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学案

合集下载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明确: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⑴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幻灯⑤ 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复仇五、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芦花荡》学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芦花荡》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
时间
巩固练习
学段测评
自我
评价
第一
学段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这一体裁,并进行总结。
了解文体知识,有助于我们基础知识积累。
查阅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15分钟
记忆
小说的定义:
小说的要素:(要书写详细,详细到每个要素上。)
优良
合格
不合格
第二学段
作者介绍
孙犁:
了解作者,获得基础知识。
查阅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芦花荡》学案新人教版
课题
2《芦花荡》
班级
八年级
审核人
课题学习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学法概述
1、首先了解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因为之前学过,所以只能回忆进行。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3.“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4.“苇子还是那么狠ຫໍສະໝຸດ 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归纳与梳理
写 作技巧的借鉴:
达标测评
一.整体把握
1.《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本文描写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文中许多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是与表现人物的等性格相一致的。
2.本文概括介绍老头子的文字是第段至第段,分别介绍了老头子的、、及,具有传奇色彩。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芦花荡教案(篇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

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

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让学生体会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

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

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揣摩文中“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4、教学重难点: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三、说学情: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

学生是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芦花荡》。

课文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北方农村芦花荡的美丽景色和当地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芦花荡的地理环境和抗日战争背景。

2.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英勇抗日斗争精神的敬佩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英勇抗日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阅读材料、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芦花荡的美景,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芦花荡的地理环境。

c. 通过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景物描写和一个人物塑造,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个景物描写和一个人物塑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英勇抗日精神,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生字词列表3. 芦花荡地理环境示意图4. 英勇抗日精神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芦花荡的美丽景色。

b.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阐述其英勇抗日精神。

2. 答案:a. 答案示例:芦花荡碧波荡漾,芦苇摇曳,水鸟翔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b. 答案示例:课文中的主人公勇敢、智慧,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严刑拷打,毫不屈服,展现了英勇抗日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芦花荡所展现的英勇抗日精神。

芦花荡教学设计两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两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芦花荡》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的文学价值,掌握其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芦花荡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

2. 提问:你们知道芦花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背景来写作?二、新课讲解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2. 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 小组合作,探讨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5. 教师总结,强调《芦花荡》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巩固练习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内互相讨论,解决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

芦花荡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朗读《芦花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历史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芦花荡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你们认为这样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二、新课讲解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芦花荡学案

2、芦花荡学案

第2课芦花荡学案总编号:NO. 3命题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掌握作品通过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充满水乡气息,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3、感受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认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预习热身:一、字词积累1、读准下列字音。

寒噤仄歪泅水竹篙穿梭蹿飒2、辨识字形蹿淀篙撺绽稿窜锭蒿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转弯抹角张皇失措月明风清寒噤二、文体知识补充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描写,还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

情节――一般有四个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和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三、思考: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本文表现老头子的性格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3、课文中有不少的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你找出并抄下来,仔细品味它的作用。

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出你尚未掌握或有疑问的字词,同时思考如下问题:1、简要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2、文章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1、本文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它通过多种描写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老头子”的形象。

你觉得有哪些成功之处?请找出来,仔细品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一下。

我的赏析:2、小说是通过故事和人物来反映社会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本文却有多处的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这样安排有必要吗?请你找出这样的片段,说说你的体会。

我的摘抄:我的体会:三、拓展迁移,自主提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军刀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

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及环境描写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央视曾经有一个调查:你幸福吗?今天我也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你幸福吗?请大家说说心里话。

有的人认为很幸福,有的人觉得不够幸福。

可是,在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同胞却经历着不幸。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生命被任意践踏。

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反抗。

在这一反抗日寇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来结识一位老英雄。

二、出示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3.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4.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作家作品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芦花荡2》教案:课文解读及语言点详解

《芦花荡2》教案:课文解读及语言点详解

《芦花荡2》教案:课文解读及语言点详解课文解读及语言点详解《芦花荡2》是一篇以两个小孩的视角讲述大人世界的故事。

小女孩娇娇和小男孩红旗生活在芦花荡边上的小村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会为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而争吵打斗。

文章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语言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对《芦花荡2》的语言点进行详解。

1.多音多义词的运用在文章开头,作者就用到了多音多义词“芦花荡”。

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地名,也可以理解为景点。

在文中,作者对其进行了艺术处理,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芦花荡是小说的象征,代表了大人世界的复杂与无常,也是小孩们渴望探索的地方。

