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汇总
0Zlzeg2011年考研农学备考指导: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一、各科目备考指导2011年新大纲中考查目标、题型结构和分值以及知识点内容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从统考这几年来的考试情况和考生的复习备考情况来看,掌握各学科的特点和考查形式,有针对性的复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是热化学、物质结构概念,重点为四大平衡原理(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离解平衡),溶液分析可以作为贯穿知识点掌握和应用的连接主线,结合滴定分析、分光光度法、电势分析法等基础实验分析方法。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各参考书中对知识点的阐述也较规律。
其中,基础是各类有机物的分类、结构、命名、物理性质,重点是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相应的特定化学反应过程,以及由此延伸的特征性、鉴定性反应,都是常考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生物化学:基础是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验原理和方法,重点是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部分。
植物生理学:基础是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重点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生长生理、生殖生理、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等生命现象原理的解释、分析和利用。
动物生理: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系统与内分泌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动物生理学概述、血液、能量代谢与体温、生殖与泌乳这些考点多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占据比例较小,相对简单。
综上,我们以考试大纲为基准,结合历年真题分析,就可以发现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出复习的主线,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我们的复习更具有方向和目的。
二、各题型备考指导因两门专业课程的题型具体不同,我们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进行探讨。
客观题: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2011年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汇总
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汇总农地制度;组织理论;村治方式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出现大面积征地的情况,仍处于一个土地农用的阶段。
在这些地方,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农村组织和乡镇政府之间需要打交道的地方越来越少,有渐次疏离的趋势。
由于政府和农民都缺乏充分的资源和相应的利益驱动去改变现状,这种环境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有利于村民自治的成长。
“乡政村治”的格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成为这些地区农村治理结构的主调。
而在另一些被大面积征地的原农村地区,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一旦征地过程完结,农民变成了居民,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
虽然那个地区从农地时期跨进到了后农地时代,但由于农民身份及聚居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组织的消亡,便也无所谓乡村治理可言了。
广东省南海政府认识到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从既要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障农民完整的土地权益的高度出发,在全区范围内以农地转用为契机,推行征地留用制度,保护农民集体土地的非农用产权。
倡导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及土地承包权量化入股和固化股权等一系列改革,不仅承认土地农用时农民的土地权利,还保证了农民能够分享到土地在非农用以后的增值收益和级差地租。
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农村的治理方式与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它经济制度密切联系,这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结论。
据此,有学者提出,目前作为中国农村治理基本格局的“乡政村治”的基础就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
然而,很少有学者深入分析农地制度与村治方式的内在结构。
本文选取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在广东南海引发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变迁的现实作为研究视角,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考察地方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小组和农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相互关系和互动博弈的过程,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它与传统农区典型的“乡政村治”的不同,并对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2011年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一
入党相关事宜及文件填写指南:一.入党正规流程:(括号中为假定的时间作为范例请大家按此自行推理)*团组织推荐上党课*参加中南大学党课(2010)*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2010.1)(3000字)(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时间在党课结业证日期前三个月,例如 2010年4月结业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的时间为 2010.1.)(格式:标题:入党志愿书结尾:“此致敬礼”落款:申请人:……时间: 2010.1)(附1 范文格式)*党校结业发结业证(2010.3)*写第二份入党申请书(3000字)(2011.3)(第二份是时间为确定你为积极分子的时间即以正式入党(准备材料)之时(2012.3)为基础,往前倒退一年的时间2011.3)(格式:标题:入党志愿书结尾:“此致敬礼”落款:申请人:……时间: 2011.3)*团组织推优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2011.3)注意:为期一年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期开始:*每两个月撰写一份思想汇报 1500字每篇*共写6篇(附2 思想汇报要求与格式)(格式:标题:思想汇报(一)……思想汇报(六)结尾:“此致敬礼”落款:汇报人:……时间:2011.32011.52011.72011.92011.112012.1 )*第一培养人和第二培养人的考察期(2011.3——2012.3)*2012.1考察即将结束通过了团组织入党推优,开始准备材料。
