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5系列:中国电影如何走向海外
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在何方
BUSINESS CHINA
专 栏专论 ·COLUMN
了 28% 。 可 以 看 出 中 国 电 影 不 但 在 外 在表 现为 文化 自信 。中 国 电影要 地 区 观 众 对 中 国 电影 的 认 同 还 是 停
欧 美 “温 吞 ” , 在 周 边 国 家 的 影 响 在 “~ 带 一 路 ” 下 发 挥 作 用 ,就 应 留 于 武 侠 片 或 和 功 夫 片 的 水 平 ,对
向互 济 的 开放 格 局 。拓 展 对 外 贸 易 ,
培 育 贸 易 新 业 态 新 模 式 , 推 进 贸 易
强 国 建 设 。 实 行 高 水 平 的 贸 易 和 投
资 自 由 化 便 利 化 政 策 ,全 面 实 行 准
入 前 国 民 待 遇 加 负 面 清 单 管 理 制
度 , 大 幅 度 放 宽 市 场 准 入 , 扩 大 服
出去” ,而且 “走 得稳 ” 的关键 之 然 而 它 终 究 还 是 中 国 电影 引 起 世 界
纵观 中外 历史 ,通 过 电影作 品 所 在 。 不 同 地 域 的 宗 教 信 仰 、 民 族 共 鸣 的 切 入 点 , 只 要 这 一 载 体 有 好 成 功塑造 国 家和 民族形 象 的不 乏其 心 理、文 化背 景 下的 审美 习惯 一定 的故事 、有 创新 的表达 就会 取得 成 例 。 乱 世 佳 人 展 现 了 美 国 历 史 是 具有 特殊 性 的,但 是人 类情 感所 功 ,这也 许 就是 李安 作 品的 “决胜
中 国不 是 一 个 “小 富 即 安 ”的 国 家 ,
是 在 践 行 构 建 人 类 利 益 共 同 体 的 大
道 ,2017年 5月 “一 带 一 路 ” 国 际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措施、问题与对策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措施、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措施、问题与对策一、引言中国电影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亮眼,也在海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措施、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二、措施(一)参加国际电影节参加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可以与世界各地的电影制片人和相关专业人士建立联系,从而扩大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例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的成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开拓海外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是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关键。
中国电影在投资、制片、演员的选择等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以创作出更适合国际市场的作品。
同时,建立自己的海外发行团队,积极与国际发行商合作,以更好地推广中国电影作品。
近年来,众多中国电影在全球的票房表现良好,这表明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潜力和竞争力。
(三)利用国际化的宣传手段利用国际化的宣传手段是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有效方法。
通过制作多语种的预告片、海报和宣传片,使更多的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产生兴趣。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线上宣传,与全球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提升中国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问题(一)文化差异由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差异,中国电影在海外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文化障碍。
中国电影在内容和故事情节上不能完全迎合国际市场的口味,容易被观众产生误解和困惑。
因此,在海外推广中国电影时,需要选择更具普遍性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精髓。
(二)营销策略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与营销策略也存在问题。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中国电影推广需要与商业化相结合,探索更为有效的营销手段。
在策划和执行推广活动时,需要注重市场调研,根据全球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自此之后,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脚步越来越快。
1987年《红高粱》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赞美生命是最重要的主题。
影片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一经上映便赢得国内外的赞誉,其带来的思想冲击更是其他华语影片所无法比拟。
该片也获得了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世界最顶级的电影节上获得最高荣誉。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界一位大师级的导演同时也是第五代导演中极具标志性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开始带着他的中国电影走向国际。
他成就了《红高粱》,《红高粱》也成就了他。
继《黄土地》《红高粱》之后,中国电影全面走向了国际。
随着九十年代脚步的临近,中国电影进入了全盛时期。
《秋菊打官司》和《活着》使得中国电影演员首次在世界最具权威性的三大电影节(分别是戛纳,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影帝和影后。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使得中国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
能够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频繁获奖并且获得奥斯卡的亲睐,这充分表明中国电影文化正在逐步为世界所接受,所认同。
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1994年的《霸王别姬》是整个华语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显得比较另类。
他的作品屈指可数,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霸王别姬》是他导演生涯的巅峰,全片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兼具史诗格局与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描绘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从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该片获得了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是华语电影史上迄今为止还无法刷新的历史。
并且影片在好莱坞也是广受好评,获得当年的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途径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途径政府支持和推动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方面,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十分重要。
国家电影局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电影机构,它负责监督和管理中国电影产业,包括制片、发行、放映、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在国家升级为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国家电影局积极推动中国电影向国际市场拓展。
其中一个具体举措是组织电影节、电影展、电影论坛等活动。
例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都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中国电影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和特色,同时也为国际电影界的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户。
另一个政府支持和推动的举措是出口电影的财政补贴,政府鼓励国内电影公司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出口电影获取外汇,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也会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如在国外投资兴建电影院、支持电影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
市场力量推动除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市场力量也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价值和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
市场力量的推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首先是通过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来吸引国际市场。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电影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从电影制作技术到影片质量、制作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早期的电影以政治宣传和宣扬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缺少真正优秀的故事和优秀的技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关注观众喜欢的电影类型和内容,开始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和国际化,这样的努力不仅能够提高观众的接受度,还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市场。
其次,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让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提高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国际范围内,中国电影也可以与外国电影公司或电影人合作,共同制作影片,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最后,中国电影还可以通过国际化品牌的建设来走向国际市场。
国外观众看不懂中国电影“走出去”难在哪?
