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堂实录高品质公开课.txt
《过秦论》精美公开课优秀课件
《过秦论》精美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过秦论》,这是西汉文学家贾谊所写的一篇政论性文章。
文章主要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指出秦朝的暴政和过度征战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
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作者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的看法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过秦论》,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难点: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过秦论》原文3. 字典4. 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秦论》的作者贾谊。
2. 让学生自读《过秦论》原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
3. 讲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和作者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的看法。
4.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
5. 通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和逻辑关系。
6. 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过秦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暴政过度征战作者的观点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七、作业设计1. 阅读《过秦论》原文,并做好笔记。
2. 分析《过秦论》的语言特点,举例说明。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阅读贾谊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政治观点和文学风格。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性文章,它深刻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提出了作者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的看法和建议。
2024年《过秦论》公开课优秀课件
通过练习翻译其他文言文篇章,提高文言文 阅读理解和翻译水平。
2024/2/29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阅读与《过秦论》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 品,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思想观点。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将《过秦论》中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社会相结 合,思考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 题。
30
感谢您的观看
思想主张
贾谊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强调仁义道德的 重要性,同时也吸收了法家的某些思想,提 出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 政治主张。
2024/2/29
6
02
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2024/2/29
7
文章整体结构
叙述秦国历史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统一六 国的历史过程。
对比论证
通过对比九国与秦朝的实 力、策略等,进一步阐明
2024/2/29
14
04
文章思想内涵与启示
2024/2/29
15
揭示秦朝灭亡原因
01
02
03
暴政苛捐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赋税 繁重,导致百姓怨声载道 。
2024/2/29
穷兵黩武
秦始皇好大喜功,频繁发 动战争,耗费大量人力物 力。
焚书坑儒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摧残 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16
阐述治国安邦之道
对比与排比手法
通过对比九国与秦朝的实力、策略 等,突出秦朝的优势和劣势;同时 ,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和说 服力。
语言简练、质朴
文章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然,不 事雕琢,却极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10
03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
2024/2/29
11
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过秦论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三段,在讲新课之前还是先来回顾一下相关知识点。
首先是关于作者贾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是(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但遭群臣忌恨而被贬。
即便后来重回长安,仕途也仍然不得志,最后因自己辅佐的梁怀王意外坠马而死深感自责,抑郁而死,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我们所学的过秦论就是贾谊散文的代表作。
★那我们上节课学了课文的前三段,都讲了什么内容?(崛起,发展,全胜)。
好,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课文的前三段给我们重现了战国七雄金戈铁马的风姿,又让我们看到了开创千古风流的大秦帝国的霸业。
大家知道战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是一个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的时代,强大的秦帝国正是产生于这个时代,一步一步,统一了中国。
★课文题目是“过秦”,即“言秦之过”,可1—3段却极言秦王朝日益强大直至极盛,丝毫没有提到秦的过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第4、5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开这个疑问。
大家先齐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开始!师:“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接下来一个“然”字,却话锋一转,提起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陈涉,这个陈涉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字涉,早年为人佣耕,可他不甘堕落,曾有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豪言壮语。
当时,也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被征发戍守渔阳,吴广也在这个队伍里,在去往渔阳的路上碰巧天下起了大雨,路不通,他们估计着不能按时到达了。
那这样按照秦朝的律法应当斩首,然后陈胜和吴广就私底下商量着:“现在逃跑是死,为国报效也是死,既然都是死,何不为了国家?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小儿子,不应当即位,应当即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向皇上提意见被调到外面带兵打仗,现在没什么过错就被二世杀掉了,百姓多听说过他的贤良,但并不知道他死了。
1《过秦论》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过秦论》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选必中第三单元:《过秦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
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体会本文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特点,感受其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文风。
【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并掌握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以及本文写作背景,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疏通文意,能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3.借助合作探究以及在全面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结合写作背景,能够理解本文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评价标准】1.能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2.能够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能够理解本文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贾谊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少有才名,以政论文和辞赋见长,前者以《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代表,鲁迅评价其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后者以《吊屈原赋》《服鸟赋》为代表,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忧愤难平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所著《过秦论》上篇。
