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经济学学习报告
法学专业认知报告(共5篇)
法学专业认知报告(共5篇)第一篇:法学专业认知报告认知实习报告根据小学期的安排,第一周是认知实习,主要是听一些讲座和去法院旁听。
根据这个安排,我们基本完成了第一周的课程。
通过认知实习,培养我们对于本专业的热情,进一步认识法学的学习方法与法律职业的特点,以及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第一次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法律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首先应有权利义务思维,这点尤为重要。
权利与义务的思维方式,时刻能提醒我们如何去运用权利以及维护我们的权利不受损害,相对的,我们也清楚我们享有哪些义务,便于能够积极地履行义务,可以避免因没有承担必要的义务而遭受不必要的不利。
法律人关于法律之争的思维,应当是合法性由于客观性。
法律是普遍适用的具有公共效力的约束性规范,因此合法性必须优先考虑。
在法律事务中很重要的一点,法律理由应当优于法律结论。
法律充当着社会评价标准的功能,在实际中,无论原告方还是被告方,对法院的判决都能心服口服,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必须用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当事人。
当理由充分足够的时候,才能保证有一个合理的法律结论。
住房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房价是当代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
老师关于政府对房价的宏观调控的讲座,给我们打开了另一个视角,脱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从法律的角度去看政府的调控。
老师对于国家赔偿法的讲座,以麻旦旦处女嫖娼案为视角,来讲解国家赔偿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国家行政方面的瑕疵。
这周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去法院旁听。
第一次,很不幸的没能听成功,没开庭。
所以第二天就接着去了,我们很幸运的赶上了,而且还既听了民事审判也听了刑事审判,刚好补上了昨天的空缺。
通过法庭的旁听,帮助我理解与加强了民事诉诉法与刑事诉诉法的知识,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见证了,看到了标准的司法程序,并认真观摩了当事人之间举证质证过程,了解了一些法律的适用范围。
将我们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现了不足,再将之用于以后的学习中,指导学习。
法经济学
第一章法经济学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法经济学的称谓和含义。
2.掌握法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3.掌握法经济学研究框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正义的第二种涵义——也许是最普通的涵义——是效益。
……只要稍作反思,我们就会毫不惊奇地发现: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浪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读者必须牢记:经济学后面还有正义。
法律的经济分析的解释力和改进力都可能具有广泛的限制。
然而,经济学总是可以通过向社会表明为取得非经济的正义理想所应作的让步而阐明各种价值。
对正义的要求绝不能独立于这种要求所应付出的代价。
”——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Posner)第一节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形成一、萌芽、孕育阶段法律中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学家对法律分析早期融合;18世纪的法与经济的融合亚当·斯密,贝卡利亚,边沁;20世纪20年代,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康芒斯。
二、形成、普及阶段经济学和法学的真正结合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推动力由美国著名法学家弗兰克和卢埃林发起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由于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所带来的思考:市场并非万能,需要政府运用“看得见的手”来干预经济生活,市场失灵需要进行法律救济。
法经济学的初步形成:20世纪60年代标志: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与经济学》杂志的创刊(1958年);科斯1960年发表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法经济学学派的真正树立标志:波斯纳在1973年出版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从法理学的高度,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学说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确立了法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体系。
法经济学是分析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的法律制度的变迁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效率、效益和公平、正义有机结合、交替循环上升的法律价值观,结合本土具体的、动态的社会规范,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成本——收益,从而实现正义的三个基本成分——安全、自由、平等的合理平衡,以及正义和秩序有效协调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法律学习心得范本
法律学习心得范本标题:法律学习心得——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引言:法律学习是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我的法律学习心得为线索,总结了拓宽视野、增强自学能力、加强实践锻炼等方面的体会,希望能为广大法律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在法律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扩展专业知识的起点。
在这方面,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广泛阅读:阅读是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通过阅读法律类图书、期刊、法律案例等,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的最新进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多元学科的学习:法律是一门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我在法律学习中积极学习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增强自己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活动是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积极参加法律研究会、法律实践团队等社会组织,与法律实践者交流经验,了解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加强基础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法律学科的学习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优秀的自学能力。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积累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法律学科的学习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
我注重学习法律基础教材,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自学能力:法律学科的知识庞杂繁杂,需要具备自学能力。
我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整理笔记、解析法律案例等,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3.利用多种资源:在法律学习过程中,我善于利用多种资源。
我除了上课听讲、参与讨论外,还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找寻丰富的学习资料,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应用能力法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这方面,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参与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将法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我积极参与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辩论和角色扮演,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法经济学