国外观众看不懂中国电影“走出去”难在哪?和国内电影票房的不断创下新高相比,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编制的《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近日在京发布。
该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在过去一年呈现传播效果提升、票房收益下降的状况。
“2012年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乏善可陈,令人担忧。
”《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说,2012年全年仅有75部影片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海外营销的20.24亿元大幅度滑坡,海外票房收入减少了48%。
黄会林说,2012年是我国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第10年,中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令人欣喜,但在这欣喜的背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内电影市场对引进影片的接受状况严重不平衡,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比,还很不相称。
在国内大火、票房超过12亿元的《泰囧》在北美市场却遇“囧”,收入不到6万美元。
专家分析,作为一部公路喜剧类型片,《泰囧》借鉴了好莱坞大量成功的同类电影的创作手法,在笑料包袱上融合当下流行的话题,满足了国内观众的心理期待。
但在情节设计上,对国外类型片模仿、借鉴有余,发展和创新不足,没有找到本土性与全球性的最佳契合点,另一方面,中国式幽默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法引起海外观众的共鸣。
2012年,海外票房收入表现较好的电影有《一九四二》、《十二生肖》、《消失的子弹》等,但票房无一过亿元,与2009年《赤壁》、2010年《功夫梦》超过10亿元的海外票房相去甚远。
在国产电影票房不断飘红的背景下,为何海外票房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国产电影“走出去”愈加艰难?对于众多复杂的原因,报告认为,中国电影在创作中的“三薄三厚”现象与在国际传播中的“三多三少”问题,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与传播的关键所在。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在经济全球市场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国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也在日益扩大,这既对中国电影提出了严峻的历史挑战——中国文化是否能够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一起,推动伟大民族复兴的实现;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文化可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多元的世界文化提供丰富营养。
简而言之,文化软势力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影响力。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如何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如同中国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由于在对外输出的时候,在观念上过度强调“对外宣传”,长期依赖“文化交流”资助,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一方面影响了交流效果,一方面也限制了传播范围,更难以积累资源,打造品牌,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长期停留在小范围、小群体“交流”或者电影圈“评奖”的精英传播阶段。
而中国电影真正要走出去,就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才能继续扩大在国际主流中的传播范围,形成中国电影的“实力”。
我国电影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我们没有将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电影在“走出去”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并借鉴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球化成功的经验,中国电影应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世界各地兴起“汉语热”、“孔子热”等。
但中国文化真正的要通过电影传播出去,还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适应能力,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让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够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才能真正传播民族文化。
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仅仅强调民族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普遍性、共同性,开掘人类永恒的主题,进一步展示和挖掘丰富的人性,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价值观。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中国电影怎样走出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第一,中国电影的基础薄弱,不足以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冲击;第二,对于新技术的人才培养不够到位;现在的电影工业中,大量的使用电脑进行电影制作,而在这种纯技术环节,我们中国的电影人才还是极为短缺的,或者可以说是思想未能适应现代电影的发展节奏;第三,中国电影的观念陈旧,创造力不够。
我认为这一点是最致命的。
的确,中国的电影还是受传统电影影响颇深,在题材上,拍摄手法上,以及影片立意上都没有很好的创新。
虽然,中国的第六代第七代导演频频在世界大型电影节上获奖,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电影还是以农村题材和武侠题材诸多。
当然,这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点看来是好的,因为我们的电影传承了中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中外军事题材电影差距一、中国电影的资源的投入不足绝对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硬伤。
《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兵临城下》其投入皆是数以亿计的而《莫斯科保卫战》更是投入200名导演五千名苏军士兵无数的真是坦克历时两年的时间拍摄而成的。
而再看中国的投资仅是人家的一个零头。
这就可以看出中外电影的差距。
别人可以花巨资在一个战争场面中投入几十架次的飞机场面可以安放比咱们多几十倍的炸点可以比咱们多放无数的道具可以炸掉数不尽的楼房、战车、大炮。
咱们只有多放些成本低廉的水果摊子、土坯房子、土墙。
中国如今的战争片中常常可以出现本应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却只有几十个人捉对厮杀的场面。
二、在影片拍摄的理念上。
中国电影存在这“假、大、空”这种现象。
从战争片子中的炸点即可以分析出中外的差距。
中式的片子只要是有飞机轰炸或者炮火覆盖的场面,其炸点必定距人极远。
并且一看便知是炸药爆炸,而反观欧美方面如有此类场面炸弹必在身边爆炸加农炮、榴弹炮、航空炸弹爆炸,方式各不相同一观便知,弹片飞过不让观众见到断手断脚死人肠子绝不罢休。
其实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真实地烘托出战争的残酷气氛。
战争场景在著名影片《西线无战事》中大家可以得到真切的体会,中国的战场上你只会看到战士们身上中弹时的红汤直溢和棉絮乱飞的场景。
以电影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跨越发展的策略
以电影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跨越发展的策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电影逐渐成为世界视野中的焦点。
中国电影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也成为了中国国际形象的代表。
为了让中国电影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电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积极推广中国电影文化,让中国电影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成为了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一、加强与国际电影界的交流合作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加强与国际电影界的交流合作。
