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6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青岛版全
教师个体探究备课
课题:回顾整理(一)
设计教师:
时间:
教师引领
学生活动预设
一、预习学案:
一、预习学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
带大家到数学大本营
去看看,高兴吗?在
大本营的各个营区,
都为同学们准备了数
学题,只有你完成这
些任务,才可以到大
本营去参观,有没有 二、导学案:
信心?
1、蓝旗区
二、导学案:
学生练习。
1、蓝旗区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 20 以内数
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
重 点 强
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 2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
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化
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0 以内的位减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按《课
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
迅速地进行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 8-10 题。要实现
这个目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集体合作探究备课
单位:
年级及学科组:一年级 数学
中心发言人:
时间:
研究的 内容
第一单元 20 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解决的 问题
如何进行 20 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教学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教材中的五幅情境图,展现了“小小运动会”的种种情境。教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厘米、米的认识难点 : 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
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我们身上的小尺子——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上的小尺子”的含义,理解身体部位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 培养学生运用身体部位进行简单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上的小尺子:手指、手掌、脚步等身体部位的测量方法。
2. 测量身边的物品:书本、桌子、椅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身体部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运用身体部位进行测量,以及如何将测量结果转换为标准单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一个关于身体部位测量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介绍“身上的小尺子”:手指、手掌、脚步等身体部位的测量方法。
(2)讲解如何运用身体部位测量身边的物品,如书本、桌子、椅子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身体部位的测量结果转换为标准单位?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身边的物品。
(2)小组讨论:如何将测量结果转换为标准单位?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体部位测量方法及转换标准单位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运用身体部位测量家里的物品,并尝试将测量结果转换为标准单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运用身体部位进行测量。
2. 学生能将测量结果转换为标准单位。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3. 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身体部位测量方法,还学会了将测量结果转换为标准单位。
同时,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新课”部分中的“如何将身体部位的测量结果转换为标准单位”。
这个细节是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比较大小》(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比较大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比较大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苹果大,哪个苹果小。
由此引出比较大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如书本、铅笔、橡皮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直接观察、重叠比较、使用工具比较等。
(3)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比较物体的大小,如何进行比较。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比较物体的大小,如: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书本的大小、铅笔的长度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比较两个书包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书包;比较衣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尺码等。
4. 总结提升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如何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下需要比较物体的大小,如何进行比较。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继续学习比较大小,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6、5、4、3、2)教案设计
预设2:先用10去减,10减3等于7,再用7加2等于9。
……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提升:当个位不够减时,就先用10减去减数,剩下的数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12-3时,同学们采用的的方法和十几减9、8、7、6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有的想加算减;有的用10先减去减数,剩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4.发展练习(见图4)
师: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拔了13个萝卜,兔宝宝只拔了5个,兔妈妈拔了多少个?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制作富有情趣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画,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境地中学习,计算准确性和速度上会有明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
四、回顾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5.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1-4 12-5 11-2
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完成对“十几减5、4、2”计算方法的探索。
【设计意图】借助前面的“十几减9”、“十几减8”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主动地思考。学生用破十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引领学生质疑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流时引导学生叙述计算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算法自动化。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预设1:知识——我学会了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
预设2:方法——十几减9、十几减8、7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十几减6、5、4、3、2。
预设3:情感——生活和数学联系非常紧密。
师:数学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数学与生活联系也非常紧密。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吧。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二单元
1、出示课件。
(不同时间的钟表)
2、老师早上6时起床,6时半吃早饭,7时上班,晚上4时半回家,你能把老师一天里,做每件事的时间拨出来吗?
主备人
二次备课人
课题
我学会了吗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现实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的“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认识整时,半时,和接近整时三种时刻形式。
教学难点
进一步熟练认识整时,半时,和接近整时三种时刻形式。
教学准备
钟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手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力和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这节课我们再看看小青和小林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好吗?
师: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再说出一个时间,让学生拨。
师:我们知道小青是快要6时回家的,那小林呢?