*函调工作(2012.1——2012.3 (通常在假期里完成父母各一份(包括信封单位出具材料(填写方面如房祖名入党则写“请转你处成龙为房祖名之父写一份材料”)))*撰写一份自传(2012.1)1500字(附3 自传写作要求)(格式:标题:自传落款:……(写上名字即可)时间:2012.1 )*本人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后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填写要求)*两位培养人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填写考培养人半年察意见(分上半年(2011.3——2011.9(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培养人半年考察意见时间写2011.9))和下半年(2011.9——2012.3(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培养人半年考察意见时间写2012.3)*两位培养人组织群众座谈第二培养人撰写报告上交支委(2011.3.3)(要求7——8人参会,第一培养人主持第二培养人做会议记录,最后要与会人员签名(培养人不用签))(后附“关于XXX同学发展为预备党员的群众座谈会记录”填写要求)*支委根据群众座谈会记录,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党内外群众反映(2011.3.5)(后附“党内外群众反映”填写要求)*找导师撰写导师推荐信(2011.3.5)*第一培养人撰写政治审查材料报告(2011.3.7)(后附关于xx同志入党的政治审查综合材料填写要求)*支委根据政治审查材料报告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政治审查意见(2011.3.9)(后附政治审查意见填写要求)*支委根据政治审查材料报告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党支部考察意见(2011.3.11)(后附政治党支部考察意见填写要求)*支委组织支部大会投票。
(农业畜牧行业)自考农业推广学章节复习要点
自考农业推广学章节复习要点(农业畜牧行业)自考农业推广学章节复习要点目录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农业推广简史4第三章农业推广学的基本理论5第四章农业推广程序和原则8第五章农业推广组织10第六章农业推广计划12第七章农业推广教育15第八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7第九章农业推广人员20第十章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22第十一章农业推广工作评价27【使用说明】选择题中加粗部分为参考答案;名词及问答题中有加粗的为近10年考过的题目,要重点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推广是()。
2.A.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技术咨询活动B.一种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技术宣传活动3.C.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D.一种发展物质、技术推销活动4.狭义的农业推广,其工作业务范围大都以()。
5.A.畜牧业为主B.种植业为主C.林业为主D.畜牧业和林业为主6.广义的农业推广重点强调的是()为主7.A.农村社会教育B.种植业的发展C.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D.畜牧业和林业8.广义农业推广强调()。
9.A.种植业生产B.教育过程C.信息传播D.采用技术10.进行“手、脑、身、心”四健教育的主要对象是()11.A.成年农民B.农村青少年C.农村妇女D.农村老年人12.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更侧重于()13.A.新技术的传授B.信息传播C.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D.资源的利用14.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15.A.农民的数量B.农民的需要C.农民的素质D.农业生产水平16.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17.A.国家的需要B.农民的需要C.社会的需要D.农业的需要18.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之一是()19.A.中介作用B.科技成果的研究C.科技成果的评价D.科技成果的管理20.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21.A.提高产量B.增加收入C.采用新技术D.发展生产力2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
农业笔记
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学:将有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不仅仅是提供教育,而且也是不断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4、农业推广基本概念含义: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供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与自我绝对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5、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6、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念、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7、农业信息系统:指农业信息产生、传递、整理、接收和反馈的一个系统。
8、农业技术管理系统:指试验、研究和管理系统。
9、推广干预:推广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即制定推广目标,设计推广策略,资源配置,执行、检验和评价,目的在于达到令人满意的推广效果和对干预的社会效果作出准确的反映。
10、沟通: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并通过沟通影响别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11、农业推广综合效益:是指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做到整体效果最佳。
12、农业推广经济效益:是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相同所得到的劳动成果比较。
2011年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汇总
2012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五龙耒为你整理:村落传统体育的价值村落传统体育的历史价值在历史上,村落传统体育曾作为宗族社会统治阶级推行礼乐教化族人的工具,宗族社会的统治阶级为维护和稳定宗族现存的社会关系,规范族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规范化,往往利用村落传统体育的娱乐、教化功能,达到转移宗族社会的阶级矛盾视线,维护对宗族社会统治的目的。
