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二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一)发展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
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
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
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
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
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言. 1一、发展背景与趋势. 2(一)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来. 2(二)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想. 2(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3二、现实基础和优劣势分析. 5(一)现实基础. 5(二)优势分析. 10(三)劣势分析. 11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基本原则. 14(三)发展目标. 15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17(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17(二)新能源产业. 19(三)新材料产业. 21(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3(五)节能环保产业. 25(六)生物产业. 26五、主要任务. 28(一)着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及项目. 28(二)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28(三)着力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29(四)着力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进一批领军人才. 30(五)着力规划科学空间布局,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 31六、产业空间布局. 32(一)总体框架. 32(二)分类产业布局. 36七、保障措施. 39(一)加强组织领导. 39(二)出台相关政策. 39(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40(四)搭建“产、学、研”平台. 40(五)培育推进重大项目. 41附表1: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主导产业附表2: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布局附表3: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平台附表4: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培育项目附图1:总体框架图附图2:产业集聚区布局图前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属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它最突出特点是各地产业发展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初始水平,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较快成长速度和较大成长幅度,还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
浙江省产业集聚升级路径与经验分析
浙江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与经验分析队名:一米阳光浙江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与经验分析摘要: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强劲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并分析了永康五金产业、温州汽摩配产业和硅谷产业的升级路径,提出了浙江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引言:自国务院发布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各地在规划“十二五”产业调整和振兴时,普遍都把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作为重中之重。
8月18日,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布局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等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定位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示范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为特点的块状经济,成为支撑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显然,从实践发展来看,浙江省的这种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竞争力十分明显. 近年来,浙江省产业集聚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仍占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的规模小、产品层次低、环境受制程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浙江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的现实难题。
因此,在我省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是实现全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的概念所谓产业集聚(industry aggregation),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经济,并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两个角度研究产业集聚, 认为中间投入品和劳动力的共享以及知识溢出诱使企业在空间上接近, 获得外部经济。
关于我省十二五发展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于我省“十二五”发展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共XX省委书记 XXX编者按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省委书记XX际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就我省“十二五”发展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现予以刊登。
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
一、关于发展新阶段“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认认真真抓党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保障条件显著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三秦大地创业创新创优活力迸发涌流。
XX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放眼全国看XX,我省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依然是主要任务,富民强省依然是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够、基础不强、结构不优、动力不足、群众不富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2.3%和66.7%,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面向未来看XX,“十二五”是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多美元向6000多美元的跨越时期,是由经济欠发达向中等发达省份迈进的转折时期,是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转方式、富百姓、建强省的攻坚时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经济增长高位运行;群众收入大幅增加,民主法制逐步健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更趋灵活,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体制机制更加富有效率。
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外部不确定风险增多,群众利益诉求越发多样、社会不稳定因素可能进一步增加。
浙江省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总体目标浙江省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4年,浙江省的医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以创新为核心、以制造为主体、以流通为补充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领先的医药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为全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重点任务1.创新驱动浙江省将加强医药科技创新,推动药物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医药科技创新团队和专家。
2.制造提质浙江省将加大药品质量监管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质量认证达标的医药制造企业,提高医药制造水平和技术含量。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流通优化浙江省将建设完善的医药流通体系,推动流通企业的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
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提高流通效率,优化流通结构。
鼓励发展跨区域的医药流通企业,促进流通网络的整合和优化。
