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精神迷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浅议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教 学探 讨
浅议我 国大学精 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李若冰
5 4 1 0 0 6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摘 要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 程中通过一代又—代人的共同 努力、学校文 化逐渐积淀而成的。当 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功利主义的激进化,学生思想道德的匮乏 化,大学精神失落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因此,重新思考大学精神, 正视大学精神的缺失, 合理塑造大学精神迫在眉睫,它对推动我国大学 不断向前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精神;缺失;重塑
1 . 深化高校制度建设 ,发展大学精神 任何 大学都 不是 空 中楼 阁 ,都 要依 托一定 的 制度建设 。 制度 建 设是培育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第一.要努力建立现代 大学是有精神 的,这种精神是获得社会认可的。一提到大学精 大学制度 。完善教学、科研 、管理等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民 教授 治校 、 神 ,许 多人 不 由 自主 的会想 到啥佛 之真理 ,牛 津之博 大 ,清 华之 严 主 管理 、 自主 办学 。其次 。强化 高校 管理 力量 .建立 “ 谨,北大之创新等。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 教 授治 学” 的管理模 式 ,规范 高校行 政管理 行 为 ,抑 制行政 权 力膨 是漫长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形成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 ,就作 胀 的非 正常现 象。 2 .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精神 为一 种学 校文化 的标 志 ,被 师生 义无反 顾 的继 承和 发展 ,不断 发扬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 的基石,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土壤 。 光 大。今 天大 学精神 失落现 象 曰益 凸显 ,严 重影 响了高校 的发展 水 第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行动去落实大学精神。积 平 ,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程 ,阻碍了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极举办能发扬学生个性 ,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 。彰显大学精神 我 国大学精 神 的解 读 何为大学精神?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在 《 大学一解》中对大 的科 技文化 节 。第二 ,培育优 良的校风 ,创 建和谐 校 园。校风 是 大 学精神做 了新的注解: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学精神的外在表现,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精心耕 善。 ”有学 者认 为 :大 学精神 是一所 大学 所拥 有的相 对稳定 的群体 耘 。形成 良好的校风氛 围。第三 。提出具有文化底蕴、符合本校特 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 色的校训 ,提升大学精神。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载体 。对大学精 的精神特征 ,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 、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 神有标志性的指导作用。好的校训可以凝聚大学精神,如 ,广西师 尊 师重道 ,敬业 乐群 ”。 和生 命力 的体现 。大学 精神 是大学 优 良传统文 化的结 晶 ,是大学 历 范 大学 的 “ 3 . 加强 思想 道德建 设 ,创 新大学 精神 久 常新的源 泉 。对于 凸显一 所大 学的形 象 、特 色 、风 格和 水准举 足 大 学是 大学人 思想 道德建 设的 主阵地 ,应通 过各 种途 径引 导大 轻重。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内容主要包括 自由与独立精神、科学与批 学人人格的健全,使大学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担当起 判精神、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等。 个 人在 社会 中应有 的道 义 ,真 正成 为具有 高素 质的现 代人 。其 一 , = 、我国大 学精 神缺 失的表现 勤 勤恳恳做 学 问 ,实 实在在 做人 ” 的优 良品质 。这是 当今 时代 。我 国高等 教育事 业迅速 发展 。大学 建设 与发展 取得 培育 大学人 “ 了骄人 的成绩。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功利 主义蔓延高校 的每 学术和思想道德的结合 ,是创新大学精神的必要坏境 ;其二,大学 个角落,大学人思想道德高地失守,我国高校大学精神严重缺失。 是大 学人 的成长 沃土 ,是新 思想 的发祥 地 ,科 技创 新的 摇篮 。创新 已成 为大 学精 神 气 质 的重 要特 征 ,大学 精 神代 表 着 学术 自由 和创 1 . 功利主义的激进化,腐蚀了大学精神 受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功利化思想玷污了大学的精 新 。 因此 ,大学 人要 有创新 意识 ,与 时俱进 ,大学 才能 永葆独 特 的 神贞操 。贪 污之风 笼罩 着校 园 ,社 会上很 多腐 败现象 都能在 大学里 魅力。大学精神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 总之 。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精髓 。它是一种无形 的资产 。 找到 ,严重腐蚀着大学精神。高校在追求 “ 一流大学”的 “ 一片喧 哗”声驱使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 。片面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 荡漾在大 学校 园 的每 一个 角落 ,铭刻 在全体 师生 每一个 人 的心 中。 如何重塑大学精神 ,是我国高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高校只有正视现 林立 ,教 育成本 剧增 ,债 台高筑 。教授做 学 问信奉 金钱主 义 。心 态 浮躁 、急 功近利 。把 学术 当成是谋 求获 得金钱 与地位 的路 径 ,重大 实 ,对症 下 药 ,开 拓创 新 ,才能 找 回失落 的大 学精神 ,重 新塑造 出 基础 性研 究少有 根本 的突破 ;学 生素质 严重 下降 ,学术视 野短 浅 。 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学精神。 无心 上课 ,忙 着考 证考 级 。 硕 士生 、博 士 生 留在 学 校 多为 混个 文 参考文 献 : 【 1 】 吴洁.试论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研 凭 。增加 个人在 求职 竞争 中 的砝 码。 高校对有先进的大学精神统帅。大学精 神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引着大学健康发展。但是,大学精神 迷 失 已成为 了高校 的普遍 现象 。 目前 我 国高校 的一个 重要任 务 ,就 是走出精神迷失,重塑大学精神。如何重新塑造高校特色的大学精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共广西师范大学委员会、广西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桂发[2005]11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好青年大学生,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的迫切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
