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 (共44张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课件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当堂训练
5.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的翻译正确
的一项是( c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上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D.即使骑上风奔跑,也没有这样快。
第二课时
课前检测
字词积累
下文写水做铺垫。正因为山势高峻
,所以才使夏季水势汹涌;正因为
“重岩叠嶂”,所以才会出现“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正因为“两
岸连山,略无阙处”,所以才能使
人在秋日倍感凄凉。由此,可以看
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合作探究
•2.文章在描写三峡时为何先写山?写水为何先写夏水
?不按春夏秋冬季节来写呢?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
猿鸣三声/泪/沾裳。”
整体感知
• 1、反复读文,读准、读通、读流畅。
• 2、借助注释,逐字逐句揣摩意思。
• 3、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翻译课文。
• 4、翻译不通处,标记、质疑、解决。

趣味识字
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 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势而下,入情入理。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 短文两篇》ppt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 短文两篇》ppt课件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3.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至,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但,只。耳,罢了
拓展延伸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飘色,水鸟立 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 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备注:苍葭:芦苇 河曲:河湾处)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 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
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 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 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静 夜 思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少时 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 章。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研课定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研课定稿)

。哪
只是
清闲的人 像 罢了
重点句四: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本文叙述了何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 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
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字___子__瞻___,号__东__坡__居__士,四 川眉山人,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 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他是北 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 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读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 状语后置, “于中庭”作“步”的状语,
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定语后置, “如吾两人者”作“闲人”的定语,
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
44
文言知识积累
◎省略句
1. 解衣欲睡
[ 省略主语,即“ (吾)解衣欲睡”]
2. 相与步于中庭
[句首省略主语“吾两人”

第二层: 描写澄澈的月光和月光下的竹柏影。
第三层: 抒发人生感慨。
49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 我排遣内心悲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50
板书设计
忧郁,但他依然有乐观豁达的胸怀。月夜游承天寺正是 这种心情的写照。
38
预习资料速查

体 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9
文言知识积累

点 字
遂( suì ) ·
寝( zǎo ) ·
藻 ( qǐ n ) 荇 ( xì ng)
体 知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24张) (2)(共24张PPT)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24张) (2)(共24张PPT)

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 李商隐(唐代)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长恨歌
悟心境
1.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2.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 3.从全文看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漫步的悠闲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 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
布置作业:
1、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
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
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
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 职位相当低微,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 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 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 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 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 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 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最新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两篇优质课公开课ppt课件

最新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两篇优质课公开课ppt课件

藻(zǎo )
竹柏( bǎi )
xìnɡ ) 荇(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 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疏通文意
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 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 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 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美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课件

9.“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 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 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 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 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 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 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
第10课
R
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 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 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 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乐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二:“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 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 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 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三苏” 与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即唐
代的___韩__愈____、__柳__宗__元___和宋代的___苏__洵____、__苏__轼_____、___苏__辙____、 _王__安__石__、__曾__巩____、_欧__阳__修___。(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 人,开辟了__豪__放___词风,同杰出词人_辛__弃__疾____并称为“苏辛”。在诗歌 上,与_黄__庭__坚___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导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绩极大,与黄庭 坚、米芾、蔡襄并称“__宋__四__家__”_。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学讲义(新人教部编版).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学讲义(新人教部编版).ppt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11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23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4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25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26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16
品味探究(1)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 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 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优质课件 (共45张PPT)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优质课件 (共45张PPT)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3、 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 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 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 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陶弘景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 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 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 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 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 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课件(第1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课件(第1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借助比喻把月光比作水,写出 了月光的澄澈透明;用竹柏的影子衬托月光的空明。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借助诵读,培养学生寻找美文中“美”(美言、
美景、美情)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热爱山水、乐观豁达的
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01 导入

02 读美文“美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03 赏美文“美景”
——品读课文,领略手法。
两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 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1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水
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
者相映成趣。
2
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
01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巍巍华夏,莽莽神 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 人心动神摇。面对令人神往的美景,我们会生发怎样 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和《记 承天寺夜游》,去发现和寻找文中的“美”,感受和 触摸作者敏感而细腻的心跳声。
02读美文“美言” ——初读课文,整
“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 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庭中景物,浑然一体, 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月光了。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 1. 2. 3. 4. • 1. 2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四时之景: 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之美 ( 俯视、仰视 )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青林翠竹 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之美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动静结合之美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仰 视
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 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 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 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 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景色了。
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 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 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 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 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寄情山水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 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 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 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解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沉鳞”运用了那
种修辞手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借代修辞
傍晚
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
坠落
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人间 的 美好世界 自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欣赏, 它们 领悟
美丽景色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 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景色了的人了。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
实在是尘世中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它 的奇异的人了。
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 备”):描写 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 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 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课文赏析
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课文赏析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 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 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 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 的描写,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 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
来自百度文库
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 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 史治水名人。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7部编版)10《短文两篇》课件 (共41张PPT)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7部编版)10《短文两篇》课件 (共41张PPT)

合作探究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 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合作探究
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文章 之美。
语言美 结构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合作探究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 句子了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语言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美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感。
合作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亲近 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及能够和古今山水 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语句是什么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小结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作者
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
抓住景物的灵魂及大自然勃勃生机,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
光从来自百度文库口照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
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绿竹和翠柏的影
布置作业
导入新课
记承天寺 第二课时 夜游
作者简介: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肆赏 析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 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 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 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 乐趣。
肆赏 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 之意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 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肆赏 析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有怎样的含
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本指具有闲情 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 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 达了作者的自我安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浙江衢州中考,T1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自 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析。
作者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了高山流水的
精析: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欣然”一词显露出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
里散步。 精析:“亦”和“相与”表明二人心灵相通。
世。其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饮 湖上初晴后雨》《定风波》等。
《答谢中书书》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因政 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
的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写成的。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 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他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擅离安置
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 州时所写。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记事陈情。书信的文学功能多
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 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 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和其他文体一
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生难字 沉鳞(lí n) 与其奇者(yù ) 词类活用 ①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tuí ) 荇(xìnɡ)
②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③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①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②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和,同) 自康乐以来(自从) ③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精析:这两句话用简练的笔墨写山上之景,五彩的石 壁和翠绿的竹林相互映衬,展现出一派色彩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夕日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
相跳出水面。
相”。有《陶隐居集》。
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与其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传
精析:通过描写这一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这里)的确是人间的仙都。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能够置身于这种奇丽的景色中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 来走到门外。
中考变式问
1.请具体分析“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段文字
是如何使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 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音 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昏为 静,游鱼跃水为动。作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 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留下完整、统一的印象。
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 了”;今义:耳朵) ⑤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 ⑥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特殊句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
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
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省略句
(余)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 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原文精解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 精析:本文的总领句,点明了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 的基调。
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子和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月光照在竹院子里,如水一般澄澈,水中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影也。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精析:连用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结尾的“闲人”是 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答”是“回答”的
意思,“书”是“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 地点。夜,点明了时间。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人称“山中宰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
2.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
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3.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 信。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