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金文否定副词“毋”之用法
“聚焦”古代汉语否定句与疑问句的研究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二)疑问句
作动词“云”的宾语不前置 :
子夏云何 ? (《论语·子张》)
作介词“于”“於”的宾语不前置 :
盗贼之行 , 於谁责而可乎 ? (《庄子·则阳》)
当动词“谓”作“认为”讲时 , 宾语不前置 :
前置的语序: 主语(可省略) + 否定词 + 宾语(代词)+ 谓语
举例说明
(1)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2)毋吾以也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4)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聚焦点二:“莫”的词性讨论
关于“莫”的词性,学术界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一)无定代词 (二)副词 (三)动词 (四)代词、副词、动词
1.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 即无指代词,由马建忠(1898年)提出,在《马氏文通》中, 他把莫字归为约指代词:
“左成十六:‘各顾其后,莫有斗心。’莫者,无人也。”
之無。——無(橆)就是「蕪」的本字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无”与“無”的关系
无
“无”的早期字形非常不对称
“无”用为副词的时候,被否定 的动词限于“有”
無
“無”的字形有很强的对称性 “無” 大都用为动词
“無”的用法
意义同“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语·為政》 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君子敬而無失——《論語·颜渊》 無欲速,無见小利——《論語·子路》 我無能焉——《論語·憲問》 人無远虑,必有近忧——《論語·衛靈公》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 不仕無義——《論語·微子》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4.3古代汉语否定句,否定词
A.“無”字又寫作“无”。《周易》一律寫 作"无",《莊子》大多數地方寫作"无"。例 如: 1.《周易•節》:不出戶庭,无咎。 2.《莊子•徐無鬼》:自夫子之死也,吾无 以為質矣,吾无與言之矣。 B.有的古書上又寫作“毋”。例如: 1.《韓非子•說林上》:然使十人樹之,一 人拔之,則毋生楊矣。 2.《戰國策•秦策》: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4.《左傳•宣公二年》:諫而不入,則莫之 繼也。 5.《論語•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 也。 B.上古“莫”字有時也用作否定副詞,相當 於“不”。例如: 1.《左傳•昭公二十年》:聞免父之命,不 可以莫之奔也。 2.《詩經•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 他。
C.漢代以後,“莫”字常常用於祈使句,當
3.《戰國策•齊策》:孟嘗君曰:“客何好?”曰:
“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
也。”
4.《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5.《孟子•梁惠王上》: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F.“無”字又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
意義和“毋”字完全相同。如:《左傳•宣公十五
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C.“無”又可以說成“無有”。例如: 1.《左傳•成公二年》:自今無有代其君任 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 2.《左傳•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無有 二心。 3.《左傳•隱公三年》:雖無有質,誰能間 之? 4.《戰國策•趙策》:左師公曰:“今三世 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 繼有在者乎?”曰:“無有。”
4.《左傳•隱西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 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5.《戰國策•齊策》:王鬥曰:“否。„„” 6.《禮記•檀弓上》:是非君子之言也。 7.《論語•為政》: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8.《論語•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否定句(包含否定句及否定词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否定句(包含否定句及否定词的讲述)一、定义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無”;也可以是代词,如“莫”(“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汉代以后当“勿”字讲,见下文)。