——以中国成立法经济学研究会为例进行分析武长海法经济学,作为法学学科之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覆盖范围广、研究和接受人数众多的法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学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远影响。
在法学理论上,法经济学理论已经发展成为除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三大主流法学派之外的最重要的法学理论,甚至与三者并驾齐驱。
在部门法学上,法经济学无论是作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基本上涵盖了整个法律领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独立的法学学科。
法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法学科,无论在法学价值观上还是在法学方法论上,都为法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从其研究方法来看,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价格理论、计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来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
在法学价值观上,法经济学形成了正义与效益双重标准的法律价值观;在法学方法论上,法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法律运作,使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安定,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从全球来看,法经济学,发端、发展、成熟于美国,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得到蓬勃发展,这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与经济学以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
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发展成熟后,对法学实践的发展又起了极大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法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基本观点被广泛运用到美国国会和政府、欧盟议会和委员会的立法、修法和废法的程序中。
在司法领域,法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运用到司法审判、法官培训中,在美国绝大多数法官都接受过系统而严格的法经济学理论培训。
从法学教育来看,在美国以及欧洲许多国家,法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专业、一门独立课程、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专门的法经济学会等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法学领域的一枝奇葩。
经济法基础结课报告范文
经济法基础结课报告范文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要对我的经济法基础课程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回顾。
经济法基础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涉及到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对我们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门课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让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对经济法的整体认识。
首先,经济法基础课程首先介绍了经济法的起源和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是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对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经济法的主要特点,即它的立足点是经济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经济法基础课程还讲述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到了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即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合法原则。
自由原则要求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平等原则要求交易各方受到平等对待,合法原则要求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
最后,经济法基础课程还讲述了经济法的基本方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到了经济法的三大基本方法,即规制、保护和促进。
规制方法是经济法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护方法是经济法对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促进方法是经济法通过调整经济环境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经济法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无论是作为一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还是将来的职场人士,我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
经济活动中的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运用,以便更好地开展经济活动和应对经济风险。
同时,我也想对经济法基础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希望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以便加深我们对经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精选)(一)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精选)(一)引言概述法学专业是一门涉及法律和法律体系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学专业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学习内容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本文将调查并分析法学专业的相关情况。
正文1. 就业前景1.1 法律咨询行业:提供法律咨询、解决争议和起草法律文件等服务。
1.2 法院与检察院:担任法官、检察官、书记员等职位,审理案件、起诉和执行判决。
1.3 政府机构:从事法律政策研究、法规制定和法律监督等工作。
1.4 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务经理、合同管理等职位,处理公司内部法律事务。
1.5 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从事法学研究、法学教学和法律培训等工作。
2. 学习内容2.1 法律基础理论:包括法律哲学、法律史、法律逻辑等学科,为学生提供法律思维和理论框架。
2.2 法律实务知识:学习法律程序、法律文书写作、法律实践等,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3 法律经济学:研究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经济思维的基础。
2.4 法律文化:学习各国法律文化、法律体系的比较和交流,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
2.5 法律伦理与职业道德: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为其未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基础。
3. 对社会的贡献3.1 维护社会秩序: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2 保障公平正义: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参与司法程序,为个体和社会维护公平正义。
