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计划和教案Microsoft_Word_文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学期:下册授课教师:XXX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掌握科学知识。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操作和初步科学探究能力。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大气运动对气温的影响学习目标:了解大气运动对气温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重点:大气运动对气温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难点: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路径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图文介绍+视频介绍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植物的营养(一)学习目标: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肥料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及途径,肥料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植物对光照、水、温度等条件的需求。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实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三课:植物的营养(二)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教学重点: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教学难点:掌握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详细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讲解教学时间:2课时第四课:电的产生和利用学习目标:掌握电的产生和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教学重点:电的产生和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教学难点: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理解电路的运作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图文介绍教学时间:3课时第五课:化学反应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演示教学时间:2课时第六课: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情况,掌握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情况,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简易电路的组成和原理,能够制作简单的电器模型。
3. 掌握测量长度、质量、容积的方法和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4. 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
5. 培养对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6.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认识和分类。
2. 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制作简单的电器模型。
3. 测量长度、质量、容积的方法和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4.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环保意识的培养。
5. 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6. 科学实验探究和观察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第一单元物质性质和用途(6课时)(1)物质的性质和分类(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教学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柔软、透明等,并分类整理。
让学生分析不同性质的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如金属、塑料、纸张、布料的用途。
(2)物质的实验性质(1课时)第1页/共5页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实验性质,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教学过程: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观察物质的燃烧性质、溶解性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实验性质,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培养实验探索的能力。
(3)物质的用途和环保(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物质的用途和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讨论环保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2. 第二单元电路的组成和原理(8课时)(1)简单的电器模型(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简单的电器模型的组成和原理。
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电器模型,如简单的电灯、电风扇等,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并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2)电压的概念和电流的流动方向(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电压的概念和电流的流动方向。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多个科学领域,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理论知识,还有科学史实的介绍。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所学的科学知识,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主动探究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保持热情,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3.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准备教材、实验器材等相关教学资源。
2.教学环境:确保教学场所安全、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
3.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计划和教案Microsoft_Word_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沉和浮因素。
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掌握浮力的概念。
通过动手让学生深入了解沉浮因素,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单元热的知识。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明白液体、金属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第四单元:本单元讲的是地球的运动,地球上为什么昼夜交替?为什么“北极星”不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为什么有“极昼”和“极夜”?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所发生的这些基本自然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逐渐了解五年
级科学下册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月亮与地球
学习月相、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领会黑夜白天,四季交替的规律,并在动手实验中学习望远镜的使
用方法。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环境
学习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必需营
养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体验植物的日夜节律,了解植物对环境的
作用。
第三单元: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学习人体五官和内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探究健康饮食和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动物和植物的关系
了解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探究食物链、生态系统
和物种多样性,了解人类的损害和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习物质的分类,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了解物质的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是通过观察、实验和设计来探究物质。
以上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大纲,每个单元将有不同的课程和实
验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科学,理解世界中的自然规律和人类
在其中的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同时,他们也开始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有更高的要求,渴望了解更多的科学奥秘。
然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仍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材以“生物与环境”“船的研究”“环境与我们”“热”等单元为主要内容。
1.“生物与环境”单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本单元还将涉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2.“船的研究”单元:主要研究船的发展历程和设计原理。
学生将通过查阅资料、制作模型等方式,了解船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本单元还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3.“环境与我们”单元:聚焦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学生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本单元还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热”单元:带领学生认识热的传递方式和影响因素。
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过程,以及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本单元还将涉及保温和散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掌握船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了解船的发展历程和设计原理。