例如: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治长)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左传隐公元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
”(战国策·齐策)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弓上)大车無輗,小车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二、否定句的两类结构1、在文言文中,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如果宾语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我無尔诈,尔無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礼记·礼运)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吾”是“知”的宾语,放在“知”的前面,现代汉语却只能说“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其余由此类推。
有人把上面所举的这类句子叫做倒装句,那是不对的。
在文言文里,这是最正常的结构,而不是“倒装”。
这个规律在用否定词“未”“莫”的句子里最为严格,很少例外。
直到后代,由于仿古的关系,古文家仍然运用这个结构。
2、至于用“弗”“勿”“非”“無”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运用这个结构了,这是因为“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见下文),“非”字是否定整个谓语的,而“無”字本身就是动词。
从宾语来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用这种结构。
“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不能用这种结构。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一、构成
一般不定式构成的否定词主要有:“不”、“无”、“未”、“非”、“弗”、“勿”等,如“不尽量”,“不做”,“无力”,“未进行”,“非友”,“弗极”,“勿有”。
二、用法
(1)“不”、“无”、“未”、“非”、“弗”、“勿”等常用于口语中,它们作
为不定式的第一个字,前面可以加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绝对的否定;
(2)“不”、“无”、“未”、“非”、“弗”、“勿”这几个字并非全部是否定词,它们也能用于句首或句尾来强调说话者的观点,表示反驳;
(3)“否”作“不”的尊称,古代书面语多用“否”,可放在句首或句末,表示绝
对否定;
(4)“弗”取“不可”和“佛”之意,常用于虚拟条件句中,“弗可”表明应该避免,“唯弗”表明只有不能,没有什么可以。
三、运用
由于在古代,否定词的使用往往比现代复杂,那么在古代文章中,否定词是如何作用
的呢?首先,否定词主要用来弱化语气,否认特定事项,强调说话者的主观心理和言行,
表示积极的否定,以及对对方的质疑和反对。
通常,否定词可以用来让话题更加客观或避
免因结构问题而引起的否定,比如“不妨说”、“无欠”、“未尽”等等。
此外,否定词
能够强调一个论点的意义,向读者表明作者的情绪,督促读者特定的思考,比如“不忍”、“不堪”、“弗窘”等等。
《汉语史》副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副詞的发展副词发展概况(一)上古副词的发展到周秦时,产生了大量新的副词,句法功能也有发展。
例如:(1)程度副词:甚、孔(表一般夸饰);①极、绝(表极度夸饰);②最、至(表大致顶点);③颇(程度轻微,又表程度深);④太、已(表过度,超出标准);⑤尤(表程度更深);⑥弥、愈(俞、逾)、益、滋(兹)(表程度加深)。
(2)范围副词:表示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范围。
甲骨卜辞中没有范围副词。
周秦大发展,如:A.表全体范围的:毕、并、併、皆、俱、具、举、佥、悉、咸等,可译为“都”、“全都”、“一起”等。
B.表示限定范围的:但、独、仅、特、徒、唯、直、祗、止等,可译为“仅”、“只”。
(3)情态副词:表示行为的不同情态。
甲骨卜辞已有几个,周秦更多。
例如:屡、亟(qì)、数(表行为多次重复);①浸、稍(表行为渐进);②固(表确凿无疑,本来、当然之意);③必(表必然);殆(表或然);④诚、洵(表真实);⑤姑、且、聊(表在某种情况下采取的暂时措施)。
(4)时间副词:甲骨卜辞中少见,周秦大量产生。
例如:①初、昔、向、乡等表示追溯进去;②“将、且、其”表示将要发生;③“方、正”表示正要发生;④“尝、曾、既、已、业、业已”表示行为已经发生;⑤“卒、终、竟”表示终于发生;⑥“俄、旋”表示短暂时间。
(5)否定副词:甲骨卜辞里有“不、弗、勿、毋”,周秦后仍广泛使用,另产生了“非、匪、微、未、末、蔑、无、莫”等新否定副词。
①“不、弗”表一般性否定;②“毋勿”表示禁止;③“非、匪、微”用于名词谓语的否定;④“无、蔑、末”,无、蔑本是否定动词,“没有”之意,又是副词,“末”只否定过去,不否定未来;“莫”一般表禁止,也用于一般否定。
