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的测量_根源和风险涵义

合集下载

我国流动性过剩内外因剖析及对平稳经济的挑战

我国流动性过剩内外因剖析及对平稳经济的挑战

我国流动性过剩内外因剖析及对平稳经济的挑战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带来了大量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引发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化以及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大难题。

本文剖析了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国内、国际原因,并指出流动性过剩可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产生威胁,值得宏观决策者做出前瞻性的关注。

标签: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储蓄率流动性牛市一、流动性过剩及其主要表现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

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其增速超过了实际GDP增速。

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贷差过大,金融机构流动性存贷差与贷款余额之比从1997年的9%升至2006年的47%,这意味着每100元存款中,没有作为贷款发放出去的已从9元上升到了47元。

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4月末我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11.5万亿元。

相当于目前A股市场的总市值水平,可见,银行“泄洪”的压力很大。

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1%,M1同比增速创下37个月以来的性高,M2增速较1月份有所回落,两者之间的到喇叭口为3.2个百分点,而5月份M2同比增长达19.5%,M1增幅亦达14.01%,双双创下年内新高,说明短期流动性压力有增无减。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中,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在经济上的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金融系统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证券市场的大幅上涨;基础建设加快,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长,产能过剩;贸易顺差的加大,外汇储备激增;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居民日常消费品的全面涨价,房价上涨过快(已经出现透支消费);人民币一年之内升值达5%,导致国际热钱流入。

二、流动性过剩溯源1.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因溯源(1)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外汇占款增长。

流动性过剩的界定、度量与成因

流动性过剩的界定、度量与成因

不同的用法 , 其一是 在货币经济领 域使用 , 其二 是在资产定价领域使用 。前者是 本文将详 细讨
论 的 内容 , 后 者 是 指 与 交 易 成 本 相 关 联 的 , 而 资 产在 市场 中流动 性 的 概念 。对 于 后 者 , 个 通 常 一
时, 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 的金融波 动并导致美 国 甚至 欧洲 市 场 突然 间 出 现 流 动 性 紧 缩 。这 一 危
国家在 不 同的 时段 都 有 着 不 同的 表 现 。 比较 16 95~20 07年 美 国货 币 总量 与 名 义 G P的 比 D
值 , 以看 到债 务 与 G P比值 迅 速 增 长 , 明 2 可 D 说 0世 纪 8 0年代 后 期 出现 的 以杠杆 比例 放 大 为
标 志 的金 融创新 以及 金 融 市场 的迅 速 扩 张 , 导 致 美 国宏 观 流动 性 过 剩 并 进 而传 染到 全 球 的 是
不清的问题。因而, 本文试 图在借鉴 、 分析国内外 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 流动 l 对 生和流动性过 剩 的概 念 进行界定 , 并对 流 动性 度 量方 法进 行 比较应 用 , 以
分析 中美两 国流动性过 剩 的表现 和成 因 , 而为货 从
货 币经 济 领 域 使 用 的 流 动 性 概 念 可 分 为 狭
够 以市场 价格 迅 速地 完 成 资 产 的 交 易 , 而且 大宗
繁 注入 流动 性 时 , 国还应 该 继 续 以提 高 准备 金 中 率 的方 式抑 制流 动性 过剩 吗 ? 由于流动性过剩 是货 币 经济 领 域 出现 的新 现 象, 国内学术界 对 这一 问题 仅 是初 步探 讨 , 国外 与
例如 , 商业银行持有 的准备金。在现代金融不断

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与原因分析中国经济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所谓“流动性过剩”,一般是指银行资金充裕,信贷投放冲动较强。

一、市场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 货币超额供给。

在经济学分析中,可以用超额货币(excess money,EM)变化率来描述超额供给这一现象即超额货币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我们用GDP增长率近似代替经济增长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近似代替物价上涨率,分别计算了与M1、M2相对应的超额货币变化率EM1与EM2,1998-2005年年均EM1与EM2分别高达5.4和6.5。2006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15.30%、18.43%,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4.30和2、76个百分点,但GDP增长率为10.9%,比2005年同期9.9%,仅有微弱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也仅上涨1.3%,货币超额供给的态势依然严重。(二) 银行业存贷差不断扩大。

