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导论)

合集下载

01比较文学导论精品PPT课件

01比较文学导论精品PPT课件

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 学科限制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从 国际主义的角度,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 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 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 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1、因为有这个学科,所以要学 2、整合中外文学史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有一些学术领域是单纯的中国文学研究和 外国文学研究无法涉足的,所以才有了比 较文学;
有一些学术问题是单纯的中国文学研究和 外国文学研究无法解决的,所以才需要运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去解决。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什么问题
中国 《西游记》在国外
2、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 巴金、屠格涅夫 老舍、狄更斯
3、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 东南飞、蕾莉与马杰农(内扎米·波斯)、 曾根崎情死(近松门左卫门·日本)
比较文学的定义
方汉文指出:“如何给‘比较文学’一个恰切的定义 ,已经被研究者视为畏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比较文学研究组编. 比 较文学研究资料. 北京 市: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86.
导论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和研究方

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者梵·第根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
学的特性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 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 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 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 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 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绪论一、导论:无所不在的比较“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列文语。

)文学的比较几乎无所不在,随处可见。

类似的感受,我们许多人都会有。

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也更加明显和迫切。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这个中西交汇的大潮之中,也都必然在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

我们大学生的文学学习与研究,自然也不可能脱离这一东西方文化与文明交汇这一大潮,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几乎无处不在。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和知晓这一状况的。

1、例如,一些讲授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认为,我只研究中国古代的东西,只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比较文学毫无关系,殊不知许多人在讲古代文学时,往往讲的是《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此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并不是中国古代文论原有的术语范畴,而是西方文论观念。

实际上,西方文论话语早已渗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中。

这种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当然,实际上,其中更多的是“套用”。

然而究竟怎样才能避免生硬套用,就需要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来加以指导。

2、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的文化过滤。

如: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译文一: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译文二: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朱生豪对这两行莎剧的翻译,一直受到译评家的赞许。

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性忌讳”,朱氏采取从中国才子佳人戏里信手取来的办法,将上我的床(to my bed)译成“相思”,将“活守寡,到死是处女”(die maiden-widowed)译成“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一、比较文学原理、专题研究论著比较文学史(法)洛里哀著商务印书馆1931比较文学论(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比较文学导论(美)弗·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什么是比较文学(法)布吕奈尔等著葛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比较文学引论(罗)亚历山大·迪马著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原理(日)大眆幸男著陈秋峰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孙景尧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简明比较文学孙景尧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比较文学概论陈忄享刘象愚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比较文学探索孟昭毅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史曹顺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方法论刘介民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比较文学陈忄享孙景尧谢天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比较诗学(美)厄尔·迈纳著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比较神话学蔡茂松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译介学谢天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比较文学研究类型赵毅衡周发祥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勒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美)史景迁著廖世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王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管锥编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79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七缀集钱钟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诗与真·诗与真二集梁宗岱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译余偶拾杨宪益著三联书店1983攻玉集杨周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论契合——比较文学论集王佐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周英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二、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译文集张隆溪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1982比较文学论文集张隆溪温儒敏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论文集朱维之方平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译文选刘介民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1987 比较文学讲演录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陕西师范大学1987东方文学比较论文集卢蔚秋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美)西利尔·白之著微周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周发祥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黄维木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面对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比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乐黛云张铁夫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曹顺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三、中外文学类型比较研究论著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李万钧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著北京出版社1988中西比较诗学体系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张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西美学比较朱希祥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卢善庆主编湖南出版社1991中外文论比较史(上古时期) 曹顺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著三联书店1999中西比较文艺学饶芃子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周发祥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王晓平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中英比较诗学狄兆俊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刘小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中西诗鉴赏与翻译辜正坤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中西戏剧比较教程饶芃子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中西戏剧比较论稿蓝凡著学林出版社1992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文化精神与小说观念——中西小说观念的比较白海珍汪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中西小说比较饶芃子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应锦襄林铁民朱水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四、中外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论著中西交通史方豪著岳麓书社1987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中外文学交流史周发祥李岫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戈宝权著北京出版社1992沟通——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孙景尧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捷)马立安·高利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中西文化深层结构和中西文学的思想导向肖锦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学的差异张卫中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化的选择张荣翼杨从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邓晓芒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的爱与美主题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高旭东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中西文化纵横谈高旭东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庄子》与现代主义张石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徐志啸著学林出版社1995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郭延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于语和庾良辰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陈元恺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王锦厚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曾小逸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二次大战的中外文化交流史黄俊英著重庆出版社1991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室编1986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艺思潮赖干坚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论中西哲学精神(美)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之欧洲(法)艾田蒲著许钧钱林森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王宁钱林森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卫茂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中德文学研究陈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关于“异”的研究(德)顾彬著曹卫东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德国的汉学研究张国刚著中华书局1994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伏尔泰与孔子孟华著新华出版社1993法国作家与中国钱林森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法国当代中国学(法)戴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法)维·毕诺著耿升译商务印书馆2000俄国文学与中国智量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陈建华著学林出版社1998中国文学在俄苏李明滨著花城出版社1990普希金与中国张铁夫主编岳麓书社2000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法)克·苏尔梦编颜保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中国文学在东南亚饶芃子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著三联书店1982比较文化论集金克木著三联书店1983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严绍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王晓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于长敏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中日比较文学论集赵乐生生等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水边的婚恋—《万叶集》与中国文学(日)中西进著王晓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日)中西进王晓平著中华书局1995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日)丸山清子著申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王向远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中日启蒙文学论何德功著东方出版社1995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秦弓著东方出版社1995中日战争与文学——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日)山田敬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刘立善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日)伊藤虎丸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古代中朝文学关系史略陈蒲清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韩)闵宽东著学林出版社1998五、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与资料集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范伯群朱栋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中国比较文学简史徐志啸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中国比较文学源流徐扬尚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中西比较文学手册廖鸿钧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杨周翰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体系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相指称。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民族文学。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
三、跨世界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出现有赖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二是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2)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个定义在学理上是不准确的。
3)与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扩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区,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伽列
明确指出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并且,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了的材料事实联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当代的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变得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比较文学考博参考书