这也是中国电影人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通过与国际影坛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中国电影人能够了解世界电影的最新动态,掌握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拓宽集结投资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国际电影带去中国特色文化,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二、提高影片水平,树立品牌形象走向世界有赖于艺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影片质量,树立优秀品牌形象,是中国电影向全世界发出的信号。
中国电影人通过不断提高电影技术、完善制片流程、优化制作标准,提高了中国电影的水平。
同时,中国电影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各类电影节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种“中国风”带给了观众新的感受,使得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优越的影响力。
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好的电影需要好的宣传,中国电影也不例外。
中国电影人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借助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打造出多元化的宣传营销模式,既能够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又能够降低宣传成本,同时增加了期望受众的传播感受度,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的中国电影品牌形象。
四、注重市场细分,逐步打破国际市场凭借着国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国电影人能够大力推广好莱坞式的商业片、爽片、动画片、文艺片等,同时推广具备中国特色的影片。
这也侧面促进着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逐步实现打开国际市场的目标。
同时,中国电影还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挖掘更多机会,实现跨国市场拓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财产电影是一种艺术,需要人才的协同配合。
中国电影人积极培养新一代电影人才,从导演、演员、编剧、制片、后期制作人员,到投资人、营销人员、影院人员等,注重培养电影人才,推动电影制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国际化的经验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国际化背景、合作模式和挑战与机遇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进程。
一、国际化背景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的背景源自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电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消费需求逐渐增长,为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
其次,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不断提升也为国际化做好了准备。
中国电影工作者通过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升了电影制作水平,使得中国电影能够与国际电影接轨。
同时,中国电影剧作在叙事和创意方面也逐渐深受国际认可与欢迎。
最后,政府对电影产业国际化的政策支持是中国电影崛起的重要因素。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并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促进。
二、合作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采取了多种合作模式,继而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
首先,与好莱坞等国际电影巨头的合作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重要方式。
多个中国电影制片公司与好莱坞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大制作,推出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品质的影片。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借助好莱坞的市场影响力和技术优势,也能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与国际大片相结合,形成互惠双赢的局面。
其次,中国电影产业通过参与国际性电影节和展览等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电影人参展国际电影节,向国际电影界展示中国电影的创新成果,加深与海外电影人的交流,为中国电影人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口碑和信任,打下了基础。
此外,引进外国电影和合拍片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电影市场引进了大量优秀的外国电影,通过提升观众的审美和电影制作水平,培养了国内观众对高品质电影的需求。
同时,通过与外国制片方的合作拍摄合拍片,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提高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曝光度和竞争力。
中国电影输出海外的困境
中国电影输出海外的困境作者:刘藩周婷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05期电影是较易被跨文化受众接受的产品之一,应该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尽管中国电影国内票房快速增长、市场发展态势喜人,但国产片海外输出依旧困难。
国产电影国内收入与海外收入差距之大,折射出中国电影国内外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实际情况。
如何扩大对外贸易量,是中国电影长期面临的难题。
促进中国对外电影贸易,必须从影片内容、海外市场渠道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进行切实的改革。
中国电影;对外贸易;海外市场;合拍片G122A005107一般来说,强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主导方式是国际发行。
但由于我国电影没有自己的国际发行体系,仅有个别小公司在探索国际发行渠道方面稍有尝试,多数的国产片都是通过对外(版权)贸易的方式输出到海外市场。
2014年3月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发布,文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方针政策。
其中的一些政策相信对未来我国电影的对外贸易会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诸多文化产品中,电影是较易被跨文化受众接受的产品之一,应该也必须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尽管中国电影票房快速增长、电影市场呈现急剧膨胀的发展态势,依旧难掩国产片对外输出困难的尴尬局面。
国产电影国内收入与海外收入差距之大,折射出中国电影国内外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实际情况。
如何确保国内票房保持稳步发展,同时又能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对外贸易量,是中国电影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中国电影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1. 对外贸易总量小,单片收入少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从2003年的5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0年的3515亿元,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然而中国电影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以来甚至陷入了发展的怪圈,集中表现为:电影产量多,对外贸易少;统计数据多,实际收入少;为国内观众拍片多,为国际观众拍片少;进口电影票房多,出口电影票房少;电影演员很多,国际明星很少。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影视文化传播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商学院专业财务管理班级 132142002学生姓名李若云学号 1321420039任课教师沈健2015 年 12 月 20 日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李若云学号1321420039 关键词:中国电影的优势;竞争力差;解决对策;一、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现状近些年来中国在国外获奖的电影,大都是围绕着中国古老、落后、未被开化的风土人情的,像“红高粱”等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影片备受瞩目。