课件出示小林回家的时间
师: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表交流小林回家的时间。
师:咱们再一起看一下小林回家的时间。师拨时,学生观察
师:分针刚刚转过6时,所以我们把小林回家的时间叫做6时刚过。
教师说出时间,请同学拨时间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不同时间,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个时间。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 青岛版(五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青岛版(五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认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2. 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进行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利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进行计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算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师总结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实际应用(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计算速度、准确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
一班级数学其次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第一单元单元备课_一__班级班主备人授课人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生疏的根底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生疏,是认数的连续和开展。
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根底,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根底,对开展同学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学校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1、经受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生疏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挨次,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挨次及组成,会比拟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洁的估量和沟通,建立初步的估量意识,培育数感。
重点难点1、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挨次及组成,会比拟它们的大小。
教学措施1.加强观看、留意操作,让同学经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2、留意培育同学的估量意识,开展同学的数感。
3.留意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让同学主动建构学问。
教学预备挂图、小棒、计数器课题:信息窗一:南微小客人〔2——5 页〕一班级班主备人李秀珍授课人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学问与力量:1、经受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过程中生疏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挨次;初步把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经受数100个数的过程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力量,语言表达力量及与同伴合作沟通力量,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初步的估量意识,培育数感。
个性化修改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元角分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元角分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元角分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2. 学会人民币的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3. 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活动,运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支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支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支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民币模型、计算器、购物场景图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人民币模型、计算器、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1. 元角分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2. 购物支付示例:一件玩具25元,如何支付?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3角5分是多少元?4角是多少元?80分是多少元?2.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模拟购物活动,运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掌握较好,但在购物活动中,部分学生对支付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进行人民币的学习,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找零,以及运用人民币进行更复杂的购物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人民币单位及换算关系的教学,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
我从直观的模型入手,让学生能够亲手触摸到人民币,从而对它们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我通过讲解和例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换算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的换算规则,因为这是后续所有计算的基础。
我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应用,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点。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2021-1-24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认识钟表,认识图形,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统计,厘米、米的认识,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
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教学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备课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新颖有趣。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情境图),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少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传统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相关的口算放在其他单元中,人为地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
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如第65页加混合运算,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小朋友拿50元钱购买纪念品,珊瑚每只17元,贝壳每只25元,海豚每只23元,海螺每只13元。
《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复习的重要性。
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的《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主题,通过系统的复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教学内容1. 乘法的定义: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乘法口诀:通过记忆乘法口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行乘法运算。
3. 乘法的性质: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
3.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乘法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乘法口诀的记忆和使用。
难点在于乘法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乘法口诀表、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分配糖果、摆放桌椅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讲解乘法口诀: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并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运算。
3. 讲解乘法性质: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基本性质。
4. 随堂练习: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题,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乘法的定义、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性质等内容,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包括一些乘法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巩固。
具体的作业题目和答案如下:答案:2×3=6,3×4=12,4×5=20。
答案:5×6=30,6×7=42,7×8=56。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001]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001]本教案适用于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本教案包含以下内容:教材版本、本节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点主要包括:图形、数的认识和运算、分数的认识、时间的认识等。
教材版本•教材名称: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65-8259-0。
本节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掌握运用图形进行计数;2.熟练掌握1-100以内的数字、运算符及其组合方法;3.了解半小时的时间区间,能根据时间判断大致的时间和时间段。
教学重点1.运用图形进行计数;2.数字的境界;3.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及其表达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图形进行计数;教学过程一、开始(2-3分钟)1.以一张数的卡片为入口,向学生介绍1-100以内的数字及其组合方法;2.让同学在纸上写出他熟悉的数字。
二、讲解(10-15分钟)2.1 图形计数1.展示蓝色手表,引入时间的概念;2.展示一张10x10方格图,让学生用颜色区分10个的区域;3.让同学根据图形做计数:•颜色相同的区域里有多少个方格;•每个区域有多少个方格;•计算所有区域的总数。
2.2 数字认识1.向学生画出橙色的小花,并问:“小花有几个花瓣?”让同学回答;2.助教老师在黑板前用手绘出100个的方格,并将数字1-100填入;3.问同学:“要是我在第12个方格里放一个花,你能告诉我放在了哪个数字上吗?”2.3 时间匹配1.向学生展示一个钟表,讲解钟表的指针及其代表的意思;2.让学生将圆盘划分为12个不同的部分,然后可设置指针指向相应的部分,介绍半小时的时间区间; 3.询问同学:“如果现在是10点18分,再过10分钟多少点我们就可以休息了?”三、练习(15-20分钟)1.进行操场上的计数游戏,使学生通过通过游戏更加深入对数的理解,相较书本图片更亲身感受到。
(完整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全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钟表,100 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图形,100 以内的加减法(一),认识人民币,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乘法的初步认识,厘米、米的认识,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5班36人。
经过了一学期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课堂常规有所了解,他们的自制能力、自立能力、及自学能力在上学期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他们天真、好动,好奇、好问、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理解力稍差,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让每个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
2、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 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4、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
5、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6、经历探索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7、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 米=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小小存钱罐|青岛版(五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小小存钱罐|青岛版(五四)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小小存钱罐》。
这一节主要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计算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我们将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存钱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使用存钱罐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存钱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3. 学生能够培养存钱、理财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使用存钱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以及一个存钱罐。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存钱罐,以及一张记录自己存钱情况的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入存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0元可以换成100角,100角可以换成10元等。
3. 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存钱的过程。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存钱的心得,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货币单位换算关系10元 = 100角100角 = 10元2. 存钱罐的使用方法存钱:将纸币和硬币放入存钱罐中取钱:需要时,从存钱罐中取出所需金额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尝试进行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并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2. 答案:根据学生的零用钱金额,进行相应的换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对于那些还不太理解的学生,我会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在下一节课中,让学生们带好自己的存钱罐,进行一次实际的存钱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存钱的乐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 找规律|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找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图形、数字等排列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4.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排列规律:ABAB、AABB、ABCABC等。