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必须始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机制、手段等方面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单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大学精神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
大学精神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摘要:大学精神作为广大师生认同之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具有教育功能、兴趣导向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着正确引导作用。
大学精神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价值取向、目标方向和实现载体等方面高度趋同,又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教育发展新局面。
作为大学生学术训练之外的另一个教育维度,思政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特别是大学精神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晰大学精神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与特征,探究两者的关系存在,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合力,推动高校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大学精神内涵的多维度分析大学精神根植于现代大学,随着西方现代大学体制一同传入中国。
所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之中逐步积攒形成的观念与思想。
大学精神在不同审视角度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价值作用。
从社会功用角度来说,新时期关于大学精神的价值表述更为多元。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根植于校园文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气质。
在素质教育方面,大学精神能够保障大学在高水准的水平上发展,“在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引领、激励、凝聚、定向和涵化作用”。
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讲,大学精神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大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大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独立自由精神以及创新批判精神等层面逐步积攒沉淀而成的实质和精华。
其中,科学精神一般体现为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求真求实、勇于质疑和敢为人先等品质;人文精神是指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内在品格;独立与自由精神包括尊重学术独立的价值取向和包容学生个体发展独立性的胸怀;创新批判精神则常为不惧权威、积极探索的特质。
这些特殊的气质与灵魂,使得大学承担了独特的人类发展使命与任务,使得大学在精神层面迥异于其他机构。
浅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精神的探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21期 273浅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精神的探索李建方西安思源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的趋向完善,但是,在很多的大学中,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精神影响,从而改善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精神;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21-0273-011 前言从当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情况来看,我们特别要防止只注重工作实践,忽视理论研究和总结的倾向,要看到每当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人们往往要寻找理论支持和依据,高校学生工作也是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要具体深入到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做出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自我调整,就必须在理论上求助于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要从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上找依据,做出有说服的分析依和回答。
所以我们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运用科学管理和知识来研究、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把科学理论、思想、观点作为我们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时效性的准则。
2 部分大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2.1 意志消沉,苦闷厌学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压力,由于高职生起点较低,对于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不得不为自己定下发展目标,如:外语、技能、专升本考试等,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睡眠不足等问题。
而自主择业在为高职生带来双向选择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对该专业没有兴趣,就很容易在思想上出现苦闷、厌学的心理。
2.2 性格古怪,自负自我从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看:大部分是90后,拥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在个性十足的情况下,甚至有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主动理解与关爱他人,抱怨他人不体贴、不理解、不关注自己。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国家的智力阵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1.2 无意识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无意识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无意识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以及职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通过无意识教育,可以在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无意识教育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方面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