2.修饰语的使用作者描写芦花荡的“沉睡中的静谧”,这个修饰语非常合适。

通过修饰语,不仅让人感受到芦花荡的宁静,还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想象,觉得这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人迹罕至的地方,有可能是一处遗世独立、纯朴自然的世外桃源。

3.描述词的运用在娇娇和红旗准备去芦花荡玩耍的时候,作者用了“毒辣”的形容词,解释了阳光所含有的强烈度。

这里的“毒辣”是一种负面词汇,但是通过与阳光的组合,表现出了阳光的辐射能力、强烈的光线照耀,让读者有所共鸣。

此外,在描写小溪时,作者用了“琥珀色”的形容词,让小溪的水显得黄澄澄的,给人一种闲适、温馨的感觉。

4.感叹句的运用当小孩们发现父亲和村民打架时,作者用了“哦天哪!”及时地揭示娇娇和红旗的惊讶和急切,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5.连词的使用文章使用了大量的并列连词,尤其是“和”字。

这个词并不起眼,但是却承载着作者对于人性的博爱与关注。

比如,在描写两个小孩玩耍的时候,作者用了“和喜欢一样的玩”,细致第刻画了这两个小孩之间的友情与真诚。

而在描述父亲的时候,也使用了并列关系,暗示出父亲对于架起和平桥梁的渴望。

《芦花荡2》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故事,故事中有美好的人性,也有深刻的社会现实。

多音多义词的运用、修饰语的使用、描述词的运用、感叹句的运用和连词的使用,让文本不仅告诉我们故事的进展,还将作者的真诚和情感注入其中。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⑴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学案2:第2课 芦花荡

学案2:第2课 芦花荡

芦花荡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一、预习•导学1.给加词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疟()子寒jìn()蹿()了一蹿吆喝()zè()歪飒()飒阴惨()提防()2.《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选自《》,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被称之为“”派。

3. 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

请试着用这三要素来复述本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过程1.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2.①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②并结合课文对其中一种性格举例详细说明。

3. ①景物描写通常有哪些作用?②并且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例子具体说明。

三、重点研读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

”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2.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四、课内巩固(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1-5题。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编号:__________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1.2 课文主题1.3 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讨论5.4 课堂练习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拓展阅读材料9.2 延伸思考题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通过学习《芦花荡》,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课文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1.3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元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4.2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5.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 Symbol 意义和深层含义。

5.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教案【优秀9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9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芦花荡》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芦花荡》教案 一等奖4篇

《芦花荡》教案 一等奖4篇

《芦花荡》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学习难点:孙犁小说的风格四、教学流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二、作者介绍:孙犁,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芦花荡》教案篇5一、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1、处理生字词2、概述小说内容三、走近“老头子”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2《芦花荡》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芦花荡》导学案新人教版

2.《芦花荡》导学目标:1.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 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2.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 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导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导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作用。

导学时间: 1课时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 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2.走近作者:孙犁, 1913年4月6日, 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 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 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张皇.失措()仄.歪()飒.飒()泅.着()蹿.()转弯抹.角()2.《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 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 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 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 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 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4、“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 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 理清记叙要素, 复述故事情节, 把握课文内容。

芦花荡学案2(八年级语文)

芦花荡学案2(八年级语文)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八年级上册)班级姓名学号【学习导言】纷飞的战火,美丽的苇塘……当我们这片可爱的土地遭受外族入侵的时候,你的心中是否会燃起熊熊怒火,你的血管是否会奔涌着滚烫的热血呢?今天,让我们随作家一同走进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一同见证战争岁月中一位老人的英雄事迹和爱国情怀。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读读资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读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文体)。

【查查写写】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抄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犁.()淀.()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蹿.()疟.()子吆.()喝水淋淋.()拐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读读资料】孙犁(男)(1913—2002)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

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

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

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随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

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

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

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

“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

《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

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于蕴藉。

2芦花荡学案.doc

2芦花荡学案.doc

芦花荡课题:芦花荡作者:孙犁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材分析:孙犁是著名的小说家,曾经是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创作出来的战争题材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就是其白洋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很能反映孙犁的创作风格,这篇小说虽然很短小,但是人物的个性鲜明,情节引人入胜,环境描写相当细腻。