(6)语气副词:①“其”在甲骨文中表推测或询问语气,至周秦时用法扩大,可表反诘或祈使语气;②“岂”用于动词前表反诘语气,也可表揣测、询问或祈使语气;③“讵(巨)、渠、钜、独、宁、庸”用在谓语前表反问语气;④“尚、上”用在谓语前表命令或希望,可译作“希望”或不译;⑤“无乃、毋乃”表估计语气;⑥“得微、得无、得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莫非”、“该不会”之意;(7)谦敬副词:如“敬、谨、请、幸”用在谓语前,表谦敬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
(《礼记·檀弓上第三》,1) • 君曰:“余不女忍杀,宥女以远。”(《左传·昭公元年》) • 如果句子子中出现了助动词或副词,那么代词宾语要置于助动词
或副词之前,即构成“否定词+代词宾语+助动词/副词+动词”结 构,这说明代词宾语要紧靠否定词,而不必紧靠动词,这可能是 为了在韵律上构成一个韵律词。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
•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 策·齐策四)
•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无”用在“有”前是副词,“无有”的 意义与“无”相当。
•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 戮乎?(左传·齐晋鞌之战)
•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 纪》)弗平,不平,不悦。
“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如果出 现了名词,该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左传·成公三年》)
•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 传·庄公十年)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孚,诚信感人。福,赐福、保佑。
“未”表示动作尚未完成(与“既”相 对)。需要指出的是,“未”除了表示否 定和包含时间性以外,还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对以往(过去以迄现在)表示否定, 对将来却表示可能或愿望。因此,“未” 准确的意思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还没 (有)”。
广州话中有两个否定词“冇”和“未”, 其区别是:“冇”表示客观报导的事件没 有发生,是客观已然否定;“未”表示某 事件应发生而到说话时尚未发生,是主观 已然否定(参见刘丹青,2005)。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文章来源:高中语文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否定词王力古代汉语
莫
词性:代词 词义特征:否认性,无定指 特点: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可
以翻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 〔事情〕〞。
无定指代词“莫〞的用例〔一〕
無〔无/毋〕〔二〕
不出户庭,无咎。〔?周易·节?〕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
之矣。〔?庄子·徐无鬼?〕〔“无〞的宾 语?〕
無〔无/毋〕〔三〕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 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 那么毋生杨矣。〔?韩非子·说林上?〕
聞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 而飞。〔?战国策·秦策三?〕
“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否认过去。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
尝见也。〞〔?战国策·齐策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
主?〕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
语·述而?〕
否〔一〕
语义与“然〞对立,用于单词句,等于现 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 “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 “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一般性否认副词“莫〞的用例
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左传·昭 公二十年?〕
★比较:谏而不入,那么莫之继也。〔?左 传·宣公二年?〕相区别。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
禁令性否认副词“莫〞的用例
汉代以后,“莫〞可用于祈使句,表禁令 性否认。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史记·商君列传?〕
无+V+〔O〕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否定词用法不、弗同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都不能否定名词。