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中国电影的外销一直呈“三少现象”:海外票房少、连续增长少、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中国影片少。
目前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非常多,每年电影产量都超过500部,但是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影片在海外市场发行。
中国电影产量稳居世界第三,但是却为什么很难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中国电影没有办法很好的融入到国际主流市场中,因为既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又符合世界各国观众审美的电影少之又少;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与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对于网络媒体资源的运用相对稚嫩,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络体系,这些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制约和障碍。
而且在“走出去”的中国电影中,主要是以技术合作为主的,电影的内容主题等都由外方决定,拍出来的电影颇有些不伦不类的味道,并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内涵。
二、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措施我国电影产业比之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们却没有将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所以我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电影“走出去”的可能系。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积极的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电影业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的经验,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政府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对电影实施扶持和保护政策,把电影产业的发展放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上,保证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战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摘要中国电影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我国电影市场局限于国内,要使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必须加强电影中的民族特色、深化电影体制改革、提高电影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采取高效多样的宣传方式。
中国电影走出去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电影走出去对策中图分类号:j 90 -05 文献标识码: a一、我国电影业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电影生产数量急剧攀升,票房收入屡创新高,产业规模日趋扩大。
2010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跻身全球十大电影市场。
2011年,全年生产影片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步入世界电影大国行列。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从整体上讲,中国电影在艺术水准、制作水平和票房收入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在中国电影国内票房年年攀升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收入只有20.24亿元,比起2010年不升反降。
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效应却乏善可陈。
2006年国产片海外销售收入19.1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上升至30.1亿,2010年增至35.1亿元,但到2011年又降至20.24亿元,几乎与五年前持平。
这20.24亿元由海外销售的55部国产片共同获得,扣除dvd等后的产品收入,实际电影票房只有10多亿元,且进入海外商业院线的中国电影数量十分有限。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电影在世界文化市场上仅占4%的份额,经济奇迹与文化贫瘠形成了非对称性困局。
二、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对策(一)加强电影中的民族特色。
功夫片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一直深受外国观众喜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韩国、法国就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表现。
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中最感兴趣的三大文化符号依次是中国功夫、自然景观与中国建筑,而最受外国观众欢迎的中国影星前三名是成龙、李小龙、李连杰三位功夫巨星,导演前三名则是李安、王家卫、张艺谋。
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营销策略
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营销策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华语电影也逐渐成为了世界电影市场上的重要一份子。
然而,华语电影在面对海外市场时,仍然需要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本文将从市场定位、品牌推广、社交媒体营销等方面,深入探讨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营销策略。
一、市场定位在海外市场中,市场定位是制定营销策略的第一步。
通过分析海外电影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华语电影应该将重点放在品质和文化差异上。
华语电影应该推出有较高制作质量的电影,以满足国外市场的品质要求。
此外,考虑到文化差异,华语电影也应该鼓励导演和演员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创作出有代表性、有魅力的作品。
对于一些国外市场的冷门地区,华语电影可以挖掘少数特定人群的兴趣,制定出更具本地化的行销策略,满足市场需求。
二、品牌推广品牌推广是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上成功营销的重要部分。
华语电影应该合理分配宣传预算,加强品牌推广和口碑营销力度。
在品牌推广方面,华语电影可进行如下尝试:1.参加各大电影节:参加国际性的电影节,提升电影知名度,同时向国际市场推广华语电影;2.邀请国际明星合作拍摄:舞台联合制作、制定全球化提升策略,可以提升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3.制作电影配乐:音乐与电影往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精心挑选电影配乐合作艺术家,让华语电影的音乐品质得到市场认可,从而开启不同的观影体验。
三、社交媒体营销在如今电影营销中,社交媒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华语电影可以与消费者互动,增加电影的知名度和传播影响力。