通过无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对无意识教育的重视和引导,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 正文2.1 无意识教育的定义和特点无意识教育是指在个体不自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观察、模仿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观念形成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其具备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担当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应对社会问题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引导大学生增强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职业操守,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素质的社会人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意识。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应当具备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意愿和行动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公民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以法律为准绳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依法行事,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够增强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的能力。
大学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力
浅析大学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力【摘要】“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探求学术的社会,是智者之家,大学必须领导社会,并且为此应具有高超的独立功能。
”这是赫钦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
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努力塑造大学精神,切实发挥大学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消除校园内各种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积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形势下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大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0-01山西农业大学,简称“山西农大”。
在山西省属农业专业院校,是一所有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著名学府。
1907年,孔祥熙先生创办私立“铭贤学堂”,逐渐发展壮大为“铭贤农工专科学校”、“铭贤学院”。
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成为当时山西省仅有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
1979年更为现名,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彭真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孔祥熙在创办铭贤学校之处,明确向全校师生提出“学以事人”的校训,直译成英语即为“learning for service”,即学习是为人民服务。
百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山西农业大学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形成了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
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农大精神的基本内涵人类社会日益步入经济时代,大学也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一所大学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往往取决于内蕴于高校自身的大学精神。
一般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的独特气质。
”农大精神是“崇学事农,艰苦兴校”。
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实现
体 ,也 是 高校 思 想政 治 教 育 人 本 价 值 追 求 的 必 要 保 障 。 增 强 高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针 对 性 、 实 效性 和 吸 引 力 、
的外 在形式 ,又是 大学健全 “ 以人 为本 ”和 “ 自由 、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理 论 与 实 践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 力 ,提高思想
政治教育的针对 陛、实效性 。 3 .大学精神提升 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人 本价值的品
民主”的人 文精 神的具体 内容。正是 大学凸显 的人文
精神 ,培养 了学生强烈的社会 、历史责任感 ,最终使 那些 “ 实用 ”之学 免于流人庸俗 和浮泛 ;正是 大学坚 持 以科学 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 的舆论 引导人 ,以高 尚的情操塑造人 ,最终使 大学成 为先进文化 的建设者 和传 承者 ;正是大学坚持把人作 为工作 的出发点和归 宿 ,重视学 生的心理特点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思想 政治 教育 的内涵 ;正是 大学激发并 提升学生 的潜能 ,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才保证 了大学可持续发展 。而 所有这些 ,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 内涵 的充 分体现。 2 .大学精神 引领 着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人本价值 的
住
者行 为 的集 中体现 。也是 大学办学 理念 的动态 反映 。 教 风建设 中提倡 的 “ 笃 学敬业 、为人师表 ”的精 神 ; 学风 建设 中营造 和培育 的崇 尚学术 、敬业创新 的治学 氛围 ;作 风建设 中提倡 的 “ 精通业务 、热心服务 ”的 职业操守 ,都是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创新精 神等大 学精神 的再现 ,都把 以人为本作为一切 工作 的出发点
浅析当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是 要求 高校学 生思 想政 治教育 工作 者必 须深入 到学生 内部 , 切实关心他 们的学 习 和生活 , 把解 决思想 问题 同解 决生活工作
中的实际 问题结合起来 , 把教育 人和关心 人 紧密 联系起来 , 努力营造 学生的生活 区
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 的 良好氛围 , 丰富寝室
文 化 , 展 社 区文 化 教 育 、 传 等 活 动 开 宣 加 强 和 改 进 高 等 院 校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提 高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素 质 , 把 他 们 培 养 成 为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对 矛盾时, 一般 就倾 向于 现 实 利 益 , 值 选 择 价 和价 值 实现 上 的实 惠性 、 功利性 倾 向 明显 。 4思 想 困 惑 多 , 理 矛 盾 多 , 致 部 . 心 导 分 学 生产 生 心 理 疾 病 。据 2 0 0 2年 国 家 卫
后继有人 , 具有 重 大 而深 远 的 战 略 意 义 。
一
生透 露的消息 , 目前全 国有 3 0 0 0万青少 年存在有不 同程度 的心 理问题。由于市场
经 济 下 多 种 社 会 思 潮 的 影 响 , 济 群 体 利 经 益 分 配 和 差 别 和 价 值 观 念 的 多 样 化 , 想 理 和 现 实 的 反 差 等 诸 多 复 杂 的 社 会 问题 , 大 学 生 思想 上 的 困惑 和 矛 盾 明 显 增 多 , 分 部 学 生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并 , 某 些 困 惑 和 矛 盾 在
计 划 经 济 向市 场 经 济 的转 型 时 期 , 会 主 社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还 不 健 全 、 完 善 、 旧 不 新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出路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出路【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认识论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思想受到了挑战,传统权威受到了质疑。