读这篇文章如同自己置身白洋淀之中,穿行于清新的芦苇荡内,陪“老头子” 与敌人进行快乐地周旋,也是一大快乐。

战争题材的小说的残酷爱此文中没有体现出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清新和胜利的喜悦,虽文中偶有失败带来的担忧和不快,但使人有对比之后的喜悦一一“老头了”对敌人的报复。

用心去体味作者着力为我们营造的一种清新的战争氛围,从中发掘以“老头了”为代表的广大敌后抗日军民乐观自信的战斗激情。

学情分析: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读懂文章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能通过文章体现出鲜明的爱憎。

但对于初接触小说的同学来说,弄清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要素对文章的作用和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孙犁在小说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相当美妙的环境,怎么体会如此环境下与敌人的斗争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地方,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在发掘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能够以三要素为主轴对文章进行深入性学习和探究。

学习目标:1、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能熟练、完整得对文章情节进行复述。

2、掌握小说三要素,准确找出文章中的三个要素的各个成分。

3、独立分析并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全面准确分析“老头了”的人物形象,树立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信心。

学习重点:1、掌握小说三要素,准确找出文章中的三个要素的各个成分。

2、全面准确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树立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信心。

学习难点:1、独立分析并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提示:1、根据老师学案的提示,知道小说二要素的定义。

PS: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导学过程】
【一】文体介绍
1、小说的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所刻画得人物被称作()。

小说的情节包括()、()、()、()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作者介绍
孙犁: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三】字词清单
1、正音
疟()子寒噤()转弯抹()角泅()着仄()歪飒飒()白洋淀()提()防蹿()张皇失措()
舀()出竹篙()吆喝()闷()热
2、多音字
()转弯抹角()剥莲子()埋伏
抹()抹杀剥埋
()抹布()剥削()埋怨
()提防()疟疾
提疟
()提供()疟子
3、形近字
白洋淀()竹篙()棱()角
绽()放嵩()山菱()角
金锭()茼蒿()丘陵()
扒()手寒噤()莲蓬()
趴()下衣襟()帐篷()
4、词语解释
a.月明风清 f.寒噤
b.蹿g.仄歪
c.飒飒h.悠闲
d.编算i.央告
e. 转弯抹角j.张皇失措
【四】文章梳理
(一)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给全文划分层次
1、第一部分(1~ )故事的序幕
2、第二部分(~ )故事的开端
3、第三部分(~ )故事的发展
4、第四部分(~ 6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二)按照小说三要素梳理各部分情节
第一部分序幕
一、阅读第一部分典型景物环境描写的语句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1、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2、找出这段文字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1)
(2)
二、阅读第一部分典型人物描写的段落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1、这一部分从哪些方面对老人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2、哪句话为下文老头子出任务失利埋下了伏笔?在文中画出。

3、在原文中画出,因为老人的存在,芦花荡里的军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开端
一、概括开端部分的主要情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分析下面两句话的特点
1、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2、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
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三、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

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

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这一段出现了三个人物:小女孩子、大女孩子、老头子。

其中小女孩主要用了()描写,体现了她的心情;大女孩子主要用了()描写,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老头子也是()描写,体现他
的性格特点,其中()一词凸显了这一特点。

第三部分发展
一、阅读发展部分,这次任务老头子顺利完成了吗?为什么?这是什么决定的?
二、找出对老头子动作描写的段落,并分析一下一系列连贯的动作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1、
2、
三、除了动作描写,这一部分还运用了哪些方式塑造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1、语言描写:
2、()描写:
四、这部分姐妹两人是怎样表现的?
姐姐:
妹妹:
五、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

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面对姐姐的受伤,老头子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作者用“狠狠地”想表现什么?这句话放在这部分结尾又怎样的作用呢?
六、老头子的任务并没有顺利完成,在这部分开头有没有暗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七、简要概括发展部分情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四部分高潮结局
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划线的两个句子都是()描写。

其中第一个句子的作用是;第二句话用了()、()修辞手法,衬托了和。

二、老头子用()做道具,引诱鬼子,用自己()的表现使鬼子放松警惕,最终陷入埋伏,体现了老头子的()、()。

三、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这句环境描写属于()环境,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作用是
四、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表达出老人对鬼子的仇恨,“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为下文老人不用枪痛打鬼子。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画“”的句子是()描写,运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感情达到极致。

2、老头子为什么“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3、画“”的句子是()描写,作用是
4、最后一句从小女孩儿的视角看这场战斗,这叫()描写。

六、简要概括高潮结局部分情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五】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人物塑造的作用
【七】总结小说情节的作用
【八】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