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掌握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认识热的传递方式和影响因素,掌握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一、课程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方面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下册的各个单元和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声音与光、生活中的机械、生活中的细菌与病毒、生活中的植物等。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认识声音与光的特点和传播等。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点。
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运用问答、思考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相关的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3.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知识点和概念。
4. 实验或活动:进行相关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探究相关现象或规律。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练与巩固:通过练题、小组合作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后练的成绩等来进行。
评价要全面,包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等。
七、优化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疑惑。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发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教科版科目:科学年级:五年级下教材版本:教科版教学时间:15周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空气、水、溶液等物质的基本特征;2.了解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教学内容:第一讲: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性质和分类2.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3.熟悉酸碱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第二讲:空气的基本特征1.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空气污染及防治第三讲:水的基本特征1.水的性质及其分类2.水在生活中的应用3.水的循环与水环境保护第四讲:溶液的基本特征1.溶液的形成及分类2.溶解度及影响因素3.了解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五讲:万有引力1.了解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3.通过实验感性认识万有引力的作用第六讲:热的基本概念1.热的本质及其传播方式2.热的计量单位3.了解热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七讲:物质的相变1.了解液体、气体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2.了解物质的升华、凝固、熔化的特征及变化规律3.认识相变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八讲:声音的基本特征1.声音的来源及其传播方式2.声音的基本特征及测量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九讲:光的基本特征1.光的基本概念及其传播方式2.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3.了解光的色散及应用第十讲:电的基本概念1.电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2.电荷、电势能及电场3.了解电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一讲:磁的基本概念1.磁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2.磁性物质及其特征3.了解磁场的作用及应用第十二讲:环境的保护1.认识环境污染及其种类2.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3.掌握垃圾分类及减少能量消耗的方法第十三讲:能源的利用1.了解能源的种类及其特征2.了解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情况3.认识节能、环保的意义及相关的措施第十四讲:生活中的化学变化1.认识生活中的化学变化2.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及原理3.掌握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技巧第十五讲:案例学习1.通过案例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2.探究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3.培养科学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课堂授课2.课堂参与互动3.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实践活动4.通过案例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1.参与度2.作业质量3.考试成绩4.实践能力5.活动表现6.创新能力及思维方式参考书目: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例资源》五年级下册3. 《教学指南与反思》五年级下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 掌握本册教材中重要概念和知识点;2.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3. 培养学生观察、提问、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界的多样性1. 人类对生物界多样性的认识2. 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分类3. 动物和植物的二级分类4. 生物界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太阳能的利用2. 水的利用与节约3. 石油的利用与保护4. 植物资源与保护第三单元:太阳系和天空中的天体1.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2. 地球的特点和运动3. 月亮的特点和现象4. 星星与星座第四单元:衣物与材料1. 纤维的认识和分类2. 纤维的来源与利用3. 材料的性质和用途4. 布和针线的使用第五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点和变化3. 声音的保护和利用4. 声音在通讯中的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预告本课内容和目标;2. 呈现教学素材,引发学生兴趣;3. 课堂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获得新知识;4. 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进行实验或观察;5. 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7. 课堂总结和思考,提出问题和展示;8. 下节课预告和作业点评。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2. 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自实践和探究;3.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彼此交流和互助;4. 提问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5.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深化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及作业质量如何;3. 学生小组活动表现: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4. 学生考试成绩: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计划+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1课时:物质的性质第2课时:物质的化学变化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1课时:生物的分类第2课时:生物的多样性第三单元:人体的奥秘第1课时:人体的基本结构第2课时:人体的生理功能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第2课时:宇宙的奥秘第五单元:技术与生活第1课时: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第2课时:科技与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多样性、人体的奥秘、地球与宇宙等概念。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4.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2. 学生能力评价:以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评价依据;3. 学生情感态度评价:以对科学的热爱、好奇心、环保意识为主要评价依据。
六、教学计划安排1. 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1课时:物质的性质(2周)第2课时:物质的化学变化(2周)2.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1课时:生物的分类(2周)第2课时:生物的多样性(2周)3. 第三单元:人体的奥秘第1课时:人体的基本结构(2周)第2课时:人体的生理功能(2周)4. 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2周)第2课时:宇宙的奥秘(2周)5. 第五单元:技术与生活第1课时:技术的起源与发展(2周)第2课时:科技与生活(2周)七、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生物标本、化学试剂、天文望远镜等;2. 教学课件:PPT、flash动画、视频等;3. 教学素材:科学文章、图片、案例等;4. 作业设计:练习题、实验报告、研究性学习等。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五年级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五年级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科版五下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五年级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共有57人,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
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一、第一章:春天的植物1.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的常见植物和它们的生长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春天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春天的植物。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讨论植物的生长特点。
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二、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教学目标: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理解地球的运动。
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昼夜和季节的影响。
学生进行小组演示,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运动。