4.人才引进浙江省将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药人才队伍。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的医药人才,提升医药产业的人才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浙江省将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
其中包括财政投入,支持医药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减税优惠,降低医药企业的税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和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医药企业的创新成果。
同时,为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浙江省将加强行业规范和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药品。
四、投资需求1.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2.医药制造:加大医药制造企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制造水平和质量。
3.流通体系建设:投资建设完善的医药流通网络和仓储物流设施。
4.人才引进和培养:投资培育高素质的医药人才队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的医药人才。
把握机遇 找准定位 宁波作好准备——解读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带给宁波“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战略
规 划 ) 出要把 长三 角 打造 成为 具有 )提 较强 国 际竞 争 力 的 世界 级 城 市 群 。欧 美 国家 城 市 群 发展 的 实践 表 明,世 界
周 边若 干个 都 市 经济 圈有机 组合 而成 。
规 划 ) 出要把 长三 角 打造 成为 全球 级 城 市 群 往 往 是 由一 个 核 心 城市 外 加 )提 把长三角 打造成世界级 城市群 的决策部
以上 工业 产 值 比重达 6 % 以上 ,多 年 0
。
㈨
关 于 建 设 上 海 “ 中 心 ” 的 战 略 决 两
金 融 业 的 发展 实 力 ,切 实 优 化 宁 波 服 务 业 的质 量 效 益 ,有 利 于 进 一 步 增 强 宁 波现 代服 务业 的 竞争 能力 。
长 三 角 一 体 化 发 展 作 出 宁 波 的独 特 贡 献 ,是 宁 波 “ 十二 五 ” 发展 必 须 深入 思 考和谋 划 的重 大课 题 。
署 ,对宁 波加快重构 城市空 间形态 、积
纳入 了国家区域发展 的战略框架 。具体 来 看 ,有三方 面的机遇最 为突 出 :
必 将带 来宁 波港 口物 流 的大 发展 。
发展 的投 资需求 、创 业冲动将进 一步 凸 国家 关于 民间投 资创 业 “ 3 条 ” 的 新 6
“ 入 障碍 ”将进 一 步破 除 ,必将 为宁 准 波发挥 民营经济发达 的优势 ,推动宁波
策 ,对 宁 波来 说 具 有 重 大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重 点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第 一 ,必
将极 大地 提 高 宁波 港 口经济 的含 金 量 。 在 参 与 共 建上 海 国 际航 运 中 心 的过 程
中,一 方 面通 过 承 接 政 策 、 资 源 、产 业 、交 通 等 辐 射 ,依 托 深 度 融 合 与 互 补 发展 ,将 加 速 推 动 宁 波 港 从 生 产 港 向贸易 港 、从 工业 港 向服 务 港 的跨 越 , 全 面 提 升 宁 波 港 口经 济 的 发展 能 级 ; 另 一方 面通 过 加快 两 港在 航 运 、 贸 易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启示_兼_浙江省_块状经济_发展报告_解读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启⽰_兼_浙江省_块状经济_发展报告_解读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24区域经济District economy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统计,2005年,全省产业集群⼯业总产值18405亿元,占全部⼯业总产值3021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812.4亿元)的60.9%。
与2003年相⽐,产业集群⼯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2%(2003年产业集群⼯业总产值为10215.6亿元);产业集群占全部⼯业总产值的⽐重,上升了8.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全省⼯业经济总量中,⾼达六成的份额以产业集群的形态来显现,这在全国⾸屈⼀指,区域特⾊经济优势⼗分突出。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状况产业集群是⼀个在理论上可以界定⽽在实践中很难测量的⼀个概念。
所以,在不作严格区分的情况下,研究⼈员通常将浙江“块状经济”与浙江产业集群的范畴统⼀起来。
正是基于这⼀点,本⽂根据浙江省经贸委课题组公布的《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做出如下梳理:1、从产值规模来看,以中⼩规模的产业集群为主2005年,全省⼯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360个。
其中,⼯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下的有265个,占总数的73.6%,⼯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95个,占总数的26.4%。
具体分布见表1。
2、从区域分布来看,呈现出东⾼西低的态势产业集群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2005年11个市中,产业集群的总量规模(按⼯业总产值计)排在前3位的是宁波(5395亿元、占全省29.3%)、绍兴(2835.9亿元、占全省15.4%)和温州(2387亿元、占全省13%);以下依次是台州、嘉兴、杭州、湖州、⾦华、衢州、丽⽔和⾈⼭。
3、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依然是主体浙江省产业集群的产业涵盖⾯甚⼴,渗透到绝⼤部分制造业。
根据2005年的统计,在31个统计⼤类的制造业中,除⽯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业、烟草制品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等3个外,均有产业集群存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09•【字号】浙政发[2011]97号•【施行日期】2011.1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1〕9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人才大发展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重大人才规划,人才强省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党管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出台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大学生“村官”选聘等政策意见,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不断健全,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组织实施省特级专家制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151人才工程、重点创新团队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育引进人才科技创新载体,不断改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为培养凝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平台。
2009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55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2.8万人,高技能人才100万人。
“十一五”期间引进各类人才15.8万人。
人才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持,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但是,当前我省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仍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尤其紧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较少,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国际化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等等。
浙江产业 调研报告
浙江产业调研报告浙江产业调研报告一、导言浙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浙江省以其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和创新创业的氛围而闻名。
本次报告将对浙江省的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分析。
二、浙江产业概况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以制造业为主力产业。
浙江省拥有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并在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浙江省的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
1. 制造业浙江省的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制造业涵盖了纺织、服装、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
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产业以出口为主,广泛影响国际市场。
电子产业则以移动通信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导,著名的企业有华为、中兴等。
浙江省的化工产业也十分发达,主要集中在杭州和宁波两座城市。
2. 服务业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主要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
浙江省的金融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多家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