这种消极影响导致了一些不良倾向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和出路。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越发凸显,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务之急。
与时俱进,适应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认识论, 价值观念, 多元化, 传统权威, 挑战, 消极后果, 出路, 应对策略, 必要性, 综合素质,创新精神.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20世纪中叶,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它对传统的理性、真理、权威、认识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提倡多元化、相对主义和语言游戏。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人类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思考和反思传统的权威观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倾向。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味着挑战和启示,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
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政治信仰和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大学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般认为 , 大学 精神 是在某 种价值 理念 的支配 下 , 贯穿
于大学发展过程的始终 , 师生的共 同努力下长 时期 凝聚积 在 淀而成的 、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共 同性的价值理念 、 精神追求 。 它是 大学独 特 气质 的 体现 , 是 大学历 史 和大 学文 化 的精 亦
[ 关键词 ] 大学精神 ; 大学生 ; 思想政 治教 育
[ 中图分类号 ] 6 [ G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 0 1(010 — 13 0 17 — 2521 ) 0 1 — 3 2
进入 2 世纪 , 1 大学对于国家兴衰 、 社会发展有着 举足轻
重 的作用 , 因为大学不但成为社会 中最前沿 、 最开放的组织 , 屈不挠 , 只问是非 , 不计利 害 , 不畏强 暴。( ) 怀若谷 , 2虚 不武
含着价值观念 、 思想方 法 、 行为 方式和 道德水 平等方 面 的内
能去热烈地追求真理 , 心人类 , 关 造福人类 , 而达到人 格的 从 完善与升华 。大学生只有将科学精神转 化为 内在 品质 , 才会 具备创新能力 , 为掌握现代科学 知识的高 素质人才 。这 种 成 “ 由科 学而达至修养 ” 的成才 教育 既是大学 教 育所要 达 到的 重要 目的, 也是科学精神所要追求 的主要 目标 。 ( 人文精神在大学生品德培养 中肩 负着神 圣职责 二) 人文精神是 以价值 和伦理 为核 心的精神 , 它指 向的是人
中, 培养人才是大学教育最基本 的功 能。大学要传 授给学 生
、
大 学精 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影响
的, 不仅仅是浩如烟 海 的科 学知 识 , 重要 的是 培养他 们严 更 谨认 真的科 学精 神 , 让他们 形成 求异探 索 的科学 态度 , 掌握 继承批判 的科学 准则 , 严守 实事 求是 的科学 规范 , 使他 们 的 科技道德和智力 因素共 同进步 。 大学生 只有具有 了科学精神素 养 , 能更 好 的学 习科学 才 知识 , 才能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打破 陈规 , 断创新 , 不 敞 开胸怀 , 对知识 信息进行 全面的接纳和积极 的交流 。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以解决策略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摘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以生为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选择思想政治教学方式。
另外,教师要不断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抓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
关键词:存在问题;以生为本;和谐校园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建立和谐校园,抓好文化强国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精神世界的危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正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出现的精神世界的危机,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目前大学生处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尽管大多数学生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一些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面对挫折心理素质欠佳,有的大学生生活行为怪异,不愿意承担责任,生活自理能力欠佳。
而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使得一些学生贪图享乐,甚至一些女生在网络发帖求包养,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危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发展,旧有的教学内容针对目前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教师的授课方法不能真正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并未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起到主导作用。
二、以生为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1.以生为本,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起到治标而又治本的目的,就要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线确定在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上。
浅析大学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7—1 — 8 20 1 2
作者简介 : 立华(94 , 湖南衡 阳人 , 屈 17 一) 男, 湘南学院招 生就业处政工师 , 究方向: 研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
・
l6 ・ o
维普资讯
求、 价值关怀、 文化氛围、 伦理标尺等等 ; 它是大学之 所 以不 同于其 他社 会组 织 的灵魂 所在 。 从 文化学 的角度看 , 学文化 是从 属 于社 会 主导 大 文化 的亚文化 , 衍生并 依 附 于主导 文化 而又 具 有 不 它 同于主导文化 的异质性 ; 大学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 ,
心灵共鸣 , 思想政 治教 育功能无疑 是现 实而合理的 。 其
关键词 :大学文化 ;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62 13 20 )1 16 4 17 —87 {080 —00 —0
一
、
文化及大学文化 的ຫໍສະໝຸດ 义和特点 维普资讯 2 O 年 2月 O8 第 2 卷第 1 9 期
湘南学院学报
Ju nl fX ag a nvri ora in n nU i sy o e t
Rl. 2 0 b .0 8
V0.9 N . 12 o 1