截至2005年末,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3.71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3.8倍;金融机构存差达到创纪录的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存量的贷存比为68.0%,新增量的贷存比为53.6%。2005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近一半的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三) (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2005年3月,人民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该数值高达12600多亿元。截至2005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四) 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二、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一) 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

流动性过剩的测量_根源和风险涵义

流动性过剩的测量_根源和风险涵义

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根源和风险涵义张明*内容提要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事实。

如何衡量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流动性过剩的源头以及流动性过剩将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什么影响,成为目前理论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利用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衡量了流动性过剩程度,并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祖国大陆与台湾和香港地区、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

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实施了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

流动性的国际传导刻画了当前中心-外围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流动性过剩已经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并可能引发未来的全面通货膨胀。

一旦流动性过剩发生逆转,将会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严重负面冲击。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测量国际收支失衡风险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测量(一)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定义迄今为止,流动性(li q u i d ity)尚无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

流动性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其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在近几十年里异常之快。

!流动性一词最早源于金融市场,市场流动性(m arket liquidity)是指一种资产通过买卖转换成另一种资产的难易程度,这种转换不会造成价格的显著波动,且造成的价值损失最低。

∀H icks(1967)把流动性资产分为三类:一是交易者维持其活动所需要的运营资产;二是为了对经济冲击中难以预见的变动保持灵活反应而持有的储备资产;三是为获取收入而持有的投资资产。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流动性通常被定义为经济系统中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如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是指实际货币存量对理想均衡水平的偏离(Po lleit and Gerdes m eier, 2005)。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_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_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_流动性过剩一、如何认识流动性过剩原始意义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资产能够转化成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或易程度。

如果一种资产很容易转化成为支付清偿手段,就说这种资产的流动性比较高;反之,如果一种资产很难转化成为支付清偿手段,就说这种资产的流动性较低,或说其流动性不够。

在此基础上的衍生含义,归纳起来,关于流动性过剩有以下三层定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微观意义上的流动性,指企业所面临的可用资金松紧状态。

第二层含义是指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贷存比的持续走低。

第三层含义与全社会的流动性紧密相关。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一)外汇储备的积累这种情况几乎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

这是因为,保持汇率稳定对于这些经济体防止资本大量流入而带来的不确定性、维持一个较低的通胀预期和维护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客观上要求对外汇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

因此,这些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追求固定或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随着外汇通过商品出口、政府和私人部门对外举债、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捐助以及国外收益汇回等渠道大量流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特别是在升值预期较强时,由于大量投机资金的流入,外汇储备的增加更多更快。

(二)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创新近些年来,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快速发展,信用卡、私人银行、汽车金融、房地产金融等层出不穷,使得银行的资产结构更加优化,也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性。

同时,股票、债券、期权、期指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不断丰富,资产流动性增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目前仅金融衍生产品创造的流动性就占全球流动性的80%以上。

近十年来金融创新的主要表现特征其实就是两点。

其一是风险的结构化设计。

资产经过结构化设计后,被区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类别,便于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销售。

其二是杠杆比例。

因为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具有杠杆效应,可以用较少的资产来形成巨大的交易量,从而创造更多的流动性。

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产品经过杠杆比例和结构化设计后,使金融衍生交易急剧膨胀。

理解流动性过剩

理解流动性过剩

理解流动性过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理解和探讨“流动性过剩”这一经济现象。

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揭示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表现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应对策略。

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的是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超过实际需求,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而非投入实体经济。

这一现象既可能由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等多种因素引发,也可能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理解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详细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资产价格、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提出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包括调整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市场深化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读者能够对流动性过剩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掌握其成因、表现和影响,并认识到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与成因流动性过剩,指的是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远超过实际需求,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物价上涨,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一系列经济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货币供应过多,而经济活动所需的货币量相对较少,造成货币的相对过剩。

货币政策宽松: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宽松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会导致银行系统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进而引发流动性过剩。

储蓄与投资失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储蓄增长速度超过投资增长速度,大量资金将涌入金融市场,导致流动性过剩。

国际收支顺差也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

金融市场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一、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1.货币政策宽松:当央行采取降息、减少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会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

2.国际资本流入: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相对较高或经济增长势头较好,国际投资者会将资金流入该国家,导致流动性过剩。

