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外经贸发展的理论溯源

合集下载

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

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

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第一章概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背景、目标以及实施情况,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秩序的意义。

第二章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坚持自由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第三章基于相互利益的贸易关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核心原则是相互利益。

中国致力于搭建平等、公正、开放的贸易平台,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实现互惠互利。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洲与欧洲、非洲间的经贸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

第四章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开放。

中国倡导多边主义,支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中国参与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经济论坛,积极发起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会议,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

第五章维护自身利益与争取发展空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维护自身利益与争取发展空间。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推动贸易自由化与公平化。

同时,中国也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产业,打击恶性竞争和不合理贸易行为,维护国内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六章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强调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国也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向全球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七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实施情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不断增长,商业伙伴逐步扩大,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

财政支持外经贸发展的理论溯源

财政支持外经贸发展的理论溯源
了早期和晚期重商 主义两个 阶段。早期重商主 义被称为“ 重金主义” B L I NS 或“ ( U LO IM) 货币差
由化思潮逐步取代贸易保护主义从而 占据 了主 导地位 。但值得深思的是伴随着全球 贸易 自由
化的大潮 , 国际贸易领域 出现 了一个鲜 明 的 在
额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 国的约翰 ・ , 海尔斯 (O N H L S ; J H A E )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 “ 贸易差
对外贸易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 每一个 国家保 持顺差 , 以使金银 流人本 国, 差流人 的金银必 顺 须窖藏起来 , 通过金银积 累增强 国家力量 ; 了 为 保证 国际贸易的顺差 , 国家必须积极干预论渊源
的。从重商 主义到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人 的保 护贸易理论 , 从新 重商主义 到管理 贸易理论 和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可以找到一定 的理论 都 依据。当然 , 最具 现实指 导意义 的是 战略性 贸 易政策理论 , 国 1 美 O多年来 的出口实践充分证 明这一理 论有 极 大 的可操作 性 和现 实 的指 导 意义。
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和原料的供给地 ; 制定一系
列鼓励 出V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I 重商主义的种种政策措施 , 加速了资本的原
始积累 ,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 二 、 密 尔 顿 和 李 斯 特 等 人 的 保 护 贸 汉
易 理 论
( ) 商 主 义 的 贸易 政 策——“ 出 限 二 重 奖
维普资讯
堡 查 q ;1 ( 第2 1 塑 查至 - 9期 总 0 期) -  ̄ 5
财政 支持 外经贸发展的理论溯源
中 财 学商 央 经大 学院 安贺新
当前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 贸易 自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三) ------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一)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三) ------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一)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三) ------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一)1、经济效益低下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增长乏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仍十分低下;外贸企业亏损挂账包袱较大,仍没有摆脱依靠国家政策来发展外贸的烙印。

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虽继续保持增长,但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下降,亏损挂账仍继续增加。

据汇总决算资料反映,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仍在下降,1998年全国外贸企业亏损为80.45亿元,比上年增亏17.22亿元,其中:中央外贸企业净利润0.49亿元,比上年净利5.25亿元减盈4.76亿元;地方外贸企业亏损80.94亿元,比上年亏损68.48亿元增亏12.46亿元。

截止1998年底外贸企业决算反映亏损挂账已达553.22亿元。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基础较差、效益观念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大量存在。

就当前看,整个外经贸工作也尚未真正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客观上讲,我国外贸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的任务观念和指标观念都很强。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外贸企业的任务就是出口创汇,盈亏要由国家负责,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之后,特别是现在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仍有人抱着出口创汇指标紧追猛赶,甚至不惜恤本盲目追求规模,造成目前企业巨额亏损挂帐、经营难以为继,给我们外贸事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必须实现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

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必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牢牢地把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其次是依法调控外贸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20年来国家鼓励外贸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对鼓励政策产生了过份的依赖。