1.建设社交媒体平台:建设华语电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Facebook粉丝页、Ins账号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宣传片、预告片、海报等内容,增加影片的展示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同时,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优惠、福利等信息,增加消费者的好感度,2.分享电影幕后花絮:通过电影幕后花絮的分享,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电影制作、故事背景等内容,增加消费者的参与度,同时建立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3.互动交流:除了对品牌进行建设,华语电影还应该重视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交流,通过问答环节、评论互动等方式,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添加消费者的沟通体验,同时通过此方式为电影进行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3)二、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历史背景 (4)2.1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市场 (5)2.2 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的历程 (6)三、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渠道 (7)3.1 电影节与电影展映 (9)3.2 媒体合作与跨国发行 (10)3.3 在线平台的国际化战略 (11)四、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表现 (12)4.1 票房收入分析 (13)4.2 观众接受度调查 (15)4.3 媒体评价与影响力评估 (16)五、成功案例分析 (17)5.1 《卧虎藏龙》的国际影响力 (19)5.2 《英雄》的海外推广策略 (20)5.3 《流浪地球》的全球票房奇迹 (21)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2)6.1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24)6.2 市场竞争与版权保护问题 (25)6.3 国际合作与本土化的平衡 (26)七、结论与展望 (27)7.1 研究总结 (28)7.2 对未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建议 (30)一、内容描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内容上更加多元,题材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国内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类型片方面,中国电影开始尝试探索不同类型的创作,如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等,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这些影片在娱乐性的同时,也注重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友情、爱情、勇气等,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在制作水平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电影的拍摄手法、特效处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使得中国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更加震撼人心,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中国电影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与国外电影人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许多优秀的中国电影作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认可和好评,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电影新走向海外模式与国际合作成出路
中国电影新走向海外模式与国际合作成出路在资本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电影业,必须要有明确的国际市场概念。
统计数字显示,好莱坞影片的本土票房收入平均还不及其全球票房的1/3,像《泰坦尼克号》、《指环王》、《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等耗资数以亿美元计的大制作影片,只靠本土票房根本就不可能收回成本。
实际上,无论好莱坞还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在影片制作以及运营成本愈加高昂的今天,要想从市场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把国际化经营作为主导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好莱坞影片在美国政府“自由贸易精神”的大旗下采取一系列针对海外市场的策略措施,相继冲破各个主要国家的电影保护政策壁垒并在各地建立大量的分支机构,形成了好莱坞影片一统世界的局面。
面对好莱坞的电影文化入侵,世界其它国家不断奋起反击,并积极实施“以出口反击进口”的电影输出策略加大影片的出口力度,以出口促进国内的电影业繁荣,同时以进攻来成功抵御外国影片的侵入。
我国电影2006年的海外市场收入也达到了19.2亿元人民币,但与美、法、韩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电影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更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形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电影更成为一个国家向外输出商品的最好的形象广告。
因此,美、韩等国把电影作为本国的中流砥柱产业来发展,而英、法、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则把电影的发展看作是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保持和延续。
我国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更应重视电影业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影响,放在战略位置上加以发展。
因此,仔细研究我国电影走向海外的主要模式以及当前的现状,以期成功制定、实施正确有力的海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电影的出口力度,以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
全面激活国内电影业的持续发展繁荣,是我国电影业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主要模式很久以来,中国电影得以亮相国际银幕主要靠政府在海外筹备各种影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此类影展的推广力度日益增大。
华语电影“出海”风潮:揭秘海外宣发新生态
华语电影“出海”风潮:揭秘海外宣发新生态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影片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市场的认可。
从《流浪地球2》到《封神》,再到最近的《热辣滚烫》,这些头部国产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更是在海外市场掀起了一股华语电影热潮。
那么,这些电影是如何在海外进行宣发的?又是谁在外国看中国电影?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华语电影出海新生态。
一、海外宣发: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与国内电影市场丰富的营销手段相比,华语电影在海外的宣发方式更趋传统,但同样不失创新。
发行公司在选择影片时,会综合考虑预售成绩、观众想看数据以及影片在国内的口碑和观众号召力。
买下版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宣发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除了常规的广告投放、物料铺设和线下观影活动外,发行公司还会邀请海外华人KOL和关注亚洲电影的油管博主进行宣传,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影片在目标受众中的知名度。
此外,发行公司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短预告和短视频,吸引观众关注。
尽管短视频营销在国内已经成为主流,但在海外市场中,它仍只是宣发手段的一部分。
发行公司需要更加注重与当地文化和市场的结合,以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吸引观众。
二、海外观众:多元与包容的群体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受众群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除了华人观众外,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也开始关注并喜爱华语电影。
他们或通过电影节、文化活动等途径接触到华语电影,或通过社交媒体、口碑传播等方式了解并产生兴趣。
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华语电影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他们通过电影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性的探索以及情感的共鸣。