3.外汇干预:央行或国家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可能会导致过剩的流动性。

4.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促进信贷的扩张和资金的流动,但如果监管不力,就可能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5.财政政策宽松:当政府采取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时,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会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的战略对策1.调整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通过适度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流动性的供给。

2.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鼓励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减少资金流向投机性领域,以降低流动性过剩的风险。

3.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控和评估,对于违规行为及时采取处罚措施,以避免金融业过度放松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4.推动结构性:通过深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减少经济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5.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发展更加完善和健康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体系的内部约束和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风险。

总结起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政府、央行和金融机构等相关方共同努力。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政策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和推动结构性,而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约束,以减少流动性过剩的风险。

这些对策的实施需要协调一致的政策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

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

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一、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其影响目前全球市场普遍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此人们应该进行直面问题的解决。

本文将在几个方面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和对市场的影响。

首先,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许多国家采取了财政政策的宽松,鼓励消费和投资,这导致了大量的货币投入市场。

而另一方面,央行则在过去的几年里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宽松措施,例如印钞和负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这进一步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其次,流动性过剩对市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市场的股票和债券价格被推高,由此带来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可能会导致资本市场对实际经济的支持作用减弱。

其次,市场利率偏低,这会推动借贷和投资行为,这可能会增加更多的金融泡沫,并在未来产生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后果。

二、央行应对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措施在央行决策的层面上,为整个市场的稳定性考虑,必须要采取措施调整过剩的流动性。

以下是央行可以考虑的几种措施:第一,库存操作是央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一种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支付资产来吸收多余的流动性,使得机构和个人的流动性储备减少,从而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

第二,央行可以提高准备金率,以减少银行的储备金存量,使得银行的资本供应变得更紧凑,从而强制降低银行的财务杠杆比率。

这通常在金融膨胀期间使用。

第三,央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增加银行的储备金存量,加强短期流动性供应,从而大幅降低市场利率。

总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准备金率和其他政策工具来控制市场流动性,从而解决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三、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市场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风险是多层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会导致资产价格被推高,这会增加市场经济泡沫的风险。

其次,它可能会鼓励投机行为,并导致金融趁势炒作股票和债券等资产,这有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流动性过剩与石油市场风险

流动性过剩与石油市场风险

流动性过剩与石油市场风险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根源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

何谓“流动性”(Liquidity)?根据Investopedia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或一种证券能够在不影响自身价值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交易的程度,或是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①。

这个定义属于相对狭义的理解。

在我们看来,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

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

一般来说,在一国经济当中,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比较稳定。

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

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我们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

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流动性的定义,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

把流动性仅仅看作货币现象是对流动性最狭义的理解,也是现实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常用的理解(张明、管清友,2006)。

欧洲中央银行(ECB)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Polleit和Gerdesmeier,2005)。

张明(2007)利用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

发达国家的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是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因。

1973年以后,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与黄金脱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美元纸币本位制确立。

在金本位制下,贸易失衡会通过两国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行自动调整。

中国流动性过剩成因与对策

中国流动性过剩成因与对策

中国流动性过剩成因与对策要解释“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了解“流动性”的涵义。

在经济学中,“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等。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

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

一、中国流动性过剩现状和造成的后果从图1可以看到,2004年1月我国的M0、M1、M2分别为2.2万亿元、8.38万亿元和22.5万亿元。

到了2007年12月,已经分别攀升至3万亿元、15.25万亿元和40.34万亿元。

2005~2007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但M2的年均增长率几乎都超过了16%。

(图1)流动性过剩造就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两大问题: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

资产价格泡沫包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

从2005年中期到2007年10月,上证指数飙升了六倍。

从2004年到2007年底,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累积上涨了30%,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平均房价累积上涨幅度超过100%。

中国的通货膨胀从2007年开始加速,自2007年5月CPI指数突破3%以来,6、7、8月的CPI指数迭创新高,分别达到4.4%、5.6%和6.5%;2008年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7.1%,再次创出新高。

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宏观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资产价格泡沫在消费和投资两方面的财富效应加剧了经济过热的趋势,而一旦泡沫破灭,财富效应的负向反馈将给经济体注入通缩压力。