3.3 提供法律咨询: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为个体和组织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他们理解法律并合法经营。
3.4 推动法治进程: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法律研究和制定法律政策,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3.5 培养法治意识:法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综上所述,法学专业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包括法律咨询、法院与检察院、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学术研究机构等。
学习内容包括法律基础理论、法律实务知识、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化和法律伦理与职业道德等。
国际经济法心得体会2篇
国际经济法心得体会 (2)国际经济法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一)国际经济法是研究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中的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学科。
在学习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一些心得体会:1.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国际经济法是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它规范了国际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行为。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有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国际经济法的多元性:国际经济法涵盖了各种国家间的法律制度和规则,涉及到国际、地区和双边层面。
了解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国际组织的法律框架以及国际协议的内容是学习国际经济法的基础。
3. 与国内法的区别:国际经济法与国内法有许多区别。
国际经济法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和利益平衡,而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国际经济法也需要考虑到国际组织和多边协定的影响,这与国内法有所不同。
4. 法律与经济的结合:国际经济法是法律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在学习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法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经济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际经济现象,而法律的知识可以提供规则和制度的框架。
5.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领域,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组织的变革都会对国际经济法产生影响。
因此,不断学习和更新国际经济法的知识是必要的,以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
同时,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参与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也是提高自身国际经济法水平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习国际经济法不仅需要熟悉法律理论和实践,还需要了解经济学的原理和国际经济的发展。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经济法,为推动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做出贡献。
国际经济法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二)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学习,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广泛的领域,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贸易规则、投资条约等方面。
因此,我发现了需要对很多国际经济组织、贸易协定以及相关案例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读书笔记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后感姓名:王珊珊学号:31703510105 班级:法律(非法学)一班最近有幸拜读了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一书。
这本书将法律与经济学的知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人是理性人为前提,主张法律是一个逻辑概念的自主体,利用经济学原理从多个方面分析法律问题。
它的出版为经济分析法学派在美国法学界站稳脚跟提供有力的支持,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一、经济学给法学研究带来了什么1、经济学的考察能使法学研究拓宽法律作为一个社会工具的认识,尤其是在效率方面会有一种质的提升。
以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派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分析法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于法学领域,其目标是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以参与者理性为前提,而法学研究者则是法律规范理性为前提,法律关系参与者是否理性并不被考虑。
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学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法学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进行本学科范围内的分析,他们将规制以及规制文本定位为理性,极大程度上尊重公平与正义这个理念原则,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效率的应用。
经济学分析不仅能为法学研究拓宽认识,也能为法学研究带来新的价值理念——效率。
没有效率的公平也是一种不公平,公平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虽然无法直接量化,但可以针对具体个案的公平是有一个价值范围的,过大的经济成本投入与时间消耗会造成公平本身价值的降低,降低震慑作用,失去教育意义。
2、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法律的制定与运用更多地考虑理性。
理性作为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行为人的自利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与理性相对的是感性,是他利行为,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是道德。
道德中一部分价值理念也是法律的价值理念,从成文法的前身习惯法上看,道德本身就是法律的来源之一。
法律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就法律的价值角度看,法律追求的是一种感性。
道德讲的是人性善或是人性恶的问题,除开个人修养的考虑,更多的是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对个人要求,道德是人类社会总体理性的要求。
经济法实验报告
经济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经济案例,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经济法的相关知识,掌握
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经济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案例分析,选择一起经济纠纷案例,对案情进行全面分析,包括案件的起因、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相关法律规定等。
2. 法律适用,根据案情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法律适用,分析案件中涉
及的经济法律问题,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3. 解决方案,结合经济法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包括调解、诉讼等途径,并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根据案例,进行模拟庭审、调解等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经