财政理论与政策

财政理论与政策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与政策
(一)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财政必要性和范围 2.公共产品理论:提供----支出 需求----税收 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预算决策 投票表决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
1.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理论 以凯恩斯主义为主流学派 代表人物:汉森、萨缪尔森等 提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总供给>总需求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减税 举债增支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3)混合产品
①混合产品的概念 ②混合产品的类型 *拥挤性公共产品 Xij= Xj/na (0<a<1) 图示 *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定价:免费、低价、平价、高价 ③混合产品的供给 由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提供
(3)混合产品
①混合产品的概念 ②混合产品的类型 *拥挤性公共产品 Xij= Xj/na (0<a<1) 图示 *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定价:免费、低价、平价、高价 ③混合产品的供给 由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提供
★西方(美国)财政政策实践
(2)80年代 ★减税—供给学派 70年代滞胀: 货币多了 商品供应不足 私人投资不足 税重 减税
里根:减税 大搞赤字 (3)90年代 克林顿消灭赤字 (4)21世纪 小布什减税
2.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实践
★ 唐斯:中间投票人定理
在一个多数决策模型中,个人偏好都 是单峰型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 种政策会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会使 一个团体的福利损失最小。
例如:对A、B、C的社区警察保护(公共品)
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选票,必 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间投 票人的意愿,即不要太偏激。 同理,财政预算案要想获得通过,其制 定应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充分调动外贸企业积极性在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20年来,财政实施的主要是减赋让利和奖励外贸企业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主要措施有:(1)在利润分配政策上向外贸企业倾斜。

为鼓励增加外贸出口货源,一是对外贸企业直属的38个加工企业实行了利润留成办法。

经财政部批复同意,对外贸系统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和外运总公司所属的38个企业单位进行了利润留成试点,基数利润留成比例为17%,增长利润留成30%。

二是对地县外贸企业实行了全额利润留成制度;三是对统一经营茶叶、畜产品的内销、调拨利润实行同地方财政分成的办法。

为控制外贸企业亏损,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实行了减亏分成办法。

(2)在留利分配中支持外贸企业改善经营条件。

国家财政对外贸企业实行多个单项留利政策及单项留利的工资奖励政策,如联合营投资收益分成、代销国外商品利润留成、加工装配收入留成、民贸地区利润留成等,此外对外贸企业来源外国船方的速遣费收入在照章缴纳营业税和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后,可直接转入企业专用基金,50%用于业务发展、50%用于改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和增加职工奖励基金来源。

为支持外贸企业抵御国际市场经营风险,同意外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外贸出口风险基金的制度等等。

(3)在财务管理中支持外贸扩大出口,对外贸出口实行形式多样的出口奖励制度。

实施了多种出口奖励金制度并在“七五”期间设立了沿海地区轻纺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基金。

从1986年起,国家对出口生产企业实行了出口供货奖励制度,即以1985年实际出口收汇为基数,基数内每实现出口创汇一美元,奖励人民币三分,超基数创汇奖励人民币一角。

为便于执行,1987年改为不分基数内外,对每美元出口收汇一律奖励人民币五分,供货企业得到的出口奖励可直接进入企业专用基金按规定的比例计提企业发展和奖励基金。

关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

关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

关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一、引言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增长和贸易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贸易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政策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注重质量。

质量是衡量贸易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指标。

高质量的贸易需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标准,有助于提升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其次,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效益。

贸易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和发展,高质量的贸易应当能够为国家和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长,并有助于提升国内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第三,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公平。

在实现高质量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公平竞争和双赢合作。

各国应当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尊重市场经济原则,减少非贸易壁垒和歧视性质量标准的使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

三、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政策为促进对外贸易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创新基金和科研项目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贸易平衡和贸易结构优化。

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贸易平衡和贸易结构的合理优化。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贸易政策和贸易配额,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比重,减少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再次,加强贸易便利化和贸易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简化贸易手续、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便利程度,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同时,鼓励企业开拓新的贸易模式和市场,拓展多元化的国际贸易渠道。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

在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一)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一)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一)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壮大,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

20年来,国家财政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了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从财政财务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优惠措施,鼓励扩大出口,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在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积极改革外贸体制,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是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前,我国外贸是实行国家统负盈亏的财政管理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财政为支持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增加出口商品货源的相关鼓励政策,二是扶持外贸企业改善出口经营等有关优惠政策。

(1)增加出口商品货源的相关鼓励政策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出口商品货源尤其是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货源不足,出口贸易一直受到国内生产能力的限制,主要以出口农副土特产品为主。

在处理内外销的原则上,一直是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按照以下三条原则进行处理:一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限量出口;二是国内市场和出口都需要而货源较紧张的物资,要积极发展生产,挤出一部分出口;三是国内市场可多可少的,可有可无的商品,基本上供应出口。