比较文学考博参考书

比较文学考博参考书
以下是我推荐的几本比较文学考博参考书:
1. 《比较文学导论》- 作者:胡适
这本书是比较文学的经典导论,详细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适合考博学习前的入门阅读。

2. 《比较文学与文化理论》- 作者:陈年、许纯华
这本书探讨了比较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理论问题,对于理解比较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3.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作者:蔡乃文
这本书立足于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加深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具有启发作用。

4. 《大陆文学批评史》- 作者:余光中
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大陆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著作,对于理解中国大陆比较文学批评的传统和现状有帮助。

5. 《东亚比较文学研究》- 作者:童方言
这本书以东亚文化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亚各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对于比较东亚文学的学者有参考价值。

这些书籍涵盖了比较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比较文学领域。

当然,具体选择还要根据您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确定。

比较文学整理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Comparative Literature法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日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瑞士弗·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法基亚《比较文学》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罗亚历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 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 平行研究:analogy studies主题:theme 母题:motif 意象:image 套语:topos 情境:situation比较文学诞生标志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 匈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 德马克斯·科赫《文学比较杂志》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86 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0 俄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彼得堡大学;1892 法戴克斯特里昂大学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校。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和工具书的出现:1895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同年;贝茨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1895 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工具书--3000条索引,比较文学研究必备法国学派中心:法国指导思想: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特征:1、把比较文学看成文学史的分支,强调从史学角度考察;2、以实证考据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而忽视美学意义;3、注重各民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对象:欧洲各国文学间的影响联系研究方法:实证考据代表人物:法国学派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局限:拘泥于时政而错过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东西;欧洲中心论;民族主义的倾向和文化记账现象贡献:因为时政而积累了大量研究材料;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并为学科建立了一个细密的理论体系作品: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卡雷《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的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标志美国学派取代法国学派成为比较文学中心;拉开美法两派的十年论争。