浅 析 大学 文化 对 当代 大学 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影 响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 ・ B 泰勒在《 原始文化》 中认为 , 的方 向去看 , 们 总能发 现 不 同的 内容 。 人 同样 , “ 化 ” 与 文 的多 义 性 一 致 ,大 学 文 化 ” 是 “ 也 “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 中包括知识 、 其 信仰 、 艺术 、 个 难 以解 释 的概念 。在 我 国 , 对于 大学 文化 的研究 道德 、 法律 、 风俗 以及人作 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 其 他 的能力 和 习惯 。在这 里 , ” 文化 的重 心在 于人 类 业 与兴趣伴随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而形成 , 它起 始于蔡元培、 梅贻琦 、 张伯苓等先生对大学理念 、 大学 已形 成 的符 号 系 统 与 生 活 习惯 。在 一 定 的程 度 上 , 其后又 由上世纪 8 年代后人们对“ 0 校园 “ 文化” 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或生活方式 , 就如英国 精神的论述 , 的研 究发 展 而来 。至 9 0年代 , 由于 国家教 育 主 文化研究的奠基者雷蒙德 ・ 威廉姆斯所指出的,文化 文化 ” “ 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 管部门的直接倡导与推动, 研究者们逐渐把研究重点 而 术和 学 问 中的某些 价值 和意 义 , 且也 表现 制 度 和 日 而 放 到大学 生人 文素 质教 育 以及通识 教 育 的问题 上 , 大学 理念 ”“ 、大学 精 神 ” 的 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的价值 。前苏联学 者也曾经就 随之 展开 了新 一轮 的关 于“ ” “ 文化” 的概念提 出了一些有代 表性 的观点 , 他们认 讨论 。这 也逐 渐 成 为 我 国 大学 文 化 研 究 的 主 流 。在 为, 文化 是人 们在 社会 发展 过程 中所 创造 的 物质 财 富 通常 的理解中, 我们可 以将 “ 大学文化” 定义为“ 大学 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 它不仅是业 已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人 ” 在共 同活 动 中所 创 造并 依 循 的 一 种 生 活方 式 , 它 精神财富 , 而且也是创造 、 配和消费这些财富的过 是 由大 学 里的师 生在共 同活动 中所逐 渐形 成 的思想 、 分 程 本身 … 。这 一概念 几 乎囊括 了人类 能力所 能 及 精神 、 意识乃至行为习惯 , 它强调 的是大学师生的科 的范围, 它是人类能力的展现 与表达 , 不仅是人所创 学 素养 和 人文 精 神 , 现 为 一种 共 同 的行 为准 则 、 表 价 造 的财 富 , 包 括 了人 化 的 自然 ; 这个 意 义上 ,文 值 观念 和 道德 规范 。“ 也 在 “ 大学 文化 ” 包 括 由校 园 环 境 既 化 ” 人 化 ”是人 的本质 力 量在 事物 中的显 现 , 主 所体现 出来的整体精 神风貌 ( 自由或谨严 , 即“ , 是 或 或开放 体客观化与客体主观化 的统一。克鲁伯 ( L Ko. 或 内敛 )也包 括从 大学 师生 的 日常活 动 、 举 止 中 A・ ・ r e , 言谈 它体现在大学的教育 br e 与克拉孔 ( l e l kon 曾检讨 了 1 ) C d u hh ) y Kc 6 0多个关 所表露出来的价值倾向与追求 ; 于“ 文化” 的界说 , 认为文化是一种成套 的行 为系统 , 思想 、 办学方针 、 课程设置 、 考试方式 中, 也体 现在教 其核心由一套传统观念 , 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这 师 的教 学 、 研 活 动 与学 生 的 学 习 、 团 活 动 中 ; 科 社 同 个看法“ 同时注意到文化 的整体性和历史性 , 因此在 时 , 它更 突 出 地 凝 结 为所 有 这 些 活 动 背 后 的精 神 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第一篇: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关键词:网络挑战;机遇思考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疏远、阻碍人格道德的形成等问题。
网络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
网络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广播、报刊、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以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为特征的互联网正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0年初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止2009年底,在3.84亿的网民中,20-29岁的青年人占28.6%,职业结构中学生比例为28.8%。
这表明,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仍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仍较差,网络的不良信息势必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认识网络的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不同思想在网络空间里的碰撞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开放性、全球性是网络的基本技术理念,网络的开放性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相互连通的地球村,传统的地域观念被打破,各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甚至黄色、反动信息未经过滤直达大学生面前。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是非鉴别能力仍为发展成熟,网络上的淫秽、色情、凶杀、享乐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大学生的思维的迷茫混乱,迷失人生方向。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实行西化。
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及其引导
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及其引导思政课是指学校提供给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学,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思政课这个重要的学生成长体系,学生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程度,有影响学生将理论学习落实到实践中的能力。
因此,引导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首先,要想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思政课。
例如,有些学生自尊心较强,很容易受到他人评论的影响,可以提倡他们树立以自我完善为目标的自我价值观,让他们更加尊重、自信、自觉的学习思政课,减轻对他们的心理压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时,教师应该创造鼓励性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去发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为学生及时解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形成学习习惯。
此外,要想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学校也应该发挥作用,采取宏观的调整,提升教学模式,以及加强教学管理。
学校可以借助新型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平台以及新的计算机软件等手段,来拓宽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知识概念,缓解其学习心理障碍。
最后,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时,学生本身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尽可能多地参加政治思想活动,以实际行动落实学习到的思政理论。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智力游戏、政治讨论赛、文艺演出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激发学习激情,减轻学习压力,有助于消除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
以上就是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心理障碍及其引导的内容。
思政课不仅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政课,就要教师和学校发挥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思政课的目标。