据统计,1953年,在我出口商品中,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约占82.6%。

尽管到1978年我出口商品结构比1953年有所改善,但初级产品仍是我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我国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共有16个:大米、活猪、冻对虾、棉布、厂丝、绸缎、棉织品、针棉织品、服装、抽纱、茶叶、中药材、黑钨砂、煤、原油和成品油,这些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9.5%。

此外,出口额在5千万美元以上的商品共有17个:冻猪肉、冻兔肉、活塘鱼、蔬菜罐头、棉花、棉纱、棉涤纶布、毛针织品、松香、猪鬃、高级手工地毯、羽毛、皮褥子、陶瓷、纸张、钢材和锡, 这些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1996.02.09•【文号】[1996]外经贸计财字第54号•【施行日期】1996.0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1996]外经贸计财字第54号1996年2月9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本部直属事业单位,各外贸中心,各商会、协会、学会,各总公司:现将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财会字[1996]2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外经贸工作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以来,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企业单位和财会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外经贸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外经贸财会工作和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工作体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单位对此要予以充分认识,要在进一步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外经贸会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更好广泛、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使外经贸会计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要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一)外经贸宏观管理与外经贸会计管理体制关系;(二)外经贸企业“转轨变型”问题;(三)外经贸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会计改革;(四)外经贸行业会计监督;(五)外经贸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六)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三、进一步把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结合起来,使会计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会计实践服务,促进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一)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一)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一)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充分调动外贸企业积极性在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20年来,财政实施的主要是减赋让利和奖励外贸企业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主要措施有:(1)在利润分配政策上向外贸企业倾斜。

为鼓励增加外贸出口货源,一是对外贸企业直属的38个加工企业实行了利润留成办法。

经财政部批复同意,对外贸系统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和外运总公司所属的38个企业单位进行了利润留成试点,基数利润留成比例为17%,增长利润留成30%。

二是对地县外贸企业实行了全额利润留成制度;三是对统一经营茶叶、畜产品的内销、调拨利润实行同地方财政分成的办法。

为控制外贸企业亏损,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实行了减亏分成办法。

(2)在留利分配中支持外贸企业改善经营条件。

国家财政对外贸企业实行多个单项留利政策及单项留利的工资奖励政策,如联合营投资收益分成、代销国外商品利润留成、加工装配收入留成、民贸地区利润留成等,此外对外贸企业来源外国船方的速遣费收入在照章缴纳营业税和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后,可直接转入企业专用基金,50%用于业务发展、50%用于改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和增加职工奖励基金来源。

为支持外贸企业抵御国际市场经营风险,同意外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外贸出口风险基金的制度等等。

(3)在财务管理中支持外贸扩大出口,对外贸出口实行形式多样的出口奖励制度。

实施了多种出口奖励金制度并在“七五”期间设立了沿海地区轻纺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基金。

从1986年起,国家对出口生产企业实行了出口供货奖励制度,即以1985年实际出口收汇为基数,基数内每实现出口创汇一美元,奖励人民币三分,超基数创汇奖励人民币一角。

为便于执行,1987年改为不分基数内外,对每美元出口收汇一律奖励人民币五分,供货企业得到的出口奖励可直接进入企业专用基金按规定的比例计提企业发展和奖励基金。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词源与起源在西方,财政一词源于拉丁文Finis,原指结算支付款项,在16世纪,德国文献中采用“Finanz”,意为对欺诈等行为的裁定与罚款,到18世纪曾狭义地指国家收入。

后来西欧各国使用的英文finance一词,因其原意泛指一切财务,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对国家的货币收支惯用publicfinance(公共财务)。

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从西欧引入public finance,并借用汉语的“财”、“政”二字,译作财政。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度支”、“国用”、“岁计”、“国计”。

“度支”、“国用”指国家的费用开支;“岁计”指国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计算;“国计”指国家财政。

“财政”一词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设立财政处,为中国官方采用财政一词之始。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的后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来满足公社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但这只是将公社内部集体成员的劳动成果,通过分配用于公社内部的共同需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

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并实现其职能,通过产品分配和再分配使其掌握必要数量的社会产品,用于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独立的,产生了财政。