比较文学导论讲义总结

比较文学导论讲义总结

比较文学导论讲义总结(一)绪论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发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语言、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文学内部、外部)比较文学的学科构成: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文学内部的比较研究: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平行研究(主题学、文类学、类型学、形象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研究(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符号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二)影响与接受——实证性研究法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性质:国际文学关系对象与范围: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影响研究的内容:放送者(流传学)——传递者(媒介学)——接受者(渊源学)一、流传学定义:以给予影响的放送者为起点,来探究作为终点的接受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潮流、作家和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以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1文学关系2实证性3历史性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理论思潮的影响框范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技巧的影响放送者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流传学的研究模式:1直线式辐射式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或一个国家总体对一国或多国文学产生影响例如:歌德(英、法、西、中)《少年维特的烦恼》(伦理学、艺术与美)多个作家或多部作品或多个国家对一种或多种文学产生影响例如:俄、法、英、美、德文学影响了中国五四新文学辐射当中又有交叉的影响研究例如:泰戈尔受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歌德、日本俳句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多元影响中国新诗(冰心徐志摩郭沫若)又受西方唯美主义、泰戈尔、歌德以及日本俳句的多元影响2交叉式拜伦影响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同时普希金也影响莱蒙托夫3循环式《赵氏孤儿》》(根据《史记·赵世家》)晋国上卿赵盾、大将军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强调了“权奸”和“忠良”之间的道德对立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若瑟《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张若谷《中国孤儿》——天津人艺《中国孤儿》——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尔泰的接受与创新1排除原作中不符合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的一面,看重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之美;2采用原剧“搜孤”、“救孤”的两个情节;“文武不和”故事鞑靼人与汉人“文野”之争;3增加藏惕之妻伊达梅(文明与道德的象征)与成吉思汗(中国精神)的爱情纠葛。

比较文学导论2014

比较文学导论2014

——关于法国学派的几点说明:
• —— “法国学派不完全是代表法国人的学派,
它是国际上的一股力量,是超越国界的。” • —— 法国学派的历史构成了比较文学的早期 历史。 ——人文科学历史与自然科学历史的区别就在 于: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对立和 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和并存的关系。所以, 不能说法国学派被美国学派取代了,它们分别 代表了比较文学的不同阶段和流派。
(二)法国学派的哲学基础
• 实证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孔德(Comte,1798-1857)
创立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 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Taine,又译丹纳,1828-1893)
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在文学批评中的最重要的实践 者之一,他著有《艺术哲学》等著作。(庸俗进化 论思想也是泰纳所受到的潜在影响之一。)
四、“比较”的弊端
• 1921 年,法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大师巴尔登斯
伯格(Fernand Baldensperger)曾在《比较文 学:名称与实质》一文中申明: • 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 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 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 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 晰性。[1]
第三节 中外比较文学简史
• • • •
一、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抵制 二、起源与危机——法国学派 三、论争与发展——美国学派 四、“中国学派”?
一、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抵制
• 一、为什么“比较文学”要作为一种学科来成立
呢?(即所谓“比较不是理由”)
• 二、比较文学早期阶段里的种种误区是导致多方
第一章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形成和确立

删减版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读书报告文档

删减版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读书报告文档

《比较文学研究导论》读书报告日本大学教授渡边洋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为简明比较文学理论论著,是一本适宜于比较文学初学者的教材,它面向初学者系统讲授“比较文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论著在梳理比较文学的产生及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总结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核心要点,重点论述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响与接受”、“文学与其他艺术及其他学科”、“翻译、类型、思潮、对比研究”及“比较文学研究与实践”等论题,每个论题均结合具体的研究文本为范例进行说明,深入浅出地对这一理论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使初学者明晰地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并展开文本研究。

这部教材和我国的比较文学教材相比,它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有效的引导《比较文学研究导论》作为一本初学者的教材,本着系统而简明的原则,系统地介绍比较文学的产生及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者首先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渡边洋先生在阐述比较文学是如何产生的时候,并没有对比较文学的含义进行简单的理论界定,因为他认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名称本身存在争议。

所以给比较文学下一个正确的定义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惊醒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从梳理国别文学史的视角入手,探讨了比较文学的产生。

然后从日本文学史的梳理进一步引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最后从学科理由对比较文学的前景进行了展观。

从世界最早《比较文学》,1986年奥克兰大学教授哈·玛·波斯奈特发表的《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现,到1987马克斯·科赫在德国首次创办有关“比较文学”的杂志,再到1896年约瑟夫·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世界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讲座,及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蓬勃发展的过程,渡边洋先生只是简要说明,没有陷入理论争论中。

但《比较文学研究导论》作为一本日本比较文学教材,渡边先生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的比较文学史。

他在书中介绍道:“这门学科在日本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在二战后实现真正腾飞的。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文学批评导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和理论的学科,主要包括文学批评的起源、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流派以及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则是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关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的主要任务是把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通过比较文学批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研究者会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来分析不同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会关注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主题、意义以及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的价值在于拓宽了人们的文学视野,让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更广泛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研究,人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比较文学批评导论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并丰富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欣赏。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引言:比较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比较文学批评,顾名思义,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它旨在揭示文学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挖掘文学作品的国际价值,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与互鉴。