三、明星效应:海外市场的双刃剑在海外市场,明星效应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关注电影;另一方面,如果明星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不高或存在负面新闻,可能会对电影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发行公司在选择明星配合宣传时需要谨慎考虑。
中国国际传播海外本土化案例
中国国际传播海外本土化案例中国国际传播海外本土化是指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中,通过适应当地文化、价值观和传播方式,使其传播内容更好地适应和被接受于海外受众。
下面是一些中国国际传播海外本土化的案例:1. 中国电影海外本土化,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努力可以作为一个案例。
中国电影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为了吸引海外观众,中国电影制片方会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口味进行修改和调整。
例如,电影《战狼2》在海外上映时,片方针对不同地区进行了配音和字幕的本土化处理,以确保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内容。
2. 中国传统文化海外本土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本土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艺术和价值观念,通过适应当地文化背景和需求,可以更好地传播给海外受众。
例如,中国传统的京剧和太极拳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为了让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表达形式,演员和教练会根据当地观众的背景和口味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编。
3. 中国新闻媒体海外本土化,中国新闻媒体在海外的本土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案例。
中国新闻机构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雇佣当地员工,采用当地语言进行报道,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受众的需求。
例如,中国的新华社在全球范围内设有多个分支机构,通过当地员工的报道和采访,向海外受众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中国新闻报道。
4. 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本土化,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海外市场也进行了本土化的努力。
例如,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场推出了本地化的电商平台,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阿里巴巴也积极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合作,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国际传播海外本土化的案例涵盖了电影、传统文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企业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表明,中国在国际传播中注重适应当地文化和需求,以更好地与海外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本土化的努力,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且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电影“走出去”之旅
中国电影“走出去”之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体制不断改革、市场日益繁荣的历程。
经过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电影最终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肯定而走向世界市场,开始了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之旅。
1988年,中国电影《红高粱》在西柏林电影节高奏凯歌获得大奖,随之,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人开始在世界各大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电影奖项已经数以百计。
随着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的群星闪耀,中国电影公司也渐渐加大了对中国电影输出的广度和力度。
首先,在业务范围上输出的视野更加开阔,中影公司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电影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
其次,影片输出规模不断扩大,从1980年到1992年,共向107个国家和地区商业性输出长短影片近500个节目,2373部次,输出影片数量大大超过1966年以前的水平。
中国电影正渐渐地被世界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与认可。
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西安事变》在香港连映21天,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并在美国华人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开创了中国影片在美国发行的好成绩;《喜盈门》在美国电影招待会映出后,观众称赞说,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道德力量;《人到中年》在日本东京映出后,许多日本影评家认为这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一部中国影片,“显示出中国电影界的自信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的希望”……2001年12月20日,随着《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的试行,电影拍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此后,电影创作数量便逐年上升。
2002年由民营电影企业新画面影业公司联合香港银都机构、香港精英娱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拍摄了电影《英雄》,影片不仅在内地取得2.5亿的理想票房,更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世界营销之旅。
在北美、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英雄》的海外市场累计票房达到了11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亚洲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中国电影怎样走出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第一,中国电影的基础薄弱,不足以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冲击;第二,对于新技术的人才培养不够到位;现在的电影工业中,大量的使用电脑进行电影制作,而在这种纯技术环节,我们中国的电影人才还是极为短缺的,或者可以说是思想未能适应现代电影的发展节奏;第三,中国电影的观念陈旧,创造力不够。
我认为这一点是最致命的。
的确,中国的电影还是受传统电影影响颇深,在题材上,拍摄手法上,以及影片立意上都没有很好的创新。
虽然,中国的第六代第七代导演频频在世界大型电影节上获奖,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电影还是以农村题材和武侠题材诸多。
当然,这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点看来是好的,因为我们的电影传承了中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中外军事题材电影差距一、中国电影的资源的投入不足绝对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硬伤。
《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兵临城下》其投入皆是数以亿计的而《莫斯科保卫战》更是投入200名导演五千名苏军士兵无数的真是坦克历时两年的时间拍摄而成的。
而再看中国的投资仅是人家的一个零头。
这就可以看出中外电影的差距。
别人可以花巨资在一个战争场面中投入几十架次的飞机场面可以安放比咱们多几十倍的炸点可以比咱们多放无数的道具可以炸掉数不尽的楼房、战车、大炮。
咱们只有多放些成本低廉的水果摊子、土坯房子、土墙。
中国如今的战争片中常常可以出现本应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却只有几十个人捉对厮杀的场面。
二、在影片拍摄的理念上。
中国电影存在这“假、大、空”这种现象。
从战争片子中的炸点即可以分析出中外的差距。