三、第三章:水的三态3.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水的三态及其转化条件。
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
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水的三态转化过程。
3.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四、第四章:动物的适应性4.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动物的适应性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适应性特点。
分析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性。
观察动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
4.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动物的适应性特点,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五、第五章:健康生活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意识。
了解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和平衡饮食的原则。
解释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深化对科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如力的作用、能量的转换、生物的繁殖与遗传等。
(2)学会使用更复杂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如计时器、量筒、天平等。
(3)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持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
(3)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物理科学:(1)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如摩擦力、重力等。
(2)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
2、生命科学:(1)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遗传的基本概念,如DNA、基因等(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深度)。
3、地球与宇宙科学:(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等。
(2)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如行星、恒星等。
4、环境科学:(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如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翻转课堂: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新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
2、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如科学视频、在线模拟实验等。
(2)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如科学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课程内容
1. 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
2. 探究物体运动的路线与大小
3. 坠落的定律
4. 弹力的原理
5. 力的作用及其影响
6. 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能熟练运用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定律、原理及其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使之掌握相关知识,能结合不同实验活动熟练分析物体运动路线和大小,研究物体受重力和弹力作用时的情况,理解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活动:参与小组交流、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储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科学技能和思维能力。
2. 问题解决模式:帮助学生排列步骤,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结果的模式。
3.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不断讨论和交流,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计划+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1. 第1课:物质的组成2. 第2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二单元:力的作用1. 第3课:力的概念2. 第4课: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第1课:物质的组成1课时第2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课时第二单元:力的作用第3课:力的概念1课时第4课: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六、第三单元:热现象及其规律1. 第5课:温度与热量内容: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认识温度计,理解热量的传递和转化。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温度和热量的变化,引导他们总结出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2. 第6课:熔化与凝固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熔化过程,以及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的过程,理解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七、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1. 第7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科版本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规划优质方案
教科版本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规划优质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生命科学: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人体的基本结构等。
2.物理科学:力、能量、简单机械等。
3.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天气与气候、宇宙探索等。
4.科学探究: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等。
三、教学计划1.第一周:认识生命第一节课:观察植物的生长,了解光合作用。
第二节课:观察动物的行为,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第二周:探索物理第一节课:学习力的概念,进行力的实验。
第二节课:了解能量转换,进行能量实验。
3.第三周:地球与宇宙第一节课:地球的结构,探讨地壳运动。
第二节课:天气与气候,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第四周:科学探究第一节课:观察与实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第二节课:推理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第五周: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课: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分享发现。
第二节课: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实验装置。
第二节课: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四、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发言、作业、实验操作等。
2.期中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成绩:结合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教科版本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辅助教材:科学实验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等。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教学视频、文章等。
七、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
3.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总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新课标第一网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x k b 1.c o m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word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凤仪街道中心小学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五〔1〕班科学教学方案一、班级学生情况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拟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局部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比照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学习心理分析:五〔1〕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开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开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开展对人类生活和开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良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根底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教学目标总体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开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比照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象,行分析整理,化据,用科学探究活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沉和浮因素。
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掌握浮力的概念。
通过动手让学生深入了解沉浮因素,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单元热的知识。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明白液体、金属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第四单元:本单元讲的是地球的运动,地球上为什么昼夜交替?为什么“北极星”不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为什么有“极昼”和“极夜”?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所发生的这些基本自然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