异不: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在其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可译为“没有”“…吗”等。
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其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不可用于句末。
毋、勿同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均可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其后的名词用如动词;可用作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陈述语气,可不译出异毋:可以与动词、形容词连用,表示对行为状态的否定;其后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可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施事主体不选择或不想实施某一行为动作;其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有时可用于陈述句,此时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种动作行为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表示将然的否定,即: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尚未施行(没有);表示事情还没有进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委婉的否定。
另外,“未”和“未尝”的区别:“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
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可用在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用于描写句、叙述句,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定,此时,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有时,用于假设,此时,“非”字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古书上,“非”字又写作“匪”;可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选择疑问句,有时与“也”“邪”连用,译为“是不是”。
無有些古书写作“无”;有的古书写作“毋”,“無”表示禁止、劝阻时,通“毋”;“無”可以说成“無有”,偶然又说“不有”,“不有”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于无主语的分句里;“不、無”比较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無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与“毋”字完全相同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上古时期“莫”字有时也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区别代词“莫”和副词“莫”形容词后有补语,“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比…更…”;与“如”“若”连用时,“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人比得上”“什么都不如”;否定副词前的“莫”多为代词。
_左传_否定词_勿_与_毋_研究
前人 对 ∃ 毋 % 与 ∃ 勿 % 的 认识 一直 停 留在 ∃ 同解为禁止之辞 % 的阶段, 并没有指出两者的差 异。直到丁声树辨析 ∃ 弗 % 与 ∃ 不 % 的文章出现 后 , 吕叔湘在 ∀论毋与勿 # 一文中 首次将二者进 行辨别 , 并仿丁文的结论得出 ∃ 勿 = 毋 + 之 % 的 结论。黄景欣 1958 年在 ∀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 定词 ∃ 弗 %、 ∃ 不 % 研究 # 中, 列举了大量实例来 批驳 ∃ 弗 = 不 + 之 % 的结 论。何 东士 2000 年在 ∀& 左传 ∋ 否定副词 ∃ 不 % 与 ∃ 弗 % 的比较 # 一文 中 , 通过语法功能、表义功能和表强调用法等方面 对 ∃ 不 % 与 ∃ 弗 % 进行考察 , 得出了 ∃ (弗 ) 不 能等于 (不 ) 加 (之 ) 。 (弗 + 及物动词 ) 之所以 绝大多数不带宾语, 是 因为 (弗 ) 是一个用在后 续句中, 主 要对及 物动词 本身进 行否 定的副 词 % [ 1] 这个结论。 董 琨 2001 年 在 ∀郭店 楚简 & 老子 ∋ 异文的语法学考察 # 一文中提 出: ∃ 何先生的结 论 , 应该说已把 (不 ) 与 (弗 ) 的研究推进了一 大步。但是我们发现考察 ∀左 传 # 的 结论, 未必 适用于出土文献的 ∀老 子 # ∗ ∗ ∗ 看来 , 这个问题 [ 2] 还是可以继续探讨的。 % 既然丁文的结论已遭质 疑 , 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继续探 讨 ∃ 勿 % 和 ∃ 毋 % 这两个否定词在语法功能和表 义上的特点与区别。 为了使这种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 我们以 ∀左传 # 为例进行专书分析, 因为它是 ∃ 一部富有