谈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谈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摘要:无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隐蔽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方式。
榜样(典型)、校园文化的建设、环境教育和健康有益的活动教育都是无意识教育的有效形式。
无意识教育可以淡化教育的痕迹,有利于调动被教育者�⒓踊疃�的积极性,避免和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结和戒备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陶冶,最终达到转化被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无意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行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
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教育和锻炼形成起来的。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要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而且还要表现为道德行为,并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和心理活动的某些特点。
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其他成年人往往不尽相同。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而不是按社会和教育的要求直接转化的简单过程。
在道德品赋形成的过程中,无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思想品德与个性品格中某些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中的东西,如态度、意志、风格、情感等,都可以通过无意识教育使学生间接地获得,要真正形成学生的优良品质不能只靠有意识教育,还必须依靠无意识教育的长期熏陶。
一、无意识教育及其作用1 无意识教育的特点所谓无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隐蔽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方法。
浅析大学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析大学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与学生的价值体系。
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斯克纳所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
”大学精神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育人铸魂的工程中有着特殊的功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内,发挥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途径。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性和数代“大学人”的价值认同和独特的精神魅力,容易铭记。
也因其独特性,能够对社会不良思潮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起到扶正纠偏的作用,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
由此,再回到实践中去,回到办学中去,并进一步得到检验并予以固化,大学人将大学精神内化成坚定的信念,大学精神成为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推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那些适应时代潮流的大学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并引领社会前进。
”大学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这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刻体验。
很多大学都是因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历史传承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学精神,正是这种大学精神在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并成才。
张羡崇在东北电力大学60年校庆时说:“回顾母校60年的光辉历程,母校能够,取得到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母校几代人积淀、塑造、传承的具有自身特质的大学精神,她是业已存在的客观事实。
大学人不断地丰富着大学精神,使其具有时代性,以其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渗透力量对群体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精神并不与大学中的各种存在发生‘刚性’接触,而是通过‘柔性’方式在大学中发挥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等。
它通过一种‘柔性’的统摄指向大学中的各种存在,然后通过个体发自内心的自觉而发挥于个体行为。
”大学精神是引导人、塑造人、规范人的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趁机汹涌而入。
这些思潮的传播和蔓延,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有效消解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向,必须加大实践投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显性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标签: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代社会思潮大都来源于西方,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主体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原则等消极甚至腐朽成分,公开或隐蔽地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摇旗呐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首先,造成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及价值选择上的困惑。
当代各种社会思潮都是打着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思想进行“反思”的旗号产生的,它一方面包含着对当今时代的批判,另一方面还包含着对未来的设想。
大学生求知欲望强,富有理想,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和完善时期,对人生价值具有强烈的追求。
但也存在着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在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上,普遍缺乏明确的选择等问题,由于缺乏对各种社会思潮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缺乏对其本质的深刻把握,往往容易被其华丽的外表和富有益惑性的词藻所迷惑,把“有用性”和真理画等号,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迷失正确的方向,出现思想混乱,导致价值选择上的迷茫和困惑。
其次,动摇了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历史的正确选择。
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中,“全球一体化”、“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趋同论”、“普世价值”、“淡化意识形态”等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迷茫,理想、信念弱化,爱国主义观念淡漠,把西方的社会制度等同于人类“普世”的制度,动摇甚至丧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社会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引导对策