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贾谊的生平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中的论证思路和逻辑关系;(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古典文学的智慧,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意和论证方法;2. 文中重要的词句和典故的解释;3. 贾谊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论证思路的把握和逻辑关系的分析;3. 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过秦论》;2. 参考资料:有关《过秦论》的解读、评论、背景资料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贾谊的生平和思想;(2)阐述《过秦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词汇和不懂之处;(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论证思路和逻辑关系;(2)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的词句和典故;(2)阐述贾谊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解析文中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过秦论》的智慧;(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或写作,锻炼表达能力;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鼓励课外阅读。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堂实录人教版第二册(精品教学设计)
《过秦论》课堂实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自主地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笔者导学《过秦论》一文时,做了下面的尝试:疏通字词、理解文义之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
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首先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生: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教师先分析阐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含义,然后指出:师: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在五分钟的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王朝和著名帝王,例举多的有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每提一个帝王,都遭到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最终也没能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
末了,教师作了这样的小结:师: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和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可能妨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兄弟,也必然会遭到严酷的镇压和无情地杀戮。
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
师: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生甲:战国四君子是“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生乙:战国四君子是讲“仁义”的。
师:按照作者的观点,秦王朝不施“仁义”而亡国,反之,实施“仁义”就不亡国,但是,为什么“四君子”施仁义而却亡国了呢?学生们对此感到困惑。
笔者把握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经过思考,学生认为:生甲:秦国“仁义不施”而亡了国,六国实施“仁义”也亡了国,说明国家存亡,与“仁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生乙:那么秦国的灭亡并不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师:那么我们进一步来探究秦亡的原因。
过秦论(公开课)
陈涉 领导者地位 领导者才能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瓮牖绳枢之子,氓 隶之人,迁徙之徒
不及中人 数百之众
九国
王侯公子
深谋远虑 百万之师 名将统帅 钩戟长铩 十倍于秦国之地 从散约败; 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秦王朝
至尊、天子 雄才大略 万乘之势
疲弊之卒
斩木为兵 锄耰棘矜 阡陌之中
良将、精卒
劲弩、利兵
武器情况 地理优势
攻势: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 血漂橹”; “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方式 特点
武力攻击; 蛮横冷酷。
(仁义不施) 守势: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 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 愚民,弱民, 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方式 防民;刚愎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自用,专制 特点 弱天下之民”; 残暴。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贾谊
泸县二中语文组 曾洁
研习论点
一、论点的提出
1.齐读第五自然段,指出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
2.在第五段的议论中,最主要的 论证方法是什么?
对比论证
3.在这一段中主要涉及到哪几组 势力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 九国与秦国 秦国与秦王朝 陈涉与秦王朝 各方势力与其结果的对比
4.九国、秦王朝、陈涉三方势力 的对比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 将叙述三者情况的语句分别标注 出来,并完成以下表格,要求尽 量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填写。
1.文章哪些段落分别叙述了“攻 势”与“守势”的史实?
攻势:指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 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吞并六国,夺 取天下; 守势:指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 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统 治地位。
《过秦论》教案设计及课堂实录(转载)
《过秦论》教案设计及课堂实录()《过秦论》教案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教学手段:1.以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朗读录音,感受本文的文风2.辅以必要的幻灯片配合教学需要课时预计: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1.了解贾谊的悲剧人生2.认读课文,扫清障碍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文风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把握秦国崛起的条件及逐步走向强盛的过程5.有关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把握窥、席、包、囊、内、务、拱手、会、弱、爱、从、叩、逡巡、因外连衡而斗诸侯、追亡逐北、宰割天下、会盟而谋弱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优秀公开课教案:《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优秀公开课教案:《过秦论》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过秦论》教案优秀教案:《过秦论》教案教书人生《过秦论》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二、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三、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简介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过秦论》课堂实录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堂小结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兴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秦论》是贾谊所写的一篇史论,旨在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为汉朝的治理提供 借鉴。
通过对《过秦论》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和 文化特点。
重点字词
如“固”、“之”、“异”等。
句子翻译
如“振长策பைடு நூலகம்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
文章主题思想解析
《过秦论》主题思想为“仁义 治国”,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 为治国之本,而非武力征服。
通过分析秦朝历史,贾谊指出 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未能实行 仁义政策,导致民心离散。
贾谊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利益 ,以仁义治国,实现长治久安 。
鼓励
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保 持积极的态度,勇于挑战自己, 不断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过秦论》的作者和创 作背景。
03
文章中提到的秦朝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措施和影响。
04
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 辞手法。
下节课预告与预习要求
01
下节课将重点讲解《过秦论》的 思想内涵和历史地位。
02
预习要求:阅读《过秦论》全文 ,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
教师寄语与鼓励
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思考,积极 发言,共同探讨问题,提高自己 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03
课堂互动
问题提问与回答
总结词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兴衰的原因,以及作者贾谊对秦朝灭亡的看法 。
《过秦论》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课堂教学实录《过秦论》课堂实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自主地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笔者导学《过秦论》一文时,做了下面的尝试:疏通字词、理解文义之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