通货膨胀会造成收入从固定工资者向财产持有者的转移,侵蚀居民的真实收入,并给未来的经济增长蒙上阴影。

流动性过剩根源及治理

流动性过剩根源及治理
的 描 述 流 动性 充裕 程度 的 ,但 要 同 时找 两 个 变 量 .一 个 是 需 求 变
投 放 过 量基 础 货 币所 致 , 是 由 于双 顺 差 造 成 的 由原 来 的再 贷 款 、 而
再 贴 现 这一 货 币投 放 主 要 渠 道 转 变 成 为 现 在 的 外 汇 占款作 为 主 要 投 放 渠 道 的货 币发 行 方 式 的根 本 变 化 所 致 ,流 动性 过 剩 与 否并 不 取 决 于基 础 货 币投 放 的 多 与 少 、 与 慢 。 快
大 于 求 的 背 景 下 , 益 率 不 断 走 低 。 需 要 强 调 说 明 的是 , 行 体 系 收 银 的 流 动性 过剩 只表 明金 融 机 构 资 产 运 用 的难 度 进 一 步 加 大 ,高 收 益率 资产 越来 越 少 ,但 并 不 表 明实 体 经 济 获 得 贷 款 的 绝 对数 量增
易 动机 和 谨 慎 动 机 而 持 有 货 币 的 数 量 随着 收入 增 长 而 增 加 .而 因 投 机 需 求 持 有 货 币 的 数 量 只 与 利率 或股 票 、债 券 等 虚 拟 资 产 价 格 有 关 。 此 , 般 意 义 上 , 谓 流 动 性 , 指 资 产 的 变现 或 资 产 相 互 因 一 所 是 转 换 的难 易 程 度 . 可 以说 是 资 产 的 变 现 能 力 。 也 而今 天 大 家 提 及 的 “ 动 性 ” 词 , 其 原 意义 差 别 较 大 , 往 是 指 资 金 的 充 裕 程 度 。 流 一 与 往 可 以从 两 个 侧 面 去 描 述 流 动性 状 况 , 种 是 资 金 的 供 给数 量 , 们 一 我
是 资 金 运 用 ( 贷款 ) 速 较 资 金 来 源 , 说 负 债 的 增 速 更 快 , 即 如 增 或 则 使 货 币供 应 量 增 速 很 快 , 不 会 出现 流 动 性 过 剩 。 二层 次 的全 部 也 第 三 金 融 资 产 难 以准 确 界 定 和 度 量 , 里 不 再 说 明。 因 此 , 纯 用 资 金 这 单 的绝 对 数 量 去 描 述 流 动 性 并 不 是 十 分 精确 理 论 上 , 果 能 够 找 到 恰 当的 变 量 和 指 标 , 量 说 是 能 够 较 好 如 数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策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策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策作者:刘垦曾骋王倩春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9期[摘要] 本文就流动性的含义,以及目前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状况进行一个简单介绍,然后提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几大原因,分析我国目前的结售汇制度,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 流动性结售汇制度人民币升值一、流动性过剩的含义与度量1.流动性的含义原始意义的流动性是指资产转变成一种支付或者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

如果一种自产转换成购买力的能力较快,就称为流动性较高;反之,一种资产转换成购买力的能力较慢,就称为流动性较低。

2.流动性过剩的度量进入2007年以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印证了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说法。

在经历了2007年一年的物价上涨过后,2008年开始,CPI仍然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食品方面。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1.全球化背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对金融分业经营管制的消除和金融创新、对冲基金的发展,可流动的资金总量和流动速度大大增加。

二是现代通讯、传输和运输技术的发展使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伴随着各国资本账户的日益开放和浮动汇率体制的日益盛行,资金在全球流动的技术障碍和规制壁垒日益得到消除,各国的融通程度增加了,融通速度加快,冲击力更大了。

三是美国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及包括伊拉克战争在内的全球扩张政策,这导致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国际收支逆差严重,对外输出大量美元。

2.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影响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选择把基准利率维护在较低的水平。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需要提升基准利率水平来适当控制过快经济增长,然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条件下,提高基准利率水平容易引起大量趋利资本的流入,从而形成基础货币的刚性增加。