它通过岁时年节、宗族祭祀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组织村落传统体育表演活动,以体现族落的团聚、太平、欢乐、祥和的气氛。
这种体育活动,不仅起到了调节族人的社会关系,稳定宗族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也将村落的传统体育习俗、体育传统文化传播给所有族人,教化族人应讲秩序、循规矩、重节制,应循规蹈矩地按照它们行事,可以说,村落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宗族统治阶级统治和教化族人的组成部分。
有些村落传统体育组织是宗族社会自治的武装组织,它为维护村落的治安、维护宗权、族产,争夺自然资源等服务。
这种宗族自治武装组织在南方村落大宗族社会中普遍存在。
福建厦门海沧新垵村是我国武术之乡,“五祖鹤阳拳”是新垵村传统体育项目,在新垵村流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新垵人历代习武的传统至今仍然很好的延续着,历史上在新垵村落里曾有六个武馆传授武术,由海外华侨创办的侨乡学堂也开设乡村武术课,可见乡村武术在新垵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新江国术武术馆”是现在新垵村“新江武术馆”的前身,它是新垵村落邱氏宗族里的一个社稷乡村武术组织,在历史上它为维护村落宗族社会生活稳定、保护宗族族产、教化族民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新垵村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侨乡村落,是厦门的第二大自然村,在明清时期新垵邱姓就出现过3个武举人,村落武风盛行,“弄狮顾社里,练拳顾自己”是新垵村自古以来流传的说法,因此,新垵人尚武好斗也闻名一方。
邱姓在新垵村落是个大姓家族,在19世纪末,新垵邱氏已成为一个宗族力量比较显赫的共同体,在新垵占有主导地位。
邱氏宗族结构完整,有“五派、九房、四角头”之分,清末民初,在村落四个角头有六个由各房头武师掌门的武馆传授武功。
农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农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农学专业概述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科学。
农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应用。
农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括农业生产技术、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农业生产技术1.作物种植作物种植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作物育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等方面。
作物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畜牧养殖畜牧养殖是农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家禽养殖、牲畜饲养、饲料配制、畜禽疫病防治等方面。
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增加畜产品产量和改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农机设计与制造、农机操作与维护、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等方面。
农机化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1.土壤科学土壤科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土壤成分、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态等方面。
土壤科学的发展,对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水资源与农业灌溉水资源与农业灌溉是农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水文学、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灌溉技术等方面。
有效利用水资源,对增加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3.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
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经济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农业贸易、农业政策等方面。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是农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农村合作社管理、农业市场营销、农业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自考农业推广学知识点总结
自考农业推广学知识点总结一、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及意义农业推广是指通过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新理念等方式,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推广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农业生产实践的一种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推广的意义在于: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农业推广,可以让农民了解到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其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推广更加优良的品种、改良耕作方式等,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
3.促进农民就业。
农业推广可以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相关的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农业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
5.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推广可以传播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向绿色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二、农业推广的作用和目标农业推广的作用主要包括:1.传播农业新技术。
农业推广可以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新品种、新农机、新产品等信息传播给农民,让他们掌握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通过农业推广,农民可以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农业推广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4.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适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5.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业推广可以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推广的目标主要包括:1.技术目标。