济法的实际操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三、实验结果。
经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对经济法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经济法
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学生们提高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了法律意识和经济分析能力。
四、实验总结。
经济法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法律学科之一,对于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和
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不仅对经济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经济法实验的开展,不断完善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经济法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律经济学心得
法律经济学心得两年前的大学时期,因为看了桑德尔教授的公开课视频对法学产生了兴趣,觉得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
随后去旁听过法学院的课程,考取了法律硕士。
经历过考试,态度已经由兴趣变成了专业,机械地做起了学生。
因为没在选修课表上看见法律经济学,以为法律经济学是一门必修课。
当发现时果断选择申请旁听,并且感谢老师肯将我们旁听生“在编”,一视同仁。
第一次去旁听没有任何的准备,已是落后,但奇怪的是并不觉得吃力。
上课所讲的内容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可是自己只是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然后经过不断追根溯源,层层思考,从事实中剥离出来一个个法律经济学原理。
当证据摆在眼前,它已把我们要说的都说出来了,我们只有承认。
这种授课方式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没有课本,没有抽象的概念,却忍不住让人把每个例子都记下来。
一环扣一环的思考,让大脑不断运转,手里的笔也停不下来,虽然觉得累,却十分清醒。
一直觉得学经济的人聪明,像我这种数学白痴应该是理解不了那些抽象的原理。
可是上课后发现,经济学也只是用成本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虽然对数学难以理解,却依旧不影响我们看问题的视角。
法律经济学也是如此,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法律,让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法律是一种工具,如何将工具的功能最大化,从宏观上平衡成本利益,需要用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所谓大师,并不只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讲的这些知识、理论、观点能被大众所理解。
熊老师的讲解是从我们生活中、社会中的小事入手,从细微处挖掘其背后道理所在。
当然,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法律,着实为我打开了一扇天窗。
从小到大学习、背诵的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瞬间沦为成本和工具,确实是心有不甘。
可是当高大上的道德和真理脱去华丽的外衣,走入生活之中,真真是化为人心里的成本小算盘。
这种用事实说话的上课方式让人不得不信服。
还有就是之前的学习,让我养成了单一视角的习惯,从未质疑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背诵的内容。
纯粹经济损失的法经济学分析
纯粹经济损失是指在没有直接涉及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情况下,因特定事 件引发的经济损失。这类损失在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保险、合同、侵权等 领域。由于纯粹经济损失往往与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其 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纯粹经济损失类型化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等。这些 灾害通常会带来严重的纯粹经济损失,如房屋、财产和生计的损失。
三、案例分析
以美国电报公司(AT&T)案件为例,AT&T因误操作导致客户信用卡信息泄露。 虽然AT&T并未直接或间接遭受财产损失,但客户的纯粹经济损失却十分巨大。在 此案中,法院最终判决AT&T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保护消费者权益:法院认为消费者在信息泄露事件中遭受了严重的信息 安全威胁和财产风险,因此应当得到赔偿。
总结
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是当他人的过失或行为导致受害者遭受纯粹经济损失时的 一种法律救济方式。对于社会而言,它可以促进公平和公正;对于个人而言,它 可以弥补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在认定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时,需要明确法律标准、 事实认定和证据要求。在应对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时,建议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内 部管理并完善法律法规。
五、对比研究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纯粹经济损失之间的异同点。首 先,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造成的纯粹经济损失往往比较直观和显而易见,而法律 要求的纯粹经济损失则可能较为隐蔽和复杂。此外,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的纯粹 经济损失通常涉及范围较广,而法律要求的纯粹经济损失则可能只涉及特定行业 或企业。
4、因果关系
纯粹经济损失的发生必须与特定事件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例如,如果 某企业的生产因遭遇洪水灾害而中断,那么由此产生的纯粹经济损失就可以归因 于洪水灾害。Fra bibliotek 四、案例分析
法律经济学
2.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3.运用法律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4.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至少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有交叉学科选修课 2 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0.5 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 12 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参加 1 次所在学科领域的全国或国 际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每次学术活动要有 500 字左右的总结报告。学 校提倡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跨学科的学术活动。 2.专业外语(0.5 学分) 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直博生选读和笔译相关专业外文文献,使研究生了解、 熟悉外语论文的写作及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和进行学术报告的要求。指导教师负责组织专业外语的 考核。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博士研究生提出更高的专业外语要求。 3.实践环节(0.5 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类别
适用 范围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是否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必修
D
2700003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1/2 必修
D
270000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1 2 选修
D 公共课
F
240002* 3700001
博士英语 汉语
48 2 1/2 必修 D≥5
96 6 1+2 必修
适用范围说明:“D”表示博士生,“F”表示留学生。
《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读书报告
《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读书报告赵洺2015S0600114 一、内容提要本书以优雅的散文形式,将经济分析的方法带进法律学,阐释经济学上的“效率”和法律上的“正义”。
逻辑严谨,可读性强,为经济学人和法律学人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