∃ 弗 % 后面的动词 , 多数未带 宾语; 而且与 ∃ 弗 % 相似的是, ∃ 勿 % 字所否定的动词 不带宾语并非 ∃ 勿 % 字语法作用所致 , 而是语境的要求 ( 不是词 性不许可, 而是在表达上不需要 )。观察上述 4 个 例句, 我们发现 : ∃ 勿 % 字所否定的动词形式上没 带宾语 , 而语意上似乎隐含一个宾语。什么原因使 这一动词不带宾语的 ? 是 ∃ 勿 % 字 的语法作用造 成的吗 ? 语言材料显示, 这个隐含的宾语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往往在 ∃ 勿 % 字之前已出 现过, 如上 文已经出现过的 ∃ 江芈 %、 ∃ 猛获 % 和两个 ∃ 之 %。 让这些隐含状态的宾语出现在语句中 , 反而成为表 达上的累赘。 其三, 用在 ∃ 及物动词 % 之前的 ∃ 勿 % 字句 : ( 1) 主语 + ( 欲 ) + 勿 + 动, 5 例。如: ∃ 卫人欲 勿与。 % ( 庄公十二年 ) ∃ 襄仲欲勿哭。 % ( 文公十 五年 ) ∃ 齐侯欲勿许。 % ( 襄公三年 ) ∃ 晋侯欲勿 许。 % ( 昭公四年 ) ∃ ∀易 # 曰 : (潜龙勿用。 ) % (昭 公二十九年 , 引 ∀周 易 乾卦 # ) ( 2) 勿 + 使 + ( 兼语省略 ) + 动宾 , 2 例。 如: ∃ 勿 使失 性。 % ( 襄公 十四 年 ) ∃ 勿 使 过 度。 % ( 襄 公 十四 年 ) ( 3) 主语 + 使 + 兼语 + 勿 + 动 , 2 例。如: ∃ 平子 使竖勿内。 % ( 昭公二十五年 ) ∃ 晋侯使 郤至勿敢 争。 % ( 成公十一年 ) ( 4) 主 + 勿 + 与 + 动, 2 例。 如 : ∃ 我勿与知。 % ( 昭公十六年 ) ∃ 晋勿与知可 也。 % ( 昭公三十二年 ) ( 5) 不如 + 勿 + 动, 1 例 : ∃ 不如勿与。 % ( 僖公十四年 ) ( 6) 则如 + 勿 + 动 , 2 例。如 : ∃ 则如勿生。 % ( 僖公二十一年 ) ∃ 则如 勿伤。 % ( 僖公二十二年 ) ( 7) 如何 + 勿 + 动, 1 例 : ∃ 如何勿重 ? % (僖公二十二年 ) ( 8) 能 + 勿 + 动, 1 例: ∃ 能勿从乎 ? % ( 襄公八年 ) ( 9) 若 + 副 + 勿 + 动, 1 例 : ∃ 若又勿坏 , + +% ( 襄公三 十一年 ) ( 10) 动宾 + 而 + 勿 + 动, 1 例 : ∃ 享江 芈而勿敬也。 % ( 文公元年 ) 其四, 用来修饰以 下 14 个动词的 ∃ 勿 % 字 : 与 ( 3 例 ) 、许 ( 2 例 )、知 ( 2 例 ) 、使 ( 2 例 ) 、 生、重、伤、从、坏、哭、争、内、敬、用。 3 ∃ 勿 % 的语法功能。其一 , ∃ 勿 % 与谓语结 合的能力。 ( 1) ∃ 勿 % 常常用来否定不带宾语的及 物动词 , 共 20 例 , 约占 87 % 。如 : ∃ 萧人囚熊相 宜僚及公子丙。王曰: (勿杀, 吾退。 ) % ( 宣公十 语言文化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否定词用法不、弗同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都不能否定名词。
异不: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在其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可译为“没有”“…吗”等。
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其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不可用于句末。
毋、勿同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均可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其后的名词用如动词;可用作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陈述语气,可不译出异毋:可以与动词、形容词连用,表示对行为状态的否定;其后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可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施事主体不选择或不想实施某一行为动作;其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有时可用于陈述句,此时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种动作行为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表示将然的否定,即: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尚未施行(没有);表示事情还没有进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委婉的否定。
另外,“未”和“未尝”的区别:“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