浙江省的物流业也十分发达,拥有一批领先的物流企业。
此外,浙江省的旅游业也非常繁荣,具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资源。
三、浙江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浙江省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1. 机遇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临近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另外,浙江省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方面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借助新一代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2. 挑战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但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挑战。
此外,浙江省的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实力,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四、浙江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省产业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建议:1. 创新驱动浙江省应加大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
[收稿日期] 2010- 10- 01 [作者简介] 王芬(1985- ),女,江苏盐城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 45 -
商业经济 第 2010 年第 11 期
SHANGYE J ING及技术水平的企业, 在生产体系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区域 特色经济内,大企业与小企业并存,国际联系与区域联系 并存,贸易联系与非贸易联系并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 体,它们都是互相平等的。
(三)企业的根植性 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国家环境,但更多的是取决于企 业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作为区域特色经济主体的中小 企业,只有在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基础上才能得以成长。人 们虽然在不同的企业里工作,但由于区域的一种氛围,人 们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由于这种共同体特 征,区域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区域一致性、集体企业家、柔 性专业化、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信息的迅速扩散、经济与社 会的融合、很强的集团一致性等特征,这在温州人办的企 业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由于具有同样的文化背景,互 相之间的信任使合作成为一种低成本的途径,进而形成了 国内外有名的“温州帮”。 (四)经济主体之间的对称关系 在区域特色中,各行为主体,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是 相对独立的,没有支配与依附的关系,都以平等的地位参 加区域性生产体系。与通过投入产出链来维持企业之间 关系的增长极模式相反,这种区域性生产体系是通过企 业之间的合作、交往、信赖来维持的。虽然在同一区域或
的区域柔性生产体系,具有很强的根植性。这使浙江省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也存
在着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未形成、欠科学等劣势,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推动浙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对
策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提供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组织建设,提高集群的组织服务化程度;实行产学研的结合,构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14•【字号】浙政发[2011]41号•【施行日期】2011.06.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1〕4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物流业快速协调有序发展,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一)发展现状。
1.物流业规模持续扩大,在国民经济和服务业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物流成本仍较高。
“十一五”时期,我省物流业发展全面提速,物流业增加值和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3.5%。
2010年全省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550亿元,分别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21.7%与9.4%;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75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7.0%。
但从物流成本看,2010年全省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约为17.6%,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
2.物流企业成长迅速,经营业务不断拓展,但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功能较为单一。
2010年全省有物流法人单位1.1万余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105家,占全国总数的12.27%。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从原来提供单一的运输仓储服务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服务转变,从简单的承揽物流业务向根据客户需要开发专业物流服务转变。
公路港、“无水港”、物流金融、物流总包等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
但从总体结构看,小型物流企业居多,从事传统装卸、储存、运输服务的企业依然占很大比重,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
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
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一、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地理位置优势,浙江省与上海对接,辐射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使得浙江省坐拥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加快省内外资产业的融合和互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2. 人才优势浙江省在科技、教育和文化上具有强大的支持力。
省内有众多综合性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使得大量人才涌向浙江省,形成稳定和优质的人才队伍,对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3. 政策优势政策是市场经济产生的基本环境和制度保障。
浙江省注重推行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拥有长期、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信任和认可。
4. 信息传递优势浙江省拥有广阔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传递渠道,加上发达的交通体系,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 产业多样化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多样化,覆盖了传统产业高度集成的现代化和新兴产业。
这种丰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群聚现象,为浙江省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二、浙江省产业集群劣势分析1.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浙江省的一些产业存在着过度集中的现象,比如纺织和鞋子行业,容易导致市场风险过高。
缺乏更多类型的产业集群会影响浙江省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2. 企业发展不平衡在浙江的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通常注重发展核心竞争力,而忽略了共同发展和合作。
这种不平衡发展有时会导致贸易竞争的升级,也会影响省内各产业的协同发展。
3. 产品长期沉淀在某些领域,企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可能是定型化或标准化的,具有低附加值性质。
这种低附加值的产品属于市场价格逐渐降低的风险较大的产品,企业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增加利润空间。
4. 人才流动性不足由于浙江省的人力资源优势,加上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特定领域的特征,缺乏跨产业、跨领域的灵活和流动性,这使得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企业难以得到这些人才的支持。
浙江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浙江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浙江经济发展的主线。
而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