中式的片子只要是有飞机轰炸或者炮火覆盖的场面,其炸点必定距人极远。
并且一看便知是炸药爆炸,而反观欧美方面如有此类场面炸弹必在身边爆炸加农炮、榴弹炮、航空炸弹爆炸,方式各不相同一观便知,弹片飞过不让观众见到断手断脚死人肠子绝不罢休。
其实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真实地烘托出战争的残酷气氛。
战争场景在著名影片《西线无战事》中大家可以得到真切的体会,中国的战场上你只会看到战士们身上中弹时的红汤直溢和棉絮乱飞的场景。
中国影视文化的海外传播
中国影视文化的海外传播
中国的影视文化在近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一种文化。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影视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作为一名机器人,我将带您分步骤了解中国影视文化的海外传播。
第一步:海外市场开拓
中国影视文化的海外传播常常从一些重要的海外市场着手,例如北美、欧洲、东南亚、日韩等地域。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票房在北美市场上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中国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第二步:加强国际宣传
除了在海外市场开拓之外,中国的影视文化在海外传播还需要大力宣传。
为了让更多的海外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影视文化,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和相关机构都在积极做着宣传和推广。
例如推出海外电影节、海外华语电影展和电影交流会等活动,让更多的海外观众能够接触到中国的影视文化。
第三步:掌握发展方向
海外传播还需要不断掌握发展的方向。
在推进影视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在内容制作、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方向上都需要充分考虑,定准发展方向。
同时,也要注意到传播的道路及时、灵活、创新,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和关注。
第四步:创造优秀作品
中国影视文化的海外传播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需要制作优秀的影视作品,在业内具有影响力。
只有拥有一批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才能够实现对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和话语权,从而达到推广中国影视文化的目的。
总之,中国影视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因素需要注意。
只有在各个方面做好工作、不断探索与实践,
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全球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海外1905年,戏曲电影《定军山》的出炉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00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一部部国产影片感动百姓心,名扬海内外。
2008年,中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406部,内地影院票房43亿元人民币,不但成为除印度和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而且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连续多年占据内地票房榜首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功夫》、《神话》、《无极》、《霍元甲》、《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梅兰芳》和《赤壁》等,成为世界银幕上的夺目风景。
业内专家认为,电影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向海外的排头兵。
那么,中国电影大举走向海外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国产电影应该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推广?应该带给世界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近日,本报约请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为“中国电影如何走向海外”建言献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该系列文章从今天起在第七版刊出,敬请关注。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海外?”之一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饶曙光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新世纪的世界舞台和平台上,中国电影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责任感和文化使命,增强文化建构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抓住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发挥其它艺术所不能发挥的“龙头”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文化立场和策略,那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正如《功夫熊猫》有效地采取了“西方立场,中国表达”一样。
(“”之一)1988年2月23日,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大奖。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电影节的最高荣誉奖,也是亚洲电影第一次在该电影节荣获大奖。
可以说,《红高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大奖是中国电影在西方世界的“创世纪”。
《红高粱》的获奖,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中国电影也渐渐走出“自我封闭”而成为了世界电影中的一股洪流。
同时,《红高粱》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先走海外电影节,再攻国内市场”的先河。
此后,“第五代”导演们相继推出以“文化反思”为主题的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迅速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使得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以崭新的形象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并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赢得空前的关注与荣誉。
很多外国人认识和关注中国电影,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文化反思”的时代主题相适应,这些电影呈现给世界的是一个“乡土的中国”、“封闭的中国”、“落后的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的是一部分西方观众对“东方”的期待和想象。
西方观众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感知和认识,很大程度上是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所创造的民俗景观建构的。
李安《卧虎藏龙》在西方世界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大陆电影人看到“古装+武打”或许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的捷径和“通行证”。
于是,张艺谋再次成为中国电影的“英雄”。
他的中国式大片《英雄》不仅一举拿下2.5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在美国也创造了5400多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其“后电影市场”的开发涉及DVD、邮票、漫画、音像等,非票房收益也相当可观。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其后,《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中国式商业大片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国电影与进口大片的竞争力。
中国式大片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除了本土电影市场之外,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有了明显的扩展,逐渐形成了本土市场以外的香港、台湾地区市场,韩国、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市场以及欧、美市场,同时也形成了置入和贴片广告、影院、海外版权、音像市场、电视市场以及特许经营的市场链。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其份额甚至已经超越国内本土票房。