作者熊秉元以平实、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
二、心得体会略带艰涩地读完本书,闭上眼回顾,我想此书读起来实在难以称得上引人入胜。
不过后半部分比前几章好得多,读的也更加顺利。
“追求公平正义时,不能只注意结果,而必须考虑所付出的资源。
也就是说,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
”这是台湾著名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教授在其新著《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中提出的“忠告”。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近乎完全的法律外行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我认识到了法律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完全僵硬的标尺,人们很多时候无法从中获取标准答案。
所谓的“若非”原则,“可预见”原则,NESS 原则,分别在解释某些特例的时候非常管用,而它们相互之间是不统一的,在同一个案例中不同的判断准则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自然法学派提出“绝对正义”的概念,在不完善的实在法之上,存在着完善的、绝对正义的自然法。
乍看之下,这种正义虽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行的,但似乎能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存在。
然而细细推敲一下,也能发现这“绝对”是站不住脚的,正义是一个主观的价值判断,每个人心中正义的尺度不尽相同,理念可以很快获得认同,但当特殊事件发生时,人们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侧重点的差异就开始显现出来。
因而,如果仅把正义看作是道德高地的标杆,就失去了它的效用。
法律的经济分析——一种实用的法学方法论
法律的经济分析——一种实用主义法学方法论熊晓彪摘要:传统法学观点认为,法律在于实现自由、秩序、正义三种基本价值。
为此目的,产生了诸多法学方法。
然而,这些法学方法不是过于僵硬武断,就是过于感性直白,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
随着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理论相继涌现。
由于法学的研究对象(正常人)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极其相近,因此使得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适用于法学研究成为可能,这同时也弥补了法学方法论理论依据的不足。
关键词:法律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成本效率责任分配“对我来说,法和经济学最有趣的方面就是,它试图将学习法律的理论、从理论中推导出的精确假设的经验验证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之上。
法律是一种非常古老和重要的社会制度,看不出来有任何理由能让它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
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科学中发展最成熟的学科,法律制度同经济学家成功研究过的制度有很多相似与重叠之处。
”——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摘自迈克尔·福尔和罗杰·范·德·伯格编《法和经济学文集》(1989)一、何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迄今为止,法学仍然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过去如此,未来亦不会改变。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法学仅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然而,法学远比其他科学更加古老、更加重要。
因为法学与权利分配息息相关,而权利分配则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法的价值在于自由、秩序和正义,法学的目标在于实现上述三种价值,它们都旨在确保人类社会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传统法学将法律定义为是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的法学理论和方法。
遗憾的是,它们难以回答:“一项制裁将如何影响行为人的举动”这样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要求那些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赔偿,未来产品的安全性和价格两方面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如果累计三次犯法的人会被自动关进监狱的话,犯罪的数量是否会下降?传统法学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采取的方法一直是——通过直觉和一切可以利用的事实来作出判断。
法律学习情况汇报
法律学习情况汇报最近一段时间,我对法律学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汇报。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对我的法律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通过阅读大量的法律书籍和文献,对法律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重点学习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法律课程,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我对法律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还关注了一些热点法律问题,比如网络法律、知识产权法律等,这些都使我对法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我通过参加法律实践活动,比如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提高了自己的法律实践能力。
在模拟法庭中,我扮演过辩护律师、法官等不同的角色,这不仅增强了我的法律案件分析和辩论能力,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法律援助方面,我帮助一些有法律问题的人进行咨询和解决,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通过参加法律讲座、学术论坛等活动,扩大了自己的法律视野。
在这些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一些法律界的大咖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同时,我也通过和一些法律专家进行交流,向他们请教了一些自己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我解决了很多困惑。
总的来说,我的法律学习情况还是比较良好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实践和交流,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法律能力。
但是,我也清楚地意识到,法律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才能在这个领域中有所成就。
接下来,我将继续保持对法律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为将来的法律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上就是我对法律学习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指导。