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2.产值目标。
通过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值水平。
农学概论笔记
1.如何培肥地力?(原则+方法)原则:a.生物养田与人工施肥相结合; b,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C保证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 d 化学氮磷钾肥相结合。
方法:种肥;基肥;追肥2复种条件?(积温+降水+地力+人力资源状况)3作物种植技术4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了哪些作物?(作物概念+作物分类)5农学的特征a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b综合性强c 农学与基础科学相渗透d 农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e 农业手段日益现代化6 农业的发展历程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回归型农业,替代型农业),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第一章农业和农学的概念一农业:依据农业生活的机能,通过人类调控其生长发育,为人类提供所需产品的部门。
分类: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加工业农业生物:动,植,微生物1种植业:生产系统的复杂性;生产的连续性;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 作物生产:生产资料的来源;工业原料的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二.农学: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1实践性与应用性2综合性3农学和农业基础相渗透4农业实验手段日益现代化三农业发展简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回归型,替代型);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第二章耕作制度定义:在一定的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为了土地持续高产高效,所采取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养护制度和农作物经营等综合农业技术信息。
第一节种植制度一.作物布局:一个区域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1.原则:a 满足社会需求是前提(自给性需求,市场性需求,国家性需求)b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c 社会经济条件是保障二.种植模式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多作多熟型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收获面积)/耕地面积积温<4000 一年一熟;4000----5500 一年两熟;>5500 一年三熟降水量<800mm 一年一熟;800---1200 一年两熟;>1200 一年三熟种植体制: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和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原则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总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耳朵储配。
2011年自考农学类串讲农地制度与村治方法
自考农学类农地制度与村治方法4但南海近年来的发展和实践则表现出另一幅图景。
由于政府拥有充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和调控能力,并且在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拥有巨大的利益,地方政府表现出对村庄治理极大的关注,对比其他地区有更强烈的驱动对农村加强调控去实现并有意识地塑造有利于政府行政权力贯彻实施的村庄治理结构。
同时,另一方面,在南海村级组织结构的变迁之中,尤其是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建,大量借重政府的权力和资源,党支部通过对经济组织的实际控制,重新成为村治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但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同时,村级组织通过大量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福利,赢得了村民的拥戴,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村民政治参与下降的负面影响。
但这种村治结构上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土地产权安排上的变化引起的。
土地制度的变迁要求有新型的村级组织去实现和分配土地非农化带来的经济利益。
土地产权束在农民和村集体之间分布的变化——集体经济组织取代农民成为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主体——显着地改变了农民和村级组织之间原有的关系。
南海的村级组织成为了社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主角。
并需要履行许多与过去农地时期完全不同的新功能。
再加上国家赋予农村组织要求它在各个时期履行的不同的行政和社会职能共同构成了农村集体的功能束。
因而农村组织的建构可以看作一经济组织为核心吸纳其他职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组织。
具体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这些功能,国家意图起着关键作用。
但在不将农村组织彻底纳入行政体系的前提下,须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组织。
而一旦农村组织结构确立,如何引导和控制组织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政府出台措施、推动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利用行政权力实施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政府权威逐步建立的过程。
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就会认同政府的做法。
反之,就会产生矛盾。
南海的农民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因为土地问题而与政府发生对抗,南海社会保持了稳定。
说明总体而言,老百姓认同政府的行政。
总结: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农地使用权和收益权,而原来由村级组织负责的生产和经营等经济职能则相应地大幅减少。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考试时间和地点12月26日,下午,明N409闭卷第一章绪论掌握农学的定义(包括广义、中义、狭义)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涉及的学科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古代“三才”思想;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庄稼靠人来种植,然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掌握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掌握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ﻫ(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2011年农业知识继续教育培训笔记
