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语文电子教案《古诗二首》(2)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古诗二首》篇1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
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
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2、生字词师范写:桑轼生写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自学小组交流汇报师重点指-----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指名说处理比喻句四、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四、背诵五、默写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古诗二首》教案篇2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的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和宋代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这两首诗都是借写春天的花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在进行第一首诗的教学时,我着重在学法的指导,先让孩子读准字音,再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接着学生根据句意质疑。
我就顺势让学生说出,诗中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然后围绕“花、蝴蝶、黄莺”等景物,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整节课学生兴致极高。
由此我想到:语文课的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过程!在进行第二首诗《游园不值》的学习时,我先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再请孩子们照着这样的方法自学。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韵律及意境。
难点:理解并感悟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次在夜晚或草原上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15分钟)(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字词、句式、韵律。
(2)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床、月光、地上霜等。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讨论与分享(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意象:床、月光、地上霜情感:思乡2. 《赋得古原草送别》意象:草原、夕阳、马蹄声情感: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2)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2)两首古诗均为五言绝句,韵脚分别为“ang”和“ai”。
(3)学生自由发挥,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古诗,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中的学生参与度。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阅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意境美。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生字、生词,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四)பைடு நூலகம்堂练习
1.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题:“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下面这句诗的平仄、押韵和修辞手法。”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反馈:“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但还有少数同学在平仄、押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下。”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2.逐步引导,分层教学
-对于古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从字词解释到句子翻译,再到整体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攻克学习难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讲授新知
1.逐句讲解古诗,分析诗句的平仄、押韵、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具体包括《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古诗学习。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背景、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课堂实践: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5.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中的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二首》2. 内容:a.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两首古诗,并解释诗句中的关键字。
b. 比较《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的写作手法,分析其异同。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内容,以及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开放性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古诗。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古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2.导入新课o通过播放与古诗相关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o简短介绍古诗的背景和诗人,为学生理解古诗做铺垫。
3.4.自主学习o学生独立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或小组互助解决字词障碍。
o学生尝试理解古诗的大意,标注不懂的地方,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5.6.小组合作o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个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答疑解难。
o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
7.8.全班分享与讨论o各小组代表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中的疑问,全班共同讨论解答。
o教师点评并深入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9.10.拓展延伸o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古诗中某些句子的感受和理解。
o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或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短文,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分享和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撰写一篇关于古诗感受的小短文。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第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作者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古诗二首》教案(2课时)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认字学词。
认字1个,写字3个。
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尝试品味古诗的韵味。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尝试品味古诗的韵味。
教法学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认字学词。
理解“似有情、潺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尝试品味诗歌的韵味。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意境。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
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水的诗——《过分水岭》,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过渡语:读中圈点、批注,完成以下任务:1、出示自学提纲:(1)读准每个生字,把诗句流畅地读下来。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同行、岭头、潺湲”等词语的意思,整体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主读诗、查阅资料、标记。
三、合作探究:过渡语:你能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吗?1、读一读:(1)指名读,小组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2)同学互评,教师鼓励。
(3)全班齐读古诗。
2、感知诗意: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首句从溪水写起,用“无情”引出“有情”,突出“有情”,这二字也是全诗的眼目,其余三句均围绕它来描写。
次句叙事诗人“入山三日”、缘溪而行,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所以感到一路相伴的溪水变得特别亲切。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分别为《静夜思》与《登鹳雀楼》两首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1.《静夜思》全文及诗意解读;2.《登鹳雀楼》全文及诗意解读;3. 诗歌韵律、修辞手法分析;4. 诗人背景及时代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静夜思》与《登鹳雀楼》两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意;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3. 了解诗人背景及时代背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分析;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全文、诗意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首古诗的意境画,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情境;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背景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入的了解;3.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2)解读诗意,分析修辞手法;(3)逐句讲解,解析重点字词;4.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背诵两首古诗,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二首》2. 板书内容:(1)诗人简介及时代背景;(2)两首古诗全文;(3)诗意解读及修辞手法;(4)重点字词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静夜思》与《登鹳雀楼》,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并附上诗意解读。
答案示例:题目:《月夜》全文:皎皎月儿挂枝头,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解读:本诗描绘了一个月夜思乡的场景,通过月亮与霜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课后反思: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著名古诗,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举例:介绍李白和白居易的生平,理解他们分别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两首诗。
