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官坪明代古柏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澧州官坪明代古柏考

(澧州譚氏“鉞公”親手植古柏史記)

導語:慈利縣城西六十裏,溇水之北,有山名筆峰,俗呼為大尖山。其山雄渾厚實,巍然聳立,巔如筆峰,直刺青天,有“朱筆點天文”之氣象。筆峰西麓之毛灣,乃有“弘農堂”譚氏子孫聚族而居之,其地域官坪。系我澧州譚氏第六代先祖“鉞公”故居之所在。譚鉞;約於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年間(西元1505年-1522年在位17年),奉詔任歷史名城廣西柳州知府,受特恩賜翰林院主考兩廣入為東閣大學士。古家族譜牒記載“官坪”古柏其樹苗來自廣西柳州,系鉞公任職廣西柳州知府回鄉省親(省親;指歸家探望父母,也指拜覲其他尊親。)時從柳州所攜,並由鉞公親手所植故居九層堂天井中。當初此柏樹系植於天井內。歲月流轉,光陰荏冉,鉞公故居凋零,面目全非,舊時風光,依稀莫辨。現時古柏已至室外數丈焉。非是樹能移步,實乃祖屋淍零破敗所致也。古柏歷經了“自然災害之年”及“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之年”,祖柏一次次凋零,枝枯葉死,無一根青枝,無一片綠葉。此後數年,柯柯杈杈,滿目瘡痍,不堪卒睹,令人唏噓。如此逶迤到一九八○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亦即老百姓俗稱之“包產到戶”、“第二次土改”),從此中國農村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農民也得以步入致富之路,先溫飽,後小康。官坪祖柏也煥發勃勃生機,先是新枝嫩葉,萌出滿樹綠色,繼而生機盎然,雄姿英發一派旺盛景象。二○○二年,祖柏被列入慈利縣人民政府掛牌保

護的古樹名單,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損壞,更是為祖柏打造了堅強的保護層,披上了“金鐘罩”,再也不必擔憂它的生存安全。

時至今日;數百年後“官坪”現此地尚存鉞公親手植古柏樹,古柏樹齡超過五百年之久,高二十六米八九,徑大數抱,枝繁葉茂,鬱鬱蔥蔥,以其旺盛生機,昭示我譚氏族運振興,人丁發旺。觀其“鉞公”先祖親手植古柏樹,確勾起譚氏子孫們念想,當初我們家族在明朝也

曾輝煌十代人之久。澧州青泥潭長河堰譚氏五大房宗室繁衍蔓延湘西北之地,蔭襲與明祚胤相終始。“官坪”古柏就是歷史見證。至今古柏則成了古人的唯一留給子子孫孫無價的財產和思念...。

湘西北譚氏六世祖“鉞公”親手植的古柏樹圖片

從“鉞公”先祖柳州攜柏樹苗並親手所植,就驗證了明代把植樹造林納入朝堂的議事日程傳說史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植樹的傳統;

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民間諺語也廣為流傳;武將造林美名揚”,“文臣植樹留詩篇。

歷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崇尚植樹造林的趣聞佳話;

傳說一;武將“慶功栽楊”

武將“慶功栽楊”圖

史傳;西周有位名將沙其俊,他驍勇善戰,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每打一次勝仗,都下令全軍在獲勝的戰地上栽好一株楊樹。後來就連抓到的俘虜也令其栽樹,作為“同慶”活動。隨著沙其俊率兵打仗的不斷勝利,這種“慶功栽楊”發展到栽柳、植槐,後來許多諸侯國把這種植樹活動,作為一種慶典形式延續了很久。

傳說;二.“思鄉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思鄉植柳”圖

史傳;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幹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於拉薩大朝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傳說;三.“植樹皇帝”

民間封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特別頭銜“植樹皇帝”圖

史傳;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除了洪武皇帝的頭銜之外,民間還給他封了一個特別頭銜“植樹皇帝”。朱元璋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沒辦法,只好拿起破飯碗、打狗棍四處討飯。有一年秋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餓得眼睛直冒金星,四肢無力。當他跌跌撞撞走到一個小村莊時,頓時眼前一亮,發現村邊的一處爛瓦堆裏,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心裏說,老天爺餓不死瞎眼雀。於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品味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裏撿回了一條小命。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有一天領兵再次路過那個小村莊,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上面依然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緒萬千,正是這棵柿子樹,才使自己免於成為餓殍。

他仰望著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樹,緩緩脫下自己的紅色戰袍,又親自

爬了上去,鄭重其事地把戰袍披在柿子樹上,並封它為“淩霜侯”,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果樹救命的經歷,讓這位洪武皇帝實實在在認識到:樹可救荒災,樹可富家國。

朱元璋在他推行的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文化措施中,就把植樹造林列入其中,並納入朝堂的議事日程。同時,制定了具體的定額及獎懲政策。“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對利用荒地、閒散地種植樹木者實行優惠政策,予以免稅,樹木成材後歸己。而對完不成植樹任務者,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懲罰。

對亂砍亂伐、偷盜樹木者,一律加以治罪。他還下令自己老家安徽鳳陽並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棵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幾年後碩果累累。朱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悅,化裝後進行微服私訪,回來後對大臣們說:“救我命者,柿樹也!凡私自砍伐柿樹者,從嚴論處。”在推行植樹造林上,朱元璋恐怕是最具經濟意識的。他令天下廣植棗、柿、粟、胡桃等果樹,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力發展經濟林,並提出如果這樣做了,歉年可度荒,豐年可賣錢,也就是提倡發展商品經濟。特別難得的是他不顧萬乘之尊、不惜龍體之貴,親率官民在京城金陵朝陽門外植樹木50餘萬株,並號令百姓“每戶初年200株,次年400株,三年600株,違者發配雲南充軍。”朱元璋在植樹造林實踐中認識到:要大面積植樹造林,必須解決技術人員問題和培育樹種的問題。於是,他頒旨在鐘山創辦了我國最早的農桑學校和園林場。他告誡文武百官:“農桑衣食之本,學校道理之原。”有的官員進京彙報工作,卻不知道所轄區域的桑株數目和辦農

桑學校的情況,朱元璋很不滿意,大加斥責,有的因此而受到降級處分。由於朱元璋重視植樹造林工作,使全國的植樹造林活動得以全面、深入、持續開展,收到了明顯效果。據歷史學家估計,在洪武年間,全國的植樹總數高達10億株。當時的人口不足6000萬,30年中人均植樹當在16000-17000棵之間,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足以讓現代人汗顏...!

注釋:明朝史據;明代的探親假制度細化嚴格。明洪武年間,朝廷規定:內外官的探親假一律向皇帝報批,皇帝根據路途的遠近,確定假期的長短。探親假一經批准,由應天府頒發回鄉證明。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朝廷又作出規定:兩京(北京、南京)的文職官員離開老家六年者,經申請,方能回鄉探親。明孝宗弘治年間,朝廷又進一步細化了探親假的時間,除往返路程外,可給探親假兩個月。違限一年,停俸祿五個月;違限一年半以上,革職問罪。

編輯製作:澧州譚氏“添麟公”支系第二十一世裔孫譚曉平

統計字數:26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