2011年农业知识继续教育培训笔记樱桃大棚栽培技术樱桃是北方落叶果树中成熟最早的果树,它色泽艳丽,营养丰富,素有“春果第一枝”之美誉。
充分利用樱桃成熟早的特点,实行大棚栽培,可更加突出樱桃先百果而熟的优势。
使本来在五月份才能自然成熟,提前到三月份成熟上市,以调解淡季水果市场的供应。
同时大棚栽培可以避免大田栽培中经常遇到的花期冻害、采前裂果等问题。
从而,提高了樱桃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几倍甚至几十倍。
樱桃大棚栽培已经成为目前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首选果树种类。
我国目前栽培的樱桃主要包括:中国樱桃和欧洲樱桃。
中国樱桃由于果个小又称小樱桃,小樱桃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在长江及黄河下游流域栽培,小樱桃在日平均气温为5℃时开始萌动,15~20℃时进入果实成熟期,在胶东半岛地区,一般三月中旬发芽萌动,四月上旬开花,五月中旬果实成熟。
欧洲樱桃因其果个大又称大樱桃,大樱桃分甜樱桃和酸樱桃两种,甜樱桃以鲜食为主,酸樱桃主要用于加工。
酸樱桃在我要栽培数量极少,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大樱桃是指甜樱桃。
大樱桃适宜在年平均温度在7~12℃的地区栽培,当日平均气温为10℃时花芽开始萌动,在20~25℃时果实进入成熟期,在烟台地区,大樱桃一般四月中旬开花,六月上中旬果实成熟。
樱桃大棚栽培在欧洲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我们自90年代起,在烟台、大连等地进行了大棚栽培实验。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初步形成了樱桃大棚栽培的技术体系。
接下来以大樱桃为主,介绍樱桃大棚栽培的技术措施。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一:结果习性在管理良好的情况下,小樱桃二到三年开始结果,四到五年进入盛果期。
大樱桃三到四年开始结果,六到七年进入盛果期。
小樱桃可自花结实,大樱桃绝大多数品种为异花结实,需要配置授粉树。
生物学特性二:花芽分化樱桃的花芽分化时间较早,花芽的生理分化期多集中在春梢停长,采果后十天左右。
花芽形态分化在采果后的一到两个月。
生物学特性三:枝芽特性樱桃的芽为单芽,分为叶芽和花芽。
农学自考作物栽培学精华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名词解释1、作物:凡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统称为作物。
2、生长:作物在数量上不逆增长,包括作物的群体或个体的某一器官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轻到重的数量变化。
3、分化:由同一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称之。
4、发育:从分化营养器官阶段转变到分化生殖器官阶段,各种作物均要求特定的温、光条件满足后才能进行,这是一种质变,通常称之。
5、营养生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称之。
6、生殖生长: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称之。
7、温光反应:作物在花芽分化之前必须要在一定的温度和日照长度的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的诱导,才能完成花芽的分化。
适宜的温光条件可提早花芽分化;反之会延迟或阻碍花芽分化,这种反应称之。
8、生物学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含根、茎、叶、种子等)。
9、经济产量:指人们栽培作物所需的主要产品收获量。
如小麦的种子,棉花的种子纤维,甘蔗的茎杆等的产量,它是生物学产量的一部分。
10、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学产量的百分数。
=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100%11、土壤耕作:指通过农具的机械作用,改善农田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为农作物播种,出苗和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的过程。
12、基本耕作措施:指影响全耕层措施,对土壤各种性状起着很大影响和作用。
其措施有深翻耕和深松土之分。
13、表土耕作措施:指以农机具改善土壤上层和地面状况的一套措施,包括耙地、耱地、中耕、镇压等。
14、播种方式:指作物种子或植株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状况,又称株行配置,合理播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改善植株营养面积,有利通风透风和田间管理。
一般可分条播、撒播、穴播三种。
15、条播:在一定行距下,开出相互平行的沟,将种子播在沟中,随后覆土。
优点: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后期通风透光好,便于田间管理,但要求整地质量高才能保证播种质量。
备战2011年农学统考 需熟悉其三大变化
自考农业概论整理最终
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近代农业基本概念:近代农业始于产业革命而止于20世纪中期,历时约100年,是从古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阶段。
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
它主要依赖机械、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生物和信息技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
环境:所谓环境是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的与力量的总和,也就是世界上各种资源的总和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
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农业生物周围的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
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
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加上它们生存的环境。
生态农业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
植被:覆盖地面植物的总称。
林业:培育、管理森林资源以取得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利用森林功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
畜牧业:从事经济动物的饲养、繁殖和动物产品生产的部门。
渔业:捕捞、养殖和加工水生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类。
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