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可用在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用于描写句、叙述句,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定,此时,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有时,用于假设,此时,“非”字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古书上,“非”字又写作“匪”;可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选择疑问句,有时与“也”“邪”连用,译为“是不是”。
無有些古书写作“无”;有的古书写作“毋”,“無”表示禁止、劝阻时,通“毋”;“無”可以说成“無有”,偶然又说“不有”,“不有”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于无主语的分句里;“不、無”比较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無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与“毋”字完全相同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上古时期“莫”字有时也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区别代词“莫”和副词“莫”形容词后有补语,“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比…更…”;与“如”“若”连用时,“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人比得上”“什么都不如”;否定副词前的“莫”多为代词。
从假设句的否定形式看甲骨文中的“勿”、“弱”与“不”、“弗”之别
作者: 龚波[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语文
页码: 162-16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甲骨文;假设句;勿;弱;不;弗
摘要:在商代甲骨文假设句中,当否定条件分句时,否定词大多用“勿”或“弱”,而极少用“不”、“弗”或“亡”;当否定结果分句时,否定词大多用“不”、“弗”或“亡”,而极少用“勿”或“弱”。
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否定词呈现严格的对称性分布。
这种对称性的分布与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在语气上的不同有关,而与否定词后动词的义类无关。
“勿”和“弱”是甲骨文中的非直陈式的否定词,“不”和“弗”是甲骨文中直陈式的否定词。
毋吾以也句式
毋吾以也的毋,副词,意思是不要。
以,动词,用。
毋吾以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是“毋以吾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不要因为我在场,(你们就不畅所欲言了。
)。
出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原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诗经》中“无、勿、毋、弗”的词性兼类及其规律
《诗经》中“无、勿、毋、弗”的词性兼类及其规律
吴畏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5
【摘要】掌握辨析《诗经》中的表示否定意义的“无”与其有着交叉关系的“勿、毋、弗”的词义、词性的规律,应从它们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方面去着手。
掌握了辨析它们的规律,既可以为我们正确理解这几个词在《诗经》中的正确含义,而且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先泰诸子百家著作及文学作品。
【总页数】4页(P63-65,68)
【作者】吴畏
【作者单位】贵州工业大学社科部,贵州;贵阳;5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诗经》中“无、勿、毋、弗”的词性兼类及其规律 [J], 吴畏
2."互参法"在兼类词词性标注中的补充作用——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例[J], 孟凯;刘海波
3.兼类词词性与多义词义项关系试说——《现汉》第5版"V+N"式双字词词性标
注问题解读 [J], 周荐
4.对外汉语教材中兼类词词性标注问题的调查研究 [J], 胡佳敏;郝艳琴;潘婕;
5.对外汉语教材中兼类词词性标注问题的调查研究 [J], 胡佳敏; 郝艳琴; 潘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贤多把“ ” 毋 看做是禁止性否定副词 , 但是在殷 周金文 中我们可 以看到有 4 %的“ 用作一般性否定。“ ” 1 毋” 毋 的这
( ) 罚朕 庶 民 , 7谏 左右 毋 讳 ( .7 ) 129 ( ) 世 毋 出( .6 4 8永 9 44 ) () 9 百世 孙 子 毋敢 坠 (2 6 1 ) 1.5 6
这种用法有 4 3例。如 :
( 3 用 祈 寿 老 毋 死 ( ,2 ) 1) 117
(4 祜 受 毋 已(6 1 11 1) 1.0 7 ) (5 孙 孙子 子 毋 敢 忘伯 休 (. 29 1) 84 6 )