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首先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生: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教师先分析阐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含义,然后指出:师: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在五分钟的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王朝和著名帝王,例举多的有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每提一个帝王,都遭到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最终也没能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
末了,教师作了这样的小结:师: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和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可能妨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兄弟,也必然会遭到严酷的镇压和无情地杀戮。
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
师: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生甲:战国四君子是“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生乙:战国四君子是讲“仁义”的。
师:按照作者的观点,秦王朝不施“仁义”而亡国,反之,实施“仁义”就不亡国,但是,为什么“四君子”施仁义而却亡国了呢?学生们对此感到困惑。
笔者把握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经过思考,学生认为:生甲:秦国“仁义不施”而亡了国,六国实施“仁义”也亡了国,说明国家存亡,与“仁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生乙:那么秦国的灭亡并不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师:那么我们进一步来探究秦亡的原因。
《过秦论》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过秦论》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素养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著有《新书》十卷。
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
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服鸟赋》。
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简介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简介《过秦论》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第二章:文本细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过秦论》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的文言文表达特点。
引导学生梳理《过秦论》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感受《过秦论》的语言魅力。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过秦论》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第三章:议题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
引导学生对《过秦论》中的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3.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如秦朝的崛起与衰落、仁义道德的重要性等。
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析议题。
采用班级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第四章:历史背景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对《过秦论》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等。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对《过秦论》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历史背景对《过秦论》的影响。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背景对《过秦论》的启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2 教学内容回顾《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议题。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1.1.2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1.1.3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衰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过秦论》的作者、背景介绍1.2.2 课文逐段讲解,分析文本意义、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分析国家兴衰的原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内容、主题思想等。
2.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1.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原文、翻译、注释等。
2.2.2 历史资料: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2.2.3 在线讨论平台:方便学生课后交流、提问。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
3.1.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3.1.3 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文本意义、修辞手法等。
3.1.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衰的原因。
3.1.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朗读课文:10分钟3.2.3 讲解课文:40分钟3.2.4 课堂讨论:15分钟3.2.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10分钟第四章:课后作业与评价4.1 课后作业4.1.1 让学生抄写课文,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4.1.3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4.2 评价方式4.2.1 课后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4.2.3 课后心得分享: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5.1.1 课后及时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案...
•[阅读次数:94]【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3、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4、背诵课文第三至五段。
预习案【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阅读次数:312]北方民族大学张尚志一、缘起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阅读次数:251]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作者贾谊在本文中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阅读次数:272]一、教学设想(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三)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二、教学方法听读...•[阅读次数:1105]江苏宜兴市一中杨志芳【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阅读次数:1053]【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过秦论》课堂实录
《过秦论》课堂实录一、缘起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
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
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推翻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权威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过程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堂实录(上课,师生互致问候)铁皮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快乐!铁皮鼓:祝所有女同学节日快乐!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非常活跃)铁皮鼓:(示意安静)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我说过,这句话怎样讲最好?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铁皮鼓:对呀,不要理解成因果关系。
我还讲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大家把历史教材要与真正的历史区别开来,我们看到的历史教材并不就是历史本身,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叙述,里面包含着一种视角,一种理解。
(有些学生茫然)真实的历史是混乱而丰富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秦统一六国,小到刘邦放了一个屁……(学生轰笑)笑什么啊,假如刘邦放了一个屁,但是这个屁如果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宫,那一般的历史书就不会记载。
为什么?跟我们记日记一样,历史学家也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你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实际上就构成了不同的历史。
当然,还包括你对历史的理解,基本的态度,比如对于抗日战争,日本的历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陆的历史教材,是不是?学生:是。
铁皮鼓:所以每个人看历史,总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境出发的,而古人写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总结秦亡的教训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义。