因此,为了抑制投机性外资流人,中央银行选择实行低利率政策,甚至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作为其控制外汇投机性流人的重要手段,结果使得基准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成因、风险及调控措施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成因、风险及调控措施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成因、风险及调控措施分析连续多年流动性过剩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资金短缺的时代。

在GDP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不断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日渐紧密的今天,各种宏观经济措施和政策思路都可能面临着全新的转变与挑战。

如何在“钱”多了的情况下,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危机之覆辙,如何能够利用好当前充裕的流动性,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升级的关口,正在成为宏观经济部门考虑的重点。

标签:流动性过剩结构失衡风险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是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

衡量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指标是银行的存贷差。

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末,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和除此之外的所有储蓄)、M1(现金与活期存款)、M0(流通中的现金)分别为42.3万亿元、15.1万亿元、3.04万亿元,存贷差超过14.07万亿元,这说明大量现金正在被企业和居民所持有。

从M2/GDP指标的增速来看,2004-2006年分别是14.7%、17.6%、16.9%,2007年上半年则是17%,说明货币流动性在加强,广义货币M2的增长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

按照全球经验数据,如果M2/GDP指标的增速超过了10%,就表明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大量储蓄资金闲置,流动性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是否能够控制好流动性过剩,将是今年中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经济体中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1.国内因素(1)从各项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存差越来越大;二是银行存贷比越来越低;三是超额准备金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也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边是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另一边却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极度紧张;一边是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另一边则是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的投资不足。

我国流动性过剩综述

我国流动性过剩综述

我国流动性过剩综述就在几年前,资金不足还被大家认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2006年以来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而且被认为是当今经济过热的结症。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这一问题综述。

一、流动性过剩的界定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宏观层面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综述如下:何志诚指出,对于各国中央银行来说,流动性过剩是指基础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并强调这样的过剩是相对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货币和风险承受的相对过剩。

黄向庆等认为,尽管表现出的是银行资金的过剩,实际是中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流动性过剩以及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等表象原因,更是我国投资消费等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任碧云、王越凤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界定了流动性过剩。

狭义的流动性等于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加上库存现金,也就是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广义的流动性概念,则是将银行的流动性推而广之,延伸至整个经济领域。

二、流动性过剩在经济运行中的表现对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存贷差扩大,任兆璋、于孝建通过数据分析出我国的存款同期增长率高于贷款同期增长率,二者之差不断扩大,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的正差导致了我国存贷差额的进一步扩大,还分析出存贷差扩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贷款与存款之比减小。

邹新认为,从1995年开始,我国银行体系从贷差变为存差,此后存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下降。

卜永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流动性过剩表现之一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存贷比呈下降趋势,高超额储备率等。

对于M2/GDP迅速增大现象,任兆璋、于孝建用M2/GDP来衡量未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和当前资金供给与盈利性投资需求之间的关系,用数据说明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M2/GDP一直不断上升,同时我国近十年来实际GDP 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经济增长十分稳定,说明我国M2/GDP的增大主要是M2的快速增长。

朱庆认为,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

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成因及对策

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成因及对策

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成因及对策[内容摘要]流动性过剩给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负面影响。

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储蓄、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基本成因是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的长期失衡,深层原因是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流动性过剩不是一个在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继续实施紧缩政策的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分流储蓄与外汇储备,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中,流动性过剩集中地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差资金持续扩大。

2005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存差资金达9.25万亿元,为当年GDP的51﹪。

尽管2006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加息、上调存款准备率、发行央行票据及窗口指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至2006年9月末存差资金继续增至12.89万亿元,流动性过剩的恶化趋势亟待解决。

一、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不断积累的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银行风险增大、投资过热难以抑制、人民币压力加大、货币政策效力下降等一系列的严重负面影响。

1.流动性过剩导致了银行的过度竞争、贷款盲目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的现象。

一方面,加剧了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增大了称赞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在紧缩的约束下,银行利差收缩小。

流动性过剩使银行陷入了短期亏损与箕风险积累的两难选择。

如果,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可能集中爆发。

2.2005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与银行流动性过剩直﹪,达到年内最高增幅。

虽然,2006年以来受宏观政策的调控银行贷款与投资的增长率已经有所放缓,但2006年1~9月份人民币同比多增7984亿元,其中中长期占80﹪﹪。

这表明,央行的信贷调控主要以遏制了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的增速,但流动性过剩助长的中长期与投资的冲动依然强劲。