农作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作学复习资料总结农学专业《农作学》课程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类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养护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的组成、配置、种植模式、熟制以及种植顺序的总和。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护地制度: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病虫草感染以及废弃物质污染的综合的技术体系。
5、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的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6、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通常包括区域型布局和单位型布局。
7、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9、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10、混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的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11、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2、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3、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4、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5、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6、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的种植和养殖结构。
包括: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三种类型。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农业、作物的概念农业:农业就是人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事季节,通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生产事业。
广义的作物: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也就是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
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 农作物等。
2、农业的重要性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如果没有农业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就谈不上进行生产及其它任何社会活动。
二、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经济作用。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生态环境作用。
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
(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三)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主要区别:利用器官加大;产品有用成分改进和提高;生长迅速整齐成熟期一致;传播手段退化;休眠减弱缩短2、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1)中国-日本:黍(shu)、粟(su)、高粱、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李、梅、梨等(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爪哇稻、芋(3)澳大利亚:烟草(4)印度斯坦:稻、甘蔗、绿豆、豇豆、热带果树(5)中亚细亚:小麦、豌豆(6)近东:栽培小麦、黑麦(7)地中海(次生):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8)非洲: 高粱,棉,稻(9)欧洲-西伯利亚:甜菜,苜宿,三叶草(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11)中美洲-墨西哥:甘薯、玉米、陆地棉(12)北美洲:向日葵、羽扇豆3、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水稻、大麦、小麦、高粱、粟(小米)、黍、荞麦、玉米②豆类作物:小豆、小扁豆、豌豆、饭豆③薯类作物:红薯、菊芋、土豆、木薯、葛、芋(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陆地棉、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青麻、剑麻、芦苇、芦狄、木棉②油料作物:向日葵、芝麻、花生、紫苏、油茶、红花、油橄榄、椰子、油棕、乌桕、油桐③糖料作物:甜叶菊、甜茶、罗汉果、曼陀罗④嗜好作物:啤酒花、咖啡花果枝、可可、烟草、槟榔、4、主要农作物的分布(10个一级区)一级区: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
2011年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汇总
自考农学类精选笔记串讲汇总村落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在传承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村落传统体育是村落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甚至可以成为村落认同和识别的标记。
那么,村落传统体育在村落社会历史发展中曾发挥了什么社会功能在当今以奥林匹克体育理念为主导的现代体育世界里,村落传统体育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又能发挥什么作用本文拟以村落为视角,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对福建厦门侨乡新垵村落百年武术馆“新江武术馆”的调查研究,探讨村落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问题。
一、村落传统体育的内涵村落传统体育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产生于农村自然的经济地理空间聚落,发展于周而复始民俗活动的文化空间中,以娱乐、休闲、健康为目的,由村民世代实践相承至今的非生产劳动性身体运动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习俗。
它是村落群体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方式,是在村落历史长河中沿袭、继承、发展和变化的;它对维系村落社会的文化传统、凝聚村落共同体的认同、促进村落群体的团结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村落是农村地域上一个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空间聚落,是农村社会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