《 论毋与勿》 中首次对 “ 进行 辨析 , 得 出“ =毋 +之” 毋” 并 勿
的结论 。王力先生《 汉语 史稿》 中说 到在谓语 的 中心词 是外
动 词 的 时候 , 毋 ’ 面 的外 动 词 是 经 常 地 带 着 宾 语 的 ” 并 后 ,
考察“ ” 毋 修饰 的这 3 5个动词 , 多为单音节动词 , 都有 中 性或贬义的色彩。“ 后面的动词带宾语 的居多 , 毋” 但带不带
( 1 毋 有 不 闻 智 ( .0— ) 1) 16 3
2 在“ 修饰的这些 动词 中又有两种情况 : . 毋”
1动词后带有宾语 , : ) 如
( ) 坠 乃政 ( . O一 ) 4 毋 16 3
() 5 毋有尤于厥 身( .84 52 2 )
( ) 作其 迹 (7 147 6毋 1. 10 )
21 00车 第 1 0期
殷 周 金 文 否 定 副 词 “ " 用 法 毋 之
O 李秀 丽
( 南大 学 文献所 , 西 重庆 40 1 ) 075
【 摘 要 ] 否定副词“ 在殷周金文中有 自己的用法, 毋” 在语法上可以修饰否定动词和形容词, 既可以带宾
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 前后都 可以加状语 ; 在语 义上既表 示禁止性 否定也表 示一般性 否定, 而且表 示一般性 否定的 用
宾语没有本质的区别 , 只是 根据表达 的需要 , 不是动词 本 并
提到“ 和“ 的分别是 一般性否定 和禁 止性否定 。我 们 不” 毋” 将 以殷周金文为材料 , 考察“ 在语法和语 义上的特 点。 毋”
一
、
“ 在金文 中的使用情况 毋”
身 的限制 , 忘” 既有带宾语的用 例也有不带宾语 的用例 。 如“ ,
( 2 毋常为小子(0 5 2 ) 1) 1.4 8
2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 于一般否定句中 , . 用 可译 为 “ ” 不 。
“ 字句后面带 有宾语 , 毋” 这样 的用例有 5 , 3例 修饰的动 词有 : (3 敢 ( 1 舍 ( ) ( ) 2 胥( ) ( ) ( ) 有 1 ) 1) 4 载 3 日( ) 2 俾 2 为 2 会( ) ( ) ( ) 1 折( ) ( ) 1 坠 ( ) ( ) 2 忘 1 替 1 动( ) 1 帅 1 乞( ) 1 处 1 里 ( ) 1作 ( ) 1 ( 1 即( ) 1 效( ) 括号里的数字为 出现次数 ) 。 等 2 动词后 不带 宾语 , : ) 如
在语义上既表示禁止性否定也表示一般性否定而且表示一般性否定的用毋字句后面带有宾语这样的用例有53例修饰的动毋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这样的用例有46例修饰的考察毋修饰的这35个动词多为单音节动词都有中值得注意的是有18次毋直接修饰助动词敢组成毋作者简介李秀丽女山东临沂人西南大学文献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语文 学刊
( ) ( ) 1 播 ( ) ( ) ( ) ( ) ( ) ( ) 1 2 死 1 出( ) 1 反 1 诈 1 谋 1 念 1 屠 1 ( )
() 。 1等
否定副词“ ” 甲骨文 中已经大量 出现 , 毋 在 后世文献传用
不衰直 至现在 。“ 禁止之辞” 是前人对它的认识 , 吕叔湘先生
值得注意的是 , 1 次“ ” 有 8 毋 直接修饰助动词 “ , 敢” 组成“ 毋 敢” 的形式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 汤余惠先生 认为“ 毋敢” 犹 言“ 不可” 不得 ” 于意可通 , “ , 因此可将 “ 译为 “ 以” 在 敢” 可 , 这里“ 相 当于“ ” 弗 ” 用 为一般性 的否定。另外“ ” 毋” 不 “ , 毋 前后都可以加状语 ,敬毋败绩 ( .2 6 ‘ “ 8 4 1 ) 毋或 骨粳 ( .7 122
—
“ ” 殷周 金 文 中 出现 了 16次 ,毋 口公 之 孙 ( .8 , 毋 在 0 “ 12 0
在《 殷周金文集成》 的片号 ) “ 相 申毋官 、 口韩 伙、 中 ”守 邦 冶
醇挞剂 (8 17 1 ” 1 . 11 ) 这两例因残缺难以判断 , 不在考察之列 。 ( ) 一 从语法上分析 , 以下特点 有 1 “ 后面修饰的谓语多数为动词 , . 毋” 只有少数修饰形容
8 …‘ ” 可以和“ ~ 不” ) 毋 还 弗 连用构成双重否 定句 , 汝毋 “
词 “ ~ 富” 众 ” 乏” 方位名词“ , : 大 “ “ , 后” 即
() 1 尔毋大而肆 , 毋富而骄 , 毋众而嚣( .8 0 5 24 )
( ) 世 毋 乏 (5 9 3 ) 2世 1 .7 4 ( ) 毋后 (5 9 1 ) 3猎 1.7 5
弗帅 用 先 王 作 明 型 ( . 8 1 …‘ 毋 弗 善 效 姜 氏人 ( . 5 24 ) 汝 8
4 4 ) “ 不 即 市 ( 6 1 14 ” 30 ” 毋 1 .07 ) 。
( ) 二 从语义上于祈 使句 中, 对必要 性 的 是 否定 , 可译为“ 不宜” 不要 ” “ 。这种用法有 6 例 , : l 如 ( 0 汝毋 弗帅用先王作 明型( .8 1 1) 52 4 )
法 也 非 常 多见 。
[ 关键词 ] 殷周金文; 否定副词; 语法; 语义
中图分 类号 : 1 6 2 H 4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6 0 2 1 ) 0- 0 2- 1 17 8 1 (0 0 1 0 7 0
“ ” 毋 后面的动词不带 宾语 , 这样 的用例有 4 , 6例 修饰 的 动词有 : 9 敢 ( ) ( ) ( ) ( ) 绩 ( ) ( ) 忘( ) 7 征 5 已 5 讳 3 败 3 疾 2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