我国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分析

我国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分析

我国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分析我国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保持了近三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简单的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形影相随的是经济失衡问题,而在总量失衡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是结构失衡,而且这种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被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资本流入和我国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结构问题不断放大,反映在金融领域便形成了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难题。

流动性过剩的体现: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流动性在经济学上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资产的流动性,指资产变现的速度及成本;还有一种理解主要用于央行货币政策层面和银行体系层面,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或银行体系的资金头寸状况。

我国当前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是指货币供应量方面,流动性过剩集中体现为沉淀在银行体系的资金头寸过多。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如图1),自2005年以来,基础货币同比增速稳中有降,但处于1997年经济软着陆以来的较高水平,尤其是2006年第四季度达到20.9%;M1和M2的增速则一直攀升。

这说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充足。

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看,利率水平在2005年达到历史低点,目前仍然处于不到3%的水平,间接反映出银行体系流动性非常充裕。

综观银行体系内流动性,更能说明问题。

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的增多,转化为银行体系的资金头寸增多,超额准备金率不断上升。

准备金/存款比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差额在2003年以来不断扩大,在2005年前后达到历史高点(见图2)。

从实体经济部门来看,除了投资时有过热之外,消费长期面临需求不足问题。

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融资难的困境中。

综上,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过多问题。

流动性过剩的根源:经济结构的失衡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直接来源于外汇占款的增多。

在人民币汇率波动缺乏弹性和强制结售汇的条件下,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首先由企业持有的外汇转为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同时引起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增加,然后由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再转为中央银行外汇资产,同时引起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超额准备金)的增加,这样一个直通道造成的结果是基础货币的增加、银行可用资金的增多和货币供应的扩张以及银行存贷比(贷款占存款)的下降。

应用文-试论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应用文-试论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试论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r\n [摘要] 从学上来说,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

就金融机构而言,则表现为存贷差过大。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不是钱多了,而是钱投入到有限的几个方向,最大的隐患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移,导致产业空心化。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投资的变化。

因此,中国的流动性问题不可能由中央银行一家来解决,最根本的是要多个部门联手,通过、外汇、金融等多项措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关键词] 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自2006年以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股价持续上涨,到2007年,猪肉等生活必需品持续涨价,有一个经济学名词普通大众也都耳熟能详,那就是“流动性过剩”。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呢,从我们实际的感觉来说,流动性过剩最直观和具体的感受,就是物品的价格都涨了,要买到原来同样多的物品,必须付出更多的钱。

从这里可以理解为流动性过剩,也就是钱多了。

一、流动性过剩的界定从经济学上来说,流动性过剩的严格界定比较复杂,来源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对货币的偏好。

流动性过剩就可以理解为货币和资金过多。

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至少存在6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

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前提是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与经济具有稳定的相关性。

第二种含义是指准货币(M2-M1)的持续增加,即“喇叭口”持续存在甚至扩大的状态。

表明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这些“剩余的流动性”就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或被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

第三种含义是指企业所面临的可用资金松紧状态,即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短期融资、股市和企业债券等方式所能获得资金的状况。

如果企业取得资金的环境过于宽松,那么就存在流动性过剩。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一)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一)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一)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判断流动性是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供应与需求传递的中介,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低流动性资产向高流动性资产的转换能力。

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在资金供求关系宽松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

简单地讲就是银行的存贷比过低,从而形成供求失调问题,结果由此而形成银行信贷收入减少、盈利压力增大。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5年全国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在内的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量为53882.10亿人民币,而当年各项贷款为50544.10亿人民币,富裕资金为3000多亿元,仅占存款总量的6.2%。

而2005年,全国各项人民币存款达到287169.5亿人民币,当年各项贷款为194690.39亿人民币,存贷差超过9万亿,占比达到32.2%。

如图1所示。

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来看,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

2005年3月,央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居高不下。

截至2005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

由此可见,我国资金过剩问题已经客观存在。

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表现是资产价格的上涨,2005年5月以来,中央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趋势,期房价格表现最为明显。