中国不仅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北美市场,而且在北美以外的海外市场都已经跻身于最成功的“外语电影”(非英语电影)之列。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2007年2月8日发表题为《功夫片的地缘政治学》的文章认为:“《卧虎藏龙》在国际上的成功,催生了一个正在上升的中国形象,并提高了世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
从《卧虎藏龙》到《英雄》再到《功夫》,这些影片在亚洲和西方所取得的商业成功,为中国文化的价值提供了佐证,也更加增进了中国人对其文化价值的自我评价……通过成功输出功夫明星、导演、风格及功夫本身,中国拥有了表达自身价值的平台。
与此同时,在这些功夫电影里,西方观众看到了一个更正面、主动的国家形象,而不是形成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时期的那种偏见……因此,功夫电影为中国和西方观众塑造了功夫和文化实力兼备的中国形象。
”约瑟夫·奈认为,通过《英雄》这部影片,中国正在用电影的方式来向世界输出它的软实力,向美国施加它的软实力的影响,因为这个影片的背后有中国的观念、有中国的价值观。
对于西方学者及其舆论的看法,笔者心存疑虑。
不可否认,中国式大片在全世界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武侠文化,同时还打入西方尤其是北美电影市场并获得了庞大的票房收入,有效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但是,由于这些中国式大片对海外市场作了错误的想象,把海外市场的口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一味的“古装+武打”,以至于不少西方人误认为“中国人生活在武侠世界中”。
更要命的是,这些中国式大片聚焦于权力、欲望、背叛、命运等负面的主题,让观众看到的不是人间的真、善、美,而是人间的假、恶、丑;不是理想与崇高,而是庸俗与猥琐;不是正义与良知,而是邪恶与反叛。
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通过《英雄》这部影片,中国正在用电影的方式来向世界输出它的软实力,向美国施加中国的软实力的影响,因为这个影片的背后有中国的观念、中国的价值观。
然而,问题在于,《英雄》背后的中国的观念、中国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变形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超级商业大片在有效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由于价值观的混乱而歪曲了民族历史,扭曲了本土文化的形象。
可以说,近年“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向世界展示的多是保守、愚昧、落后的一面,或者是丑恶肮脏的原始情欲、勾心斗角的宫廷斗争、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自觉不自觉中向世界展示的是“另类”的中国形象,印证甚至助长了长期以来存在着的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偏见。
国外电影观众是通过中国电影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或“象征现实”来认识中国人、中国文化,来建构他们头脑中的中国形象的,这些形象并不能给中国带来良好影响。
长期以来,“与国际接轨”、“打进好莱坞”一直是中国电影人难以割舍的一个情结。
个别推崇西方评价标准的电影创作者,为了在国际上获得承认、赢得奖项,自觉不自觉地揣摩西方电影节及其评委的口味,题材选择上存在着“西方中心”视角而缺乏应有的本土文化立场。
现代化的、充满创新精神、具有生机与活力、多姿丰富的当代中国形象在电影中是“缺席”的。
而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正是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首要的、长期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必须首先要考虑的。
电影传播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可变化性,因此从文化和心理角度来分析西方受众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电影开拓国际市场固然要揣摩和研究西方受众口味,但更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
英国撒切尔夫人曾经说:中国不会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
她认为中国即使处在巨大的经济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国家。
我们必须打破撒切尔夫人给中国设立的这种“宿命”,成为“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的强者。
在推行中国电影“走出去”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影绝不仅仅是经济,是票房;更重要的,电影还是文化,直接影响和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安全。
我们应该建立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不能仅仅以单纯的、短期的经济指标来衡量,不可陷入纯粹经济和票房的误区。
在新世纪的世界舞台和平台上,中国电影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责任感和文化使命,增强文化建构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抓住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发挥其它艺术所不能发挥的“龙头”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文化立场和策略,那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正如《功夫熊猫》有效地采取了“西方立场,中国表达”一样。
没有本土文化立场和文化诉求的电影是没有灵魂的电影;同时,没有“国际表达”的电影是愚蠢的电影,而愚蠢的电影是不会征服西方观众的,也是不可能实现“走出去”的。
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去而言,“本土立场”和“国际表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4月23日第07版)“中国电影如何走向海外?”之二电影走向海外的时机已经成熟赵葆华《电影》月刊社长兼总编辑全球面临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却惊艳世界,依然保持上升势头。
这不但是中国经济的幸事,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幸事。
中国电影就面临大规模输出、抢占海外电影市场的绝佳机遇。
中国电影大规模输出海外,让世界充分认识中国电影和中国形象,这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
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中国电影实施产业化之前,我们在一个层面,往往误读误解我们电影的宗旨和方向,而使中国电影输出不能蔚然成阵。
那些年,我们以为我们的电影业其方向和宗旨,既然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电影走向海外、输出海外,就不在服务宗旨之列。
于是,重内需轻输出,重国内轻海外,是顺理成章的文化行为。
以往,我们也有电影输出,但常常是单兵突进、单打独斗,非规模化非产业化。
我们重个体艺术家的个体作品在国外电影节亮相,我们也曾有艺术家在重大电影节上斩获重要奖项,比如张艺谋、陈凯歌、谢飞、王家卫和张元、贾樟柯、王全安、王小帅等人的作品,次第获得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大奖,屡屡给中国电影带来殊荣,让世界认识和喜爱中国电影。
但,这仅仅停留于海外电影节上的惊鸿一闪,中国电影还未能以产业化的姿态规模化地挺进海外市场。
其实,中国电影走向海外输出海外,既宣传了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也拉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链,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强势文化产业,这是从更广义方面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
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问题上,画地为牢、选择放弃,不但不可取,也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电影不以产业化姿态走向海外,外国电影却以产业化姿态走进中国。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国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挟资本和制作的强势同国产电影一起角逐中国市场。
好莱坞电影每年从中国电影市场掠走全国电影票房的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