2.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举例:《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和“故乡”的意象,体会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们对《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朗读、感悟,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学习:《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习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古诗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音韵和谐,感受月夜宁静的意境。
(2)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二首》,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三章《诗海拾贝》和第五章《名楼佳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人的诗歌意境。
2. 通过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古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
3. 课文阅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课文分析:(1)分析《静夜思》的诗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2)分析《登鹳雀楼》的诗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具体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1)作者、写作背景(2)诗意分析(3)古诗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 答案:(1)见教材。
(2)提示:从诗中的关键词语、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古诗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课文分析和例题讲解的深度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重点: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好玩而欢乐,多姿多彩。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教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
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出示图片)进展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诞生字词,读准字音、留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状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熟悉它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构造。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二》教学设计(详细讲解)(北师大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详细讲解)秋浦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体会诗人赞美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交流法、指导朗读法教具:1.课文及插图投影。
2.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劳动场面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出示图片。
请大家观看。
2.指名说,看到什么,用一、二句话介绍。
如: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工人们的脸庞,火星四溅。
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介绍这一场面的。
二、揭题,释题:1.板书:秋浦歌2.读题,释题。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秋浦歌: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三、简介诗人: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由于李白诗“笔落惊风雨”的独特风格,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故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四、初读古诗,激发情感:1.投影课文。
2.自由读。
(1)读准字音,读流利。
(2)用铅笔画出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韵味。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3.汇报读。
(1)正音:赧(nǎn)(2)指名读文。
4.教师激情范读。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齐读。
2.分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3.汇报补充。
4.师生共小结。
(1)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火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脸膛红彤彤的工人冶炼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2)理解下列词语。
①紫烟:冶炼淬火时升腾起的烟,颜色较红,在夜色中带紫。
②赧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炼工人。
③寒川:冰冷的河水。
5.指名说说诗意。
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分别是《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 2教案 冀教版
自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
(对于“潋滟”教师领读,之后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3.师读。生评价。
4.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铅笔试着画出停顿。
5.学生汇报。
6.自由读,同桌互读,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西湖)
②西湖和西施一样的美,让我们细细的品味读出它的美来。
③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④诗人只看到了晴天和雨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景色?
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⑤你能不能也试着写出你想象中西湖的美景呢?
四、专项训练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五、质疑答疑
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六、课堂小结
谈收获,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一、情景引入
接着学习。
二、自学文本
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
三、专项训练
1.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6-1《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2)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蜂 秋浦歌
为谁辛苦 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
不求名利, 为人类所造福
教学反思
指导朗读。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指名背,再齐背
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赞美蜜蜂。
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诗。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过分水岭》教学过程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教师简介题意。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行赏。
4.组内轮读,试着用工具书弄懂诗句。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是个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
四、背诵诗歌,积累语言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过分水岭》。
2.指导背诵。
五、课堂小结1.总结学: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2.有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案设计:1.辨字组词:慕()情()幕()溪()慕()清()墓()湲()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1)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2)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3.默写古诗《过分水岭》。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4.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
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
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
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
2、生字词
师范写:桑轼
生写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自学
小组交流
汇报
师重点指-----
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指名说
处理比喻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
●四、背诵
●五、默写
●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
《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古诗二首》教案相关文章:清平乐·村居《爱如茉莉》教案2《将相和》相关链接艾滋病小斗士《天火之谜》教学设计7、金蝉脱壳练习马背小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灰椋鸟》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检测】
比一比,再组词。
炉()郎()粟()犹()
护()朗()栗()扰()
二、背诵默写《悯农》。
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呢?
板书设计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借助工具书,自学诗中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字意,不会的圈起来,掌握字形,学会正确书写
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读不懂的圈起来。
1、这些内容我理解:
(1)“春种”“秋收”概括了农民四季的()。
(2)从“一粒粟”化为“万粒子”:( )形象地写出()的景象。
(3)“四海无闲田”,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没有一处田地()着。
教学重点
体会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用具
光盘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二)、自主古诗,启迪质疑。
(三)、巩固士,被皇帝招为官翰林学士。
悯农:怜悯、同情农民。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题
《古诗二首》
设计者
五.6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学情分析
从情感态度的不同来学习这两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意境中去体会,以达到教学效果。
看背景资料。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赞美蜜蜂。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合作交流】
1、小组内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解疑。
3、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四海无闲田。”这三句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存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照理说该丰衣足食了吧?
可结果又是如何呢?(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展示激励】
1、我能有感情地阅读。展示---评价
2、男女生比赛读这首古诗。
【拓展延伸】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