比较文学批评既具有学术性,也具有实践性,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二、比较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1.传统比较文学批评传统比较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相似性,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文学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阶段的比较文学批评较为简单,多为描述性的对比,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

2.现代比较文学批评随着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比较文学批评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这一阶段的比较文学批评逐渐摆脱了简单的对比分析,转向对文学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原因的研究。

3.当代比较文学批评当代比较文学批评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更加注重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

它不仅关注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

三、比较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1.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在不考虑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对两个或多个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有助于揭示文学现象的普遍性。

2.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关注一个文学作品对另一个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文学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3.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将文学作品置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文学作品的内涵、价值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有助于深化对文学现象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四、比较文学批评的核心议题1.文学本质与文学价值观比较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观念,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2.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比较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分析文学作品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变异和调整。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摘要:一、比较文学批评的定义和背景二、比较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三、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实践四、比较文学批评的现状与未来正文:一、比较文学批评的定义和背景比较文学批评,顾名思义,是一种跨文化和跨国界的文学研究方法。

它始于20 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逐渐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

比较文学批评不仅关注单一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还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现象,挖掘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二、比较文学批评的重要性比较文学批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中相似的文学主题和表现手法,也可以揭示各种文化独特的文学特征。

其次,比较文学批评有助于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比较文学批评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方法。

最后,比较文学批评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实践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横向比较:将同一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

2.纵向比较:将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演变。

3.主题比较: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以揭示各种文化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4.形式比较: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如诗歌的形式、小说的结构等。

在实践中,比较文学批评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研究者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准确把握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征。

文学比较文学的课件整理笔记

文学比较文学的课件整理笔记

第一讲《比较文学》导论一、“比较文学”词源考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词也最早从法国产生。

1816年,两位法国教师,编辑家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系列多国文学作品选集,取名Cours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意即“比较文学教程”。

1848年,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从法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比较文学一词,即Comparative Literature. 其中“比较”一词可以说共同来源于拉丁文Comparãtivus一词,意为为“比较的”、“相互对照”、“相互关照”等义。

法英德三种语言“比较文学”一词比较如下:<法> Littérature Comparée <英> Comparative Literature<德>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二、什么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理解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侧重于文学史)2、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

3、文学比较与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自古有之,不是比较文学(巴柔:我们什么也不比较)比较文学发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所编《比较文学教程》,确立名称。

独立学科的创立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4、比较文学发展“四类型说”1)、影响研究2)、平行研究3)、历史类型学研究4)、阐发研究5、比较文学“三阶段说”法国影响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国”,打破第一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一阶段)美国平行研究(突破传统在于“平行比较”和“跨学科”,打破第二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二阶段)中国跨文明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文明”,打破第三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三阶段)6、比较文学的发展地域路向:走出欧洲→走向美洲→来到亚洲→面向世界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门显学从学科内部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术上卓有建树,产生大批学术权威。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最新版)目录一、比较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二、比较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三、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应用四、比较文学批评的现状与未来展望正文一、比较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比较文学批评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文学现象的共性和特性。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提高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二、比较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比较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起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欧洲。

这一时期,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现象。

其中,英国的斯密斯(Edward Said)和美国的韦勒克(Leslie A.Whittington)是该领域的重要奠基人。

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比较文学批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我国的比较文学批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应用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横向比较:将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共性和差异。

2.纵向比较:将同一作家或同一文学流派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创作的发展变化。

3.跨文化比较: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4.主题比较: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探讨各文化对同一主题的表现和诠释。

比较文学批评的应用领域广泛,既可以用于文学史研究,也可以用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等。

四、比较文学批评的现状与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较文学批评在国际间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范围过于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

展望未来,比较文学批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宽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于比较文学的要读的书籍

关于比较文学的要读的书籍

关于比较文学的要读的书籍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门学科。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以下是一些关于比较文学的经典书籍,供大家参考阅读。

1.《比较文学导论》- 雷蒙德·威廉姆斯这本书是比较文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文学比较研究导论》- 周作人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学者,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文学之间的异同和互补。

3.《东西方文化比较与批评》- 廖义生这本书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学作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范式》- 陈丽娟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5.《比较文学研究导论》- 罗志军这本书从比较文学的历史演变、研究范畴和方法论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建立对比较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6.《比较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 李学勤这本书从比较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7.《文学比较与文化对话》- 郭宏安这本书通过比较文学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8.《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张晓群这本书介绍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个性化。