自200 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新型城市经济以来,浙江新型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产业业态、经营模式和发展载体不断创新,成为促进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时期,如何更好地谋划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近年来浙江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效和特点态势良好,主要有四大特点,即总量持续增长、区域特色鲜明、园区建设加强、龙头和品牌逐步形成从发展势头看,近年来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它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持续上升。
如创意经济方向,2008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幅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高出5.4个百分点。
楼宇经济方面,不仅在大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在许多强县市也有进展,成为发展总部经济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
以杭州市为例,2 009年共引进楼宇项目2000多个,协议引进资金约480亿元,到位资金205亿元,全年3000万元以上税收楼宇达77幢,上交税收80多亿元。
网络经济方面,2009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16.8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国软件收入的5.2%;实现利润总额93.6亿元,同比增长31.7%,走在全国前列。
空港经济方面,以萧山机场为核心,初步形成空港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
2009年,萧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494.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2.6万余吨,客、货吞吐量均在全国排名第8,规模在华东仅次于上海两大机场。
休闲经济方面,2009年全省接待人境旅游者给570万人次,同比增长5.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2.2亿美元,同比增长6.6%。
从区域布局看,新型城市经济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逐步向中小城市扩散,形成各具区域特点的发展优势。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介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组成元素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在创新能力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集群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发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一是要注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产业集群现状21世纪以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供需失衡、国际摩擦等困难和矛盾,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回顾1、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分布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
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
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
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浙江城镇化的现状_问题以及_十二五_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_郑加仁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1年10月104浙江城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十二五”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郑加仁(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杭州,310018)摘 要: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不断从乡村向城镇转移,从传统农业转向生产效率高的二、三产业的过程。
当前,浙江的城镇化率已达59%,“十二五”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浙江继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本文首先从经济集约、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描述浙江城镇化的现状,然后从城镇化水平不平衡、“伪城镇化”现象、城镇化布局不合理以及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放宽户籍限制、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及集约利用土地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十二五” 浙江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0—0104—02 一、浙江城镇化的现状描述浙江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10年浙江的GDP 位列全国第四,人均GDP 更是位列全国各省第一(直辖市除外)。
根据城镇化的内涵,本文从经济集约、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来描述浙江城镇化的现状。
1. 经济集约:包括人均GDP 水平、服务业发展情况、能耗水平和资源使用等。
“十一五”末浙江的人均GDP 已达8000多美元,比全国平均4000多美元高出近一倍。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方面,浙江为43%,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这说明浙江虽然GDP 总量很大,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北京、上海等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
从单位土地年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浙江以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第四的经济总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相对较高。
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来看,“十一五”浙江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指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耗水平不断下降,但未来面临的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努力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集约化水平。
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卫生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浙江省卫生厅制定了本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建设覆盖全省的卫生信息化网络,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建设全省统一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
2、推进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
3、建设远程医疗系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建立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卫生信息管理。
5、提高卫生信息化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医疗卫生信息的安全。
三、实施策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实施策略: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
2、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3、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卫生信息化技术,推动卫生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卫生信息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四、重点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建设全省统一的卫生信息平台。
依托省卫生厅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资源,建设一个统一的卫生信息平台。
该平台将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
2、推进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
这将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为科研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建设远程医疗系统。
通过建设远程医疗系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医疗差距,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_以永康五金业为例
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以永康五金业为例李媛娜(浙江树人大学)摘要: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发展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以浙江省永康市五金产业为例,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发展对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五金业启示0引言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同的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企业成长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已有许多成功的产业集群范例。