与此同时,2006年股票市场的回暖,长期国债的收益率自2005年一季度以来一降再降,都说明了资产价格呈急剧上涨之势。

由此可见,我国资金过剩问题已经客观存在。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一)流动性过剩的国内因素制度内因。

为了应对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国务院将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取向,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根源和风险涵义张明3 内容提要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事实。

如何衡量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流动性过剩的源头以及流动性过剩将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什么影响,成为目前理论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利用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国内信贷与G DP 的比率衡量了流动性过剩程度,并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祖国大陆与台湾和香港地区、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

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实施了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

流动性的国际传导刻画了当前中心-外围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流动性过剩已经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并可能引发未来的全面通货膨胀。

一旦流动性过剩发生逆转,将会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严重负面冲击。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测量国际收支失衡风险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测量(一)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定义迄今为止,流动性(liquidity )尚无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

“流动性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其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在近几十年里异常之快”。

①流动性一词最早源于金融市场,市场流动性(market liquidity )是指一种资产通过买卖转换成另一种资产的难易程度,这种转换不会造成价格的显著波动,且造成的价值损失最低。

②H icks (1967)把流动性资产分为三类:一是交易者维持其活动所需要的运营资产;二是为了对经济冲击中难以预见的变动保持灵活反应而持有的储备资产;三是为获取收入而持有的投资资产。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流动性通常被定义为经济系统中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如流通中的现金M 0、狭义货币供应量M 1、广义货币供应量M 2等。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 )是指实际货币存量对理想均衡水平的偏离(Polleit and Gerdes meier,2005)。

什么是货币的理想均衡水平?MV =PY(1)3①②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00732 电子信箱:zhang m ing@cass .org .cn 。

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3卷,第229页,L iquidity 词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引自W iki pedia,htt p://www .en .wiki pedia .org/wiki/Market_liquidity 。

张明 方程(1)是货币数量方程,其中M为货币存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水平。

m=p+y-v(2) 方程(2)是方程(1)的对数变形,其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增长速度等于该时期内的名义产出增长速度减去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

如果该方程内的名义产出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都处于长期均衡水平,那么对应的货币存量增长率也就处于均衡水平。

例如,欧洲中央银行的一篇工作论文假定欧元区年度实际产出潜在增长率为2.25%,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5%,货币流通速度的年均下降幅度为0.75,因此欧元区的合意货币增长率为2.25%+1.5%-(0.75)=4.5%(Polleit and Gerdes meier,2005)。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名义G DP增长率,那么就意味着流动性出现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方法目前提出的几种关于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方法都建立在货币数量方程的基础上。

这些方法包括:价格差额法、货币差额法、货币悬挂法、货币与G DP的比率、信贷与G DP的比率、债券息差法等(Gouter on and Sz p ir o,2005)。

价格差额法(the p rice gap)是指用短期名义价格变化率与长期均衡价格变化率之间的差额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就存在着流动性过剩。

依据价格差额法的思路,通货膨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即流动性过剩将会被价格水平(尤其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涨所吸收。

货币差额法(the money gap)是指用实际货币存量水平与均衡货币存量水平之间的差额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就存在着流动性过剩。

有多种方法来定义均衡货币存量水平,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就将其定义为与价格稳定相一致的货币存量水平。

但是,在这种方法下,对均衡货币存量水平的定义需要主观选择一个基期,并且需要对潜在产出水平、货币流通速度等进行严格假设。

而这样的基期选择和假设是比较武断的。

货币悬挂法(the money overhang)是对货币差额法的一种改进。

在这种方法下,均衡货币存量水平不是由货币数量方程式决定的,而是以一个货币需求模型推出的长期关系为基础。

这种定义避免了选择基期,以及对潜在产出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假设等问题,但是却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建模选择及估计的准确程度等。

货币与G DP的比率①相对于货币差额法的优势是,前者在不必选择基期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定义流动性过剩。

信贷与G DP的比率是货币与G DP比率的另一面。

如果以上两个比率高于自身的趋势值,那么就存在着流动性过剩。

债券息差法(bond s p read)是以信用评级为基础的。

该方法的主要逻辑是,流动性过剩将会降低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程度,从而政府债券与私人部门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差距可以用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