9.《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刘建勇这本书从比较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比较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1. 介绍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研究领域,旨在比较和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体裁、风格和传统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进程、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2.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并比较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和地区。

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3.1 文本比较文本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在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并分析作品之间的共同主题、文体、叙事结构等。

文本比较的目的是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

3.2 文化和历史比较除了文本比较,比较文学也关注文化和历史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3 地域与国家比较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从地域和国家的角度进行。

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地域性和国家性特征。

这种比较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国家和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

4.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于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至关重要。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我们可以超越文化边界,了解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和传播,丰富人们的审美和文化体验。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尽管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语言障碍,因为不同文学作品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创作。

此外,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比较文学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上)比较文学与我们:比较文学的发展、学科定位或本体论比较文学的产生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文学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们/humhis/dunhuang/classpage/video/20100214/100724.shtml主要参考书目:[1] 杨乃乔等主编.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 朱维之.中外比较文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5] 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6]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张铁夫等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8]刘献彪等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比较文学与我们:比较文学的发展、学科定位或本体论一、学科定位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发展中的定位与定位中的发展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其目的是寻找和辨析文化间的相异和相通,从而为实现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与多项度发展提供思路和理据。

作为大学文科课程的“比较文学”的基本内涵与意义:为更自觉地发现不同文学、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原理,并更理性、深刻地理解形成这些关系的深层原因。

1、“发展中的定位”: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当下语境(1)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比较文学”课程的先祖:1818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写了一本书《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早期方法论的形成:德国浪漫派先驱赫尔德尔、施莱格尔兄弟等人的东方语言、希腊语、古代语言、民间文学研究以及法国的史塔尔夫人的《论文学》等带引起的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和孔德实证哲学对欧洲文学视域内的比较文学兴起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产生在19世纪末期,标志:①1897年,戴克斯特在法国里昂大学创设了历史上第一个经常性、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

戴克斯特随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②1877年,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在匈牙利出版;③1886年,英国人波斯奈特出版了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发展历程自从19时末期产生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重心、类型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和五种基本方法。

A、法国学派:指20世纪20至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卡雷、基亚和阿扎尔等。

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①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学之间有材料事实联系,即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②研究过程:考证和考据。

③研究方法:影响研究。

④视野:欧洲中心和法国中心。

B、美国学派:1958年,美国学者韦勒克发表文章《比较文学的危机》,公然挑战法国学派,也标志着美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①研究对象是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美学价值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

②研究过程:综合的美学批评。

③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④视域:西方中心主义C、中国学派:在现代化进程中养成的博大宽宏、学并中西的研究视域。

中外文化交流四大高潮:张骞通西域和佛教的传入到唐太宗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五四之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

长期的文化接触、碰撞与融合过程中自发而非自觉的比较意识,涉及译介学与平行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和方法,逐渐汇聚而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中国式的比较文学,代表学者有陈寅恪、吴宓、鲁迅、钱钟书、朱光潜、季羡林等。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和香港的学者提出了中国学派,而海外华族学者一直是美国比较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80年代后,大陆学者也鼓吹这种提法。

改革开放后,内地比较文学开始复兴,以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为标志。

学者特点:学贯东西,学贯古今。

“中国学派”倡导者代表人物是四川大学的曹顺庆。

学界对“中国学派”是否合法存在异议,反对者以王向远先生为代表。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始终尚在构想之中,并非历史的事实,即先有理论,后有实践。

中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①研究对象:立足中国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

②研究过程:中西方文学与文论的双向阐发。

③研究方法:阐发研究。

④研究视域:想象中的东方中心和中国中心。

(3)比较文学——与危机相伴而生的学问大学课堂中从文选课到理论课的演化路径:“错误的名词”引发的一系列误解、失当与争议;教堂山会议:标志着比较文学界的新转机;解构主义的冲击:理论与问题之争层出不穷的危机:岌岌可危还是前程远大?(4)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新危/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间的特点。

其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安东尼²吉登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这些关系以一种方式将不同的地方性联结起来,以致地方性事变的形态受到远距离以外发生的事变的影响,反之亦然。

全球性思索、地方化行动。

(Sir Patrick Geddes :Think global, Act local. )随着不同学派的交流与融合,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全球化,东方与第三世界学术圈的培养与成熟,比较文学的“跨界”的特点使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位置更加富于魅力,使之保持着“永远在过渡” 的灵变性,倡导全球性视角和多元化思维,坚持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从而致力于恢复文学的人性关怀和博大胸襟。