谢谢!。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札记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背景与作者介绍 (2)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3)二、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 (4)2.1 法律形式的经济学分析 (6)2.1.1 规则与产权 (7)2.1.2 市场与政府干预 (8)2.2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规制 (10)2.2.1 制度设计与执行 (12)2.2.2 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 (13)三、法律形式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14)3.1 法律形式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16)3.1.1 信息传递与透明度 (17)3.1.2 风险分配与激励相容机制 (18)3.2 经济行为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0)3.2.1 市场竞争与合作 (21)3.2.2 政府政策与法律变革 (23)四、法律形式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4)4.1 法律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5)4.1.1 保护产权与激励创新 (27)4.1.2 规则制定与市场秩序维护 (28)4.2 经济发展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9)4.2.1 市场需求与法律改革 (31)4.2.2 政府角色与法律制定 (32)五、结论 (34)5.1 研究总结 (35)5.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概述《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是一本深入探讨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著作。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法律的形式主义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为读者揭示了法律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法律的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合同理论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者阐述了法律形式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强调了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本章探讨了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旨在为法律与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与经济学相互影响的关系。
法学大三下学期期末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法学大三下学期期末总结法学大三下学期期末总结法学大三下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个学期的学习和成长,我深感时间的宝贵和不容浪费。
在这个学期里,我不仅在法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进步,还提高了自己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将简要总结我在这个学期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首先,在法学理论方面,我学习了民商法学基础》和法律经济学》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进一步熟悉了我国现行民商法律制度,了解了法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这些课程拓宽了我的法学知识面,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实践方面,我参加了模拟法庭和法学实习等活动。
通过模拟法庭的参与,我锻炼了自己的辩论和演讲能力,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法学实习让我有机会与专业律师和法官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职责。
这些实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加深了我对法学的理解和热爱。
此外,在研究和分析能力方面,我比从前有了更大的提升。
在完成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比较。
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如何运用逻辑和法理进行推理和论证。
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使我在学术研究中更有信心,也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具备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法学专业的课程复杂而丰富,需要兼顾法律理论和实践,因此学习压力较大。
有时候学习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进度紧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复习。
但是通过努力和坚持,我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的学习和成长让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在法学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这个学期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法学信念,对法学的热爱和追求也更加深厚。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
展望未来,我希望在法学大四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法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经济案件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案件心得体会在我的法律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处理了几起经济案件,这让我对经济领域的法律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中吸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认识到经济案件的复杂性。
经济案件通常涉及大量的证据和金融数据,需要对相关法律条文有足够的了解。
在处理经济案件时,我们必须仔细审查各种证据,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于金融数据的分析和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一起涉及大笔财产或资金流动的案件中,往往需要结合财务和经济专家的意见,以便准确地评估损失或获得的利益。
其次,我学到了法律与经济学的交叉应用。
经济案件涉及的问题常常与市场机制、合同约定和经济行为有关。
因此,在处理经济案件时,我们需要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法律实践中。
例如,在一起经济纠纷案件中,双方争议的焦点通常是合同的解释或履行是否符合市场规则。
通过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意图和行为,并为他们提供科学合理的法律建议。
另外,我也认识到在经济案件中调解的重要性。
与其他类型的案件相比,经济案件往往对当事人的财务状况和声誉造成更大的影响。
因此,及早解决纠纷并达成和解是非常重要的。
在处理经济案件时,我们努力促成各方对纠纷进行妥善的调解,以减轻当事人的损失和不便。
调解能够节约时间和金钱,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当事人之间的业务关系和合作。
通过积极主动的调解,在我参与的案件中很多纠纷得以成功解决,当事人双方对我们的专业能力和中立立场表示了肯定。
最后,我从经济案件中认识到了法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案件的审理和解决,有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案件的审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纠纷,更是在维护经济秩序,推动经济法治建设。
在处理这些案件时,我们努力保护公平竞争和契约自由的原则,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通过严格执法和审慎判断,我们可以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经济学学习报告
张秋静
关于学习报告老师给的两种思路,法律经济学这门课上分析了哪些问题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或者用法经济学的思维来处理一个法律问题。
前种思路所承载的内容我在课堂笔记本上已经有过非常详细且准确的记录,老师的的经济分析和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也都已谨记心中。
所以在最后的这篇作业里,我想具体应用这一年以来所补充的武器弹药库来解决一个困扰了我(相信也是大部分法律系学生)三年之久的法律问题。
大一上法理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的推荐书目里有一本《洞穴奇案》,整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
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
威特莫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
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莫尔做牺牲者。
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案子提请再审被接受,二审中十四位大法官各执其辞,每一个法官说得都有理有据,合情合法,着实让人忙不迭得要认可点头,却偏偏他们的观点又大相径庭。
人吃人,到底怎么判?