如果两者之间的息差较低,这就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Sl ok and Kennedy,2004)。

具体到银行系统,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和贷存比也常被用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

超额准备金率越高,或贷存比越低,意味着越高的流动性过剩。

例如,巴曙松(2007)依据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和贷存比的提高,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系统内的流动性已经偏紧。

(三)对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测量价格差额法、货币差额法和货币悬挂法均涉及到对均衡价格水平或均衡货币存量水平进行估计。

出①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 DP之间的比率被称为马歇尔K值(Marshallian K)。

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借鉴Morgan (2007)的方法,通过三个指标来测量各国的流动性过剩程度。

这三个指标分别为狭义货币与名义G DP 的比率、广义货币与名义G DP 的比率以及国内信贷(domestic credit )与名义G DP 的比率。

我们分别从发达国家、东亚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和石油输出国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

图1美国的货币与G DP 比率资料来源:I M F 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

图2日本的货币与G DP 比率资料来源:I M F 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

图3欧元区的货币与G DP 比率资料来源:I M F 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

11发达国家。

从图1可以看出,美国的狭义货币与名义G DP 比率(M 0/G DP 、M 1/G DP )从2000年以来并未出现明显增长,M 2/G DP 指标甚至低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水平,但M 3/G DP 和国内信贷与G DP 的比率从2000年以来出现了显著增长,均达到197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M 3/G DP 从1999年的71%上升到2002年的82%,在随后几年里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国内信贷与G DP 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

从图2可以看出,相比于美国,近年来日本存在更为显著的流动性过剩。

第一,日本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更高,2005年M 2/G DP 达到144%,M 3/G DP 达到230%,而同期美国的相关指标仅为54%和82%。

第二,日本的各项货币与G DP 比率指标近年来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尤其是狭义货币与G DP 的比率(M 0/G DP )从1999年的48%上升到2005年的79%,年均增长率超过5%。

第三,国内信贷与G DP 比率从1996年的高点(261%)跌落后,在1998年出现较大幅度反弹,随后一直保持在240%~250%的区间内。

近年来欧元区并不存在显著的流动性过剩。

无论是货币与G DP 的比率,还是国内信贷与G DP 的比率,都以平稳的速度缓慢增长(图3)。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以来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 DP 的比率在该时期内显著增长,日本的狭义货币与G DP 的比率同期内 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根源和风险涵义显著增长。

而所有的货币或信贷与G DP 的比率均表明,同期内欧元区国家并不存在显著的流动性过剩。

图4东亚经济体的M 1/G DP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数据库。

图5东亚经济体的M 2/G DP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数据库。

图6东亚经济体的国内信贷与G DP 的比率 说明:中国香港的国内信贷数据缺失,因此难以判断该地区国内信贷与G DP 比率的走势。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数据库。

21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

从狭义货币与G DP 的比率来看(图4),自2000年以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包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

中国的M 1与G DP 比率从1997年开始逐渐上升,韩国的M 1与G DP 比率从1999年开始显著上升,但是这两个国家的狭义货币与G DP 比率从2002年开始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狭义货币与G DP 比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

从广义货币与G DP 的比率来看(图5),自2000年以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从1999年的278%上升到2006年的344%)、中国台湾(从1999年的184%上升到2006年的223%)、中国(从1999年的134%上升到2006年的165%)和马来西亚(从2002年的100%上升到2006年的125%)。

韩国的M 2/G DP 在东亚危机爆发后的两年内迅速上升(从1996年的96%上升到1998年的132%),但随后有所回落并稳定在120%~130%的区间内。

新加坡的该指标近年来保持稳定,而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该指标从2000年以来甚至出现了持续小幅下降。

从国内信贷与G DP 的比率来看(图6),自2000年以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包括中国台湾(从2002年的149%上升到2006年的168%)和韩国(从2004年的136%上升到2006年的155%)。

中国的该指标在2001至2003年期间显著增长(从121%上升到152%),但此后逐渐回落。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该指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而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该指标甚至出现持续小幅下降。

综上所述,在东亚新兴市场中,张明 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近年来存在显著的流动性过剩,中国、马来西亚和韩国近年来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而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不仅不存在流动性过剩,而且还出现了流动性下降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