社会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引导对策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了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找准引导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学生接触到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更加多元化。
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交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和摇摆,不清楚自己应该相信什么。
2. 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增加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需求,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个性化的教育,而不能接受传统的一刀切式教育和思想灌输。
3. 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信息碎片化。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容易迷失在各种信息的海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二、引导对策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安排更加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3. 联合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开设在线课程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4. 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灌输和教育,更需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修养,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提升。
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而引导对策也需要多方面的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精神迷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者:徐芳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主要包括求真、自由、批判和创新精神等。
而当前大学精神衰微、甚至迷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者,就大学精神迷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应该予以深入思考。
关键词:大学精神;迷失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31-02提到大学精神,人们往往会想起巴黎大学的顽强斗争精神,波隆那大学对理想主义的孜孜以求,以及牛津、剑桥不为世风所撼的博大、古典、孤傲和恬静,还有我国“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有关大学文化的研究。
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文化内核的大学精神的概念被学者提出,并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对大学精神的思考和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大学精神让大学在世界变迁中固守自身的追求,一面传承人类文明的遗产,一面又不懈地开拓知识和思想的疆域。
一所大学若缺乏崇高的精神追求,空有所谓的大楼和大师,是无法真正引领社会进步,支撑起人类文明天空的。
而当前大学精神衰微、甚至迷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精神内涵厘析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是当前高教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对大学精神的界定也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精神”在英语中是“spirit”,它来自拉丁语“spiritus”,源自“spirare”一词,其意是指呼吸,因为呼吸是生命的表现,所以“spirit”就是“生命的气息”。
这个词的本意是对人而言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即只要是具有活力的生命体都应该具有精神,包括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所组成的大学。
大学精神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既抽象又具体,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它隐含于大学人所具有的理念、理想和价值追求之中;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是大学人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活力和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给大学精神作以下界定,即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和高度凝练,是经过“大学人”长期努力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它存在于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内外大学表现出与自身环境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精神追求,使大学精神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但大学也会基于一些共同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引导下形成一些共同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使大学精神具有世界性、共同性。
因此,深处大学校园中的理论工作者更应从个别到一般、个性到共性来寻求大学精神的本质表征:第一,求真精神。
大学的求真精神主要表现在大学“唯真理至上”,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信仰。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大学只有通过对真理的执著追求,通过对真理价值的把握,才能实现大学传承文化和知识创新的目标。
反之,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大学必然走向深渊,迷失自我。
大学因求真而生,因求真而兴,也将因求真而不断升华。
第二,自由精神。
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在大学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
没有学术自由,便没有学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思想自由则是大学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历史上成功的大学无一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唯有如此,大学才能不断启迪人的智慧,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创造出新文化,产生新思想并以此来引导社会而不是追逐社会。
第三,创新精神。
大学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指向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常为新、常为上的精神”。
它是大学人在对自身和社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过程中渗透和显现出来的,是一所大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核心的一个气质。
以上所说的大学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具体到每一所大学,由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校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又会有着其独特的大学精神,每一所大学也会根据自向的实际而对自己的大学精神做出别具特色的界说和解释。