情理上言,本该同舟共济、生死相依的探险伙伴,在死生关头抛弃道义情谊,同类相食。
兽相食,人且恶之,何况是万物之长的我们?人之为人,总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若为生存不择手段,与兽何异?我总觉得,赖活不如好死。
法律上看,他们的确是杀人了,处境再可谅,借口再堂皇,理由再充分,过程再公平,也不能洗清行为的罪恶之色。
两年前的我(亦即没有学过法律经济学的我)似乎是更加信服的是虚无缥缈的生命的绝对价值论。
但转念一想,牺牲一个救了四个听起来也无可厚非,饥饿是最重要的一种紧急避险,法官惩罚不比自己坏的人是一种法律的耻辱。
就这样,我被陷进了陷入绝境、抽签、公众同情、政治因素、紧急避险抗辩及赦免的混沌之中,该无罪该有罪,纠结苦恼都找不到一种可以完全说服自己的比较好的思维方法。
三年后,庆幸自己总归是在进步的(感谢我的老师们,当然当下最直接的是熊老师)。
在这里我将试着从法律经济学中的几种思维方法来分析。
公正具有功能性的内涵,是一个工具。
法律经济学认为,正义是一个人们在演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正义被赋予、被填充了不同的内涵,这表明正义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并不是目的的本身。
我们需要正义来处理一些问题,当时空条件不同时,自然也需要不同的正义。
而在被困的那个小山洞里,对五个人之中的四个来说,赋予他们尽一切努力生存下来的权利显然才是那个情境下正义合情合理的内涵。
至于剩下的一个倒霉者应该是谁,这是游戏规则所决定的了,只要游戏规则的概率均等且能够形成权力权重的共识,就可以认为是公正的方式。
假设性思维。
对于案件的判决,其争议焦点可以归责为所谓人性的不忍,人吃人是丑陋的邪恶的不应该的。
这是典型应然式结果式思维。
当面对两难抉择时,我们不妨深入探索一下应该的结果实质到底是由什么在支持着,就像学法条时应该要弄清楚立法的初衷和背后的精神意义一样。
人不应该杀人,是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地保障着每一个人,尤其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权。
我假设,如果有一天,我成为被困山洞的其中一员,我当然愿意相信自己是那五分之四而不是五分之一,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吃人才能活下去的无奈之举是不是就变得可以接受和理解了。
如果我不幸被杀,我希望凶手是个体的人,而非公器,平等或意外地丧生于个人之手,我接受那是我的运气不好。
如果我被判有罪,我不期待所谓的民意或行政干预来令我脱罪,尽管那也是我欢迎的结果。
我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审判者是闪耀着人类伟大理性光辉的真正的符合时空里的公正,而非生硬死板是法条表明的正义。
这是一个集体的行为。
人多的时候和人少的时候性质往往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山洞里面的只有两个人,也许事情就变得简单得多,每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个体,自然也没有救自己而牺牲别人的理由。
但是被困的偏偏是五个人,我们都知道在数学上四大于一是一个恒成立的真命题,但是放到法律的世界里,当人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选择对自己而言合情合理的行为,但加总之后往往是不好的结果。
所以立法的最初,本就不该让个人承担太多的重量。
所谓法律不强人所难就是这个道理。
财富极大。
蒲士纳的财富极大理论简直就是一个重核弹投在了一向以公平正义为标杆的法学世界,乍一看貌似追求财富难免太过于功利主义色彩,和法学所追求的公正、尊严等基本人权格格不入。
按照蒲氏的财富极大理论,在面对一场官司时,法官们可以扪心自问,怎么判,才能使社会里的财富越来越多?基于这个立场,四个幸存者显然不应该被判有罪,首先,让一个人牺牲比让五个人都死掉要好,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财富的流失,也让搜救者的搜救不至于失去本来可以创造的产值。
其次,让四位心中忍受了巨大煎熬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死去,对于牺牲者的家属并没有实际的帮助,反而又摧毁了四个劫后余生的家庭。
为什么不让他们活着为社会献出他们剩余的全部热血呢,相信他们会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赡养牺牲者的父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他的孩子。
何乐而不为呢?
A—A',替代方案是什么。
如果认为他们有罪,那就意味着五个人都只能被困在山洞里面等死,外界的营救行为也因为没有期待的可能而变得徒劳无功失去了全部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冷眼默认这一结果,那和剥夺生命的刽子手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人都有生命权,除了牺牲掉其中可怜的一位,我们还能够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案吗?最起码于我而言,答案还是否定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承认四人有罪,也不该在这件案子判处他们绞刑,毕竟执行死刑的外部性成本太大了,法律的功能性应该是一种矫正和补偿的内涵,我们的立法精神是要拒绝恶性的暴力行为,杀人是不可以的,杀任何人都是不可以的,以暴制暴无疑有以子之矛攻
子之盾的嫌疑,所以死刑是一种无法补偿且不可逆的应该被废除的野蛮刑罚。
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法律问题了。
除了以上几个分析视角,法律经济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观点都让我们茅塞顿开惊艳咋舌,限于篇幅字数的原因便不再多做描述。
课程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放心之余不免感慨,要是早些接触经济分析,也许传统法学所展示的洞穴奇案就没那么“奇”了,当初的法理学作业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迷惘和无措。
嗯,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意义孤行。
有认同企业家的雅量,学着接受新的进步的工具,做有趣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