而在浙江省,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集群化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本文以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为例,分析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同时分析现阶段这种模式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以此为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借鉴。
1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综述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
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
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的优势应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包括市场、劳动和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增)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业集聚的程度越大,规模越大,也就使企业所在产业的整个规模扩大了,这样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更多,分工更细,消费品种类也更多,提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
但产业集聚规模也有一个最佳限度,视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及可开发性、基础设施的可通达性而定。
过度的集聚会造成地价上升、场地拥挤、环境污染等,虽然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所产生的向心力与贸易成本和地租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强弱抗衡会决定集聚与分散,但企业迁移的惰性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倾向于增大集聚规模。
因此要集聚与分散适度,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
2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2.1永康市五金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永康市有五金机械企业万余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品涵盖机械、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等7大类2万多个品种,现有集团公司15家,冠浙江省名的95家,无区域性企业集团(冠中国名)6家。
浙江省六大措施扶持九大新兴产业
浙江省六大措施扶持九大新兴产业浙江省围绕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与现代医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等新兴产业,研究制定了六大措施:一是省财政“十二五”期间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共5亿元,专项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省财政设立创新强省专项资金50亿元,重点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培育。
三是围绕主导新兴产业设立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新园区,着力打通产业链条,推动新兴产业的垂直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创新团队“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
在已建91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基础上,再建设一批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继续设立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五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十百千万”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到2017年培育10家左右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创新型领军大企业,新增100家以上科技型上市企业,培育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万科技型中小企业。
六是大规模推进“机器换人”,发挥工业设计在“机器换人”中的推进作用,开展现代化技术改造。
将开展“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即未来5年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
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
实践中,浙江这种集聚的产业组织及其空间形态呈现出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它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积累、并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全面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准确认识浙江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于推进浙江产业集群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产业集聚的基本状况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本文把产业集群、产业群和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 on)作为基本相同的概念)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
据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
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等。
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
本文,将从行业的角度,以行业区位集聚的状况来分析浙江的产业集聚状况。
1.产业集聚测度的方法由于产业集群往往具有跨(行政)区域和跨行业的双重特点,这使产业集群的经济统计工作难度加大,也因此难以判断它在何种空间尺度上具有经济价值。
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从行业和区位的角度研究浙江产业集聚状况在宏观上的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十二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四大趋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省产业集群在产业规模、内部结构、发展特征和生成模式等方面将呈现四大趋势:趋势之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型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呈现“一减一增”态势,处于现代产业集群的构建期。
随着各级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我省产业集群将延续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逐渐呈现“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低碳发展”的格局,低成本产业集群逐步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现集聚和集群化发展,这一时期总体处于现代产业集群的构建期。
从量来看,我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增大,按每年增长15% 来计算,至2015年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的规模大体可能达到7.5万亿元,超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望达到20个左右。
趋势之二: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加速变动,兼并重组、产业转移、淘汰落后等不断呈现,甚至会有部分块状经济趋向消亡。
随着竞争领域的国际化和产业发展的不断演变,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加速变动,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表现为:产业集群中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由于专业化配套协作的需要,将整合兼并重组一批中小企业“为我所用”,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出现。
同时,横向与纵向,强与强、强与弱等不同类型的兼并重组模式将不断出现,传统的以资本积累做大企业的方式将逐渐被资本积聚的跨越式发展所取代;面对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和环境承载能力限制的压力,低成本型的块状经济将向
要素成本更低、环境容量更大的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迁移;块状经济中一批技术水平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的落后产能将逐渐被淘汰,通过“压小上大”和“腾龙换鸟”,为引进和培育先进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产业层次逐步提升;部分块状经济在全球化背景和资源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消亡。
趋势之三:产业集群发展将呈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等相互融合、互动提升的局面,“五化”融合成为现代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