村落传统体育是农村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在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中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村落社会在历经数千年的农耕经济生活,形成了“以家庭群体为背景,以伦理道德本位为核心的封建农业性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村落世世代代广大农民的价值取向和在这个价值取向指导下所创造出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传统文化。
村落传统体育就是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所创造的一种村落文化生活形态,它反映了村民们深层意识中家族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乡土关系观等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在这种价值体系影响下所形成的村落传统体育固有的地域性、聚群性、草根性、规约性等特性。
二、村落传统体育的特征村落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形成了村落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地域性、草根性、聚族性、规约性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地制度;组织理论;村治方式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出现大面积征地的情况,仍处于一个土地农用的阶段。
在这些地方,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农村组织和乡镇政府之间需要打交道的地方越来越少,有渐次疏离的趋势。
由于政府和农民都缺乏充分的资源和相应的利益驱动去改变现状,这种环境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有利于村民自治的成长。
“乡政村治”的格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成为这些地区农村治理结构的主调。
而在另一些被大面积征地的原农村地区,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一旦征地过程完结,农民变成了居民,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
虽然那个地区从农地时期跨进到了后农地时代,但由于农民身份及聚居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组织的消亡,便也无所谓乡村治理可言了。
广东省南海政府认识到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从既要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障农民完整的土地权益的高度出发,在全区范围内以农地转用为契机,推行征地留用制度,保护农民集体土地的非农用产权。
倡导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及土地承包权量化入股和固化股权等一系列改革,不仅承认土地农用时农民的土地权利,还保证了农民能够分享到土地在非农用以后的增值收益和级差地租。
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农村的治理方式与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它经济制度密切联系,这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结论。
据此,有学者提出,目前作为中国农村治理基本格局的“乡政村治”的基础就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
然而,很少有学者深入分析农地制度与村治方式的内在结构。
本文选取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在广东南海引发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变迁的现实作为研究视角,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考察地方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小组和农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相互关系和互动博弈的过程,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它与传统农区典型的“乡政村治”的不同,并对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二、土地留用地政策征地留用制度,是指在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时,核定一定比例的土地指标,留给被征地的村组和农民,用于发展非农产业的经营和开发,为失地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土地租金分配,长期保留农村组织和农民在土地上的发展权和财产权。
南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南海桂城试行征地留用的做法。
这一制度的施行使当地农民能够分享到土地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巨大收益,而不仅仅是社会变迁的成本负担者。
与其他地方普遍而通行的征地政策不同,南海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不是将全部土地都收到政府手中,而是核定被征地面积的15~25%,作为留用地返还农民用于非农开发和利用。
相同的逻辑,在各地普遍存在的所谓非法建设用地的最终使用上,南海的农民也拥有相当的份额。
原因分析
征地留用政策作为一种政府的制度创新,既体现了当时领导人锐意改革、属意民生的前瞻性,同时更可以被看做是当地政府和农民在围绕土地非农化而展开的博弈进程中,在利益分配上达成的一种妥协。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有着彼此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的利益考量。
简单地说,中央政府的目标是农地保护、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能力;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税收留成;村级组织的出发点是土地收益最大化,以维持社区福利和公共服务等各项支出;而农民更在意当下的土地分红和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
而这其中任何一方都没有强大到可以不顾其他各方的反应和感受而能够独立实现自身利益的程度。
在征地问题上更是如此。
地方政府主导发展经济的不二法门就是尽可能多地征用农民土地,加速土地转用。
利用低地价的优势吸引资金,扩大经济规模。
但由于征地补偿标准确定的非市场化,征地必然引发利益冲突和加剧社会矛盾。
政府虽然是政治上强势的一方,又有《土地管理法》赋予的合法性,但强行征地的长期成本还是远远超出低廉的征地补偿款,且背上了不仁的道义负担。
而农民由于失去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土地,看到外人因地生财不亦乐乎,自然也不是几个铜板的补偿款可以平复的。
但因为现行法律的偏向,失地农民很难就事论事地维护自身的土地权益。
于是他们转而更多地去挖掘地方政府的违法。
例如未批先征先用,又如大量预征土地而长期闲置,再如超指标征地等等。
通过信访等形式向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提出诉求。
这种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利益的不一致性,假借中央权威提高自身原本孱弱的谈判能力的方式成为农民有效地维护其土地权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