2. 数字排列规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找规律计算图形个数、数字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找出图形、数字排列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教学用具:图形卡片、数字卡片等。
3. 学生分组,每组4-6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图形或数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2)学生分享发现的规律,教师总结并板书。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图形或数字排列,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发现的规律。
(3)教师总结规律,并进行板书。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检查,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4. 实际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解题思路。
(3)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板书。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找出图形、数字排列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 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4.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中找出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概念。
2.能够利用数学符号和口头语言来描述“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3.能够熟练完成有关“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基础练习。
教学重点1.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概念。
2.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运用几何图形或数量符号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运用口头语言详细描述加法过程。
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粉笔/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简短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概念。
2.操作•首先,由教师给出一个数学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其次,通过黑板上的演示,让学生熟悉“3+3”这个数学公式。
•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其他类似的问题,例如:“小明和小红各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3.实战操练经过简单了解后,学生开始进行实际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一些适当难度的练习题:“小明和小红各有7个草莓,他们一共有几个草莓?”,“小明和他的3个朋友一共有18支笔,他们一人有几支笔?”。
让学生分别用口头语言和符号等方式描述加法过程,并进行计算。
4.拓展在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高级的应用题目,例如:“如果每位顾客只能购买一队、两队或三队兔子,问需购多少对才能将18元全部用完?”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对加法问题的理解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教授“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理解加法过程,并多进行实践练习,以熟练掌握基本的加法计算方法。
同时,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场景相连系,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 百位数减百位数(不借位)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百位数减百位数(不借位)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百位数减百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借位的概念,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数学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黑板、白板、彩色粉笔、计算器、小奖品等;- 学生:教材、笔、纸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数学题:“529 - 422 = ?”2.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题,提问:“你们觉得应该如何计算?”3.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引导他们注意数位对齐和相应位数相减。
演示(15分钟)1. 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我们要研究百位数减百位数,不需要借位的运算方法。
2.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如何进行百位数减百位数的计算,例如:“529 - 422 = 1_ _”。
3. 引导学生观察示例计算过程,解释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方法。
4.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引导问题,帮助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练(20分钟)1. 教师发放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练题可根据教材提供,题目数量适度。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疑惑,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3. 教师巡视教室,及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答题的学生。
总结(5分钟)1. 教师邀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听取他们的总结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概括和提醒,确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扩展:1. 提供更多的练题,让学生进行加深巩固;2.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百位数减百位数的题目,互相出题答题,加强训练;3. 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评价:本节课上,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对百位数减百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不借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
在练环节,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题目,同学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互助讨论。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下节课展望:下节课将继续研究数学运算,教授借位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减法运算技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2016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
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选取的素材真实、新奇、有趣。
1986年,北京六年级学生杨海兰和上海初中一年级学生吴弘代表全国少先队员登上南极长城站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单元素材以这一真实的事件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在南极考察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神奇的南极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了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认数、数数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数的概念。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
本单元在教学数数的过程中,始终将估与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来到南极的情境,引出了“有多少只企鹅?”和“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数数的欲望。
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及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掌握数的组成。
在自主练习中,利用“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由“数数——记数”是认数的发展。
教材借助两个小朋友观察记录贼鸥的情境,引起学生对读数、写数及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并借助自主练习中的100以内数序表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借助小棒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借助三个小朋友拍球图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大数,在其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两幅现实、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数一数情境中的南极动物,并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情境中的动物,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学习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教材为让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信息窗1中的企鹅、贼鸥、海豹图,5页第6题、9页第6题等。
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或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
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件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关于评价。
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数的大小,能不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来到南极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1及自主练习1、2、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数的概念。
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3、在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中,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丰富南极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知道南极吗?你对南极有哪些了解?(教师简要介绍南极的概况及情境图的背景)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你小组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4、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提问)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企鹅有多少只?贼鸥有多少只?海豹有多少只?海豹和贼鸥一共有多少只?……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1、数一数企鹅的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学生估计)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生答)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只企鹅呢?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啦。
(学生先独立去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法,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参与指导。
)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企鹅数一数。
(学生动手操作)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听听。
(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 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师:数这么多企鹅,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生:10 根10根的数最不容易出错。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师:有多少根小棒?数给大家听听。
(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学生拨珠)(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多数学生用十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0,个别学生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00)(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
(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
练习时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自己独立地去估、数,然后交流自己估和数的方法和结果。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还可以5个5个的数……练习时,可先由教师与一位学生作示范,再让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做练习。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
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
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与一名学生作示范,等学生明白活动规则后,再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五、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来到南极例2及自主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2及自主练习3、4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
2、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企鹅的家乡——南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
(请翻开书第2页)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1、数一数有多少只海豹。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海豹有多少只。
(组间交流)(2)师:你能用小棒来表示出海豹的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4根?(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3、同桌合作,进行几十几的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自主练习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
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填?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吗?(2)师:小动物门着急了,同学们快快帮它们把气球拉回来吧。
(3)集体订正(4)对于多余的信息,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
3、补充练习,写一写,画一画。
4、补充练习40、41、()、()、45、46、()、()、()25、30、()、40、()、()、55、6010、20、()、()、()、()、()、()、()、10054、53、52、()、()、()、()、47四、走进生活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五、课堂小结评选出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到“丰收园”选一个大苹果。
六、课后反思:第三课时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