在这里表示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区别于“塞(sāi)子”(堵住容器口使内外隔绝的东西)和“塞(sè)责”(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
例如“这个地方是军事要塞,易守难攻”。
5. 业已(yǐ)
- 解析:已经。
是比较书面的用法,如“业已完成”表示已经完成。
二、词语。
1. 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
- 解析:枯、朽:枯草朽木。
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例如“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了敌人的阵地”。
2.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
- 解析:锐:锐气;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如“战士们在战场上锐不可当,奋勇杀敌”。
8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8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古文,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谐安宁的生活。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
他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来形容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同时,他也描绘了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人们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贫穷,他们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然而,这篇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他通过描述渔夫离开桃花源后找不到回去的路,暗示了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理想社会。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思考的文章。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摘要:一、课文概述1.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题目2.作者简介3.课文背景及主题二、课文内容详解1.课文开头部分2.主要情节及人物3.课文高潮部分4.结尾部分三、课文主题解析1.课文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2.现实意义及启示四、个人感悟1.对课文的感想2.学习课文的收获正文:一、课文概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题目为《春》。
《春》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各种景象,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传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课文内容详解《春》这篇课文以描写春天到来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课文开头部分,作者通过对比冬天和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主要情节及人物部分,作者详细描绘了春天里植物、动物、人们的变化,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课文高潮部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春雨的细腻和滋润,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结尾部分,作者以期待春天永远的心情收尾,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
三、课文主题解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是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鼓励我们要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和希望,积极面对生活。
现实意义及启示方面,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四、个人感悟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以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作者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每一个美好的时刻,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八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第一课《消息二则》1.溃退【kuì 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2.泄气【xiè qì】:引申为泄劲、放弃。
3.督战【dū zhàn】:在前线监督作战4.要塞【yào sài】: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5.业已【yè yǐ】:已经6.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7.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颁发【bān fā】:公布;发布。
2.遗嘱【yí zhǔ】: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3.建树【jiàn shù】: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4.仲裁【zhòng cái】: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5.巨额【jù é】:巨大的数额。
第三课《“飞天”凌空》1.凌空【líng kōng】: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
2.翘首【qiáo shǒu】: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3.酷似【kù sì】:极其相似。
4.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5.轻盈【qīng yíng】:姿态、动作轻巧优美。
6.悄然【qiǎo rán】:形容安静而无声。
浑然,依然。
7.由衷【yóu zhōng】:衷心的;出自内心的。
强调自发,不是假装的。
8.新秀【xīn xiù】: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
9.屏息敛声【bǐng xī liǎn shēng】: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第一课是《李之藻的《赠汪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之藻写给他的好友汪伦的一首挽歌。
这首诗通过对汪伦的赞颂和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友
谊和人生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李之藻通过描绘汪伦的风采和才华,表达了对他
的深厚情谊。
他用“诗礼传家”、“风流天下”等词句来赞美汪伦
的才情和品德,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汪伦的赞美,表达了诗
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也是中国古代文
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学习古诗词和了解中国文学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诗歌本身,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汪伦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与李之藻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共同追求文学理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
习这首诗,可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特点,以及当时人们对友情
和人生的态度。
总之,《赠汪伦》这首诗既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又有着丰
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
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闻两则课件 (共18张PPT)
带着问题去阅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 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你所知道 的著名通讯社有哪些?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 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 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 国)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
斯) 路透社(英国) 法新社(法国) 共同社 (日本)
作者对渡江和战斗的情景没有详细写,这体现 了消息的什么特点?试加以分析。
简洁(言简意赅,不到200字,但要素齐全, 结构完整)、明了(叙述层次清楚,分3层)、 生动(用4字句形象再现战斗情景)。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 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 英雄式的战斗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 (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 要素”。
(3)准确简洁性。
领读课文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 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 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 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 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分析课文
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是全文的“眼睛”,分为主标、引标、副标。标题有简洁、概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笔记如下:
1. 重点字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云霄(xiāo)
2.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3. 课文解读:
本文追忆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中玩耍的乐趣,以及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好奇单纯、渴望自由、有广泛兴趣的特点和热爱大自然的心理。
文章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问题质疑:
怎样理解三味书屋后面的那个园?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写三味书屋的环境,而要写书屋后面的一个园子?本文运用何种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课后习题答案:
(1)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好奇单纯、渴望自由、有广泛兴趣的特点和热爱大自然的心理。
(2)百草园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尽情玩耍,趣味盎然。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子,这个园子不能带给孩子们欢乐,相反却是孩子们读书的枯燥环境。
作者这样对比写,突出了百草园是一个乐园,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和怀念。
6. 句子赏析: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7. 写作特点:
①写景为主,融情于景,读来令人神往。
②写活动为主,具体细腻。
③写静为主,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兵力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 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分析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鄙弃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 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 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纭溃退, 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照鲜明。
背景知识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 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居。但国民党反动派继 续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 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 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并取得胜利, 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八上语文第一课概括
八上语文第一课概括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一篇名为《背影》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朱自清的视角,描绘了他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
文章开头,朱自清描述了自己北上求学的背景,以及父亲对他的期望和担忧。
在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期望。
接着,文章进入了主体部分。
朱自清详细描述了父亲在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的场景。
父亲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几个橘子。
这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朱自清的脑海里,也感动了无数读者。
在描述完父亲买橘子的场景后,朱自清又写到了父亲离开时的背影。
他看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思念。
这个背影不仅象征着父亲的离去,也象征着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
最后,文章以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结束。
他感谢父亲对他的关爱和支持,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整篇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文章成功地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此外,这篇文章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一篇感人的亲情故事。
它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认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学会感恩和回报家人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认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学会感恩和回报家人的关爱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二组:
第二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我军的战斗力。
第三组:
第一句好:
更形象、生动。用枝繁叶茂的森林的形象,来表现我军的气质——坚不可摧。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本站分为五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一.新闻两则 一组:
第二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最终冲破敌阵
“渡至”:有横渡和到达的意思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表明渡江迅速,时间明确,作战的顺利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其他答案: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