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风骚:奏出阅读教学中的美妙乐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领风骚:奏出阅读教学中的美妙乐章

摘要: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可见阅读教学地位的重要,它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以读为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大家也越来越重视朗读的指导,并把朗读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上齐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不同的阶段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也有许多教师在理解“以读为本”时出现了偏差。在一些语文课堂上,虽然读得不少,但是没有质量,或为读而读,或有读无导,或导不得力,或没有层次性,或没有协调性,造成了许多无效的朗读。因此,要使学生朗读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该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地对朗读指导进行精心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个性朗读以读为本情感的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如何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呢?本人认为应以“读”贯穿全文的始终,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读出自信、读出意境、读出价值取向。下面谈谈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一、示范朗读,潜移默化地影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朗读水平就会有多高。”许多名家大师也都说,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而模仿是人们最爱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技能习得方法,学生最初的朗读都是靠模仿来完成的。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欲望,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而在学生的朗读没有到位时,教师适时的范读更是一剂催化剂,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桥》一课描写的是山洪暴发的危急场面,学生大多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对课文中山洪暴发时的危急氛围并没有多大的感受。于是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我一改平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的做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洪暴发的声音,我在这样的声音中范读课文开头部分,再让学生配乐接读课文的

后半部分,学生马上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朗读也逐渐进入了佳境。

二、层次朗读,水到渠成地提升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机械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思维的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在品读表现主席痛失爱子后悲痛心情的一句话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有层次的朗读指导:

品读句子: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指名一学生读,生读得一般)你从哪读出了主席的悲痛欲绝?你能再来读一读吗?(学生强调了他体会到的重点词句,读出了点味道)

师: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地描写?你再来读读。(学生对句子有了更深的感受,读得更有味道了)

师:同学们,把这句话中最揪你心的部分好好地读读。(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老师然后作引读:

师:是啊,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对于主席来说,这是一种剜心刺骨的痛呀,读——

师: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亲人了,这对主席来说,是一种肝肠寸断的痛呀,读——学生朗读,人情入境。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以重点词为抓手,引导学生体会,一层一层如剥笋般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主席悲痛的心情。有了这种深入的理解和内心的体验,朗读指导便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能读得声情并茂了,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个性朗读,情感自主地宣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文章情感之前,很难把书读好,很难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也很难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因为语音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是相一致的。有感情(真实的、自然的感情)地朗读课文,本质上是通过语音的艺术变化来演绎情感的变化。而感情是个体在体验中、感染中、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产生的。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指导:

品读句子: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感受母亲的心情。(学生自由读)

师:母亲读完诗后,心情怎样?

生1:心花怒放——带着这样的心情读

生2:沾沾自喜——读

生3:非常高兴——读

生4:异常兴奋——读

教师小结:母亲的高兴,从表情可以看出来。(点红词语)

母亲的兴奋,从语言可以看出来。

母亲的激动,从行动可以看出来。

学生齐读句子,再次感受母亲的心情。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在这个片断中,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感情”,这才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自主地宣泄。

四、多样朗读,有的放矢地引领

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个别读、分角色读,一节阅读课光靠一两种朗读形式是撑不起“读”的整片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情感表达的差异有机地选择多种朗读指导形式,这样学生以各种方式热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入情入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时”一环节时,就设计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朗读训练: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这个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雾的大。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教师范读)来,(生自由感情朗读)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