二、大学精神迷失现状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在把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目标的今天,守望大学精神、发扬大学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在新形势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治观念等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信仰危机、价值危机以及某些领域违背社会公德和违法乱纪行为也在蔓延,在这众多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曾被誉为“世外桃源”、“象牙塔”、“净土”的大学校园也不再。
在如此种种形势下,大学精神在上述的表征所凸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中面临困境,并深处于困惑和迷惘的十字路口,已渐呈现出功利化、行政化和市场化的现象。
(一)功利化。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功利。
在整个社会风潮的鼓吹和熏染之下,大学活动的功利性也是日益强化,大学工具价值的强调忽视了大学的本体价值,求真、自由、批判、创新精神等塑造大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往往被当作点缀。
在众多利益驱使下,大学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其办学行为几乎完全功利化。
不但如此,有些大学及大学教师唯上、唯权、唯官,而固守精英理想、视学术为生命的学者却成了不通时务的“异类”。
在经费、名气等的驱使下,大学在科学研究上的自由探索与创新性发展的活力受到阻滞。
长此以往,大学和大学人逐渐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大学精神的追求和信仰。
(二)行政化。
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里,弥漫着自由、科学、民主之风,崇拜的是知识和学术,而不是财富与权力。
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的体制是行政体系在大学里的延伸。
大学隶属于政府,大学的建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都遵循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形成了单一的按行政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
比较而言,大学更像地方政府,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官员、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
大学这种行政化的趋向,助长了大学成员的官本位思想,衍生了行政人员的官僚作风,压制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制约了大学本体功能的发挥。
(三)市场化。
大学引进市场的经验和理念对大学的发展和大学精神的塑造是有裨益的。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所发生的变化并不令人满意,大学传统精神和自身人文底蕴的迷失却是成为普遍现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大学只是盲目跟着市场走,将改革的注意力过于集中于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上,一些大学把自身简单的定位于“消费者(用人单位,家庭,学生)服务的机构”。
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
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一个保持清静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
大学的这种“市场化”倾向,直接导致大学迎合世俗,漠视自身精神气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批判、求真和创新精神。
三、大学精神迷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彼此制约。
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大学以求真创新、自由探索、独立批判的精神发挥着育人功能。
一方面,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被大学人内化,成为大学人的良心和气质,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可以辐射到校园中去,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的发展构建适宜的环境。
因而大学精神的迷失,会反过来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成效的提升。
(一)制约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思想动态进行深入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在普遍提高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功利化、行政和市场化的趋势中,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突出问题。
高校就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特点、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数”。
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不能以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透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难以洞察某些思想倾向的萌生与发展,就会心中无数、不明就里,工作就会无的放矢。
而弄虚作假之风的大量存在无疑会抑制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科学判断。
(二)抑制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资源的吸取与运用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认识形式、活动方式和文化领域,但在人的发展视域上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融合性。
在现代社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在“全人”教育的视域之中,求实创新、自由探索和独立批判等精神的高扬,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建设,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渗透作用。
而当前大学存在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顺从迎合等现象,正侵蚀着大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引发校园风气的恶化,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内容与精神资源的吸取与运用。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强有力的事实支撑而降低认同感和信服力,影响着精神榜样与精神力量的引导与激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三)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史。
一旦失去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无法在形势复杂的环境中确保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这种创新品质的源泉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因为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与灵魂。
当大学习惯于弄虚作假、习惯于“喂养式”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实用功利,直接削弱的就是创新精神。
在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校园里,在一个缺乏创新思维的环境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渲染与鼓动,即使有创新的活动形式也会因缺乏创新的实质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1]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