市场化优化配臵各类市场资源,城市化进程加快,将集聚现代工业所需的人才、科技等各类要素,并为现代工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潜在增长点。
信息化通过电子商务、虚拟制造、物流体系物联改造、能耗和排放监控、生产过程控制、装备信息化改造等环节广泛应用,能有效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集群内企业和产品将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一批国外企业将融入当地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链中一环,同时我省发展势头较好的一些产业集群也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和创新、信息、时尚、趋势发布等中心区域之一,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趋势之四:政府规划引导将逐渐取代内源式自发成长型,成为产业集群生成的主要模式。
“十二五”时期,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以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竞争优势,发挥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
当前政府通过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集群已在省内出现。
如衢州氟硅、平湖光机电、舟山船舶等。
对于政府有意识规划发展的产业集群,关键是要
根据本地特性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一个具有较强衍生能力或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关键企业,来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培育产业集群。
二、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六大竞争优势
“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我省产业群化发展,要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竞争优势,即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着力处理好五大关系,解决好五大问题。
(一)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化创新需求,工业化提供供给。
现代产业集聚的打造对现代的、高端的要素资源要求很大,而城市化提供的高端要素能有力地支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如绍兴、义乌等地由于城市规划和配套建设起点较高,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较好;而温州、乐清等地则受制于相对滞后的城市化进程,高端要素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工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因此,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发展,集聚并满足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资源。
二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两条路径。
我省经济发展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局面,不在于传统产业发展不快,而在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和推进力度不大。
因此,要按照产业集群化的要求,以强链补链的原则,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进行改造提升,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在核心技术和成果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形成若干个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带动性强的领军企业和高水平的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是现代产业集群的标志,而这就需要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推动,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梯队。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致力于成为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组织者”、新技术的“守门员”、高水平竞争的“驱动者”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示范者”;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完善产业集群分工配套协作体系。
四是处理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既是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客观使然,也是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点。
因此,要扎实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既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又要加快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设计研发、仓储物流、市场销售、教育培训、检验检测等非制造业务,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为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支撑条件。
五是处理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是现代发达经济体的重要特征。
当前,一方面我省民营资本充裕,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在产业价值链中升级较为困难、收益相对较低,
产业资本表现出向金融资本转变的能力和动力。
因此,除了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外,同时也要创造条件引导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变、支持建立“银群”战略合作关系,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二)解决好五大问题
一是目标。
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国外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政府在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政策,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区域管治、服务支撑等方面,积累了比较先进的经验。
这些都是我省在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因此,我省各地产业集群要积极“走出去”,在国内外寻找标杆性的产业集群进行有效“对标”,在工业设计、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网络、政府支撑等方面取长补短,加快追赶。
二是路径。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其升级路径是不同的。
如纺织类行业,以工艺升级、产品升级为主;服装类行业,以品牌和营销功能升级为主;机械大类产业集群主要是产品开发、创新体系的建设,升级的重点在制造和研发环节。
因此,要摆脱用一个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来指导所有产业集群的升级,要根据行业、阶段、类型特点,对集群升级进行分类指导。
可初步按产业与市场互动提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规划引导型和价值链整合提升型等类别
进行分类,总结提炼出同类型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共性要素,以点带面、扩大推广,复制移植至全省其他块经济转型升级工作中去。
三是空间。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空间平台至关重要。
打造“十二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大平台,要致力于三个层面:加快推进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抓好一批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乡镇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
空间平台的打造,关键的问题是内涵、里面装什么东西。
因此,要按照建设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定位,建设好工业发展大平台,促进产业的有效集聚、集约、集群。
四是增量。
传统块状经济是我省的优势,要将其培育成创新型的传统产业集群。
同时,“十二五”要继续保持我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就要在增量上做文章。
要结合国家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里重点培育的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生物、装备制造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培育领先企业在点上做精做强,再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最终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五是政府作为。
无论是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还是“凭空”创造的高级化的产业集群,都需要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原则,通过明确的战略规划来加以精心培育。
因此,政府应当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从注重硬要素的供给到注重对支撑要素的研究和创造转变,重点是要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公共平台建设、要素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大功夫,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