而贾谊为什么要写《过秦论》呢?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盛世――学生:文景之治!铁皮鼓:对。
在经过秦乱之后,社会终于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但是也不是桃源。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依然很突出,百姓卖地卖子的现象依然存在,统治阶层奢侈淫逸之风也开始滋长,贾谊看到了这些,所以提醒要注意秦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也不是从贾谊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过秦论》一、缘起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
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
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推翻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权威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过程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屏幕,逐步展示问题,设疑问难,提供资料,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推理、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大致过程如下:问题一:作者认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地回答: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笔者先分析阐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意思,然后针对“仁义不施”这一观点,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问题二: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在五分钟的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王朝和著名的帝王,例举最多的有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都遭到了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最终也没能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
末了,笔者作了这样的小结: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独裁、神秘和随意。
其最终、最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和他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妨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之间,兄弟关系,哪怕只是“可能妨碍”,也必然会遭到严酷的镇压和无情地杀戮。
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
既然历代帝王虽然“残暴”但并不亡国,那么,“残暴”也就不一定是秦王朝亡国的原因了。
如果再探究一下与秦同时的六国的治国策略,还会给人一些新的启迪。
于是,课堂讨论又转入了对课文的分析:问题三: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联系六国最终不免于灭亡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启迪:对于前一问,多数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出来:“战国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多数同学也能明确地认识到这就是所谓的“仁义”之举。
但对于“仁义”之举并不能挽救六国灭亡的命运这一问题,学生们就感到十分困惑了。
笔者把握并利用学生的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六国旧贵族是否“仁义”,我们暂不作讨论。
但是,由他们“仁义”同样亡国这一点,可以推出:国家之存亡,与国君是否仁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秦国之灭亡与“仁义不施”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问题四:从课文中筛选信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出秦王朝的“暴政”:列举秦王朝的“暴政”,大多数同学都很容易筛选出来,课文罗列的主要有:①废先王之道;②焚百家之言;③隳名城,杀豪杰;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还有的同学补充了不少课外资料,主要有:⑤修筑万里长城;⑥兴建阿房宫;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这节课师生重写“过秦论”的关键环节。
因此,例举出上述“暴政”之后,屏幕上紧接着展示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五:逐条分析上述“暴政”,指出哪些历代王朝都共有的措施?哪些是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哪些是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暴政”的具体含义:①“废先王之道”,指秦王朝废除了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政策。
②“焚百家之言”,要具体分析,焚书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而秦王朝的国家藏书馆中(即“博士官所职”)的儒家经典并不在焚烧之例。
真正把许多图书典籍焚烧绝迹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进关,杀秦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多少文化典籍与艺术精品付之一炬。
③“隳名城,杀豪杰”,指的拆除六国原有的都城与军事设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杀戮六国的将士,以巩固新生的政权。
④“收天下之兵”,收缴民间散落的兵器,防止人民起兵造反。
⑤“修筑万里长城”,其实,在秦统一之前,燕、赵、秦早已修筑了各自的长城,统一后,秦所做的工作不是“修筑”而是“连接”,即将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这样的工程,其耗资耗力与当初燕、赵各自修筑长城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况且,这样的工作,对于巩固边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十分必要的。
⑥“兴建阿房宫”,王朝初立,大兴土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些“暴政”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经过辩论,相对统一的意见是:历代王朝所共有的措施:②“焚百家之言”;③“隳名城,杀豪杰”;⑥大兴土木;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④“收天下之兵”;⑤“修筑万里长城”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①“废先王之道”。
秦以后的二千多年,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
故前人有“千古一秦”之说。
明白了上述“暴政”的真实情况,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焚书、毁城、杀人、弱民,这些严酷统治,一则是维护新兴的中央集权制所必须采取的过激措施,二则历代王朝都曾采用而并没亡国。
这自然也不能成为秦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而“废先王之道”这一革故鼎新的举措,乃是唯秦独有!“废先王之道”——废除分封制而建立中央集权制,既毁灭了六国旧贵族的昔日的繁华,也毁灭了秦朝新贵族的封王美梦。
为了阐明这一点,笔者在屏幕上又展示一则资料:问题六:读下面一则资料,从中得到什么启迪: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
始皇洞察其奸,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
有学生指出:秦朝的新兴贵族也不理解、甚至反对秦始皇的改革举措,由此可知,秦王朝建立新型的革命的中央集权制,任务是多么艰巨,阻力是多么强大!为了加深印象,笔者又展示了下一个问题:问题七:以上都是秦王朝的内部原因,从课文中找找,其灭亡的外部原因是什么:多数同学迅速指出:陈涉起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笔者又问:“山东豪俊”指的什么人?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六国旧贵族。
问题八:把“废先王之道”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结合起来,你能得出什么推论:同学们的讨论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废先王之道”,不仅毁了六国旧贵族的家园,也毁了秦朝新贵族的美梦,因而激起了新老贵族的共愤。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充分说明了六国旧贵族推翻秦王朝的迫切心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陈涉”乃是秦朝子民,而“山东豪俊”乃是被秦所灭的六国旧贵族。
“陈涉”和“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也就是新、老反革命勾结起来,共同扼杀了新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三、反思经过一番讨论与探究,同学们认识到,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并不是、起码不仅仅是贾谊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是因为秦的“废先王之道”这一超前的革新举措,是新老反革命联合起来共同扼杀新生政权的结果。
不过,我们作这一番探究,并不是为秦翻案,更不是批评贾谊,而是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一个新生的进步的事物,总是超前的——超越当时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因而也不能即刻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中央集权制取代领主分封制是这样;资本主义取代封建集权制也是这样的。
2、秦王朝是灭亡了,但秦王朝的典章制度并没有灭亡,“汉承秦制”,“千古一秦”,充分说明了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在历史前进中重要意义。
3、贾谊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他的“仁义不施”的错误结论是由于历史和个人的认识局限所致。
但他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向当时的汉王朝提出“仁政爱民”的政治措施,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但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如果仍然重弹古人的旧调,那可真是十分遗憾而又十分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