也就是说,国家的产生使财政分配从一般的经济分配(社会分配)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经济范畴。

但财政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以劳动者能够为国家提供剩余产品为条件,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展。

在中国,对财政的起源还有不同的认识,如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在国家产生之后,财政分配活动才表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出口贸易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出口贸易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出口贸易问题的研究一、我国财政与出口贸易关系实证分析近些年,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尤其是中央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和出口退税的支持。

财政所有鼓励对外出口贸易的政策,对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出口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加(见表1)。

(一)对中国财政支持对外出口增长变化的分析。

表中的数字说明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尤其是中央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和出口退税支持。

表中的数字显示我国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支持力度的变化,对出口变化有着直接影响。

一是1986年财政补贴加出口退税总额首次超过200亿元(亿元),直至2006年(除1993、1996、1998、1999、2001年外)有16年出口增长都超过两位数,这说明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出口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二是1988—1990年的“三年承包”,对外出口高速增长是因为补贴和退税都在较高的数额,对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1991—1993年出口增长原因是出口退税增加,国家名义上不给予补贴(企业自负盈亏),实际国家这期间共拨付给出口企业有偿上缴中央外汇补偿金亿元。

这为外贸企业改善出口经营、降低亏损、进一步扩大对外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是1993年出口增长率低的原因是当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致使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降低。

五是1994年取消出口补贴,但出口却达到32%创记录的增长,这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并轨和出口退税全面实行,从此出口退税有了制度性的基础。

由于税收征管的问题,当时全国应退的流转税实际征税率平均只有%左右,而退税率达到%,实际是给了出口产品平均3个点的出口补贴。

六是1996年出口增长只有%,而出口退税额却达到亿元。

这是因为1994—1995年出口退税超过实际征收水平,以致财政无力承担,而拖欠企业退税款亿元,有相当比例是财政还前两年的应退税款。

七是1998年出口大幅度回落,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家财政在支出政策上重点是增加内需,减弱了出口的支持力度。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国际贸易》专题作业姓名:***学号:5号班级:国贸2班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一·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建立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

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

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的改造。

再则,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家统制的基础上,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即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1952年9月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

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制定了有关的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把全国的对外贸易置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

二·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和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1957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我国同时还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关于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关于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关于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对外经济贸易部(已更名)•【公布日期】1996.12.18•【文号】[1996]外经贸计财制函字第674•【施行日期】1996.12.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关于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指导意见》的通知(〔1996〕外经贸计财制函字第674号1996年12月18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项十分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近几年来。

各级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为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大经贸”发展战略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我国财会制度改革的新情况、新进展,从自身所承担的行业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出发,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

在总结这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关于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级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深入学习领会转变职能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外经贸行业财会业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直属企业财会工作的管理,处理好指导与管理的关系,把指导、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各级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要鼓励探索与首创精神,提倡科学求实的态度,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尊重实践。

各级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同时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

请各级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将转变职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及时向我部反映。

附件:关于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指导意见附件关于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指导意见一、外经贸财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转变职能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自由化思潮逐步取代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值得深思的是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潮,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个鲜明的悖论现象,即一方面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并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尤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了扩大出口,争夺市场,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卷入国际竞争。

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作为贸易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被各国或公开或隐蔽地运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几乎所有国家出口的发展都有财政支持的因素。

政府的出口促进政策已经成为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最有力的推动力之一。

应用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是有其理论渊源的。

从重商主义到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人的保护贸易理论,从新重商主义到管理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

当然,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美国10多年来的出口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理论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一)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形成于15世纪末期。

重商主义是前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集中反映,它代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最早经济思想及其政策。

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或“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8226;海尔斯(johnhales);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balancetradetheory),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8226;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为实施以财政促进出口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

早期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惟一代表,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国内贸易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数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获得和增加货币的源泉;对外贸易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顺差流入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通过金银积累增强国家力量;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即一方面以高关税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以防止金银流出;另一方面,以政府补贴鼓励输出,换取金银流入。

由于补贴来自于政府,这便成了最早的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重商主义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两者对通过顺差贸易来获取金银货币的看法和主张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在国际贸易中尽量不买或少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将拥有的金银投入到流通领域,强调在国际贸易中多卖。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则金银货币就会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