2、定位中的发展(1)学科自觉意识的不断强化:不断寻找自身位置,自我设问,意味着研究主体自身的不断发展(2)理论更新与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与时俱进萌芽期:在“世界文学”之梦中生发自觉期:在清本溯源的民族自我意识中长成成长期:在全球对话中寻求多元世界里共同的文学话题和美学据点,与异质文学达成互照、互识、互证、互补。

二、比较文学方法论方法论:简言之,即以特定哲学观念为指导的方法体系。

比较文学四大方法体系以“比较”为共同的基石,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阐发研究;在四大方法体系之下,以研究对象、内容和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为划分标准,可分为五种基本研究类型1、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材料事实关系和美学价值关系的研究。

2、主题学和形象学:由影响研究发展出的二范畴。

前者是对于文学主题的跨文化研究;后者是对一民族内部形成的他异民族的认知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化表现的研究。

而主题与形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主题意义的异国形象”也应当被视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文类学和类型学: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学体裁、形式、结构特征以及形式类型的发源和发展、相互之间的事实关系或美学价值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它们分别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学派:法国和俄苏。

文类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影响研究的方法论,而类型学研究则以历史诗学、对话理论、形式主义批评为原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

文类与文学类型,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文学现象的结构模式和形式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文类形制(人们对文学体裁的定义、理解、传承、改造)是相互制约的,因此,这两种研究类型在研究实践中也常常会发生交叉,并且也只有在影响研究的实证基础上,类型学的形式主义美学批评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性拓展;同样,只有当文类学研究不但可以继承传统影响研究的实证主义优良传统,而且能充分吸收历史诗学、形式主义和对话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时,它才能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4、跨文化的文学阐释和比较诗学:前者是通向后者的桥梁,在中国学者大举进入比较文学后,它们成为当代比较文学最富魅力也最具发展潜能的部分。

5、文学与其他知识体系关系研究: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超媒体研究)、借鉴文学研究方法的文化研究,而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福柯的新历史主义、德里达的文学解构主义、形式主义和罗兰—巴尔特的叙事学、英美文化批评、法兰克福学派等诸多文化理论派生出的更富挑战意味的性别研究、族群研究、后殖民批评和批评理论等范畴,均可以比较文学的方式介入。

三、比较文学的本体论1、周边概念:(1)民族文学、国别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民族文学:以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定义的文学国别文学: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概念定义的文学相同:同是基于身份认同,在某些时刻会产生同化现象;作为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客观的文学现象。

(2)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 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研究发生在一段历史短期的横断面上限制于一种命题之下的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的共同文学现象。

(梵·第根)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 ; Cosmopolitan literatureA、宏观意义上客观地、综合地、总体地指称世界各个民族文学的所有文学,即所有文学的静态上的组合。

B、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大师性作家之作品=世界名著C、世界各民族文学互通互识互证互补的动态的共同体歌德宣称“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将文学当作一个世界大同的音乐会,其“世界文学”的理想建基于理解、宽容、沟通、互补的意识上;席勒宣称“我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写作,我不为任何君主服务。

我早就丢掉了祖国,以便用它来换取全世界”,则将文学与国家政体及其意识形态割裂,从而进入“世界文学”的大家庭。

韦勒克:“每个民族在这个世界性的音乐会上将演奏着自己的旋律”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D、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伟大”的欧洲文学即“世界文学”。

(3)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研究是解构主义大潮下产生的一门具有强烈交叉性和高度理论性的新兴学科,从大部分文化研究学者都是比较文学学者的事实来看,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从研究对象上来看,两者也有交叉与相似之处。

文化研究倾向于将一切文化现象当作“文本”加以解读,试图建构起一套以文学解构主义、后弗洛伊德心理学、后殖民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为理论内核的,针对当代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下的文化及其生产、消费及针对它的对抗性行为进行解读、研判的方法体系和理论话语。

当比较文学涉入文化研究的范域的时候,最重要的区别点在于:比较文学仍然是、并且永远是以文学研究为自身的基本性质的学科。

2、比较文学的本体论:(1)本体、本体论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基点——本源——做终极意义上的本体论追问。

本体:noumenon (essentia) 后康德时代的基本定义——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本体论:ontology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万物创生的基点的学问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文学是一种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它追寻的是一种终极价值或意义,而不是达致这一目标的具体研究方法以及它的方法体系;它所追寻的终极价值或意义,将成为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特性的根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