这样,即使允许输出本国拥有的金银去购买外国的商品,对本国也无害处。

因为贸易的结果是增加了本国的金银拥有量,有益于致富的目的。

可见,贸易差额论是以保持贸易出超为目标的主张。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奖出限人”。

重商主义被后人称道并不只在于其理论的成就,更在于其具体政策的成功。

16—17世纪欧洲各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强制性的,对当时欧洲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的基点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

重商主义最早主张实施的“奖出限人”政策,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政策基点。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为了致富,应采取必要的行政立法手段。

第一,严禁金银外流。

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视防止金银外流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

第二,限制商品进口。

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

第三,鼓励商品出口以换取金银。

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将被处以重罚,甚至可判处死刑。

这类立法曾流行于16、17世纪的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各国。

晚期重商主义积极鼓吹政府管理贸易的好处,尤其强调国家垄断贸易。

有的国家的国王亲自掌握和垄断对外贸易;有的则垄断了向其殖民地获取廉价原料的权力,加工制成品后又高价出售;有的则发展并控制其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不许外国染指。

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把政府管制措施从早期的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发展为管理货物的进出口,“奖出限入”成为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其中促进出口的措施包括:政府用免税、退税、补贴等手段鼓励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禁止重要原料出口,保证本国生产的投入需要;垄断殖民地的贸易,确保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和原料的供给地;制定一系列鼓励出口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重商主义的种种政策措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二、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人的保护贸易理论19世纪初,当英国、法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之时,美国、德国后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其理论上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等。

代表当时落后的美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汉密尔顿,主张通过关税制度等来保护国内新兴工业,使美国许多新兴的制造业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以便能够与当时英国、法国工业先进国家相抗衡。

在汉密尔顿看来,一个国家必须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并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

因此,有必要运用关税等制度来保护国内市场,提高本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他所主张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鼓励必须的原料进口;对必需品工业给予补贴,对各类工业给予奖励;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成品的质量。

李斯特以其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他的保护关税理论。

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从短期利益来看,购买外国廉价商品是核算的,但会妨碍本国工业的发展,使之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如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从短期看,消费者的利益会遭受损失,然而,一旦本国生产力得以发展起来,本国生产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甚至低于进口商品,足以补偿短期遭受的损失。

基于此,李斯特提出了以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基础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所谓的保护关税制度,并不是对所有的工业部门都进行保护,而是主要保护“幼稚产业”,即目前尚很弱小,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业。

一旦生产力发展水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时,就不必再保护下去。

对于那些没有强大竞争者的产业也无须保护,一定期限(如10年)后仍不能自立的也不能再保护下去。

三、新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所带动的生产集中和垄断使国内市场远不能满足垄断资本对市场的需求,再加上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陷入困境,保护主义重新崛起。

(一)新重商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在论述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影响时,提出了著名的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与国民收入扩大之间存在着倍数依存关系,增加一定量的投资会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得到成倍的增加。

这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当一个部门增加投资时,为了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它就要向其他企业增加支出,购买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该企业的收入就会增加,消费扩大,并影响到其他企业,即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引起一轮又一轮的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起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起倍减作用。

当输出商品和劳务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使得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致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

相反,当输入商品和劳务时,对外支付货币,使收入减少,消费也随之下降,国内生产缩减,收入减少……因此,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

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外贸乘数效应很直观地说明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一个国家出口的增加就如同经济体系中任何其他的支出增量一样,通过乘数效应使就业机会和国民收入得以成倍的增加,对于需求不足的国家尤其如此。

尽管现实中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极为复杂,受制于许多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出口增加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的特例,但最具普遍意义的仍然是出口的积极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出口作为一种有效需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备受各国重视,并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二)新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

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付诸实践自然就是要实施重商主义的“奖出限人”,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保持贸易顺差,增加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

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实施重商主义的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

(2)主张进攻性贸易保护。

在垄断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对国外市场采取进攻性的扩张,即国家应采取大力促进出口的政策,保持贸易顺差。

(3)主张运用多样化的保护措施。

注重运用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干预外贸,尤其强调财政和货币两大部门的作用。

在财政方面的措施有:出口退税、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等;信贷方面的措施有:实行低利贷款与再贴现率,加强出口担保、出口信贷和有效利用外汇等。

奖出限入措施多样化。

(4)主张相关国家、地区组成排他性的贸易集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